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繪畫鑒賞(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801036865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作者:趙啟斌
出版日:2014/01/01
裝訂/頁數:平裝/1223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商品簡介
《中國歷代繪畫鑒賞辭典》是以國、內外收藏機構收藏的中國歷代名畫為對象而撰述的一部美術類鑒賞辭典,遴選了二百三十餘件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歷代繪畫作品進行深度剖析,內容涉及中國歷代繪畫創作的主題、風格特徵、筆墨內蘊、思想文化內涵以及流傳經過等。本辭典運用圖像學、風格學、形式分析以及人文學科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專題研究,使各辭條具有相當的知識性、專業性和前瞻性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中國美術學前沿的研究概況,是美術鑒賞類辭典中頗具特色的辭典,填補了中國歷代繪畫鑒賞類辭典的空白。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中國繪畫藝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歷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終於又迎來了新的歷史性輝煌,尤其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畫家的出現,群星燦爛,使中國畫的成就像太陽的光芒一樣,照亮了世界繪畫藝術的中心。此一時期人物畫進一步繁盛,山水畫也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初步獲得了獨立,中國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進入了中國繪畫史的視野。作為後世中國畫發展的重要開端,三國、兩晉、南北朝對於中國畫來說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成為中國畫昌明、盛起的標誌和象徵。而畫家獲得與詩人同樣的榮耀和尊嚴,也應該肇始於茲。中國畫家所擁有的社會地位顯然不同于西方畫家所面臨的社會處境,西方畫家獲得崇高的文化地位和社會地位,將其等同于詩人、學者一般受到社會的尊崇,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成為可能。這也是中國繪畫和西方畫家不盡一致的地方,由茲形成了中國畫特有的傳統和文化價值取向。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是中國畫繼續發展的又一個非常重要歷史的時期,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諸多畫科的進一步完成分科、第一部中國繪畫通史《歷代名畫記》的完成、畫院的創建、繪畫風格流派的不斷出現、文人畫的誕生……,都使這一時期的中國畫進一步活躍起來,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道釋人物畫在這一時期取得了巨大進展,閻立本、吳道子、王齊翰、張萱、周昉、周文矩、顧閎中、李公麟……,幾乎都是以人物畫著稱的畫家。自五代以來,中國畫開始注重對客觀景物的真切感受和表達,觀物之細,察物之精,幾達歷史巔峰,成為成功客觀再現物象的非凡時代,山水畫、花鳥畫領域大師輩出,開啟了山水畫、花鳥畫的偉大時代。經過隋唐、五代、兩宋近七百年的發展,創造出了中國畫的新典範,無論道釋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都達到了傳統中國畫的高峰。
元、明、清時代是中國畫又一新的歷史發展期,這一時期出現了文人畫、寫意畫的繪畫思潮,五代、兩宋以來注重客觀再現的繪畫創作理念逐步讓位於具有主觀表現性的繪畫創作,文人的文化價值理想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左右了中國畫近千年的發展方向,將中國畫推進到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元代“倪黃畫派”的出現到“浙派”“吳門畫派”“松江畫派”“金陵畫派”“新安畫派”“婁東畫派”“虞山畫派”“揚州畫派”“海上畫派”的形成,無不是文人畫、寫意畫價值選擇的結果,也進一步確立出了東方藝術特有的精神本質。此一時期是山水畫、花鳥畫鼎盛的時代,不同於西方以人物畫為主導的繪畫發展格局,尤其寫意性山水畫的出現和大寫意花鳥畫的確立,更成為這一時期中國畫的象徵和最高典範,進一步發展出了與西方繪畫迥異的繪畫格局和文化特色,中國畫再一次以其特有的創造性繪畫因素和文化優勢在世界文化史、藝術史上熠熠生輝。
作為世界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國畫藝術,經過長期的發展、沿革、變化,逐步建構起了深具自身特徵的東方藝術理念和繪畫價值理想,在其間凝聚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和生命,也由之形成了明確、清晰的繪畫鑒賞標準,六朝謝赫“六法論”的出現,五代黃休複“神”“逸”“妙”“能”四品的劃立,不僅是從中國畫繪畫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具有經典意義的繪畫創作理論和法則,同時也是領悟、體認中國畫特有內涵和精神脈絡的鑒賞準則。依據這一東方獨特文化理念進行中國畫的鑒賞評析活動,從而形成了深具自身特點的中國畫傳統鑒賞理念,其間包含有見解獨特的繪畫價值論、知識論和文化理性,在歷史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現實意義。當然,由於現代文化觀念的巨大進展,新思想、新觀念的不斷確立,資訊時代的巨大裂變,傳統的繪畫觀點、繪畫理念和學術準則已經不能充分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充分領會中國畫的精神內容、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質以及深刻的藝術規律,必須借助現代學術體系所形成的現代學術觀念來加以把握和認識,從中領會其要義。這不僅要借助藝術領域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方法來領會、闡釋傳統繪畫的精神實質和內涵,而且更要借助神話、宗教、文學、歷史學、哲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民族學等諸多人文學科的新知識、新觀念、新方法、新視野乃至自然學科領域的新觀念和新方法來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深刻領會、覺解中國繪畫,鑒賞中國繪畫,從而認識中國藝術,走進中國畫的精神核心之中。當今的時代,更是知識全球化、東西文化進入全方位、全面綜合發展、融合激蕩而開闢新局面的歷史時代,不具備世界文化視野和胸懷,無法勝任人文領域的新發展、新變化。只有具備世界文化的戰略思維和學術眼光,具有多學科邊緣交差的學術方法,才能在人文學科專題研究中獲得新的拓展和推進。中國畫的研究、鑒賞也是這樣,只有充分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積極引進新觀念和新方法,也才能見證和領會隱藏在中國畫圖像中的秘密,充分感受傳統時代創造出來的經典文化的魅力。這不僅是現當代從事中國美術史論研究的基礎,也是今後必須關注的重要方向。
長期的歷史發展經驗告訴我們,思想、科技和藝術是構成人類文明發展的三大核心支撐體系,科技史、思想史和藝術史已經成為人類文明進展最為重要的內在核心支撐。藝術作為人類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記錄,擁有非常豐富深邃的資訊內容,人類心靈、情感發生、發展的過程,在藝術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可以說,藝術在促進人類心靈和情感發育、促進審美發展上,擔負著極為重要的職能。所以,一部藝術的歷史,對於瞭解心靈的秘密,滋潤、豐富人們的心靈、認識無限豐富的外部世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文明發展程度和文化進步的重要象徵。我國早就意識到藝術所具有的這一文化價值,因而產生了一系列明確的思想觀念,如“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的觀念,宋代米芾提出的“唐代五王之功業不如薛稷之二鶴”的觀點,南宋鄧椿“畫者,文之極也”的評判,趙孟頫所謂“久知書畫非兒戲,到處雲山是我師”的體悟以及《過雲樓書畫記》“書畫乃昔賢精神所寄”的認識……,都已經充分意識到中國畫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在構建精神體系和建構偉大的文化理想方面,藝術不可缺失,中國畫不容缺失。從這一方面來說,中國傳統繪畫不僅是過去時代的精神留存和象徵,更是現代、未來文化的營養和支撐,是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繪畫得以持續進展的強大精神支撐和重要的價值載體之一。
在人文學科領域,藝術史學科越來越佔據重要的地位,藝術史學越來越成為人文學科中的顯學,尤其近現代以來,經過近二百年的發展,藝術史學科終於發展為人文學科的重要學科之一。無論在西方人文學科體系還是在東方人文學科體系中,藝術史學領域確實結出了累累碩果。對於藝術品豐富深邃的文化內容進行深入系統地闡釋,對於藝術品豐富深邃的精神內涵及其風格特徵進行系統地研究,不斷發現其內在發生、發展、成長、演化的規律,一直是現代藝術科學確定的研究範疇和研究物件,也從而誕生了不同的藝術史研究方法和觀念,拓展出了新的文化視野和人文理念,引領新的藝術思想和觀念積極向前推進。中國畫正是在不斷的被釋讀、研究中獲得了新的領會和覺解,從而使中國畫通過繪畫史而走進歷史之中,成為藝術創構、發展中的有機鏈條而存在下來。
一部圖像的歷史,就是心靈、情感、知識和理性的成長、演化的歷史。
一部圖像的歷史,就是不斷釋讀文化價值和精神重構的歷史。
是為序。
趙啟斌于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
2013年8月6日
目次
2 人物龍鳳圖/佚名
6 人物禦龍圖/佚名
兩漢
10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佚名
東晉
17 洛神賦圖/顧愷之
28 女史箴圖/顧愷之
34 列女圖/顧愷之
梁代
44 職供圖/蕭繹
北齊
50 北齊校書圖/楊子華創稿 閻立本再稿
隋代
60 游春圖/展子虔
唐代
64 步輦圖/閻立本
69 歷代帝王圖/閻立本
83 江帆樓閣圖/李思訊
88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傳)
92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梁令瓚(傳)
102 搗練圖/張萱
112 送子天王圖/吳道子
122 長江積雪圖/王維
126 輞川圖/王維(傳)
132 伏生授經圖/王維(傳)
137 八公圖/陳閎(傳)
148 文苑圖/韓(傳)
152 五牛圖/韓(傳)
160 簪花仕女圖/周
169 真言七祖•不空像/李真
172 引路菩薩圖/佚名
177 如意輪觀音菩薩像/佚名
182 二觀世音菩薩像/佚名
185 高逸圖/孫位
192 雪景行旅圖/荊浩(傳)
197 琉璃堂人物圖/周文矩
206 後主觀棋圖/周文矩
210 宮中圖卷/周文矩
218 十六羅漢圖/貫休(傳)
224 夏景山口待渡圖/董源
232 龍宿郊民圖/董源
238 瀟湘圖/董源
244 二祖調心圖/石恪
宋代
250 晴巒蕭寺圖/李成
256 讀碑窠石圖/李成
262 寒林騎驢圖/李成(傳)
270 明皇避暑宮圖/郭忠恕(傳)
280 漁父圖/許道寧
286 聚猿圖/易元吉
295 調馬圖/郝澄
301 窠石平遠圖/郭熙
307 湖莊清夏/趙令穰
313 維摩天女圖/李公麟(傳)
320 文會圖/趙佶
326 五色鸚鵡圖/趙佶
333 翠竹雙禽圖/趙佶
339 聽琴圖/趙佶
344 清明上河圖/張擇端
370 雎陽五老圖/佚名
378 晉文公複國圖/李唐(傳)
384 山水圖(二幅)/李唐
392 瀟湘奇觀圖/米友仁
400 林巒積翠圖/江參
410 前赤壁圖/楊士賢(傳)
418 四季牧牛圖/閻次平
425 秋野牧牛圖/閻次平
430 出山釋迦圖/梁楷
435 黃庭經神像圖/梁楷
443 四景山水圖/劉松年
南宋
452 西園雅集圖/馬遠
460 月光泛舟圖/馬遠
466 洞庭秋月/夏
472 觀音猿鶴圖/牧溪
479 九龍圖/陳容
490 猴侍水星神圖/張思恭
496 十王圖/陸信忠
512 五百羅漢圖/周季常 林庭
534 無准師範像/佚名
539 桃花鴛鴦圖/佚名
546 灌口搜山圖/佚名
金代
558 明妃出塞圖/金宮素然
568 駿骨圖/龔開
元代
574 松蔭會琴圖/趙孟(傳)
582 水閣清幽圖/黃公望
588 富春大嶺圖/黃公望
595 松泉圖/吳鎮
600 東晉風流圖/方從義
605 古木叢篁圖/倪瓚
611 雪溪晚渡圖/佚名
明代
617 劉海戲蟾圖/劉俊
621 海青擊鵠圖/殷偕
627 美人圖/吳偉
630 東方朔偷桃圖/吳偉
636 蒼鷹逐兔圖/張路
641 落花詩意圖/沈周
651 沈周自畫像/沈周
655 東莊圖/沈周
664 溪山秋色圖/沈周
668 柴門送客圖/周臣
674 中庭步月圖/文征明
682 雪山跨蹙圖/文征明
690 吹簫仕女圖/唐寅
697 孟蜀宮妓圖/唐寅
701 李端端圖/唐寅
705 秋江清興圖/陳淳
710 春山對弈圖/謝時臣
714 雜花圖卷/徐渭
720 梵林圖/項元汴
725 幽蘭圖/杜大綬
730 仿郭忠恕山水/董其昌
736 升山圖/董其昌
742 松石圖/程嘉燧
746 山水圖/僧七處
749 高峰遠帆圖/魏之克
752 山水圖/魏之璜
756 水閣圖/魏之璜
759 仙山樓閣圖/李士達
765 桃花源圖/李士達
775 金山勝概圖/張宏
780 雁蕩八景圖
(台蕩紀遊圖冊)/楊文驄
784 洞庭風波圖/袁尚統
789 雲中玉女圖/崔子忠
794 吟梅圖/陳洪綬
800 樓月德像/陳洪綬 徐易
806 王時敏像/曾鯨
809 明人肖像圖冊/佚名
816 天都峰圖/弘仁
清代
822 竹岸泉聲圖/查士標
828 夏山飛瀑圖/王時敏
837 積雪圖/王鑒
843 春曉觀瀑圖/王鐸
848 金秋延圖/張風
851 桐蔭把卷圖/張風
854 淵明嗅菊圖/張風
858 山水圖/程正揆
864 蒼翠淩天圖/髡殘
870 仿王蒙山水圖/髡殘
875 江幹垂釣圖/髡殘
880 山齋禪寂圖/髡殘
883 水木清華圖/朱耷
887 通天徹地山水屏/朱耷
896 柘溪草堂圖/吳宏
903 江樓訪友圖/吳宏
909 寇白門像/吳宏 樊圻
913 山水圖/樊圻
917 雪景山水圖/樊圻
921 金陵景色圖/樊圻
926 千岩萬壑圖/龔賢
932 岳陽樓圖/龔賢
938 夏山過雨圖/龔賢
944 山水圖/葉欣
948 雲巒水村圖/鄒
953 山水圖/鄒
962 山水圖/高岑
965 金山寺圖/高岑
969 山水圖/胡
974 山水圖/謝蓀
977 山水圖/陳卓
981 桃源圖/陳卓
987 長江萬里圖/陳卓
992 九峰三泖圖/武丹
1001 松蔭品茶圖/蔡澤
1008 墨荷圖/石濤
1014 靈谷探梅圖/石濤
1019 狂壑晴嵐圖/石濤
1026 喬元之三好圖/禹之鼎
1032 蘭雪堂圖/柳遇
1038 微雨鋤瓜圖/柳遇
1044 喬柯修竹圖/王原祁
1052 八駿圖/艾啟蒙
1070 松江邦彥畫像冊/徐璋
1082 水中八事圖冊/高其佩
1089 洪承疇像/佚名
1094 乾陵孝賢皇后像/佚名
1100 蓬萊仙島圖/袁江
1105 海上三山圖/袁江
1108 晝錦堂圖/袁江
1112 阿房宮圖/袁耀
1119 雪蕉雙鶴圖/袁耀
1125 盤車圖/袁耀
1130 白海棠圖/鄒一桂
1134 紅白芍藥圖/華岩
1138 自畫像/金農
1143 玉壺春色圖/金農
1149 八仙圖/黃慎
1153 竹石圖/鄭燮
1160 瀟湘風竹圖/李方膺
1164 金農像/羅聘
1168 善天女圖/改琦
1171 秋風紈扇圖/費丹旭
1174 瑤宮秋扇圖/任熊
1178 山水圖冊/虛穀
1186 枇杷圖/虛穀
1191 花卉圖屏/趙子謙
1196 麻姑獻壽圖/任薰
1203 沙馥像/任頤
1209 花鳥圖屏/任頤
1217 紅梅圖/吳昌碩
近代
1221 牡丹玉蘭圖/任霞
書摘/試閱
大虞之陟方也,二妃從征,游于湘水。神游於洞庭之淵,出入於瀟湘之浦。(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湘水》)
將原本為遠古的湘水之神與歷史人物聯接起來,“洞庭”、“瀟湘”帶有了可堪被後世理解的最初的人文意義。一旦南中國政權建立,瀟湘圖像所蘊含的正朔觀念、正統思想就開始佔據主流。六朝時代如此,五代南唐、西蜀、南宋、中華民國時期出現這一題材均是如此。這是五代時期南唐在江南立國,才出現董源《瀟湘圖》創作的社會背景,如果沒有南唐在江南的立國,正朔、正統觀念在金陵的確立,也就很難有董源《瀟湘圖》這一經典山水名作的出現。只有正朔、正統思想在江南出現的情況下,所以才能有《瀟湘圖》這類繪畫題材的出現。從《瀟湘圖》創作所依據的文化母本看,董源創作《瀟湘圖》所依據的側重點當以此最為顯著,這在董其昌的鑒賞記載中也有比較明確的表述,他說:
此卷余以丁酉之月得于長安,卷有文壽承題,董北苑字失其半,不知何圖也。既展之即定為(董源)《瀟湘圖》,蓋《宣和畫譜》所載而以選詩為境,所謂:洞庭張樂帝,瀟湘帝子遊。
又說:
余藏北苑一卷,諦審之,有二姝及彭瑟吹笙者,有漁人市網灑魚者,乃(董源)《瀟湘圖》也。蓋取“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遊”語境耳。余亦嘗遊瀟湘道上,山川奇秀大都以此圖…… (明 董其昌 《畫禪室隨筆》)
明確肯定了董源《瀟湘圖》所依據的文化母本,乃寫“瀟湘帝子遊”之意。董源創作《瀟湘圖》借舜與二妃南巡之意來肯定南唐政權的合法性。當然,也因其所蘊含的悲劇意識,使此一題材具備的審美意象為後世文人士夫所接收,以其他的方式對董源《瀟湘圖》加以新的詮釋和解讀,而不僅僅在社會政治理想層面上領會瀟湘圖像的內在象徵含義。
相對于中原核心地區而言,瀟水、湘水流經的荊湘之域屬於域外地區,遠在最高統治者的中心視域之外,因而“瀟湘”意象自古又有遠客和貶謫的成分。歷史上也有一種看法,認為舜帝是由於政爭失敗,才被流放到荊湘大地被遠謫而歿於此地的,而不是政權在握時因國事南巡偶然崩於“蒼梧之野”,這就更增加了“瀟湘”意象的悲劇意識。《史記•天官書》說:翼為羽融,主遠客。轉為東主風,其旁有一小星,曰長沙。
張守節《史記正義》則言:翼二十二星,轉四星長沙一星,轄二星,合轉七星,皆為雞尾,於辰在已,楚之分野。
翼珍為荊楚分野,長沙乃遠客流放的象徵,這裡無疑沒有作為國家中心的象徵意義,所以古人詩文中關於瀟湘的題詠才有遠謫、流放的政治沉淪意象存在。杜牧詩有“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孤米岸莓苔”,以物喻人,有瀟湘遠謫之深感自不待言,張若虛“碣石瀟湘無限路”、范仲淹“南通巫峽,北極瀟湘”所寓遠謫之意亦不言自明,“荒遠滅沒”的“瀟湘”意象也便具有了“遠謫放逐”的精神意象存在於人們的記憶深處,含有人生不遇、遭際坎坷的成分在其中。楚國被秦所滅,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等在江南所立國家大都國祚短促,其政治悲劇在人們心目中又可想而知了。個人遭際榮辱與家國之悲,從而使《瀟湘圖》成為一曲美麗的哀挽之歌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之中,這也是董源《瀟湘圖》為什麼一再被後世加以釋讀、詮釋的重要原因。
在中原王朝占統治地位,社會相對穩定的時代,董源《瀟湘圖》的釋讀趨向隱逸、神仙思想為多,成為文人士夫寄託情感、藉以抒發個人的思想感情的載體,尤其遭到遠謫的文人士夫,更是如遇知音,北宋、元、明、清三朝均是這種情況。而在政權南移在江南地區時,正統觀念方面的釋讀、詮釋則逐漸佔據主導地位。這是董源《瀟湘圖》為什麼能成為山水畫經典的重要歷史文化原因之一。董源《瀟湘圖》在中國山水畫史上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在於瀟湘圖像隱含有一種文化理想和價值規範。可以說,“瀟湘”意象能在山水畫創作中自成一統,是與它所依據的歷史文化母本有關,觀念文本的存在決定了圖像文本的創生、存在與價值。董源《瀟湘圖》打通了圖像與歷史、觀念的內在通道,作為一種圖像母本,又成為後來瀟湘繪畫題材的母本而存在於山水畫家的心目之中。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