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作者陳來在考訂《五行》篇產生時代和作者身分的基礎上,帶領讀者對文本進行了細緻的疏解,並對「聖智說」在子思思想中的意義和地位進行了富有開拓性的探討。作者認為《五行》篇在對「德」的超越性面向已經有了明確的肯定,從而為《中庸》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基礎。
作者簡介
序
慢下來,靜下來
「經典通識講稿」原序
甘陽
中國文化論壇在2005年於北京香山飯店召開的首屆論壇曾以「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為主題,對我國大學本科教育的現狀以及開展通識教育的可行性作了廣泛的討論。那次會上許多學者專家初步達成的共識認為,我國大學的本科教育應該大力推動通識教育的發展,而通識教育的開展則應該首先着重建設「核心課程」,特別是「中外經典文本研讀」核心課程。在此共識基礎上,中國文化論壇委託我從2007年暑期開始先後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汕頭大學等合作開辦了每年一次的「全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講習班的具體方式為每次請若干資深教師細讀講解若干經典文本,每天上午授課3課時,下午授課3課時,學員除必須參加上午和下午的課程外,還要求參加至少兩次小班討論(晚上)。目前這個純粹公益性的講習班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年,每次接受來自全國各高校的正式學員二百人,加上旁聽的人數常達四百人以上,對於傳播推廣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實踐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這套叢書以講習班部分教師的講稿為基礎,同時接受其他優秀的通識講稿,目的即在讓更多讀書人分享通識教育的成果。我願借此機會感謝這些熱心通識教育事業的教師,感謝為歷屆講習班提供教學場地和行政後勤支持的大學領導和同事,更要感謝參加歷届講習班的數以千計的學員。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有賴於大學領導、大學教師和本科生、研究生的理解與支持,幸運的是,現在這樣的支持者正越來越多。
需要說明,中外經典文本細讀當然不是通識教育的全部,而只是通識教育的一個部分或一個方面。我們之所以特別注重這個方面,說到底是希望重新樹立認真讀書的風氣。經典閱讀的第一個要求是:Slowdown!(「慢下來!」)而不是快餐式閱讀。我相信,當今教育的最大敵人就是彌漫整個社會以至大學校園的浮躁之氣和急功近利心態,而通識教育就其植根于古典自由教育理念而言,首先必須提倡慢下來,靜下來,克服現代人的浮躁氣和功利心。許多歷史悠久的歐美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之所以今天仍然要求必修古希臘文和拉丁文,並不是旨在把所有學生培養成古典學家,而是希望通過學習這些並無實用性的古典語言讓學生慢下來,靜下來,從而成為能自由思考的自由人。
我想對所有的大學生說︰大學四年,慌甚麼?毛甚麼?急甚麼?慢下來,靜下來,開開心心讀點書!
目次
講稿
第一講 竹簡《五行》篇文本疏解 3
第二講 竹簡《五行》篇與子思思想研究 47
延伸閱讀
竹簡《五行》篇分經解論:《五行》篇章句簡註 陳來 85
竹帛《五行》篇為子思、孟子所作論 陳來 95
帛書《五行》篇說部與孟子思想探論 陳來 113
附錄
建議閱讀書目 169
慢下來,靜下來(總序) 甘陽 171
中國文化論壇簡介 175
中國文化論壇理事會構成 179
書摘/試閱
講稿
本講稿根據
第一講 竹簡《五行》篇文本疏解
今天是「通識教育講習班」的第一講,給大家熱熱場,好戲當然都在後頭。這個課程是講習班負責人
竹簡《五行》篇的文獻來源、作者和主題
這篇文獻不是很長。馬王堆帛書本沒有發現題名,最早由
郭店楚墓考古報道認為,此墓下葬應該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差不多在孟子離世的時候。墓裏的文獻,按常理說不應該是剛寫成的,而是已流傳了相當一段時間,而且有一定的權威性,才被大家珍藏。墓主人活着時珍藏這些書,反覆念誦,死後把生前喜愛的這些書隨葬。如照此推論,按照當時的傳播速度,這篇文獻的寫作年代可能更早,接近公元前400年。公元前470多年是孔子去世的年代,接下來的幾十年間,主要是孔子的門人弟子的活躍時期,學術史上常常稱之為「七十子及其門人」時代。諸子時代,《大學》是曾子和曾子的門人所作,《中庸》傳統上講是子思所作,子思是孔子的孫子。他們的活動時間都是在公元前470年到前400年之間,雖然一些生卒年我們不一定準確掌握,但這篇文獻的時間跟《大學》、《中庸》相近。
在學術史上我們可以找到這篇文獻的蹤跡,在《非十二子》裏,荀子在批評子思、孟子的時候提到這一派專門根據前人講一種五行說,講得不對,講得不好:「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子和之。」從前人都不知道「五行」是甚麼,說子思、孟子沒有講金木水火土呀。上個世紀40年代一個猜謎猜得最接近的人就是郭沫若,郭沫若猜到這應該不是金木水火土,而是仁義禮智誠這樣的概念,當然這個說法也有一些人不同意,有一些討論。我們今天來看《五行》篇,當然不是講金木水火土,而是講仁義禮智聖。郭沫若的學術確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猜得最接近。40年代初他很集中地研究先秦諸子。他的《十批判書》,雖然下了那麼大的力氣,但大家都沒太仔細看。今天我們研究《五行》的問題,郭老的意見值得參考。《五行》的「行」不是歷史上講的作為物質元素的「行」,而是德行的行,其實叫五德也可以。
郭店出土的《五行》篇內容,在馬王堆帛書中也有。我這話說得有點含糊,甚麼叫做也有?我的意思不是說馬王堆帛書中有一個《五行》篇跟這篇一樣,而是說竹簡《五行》篇的內容在馬王堆帛書中有。馬王堆帛書包含兩部分,一部分叫經,一部分叫傳,先秦的《管子》、《墨子》等很多書裏都有這樣的體例。前面經的部分是正面立論,後面一部分也叫「解」、「說」,「解」是對前面經文的發揮和解釋。經和解成書的年代不一定同時,更多的是不同時的。可能學派祖師講了一些東西,後學一發揮又寫了「解」。馬王堆帛書跟《五行》篇有關的內容就是這樣的結構,前一部分是經,後一部分是解,解的內容還是相當多的。我們今天看到的郭店楚簡《五行》篇就是馬王堆帛書「經」的部分。楚簡沒有「解」的部分。這也說明《五行》篇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解的,只是一個獨立的經。當然經的部分是否可以再分為經和解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那是解中套解。但從結構來說,馬王堆帛書特別突出解部分的孟子思想,這在郭店楚簡裏沒有,這就涉及作者的問題。
這篇文獻出土於公元前300年的墓中,實際產生的時期應該更早。如果說荀子的批評是對的,即「五行」思想是子思先講,孟子後來加以繼承,那麼這篇文獻不可能是孟子做的,因為那個時代孟子剛死。如果文獻在公元前400年就開始流傳,那就跟歷史上記載的子思開始宣講五行的時間相合,由此可以判斷這是子思的作品。文獻出土後,包括饒宗頤在內的很多先生都說這是子思的作品,當然現在這個問題還有討論的餘地。無論如何,這個作品的出土為荀子批評子思和孟子找到了原始的素材。
這篇文獻看起來確實和《大學》、《中庸》很不相同。雖然有個別提法與《大學》、《中庸》相合,比如「慎獨」的觀念,但主題不是三綱領、八條目,也不是《中庸》裏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果說「中庸」也是一種德行,那麼它是《中庸》裏一個最根本的主德;而《五行》篇主要討論德行論,專講仁義禮智聖這五種德行。這跟現在的英美哲學特別重視美德倫理、德行倫理比較接近。所以這篇文獻的主題,從哲學上講不是工夫論,不是本體論,不是形而上學,而是倫理學中與德行倫理比較相關的方面。
上面我們把《五行》篇的文獻來源、作者、主題跟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交代。
應講習班的要求,我發了兩份材料給大家。一是《五行》篇章句簡註(見文本一。——編註)。別看文獻不長,只有幾千字,按日本學者的方法可以寫一本很厚的書。當然那是學術的要求,我想對一般閱讀來講,簡註的辦法比較適合。當然這些簡註只是我個人的意見,不見得正確;也不能說我提供了一個最標準、最接近古人原本的本子;而且從學術方法上講,應該說我用的是宋學,是朱子,而不是漢學。中國的學術史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漢學——並不完全是漢人的,清代有一部分學者專門標榜漢人的重視字義、名物的訓詁;一種是宋學,即由宋代理學發展而來的注重哲學詮釋的方法。我做的簡註,既不追求文獻學意義上比別人好的古本,也不採用漢學的方法。蓋以求見其綱領旨趣,而知古人精神所在,此性理學之舊途徑,詮釋學之新伎倆,今世學者多所不措意者也。
《五行》篇,子思氏之遺書。原本共28章,古書沒有標點,標點節奏和章節分析是經師給學生講課時講出來的。雖然沒有標點,但各派在傳承的時候會把其章節號在文獻中標記出來,所以一些竹簡標記有章號。這篇文獻有不少章節號,據整理者分析,有28章,可以分為上下,前14章是經,後14章是解。前一部分正面鋪陳主要觀點,後一部分甚至會逐句解釋前一部分的內容,這種結構在先秦屬於經解講法,也有人叫經傳。比如朱熹認為《大學》就分成經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經,傳的部分會對此逐條解釋。經一章,後面有傳十章。但經中的「致知在格物」一句沒傳,少了一章,朱熹看了沒辦法,說補一章吧。但朱熹對此進行了說明。很多人批評朱熹假冒聖賢。朱熹沒有假冒,他說得很清楚,說原來沒有,只是為了大家閱讀方便,就按照二聖以下講的思想,補一章,不是冒充古本。我們知道孔子讀書韋編三絕,繩子斷了竹簡就會脫落一些,重新裝上位置就不對了,這叫錯簡。有的簡乾脆就丟了,這在古書中是很常見的。朱熹說有錯簡的地方我改了,傳沒有的地方我就加上。
我對《五行》篇做簡註的時候,把分章進行了調整,把原本的28章變成32章。原有的章太長,裏面有兩段意思,根本不銜接,我就把後面一段獨立成章。上經16章,下經16章。經的16章,次序沒有變,只是有些部分獨立成章。解的部分有兩章是錯簡,我進行了調整,其他的沒有甚麼改變。
關於竹簡《五行》篇的文本,最早整理、公佈的叫做《郭店楚墓竹簡》,附有照片。之
上經
我們從上經開始。上經是我們起的名字,上面部分叫經,下面部分叫解,前面的章號是自己加的。馬王堆帛書中沒有「五行」這兩個字,
五行是甚麼?仁義禮智聖。我們發的文本是簡體字,嚴格來講應該用繁體字。第1章是這一篇最重要的文字,是綱領性的:「五行。仁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義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禮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智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聖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德之行。」(1)這一章不是僅僅提出仁義禮智聖是最重要的五個德行。當然可以説這是它的一個意思,但更重要的是對五行的行做了區分:一種叫作行,一種叫作德之行,這是它重要的發明。我們在《論語》、《大學》、《中庸》中都沒有看到這樣區分,對此它確實有獨到的見解,它説:「仁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德之行」是形於內的,「行」是不形於內的,第一句話講得非常清楚。甚麼是形於內?「形」我們簡單解釋就是「發」,發於內,如果人的行是發於內心這叫德之行,如果不是出於內心的自願,只是服從一種外在的道德義務,這樣做出來的行為雖然也是人的行為,但是這叫行,不叫德之行。我們把德之行概括為德行,實際上是把德和行做了分離,從內心發出來的才是德之行。孟子講了惻隱之心的例子,孺子將入井,你伸手就把他抓回來了。因為這是人的內在本性的要求和表達,不是為了結交小孩子的父母。如果僅僅是為了結交小孩子的父母去拉小孩子一把,這就叫行,而不是德行。雖然這也是一個好的行為,但這個行為是不形於內的行,形於內的行才叫德行。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