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A寶:「親愛的老爹,這該是教養的最終話囉!」
B寶:「我們不再是吉祥物了!」
★貨真價實的父女對話!聽多了父母單向的教養經,這次聽聽孩子的心聲★
和子女親暱而深入地對談,是許多青少年父母的夢想,身為親職作家的偉文爸爸做到了!看AB寶在書中暢所欲言且頭頭是道,正是教養成功的最好證明。
如今,AB寶升上了大學,偉文爸爸完成了階段性任務,他在過往作品所提到的教養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究竟孩子如何看待?又接受了多少呢?
在35個主題的對談與悄悄話中,偉文爸爸一如既往分享他陪伴孩子的經驗、對教養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AB寶偶爾附和贊同,偶爾提出個人的領悟和見解,偶爾發發牢騷,甚至調侃爸媽……,字裡行間洋溢著濃厚的親情,令人嚮往,並生起「我也想跟著李偉文這樣教養孩子」的心情。
親子是彼此生命中的天使,父母能協助孩子發展天賦,孩子能豐富父母的人生,一起來看這三位父女如何實現這個信念!
作者簡介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一對雙胞胎的父親,無數荒野志工的好友,在對環境的大愛與對家人的慈愛之間,享受生命的美好。自言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著有《教養可以這麼浪漫》、《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教養,無所不在》、《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等書,樂於分享個人在教養上的心得,其「浪漫教養」的主張影響了無數人。
李欣澄(A寶)
李偉文長女。畢業於中山女高,即將進入傳播學院就讀。自認像海豚一樣喜歡微笑,總認為一個微笑能牽動起另一個微笑,也希望能像海豚一樣,帶給別人快樂與幸福。
李欣恬(B寶)
李偉文次女。畢業於北一女中,即將進入醫學系就讀。偶然頓悟,世界遠比自己的想像來得更豐富多彩,若抱怨生活一成不變呆板無聊,罪魁禍首其實正是自己──生命永遠不會無聊,是我們忘了活出精彩。總敢把一些陳舊長青苔的兒時老故事再攤在陽光下殺菌,只希望能提供另一種標本,與大家實驗檢討。
目次
Chapter 1 教養相對論──你的施教,我的受教
父母是否該掌控孩子的人生發展?
該讓孩子活出「誰」的人生?
什麼樣的人生目標絕不會失敗?
為了孩子,父母該放棄夢想嗎?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接近父母?怎麼辦?
孩子遭遇霸凌該怎麼辦?
青春期的孩子為何如此叛逆?
如何讓孩子跟父母說心裡話?
如何引導孩子接觸自然?
學習可以是沒有壓力而快樂的嗎?
如何在娛樂活動中達到教養目的?
學習、遊戲和日常生活可以兼顧嗎?
今天有什麼好玩的?
浩瀚的網路世界對學習有幫助嗎?
什麼能力是孩子在未來競爭中所必須具備的?
一定要讓孩子學才藝嗎?
可以讓孩子去流浪嗎?
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父母要如何鼓勵他?
父母當孩子的朋友是正確的嗎?
如何讓孩子擁有一段精彩的中小學生活?
Chapter 2 感性父親的悄悄話──你的疑問,我的建議
怕孩子變成啃老族?跟他談談工作價值吧!
因材施教,父母要跟孩子耍心機
有了同理心和溝通力,才能累積真正有用的人脈
陪伴孩子,心情要輕鬆,做法要浪漫
輕鬆看待孩子的叛逆,不要費力教豬唱歌
不過度保護,孩子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照顧孩子的責任不能只由媽媽承擔
Chapter 3 父女對照記──你的此時,我的當時
錢
寂寞的十七歲
入伍訓
兒時記趣
書
電影
挫折
夢想
書摘/試閱
Chapter 1 教養相對論──你的施教,我的受教
§該讓孩子活出「誰」的人生?
【偉文爸爸】
有人說,二十世紀末是一個焦慮的時代,到了二十一世紀,則逐漸進入集體憂鬱的時代,其實不管是焦慮或憂鬱,都反映出我們面對不確定時代的徬徨與恐懼。
的確,時代變遷愈來愈快,一個人的努力認真或優秀愈來愈不能確保他的前途,大家不免好奇:「到底成功的人有什麼祕訣?」
也因此,這些年報章雜誌最熱中報導就是成功名人的故事,書市裡最暢銷的就是告訴我們有錢人怎麼想、有錢人做了哪些事,父母師長不斷跟孩子耳提面命:「用功讀書才能考上好學校,有好的學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夠賺大錢。」
孩子經由大人的言行與媒體報導,把賺大錢的人視為成功人士,建立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這令我相當擔心,當整個社會都在追求致富之道,總以為可以找到某個祕訣並複製成功的方法,也會產生許多後遺症。
我們都知道要賺大錢必須努力,但是,往往一個人再努力也不見得有機會致富,而且當我們太強調祕訣與方法,一旦真的賺到錢,不免會認為這是我們比較聰明、比較厲害,成果是自己應得的,而無法看見一路上有多少貴人的幫忙與機緣的輔助。
我常提醒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可在言談舉止中不經意流露出對有錢有勢者的欽羨,在引領孩子探索未來時,我也要他們思考成功的定義。
我認為成功是有意義的度過一生,這個意義與世俗的名利地位無關,而是關乎自己對生命與價值的看法,因此,不須贏過別人才是成功,因為自己的人生有沒有意義由自己來定義,自己過得快不快樂、人生幸不幸福,跟所賺的金錢多少、工作的職位高低其實都沒有關係,也不見得對社會要有很大的貢獻,人生才有意義,人生不是可以量化,不是由數字來決定的。
只要能找到自己的天賦、自己的熱情所在,真的不必隨周遭功利現實的輿論起舞,每個人都可以活出精彩完美的人生,每個人都可以是個成功者。
這個感觸也正是我有一年應邀到台中明道中學國中部畢業典禮演講的致詞內容:「大家千萬要小心提防父母長輩給你的建議,假如你們想要有個精彩、熱情的人生,就不該聽從父母長輩給你的生涯規劃,因為他們太愛你們、太關心你們,怕你們受到挫折,怕你們太辛苦,所以一定會希望你們走一條安穩的路,但是,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想要過得快樂而精彩,一定要做自己!」
而且真實人生是變幻莫測的,這個世界的變化愈來愈快,我們幾乎不可能知道現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哪一些將來能夠派上用場,哪一些很快就被淘汰。每個人只有不斷學習,才有可能適應未來的世界,而勇於做自己所湧現的求知熱情,是我們所擁有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啊!
【B寶】
在我們考完學測後,爸爸就很積極引誘我們走上非主流價值觀的科系。「讀讀餐飲吧!這樣就天天有好吃的東西吃啦!」爸爸擺明意圖不軌,根本是為了自己著想而已;或是「去服裝設計也不錯啊!」爸爸慫恿愛打扮的姊姊,希望她能選一個夢幻浪漫的科系,以符合他一貫的「浪漫教養」風格。
有這麼一個「浪漫」爸爸,好在有個「務實」媽媽做為平衡,也許他們套好招了吧!總之,我和姊姊一直在這兩種極端中遊走。小學階段媽媽還頗嚴格的,印象深刻的是,媽媽會把「課本重點單元」影印兩份挖空格,要我們在段考前夕坐在她面前做測驗;她還教我們整理錯誤本,訓練我們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的習慣,每次考前我都是讀我的錯誤本迎戰的。
媽媽利用小學比較乖巧、比較聽話的黃金時期,奠定我們踏實讀書的態度,到了國、高中,我們自己就會很認分地把書念好,爸媽幾乎不再管我們功課。因為爸媽的引導,我知道學生的本分就是認真學習,而我也樂在其中,這種快樂又熱情的學習態度,不只在課業上,我相信,在整個人生歷程中都受用不盡。
【教養,就趁現在】
1. 只要能找到孩子的天賦、孩子的熱情所在,真的不必隨周遭功利現實的輿論起舞,每個孩子都可以活出精彩完美的人生,都可以是個成功者。
2. 只有不斷學習,才有可能適應未來的世界,而培養、激發孩子內心的求知熱情,將成為他們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
3. 父母不要因為太愛孩子而過度保護他們,否則只會局限孩子的人生。
§為了孩子,父母該放棄夢想嗎?
【偉文爸爸】
常常覺得現代的父母好辛苦,哦!或許不是所有的父母,但是,我相信現在正在看這篇文章的家長老師有一部分大概都屬於我同情的對象。
這些會很認真閱讀各種教養書籍甚至期刊、追著專家的演講並勤作筆記的大人,一定非常關心孩子。不過,這裡說的「關心」其實是好聽的話,說是「焦慮」反而比較恰當。我們很擔心孩子輸給別人,擔心孩子未來沒有競爭力,這些認真的父母相信「培養」、「造就」出一個優秀孩子是神聖的使命。
因此,我很同情如此焦慮的家長,當然還有那些行程比大人還忙的孩子。我們經常被嚇到,看到倡導「學習力」、「語文力」、「品格力」、「國際力」……等教育的專刊,被洋洋灑灑的專家證言、研究報告、統計數字給嚇壞了,擔心「我的孩子若沒有這些能力就完蛋了!」當我們汲汲惶惶奔波於各個才藝班或營隊之間,盯著成績數字或獎狀看時,反而會忽略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東西──生活的熱情、主動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未來的憧憬,甚至是懷抱改善世界的使命。
家長陪伴孩子一定要放輕鬆。「關心孩子」是應該的,但是,當我們為了孩子擱下自己的興趣,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奏,甚至放棄自己的人生夢想時,雖然嘴巴上會說:「這是我心甘情願的。」但是內心一定會有遺憾。這種心情會使得我們在有形無形中對有孩子過多的期待,因為我們為了孩子犧牲了夢想,難免會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在這種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下,若是孩子有主見,就會破壞親子關係,若是孩子溫和乖巧,勉力達成我們的期待,就會活得很不快樂。
因此,我覺得當父母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回自己對生命的熱情,許多未聯絡的老朋友再約一約喝個下午茶,自己放個假去旅行,年輕時的興趣或夢想也要想辦法重新接觸。
當然,當我們恢復成一個完整的人時,對孩子的照顧難免會沒有那麼周全,但是仔細想想,許多的「照顧」,其實是我們「剝奪」了孩子學習與練習獨立的機會。而且所有教養專家都常常提醒:「孩子不是我們的財產,他們是獨立的生命。」沒錯,孩子是獨立完整的生命,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獨立完整的生命啊!
當我們每天生活得熱情又積極,相信孩子看在眼裡,也會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基本上,我不相信有整天埋怨、沮喪或焦慮的父母陪在身邊,孩子會快樂又自在的。
台灣有句俗語:「一枝草一點露。」真的不必為了孩子而過度焦慮,父母自己活好最重要,美好的生命會帶引出另一個美好的生命,因為只有生命可以影響生命。
當孩子親眼看到大人每天快快樂樂、又積極又熱情的為了理想而努力,進而激發出「有為者亦若是」的情懷,這才是他們成長中最重要的養分啊!
【A寶】
我非常同意「父母一定要快樂」。就算爸媽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奏,照樣正常上班、快樂生活,沒有施加過多的期待與壓力在我們身上,不在意我們考試的名次與成績,我們從大環境感受到的壓力已經夠大了。如果爸媽又為了我們擱下自己的興趣,甚至放棄夢想,後果可能就「不堪設想」啦!不是家庭不太和睦,就是小孩憂鬱煩惱不已。父母要保有自己的生活圈與生活目標,不要以小孩作為唯一的生活目標,更要塑造一個「有希望的正向生活」給小孩當榜樣。
父母一定要快樂,這不代表就此放任小孩,只顧著享受自己的精彩人生,而要適時邀請小孩參與自己的生活,讓孩子瞭解父母的努力過程。
【教養,就趁現在】
1. 當父母為了孩子擱下興趣,改變生活節奏,甚至放棄人生夢想時,內心一定會有遺憾,以致對孩子有過多的期待,進而破壞親子關係,或讓孩子不開心。
2.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父母也是獨立的生命,當父母活得熱情又積極,孩子看在眼裡,也會對未來充滿期待。
3. 父母保有自己的生活圈與生活目標,不代表就此放任小孩,而要適時邀請小孩參與自己的生活。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接近父母?怎麼辦?
【偉文爸爸】
很多家長在親子互動中很挫折也很困惑,明明孩子小時候很貼心很可愛很黏父母,怎麼一轉眼就變得那麼「酷」,不甩大人?
看孩子跟朋友在電話中談得興高采烈,好不容易等到他們掛掉電話,家長小心翼翼地去搭訕:「剛才跟誰在聊天啊?有什麼有趣的事嗎?」結果卻只換來二個字:「沒事。」然後就轉身進房間,丟下一臉尷尬的父母。
父母必須接受一個事實──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同儕的影響逐漸超過父母親。甚至有許多研究指出,孩子的社會化與價值形成主要來自於同儕團體,而不是父母親,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會發現,父母長輩與他是不同「群」的人,孩子的認同感來源與被群體接納的本能需求對象,是跟他同年齡同世代的朋友。
這也是父母的夢魘,擔心孩子長大後交上壞朋友,染上了壞習慣,而毀了一輩子。
因此,如果還來得及的話,父母應該趁著孩子還在幼稚園或小學階段,他們還願意跟我們出門,也樂於由我們安排他們的生活細節時,想辦法利用周休假日的家庭旅遊、平常的居家生活或下課後的課外學習,邀約與孩子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與學習,讓孩子擁有一群一起生活、一起成長的好朋友。
這是多年來我一直在提倡的共學團體,團體的成員大約四到七個人。我自己是從孩子念幼稚園起就幫她們建構二個共學團體,這些孩子的成員來自鄰居、親戚、同事或社團,只要家長的教養觀念與我們相同,以及孩子的本質不錯,我們都會想辦法將孩子們湊成堆。
當孩子有一群(或兩群)共學玩伴,不只學習的效果會很好,以後上了中學,其他的附帶好處才更加珍貴。
首先談到學習效果。孩子與好朋友們一起上山下海做課外探索絕對是人生最棒的回憶;至於課業的學習,大家可以一起請家教,一起學某種才藝,因為是好朋友,大家會互相切磋砥礪,也因為與好朋友在一起,整個學習過程會更加有趣,更加令人期待。
第二,孩子上了中學後,萬一與班上同學處得不好、被霸凌或排擠,這種情況對孩子內心的傷害非常大,但家長又往往無能為力。若是孩子平常在生活中就有一群好朋友,那麼他即便在班上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心理傷害。而且往往因為孩子已經有好朋友,有相當多的人際互動經驗,在班上也會有相當的自信,自然能與同學處得不錯。
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的好朋友我們都認識,不就不必再擔心他被朋友給帶壞了嗎?而且我們許多想跟孩子交流的訊息、價值觀或影響力,也可以透過這群我們熟悉的共同團體婉轉擴散出去,不會給孩子太直接的壓力。
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團隊合作力,都可以在良好的共同團體中養成,而且這群父母從小一起看到大的孩子們,有共同的回憶與經驗,這些都是父母與孩子生命成長中相當寶貴的資產啊!
【A寶】
申請大學的過程就像玩一場賭博遊戲,要先努力掙到入場門票,接著要算機率靠運氣,讀書、考試、考學測、等成績、申請、準備備審……,這一路上我們受到很多的鼓勵與協助。一申請上大學,就象徵著中學生活的結束,我們決定辦一場分享會,分享中學生活,希望透過這個方式,將我們接收到的許多關愛分享出去。
我們在臉書預告將與C寶一起分享,大家無不好奇C寶是誰,難不成我們有個神隱的三胞胎?C寶其實是從小和我們一起長大的玩伴,彼此的情誼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常開玩笑說,我們不只有C寶這個無敵好友,也有D、E……G寶呢!我們很幸運能年紀輕輕就擁有「老友」,這些好友不僅與我們一起度過無數歡笑時光,也常在我們陷入困境時伸出援手。
這樣特別的緣分讓我深深體會到,建立一輩子的友誼絕不是一起喝喝下午茶、打屁聊天或一起讀書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有「一起去完成某件事情」的經驗。高一時,我們與CD寶參加崇友基金會舉辦的公益旅行,我們要自己設計企劃書、聯絡服務單位及規劃旅程。一路上,發生了無數麻煩事,迷路、掉錢,更慘的是不停吵架,但也因此更瞭解彼此,重新打造友誼的磐石。高二時,和班上同學一起寫小論文,我們針對議題討論觀點。因為要一起寫出論文,過程中不同的意見讓我們更瞭解彼此,也因此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
這些經驗使我深深體會到一同休閒玩樂可以成為好友,但只有一起經歷一些刻骨銘心的努力過程,才能成為生命中的摯友。
【B寶】
爸媽的朋友一籮筐,因此,我也超級幸運,從小到大常常被叔叔阿姨們團團圍住,或摟或抱或捏,受到源源不絕的關愛和照顧。他們更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許許多多的幫助,從小時候援助衣服棉被,到升學途中找老師找補習班,甚至是考大學前的方向指引,都有他們的溫馨相助。爸媽能活得很快樂,無疑是因為有一群摯友相伴,每次看他們聚會時笑得那麼瘋、那麼真誠,我也深刻體會到,「朋友」會是我們快不快樂的最重要原因。
現在交友實在是太容易了,在臉書隨便一鍵敲下去,就能加為好友。好友人數可以在短短幾秒內破百,感覺聲勢浩大,實際上能有一、二個真心真意的知己就算是幸福了。
過年時,爸媽總會特地親筆寫卡片給朋友,也一再提醒我們除了臉書要不定時更新動態,以免和朋友失聯了,最好定期寫信和朋友保持聯絡。真實卡片的重量、信紙的觸感遠遠比晃眼而過的訊息更令人感覺真誠!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裡,爸媽常暗暗從旁叨念叮嚀,雖然科技讓生活更便利、看似更精彩,但是永遠別忘了很多事情是虛擬世界辦不到的,很多情感是需要真實接觸才能深刻的。
【教養,就趁現在】
1. 父母必須接受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開始不把父母當成和自己同一群的人。
2. 讓孩子有自己的共學玩伴,不只能提升學習效果,也能預防霸凌的傷害,並學習團隊合作;父母想讓孩子接受的觀念還可透過團體傳播,而不會給孩子太直接的壓力。
3. 想建立一輩子的友誼,要有「一起努力去完成某件事情」的經驗。
4. 想維持友誼,得時常交流近況,並靠寫信等真實接觸傳達關心。
Chapter 2 感性父親的悄悄話──你的疑問,我的建議
§怕孩子變成啃老族?跟他談談工作價值吧!
有一年暑假前,我到馬祖演講,與副縣長聊天時談到親子互動,從軍職退伍轉任的副縣長笑說:「以前孩子看到我們在家裡晃來晃去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等到他入伍後才發現,原來少將官階非常大,從此對我刮目相看!」
的確,即使在外叱吒風雲的大企業家,回到家裡,在孩子眼中也許只是穿著睡褲看電視的糟老頭。父母除了關心孩子的功課之外,很少跟孩子分享自己對工作的想法或努力,卻忘記孩子是看著我們的背影長大的,而不是聽我們的訓話來建立價值觀的。
前些年,有不少好朋友從高科技產業退休,這些電子新貴年紀輕輕,孩子大概還在讀小學左右,看著父母親睡到日上三竿,整天想的就是要到哪個國家旅行,去哪裡潛水、玩遙控飛機。
後來,他們發現這些行為在孩子眼中是個壞榜樣,只好再重新創業,恢復正常作息,希望給孩子好典範,並設法告訴孩子:「大人工作是很辛苦的!」不過,當朋友把上了中學的孩子帶到辦公室看他工作,他卻又有了新煩惱:「唉!我的孩子說我的工作只要坐在電腦前就可以完成,真是太輕鬆了!」
我聽了哈哈大笑之餘,也警覺到有多少孩子能夠真正體會父母工作的辛苦?父母有沒有將工作的價值與正面意義告訴孩子?
甚至相反的,孩子只聽到筋疲力盡回到家的父母罵老闆、罵客戶,抱怨工作中發生的許多狗屁倒灶的事,久而久之,孩子當然會認為工作是一件令人討厭的事。另一方面,每當放假或可以逃離工作時,父母就一副非常快樂興奮的樣子,難免也會給孩子留下「工作是非常不得已的事」的印象。
我常會懷疑,已逐漸變成社會問題的眾多不工作的啃老族,或是躲在家裡整天上網的宅男宅女,是不是因為從小看多了父母親在不經意中表現出的不當身教或言教?
我認為父母應該要找機會跟孩子聊自己工作的價值。任何工作都對社會有所幫助,甚至對人類的發展有貢獻,讓孩子知道父母每天努力工作的意義,對他們是很有激勵效果的。如果孩子對任何工作都懷抱著正面的態度,不再認為那只是為了賺錢謀生的工具時,也比較容易激發求學或面對社會的熱情。
這種熱情是克服挫折的韌性來源,也是把工作做得比別人好以獲得卓越成果的最大動力。
只有當父母能夠振奮地上班、快樂地分享工作的點點滴滴,孩子才會積極且滿懷期待的面對未來;如果大人整天埋怨、焦慮,跟在旁邊的孩子也會隨之對未來充滿恐懼而退縮。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教養孩子之前,大人要先看看自己。
【教養,就趁現在】
1. 若孩子只聽到父母抱怨工作,或看到父母每當放假或可以逃離工作時就非常快樂,難免會認為「工作是非常不得已的事」,所以,父母對工作的態度一定要正面,才能給孩子好的示範。
2. 父母要找機會跟孩子聊自己工作的價值,當孩子知道父母每天努力工作的意義時,也比較容易產生求學或面對社會的熱情。
§有了同理心和溝通力,才能累積真正有用的人脈
目前因為某知名企業老板建議年輕人賺不到五萬元就不要存款,而要把錢拿去培養人脈,引起社會軒然大波,剛好最近幾份暢銷雜誌的封面專題也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主張「認識誰」比「你是誰」還重要,不免讓家長又開始煩惱:該如何協助孩子拓展人脈?
雖然我同意在商業場合的競逐當中,人脈的重要性或許不亞於專業,但是,在孩子尚未進入社會的學習階段,家長應該協助的是讓孩子有好品格、好人緣,而不是像集郵一樣累積朋友名單,比賽認識了多少人。其實真正有用的人際關係是有好的人緣,也就是朋友都喜歡你、信任你或敬重你,當他們有困難時,知道你願意幫忙,也幫得上忙,或者你有需要時,他們願意挺身而出,這種人際關係才是真正有用的人脈。
若先不管競爭或找工作等現實功利的面向,家長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不就是希望孩子有個快樂、幸福的人生嗎?如果子女能合宜地展現體貼、仁慈的特質,相信人緣一定比較好,與他人相處也會比較愉快,即使一生成就平凡,也會活得快樂自在。
與人相處的能力內在素質是同理心,外在技巧是溝通能力,也就是表達與傾聽的能力。
表達能力分為「口語表達」與「書寫表達」。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找機會讓孩子去「辦事情」,給他們跟不同領域的陌生人溝通的機會。同時,在課餘與假日鼓勵他們參加社團活動,讓孩子從小在真實情境裡與別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所謂素養,就是在生活中養成的習慣與態度,如同本能般反應出的價值選擇,所以不太能用「教」的,只能在真實場域中一次又一次的體會。
書寫表達,也就是作文的訓練,比較容易關起門來練習。不過,依照坊間大部分作文班的操作模式,並不能達到寫作的真正目的。寫作除了技巧之外,應該要有觀點,有觀點才能顯現個人風格,以及對世界的瞭解與認識。更重要的是,作文不該說空洞的話,要說自己相信的話。要讓孩子體會到,作文的真正目的是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連結,分享自己的心得,幫助別人,改善世界。
至於傾聽能力,最重要的基礎來自於同理心的培養,有以下二種方法:
方法一:帶領孩子觀察他人情緒。如果競賽獲得冠軍,父母除了共同分享喜悅外,應試著提醒孩子觀察其他參賽者的情緒。孩子經由觀察別人的感受,會瞭解到自己的反應可能對他人造成影響,進而有更柔軟的同理心,並在應對進退間學習顧及他人的感受。
方法二:陪孩子一起閱讀書籍與觀賞電影。勾起孩子閱讀小說的興趣,或挑選好的電影、日劇,陪孩子一同欣賞,也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父母得想方設法讓子女喜歡看小說,而且是有深度人性刻畫與情緒描述的讀本,孩子就能藉由閱讀,將情感投射到書中的主人翁身上,感同身受。挑選優質、熱血的電影,陪孩子一起看,是另一個好方法。與子女一起專注地看電影,能讓孩子融入電影氛圍中,與劇中人物共嘗喜怒哀樂,共同面對生命困境的選擇與挑戰,並克服難關。觀賞電影時的情境感受,將成為孩子未來面對真實世界、感受不同際遇的生命(如肢障者、被霸凌者)的同理基礎。
【教養,就趁現在】
1. 人脈很重要,但在孩子踏入社會前,家長要努力的是讓孩子擁有好品格、好人緣,而不是像集郵一樣累積朋友名單。
2. 表達能力分為「口語表達」與「書寫表達」。對於前者的養成,家長要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別人溝通、合作;後者則是作文的訓練。
3. 傾聽能力的基礎是同理心,可藉由帶領孩子觀察他人情緒,以及陪孩子一起閱讀書籍與觀賞電影來培養。
§輕鬆看待孩子的叛逆,不要費力教豬唱歌
最近因為有個媒體要拍紀錄片,跟著我參加了不少活動。有一次,導演與我私底下聊天時感慨道:「看來你的孩子比較不正常!」
因為他發現我的雙胞胎女兒很喜歡跟著爸媽參加大人的聚會,與他看到的大多數青少年都不同,通常大孩子都不喜歡跟大人在一起,不是板著一張臉,就是躲到一旁自顧自的玩手機,幾乎不可能快樂地跟著不熟識的叔叔伯伯阿姨們聊天說笑。
的確,有許多朋友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充滿了困惑與挫折: 「這是我的孩子嗎?不久之前那個又甜美又貼心的小寶貝到哪裡去了呢?」
家長們以為孩子被朋友帶壞了,或以為自己在哪個環節做錯了,或者曾在不經意中疏忽掉某些狀況了!
我相信很多時候青少年的叛逆最主要是在反抗自己,是因為自身的徬徨與不知所措而憤怒。我甚至相信這個時代的青少年比以前的青少年壓力要巨大許多,因為這一代的孩子在生理上比較成熟,但是,以前十六、七歲時早已進入社會承擔責任,而現今身體已長大的孩子卻必須像小小孩一樣接受父母保護,甚至乖乖聽話學習,好應付這個變化愈來愈快又愈來愈複雜的社會,所以,青少年的苦悶與壓力,家長應該要設身處地感受一下。
對於這些渾身上下長滿刺的青少年,大人們其實不要反應太快。家長要在家庭生活之外培養自己的嗜好、興趣,抒解自己的焦慮,甚至用幽默的心情來看待青少年孩子的搞怪與離譜行徑。
因為我在許許多多朋友身上看到,當年他們為了孩子煩惱得白了頭髮,整天長吁短嘆的,可是過了那幾年,孩子還是順利長成為上進有禮的青年。
不過,我相信家長還是會很受不了孩子當下脫序的行為,忍不住會嘮叨,甚至動肝火大聲斥責。多年來,我一直主張父母對孩子要多用點心,這個心是「心機」的意思,要用對待重要客戶或老闆的心情來思考,我發覺許多父母總是以最不經大腦、脫口而出的話來跟孩子對話,反正孩子不像客戶也許會跑掉,他們也不是老闆會把我們炒魷魚。
美國南方有一句俗諺:「不要嘗試教豬唱歌!因為豬會不高興,你也會很累!」在真實世界中,我們當然不會去教豬唱歌,但是,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做一樣的事,明明知道這時候跟孩子講這些話沒用,我們還是要說;明明罵了又罵,每次都沒用,我們還是用一樣的方式在罵。有沒有覺得,我們不就是諺語中所說的人?
假如一個人反覆用一模一樣的方式操作一樣東西,卻希望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大概會認為他一定是瘋了,那麼我們又如何能認為自己「總是」很理智地在跟孩子溝通,卻期待孩子有所改變呢?
當孩子的挑釁行為像一顆子彈朝你射過來時,記得,請不要忙著反擊,就讓子彈飛一下吧!
【教養,就趁現在】
1. 青少年的叛逆很多時候是在反抗自己,而不是父母,父母要能體諒孩子的苦悶與壓力,用幽默的心情來看待他們的脫序行徑。
2. 要把孩子當作重要客戶或老闆來對待,不要一看不慣就大聲斥責。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