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天天領券享優惠!
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I
93折

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I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341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980年以來是台灣社會的大轉型時代,
要完整觀察三十多年來台灣的社會變遷、發展全史,
絕不可遺漏第三部門發展史!

本書繼《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之後,再次呈現十一個第三部門組織的發展過程,包括倡導型七個(消基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殘障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婦女新知基金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服務型三個(伊甸基金會、勵馨基金會、海棠文教基金會),社區型一個(仰山文教基會)。這兩冊共二十五個組織的簡史,訴說了第三部門在過去三十年,為民主化的台灣倡導自由、民主、平等、福利、人權和永續等六種新價值、新典範;同時確立社會改革的正當性,形塑社會服務的新作法,並重建社會信任的無私性。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蕭新煌
1971年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1976年和1979年分別取得美國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社會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中央研究院社
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國立台灣大學和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
教授及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研究專長:公民社會與亞洲新
民主、亞太中產階級、環境運動、地方永續發展以及客家族群比較研
究。最新著作:Democracy or Alternative Political Systems in Asia: After
the Strongmen (editoe)(2014,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hinese
Middle Classes: 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 China (editoe)(201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台灣越南配偶的族裔經濟》(與黃
登興、蔡青龍合編著)(2012年,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2011年,中央研究院亞太
區域研究專題中心)、《解讀台港社會意向》(與尹寶珊、王家英合編)
(2011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作者簡介
李伸一: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秘書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中國文
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曾任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第二屆及第三屆監察委員,於2009 年獲頒「國家公益獎」。

歐陽莉:
《消費者報導》雜誌總編輯。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學士,曾任消基會
執行秘書。

王俊秀: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社會學研究所╱學習科學研究所教授,曾任
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執行長;聯合大學副校長╱校長;「地球高峰會議」
台灣代表;南非「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台灣非政府組織代表團團長;
2012 年 Rio+20 地球高峰會台灣非政府組織代表團團長;台灣環保
聯盟會長。現借調擔任天主教輔仁大學講座教授兼全人教育課程中心
主任。

黃珉蓉:
身心障礙專科社會工作師。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組學士,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曾任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研發組
長;台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理事。

吳豪人:
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日本國立京都大學法學博士,曾任台
灣人權促進會會長與執行委員;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董
事。

范雲: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耶魯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女學會理事;民主平台理事。

周雅淳:
台灣大學社會所博士候選人。東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清華大學
社會所碩士,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兼任講師;婦女新知
基金會數位典藏計畫專員。

馮喬蘭: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監事。
台灣大學社會系學士,曾任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小組委員;行政院青
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委員;人本教育基金會與台北縣教育局合作之
「台北縣國中生生活教育輔導工作計劃」專案負責人;人本教育基金
會與台中縣政府合作之「校園支援系統專案」總督導;人本教育基金
會青少年活水工程總負責人;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諮詢專線負責人。

黃柏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生,曾任國科會研究計畫研究助理。

黃琢嵩: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研究所碩士。曾任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推動小組委員;行政院主計處社會福利補助經費設算制度小組委員;行政院勞委會就業安定基金管理會委員;中華民國殘障聯盟常務理事

潘若琳: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
究所博士,曾任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監事;新北市勞工局勞工大學講
師;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紀惠容: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公視有話好說——NGO 觀點主持人;衛福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制推動小組委員;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理事;公益自律聯盟常務理事;復興廣播電台希望花園節目主持人;布農文教基金會董事;新故鄉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董事;台灣沙遊治療學會理事;教會人權促進聯盟理事。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學士,Master of Arts in Liberal Studiesconcentration in Music, Valparaiso University。曾任中時報系記者、主編、專欄記者,
勵馨基金會專案主任、副執行長。協助創設 1.布農基金會;2.新故鄉
文教基金會;3.台灣沙遊治療學會;4. 勵馨柬埔寨分會;創設愛慈基
金會;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並擔任第一屆創會理事長;美
國勵馨紐約分會。

陸宛蘋:
海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兼任震災基金會董事、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
盟理事、88 水災服務聯盟社工組召集人、台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
系助理教授。澳門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曾任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講
師;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秘書長;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秘書長;亞洲協會「台灣非營利部門發展」專案;聲寶文教基金會執
行秘書;台北縣政府社會工作員、督導員。

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成立於1990年,是宜蘭第一個匯聚民間文教力量的公益組織,希望
透過各類活動,為蘭陽發掘、培育並獎掖人才;保存整理及發揚蘭陽
文化;探索蘭陽文教趨勢、研究發展策略,結合政府施政,建設宜蘭
縣成為健康、美麗、富裕、民主的新社會。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政府(第一部門)、企業(第二部門)相繼失靈,N G O (第三部門)為永續台灣留住希望。蕭教授將其發展史料集結出書,記錄三十年來如何倡導新價值、新典範,內容充實精彩。——白秀雄(台北富邦銀行基金會董事長、台灣社會福利總盟榮譽理事長)

一個健全的第三部門存在,是民主社會的重要特質。《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 II》的出版,加深了讀者對台灣倡導型、服務型及社區型NPO/NGO如何在這塊土地耕耘的認識。本書各章兼具理論概念的整理與實證資料的鋪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術研究與課堂教學專書。——官有垣(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在國家定位不明、政府失能,經濟發展困頓窘迫時,「台灣第三部門史」的理解,可以讓人看到台灣的未來。——陳錦煌(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不知史,不可談薪傳。歷史是組織的基因,也是組織發展的脈絡與基石。1980年解嚴後,第三部門蓬勃發展,各NPO/NGO的先聖先賢,篳路藍縷,孜孜耕耘數十年,卻不見有一部發展史貫串時空,編織經緯。不容青史儘成灰,如今欣見《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 II》鏗鏘落地,真是第三部門永續傳承的一大福音。——蘇國禎(財團法人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董事)

閱讀這十一個組織的故事時,深深覺得,台灣的第三部門對於社會的公平正義,做出過非比尋常的貢獻。如果任何一個書中的組織消失了,我們今天享受的福祉必會嚴重地欠缺了一個角落!讓我們一起來呵護這股自發的社會力吧!——顧忠華(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常務理事)

編者序
 長期觀察和研究台灣的社會運動及其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運作的我,一直很想有系統地讀到不同類型NPO、NGO或統稱第三部門組織的發展歷史。只是苦苦等不到一本充實的第三部門史,確實有點失望。
 於是,在我創立和擔任台灣第三部門學會理事長(2009)以後,就很想以學會的力量去推動編寫台灣第三部門史的計畫。終於在2012的學會年會上以「書寫台灣第三部門歷史」為主題召開一個圓桌討論會,接著又在當年底正式執行編著相關專書的出版計畫,而且暫以出版兩冊為第一階段構想。
 本書為第二冊,身為主編,我首先要感謝這十一章的作者群,沒有他們的熱心響應和支持,本書不可能問世。其次我要特別感謝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慷慨贊助本書稿費,沒有該基金會的支助,本書恐怕也不容易順利竟其功。此外,在編輯過程中,官有垣和李元貞教授協助審稿,我也心存感激。最後,我要謝謝彭雪莉小姐,因為她協助了催稿、校稿和部分編輯的工作,對本書的出版確有貢獻。
 本書得以列為巨流與台灣第三部門學會共同策劃出版的台灣第三部門叢書第六號,巨流圖書公司的全心配合也是功不可沒。
 最後,我誠心期待本書的出版可以有助於各界讀者多認識台灣第三部門組織的精采歷史,從而能多支持台灣第三部門的未來發展。

蕭新煌2014年5月1日於中央研究院

目次

倡導篇
1 堅持不輟的消費者保護運動——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發展史/李伸一、歐陽莉
2 非核台灣的橋頭堡: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王俊秀
3 殘障聯盟之興起與發展/黃珉蓉
4 「極端分子」三十年:試論台灣人權促進會/吳豪人
5 女權火,三十載:書寫婦女新知基金會/范雲、周雅淳
6 教改的春雷:人本教育基金會/馮喬蘭
7 以教育守護環境的實踐者:荒野保護協會/黃柏睿

服務篇
8 持之以愛、永不放棄:伊甸三十的組織發展/黃琢嵩、潘若琳
9 性別正義的實踐:勵馨的歷史和發展/紀惠容
10 非營利中介型組織:海棠文教基金會的發展歷程/陸宛蘋

社區篇
11 耕耘夢想:仰山文教基金會的發展/仰山文教基金會

書摘/試閱

導論:勾勒與定位台灣第三部門發展史Ⅱ
蕭新煌

一、前言

大概是從 1980 年後期,尤其是「後解嚴」時代,台灣學界、政界和出版界開始興起書寫戰後台灣歷史。比較令人矚目的系列套書有「台灣經驗 40 年系列叢書」(包括戰後經濟、教育、美術、農業、政治、文學、議會、民主運動、報業及工業經驗歷史的書寫)和「台灣全志」(包括社會、政治、文化、土地、住民、教育、職官等各卷重點書寫1980年代以來的台灣發展史)。此外,在同一段時間又有更多的政治人物和企業家紛紛自己寫回憶錄,或由作家為他們寫書立傳。如果再加上各類社會運動和若干企業體的歷史專書,那就更可多采多姿地呈現台灣的多元、進步發展變貌。至少我個人收集到的上述當代台灣史、政治人物、商人傳記、企業史和個別社運史大概就可陳列幾層書架。可見,1980年以來的確是台灣社會的大轉型時代。
然而在上述這些有意義的歷史、傳記、大事記和回憶錄當中,惟獨明顯缺席的卻是另一項1980年代以來,在台灣社會也浮現、茁壯和活耀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或第三部門發展歷史。所謂缺席指的是有系統的撰寫台灣第三部門組織的發展史。雖然個別組織每逢週年慶就會出版的特刊倒是不少,但有系統和整體寫史者卻鳳毛麟角。在其間,也有少數幾本值得一提的歷史書寫,如洪健全基金會、台灣亞洲協會、台灣家扶基金會等。但與上述其他歷史比較起來,第三部門史實在是太少了。這背後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數的非營利組織不但人力單薄、財力物力更稀少,平時所有人力都忙於服務或倡議,時光歲月過了數十年,也沒想到為自己留紀錄或寫歷史,當然更沒有財力請寫手替自己的組織立傳。
編這一系列「書寫台灣第三部門歷史」的初衷,就是要補全這段自198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變遷與發展全史,畢竟少了第三部門發展史,三十多年來的台灣全志就不能說是完整。目前有兩冊正式列在出版計畫中,已出版的第一冊共收集十四個第三部門組織的歷史,本書為第二冊,也有十一個組織發展史,也就是說這一年內已有兩冊台灣第三部門史問世,共二十五個歷史比較長的台灣非營利組織公開了它們的歷史。
在第一冊的十四段歷史當中,寫史的作者除了嘉邑行善團史是由研究者執筆外,其他十三段歷史全都是由組織的內部人士親自操刀,本冊則有九章都是由組織內同仁執筆。對很多組織工作同仁來說,其實也是很新鮮的經驗,不少執筆同仁還說替自己的組織寫史,沒想到竟是莫大的挑戰。也因為是自己人寫自己的歷史,所以難免會有主觀成分參雜在字裡行間,或是在下筆之處就有一些期待或保留的情緒,這就讓讀者去發掘和判斷。
一如第一冊,本書十一個第三部門組織也可分為三大類型,一是倡導型、二是服務型、三是社區型。前兩類依其宗旨活動區分,前者是以倡導改革為主,後者是以服務慈善為主,第三類型則是以明確的「所在地」做為組織成立和運作的標的,但大多也是以服務為主旨,但也不排除有部分改革的訴求。這一冊的倡導組織收有七個,服務組織收有三個,社區組織則收有一個。收錄三類型歷史的多與少,並不能做為推論台灣第三部門組織在三類型當中分布的多寡或比例大小。
以下就分別簡述和勾勒這三大類型第三部門組織發展史的內容和特色。

二、倡導型第三部門的七段簡史

1. 消基會(1980~)
消基會在 1980 年的成立,可以說豎立了台灣第三部門史的里程碑。
自那以後,台灣的第三部門組織如雨後春筍陸續冒出,而卓然有成。消基會的出現當然是因應著當時的多氯聯苯和假酒導致消費者受害事件,而由一批典型的都市中產階級菁英出面號召組織。成立之後,消基會又以所屬的各類專業委員會向外廣邀更多的自由派大學教授投入專業貢獻,進而掀動另一波的 NPO 組織漣漪,如後來成立的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主婦聯盟、新環境,都多少與重要成員的消基會經驗有關。此外,消基會的組織和領導結構特色,是義工團龐大和律師陣容齊全。可謂時勢造英雄,然後英雄再造時勢。
四十年來,消基會自認最大的成就,是倡議消費者意識的形塑和提升,消費者保護法的立法成功和國際消費者組織的肯定。至於它必須面對的挑戰,則包括台灣消費者問題的多樣變形和重覆發生,似乎是永遠做不完的消費者保護志業。

2.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1987~)
如果說消基會是台灣倡議型第三部門組織的鼻祖,那麼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就是開倡導環境權和環境正義的先河。與消基會相比,環保聯盟的核心組成分子,集中在環保陣營的大學教授,而且以理工背景居多;成立的背景很像消基會,也有一時引人矚目的社會問題,如美國三浬島事件、台灣各地反公害自力救濟和反杜邦、反五輕汙染受害者抗爭事件。但環保聯盟自成立以來,念茲在茲的都是反核(四),堪稱台灣反核社會力的橋頭
堡。歷屆會長以台大教授占多數,可謂「台大因素」。
環盟大力培養大學生的反核力量,在諸多正統的反核運動訴求和手段之外,環盟也擇機投入選舉活動,包括直接參選、評鑑候選人政見,或擔任大選提問人,以宣揚訴求。環盟也聲援各地的環保運動,知名的包括反國光石化、反五輕、反美麗灣渡假村等,以及搶救十三行遺址、惠來遺址和碧潭吊橋等,還帶頭罷免擁核立委,並在立法院前靜坐抗議長達一百八十天。
反核運動是一波波迄今未止靜的長期抗爭,環盟也從未歇息。事實上,二十七年來的環盟史就等於台灣反核運動史。

3. 殘障聯盟(1990~)
殘障聯盟的成立,是受到 1980 年代其他社會運動的啟發,它代表身心障礙者福利運動團體集結的制度化,也帶動另一波不同障礙類別團體或社會福利團體起而效尤,紛紛成立全國性的聯合會。它是創議改革的社會福利團體,本身不提供直接服務,但訴求政府預算合理分配、要求無障礙環境、就業安全和社會接納等。創辦人劉俠是傳奇人物,她與殘盟在草創時期採取鮮明抗爭色彩的策略息息相關。殘盟要為不同障礙類別代言,又要設法給不同殘障者賦權,的確是雙重的艱苦任務。
二十多年來,殘盟的成績有目共睹,包括公共空間無障礙設施的落實,總統大選啟用視障者投票輔助器、手語翻譯、復康巴士、推動住宅法反歧視專章(亦即後來的居住權平等專章)等增訂案;而最大的挫折,是認定視障者專屬按摩權違憲的大法官解釋。

4. 台灣人權促進會(1984~)
台權會以人權作為倡導核心價值,是台灣倡導型第三部門組織中,另一個具有指標意義的NGO,至2014年剛走完三十年,每十年都有發展主軸。從1980年代的政治人權的覺醒,到1990年代的個案救援、倡議制度改革,再到2000年代以來的轉型不義、重新定位。值得警惕的是,台權會在 2004 年到2014年這十年,卻自評是「最疲於奔命的時期」,最令人感到迷惘和無力的,是檢視馬政權提出的「人權治國」的真偽後,卻發現馬政權的「人權治國」到頭來是空言和作假。對台權會來說,國民黨的「復辟」不吝是一個夢魘。
類似前冊所載的民間司改會,台權會的最核心分子是律師搭配法學教授。前者的角色重在個案的實務救援,法學教授則重在人權知識的倡導和更新。自許為「極端分子」的台權會,也定位自己是永遠在野的公民團體。

5. 婦女新知基金會(1987~)
婦女新知基金會的前身,是 1982年成立的婦女新知雜誌社,它是為了承襲 1979 年因美麗島案入獄的本土女性主義先驅者呂秀蓮未竟之功。婦女新知的早期成員,主要來自都市中產階級女性菁英,繼而擴及律師、教授、建築師、文化工作者等中產階級女性。
三十二年來,婦女新知的倡導策略和組織發展,均採取彈性、有效、平等和合作的橫向結盟方式。除提供「民法諮詢熱線」,給予需要的諮詢外,推廣性別平權教育有成也是其重大貢獻,最後,它成功推動《兩性工作平等法》(2002)和《性別工作平等法》(2007年修訂),更是可觀的改革成績。
此外,在未成年子女權力行使意思;財產所有權歸屬;子女姓氏不再強迫從父姓等,對「民法親屬編」的陸續修法上,均可看到婦女新知的倡議主張及其部分成就。
婦女新知自認未來的挑戰仍不少,其一如何落實「讓社會的女性有了權利之後,還可以有權力」的目標;其二是推動《同居伴侶法》,其三是與其他社運,共同建構一個免於政府和資本主義合體霸權支配的性別平等體制。

6. 人本教育基金會(1989~)
解嚴後的台灣,社會運動訴求進入多元發展階段,人本基金會以教育改革的倡議為己任,是其中一個可圈可點的運動型組織。人本多年來一再透過批判不合理教育體制與處理申訴案件,來鬆動和改革教育,其中比較重大的有「教師法第十四條修正案」和繼之的「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長成績考核辦法」,規定校長若執行職務,知有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規定通報,要記大過;和2011年在修正《性別平等教育法》時,亦強調教育人員必須通報校園性侵害、性騷擾事件的責任等。
人本近十年來也大力鼓吹「反體罰運動」,期能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2006年12月通過的《教育基本法》中,更明文禁止體罰,讓台灣成為世界上第一百零九個禁止校園體罰的國家。
此外,人本創設森林小學,落實另類健康、正常的小學教育,更是劃時代的創舉,自詡已透過森小完成「知識使人獲得自由」的教育宗旨。

7. 荒野保護協會(1995~)
荒野在 1995 年成立,至今也近二十年,它是一個倡議環境生態的第__三部門組織,與前述的環保聯盟有互補功能。如果環盟是重環境汙染的防治,荒野就是重生態的保育;如果環盟採硬性途徑抗爭環境不正義,荒野就是走軟性路線的環境教育。它們猶如環境社會力的兩隻手和兩條腿。
荒野是全台灣志工人數最多的生態保護團體,著力最深的是棲地守護,已關注的棲地有六十三個。它也注重海洋教育(包括淨灘活動),並帶領弱勢兒童走進環境教育,而且有系統編撰環境教育叢書,以利紮根環教。

三、倡導型第三部門的特色
上述七個倡導型第三部門組織,主要由都市專業中產階級出面號召組成,如律師(台權會、消基會)、教授(環盟、消基會)、社工專業工作者(殘盟)、教師(人本)、專業人士(荒野)和女性中產階級專業人士(婦女新知),而他們都可視為自由派傾向改革主義的專業中產階級。這七個倡導型公民社會組織成立的年代,跨越戒嚴的消基會(1980)和台權會(1984);解嚴中的環盟(1987)和婦女新知(1987),以及解嚴後的人本(1989)、殘盟(1990)和荒野(1995)。因此,它們兼具了民主打造、催生的角色(如消基會、台權會、環盟、婦女新知)和民主轉型、鞏固的功能(如人本、殘盟和荒野)。就具體改革的訴求和倡導上,也很多元化,從消費者權利、環境正義、人權、性別平權,到教育改革、殘障福利和生態保育。
一如前一冊所揭示的五段倡導型第三部門組織發展史,本冊的另外七段發展史,也一再凸顯倡導社會運動的組織,與台灣民主化和社會改革直接又辯證的關係。

四、服務型第三部門的三段簡史
1. 伊甸(1982~)
伊甸基金會是由當年的傳奇人物劉俠女士創辦的身障福利和權益NPO,從 1982 年成立迄今已達三十二年,雖已不像前冊所寫的基督教青年會、台灣家扶和賽珍珠基金會,但在較具現代意義服務型NPO中,算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一個。
回顧起來,伊甸可分為1980年代的體制外發展;1990年代擴展全人全生涯服務,以及到了2000年以後的e化、志工化和國際化;展望未來似乎又期待能走向區域結盟,為更多身障弱勢群體發聲和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伊甸在1997年加入「國際反地雷組織」,開啟跨國化的結盟行動,台灣也在2006年有了《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的立法;2013年由國際反地雷運動重要人士,見證台灣比《渥太華公約》要求的標準,還提早三年完成除雷的創舉。
2006年到2010年,伊甸還被選為「聯合國亞太經社身心障礙論壇」的無障礙委員會主委,並在2010年擔任新創的無障礙旅遊及交通委員會主委,可見伊甸的國際參與積極有成。但台灣外交的困境,依舊不時阻擾伊甸的國際參與。

2. 勵馨基金會(1988~)
勵馨創立於解嚴後的第二年,以照顧不幸少女為宗旨,在堅持服務與倡議並行的原則下,已走過四分之一世紀。回顧那四分之一世紀,不難看出下述五個階段的發展。
第一階段以設立中途之家為主(1988-1992);第二階段則揭櫫反雛妓運動(1992-1995);第三階段主力放在少女保護的行動;第四階段則以充權少女與婦女為目標;最近的第五階段則進一步建構性別公義的台灣社會。
勵馨的倡議主要是性別正義,而它的服務以「案主服務」為主。它在紐約、柬埔寨及南非都設有辦公室,以擴大服務到美國、東南亞和非洲。在台灣則榮獲多項榮譽,如八十九年度的「國家公益獎」、2004年國家資源聯盟(Resource Alliance)亞太地區NGO卓越獎、2005年國際ASHOKA Changemakers Innovation Award 首獎等;勵馨執行長紀惠容女士,亦於2010年獲頒第五屆「台灣企業獎」最佳管理人獎。

3. 海棠文教基金會(1993~)
海棠的成立初衷是推動台、中兩岸婦女的交流,但在 1998 年開始轉型成非營利組織的中介機構,培力其他 NPO 的組織能力和人才。積極辦理 NPO 人才培訓,包括行銷、募款、方案管理、財務管理等,很受歡迎,並於 2013 年主辦台灣教育基金會年會。海棠此一定位,其實也豎立它在台灣服務型第三部門組織中的特色。
海棠除了上述兩岸婦女交流和 NPO 人才培訓兩大功能外,在結合民間社會力、提供災害服務上也有貢獻。

五、服務型第三部門的特色

上述三個服務型第三部門組織中,有兩個具有基督教色彩(伊甸和勵馨),服務對象是身障和不幸的受暴少女這兩個弱勢群體,基督教社會福利的色彩頗明顯;而海棠則以非營利組織能力建設的中介型組織自我定位,算是具有另外一種的特色。
不過,這三個服務型組織,都以社會工作和管理的專業,作為服務的基礎;它們與政府公部門的關係,也的確比倡導型第三部門組織來得和諧。然而,伊甸和勵馨除了服務,倡議也是它們的職志之一。
在財政方面,這三個 NPO 都還不差,一如上述七個倡導型第三部門組織,這三個服務型 NPO 的創立者和支持者,也多半來自中產階級。

六、社區型第三部門的一段簡史
1. 仰山文教基金會(1990~)
仰山文教基金會在 1990 年創於宜蘭,是由一群在地、具有「反六輕」環保運動集體經驗的高中教師,向甫當縣長的游錫堃建議,由其捐出四百萬元選舉補助款所創設而成。其四大宗旨是為蘭陽培育與獎掖人才;保存、整理及發揚蘭陽文化;探索蘭陽趨勢;共創蘭陽前景。
仰山的在地經營成績很多,如籌辦「宜蘭社區大學」和「羅東社區大學」;推動「宜蘭厝」的設計;辦理開蘭一百九十五週年和兩百週年紀念活動;創設「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千人移廟二結埕」;「白米木屐館」;設置「噶瑪蘭獎」;推展和獎勵「宜蘭學」。仰山還制定「宜蘭歷史空間政策綱領與歷史空間解說系統規劃」、出版《蘭陽百景》,帶動「社區營造」,也因上述豐富而深具宜蘭色彩的在地發展構想和活動,仰山乃博得「社區的後頭厝」的美名。
除了推動上述的社區教育、文化與活動,仰山也兼具社會改革的自我期許,在地不少社會運動均可看到仰山的身影。仰山未來的展望是推動「有機農業」,進而推展「有機鄉」和「有機縣」,甚至擴大到「有機台灣」的雄心。
仰山的主要組織決策者,是在地的知識分子和企業界人士,可說是宜蘭的地方中產階級和菁英分子。

七、社區型第三部門的特色
 如第一冊的觀察,社區型第三部門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在地性」、「鄉土性」,以服務鄉梓和重建故鄉為目標。
本冊所書寫的仰山基金會,也是一個頗有特色的社區 NPO,兼具服務和倡議兩大功能,與第一冊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可說是一北一南,各有千秋。由於它的成立與當年民進黨籍縣長當選人有關,其色彩多少被認定具有特定政治立場,但鑑諸這二十多年來的業績,仰山其實早已超越藍綠政治分野,是一個宜蘭在地人的 NPO。

八、結語
 在前言中,定位了書寫台灣第三部門歷史,是要比較完整呈現1980年代以來的台灣(社會)發展(全)史,讓「台灣經驗」也能全記錄。台灣第三部門史的定位,不但要在台灣史有一席之地,更要從第三部門史去貫穿、連結透視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住民史、政黨史、學術史、階級轉型史、社會福利史、社會運動史等。
 談到第三部門發展史,精確地說是指所有重要的第三部門組織,服務型和倡導型的非營利組織,或非政府組織的興起、組成、演變、社會政治績效和衝擊等。歷史的主角是各式各樣的第三部門民間組織,以對照政府的第一部門和企業的第二部門。從台灣的經驗來看,在1980年代民主化以前,時下流行的「三部門分工論」其實非常脆弱,嚴格來說只有「兩部門對立論」,亦即黨政軍和其他所有部門對立。雖說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也有私營企業和人民社會團體,但不是看黨國臉色做生意(企業),就是黨國外圍的附庸(人民團體)。以人民團體而言,幾乎完全被宰制,當然沒有自主性,也不會有自己獨立的組織議程,更遑論有什麼影響力去平衡改變與政府的權力關係。這種情況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解釋本書的所有倡導型第三部門組織,為什麼都成立於1980年代及其後;甚至早期存在於台灣的服務型第三部門組織,也只限於從國外移植進來台灣的慈善(宗教)團體。它們被視為只是來台灣行善、救濟,不應、也不會涉及任何國內的改革議題,對當時的威權政體來說,它們是安全無虞的外來組織。其他在1980年代以前出現的服務型組織,也清一色只標榜行善或宗教傳道。
 就台灣第三部門起源論述來說,本書十一個組織和前一冊十四個組織的發展史,都印證了從「兩部門對立」到「三部門分工」的歷史分析,亦即一旦進入民主化,所謂第三部門分工的態勢才逐漸明朗,也因此才從威權時代的兩部門對立關係,演變到民主時代的分工關係,而非一開始就能引用西方民主國家經驗的分工論述,來理解台灣的第三部門歷史。
 除了要記取上述的本土歷史分析論述外,如果要引述現存於西方的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相關理論2,也必須在嚴謹檢視後,才能引述得當、解讀成理。就台灣第三部門史的經驗,較能用來說明台灣第三部門出現上述「兩對立、三分工」轉型的理論,大概是下述兩個既有的西方理論:

1. 政府失靈論:第三部門的興起,是回應政府的第一部門所提供的「權力」,效能不足以因應新興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乃取而補之或代之。政府失靈論都適用於解釋本書所列的倡導和服務兩類型第三部門的出現。
2. 市場失靈論:第三部門的興起,也是在因應市場企業的「市場」功能失效,無法提供最佳效率的境界,導致人民資訊不對稱和經濟福祉受損的後遺症。第三部門的「非營利本質」和「不分配盈餘限制」,可以更凸顯擴大累積第三部門組織的「公益性格」。此一市場失靈論,適用於說明本書所列的服務慈善型第三部門的興起和發展。

 最後,從這兩冊共二十五個組織的簡史中,亦可清楚看到這二十五段歷史,共同訴說了第三部門對台灣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貢獻,具體而言,這二十五個第三部門組織,在過去三十年為民主化的台灣,倡導了自由、民主、平等、福利、人權和永續等六種新價值、新典範;同時也確立社會改革的正當性,形塑社會服務的新作法,並重建社會信任的無私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3 41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