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阿朗壹古道所在的海角,為中央山脈與太平洋交會之地,青山無路,煙波浩渺。歲月在此無限靜緩,而風,卻顯得過於氣盛,時而撩人衣衫,時而奪人巾帽;那因風掀動的層層波浪,年復一年,亙古推送不息的潮歌,彷彿殷勤吟誦隨人解讀的禪意。
2012年一月,屏東縣政府將此區八百餘公頃的海岸與山林公告為自然保留區,止息了開路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爭議,也將這裡的諾大山海,留給了自然生靈,留給了徒步的旅者,留給了風和往事。
如今走在阿朗壹古道上,古道的風依然吹送舊時的氣息,人們依然只能以雙腳一步步體驗風裡的往事,一步步聆聽太平洋的呼吸,一步步閱讀驚濤裂岸之下的岩石日記,一步步驚奇於海岸生命的堅毅多姿……。 也因如此,我輩古道過客,才將古道上所有動人的一切,一分一毫的,全數滿裝於記憶。
作者簡介
本名謝桂禎,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博士。生於屏東,長於屏東,求學過程與工作生活皆在屏東。是研究植物與蝴蝶生態的科學人,也是生活於大自然中的自然文學寫作者,文字一貫展現溫柔縝密與輕盈婉約的風格。而長年生活於恆春半島的創作背景,使其作品在台灣自然寫作的光譜裡,展現少有的南方視野。著有散文集《比南方更南》、《有風走過》、《秋天的墾丁》。作品曾獲第六屆中央日報文學獎、第七屆及第八屆梁實秋文學獎,並以《比南方更南》一書獲第五屆新聞局小太陽獎最佳文字創作獎。
序
自序/晴風古道
是一種意外的緣分吧!我書寫了阿朗壹古道。
近十年來,我因為全心投入蝴蝶生態研究、撰寫科學期刊論文及進行保育類蝴蝶的保育工作,文學作品寥寥可數,即使心中懸念散文創作,倒也從未思及有朝一日書寫阿朗壹古道的種種。然而當屏東縣政府文化處來電邀約一本古道生態文學的書,我本於居住恆春半島的當地關聯、生態專業與文學興趣,不加思索便接受了。
朋友們知道我著手書寫文學阿朗壹時,不少人問了同樣的問題:一條古道夠寫一本文學散文嗎?但在阿朗壹海岸周邊從事生態調查多年的朋友卻說:啊!那裡的山,那裡的樹,那裡的生物,還有那裡的海水和野溪,足夠妳寫三、四本書。
一位道地的自然科學家竟忽然變成詩人了!是怎樣的一片土地所促成呢?
其實阿朗壹古道所在的「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廣及八百餘公頃,並非狹限一帶海岸,除了海岸線上的風日流雲、海天浪石,遼闊青山間也有自然生靈精彩生息,而海霧間瀰漫的歷史人文氣息,更使這獨特的海岸古道充滿難以言說的魅力。
阿朗壹古道位處恆春半島東北隅,然而對於居住半島上的我而言,這古道仍是一處偏遠所在,從居住的墾丁出發,驅車前往也需在山道上蜿蜒一個多鐘頭才能抵達,每每到此,每每感慨這地方果然是天涯海角之境。
也是一種特殊的緣分吧!我每來古道,這裡總是陽光裡吹著風。於我而言,這是一條晴風古道,即使出發時半島明明下著雨,待踏上古道海岸,又是雨後新晴。因為進入阿朗壹古道需事先申請,我不能興起即行,但也不願讓拜訪「舊識」的想望為申請手續所羈絆,於是多次只在保留區兩端的海岸坐坐或看看,看海看雲看青山,聽海聽鳥聽滾石的鳴唱,即便只是如此,也總會讓手上相機十分忙碌,心靈無限盈滿。
臺灣海岸線全長1,137公里,未開設海岸公路處,只餘墾丁國家公園南仁山生態保護區約13公里海岸,及阿朗壹古道約5公里海岸,比例上著實短少。海岸公路也許帶來些許便利,尤其如我這般,年歲漸長、體力漸衰卻仍渴望親近自然之人,得公路之助或許更能暢行千里,但若遂我小小私心,如陸蟹般生活史中需得上山下海的自然生靈,族脈繁衍將更陷入困局,公路開通後改變原生森林的光量、乾溼等環境因子,也勢必導致各族生命的消長……。「便利」與「存活」,輕重何等分明。
阿朗壹古道在劃設為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之前,開路與環境保育的爭議風波洶湧,然而本書旨在呈現古道大地、當地自然生靈與當地人的故事,一篇篇關於「生」與「活」的故事。書分三卷,卷一寫大地、寫山海,也寫人;卷二寫古道花草與樹木;卷三寫此處海角代表性動物。書雖分三卷,但所有篇章中的環境因子與生命,皆緊密相關。春日觀音鼻登高之時,滿目蒸騰「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的詩境,而此登高望遠所得的詩境,也正是書中所有生命篇章交互而成的自然風光。
我十分榮幸受邀以文學的角度淺釋古道自然生態與往事,也因而有幸在此與種種動人的精彩相遇。藉此機緣,也讓我長期接受生態學訓練的知性思考,在這多風的海角與文學的感性相遇,完成《相遇在風的海角—阿朗壹古道行旅》一書的同時,內心著實充滿感謝。
感謝屏東縣文化處促成此書;感謝士傑、清芳及宗祈在現場的陪伴;感謝旭海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月清百忙之中的陪伴與分享;也感謝好友周大慶博士提供鳥類照片與慷慨協助校稿。最後,感謝不曾相識的曹啟鴻縣長支持「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成立,我才得以在頻繁拜訪古道之際,於寧靜中看見阿朗壹無盡的豐茂與美好,以及旭海村朝向生態社區發展的契機。
目次
處長序│傾聽風聲與浪濤的吟唱
自序│晴風古道
卷一 聽海風的故事
古道的風
時空印記
海岸線
南田石
觀音鼻
海的顏色
森林步道記行
返鄉遊子
在那遙遠的海角原鄉
海洋漂流
卷二 看不盡的天涯芳草
風的界線
馬鞍藤
海埔姜
土丁桂
草海桐
林投灌叢
臺灣海棗
五節芒
月桃
山素英
卷三 潮聲裡的蟲蝶鳥獸
黃裳鳳蝶
琉球青斑蝶
澤蛙
日本樹蛙
奧氏後相手蟹
斯文豪氏攀蜥
龜殼花
烏頭翁
大冠鷲
遊隼
綠蠵龜
書摘/試閱
所有的漂流,最終都需靠岸。
在記憶中,最浪漫的海洋漂流莫過於鄭愁予的詩篇〈如霧起時〉:
「我從海上來
帶回航海的二十二顆星
你問我航海的事兒
我仰天笑了……」
想當年,年輕的詩人結束航程靠岸,寫下了如此動人的詩句。而當年,詩人眼下應該不見今日海岸邊的各式漂流物吧!尤其在波濤洶湧的太平洋海邊。
走一趟太平洋海邊,總不難發現,浪花邊緣遍布五花八門乘浪上岸的漂流物,其中有海岸植物的種子、昆蟲的卵鞘、斷碎的海草、海洋生物的屍骸、漂流木、生長於漂流木(或物)上的鵝頸藤壺,以及許許多多來自各方的大小人造垃圾,這些垃圾上的文字你看得懂與看不懂的、能辨識與不能辨識的都有。漂流木與垃圾大多來自陸地,水流將之攜帶入海,在經歷或長或短的逐浪漂流航程後,海洋再將之送回陸地。沒錯,所有的漂流,最終都需靠岸。
若說我記憶中最浪漫的海洋漂流首推鄭愁予的詩篇,那麼最令我觸目驚心的海洋漂流,就屬阿朗壹海岸連綿不絕、無法計數的漂流木了。
阿朗壹古道上最多的海岸漂流物,就是枯木。這些樹木屍骨,來自創傷的山林,經由雨水帶入溪河,再由溪河推送入海,最終停靠海岸,層層疊疊、橫著豎著堆積。颱風暴雨、季風巨浪,注定了阿朗壹海岸收容漂流木的宿命。
每回來到阿朗壹海岸,都可以看見當地居民在枯木間撿拾。撿拾什麼呢?都說拾些柴火而已。如此簡單而少量的利用,當然無助於漂流木的消耗。面對無以計數的零亂漂流木,人們也曾想就地燒毀,還海岸清淨面貌。然而焚燒枯木的高溫,卻也燒裂了遍布海岸的南田石。於是人們停下了燒毀枯木的行動。
在這地球上,無論是植物或動物的屍體,均需依賴生物圈的「分解者」分解入土。科學家將世間萬物依生態功能區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若缺「生產者」,地球生態系無法利用陽光產生能量;若缺「消費者」,地球將減少精彩;如果缺少「分解者」,地球將被動植物死屍塞滿。然而分解作用的過程顯然並不快速,即使在這熱帶半島分解速率已較冷涼地區快,對於大體積大面積的死亡枯木,生物分解作用要將之分解成空,仍需要頗長的年月。所以,這裡的枯木,越積越多。
「阿朗壹古道的漂流木,一向如此多嗎?」我詢問了許多熟悉這條古道的人。
據說,在莫拉克風災之後,這帶海岸漂流木才大量堆積,之後每逢有颱風在臨近地區登陸,漂流而來的樹骸就大量增加。且受到颱風逆時針旋轉的風向影響,當巨浪碰撞東部陸地,即形成南向沿岸流,使東部溪流帶入海中的樹骸向南漂流堆積於阿朗壹海岸。而天秤颱風更直接由此登陸,強風豪雨對山林的傷害,最後也呈現在海岸沿線。
漂流木不只遍陳於海岸線,野溪溪口也有大量堆積,我們可以從中讀出上游山林的現況。近年來全球各地飽受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的試煉,臺灣山林在颱風暴雨侵襲下,山崩樹倒已非偶然的事,而颱風之外的連日大雨,也常造成山間土石崩塌,林木傾頹……。土地的創傷,歷經溪水流送,都由海洋來收容,而海洋收容的漂流,最終都將靠岸。阿朗壹古道上的漂流木來自遠方,也來自岸旁青山,氣候變遷影響所及,由半島而至全島更至全球,無一土地得以倖免,也無一人得以置身事外。
太平洋波濤掀動如霧水煙,陣陣澆淋橫陳阿朗壹古道的數大漂流木,這般數大的死亡靠岸,教人如何不觸目驚心!在令人類束手無策的自然極端氣候摧殘下,竭力減除人類對自然山林添加的有意或無意的傷害,是刻不容緩的必要之事,此事更攸關斯土斯民的世代永續存活。當前之勢,縱使目光如豆者,也應該看清了人類所面對的困境。如此困境執政者不可避免必需在決策上面對,個人亦需在生活上面對。個人如能實行節能、減碳、垃圾減量等生活之事,就是減緩傷害的基本作為了。這些看似簡單的作為,還需我們在生活習慣上有意識的培養,而此生活習慣的培養,也已是人們當前不可不重新學習的事。
「……
我從海上來
你有海上的珍奇太多了
迎人的編貝
嗔人的晚雲
和使我不敢輕易近航的珊瑚的礁區」
因為所有的漂流,最終都需靠岸,阿朗壹海岸注定了收容漂流木的宿命。沿著古道海岸走過無盡的枯木,我們也清楚看見了這座島嶼的創傷。奇異的是,當我走過交疊無章的漂流樹骸時,腦海竟憶起年少時熟讀的鄭愁予詩篇,以及因這詩篇而起的,對海洋漂流的美麗想望……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