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腳印度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人心最需要】不再徘徊十字路口
作者藉由行腳印度,尋找心裡的悉達多。原來,歸於零才能全然地身心平衡,看見方寸間的悉達多。
【心眼好滿足】攝影作品賞心悅目
收錄五章節共三十三篇文章,配上作者拍攝,充滿同理情感與宗教情懷的照片,忠實呈現當地生活面貌,亦讓讀者更有所感。
【生命意義大】你我大手牽小手
書中記述不斷往前的腳步--攀登苦行林、探訪靈山的內心索求,感動於佛陀證道度眾和玄奘大師取經的一路摧折……--是堅定信仰和性靈的追尋;進行的公益之旅不斷地給予和接受回饋,是提醒自己感受、感恩富足的擁有。
作者簡介
出生花蓮,在有山有水有佛的大自然中成長。
三歲皈依,五歲時在一個午覺中被母親喚醒,帶到家後的寺院做晚課,從此念佛、誦經成了每日定課。曾叛逆地從佛殿中逃跑,最後被母親的堅持所感動,在佛寺往返中度過童年。
十八歲在素食餐館看見佛光山叢林學院招生海報,寫著六祖惠能大師偈:「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當下決定就讀。
一年後出家,接續兒時佛緣。在叢林學院每天清晨四點三十分起床早課,前兩年都在課堂上打瞌睡,第三年始進入狀況,四年畢業後繼續就讀南華大學佛研所。
現服務於《人間福報》,終日與文字為伍,十年中以筆名「杜荷」發表文章。誓願:「觀世音菩薩寫文為眾生說法,我是他手上的那隻筆任運而自在。」
作品︰《走進阿蘭若》(香海文化出版)
名人/編輯推薦
原來,佛陀安住在每個人的心裡,未曾離去。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是心中的真理。
行腳印度,是為了尋找自己;印度之旅結束了,「心」的旅程才要開始。
──佛光山開山宗長 星雲大師
夏季尾聲,再次看到妙熙法師,晒黑了,眼睛放光,想必因為此行有太多收穫充塞胸臆。
那一個月《人間福報》月例會,妙熙法師整理了一套ppt,向同仁們介紹這一趟印度行,我們彷彿也跟著他遊歷了佛陀的故鄉。
──《人間福報》社長 符芝瑛
序
尋找悉達多
到過印度的人,通常會有兩種心理反應:一是再也不去了,因為被衛生條件和混亂交通給嚇著了。二是愛上那步調緩慢與自然合一的古國氣息,去了還想再去……。
那麼我呢?
回答之前,先敘述踏上印度之旅的因緣。記得年少時每回讀到佛傳,都想著若能走訪一趟印度,該是一件福事。尤其是《走進阿蘭若》出版之後,到印度尋那初衷本懷的念頭就更切了。
某個清晨,時任佛光青年團團長的妙凡法師來到面前,說起佛光青年團將在七月辦「心心相印」印度公益旅行,並邀請我帶團關照青年朋友。突來一句,彷若直中心懷,看見少時夢想,便義不容辭地答應了。
老實說,啟程前,都還不敢相信,我正在印度的路上……。
說來辛苦也是幸運。一般外國觀光客赴印,以豪華旅行團居多,沿路有持槍保鑣護衛,待遇是吃飽喝足睡得滿意。公益旅行自然以服務為主,離豪華甚遠,須深入偏鄉學校,與當地孩童面對面接觸、手拉手教學,相較於豪華團的優質待遇是刻苦的,然而能有下鄉Longsaty的經驗卻是幸運的。
旅途中,我與十二位佛光青年同行,年齡介於二十上下,他們熱情奔放,讓我彷彿又年輕了一回。青年們在行前必須通過口試、面試,身心狀態平衡下,才有能面對氣候、工作、旅途、人際、情緒等考驗。
領隊楊秀蓮在佛光青年總團服務,辦過多場活動,有著超齡的成熟,深具責任感,很受法師信賴,可說是靈魂人物。陳姿靜也任職於青年總團,身形靈巧帶起活動來親和力十足。
當時就讀義守大學的林禾穗,和南華大學的蔡立彥本身就是南區佛光青年團的團長,很能凝聚團隊的合作與向心力,尤其主持功力一流,拿起麥克風不輸給電視臺主持人。
佛光山叢林學院精選兩位代表張泳雯和黃千倪,他們相當珍惜到印度的因緣,不僅發揮愛心,巡禮佛陀聖地時,與書本相應,啟發心性,黃千倪回臺後不久便落髮出家,法號知蓮。
鍾偉元、徐孟君兩人本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又都在特教學校任職,可說是默契十足,在教材製作和活動發想上,發揮很大的創意,光是教材就帶了兩個大拉箱。
彰化師範大學的陳明如在畢業前夕,面臨兩個人生重要抉擇:和同學一樣趕緊卡位補習,以便順利考取研究所;或者選擇參加印度公益旅行,體驗人生,對未來卻毫無把握?一路上,內心飽受煎熬,最後,他終於掌握了比補習更重要的人生方向。
東海大學會計系的陳柏諭是個貼心的小孩,一路上都會主動詢問團員,身體適不適應、有沒有需要幫忙,主動協助大家,可以想像在家裡多受人疼。記得在新德里火車站,當大家圍著一個擦鞋小孩猛拍時,詹以萱卻悄悄地躲在一旁落淚,很難想像這位容易感動的女孩,竟是東吳大學法律系的高材生,未來當上律師可必須非常理性的呀!
全團最醒目的,莫過於一位年齡最小只有十八歲,又是唯一的男生林鼎喬,他的防晒裝備比女生還要齊全。望著瘦得像竹竿的鼎喬,扛行李搬貨運等工作,女生們只好一肩擔起。然而,鼎喬個性隨和,很快便融入女人國裡,在戶外行走時,他總是走在最後做個守護者。
佛光青年們來自四面八方,各有所長,共同克服了戶外教學的困難,和語言上的溝通,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三好生活營,二十一天下來,共服務了近二千人次。
時任臺灣駐印度的翁文祺大使說,公益旅行是「反向學習」,過去臺灣學生往歐美留學,向先進國家學習,如今臺灣經濟成長,少子化下,每個孩子都很幸福,公益旅行反其道而行,深入落後國家做服務,返國之後,肯定更懂得珍惜現有的一切。
對我而言,不僅僅只是旅行,更是從遺蹟中看到佛傳裡的真實現況。佛教起源於印度,又在印度式微,遺蹟殘破不堪,當日輝煌今何在?佛教傳播分枝到世界,又如何回到印度這塊土地上播種、灌溉?
在佛光山新德里文教中心裡,慧顯法師帶領一群印度小沙彌,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後代,流著佛教兩千五百年來的血液,一旦甦醒後,印度佛教將是一頭醒獅。
妙如法師、妙軒法師等在菩提迦耶開辦育幼院和女眾佛學院,默默付出,多年下來,孩子逐漸長大,有禮貌又善解人意。在印度弘法有十年經驗的妙如法師說過,菩提迦耶是佛陀降服魔王的成道地,自然有許多魔考,想通了就不覺得有什麼困難了!
在印度,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在印度,有發人省思的點滴;在印度,有令你惋惜到不得不奮起的力量;在印度,也似乎看見了生生世世以來,對佛教、對自我的承諾。
在佛陀苦行六年的苦行林,我鑽入佛陀禪坐的洞中,彷若世界只有我與佛陀心心相印,當時有個隱形的洪鐘,從遠方傳來陣陣音波,分不清是佛陀的音聲,還是內心的音聲,明確地告訴我要「廣度眾生」。
鑽出苦行洞,回到現實生活,看著印度偏鄉學童在學習時,眼中流露渴望,對未來無限期待,心中慚愧只能帶來短暫的停留。我感佩臺灣前去的佛光山法師們,發心長期捨身在當地,播下希望也給予耕耘。
今生來印度,已經太晚了,所能付出的實在貧乏。來生,讓我成為印度人,能說印度語,以印度身得度者,即現印度身而為說法,給予印度佛法滋潤,我一定會再回去!
此書定名為《行腳印度》,看是到印度尋訪,其實是尋找自心的悉達多,發掘本自具足的佛性。
註:本書所有作者版稅,全部捐贈給佛光山新德里沙彌學園,以及菩提迦耶育幼院、女眾佛學院,作為弘法之用。
目次
推薦序 佛陀,您在那裡? 星雲大師
推薦序 念 符芝瑛
自序 尋找悉達多
之壹 聖地旅人 步步今心
苦的印象
看見佛影
流星劃過
心如明燈
單程機票
前世約定
咖啡與水
度拜火教
之貳 恆河兩岸 看盡生死
纜車驚奇
靈山多大
觀空接心
是河是神
夢那爛陀
老僧眼淚
和尚的頭
釋迦族人
之參 一念發心 佛地弘法
千山萬水
釋迦沙彌
乘實老實
魔王地盤
怕掃廁所
女孩阿莫
爸爸再見
菩提種子
之肆 今年暑假 愛上印度
火車之旅
泥垢小手
念力止瀉
鄉間義診
白飯咖哩
電源通了
床位不足
隨浴而安
之伍 心心相印 回歸自然
書摘/試閱
試閱一
千山萬水
慧顯法師不改樂觀,幽默地問車上歷經千山萬水的醫生:「下一次有誰還敢來?請舉手。」大家竟不約而同地「舉起雙手」,表示願意,淚水還掛在滿是塵埃的臉上。
在印度,遇見兩位令人動容的師兄,一位是來自印尼的華裔妙如法師,一位是馬來西亞華裔慧顯法師,他們如同師父星雲大師派去印度耕耘的農夫,沒有水要自己找水澆灌,沒有土要想法子生土覆育,滋養印度菩提幼苗,堅忍且開闊的性格,深深影響了我!
慧顯法師來印度前,曾擔任佛光山馬來西亞總住持,弘法事蹟花繁果盛,那時他體型壯碩、圓滿莊嚴;來印度數年後,身形足足縮了一號,滿月臉縮成童子臉。凡事得靠自己張羅下,也蛻變成長,一肩扛起佛光山新德里沙彌學園園長的重任。
細究他的年齡未滿四十,已跑遍印度偏鄉,千山萬水地去做慈善義診。慧顯法師說:「慈善雖不能立即改變印度人的生活,卻是一劑能暫時止痛的藥。」哪裡有需要義診,上山下鄉,他都願意去。
他分享義診點滴的地點,正好是與澳洲義診團在印度鄉間一所小學內,一張臨時桌椅帶我神遊天涯海角。
有一次,慧顯法師帶領國際義診團到喜馬拉雅山脈下印度喜馬偕爾省(HimachalPradesh)境內的思比堤(Spiti)山谷服務。當地海拔近五千公尺,比玉山的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還要高逾千公尺,隨行醫生都有噁心、嘔吐、全身無力的高山症反應,加上山路顛簸,紛紛病倒,每看完一個病人就必須躺平片刻,才能恢復看診。
慧顯法師本身也身體不適,為完成任務強忍到最後一刻。思比堤山谷居民看見了相當不捨,對他說這是生平第一次有外國醫生願意上山來看診,居民都非常感動。
另一次到拉達克高山地區義診,歷經幾番波折,更是難忘。當時,義診結束踏上歸途,由於地勢陡峻,一個大轉彎,眼看巴士差幾公分便掉落懸崖,所有人莫不閉眼念佛,所幸菩薩保佑,度過危機!原以為幸運過關了,沒想到,車子竟在逾千公尺的半山腰上突然沒油熄火,附近加油站早已關門,無處求援下只好夜宿巴士。
一覺醒來,每個人灰頭土臉,驚恐未定,一趟七小時回程路,竟然走了三十幾小時。途中,慧顯法師不改樂觀,幽默地問車上歷經千山萬水的醫生:「下一次有誰還敢來?請舉手。」大家竟不約而同地「舉起雙手」,表示願意,淚水還掛在滿是塵埃的臉上。
對於印度這片土地的付出,是願力,也是承諾。慧顯法師一九九八年參加佛光山在菩提迦耶舉辦的國際三壇大戒,受出家菩薩戒,當時他發了一個心願:「未來有因緣,要回到佛陀的故鄉印度服務。」輾轉十年,他乘願而來。
願是心力的展現,讓他有勇氣面對印度某些無情、無理、無法理解的狀況。他剛來印度沒幾年,沙彌學院有人通報──「警察來了」,門一打開便被強行索取保護費,擦亮雙眼一看,眼前這位不是地頭蛇,確實是一名警察。
即使膽怯,也要瞬間變堅強,他板起面孔義正詞嚴回答:「這裡是寺院,別想要錢!」他心裡明白一旦屈服了,未來日子將不好過。雙方僵持許久,直到蠻警離開,保護所有住眾,才鬆了一口氣。
印度有無理之處,也有感動到叫人捨不得的可愛。每一次義診時,村民不習慣排隊,經常一群人將醫生團團包圍,情急之下慧顯法師大聲喊「排隊」,村民也無動於衷,簡直把他當傻子在嘶吼。慧顯法師只好大動作拍他們,這要是在臺灣肯定非打起來不可,村民反倒可愛地只會傻笑,真是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排隊、有禮,對印度來說,也許還未形成共識,卻保留了最樸實的人情味,每次義診完,幾乎全村的人都會跑到路旁揮手道別,眼神散發著歡喜與感謝。
曾有一位山區婦女腰痛了十幾年,看完診、吃完藥後竟痊癒了,她透過村裡唯一的電話輾轉、輾轉地轉接出來,就是要說一聲「謝謝」。這些點點滴滴也滋長了慧顯法師的菩提道心。
回首來時路,歷經千山萬水、路程顛沛崎嶇。未來,即使依然千山萬水、路程顛沛崎嶇;他,依然願意去。
試閱二
隨浴而安
學校二樓宿舍走廊盡頭,有個磚塊圍成三面的露天衛浴……,最後說服了自己,就去洗吧!打了兩桶地下水,用清涼的水洗淨一身汗臭,也洗盡執著,從自然中體會自在。
翌日,夏令營在一棵大樹下開營,地上殘留著昨晚積水,卻無損孩子們期待的心情。
SiddharthAcademy學校的校長年僅二十五歲,卻有著超齡的沉穩,學校是他父親創辦,原辦在城市裡,後來發現鄉下孩子教育資源缺乏,決定返鄉辦學。
學校只有四間教室,學生卻多達三百人,每天早上從五、六公里外走路上學。貧困孩童沒吃早餐,富裕一點的父母會給盧比,讓孩子在學校附近買早餐,但這畢竟是少數,多數人是挨餓上課,到了中午吃營養午餐。
沒吃早餐這件事,也讓上課時間多了些彈性,隨季節調整,夏天從早上八時到下午一時三十分,冬天是早上十時到下午四時。
正因為校長年輕有為,全力支持引入臺式夏令營,可說是當地教育一項突破,好比三好歌帶動唱、英語歌唱教學、創意繪畫等等,孩子們一開始很保守,到最後會抱著大哥哥、大姐姐,或主動在手臂上繪上印度畫。
八月份是印度四大節慶之一的兄妹節,當地人有個習俗,會挑選繫手繩「拉凱」(rakhi)送給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傳達力量與關愛之情。活動結束後,沒想到有些小女孩就將自己的拉凱取下送給大姐姐,小小手飾雖值不了多少錢,一份與人分享的心意,卻讓姐姐們感動很久。
三餐都是校長一家人準備,除了咖哩飯、豆湯外,還有道地麥粉製作傳統烤餅(chapati),物資缺乏下,煎熟前、煎熟後,烤餅全放在珍貴的「報紙」上。對於自認已是一半印度人的我們,自然吃得津津有味,熱情招呼已勝過油墨「紙」張的分別心了。
對於,必須壓地下水又是露天的衛浴設備,青年們自有一套方法,就是用寶特瓶裝自來水從僧伽施帶過來,並選在無人之處,坐成兩排,開始洗頭。
此舉竟引起騷動,當地村民紛紛站在二樓圍觀,討論起「外國人」奇怪的洗頭方式。瓶水有限,最後還是壓了地下水,才將頭洗乾淨,雖是滿頭鐵鏽味,卻讓我們自覺愈來愈像是道地的印度人。
克服露天盥洗的恐懼確實需要很大勇氣。SiddharthAcademy學校二樓宿舍走廊盡頭,有個磚塊圍成三面的露天衛浴,任何人只要走上來絕對看得到,而洗澡室沒有門,僅用沙麗布簾拉起,一站進去頭會露出來,臺灣來的團員沒有一個人敢去洗。
我更是鐵定了心,絕對不洗澡。然而一天活動下來,汗流浹背臭味難耐。傍晚,妙如法師泰然處之,「真的」進去盥洗了,我整個人傻在外面守護,久久無法言語,由衷佩服。他做到了入境隨俗,相當自在,而我依然分別、掙扎、抗拒,毫無避諱地顯露內心的抱怨,與那自以為是的文明我執。
從二樓望向農地裡奔馳的孩子,看見自己失去的赤子真心,「既來之,則安之!」最後說服了自己,就去洗吧!打了兩桶地下水,用清涼的水洗淨一身汗臭,也洗盡執著,從自然中體會自在。
當兩位法師都入境隨俗、隨「浴」而安後,青年們也放下不安情緒,輪班洗澡。到最後一位鼎喬盥洗時,仰頭望天,沐浴在滿天星斗中,體驗真正的「自然」呀!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