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全集(第3卷):朝霞墨西哥的田園詩快樂的知識(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尼采全集
ISBN13:9787300219899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出版日:2016/01/01
裝訂/頁數:平裝/481頁
規格:23cm*15.6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卷包括:《朝霞》、《墨西拿的田園詩》、《快樂的知識》,是尼采後期的重要作品,創作于大病初愈之後,濃縮了尼采思想的精髓,對諸如生命、個體與群體能、愛情、文藝、哲學、科學、道德、法律等問題都進行了簡明而深刻的論述,語言凝練而雋永,思想鮮明而銳利。
作者簡介
弗裡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在當代中國也許是最著名的西方哲學家之一。尼采傳入中國至今已百年有餘,經歷過多次的“尼采熱”,影響廣泛而深遠,且經久不衰。尼采對20世紀歐美一大批重要哲學家、思想家產生過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到中國思想界,這當然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文化背景、人文環境、思維方式、具體的當代歷史語境等,都對尼采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具有一種特殊的需求。
尼采不同于西方傳統哲學思想家的地方在於,他挑戰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他將形而上學的局限性歸結為人的局限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要引起人們對文化問題的關注。人通過文化而掩蓋了人自己的局限性,將弱點美化為優點。為了避免人性的弱點,他用“超人”理念,用“視角論”(Perspektivismus)和系譜學的方法,來彌補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在真實性方面的不足。尼采對人的局限性的思考可以為處於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的當代中國思想界提供有益的借鑒。
尼采不同于西方傳統哲學思想家的地方在於,他挑戰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他將形而上學的局限性歸結為人的局限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要引起人們對文化問題的關注。人通過文化而掩蓋了人自己的局限性,將弱點美化為優點。為了避免人性的弱點,他用“超人”理念,用“視角論”(Perspektivismus)和系譜學的方法,來彌補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在真實性方面的不足。尼采對人的局限性的思考可以為處於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的當代中國思想界提供有益的借鑒。
序
總序
尼采在當代中國的意義弗裡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在當代中國也許是最著名的西方哲學家之一。尼采傳入中國至今已百年有餘,經歷過多次的“尼采熱”,影響廣泛而深遠,且經久不衰。現在,尼采的主要著作大多有好幾個中文譯本,擁有的讀者不計其數。這種情況在其他西方思想家那裡實屬少見。
為什麼尼采在當代中國受到如此厚愛?尼采對20世紀歐美一大批重要哲學家、思想家產生過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到中國思想界,這當然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文化背景、人文環境、思維方式、具體的當代歷史語境等,都對尼采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具有一種特殊的需求。
尼采不同于西方傳統哲學思想家的地方在於,他挑戰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海德格爾通過對尼采長期深入的研究而認識到這種挑戰的價值。他認為,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是宣佈了西方自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傳統及其所形成的一切價值和觀念的死亡。形而上學傳統正是尼采“對一切價值的重估”努力中所要翻轉的東西,因為形而上學傳統所培育起來的理性精神和它自己形成的一套價值觀念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道德的“絕對命令”最終只能求助於信仰的飛躍,因此尼采要重估一切價值,連同其源頭一起加以翻轉。然而,海德格爾認為,尼采將一切都歸結于強力意志是試圖從超感性的形而上學世界裡走出來,卻最終還是陷在這個世界裡。其實,海德格爾也未必沒有陷在這個世界裡,正如他自己所說:“形而上學之本質的完成在其實現過程中可能是很不完善的,也無需排除以往的形而上學基本立場的繼續存在。對不同形而上學基本立場以及它們個別的學說和概念的清算還是有可能的。”[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尼采》(下卷),83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尼采的挑戰和海德格爾的這種清算是意義十分深遠的,使人們從對理性的非理性式的執迷不悟中,從對離實踐和具體認識物件越來越遠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迷戀中驚醒過來。
總序尼采全集第1卷當尼采進入中國思想家視野的時候,正是西方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伴隨啟蒙思潮湧入中國之際。但是,西方的啟蒙思想到了中國這塊土地上,卻發生了啟蒙的初衷所始料未及的變異。自從傳教士在中國辦學以來,尤其是1905年中國取消科舉制度、開始普遍引入西方教育體制以來,西方啟蒙思想被大量貫穿到學校教育中,在青年學生和一些開明的中年知識份子中培養了一批對西方文化有好感的新文化宣導者。但是,由於當時中國保守勢力的強大,啟蒙思想的傳播並不十分順當。阻力越大,這些新文化宣導者就越是針鋒相對。保守勢力尊奉儒教,他們便一定要打倒孔家店,還將中國的貧窮落後、國力衰敗、民族恥辱統統歸罪於儒家和尊孔,進而將啟蒙與民主興國、救亡圖存等聯繫起來。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所有這些就並不是為了爭個人的‘天賦權利’——純然個體主義的自由、獨立、平等。所以,當把這種本來建立在個體主義基礎上的西方文化介紹輸入,以抨擊傳統打倒孔子時,卻不自覺地遇上自己本來就有的上述集體主義的意識和無意識,遇上了這種仍然異常關懷國事民瘼的社會政治的意識和無意識傳統。”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6頁,北京,三聯書店,2008。
西方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作為啟蒙理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傳入中國時,遇到同樣的問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尤其被用來作為演繹社會政治概念的工具,也許演繹過程本身是合乎理性的,而前提卻是由某種宏大敘事式的主義或政治意識形態所先驗性地預設的。本來一些中性的概念和術語,由於帶有一定感情色彩或信仰色彩的先驗性預設,而成為駕馭演繹過程的霸主,整個演繹過程及其論證可以完全合乎邏輯而不失為高度理性產物,但卻仍然是這些霸主的奴隸。久而久之,這種理論和實踐相脫離的傾向,這種一味借助工具理性的做法,沉澱為一種文化。
一種文化一旦形成,就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不是一次起義或一場革命就能很快改變的,且不說中國兩千多年的帝王專制文化是這樣,就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加中國特色的社會政治宏大敘事而形成的文化也是如此。
其實,當尼采最初傳入中國的時候,新文化運動的宣導者也在宣導語言的改革,這本是一個可以從尼采對語言的真知灼見中悟出其中道理的契機,並從對語言改革的思考中把握當時正在影響中國思想界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和邏各斯中心主義的一些重大問題,因為邏各斯中心主義總是在試圖尋找一個永恆的中心,一種形而上的本源和絕對的權威,而歷來的語言傳統正是人們不斷進行這種追尋的頑固工具。這就是之所以不少思想家在批判形而上學傳統時,卻在語言上仍然無法擺脫這種傳統影響的原因。尼采也屬於這樣的思想家。但是,尼采卻早在19世紀就已經看出了語言上這種問題的傾向。他說:“語言對於文化演變的意義在於,在語言中,人類在另一個世界旁
尼采在當代中國的意義弗裡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在當代中國也許是最著名的西方哲學家之一。尼采傳入中國至今已百年有餘,經歷過多次的“尼采熱”,影響廣泛而深遠,且經久不衰。現在,尼采的主要著作大多有好幾個中文譯本,擁有的讀者不計其數。這種情況在其他西方思想家那裡實屬少見。
為什麼尼采在當代中國受到如此厚愛?尼采對20世紀歐美一大批重要哲學家、思想家產生過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到中國思想界,這當然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文化背景、人文環境、思維方式、具體的當代歷史語境等,都對尼采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具有一種特殊的需求。
尼采不同于西方傳統哲學思想家的地方在於,他挑戰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海德格爾通過對尼采長期深入的研究而認識到這種挑戰的價值。他認為,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是宣佈了西方自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傳統及其所形成的一切價值和觀念的死亡。形而上學傳統正是尼采“對一切價值的重估”努力中所要翻轉的東西,因為形而上學傳統所培育起來的理性精神和它自己形成的一套價值觀念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道德的“絕對命令”最終只能求助於信仰的飛躍,因此尼采要重估一切價值,連同其源頭一起加以翻轉。然而,海德格爾認為,尼采將一切都歸結于強力意志是試圖從超感性的形而上學世界裡走出來,卻最終還是陷在這個世界裡。其實,海德格爾也未必沒有陷在這個世界裡,正如他自己所說:“形而上學之本質的完成在其實現過程中可能是很不完善的,也無需排除以往的形而上學基本立場的繼續存在。對不同形而上學基本立場以及它們個別的學說和概念的清算還是有可能的。”[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尼采》(下卷),83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尼采的挑戰和海德格爾的這種清算是意義十分深遠的,使人們從對理性的非理性式的執迷不悟中,從對離實踐和具體認識物件越來越遠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迷戀中驚醒過來。
總序尼采全集第1卷當尼采進入中國思想家視野的時候,正是西方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伴隨啟蒙思潮湧入中國之際。但是,西方的啟蒙思想到了中國這塊土地上,卻發生了啟蒙的初衷所始料未及的變異。自從傳教士在中國辦學以來,尤其是1905年中國取消科舉制度、開始普遍引入西方教育體制以來,西方啟蒙思想被大量貫穿到學校教育中,在青年學生和一些開明的中年知識份子中培養了一批對西方文化有好感的新文化宣導者。但是,由於當時中國保守勢力的強大,啟蒙思想的傳播並不十分順當。阻力越大,這些新文化宣導者就越是針鋒相對。保守勢力尊奉儒教,他們便一定要打倒孔家店,還將中國的貧窮落後、國力衰敗、民族恥辱統統歸罪於儒家和尊孔,進而將啟蒙與民主興國、救亡圖存等聯繫起來。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所有這些就並不是為了爭個人的‘天賦權利’——純然個體主義的自由、獨立、平等。所以,當把這種本來建立在個體主義基礎上的西方文化介紹輸入,以抨擊傳統打倒孔子時,卻不自覺地遇上自己本來就有的上述集體主義的意識和無意識,遇上了這種仍然異常關懷國事民瘼的社會政治的意識和無意識傳統。”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6頁,北京,三聯書店,2008。
西方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作為啟蒙理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傳入中國時,遇到同樣的問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尤其被用來作為演繹社會政治概念的工具,也許演繹過程本身是合乎理性的,而前提卻是由某種宏大敘事式的主義或政治意識形態所先驗性地預設的。本來一些中性的概念和術語,由於帶有一定感情色彩或信仰色彩的先驗性預設,而成為駕馭演繹過程的霸主,整個演繹過程及其論證可以完全合乎邏輯而不失為高度理性產物,但卻仍然是這些霸主的奴隸。久而久之,這種理論和實踐相脫離的傾向,這種一味借助工具理性的做法,沉澱為一種文化。
一種文化一旦形成,就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不是一次起義或一場革命就能很快改變的,且不說中國兩千多年的帝王專制文化是這樣,就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加中國特色的社會政治宏大敘事而形成的文化也是如此。
其實,當尼采最初傳入中國的時候,新文化運動的宣導者也在宣導語言的改革,這本是一個可以從尼采對語言的真知灼見中悟出其中道理的契機,並從對語言改革的思考中把握當時正在影響中國思想界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和邏各斯中心主義的一些重大問題,因為邏各斯中心主義總是在試圖尋找一個永恆的中心,一種形而上的本源和絕對的權威,而歷來的語言傳統正是人們不斷進行這種追尋的頑固工具。這就是之所以不少思想家在批判形而上學傳統時,卻在語言上仍然無法擺脫這種傳統影響的原因。尼采也屬於這樣的思想家。但是,尼采卻早在19世紀就已經看出了語言上這種問題的傾向。他說:“語言對於文化演變的意義在於,在語言中,人類在另一個世界旁
目次
朝霞
前言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墨西拿的田園詩
放逐者王子
人稱“小天使”的小帆船
牧羊人之歌
小女巫
夜間的秘密
“Pia, caritatevole, amorosissima”
信天翁鳥
鳥的判斷
快樂的知識
第二版前言
“玩笑、狡詐及復仇”——德語韻文序曲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附錄:放逐者王子之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