TOP
0
0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滿額折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天人之辯:儒學與生態文明(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5 元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8728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圍繞「儒學與生態文明」主題進行深入探討的論文集,目的在於考察傳統文化解決現實問題的潛力及所能提供的有益啟示。主要從四個方面來展開深入討論和挖掘,其中,「儒家生態理論」是從生態學的角度觀照儒學;「儒家生態倫理」是在揭示儒家生態學的根本特質及其之所以可能;「儒家生態理論的現代意義」是通過對儒學核心生態理念的考察來展示其在現實問題中的意義;「儒家生態智慧與實踐」重在說明儒學生態智慧在當下應用中的優勢及所遇到的問題。本書論述精湛、持論公允,是一部集理論性、現實性為一體的論文集。

作者簡介

張立文,1935年生,浙江溫州人,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1984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批為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哲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國際退溪學會理事、日本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等。在長期的哲學研究中,張立文教授率先提出了中國哲學方法論的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建構了傳統學和新人學理論體系,并開創了和合學哲學理論思維體系。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傳統學引論》、《新人學導論》、《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天道篇、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心學之路——陸九淵思想研究》、《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李退溪思想研究》、《戴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思想研究》、《和合與東亞意識》、《和合哲學論》、《自己講、講自己——中國哲學的重建與傳統現代的度越》、《張立文文集》38輯(中文版)等;主編、合著《中國學術通史》(六卷本)、《道》、《理》、《心》、《性》、《天》、《變》、《氣》等四十多部;在國內外報刊發表學術論文五百多篇。其著作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

名人/編輯推薦

《天人之辨:儒學與生態文明》可以說是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自覺應對現實問題時提交的一份答卷,答案未必盡善盡美,但探討的過程是有益的,這種文化自覺的精神更是可貴的。

目次

編者按
儒家生態理論
儒家和合生態智慧
生與生態——從屈伸相感看生生與平衡
儒家的天人關系話語與仁道情懷的生態學意義
“生生”與“生態”的哲學追問
儒道哲學生態觀之比較
萬物一體義的生態內涵——以泰州學派楊起元為視角
從《周禮·地官司徒》中觀儒家人本生態思想
禮以順天——從《左傳》子大叔論禮看先秦儒家的生態文明
儒家生態倫理
“天人之辨”視閾下的儒家生態倫理價值
論儒家的生命倫理
《逸周書》生態倫理觀初探
張載關學與生態文明
從韓國儒學的角度解析儒學的生態倫理
儒家生態智慧
儒家生態文明的理念與實踐
儒家心性哲學的生態學意義——以王陽明《傳習錄》為中心
人文與自然的相須互動——儒家生態哲學何以可能
君本與民本的糾結——董仲舒的生態政治哲學新探
論儒學天人感應論中的生態智慧
天人合一與人居生態文化
上古社會的生態意識及其政法管理
先秦兩漢時期中國生態智慧略論
王船山的“太和”說及其生態學意義
方東美生態思想及其意蘊
茶山丁若鏞的“昊天上帝”天道觀及其生態論意義
21世紀生態界危機和韓國儒學:人間和自然的相生和融合
儒家生態理論的現代意義
儒學對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儒家自然觀與現代生態文明建設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核心價值和出場路徑
儒家天人一體觀與生態文明
論張載的生態倫理觀及其天道論基礎——兼論張載生態倫理觀的現代意義
《論語》中的生態文明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由張岱年的天人關系說論當今的環境倫理
重構中華民族生命的終極關懷

書摘/試閱



而民自來,此謂歸德。”意思是,泉水深,魚鱉就會聚到里面;草木茂盛,鳥獸就會聚到里面;官職任賢用能,有才之士就會聚到那里;關市平穩,商人就會聚到那里;分給田地而輕賦薄稅,農民就會聚到那里;水的本性是往低的地方流,人的本性是往有利益的地方走;王如果想招徠天下的百姓,就要先設計好他們的利益,百姓就會自己到來。就像冬日暖陽,夏日蔭涼,不用招呼人們自己就來。這就叫歸德。周人甚至認為,提倡生態德性,連鳥獸都會有仁德。《逸周書·度訓解》指出:“明王明丑以長子孫,子孫習服,鳥獸仁德,土宜天時,百物行治。”就是說,英明的君主明了羞恥心,以培養教育子孫,子孫知道羞恥而力行,就連鳥獸都會懷有仁德,再加上地得其宜,天行其時,百事都會有條理。
3.生態倫理實踐
生態禁忌法令與生態道德原則的結合,在西周形成了高度文明的生態倫理。周人族群的發源,歸功于后稷稼穡,發展農業生產。《逸周書·商誓解》指出:“在昔后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谷,登禹之績。”所以,周人重視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生態倫理建設,并把生態倫理與生產活動、家庭生活、國家政治聯系在一起。
生態倫理與生產活動。周代統治者認為,重視并調整好大智、大武、大工、大商、大農五業的生產關系,就能保持生態平衡。《逸周書·文酌解》指出:“德有五寶”,“寶有五大”,“一,大智率謀,二,大武劍勇,三,大工賦事,四,大商行賄,五,大農假貸”。生產活動有五種能力,即五寶;五種能力包括五大行業,即“五大”:一是大智率行謀略,二是大武率行勇力,三是大工操持工業,四是大商流通貨物,五是大農借貸糧食。而且,大智、大武、大工、大商、大農之間彼此進行合理交易,形成良好生態倫理關系。《逸周書·文傳解》指出:“山林以遂其材,工匠以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賈以通其貨;士不失其務,農不失其時,是謂和德。”就是說,山林得以成其材料,工匠得以成其器物,百物得以均其利益,商人得以流通其貨物,士人得以不失其事務,農民得以不失掉農時,五大之間正常的交往就叫和德。
生態倫理與人口比例。使土地資源與人口保持合理配比,才能保持生態平衡。《逸周書·文傳解》說:“土多民少,非其土也;土少人多,非其人也。是故土多發政,以漕四方,四方流之,土少安帑而外其務,方輸。”就是說,土地多人民少,土地就不是他的土地了;土地少人民多,人民就不是他的人民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8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