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480 元優惠價
:90 折 432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不只是「豐年祭」和「歌舞」,
原住民藝術比你知道的更豐富、更精采…
「原住民藝術」是什麼?
臺灣原住民族有哪些藝術形式?
我們如何判斷原住民藝術的特殊性、重要性與價值?
工匠的技巧與藝術家的才能之分界線在哪裡?
在藝術的表現上,部落的生活方式扮演什麼角色?
藝術形式可以獨立存在,或是必須依賴其他的社會制度?
臺灣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和當代藝術有什麼關係?
臺灣原住民族的藝術表現非常多樣化,且具有極高的獨特性,表現出有別於漢人的藝術(或美學)經驗。雖然,自日據時代以來原住民社會變遷非常快速,文化流失、社會解組的情形屢見不鮮,但是原住民的藝術表現依然具有極為強韌的生命力;不論在部落或是都會地區,當代原住民的藝術創造活動持續下來且日漸蓬勃。事實上,各族以不同於其他族群的方式,詮釋其多采多姿的藝術世界。而我們也可以發現,目前一般臺灣民眾對於原住民文化或一知半解、或全然無知。
本書探索當代原住民社會生活中的藝術表現。不但嘗試說明了解、欣賞「異文化」及其獨特的藝術成就、美學觀的一個可能的角度,更闡釋藝術的創造性(creativity)與文化、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將在一個整體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掌握各個不同族群、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之特色、獨特的美學價值,理解博物館、美術館和策展人的新文化機制之運作,標定臺灣原住民文化與美學在整體的「臺灣價值」中的角色與地位。
臺灣原住民族在住居形式、儀式器物、服飾、製陶、揉皮、竹木工具等方面的技術,雖簡繁不一、卻都表現極高的工藝成就。工藝表現在文化意義與社會組織的脈絡中,與技術、知識體系與意識型態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例如,著名的蘭嶼達悟人的拼板、雕舟工藝,具體的再現了父系親屬界限。而不論是鄒族與卑南族「干欄式建築」的男子會所與少年會所,或蘭嶼達悟人的半地下屋、排灣人的石板屋等「包牆式建築」,建築物是具有言說意涵的物質結構,不只呈現居住或使用的團體,重要的是住居形式更「界定了某一個獨特的社群」、表彰族群的空間美學。
臺灣原住民族喜歡在日用生活器物予以雕刻,除了美觀外,更傳達了文化意涵、是集體記憶再現的方式之一。
傳統原住民藝術的發展是以日常生活的工藝為基礎,更涉及材料知識的掌握。現實的部落生活不只是靈感的來源,生活週遭的材料更是想像具體化的素材。
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創作極為多樣化。不同的藝術形式或類別,往往有特殊的社會文化體系為背景。社會文化體系與內涵是個人創作的泉源。在當代臺灣社會展露頭角的原住民藝術,漸漸地擺脫原住民的藝術不過就是制式化的「豐年祭」和「歌舞」的刻板印象。
近十幾年來,原木立體雕塑、布畫與拓印是年輕的原住民新的嘗試。有時候生活物件被放大成巨型的雕塑,而傳統的「原住民圖像」也出現在各種場合。傳統生活、神話世界、部落人物,是原住民藝術家取材的重點。原住民藝術家運用不同的方式,再現各族文化的真實。藝術創作的技巧,反而不是當代原住民藝術家追求的目標。
二.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
☆透過原住民的眼睛觀察 真正了解原住民的內心世界!
☆全新內容!18開版本視覺大驚豔!
☆大量珍貴圖片插畫 全方位展現原住民生活
綜觀當代多民族的發展路徑,各族群的抗拒、威脅與社會轉型,當中牽涉了不同性質社會的、區域的文化系統之定義與建構。
雖然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生態知識,可以被理解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卻少有真正的認識各族群之文化建構、自然性質的機會。
本書嘗試提供一個「原住民的」、「客觀的」角度,讓國人除了能夠在在特定時間點,以觀光旅遊的心態,參與原住民族的部族活動之外,更能深入了解原住民族的文化與價值觀。
原住民藝術比你知道的更豐富、更精采…
「原住民藝術」是什麼?
臺灣原住民族有哪些藝術形式?
我們如何判斷原住民藝術的特殊性、重要性與價值?
工匠的技巧與藝術家的才能之分界線在哪裡?
在藝術的表現上,部落的生活方式扮演什麼角色?
藝術形式可以獨立存在,或是必須依賴其他的社會制度?
臺灣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和當代藝術有什麼關係?
臺灣原住民族的藝術表現非常多樣化,且具有極高的獨特性,表現出有別於漢人的藝術(或美學)經驗。雖然,自日據時代以來原住民社會變遷非常快速,文化流失、社會解組的情形屢見不鮮,但是原住民的藝術表現依然具有極為強韌的生命力;不論在部落或是都會地區,當代原住民的藝術創造活動持續下來且日漸蓬勃。事實上,各族以不同於其他族群的方式,詮釋其多采多姿的藝術世界。而我們也可以發現,目前一般臺灣民眾對於原住民文化或一知半解、或全然無知。
本書探索當代原住民社會生活中的藝術表現。不但嘗試說明了解、欣賞「異文化」及其獨特的藝術成就、美學觀的一個可能的角度,更闡釋藝術的創造性(creativity)與文化、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將在一個整體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掌握各個不同族群、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之特色、獨特的美學價值,理解博物館、美術館和策展人的新文化機制之運作,標定臺灣原住民文化與美學在整體的「臺灣價值」中的角色與地位。
臺灣原住民族在住居形式、儀式器物、服飾、製陶、揉皮、竹木工具等方面的技術,雖簡繁不一、卻都表現極高的工藝成就。工藝表現在文化意義與社會組織的脈絡中,與技術、知識體系與意識型態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例如,著名的蘭嶼達悟人的拼板、雕舟工藝,具體的再現了父系親屬界限。而不論是鄒族與卑南族「干欄式建築」的男子會所與少年會所,或蘭嶼達悟人的半地下屋、排灣人的石板屋等「包牆式建築」,建築物是具有言說意涵的物質結構,不只呈現居住或使用的團體,重要的是住居形式更「界定了某一個獨特的社群」、表彰族群的空間美學。
臺灣原住民族喜歡在日用生活器物予以雕刻,除了美觀外,更傳達了文化意涵、是集體記憶再現的方式之一。
傳統原住民藝術的發展是以日常生活的工藝為基礎,更涉及材料知識的掌握。現實的部落生活不只是靈感的來源,生活週遭的材料更是想像具體化的素材。
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創作極為多樣化。不同的藝術形式或類別,往往有特殊的社會文化體系為背景。社會文化體系與內涵是個人創作的泉源。在當代臺灣社會展露頭角的原住民藝術,漸漸地擺脫原住民的藝術不過就是制式化的「豐年祭」和「歌舞」的刻板印象。
近十幾年來,原木立體雕塑、布畫與拓印是年輕的原住民新的嘗試。有時候生活物件被放大成巨型的雕塑,而傳統的「原住民圖像」也出現在各種場合。傳統生活、神話世界、部落人物,是原住民藝術家取材的重點。原住民藝術家運用不同的方式,再現各族文化的真實。藝術創作的技巧,反而不是當代原住民藝術家追求的目標。
二.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
☆透過原住民的眼睛觀察 真正了解原住民的內心世界!
☆全新內容!18開版本視覺大驚豔!
☆大量珍貴圖片插畫 全方位展現原住民生活
綜觀當代多民族的發展路徑,各族群的抗拒、威脅與社會轉型,當中牽涉了不同性質社會的、區域的文化系統之定義與建構。
雖然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生態知識,可以被理解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卻少有真正的認識各族群之文化建構、自然性質的機會。
本書嘗試提供一個「原住民的」、「客觀的」角度,讓國人除了能夠在在特定時間點,以觀光旅遊的心態,參與原住民族的部族活動之外,更能深入了解原住民族的文化與價值觀。
作者簡介
王嵩山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兼任教授、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行政院文建會「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委員。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長暨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兼任教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門負責人。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兼任教授、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行政院文建會「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委員。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長暨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兼任教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門負責人。
目次
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
【目錄】
第一章 原住民藝術的新看法
第二章 自然知識與地景、日常生活與藝術
第三章 造型與視覺藝術
第四章 表演藝術
第五章 藝術揭露社會文化現實
第六章 當代原住民藝術的幾個趨勢
第七章 文化與美學經驗
【目錄】
第一章 原住民藝術的新看法
第二章 自然知識與地景、日常生活與藝術
第三章 造型與視覺藝術
第四章 表演藝術
第五章 藝術揭露社會文化現實
第六章 當代原住民藝術的幾個趨勢
第七章 文化與美學經驗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