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家曾紀澤(1839-1890)(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06075060
出版社:人民東方出版社(東方社)
作者:李恩涵
出版日:2014/08/01
裝訂/頁數:平裝/382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自曾紀澤的家世背景與早年學行開展,可從中了解其父曾國藩的言傳身教對于曾紀澤的影響。其后,以曾紀澤的外交活動為研究對象,對其一生事業進行了專題化的具體研究。對于曾紀澤對洋務的認識、中俄伊利交涉、中法越南交涉、使歐晚期、自歐返國5個階段的外交活動進行了系統的論述。該書線索明了,史料充足,論證充分,是一部研究曾紀澤外交活動的佳作。
作者簡介
在芝加哥一個溫暖的十月夜晚,三封信件被送到了同一個住宅區。一輪飽滿的橘紅色圓月剛剛在密歇根湖之上幽幽升起。三棟不同房子的門鈴均被按響了,信件被留在了門外。
李恩涵,1930年生于山東諸城。美國加州大學博士(1971)、夏威夷大學碩士(1964)、臺灣師范大學學士(1954)。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副研究員;臺灣大學合聘教授、副教授;臺灣師范大學、政治大學兼任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Reader,A.P.)、代主任、高級講師;加州大學講師。著有《晚清的收回礦權運動》(1963)、《曾紀澤的外交》(1966)、Chinasquestforrailwayautonomy,1904-1911(1977)、《近代中國史事研究論集》(第一冊,1982;第二冊,1987)、《日本軍戰爭暴行之研究》(1994)、《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925-1931》(1993)、《戰時日本販毒與“三光作戰”研究》(1999)、《東南亞華人史》(2003)、《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2004)、《注視日本新軍國主義的動向》(2007)、《八十憶往:家國與近代外交史學》(2011)等書14冊及學術性論文100多篇、時論30多篇。
李恩涵,1930年生于山東諸城。美國加州大學博士(1971)、夏威夷大學碩士(1964)、臺灣師范大學學士(1954)。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副研究員;臺灣大學合聘教授、副教授;臺灣師范大學、政治大學兼任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Reader,A.P.)、代主任、高級講師;加州大學講師。著有《晚清的收回礦權運動》(1963)、《曾紀澤的外交》(1966)、Chinasquestforrailwayautonomy,1904-1911(1977)、《近代中國史事研究論集》(第一冊,1982;第二冊,1987)、《日本軍戰爭暴行之研究》(1994)、《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925-1931》(1993)、《戰時日本販毒與“三光作戰”研究》(1999)、《東南亞華人史》(2003)、《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2004)、《注視日本新軍國主義的動向》(2007)、《八十憶往:家國與近代外交史學》(2011)等書14冊及學術性論文100多篇、時論30多篇。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為臺灣著名外交史學家李恩涵先生早年在美游學期間所著,采用了大量中、英、日文獻資料,論證充分,是了解曾國藩長子曾紀澤的必讀書目。
目次
著者自序
再版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家世與早年學行
第二章 洋務的認識
第一節 西方語文的知識
第二節 近代國際政治的知識與運用
第三章 中俄伊犁交涉
第一節 崇厚的失敗與曾紀澤使俄
第二節 談判前的籌劃
第三節 談判的進行與改訂新約
第四節 伊犁交涉的檢討
第四章 中法越南交涉
第一節 曾紀澤與越南交涉的初起
第二節 中法戰爭前期曾紀澤的外交 著者自序
再版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家世與早年學行
第二章 洋務的認識
第一節 西方語文的知識
第二節 近代國際政治的知識與運用
第三章 中俄伊犁交涉
第一節 崇厚的失敗與曾紀澤使俄
第二節 談判前的籌劃
第三節 談判的進行與改訂新約
第四節 伊犁交涉的檢討
第四章 中法越南交涉
第一節 曾紀澤與越南交涉的初起
第二節 中法戰爭前期曾紀澤的外交
第三節 中法戰爭后期曾紀澤的外交
第五章 使歐晚期
第一節 中英鴉片加稅免厘交涉
第二節 朝鮮與緬甸交涉
第三節 撰寫《中國先睡后醒論》
第六章 自歐返國
第一節 贊襄海軍衙門諸要政
第二節 籌議刷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第三節 盛年早喪
第七章 結論
附錄一 曾紀澤大事簡表
附錄二 參考書目
附錄三 譯名對照表
附錄四 索引
再版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家世與早年學行
第二章 洋務的認識
第一節 西方語文的知識
第二節 近代國際政治的知識與運用
第三章 中俄伊犁交涉
第一節 崇厚的失敗與曾紀澤使俄
第二節 談判前的籌劃
第三節 談判的進行與改訂新約
第四節 伊犁交涉的檢討
第四章 中法越南交涉
第一節 曾紀澤與越南交涉的初起
第二節 中法戰爭前期曾紀澤的外交 著者自序
再版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家世與早年學行
第二章 洋務的認識
第一節 西方語文的知識
第二節 近代國際政治的知識與運用
第三章 中俄伊犁交涉
第一節 崇厚的失敗與曾紀澤使俄
第二節 談判前的籌劃
第三節 談判的進行與改訂新約
第四節 伊犁交涉的檢討
第四章 中法越南交涉
第一節 曾紀澤與越南交涉的初起
第二節 中法戰爭前期曾紀澤的外交
第三節 中法戰爭后期曾紀澤的外交
第五章 使歐晚期
第一節 中英鴉片加稅免厘交涉
第二節 朝鮮與緬甸交涉
第三節 撰寫《中國先睡后醒論》
第六章 自歐返國
第一節 贊襄海軍衙門諸要政
第二節 籌議刷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第三節 盛年早喪
第七章 結論
附錄一 曾紀澤大事簡表
附錄二 參考書目
附錄三 譯名對照表
附錄四 索引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家世與早年學行
曾紀澤字劼剛,湖南湘鄉人,為同治中興名臣曾國藩的長子,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一八三九、十二、七),生于原籍,光緒十六年閏二月二十三日(一八九○、四、十二),卒于北京臺基廠寓邸。①實際得年不及五十一歲。母歐陽氏,為衡陽廩生歐陽滄溟之女,少曾國藩五歲。②
曾紀澤出生的當日,曾國藩即以新科翰林院庶吉士的清貴身份,啟程進京。③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四月,散館,授檢討。十二月,紀澤隨其祖父、母親及叔父國荃等北上相就。④他幼年的生活情形,在曾國藩的家書中,時有提及。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四月,紀澤年已一歲有半,國藩在稟父曾麟書公函中,對他曾有描述:
甲三(紀澤乳名)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須扶持,尚未能言,無乳可食,每日一粥兩飯。⑤
是年六月二十九日(一八四一、八、十五),國藩復于稟祖父星岡公函中,提到紀澤是年患病其母許愿的事:
〔甲三之病,其母〕曾于五月二十五日跪許裝修家中觀世音菩薩金身,求病愈了,今年酬愿。又言西沖有壽佛神像,祖母曾叩許裝修,亦系為甲三而許,亦求病愈,今年酬愿。⑥
稍后,又說他“病體復元后,日見肥胖,每日歡呼趨走,精神不倦”。至道光二十一年冬,已能講話,朗朗上口。⑦
曾紀澤開蒙入學,為時甚早。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三月,他甫及五歲,而實際年齡尚只四歲零四個月,即入家塾就讀,塾師為長沙馮樹棠。⑧其時曾國藩居官翰林,勤讀經史,兼治詩古文詞,頗有聲于時,同列中與蒙古倭仁、六安吳廷楨、昆明何桂珍、羅平竇垿、仁和邵懿辰、善化唐鑒、茶陵陳源兗、道州何紹基等最相友善,往復討論,以實學相砥礪。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以翰林院侍講,外放四川鄉試正考官,次年(一八四四),升授侍讀。⑨馮樹棠是湘中名士,系應會試來京,以節義自持,因對國藩的志行,最表欽慕,愿移館曾家,專教紀澤,每月束脩銀四兩。⑩紀澤入學后,先讀《三字經》,續讀《爾雅》《詩經》《孟子》《綱鑒》《書經》等書。五歲時,已能試寫稟呈曾祖父母的信帖。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初,他的實際年齡尚不及十歲,即試作四言律詩。此后續有長進,甚得其父的歡心。馮樹棠任教年余,即南返湖南,教職相繼由永順舉人李如箟、叔父國荃、鄂人魏某、常德舉人宋某、河間龐際云及李筆峰、文希范等擔任。文氏治理學,督教甚嚴;國藩也于公余之暇,對其課業,提撕獎掖甚力。
道光晚年,清廷在表面上雖然仍能維持其統治權,但實際上已危機重重;外則英、法、俄、美等國加緊對華侵略,擴展其既得的利益;內則各省會黨躍躍欲試,兩廣的變亂,尤漸趨于嚴重。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太平軍起于廣西桂平,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占領永安。當時曾國藩已官居禮部右侍郎,曾上疏奏陳民間疾苦,列舉“銀價太昂,錢糧難納”、“盜賊太眾,良民難安”、“冤獄太多,民氣難伸”等三大時弊,認為“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大患”。明年(咸豐二年),太平軍北入湖南,六月,曾國藩奉旨派充江西鄉試正考官,赴任途中,適丁母憂,乃請假返籍守制。曾紀澤母子則仍留居北京,至咸豐三年(一八五三)正月,始由其母舅歐陽柄銓護送回湘,陸行至湖北襄陽,然后改搭民船,于五月抵達長沙,轉返湘鄉。其時交通阻滯,沿途又多盜警,紀澤母子及弟妹一行八人,旅途勞困,幼弱牽隨,紀澤且曾于舟次一度落水。
曾紀澤等回抵湘鄉時,國藩已先于上年冬因湘撫張亮基的保薦,奉詔“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移駐長沙。太平軍則已進入長江中下游,連破漢陽、武昌、安慶,于咸豐三年(一八五三)二月,占領南京、鎮江、揚州。曾國藩名為辦理團練,實系編練新軍,即所謂“湘軍”,自咸豐四年(一八五四)開始與太平軍角逐,先肅清湖南,后更出境攻剿,克復武漢,進規九江。此后數年,雙方互有進退。
曾國藩身任湘軍統帥,轉戰各地,雖然軍書旁午,而于曾紀澤的教育,從不忽視。除命他將所做課文隨時派人帶來軍營親閱外,對于他讀書、寫字、作詩及居家日常的生活,在歷次家書中,也諄諄教誨,督導甚嚴。國藩在咸豐五年二月十九日(一八五五、四、五)致諸弟函中,論述他讀書應循的方法說:
紀澤兒讀書,記性不好,悟性較佳。若令其句句讀熟,或責其不可再生,則愈讀愈蠢,將來仍不能讀完經書。請子植(曾國荃別號)弟將澤兒未讀之經,每日點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讀十遍,不必能背誦,不必常溫習,待其草草點完后,將來看經解,亦可求熟。若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
又說:
看書之法,經義述聞,博洽精深,非初學所能看,目下不必看也。看注疏時,有不能解者,偶一翻查,則可也。
經書之外,并教其讀《史記》《漢書》《近思錄》《周易》《左傳》《文選》,以及韓愈、李白、杜甫、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等的詩文;而于四書、《詩》《書》《易經》等,尤囑其加意習誦。曾紀澤的習作,間亦送請其父批正,頗獲佳評。咸豐五年(一八五五)曾國藩致諸弟函中,謂紀澤與其堂妹紀梁所作的《登九峰山詩》,“文氣俱順,且無猥瑣之氣,將來或皆可冀有成立也”。后又評他所作的七律十五首,“圓適深穩,步趨義山,而勁氣倔強,頗似山谷”,認其“情韻趣味,二者皆由天分中得之”,深表滿意。
……
曾紀澤字劼剛,湖南湘鄉人,為同治中興名臣曾國藩的長子,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一八三九、十二、七),生于原籍,光緒十六年閏二月二十三日(一八九○、四、十二),卒于北京臺基廠寓邸。①實際得年不及五十一歲。母歐陽氏,為衡陽廩生歐陽滄溟之女,少曾國藩五歲。②
曾紀澤出生的當日,曾國藩即以新科翰林院庶吉士的清貴身份,啟程進京。③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四月,散館,授檢討。十二月,紀澤隨其祖父、母親及叔父國荃等北上相就。④他幼年的生活情形,在曾國藩的家書中,時有提及。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四月,紀澤年已一歲有半,國藩在稟父曾麟書公函中,對他曾有描述:
甲三(紀澤乳名)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須扶持,尚未能言,無乳可食,每日一粥兩飯。⑤
是年六月二十九日(一八四一、八、十五),國藩復于稟祖父星岡公函中,提到紀澤是年患病其母許愿的事:
〔甲三之病,其母〕曾于五月二十五日跪許裝修家中觀世音菩薩金身,求病愈了,今年酬愿。又言西沖有壽佛神像,祖母曾叩許裝修,亦系為甲三而許,亦求病愈,今年酬愿。⑥
稍后,又說他“病體復元后,日見肥胖,每日歡呼趨走,精神不倦”。至道光二十一年冬,已能講話,朗朗上口。⑦
曾紀澤開蒙入學,為時甚早。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三月,他甫及五歲,而實際年齡尚只四歲零四個月,即入家塾就讀,塾師為長沙馮樹棠。⑧其時曾國藩居官翰林,勤讀經史,兼治詩古文詞,頗有聲于時,同列中與蒙古倭仁、六安吳廷楨、昆明何桂珍、羅平竇垿、仁和邵懿辰、善化唐鑒、茶陵陳源兗、道州何紹基等最相友善,往復討論,以實學相砥礪。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以翰林院侍講,外放四川鄉試正考官,次年(一八四四),升授侍讀。⑨馮樹棠是湘中名士,系應會試來京,以節義自持,因對國藩的志行,最表欽慕,愿移館曾家,專教紀澤,每月束脩銀四兩。⑩紀澤入學后,先讀《三字經》,續讀《爾雅》《詩經》《孟子》《綱鑒》《書經》等書。五歲時,已能試寫稟呈曾祖父母的信帖。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初,他的實際年齡尚不及十歲,即試作四言律詩。此后續有長進,甚得其父的歡心。馮樹棠任教年余,即南返湖南,教職相繼由永順舉人李如箟、叔父國荃、鄂人魏某、常德舉人宋某、河間龐際云及李筆峰、文希范等擔任。文氏治理學,督教甚嚴;國藩也于公余之暇,對其課業,提撕獎掖甚力。
道光晚年,清廷在表面上雖然仍能維持其統治權,但實際上已危機重重;外則英、法、俄、美等國加緊對華侵略,擴展其既得的利益;內則各省會黨躍躍欲試,兩廣的變亂,尤漸趨于嚴重。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太平軍起于廣西桂平,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占領永安。當時曾國藩已官居禮部右侍郎,曾上疏奏陳民間疾苦,列舉“銀價太昂,錢糧難納”、“盜賊太眾,良民難安”、“冤獄太多,民氣難伸”等三大時弊,認為“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大患”。明年(咸豐二年),太平軍北入湖南,六月,曾國藩奉旨派充江西鄉試正考官,赴任途中,適丁母憂,乃請假返籍守制。曾紀澤母子則仍留居北京,至咸豐三年(一八五三)正月,始由其母舅歐陽柄銓護送回湘,陸行至湖北襄陽,然后改搭民船,于五月抵達長沙,轉返湘鄉。其時交通阻滯,沿途又多盜警,紀澤母子及弟妹一行八人,旅途勞困,幼弱牽隨,紀澤且曾于舟次一度落水。
曾紀澤等回抵湘鄉時,國藩已先于上年冬因湘撫張亮基的保薦,奉詔“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移駐長沙。太平軍則已進入長江中下游,連破漢陽、武昌、安慶,于咸豐三年(一八五三)二月,占領南京、鎮江、揚州。曾國藩名為辦理團練,實系編練新軍,即所謂“湘軍”,自咸豐四年(一八五四)開始與太平軍角逐,先肅清湖南,后更出境攻剿,克復武漢,進規九江。此后數年,雙方互有進退。
曾國藩身任湘軍統帥,轉戰各地,雖然軍書旁午,而于曾紀澤的教育,從不忽視。除命他將所做課文隨時派人帶來軍營親閱外,對于他讀書、寫字、作詩及居家日常的生活,在歷次家書中,也諄諄教誨,督導甚嚴。國藩在咸豐五年二月十九日(一八五五、四、五)致諸弟函中,論述他讀書應循的方法說:
紀澤兒讀書,記性不好,悟性較佳。若令其句句讀熟,或責其不可再生,則愈讀愈蠢,將來仍不能讀完經書。請子植(曾國荃別號)弟將澤兒未讀之經,每日點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讀十遍,不必能背誦,不必常溫習,待其草草點完后,將來看經解,亦可求熟。若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
又說:
看書之法,經義述聞,博洽精深,非初學所能看,目下不必看也。看注疏時,有不能解者,偶一翻查,則可也。
經書之外,并教其讀《史記》《漢書》《近思錄》《周易》《左傳》《文選》,以及韓愈、李白、杜甫、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等的詩文;而于四書、《詩》《書》《易經》等,尤囑其加意習誦。曾紀澤的習作,間亦送請其父批正,頗獲佳評。咸豐五年(一八五五)曾國藩致諸弟函中,謂紀澤與其堂妹紀梁所作的《登九峰山詩》,“文氣俱順,且無猥瑣之氣,將來或皆可冀有成立也”。后又評他所作的七律十五首,“圓適深穩,步趨義山,而勁氣倔強,頗似山谷”,認其“情韻趣味,二者皆由天分中得之”,深表滿意。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