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399 元優惠價
:90 折 359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 一九五○年 海明威致友人
如果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那麼本書是這席饗宴的入場券。
巴黎就像法國的一枚鑽石,
每一區都是上面的一片小切面,
經過時間的琢磨,
讓我們能從不同視角中,
窺見一則則美麗動人的故事。
巴黎,歐洲最偉大的城市之一,不僅是匯聚時尚、藝術、娛樂、經濟的花都,也是破除封建、孕育民主的聖地。從西元三五八年羅馬人在此建城開始,經過一千多年光陰的洗練,讓這座城市成為擁有豐富歷史的人文薈萃之地。
巴黎市共劃分成二十區,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每一塊門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本書從這座古老城市成千上百的巷道中,精選一百八十七條街道,細數其中最精采的典故與趣談──
巴爾札克最愛的餐廳「韋爾富」在哪兒?波特萊爾怎麼會在客廳裡劈柴?「茶花女」杜普蕾西斯何以在此香消玉殞?巴黎最古老的房子竟然鬧雙胞?莫里哀為組劇團吃牢飯?龔固爾獎評審都是刁鑽的美食家?大名鼎鼎的「黑貓酒館」竟威脅踢客人的屁股?無論文學大師、歌劇名伶、藝術大家、自由鬥士、皇室貴族或軍事強人,都成了巴黎天空下璀璨奪目的點點星光。
本書作者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為記者出身,不僅鉅細靡遺地考證史料,更一步一腳印地親自走訪每條街道與建築,為讀者帶來第一手的報導,搭配我們為本書所蒐集的珍貴圖像與特別拍攝的實景照片,將巴黎各種面向的美,具體呈現在讀者眼前,不只兼具實用性,更極具珍藏價值。
本書就像一座時光舞台,歷史人物在此穿梭自如,隨性演繹著巴黎的某個街角、某個房間,以及……某個永恆的瞬間。如今的巴黎,走過黑暗、革命、變遷與再造,成為人人都想造訪的浪漫國度。現在就隨著本書,享受與她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吧!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 一九五○年 海明威致友人
如果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那麼本書是這席饗宴的入場券。
巴黎就像法國的一枚鑽石,
每一區都是上面的一片小切面,
經過時間的琢磨,
讓我們能從不同視角中,
窺見一則則美麗動人的故事。
巴黎,歐洲最偉大的城市之一,不僅是匯聚時尚、藝術、娛樂、經濟的花都,也是破除封建、孕育民主的聖地。從西元三五八年羅馬人在此建城開始,經過一千多年光陰的洗練,讓這座城市成為擁有豐富歷史的人文薈萃之地。
巴黎市共劃分成二十區,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每一塊門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本書從這座古老城市成千上百的巷道中,精選一百八十七條街道,細數其中最精采的典故與趣談──
巴爾札克最愛的餐廳「韋爾富」在哪兒?波特萊爾怎麼會在客廳裡劈柴?「茶花女」杜普蕾西斯何以在此香消玉殞?巴黎最古老的房子竟然鬧雙胞?莫里哀為組劇團吃牢飯?龔固爾獎評審都是刁鑽的美食家?大名鼎鼎的「黑貓酒館」竟威脅踢客人的屁股?無論文學大師、歌劇名伶、藝術大家、自由鬥士、皇室貴族或軍事強人,都成了巴黎天空下璀璨奪目的點點星光。
本書作者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為記者出身,不僅鉅細靡遺地考證史料,更一步一腳印地親自走訪每條街道與建築,為讀者帶來第一手的報導,搭配我們為本書所蒐集的珍貴圖像與特別拍攝的實景照片,將巴黎各種面向的美,具體呈現在讀者眼前,不只兼具實用性,更極具珍藏價值。
本書就像一座時光舞台,歷史人物在此穿梭自如,隨性演繹著巴黎的某個街角、某個房間,以及……某個永恆的瞬間。如今的巴黎,走過黑暗、革命、變遷與再造,成為人人都想造訪的浪漫國度。現在就隨著本書,享受與她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吧!
作者簡介
作者∥一行禪師∥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
法國《費加洛報》、《地鐵報》的人氣專欄作家,主要介紹法國的城市,對於老巴黎有深入瞭解。悠閒時喜歡在巴黎漫步,因此對於當地街道有特殊的情感。著有《街名字典》(Dictionnaire des noms de rues)、《巴黎街道大小事1、2冊》(Petite et grande histoire des rues de Paris. Tome 1, 2,原書共計421則,立緒文化中譯版摘錄精華187則,書名譯為《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等書。
譯者∥張穎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蘭西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譯有《女巫》(立緒)、《觀鳥大年》、《解讀孩子的夢境》、《惡欲森林》、《時尚惡魔卡爾》、《地獄誓約》、《小女孩與香煙》、《墨必斯漫畫精選集》、《女巫》(立緒)等書。
封面與內頁∥攝影張仲良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士、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碩士,目前在巴黎從事創作與展覽,攝影蒙太奇系列作品被法國諾曼第省立攝影藝廊收藏。
website: TK-21 http://www.tk-21.com/Paysage-regard-fenetre
Galery petersfriends in Palais Royal, Paris http://www.petersfriends.com/french/chang_f.htm
法國《費加洛報》、《地鐵報》的人氣專欄作家,主要介紹法國的城市,對於老巴黎有深入瞭解。悠閒時喜歡在巴黎漫步,因此對於當地街道有特殊的情感。著有《街名字典》(Dictionnaire des noms de rues)、《巴黎街道大小事1、2冊》(Petite et grande histoire des rues de Paris. Tome 1, 2,原書共計421則,立緒文化中譯版摘錄精華187則,書名譯為《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等書。
譯者∥張穎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蘭西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譯有《女巫》(立緒)、《觀鳥大年》、《解讀孩子的夢境》、《惡欲森林》、《時尚惡魔卡爾》、《地獄誓約》、《小女孩與香煙》、《墨必斯漫畫精選集》、《女巫》(立緒)等書。
封面與內頁∥攝影張仲良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士、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碩士,目前在巴黎從事創作與展覽,攝影蒙太奇系列作品被法國諾曼第省立攝影藝廊收藏。
website: TK-21 http://www.tk-21.com/Paysage-regard-fenetre
Galery petersfriends in Palais Royal, Paris http://www.petersfriends.com/french/chang_f.htm
書摘/試閱
序
序/費加洛報Franz-Olivier Giesbert
對一切抱持好奇心、充滿熱情衝勁、願意不厭其煩地一再查證──像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這樣的記者在今日已是鳳毛麟角,不可多得。
我第一次和他會面是在《費加洛報》(Figaro)報社,他來向我提案,打算寫一系列關於巴黎街道的文章,他展現的活力和機動性,正是一位優秀記者所不可或缺的特質,讓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沒有扼殺他的赤子之心。不論談的是法國歷史上的大事或小事,他完全一視同仁,展現的嚴謹、純真和熱情始終如一。他奉行知名報業大亨比弗布魯克爵士(Lord Beaverbrook)的鐵則,把世界當作在昨日才被創造出來。這天的世界,甚至是街頭巷弄發生的故事,都讓他興味盎然。一切都讓他嘖嘖稱奇。
約瑟.凱塞爾(Joseph Kessel)的目光遍及世界各地,甚而深入大草原1。貝爾納.史蒂凡則把目光停駐在街角。或許是一家雜貨店,或許是一條小巷弄。然而,他的觀察同樣鞭辟入裡,他透過歷史,直探人類的奧祕。
貝爾納.史蒂凡對巴黎的大街小巷進行鉅細靡遺的考究探查,完成這一部出色的報導,梳理出法國人的過去和身分。他不單單只是描述這些街道,而是帶著一股熱情,身歷其境去感受。我們從而更了解自己的城市與居住的區域,以及我們自身。
佛朗茲.奧里維.吉斯北爾(Franz-Olivier Giesbert)
前言/Bernard Stéphane
我先後在《費加洛報》(Le Figaro)和《地鐵報》(Métro)講述巴黎大街小巷(街道、大道、林蔭大道、巷弄、廣場、通道)的典故:街名的起源,曾落居在該處或經常出入的名人,在街上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和(或是)奇聞軼事,也不忘著墨現今的任何「亮點」或名勝景點。
我如此儘可能最精準、最如實、最熱情地拾撿時光的碎片,讓行經巴黎某一條街的人覺得一切彷彿是五分鐘前剛才剛發生(即便已經過了一世紀或兩、三個世紀的歲月!):維克多.雨果遇見聖伯夫(Sainte-Beuve);瑪麗.安托內特王后搭乘的華麗四輪馬車轆轆駛過;阿伯拉和哀綠綺思墜入情網;法庭搭起絞刑架;起義軍樹立起路障;一位詩人在作詩;一個殺人犯橫行肆虐;一位哲學家在思索;一名科學家埋頭工作;一位聖人、一個小偷、一名小布爾喬亞、一位王子、一個瘋子都曾在此漫步。
祝各位散步愉快!
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
內文試閱
第一區 博若萊街Beaujolais(rue de)
柯蕾特:愛情不是一種體面的感情
這條街以博若萊伯爵路易.查理(Louis-Charles d'Orléans, 1779- 1808)1為名,他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遭到逮捕,被囚禁在馬賽,而後流亡美國,最後因肺結核病故在馬爾他島。他是「平等菲力普」(Philippe Ègalité, 1747-1793在位)最小的兒子。
這條街,以及同樣位居王宮花園裡的瓦盧瓦街(rue de Valois)、蒙龐西耶街(rue de Montpensier),都是由當時的地主「平等菲力普」於1784年下令鋪設,後兩條街的路名取自他另兩個兒子的名銜,其中一位即為後來的平民國王路易.菲力普一世(Louis-Philippe)。
9號。作家柯蕾特(Colette, 1873-1954)的故居,她從1927到1929年之間,以及1938年起居住於此直到去世。
柯蕾特本名西多妮.加布里葉(Sidonie Gabrielle),於1893年嫁給外號「威利」的作家亨利.高堤耶—維亞爾(Henry Gauthier-Villars, 1859-1931)。
高堤耶—維亞爾鼓勵她提筆寫作,將她初試啼聲的《克蘿汀娜》(Claudine)系列小說以他自己的名字發表。柯蕾特於1906年離婚,曾短期從事默劇表演,甚至毫不猶豫地裸露演出,不久後便專事筆耕,著有《女流浪者》(la Vagabonde, 1910)、《秀場後台》(L'Envers du musichall, 1913)、《謝利》(Chéri, 1920)、《西多》(Sido, 1930)、《琪琪》(Gigi, 1943)等作品。
柯蕾特所有作品都顯現出對自己和他人透澈與無情的洞察。她再婚兩次:一次在1912年,對象是亨利.德.朱文奈(Henri de Jouvenel),另一次於1935年,和莫利斯.古德蓋(Maurice Goudeket)共結連理。她曾說:「我只能在秩序裡隨心所欲」、「愛情並不是一種體面的感情」。
17號。全巴黎最富麗堂皇、最好的餐廳之一「大韋富爾」(le Grand Véfour),現今由主廚紀.馬丁(Guy Martin)掌理。
這家餐廳擁有悠久的歷史,1784年,時值王宮的整建工程結束,安端.奧貝托(Antoine Aubertot)先生在其中一幢府邸開設「夏爾特咖啡館」(Café de Chartrtes),後來在復辟時期被尚.韋富爾(JeanVéfour)收購,並以自己的姓氏作為餐廳
的名字。
這裡成為巴黎名流聚會的場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一度關閉。法國解放之後,即自1948年起,該餐廳在雷蒙.奧利維(Raymond Oliver)掌舵下重新復甦,恢復昔日的輝煌。雷蒙同時擔任主廚達三十六年之久。
第一區 瑪德蓮教堂大道Madeleine(boulevard de la)
茶花女
15號。原名阿爾豐西娜(Alphonsine)的瑪麗.杜普蕾西絲(Marie Duplessis, 1824-1847),即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筆下的茶花女瑪格麗特.戈蒂耶(Marguerite Gautier),於1847年12月23日在這條大道的11號(今15號)去世,得年二十三歲。
她出身於諾曼第的農村家庭,十六歲那年來到巴黎,最先在洗衣店當女工,憑著過人的美貌,很快地擁有許多情人,第一位是皇家修復師,安排她入住拱廊街(rue de l'Arcade)的宅邸。接著,紀希公爵(duc de Guiche)將她安置在塔博爾山街(rue Mont-Thabor),拜他所賜,她成為風靡整個巴黎社交界的風雲人物。史塔凱貝爾格伯爵(comte de Stackelberg)安排她住到瑪德琳大道。
她在生前即是響叮噹的傳奇人物,曾命人銷毀精美飾品的模具,以確保自己擁有獨一無二的飾品,也能一擲千金舉辦奢華晚宴。然而,因肺結核病逝前不久,生活已窮困潦倒的她為了搭救一位女性友人,不惜拿出僅存的最後一件珠寶變賣籌款。
和她頗有交情的小仲馬,在1848年以她的生平事蹟為題材完成小說《茶花女》,後於1852年改編為劇本,捧紅了一位愛爾蘭女演員:本名瑪麗.普朗克的尤金妮.多契(Eugénie Doche, 1821-1900)。女演員艾薇琪.弗依葉(Edwige Feuillère)於1937年獲得該劇作版權,茶花女成為她的專屬角色,總計扮演過數百次,直到1960年該劇成為公共版權為止。這部作品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這條大道以一位革命家「切瑞蒂」(Cerruti)為名。現名取自大道盡頭的瑪德蓮大教堂。
第二區 布瓦爾迪厄廣場 Boieldieu(place)
小仲馬與大仲馬:承認父子關係
矗立在廣場上,於1783年成立的喜歌劇院(l'Opèra-Comique),曾不幸遭祝融之災,燒燬過兩次:第一次在1838年,第二次是1887年,造成四百人罹難。現今所見是第三度重建的建築,由建築師貝涅爾(Bernier)設計,1898年12月7日落成。
30公尺寬的建築,正面有三道華麗的鐵門入口和左右兩扇小側門;二樓有三道落地門窗,各為柯林斯式柱(colonnes corinthiennes)夾伺,左右最外側牆面的壁龕裡各有一尊石雕像,左邊的代表「音樂」,右邊的代表「詩歌」。更上層的六個窗口立著六尊女性雕像。內部裝飾許多壁畫作品,特別是大前廳(grand foyer);劇院有一千三百個觀眾席,舞台深12公尺,寬16公尺,高22公尺,樂隊席可容納七十人。
根據傳說,喜歌劇院的正面之所以背對義大利人大道(boulevard des Italiens),是因為義大利籍的喜歌劇演員(最早在此表演的藝術家)不想和大道上賣藝的街頭演員和雜耍藝人混在一起。這是以訛傳訛!事實是由於出售土地的業主舒瓦瑟公爵(duc de Choiseul)堅持不肯賣掉大道上的一間收租公寓。
這座廣場自1852年起便以作曲家弗朗索瓦.布瓦爾迪厄(François Boieldieu, 1775-1834)為名,他於1825年譜作出《白衣女郎》(La Dame blanche),這齣歌劇在喜歌劇院演出,是該劇院最成功的劇目之一。布瓦爾迪厄在更早之前創作出《巴格達酋長》(Calife de Bagdad),他於1803至1811年旅居俄國,因為受沙皇之召,也因
為想逃脫當時面臨的恥辱情況──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妻子,一位歌劇院的舞伶,在婚後繼續拋頭露面工作。
1號。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出生於廣場1號的屋子,母親卡特琳.拉貝(Catherine Labay)在那裡開裁縫店。直到他七歲時,父親大仲馬(18
02-1870)才正式承認這個兒子,使得他日後這麼說:「我的父親是我小時候養的大孩子!」他的代表作《茶花女》以小說形式於1848年問世,而後在1852年改編為劇本。他也著有《女人的朋友》(L'Ami des femmes)、《揮霍的父親》(Un pèere prodigue)及《男女論》(L'Homme-Femme)。
第二區 多努街Daunou(rue)
向海明威乾杯
政治家皮耶.克勞德.弗朗索瓦.多努(Pierre Claude François Daunou, 1761-1840)出生於濱海布隆尼市(Boulogne-sur-Mer),在巴黎去世,這條街自1881年便以他為名。他帶著不是太強烈的出世信念進入奧拉托利會,法國大革命發生後即退出還俗。他對《教士的公民組織法》(Constitution civile du clergè)宣誓,成為巴黎教區代牧。
1792年他當選國民公會議員,對於是否處死路易十六的問題,中間派的他並未投下同意票。由於反對把吉倫特派(Girondins)議員逐出國民公會,因而遭到囚禁,在熱月政變後獲釋,回到國民公會,並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他編組法蘭西學院,協力通過《共和三年憲法》,成為五百人院一員。霧月政變後,他入選保民院,後於1802年被逐出,成為帝國檔案館檔案總長,在1815年被解職,從1818到1834年擔任議員,於1830年又回到檔案館復職。
5號。在巴黎的所有美國人都知道多努街,這是拜「哈利的紐約酒吧」(Harry's New York Bar)之賜。1911年開業,海明威是常客之一。這是必訪之地,總是熱鬧非凡。
7號。「多努劇院」於1921年12月30日開幕,首演劇目是《嬌小的金髮俏女郎》(Une sacrèe petite blonde)。
16和18號。一座石砌的圓形劇場舊址,建於1800年,在1805年改為全景畫作展示館(直徑32公尺),於1806年拆除一部分(以開通和平街),先後展出過倫敦、耶路撒冷、雅典、里約熱內盧全貌。拿破崙曾於1810年到此參觀。
序/費加洛報Franz-Olivier Giesbert
對一切抱持好奇心、充滿熱情衝勁、願意不厭其煩地一再查證──像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這樣的記者在今日已是鳳毛麟角,不可多得。
我第一次和他會面是在《費加洛報》(Figaro)報社,他來向我提案,打算寫一系列關於巴黎街道的文章,他展現的活力和機動性,正是一位優秀記者所不可或缺的特質,讓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沒有扼殺他的赤子之心。不論談的是法國歷史上的大事或小事,他完全一視同仁,展現的嚴謹、純真和熱情始終如一。他奉行知名報業大亨比弗布魯克爵士(Lord Beaverbrook)的鐵則,把世界當作在昨日才被創造出來。這天的世界,甚至是街頭巷弄發生的故事,都讓他興味盎然。一切都讓他嘖嘖稱奇。
約瑟.凱塞爾(Joseph Kessel)的目光遍及世界各地,甚而深入大草原1。貝爾納.史蒂凡則把目光停駐在街角。或許是一家雜貨店,或許是一條小巷弄。然而,他的觀察同樣鞭辟入裡,他透過歷史,直探人類的奧祕。
貝爾納.史蒂凡對巴黎的大街小巷進行鉅細靡遺的考究探查,完成這一部出色的報導,梳理出法國人的過去和身分。他不單單只是描述這些街道,而是帶著一股熱情,身歷其境去感受。我們從而更了解自己的城市與居住的區域,以及我們自身。
佛朗茲.奧里維.吉斯北爾(Franz-Olivier Giesbert)
前言/Bernard Stéphane
我先後在《費加洛報》(Le Figaro)和《地鐵報》(Métro)講述巴黎大街小巷(街道、大道、林蔭大道、巷弄、廣場、通道)的典故:街名的起源,曾落居在該處或經常出入的名人,在街上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和(或是)奇聞軼事,也不忘著墨現今的任何「亮點」或名勝景點。
我如此儘可能最精準、最如實、最熱情地拾撿時光的碎片,讓行經巴黎某一條街的人覺得一切彷彿是五分鐘前剛才剛發生(即便已經過了一世紀或兩、三個世紀的歲月!):維克多.雨果遇見聖伯夫(Sainte-Beuve);瑪麗.安托內特王后搭乘的華麗四輪馬車轆轆駛過;阿伯拉和哀綠綺思墜入情網;法庭搭起絞刑架;起義軍樹立起路障;一位詩人在作詩;一個殺人犯橫行肆虐;一位哲學家在思索;一名科學家埋頭工作;一位聖人、一個小偷、一名小布爾喬亞、一位王子、一個瘋子都曾在此漫步。
祝各位散步愉快!
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
內文試閱
第一區 博若萊街Beaujolais(rue de)
柯蕾特:愛情不是一種體面的感情
這條街以博若萊伯爵路易.查理(Louis-Charles d'Orléans, 1779- 1808)1為名,他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遭到逮捕,被囚禁在馬賽,而後流亡美國,最後因肺結核病故在馬爾他島。他是「平等菲力普」(Philippe Ègalité, 1747-1793在位)最小的兒子。
這條街,以及同樣位居王宮花園裡的瓦盧瓦街(rue de Valois)、蒙龐西耶街(rue de Montpensier),都是由當時的地主「平等菲力普」於1784年下令鋪設,後兩條街的路名取自他另兩個兒子的名銜,其中一位即為後來的平民國王路易.菲力普一世(Louis-Philippe)。
9號。作家柯蕾特(Colette, 1873-1954)的故居,她從1927到1929年之間,以及1938年起居住於此直到去世。
柯蕾特本名西多妮.加布里葉(Sidonie Gabrielle),於1893年嫁給外號「威利」的作家亨利.高堤耶—維亞爾(Henry Gauthier-Villars, 1859-1931)。
高堤耶—維亞爾鼓勵她提筆寫作,將她初試啼聲的《克蘿汀娜》(Claudine)系列小說以他自己的名字發表。柯蕾特於1906年離婚,曾短期從事默劇表演,甚至毫不猶豫地裸露演出,不久後便專事筆耕,著有《女流浪者》(la Vagabonde, 1910)、《秀場後台》(L'Envers du musichall, 1913)、《謝利》(Chéri, 1920)、《西多》(Sido, 1930)、《琪琪》(Gigi, 1943)等作品。
柯蕾特所有作品都顯現出對自己和他人透澈與無情的洞察。她再婚兩次:一次在1912年,對象是亨利.德.朱文奈(Henri de Jouvenel),另一次於1935年,和莫利斯.古德蓋(Maurice Goudeket)共結連理。她曾說:「我只能在秩序裡隨心所欲」、「愛情並不是一種體面的感情」。
17號。全巴黎最富麗堂皇、最好的餐廳之一「大韋富爾」(le Grand Véfour),現今由主廚紀.馬丁(Guy Martin)掌理。
這家餐廳擁有悠久的歷史,1784年,時值王宮的整建工程結束,安端.奧貝托(Antoine Aubertot)先生在其中一幢府邸開設「夏爾特咖啡館」(Café de Chartrtes),後來在復辟時期被尚.韋富爾(JeanVéfour)收購,並以自己的姓氏作為餐廳
的名字。
這裡成為巴黎名流聚會的場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一度關閉。法國解放之後,即自1948年起,該餐廳在雷蒙.奧利維(Raymond Oliver)掌舵下重新復甦,恢復昔日的輝煌。雷蒙同時擔任主廚達三十六年之久。
第一區 瑪德蓮教堂大道Madeleine(boulevard de la)
茶花女
15號。原名阿爾豐西娜(Alphonsine)的瑪麗.杜普蕾西絲(Marie Duplessis, 1824-1847),即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筆下的茶花女瑪格麗特.戈蒂耶(Marguerite Gautier),於1847年12月23日在這條大道的11號(今15號)去世,得年二十三歲。
她出身於諾曼第的農村家庭,十六歲那年來到巴黎,最先在洗衣店當女工,憑著過人的美貌,很快地擁有許多情人,第一位是皇家修復師,安排她入住拱廊街(rue de l'Arcade)的宅邸。接著,紀希公爵(duc de Guiche)將她安置在塔博爾山街(rue Mont-Thabor),拜他所賜,她成為風靡整個巴黎社交界的風雲人物。史塔凱貝爾格伯爵(comte de Stackelberg)安排她住到瑪德琳大道。
她在生前即是響叮噹的傳奇人物,曾命人銷毀精美飾品的模具,以確保自己擁有獨一無二的飾品,也能一擲千金舉辦奢華晚宴。然而,因肺結核病逝前不久,生活已窮困潦倒的她為了搭救一位女性友人,不惜拿出僅存的最後一件珠寶變賣籌款。
和她頗有交情的小仲馬,在1848年以她的生平事蹟為題材完成小說《茶花女》,後於1852年改編為劇本,捧紅了一位愛爾蘭女演員:本名瑪麗.普朗克的尤金妮.多契(Eugénie Doche, 1821-1900)。女演員艾薇琪.弗依葉(Edwige Feuillère)於1937年獲得該劇作版權,茶花女成為她的專屬角色,總計扮演過數百次,直到1960年該劇成為公共版權為止。這部作品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這條大道以一位革命家「切瑞蒂」(Cerruti)為名。現名取自大道盡頭的瑪德蓮大教堂。
第二區 布瓦爾迪厄廣場 Boieldieu(place)
小仲馬與大仲馬:承認父子關係
矗立在廣場上,於1783年成立的喜歌劇院(l'Opèra-Comique),曾不幸遭祝融之災,燒燬過兩次:第一次在1838年,第二次是1887年,造成四百人罹難。現今所見是第三度重建的建築,由建築師貝涅爾(Bernier)設計,1898年12月7日落成。
30公尺寬的建築,正面有三道華麗的鐵門入口和左右兩扇小側門;二樓有三道落地門窗,各為柯林斯式柱(colonnes corinthiennes)夾伺,左右最外側牆面的壁龕裡各有一尊石雕像,左邊的代表「音樂」,右邊的代表「詩歌」。更上層的六個窗口立著六尊女性雕像。內部裝飾許多壁畫作品,特別是大前廳(grand foyer);劇院有一千三百個觀眾席,舞台深12公尺,寬16公尺,高22公尺,樂隊席可容納七十人。
根據傳說,喜歌劇院的正面之所以背對義大利人大道(boulevard des Italiens),是因為義大利籍的喜歌劇演員(最早在此表演的藝術家)不想和大道上賣藝的街頭演員和雜耍藝人混在一起。這是以訛傳訛!事實是由於出售土地的業主舒瓦瑟公爵(duc de Choiseul)堅持不肯賣掉大道上的一間收租公寓。
這座廣場自1852年起便以作曲家弗朗索瓦.布瓦爾迪厄(François Boieldieu, 1775-1834)為名,他於1825年譜作出《白衣女郎》(La Dame blanche),這齣歌劇在喜歌劇院演出,是該劇院最成功的劇目之一。布瓦爾迪厄在更早之前創作出《巴格達酋長》(Calife de Bagdad),他於1803至1811年旅居俄國,因為受沙皇之召,也因
為想逃脫當時面臨的恥辱情況──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妻子,一位歌劇院的舞伶,在婚後繼續拋頭露面工作。
1號。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出生於廣場1號的屋子,母親卡特琳.拉貝(Catherine Labay)在那裡開裁縫店。直到他七歲時,父親大仲馬(18
02-1870)才正式承認這個兒子,使得他日後這麼說:「我的父親是我小時候養的大孩子!」他的代表作《茶花女》以小說形式於1848年問世,而後在1852年改編為劇本。他也著有《女人的朋友》(L'Ami des femmes)、《揮霍的父親》(Un pèere prodigue)及《男女論》(L'Homme-Femme)。
第二區 多努街Daunou(rue)
向海明威乾杯
政治家皮耶.克勞德.弗朗索瓦.多努(Pierre Claude François Daunou, 1761-1840)出生於濱海布隆尼市(Boulogne-sur-Mer),在巴黎去世,這條街自1881年便以他為名。他帶著不是太強烈的出世信念進入奧拉托利會,法國大革命發生後即退出還俗。他對《教士的公民組織法》(Constitution civile du clergè)宣誓,成為巴黎教區代牧。
1792年他當選國民公會議員,對於是否處死路易十六的問題,中間派的他並未投下同意票。由於反對把吉倫特派(Girondins)議員逐出國民公會,因而遭到囚禁,在熱月政變後獲釋,回到國民公會,並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他編組法蘭西學院,協力通過《共和三年憲法》,成為五百人院一員。霧月政變後,他入選保民院,後於1802年被逐出,成為帝國檔案館檔案總長,在1815年被解職,從1818到1834年擔任議員,於1830年又回到檔案館復職。
5號。在巴黎的所有美國人都知道多努街,這是拜「哈利的紐約酒吧」(Harry's New York Bar)之賜。1911年開業,海明威是常客之一。這是必訪之地,總是熱鬧非凡。
7號。「多努劇院」於1921年12月30日開幕,首演劇目是《嬌小的金髮俏女郎》(Une sacrèe petite blonde)。
16和18號。一座石砌的圓形劇場舊址,建於1800年,在1805年改為全景畫作展示館(直徑32公尺),於1806年拆除一部分(以開通和平街),先後展出過倫敦、耶路撒冷、雅典、里約熱內盧全貌。拿破崙曾於1810年到此參觀。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