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與你的生活(原書第5版)(簡體書)
滿額折

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與你的生活(原書第5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9 元
定價
:NT$ 534 元
優惠價
87465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加洛蒂代表作

涵蓋了有關人類思維的基本問題

與日常生活結合緊密的認知心理學教材

全面展現認知心理學對我們現實生活的重大意義

多學科背景女性心理學家獨特視角下的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學習者對該領域有著不同的反應。有些人覺得它既有趣又高雅,涵蓋了有關人類思維的基本話題——我們是如何記憶的以及我們究竟記住了什麼;我們是如何在頭腦中組織信息的;我們是如何調動這些信息以及其他心理資源以做出重要決策的。有些人則認為認知心理學領域瀰漫著學術的氣息,充斥著遠離實際生活的各種現象的複雜模型。

作者編寫本書的初衷就在於填補這一鴻溝,告訴後一個陣營中的讀者這一領域所提供的知識是多麼讓人感到興奮。作者認為,主要問題在於實驗室研究與現實生活的脫節。教科書往往是全然關注實驗室的研究,卻沒有向學生展示這一研究工作對於現實生活的意義。學生們讀完本書後,一定能夠明白認知心理學家們為什麼會如此熱衷於他們所從事的研究。

本書既回顧了定義該領域的堪稱“經典”的研究,也介紹了一些長期以來挑戰人們認識的新方法;既著重討論了我們是如何在心理上表徵和儲存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大量信息的,也介紹了所謂的“高級”認知,包括對語言、問題解決、推理和決策等主題的討論;最後介紹了從嬰兒到青少年時期的認知發展,以及個體差異和跨文化研究。

第5版進行了本書迄今為止最為重大的一次修改,內容上做了大量的精簡。對一些章節進行了合併,使得內容更富於組織化,篇幅也有所縮減,非常適合已經修過心理學導論的學生使用。

作者簡介

凱瑟琳●加洛蒂(Kathleen M. Galotti)

韋爾斯利學院心理學和經濟學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碩士和博士、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碩士。卡爾頓學院認知科學教授,並擔任由她於1989年幫助建立的跨學科領域項目負責人。她也是心理學系前系主任。她教授的課程包括認知和發展心理學以及認知科學,同時也包括統計課程和心理學導論。

加洛蒂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學前階段到成人期的推理和決策技能的發展,以及青少年與成人制訂未來計劃、做出重要承諾和學習新信息的方式。她的研究基金來源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斯賓塞基金會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其主要著作有《做出重要的決定:人們是如何面對重大生活抉擇的》(Making Decision That Matter: How People Face Important Life Choice,Erlbaum,2002),教材《認知發展:從嬰兒到青少年》(Cognitive Development: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Sage,2011)。她也在同行認可的一些雜誌上發表或共同發表了幾十篇論文。

譯者簡介

吳國宏

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學士、碩士、博士),現為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系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學分會委員、上海市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主要教授課程:本科生的《心理學導論》《發展心理學》《智力心理學》,以及研究生的《高級應用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專題》。

主要研究領域:皮亞傑理論、現代智力理論、智力風格、兒童認知發展、父母教養風格、社區心理健康。

主要研究成果:翻譯教材、論著約300萬字,包括《超越IQ》《成功智力》《認知心理學》等,在《心理科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幾篇,主要涉及的領域為兒童認知發展。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是當代非常有價值的一本書,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些該領域最有趣的概念。本書將實驗室和真實世界的案例相結合,內容全面有趣,所以我將這本書推薦給大家作為基本閱讀教材。

—— 亞馬遜讀者

 

本書是一本質量很高的科普讀物,與許多國內的認知心理學著作相比,這本國外的著作更多是從實際出發,內容豐富翔實,有案例和插圖,易於理解,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解釋我們的心理過程。

—— 京東網讀者

20多年前,當我編寫本書第1版時,才新晉為一名媽媽,並在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獲得了終身教職。這是一份我熱愛的工作,即使沒有報酬我也願意去做,但能夠獲得穩定的薪水我當然更興奮。至今我仍舊對我的謀生方式有如此感受,再也沒有一項工作比教書更好的了,也沒有學生再比卡爾頓的孩子們更讓我喜歡。許多學生影響了這一版以及之前的版本——在我說明某一個概念時所舉的例子裡,在他們獨立完成的、擴展了我們對這些理念了解的項目中,也在他們對之前版本的反饋中(他們特別熱衷於發現我的錯誤)。

當然,自從1992年以來發生了太多的改變。我生了一個兒子(現在讀大學),還收養了一個越南女嬰(現在11歲了)。學生和校園也經歷了諸多改變,例如我們日益成為技術高手,並依賴於這些技術。而認知心理學領域更是變化多多,越來越強調神經科學以及情境認知,同時,在告知我們人們如何獲得和使用信息的基礎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進展。這些改變當然值得定期地修訂本書,可不是嗎,我們現在有第5版了!

本科學生學習心理學會對認知心理學領域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覺得它有趣而高雅,涵蓋了了解人類思維的基本話題。要知道,認知心理學提出的是人的思維如何運作的問題,即我們如何認知他人、事件和物體;我們如何記憶,記住的又是些什麼;我們如何在心理上組織信息;我們如何調動心理資源來做出重要決定。其他學生則認為,認知心理學領域瀰漫著技術和“討厭”的氣息,充斥著遠離實際生活的各種現象的複雜模型。

我編寫本書所有版本的初衷就在於填補這一鴻溝——是想向後一個陣營中的學生傳遞信息,告訴他們這一領域所提供的知識是多麼讓人感到興奮。我認為問題主要出在實驗室研究與現實生活的分離上。教材往往是全然關注實驗室的研究,卻沒有向學生展示這一研究工作對於現實問題會發揮多麼重要的影響。我希望當學生們讀完本書後,能夠了解認知心理學家為什麼會如此熱衷於他們所從事的研究。

教材的作者既可以包羅萬象,追求百科全書式的編寫,也可以有所取捨,即便是很有價值的題目或研究也略過不用。我希望自己能在這兩種方式中達到某種平衡,但必須坦率地承認,我更傾向於後者。這也符合我自己設定的教授目標,我喜歡將一些期刊上的文獻作為教材章節的補充。我努力讓章節保持相對較短的篇幅,冀望於講授者用一些其他的閱讀材料來加以補充。我堅信那些最好的課程都是講授者在課程中對所授內容充滿了熱情,而課本內容相對簡潔正是希望促進講授者,用他們找到的尤為有趣的附加內容來補充教材,並使得課程更能體現講授者自己的風采。

我更希望鼓勵教師與學生,在看待認知現象的同時關注情境,這些情境既可以促進也會限制這些認知現象的發生。普遍的假設和從實驗室裡推廣而來的知識並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或任何場景。近來發展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以及關於個體差異的研究強烈地指出,這種籠而統之的表述說得好聽點是過於簡化,說得不客氣就是編造了。我希望認知心理學新的研究能夠保持其活力與精緻,但在設計問題和議題時更具包容性,在承認普遍性的同時也充分認識到不同的人與情境,情況也會有所不同。

本書的組織結構

本書基本上是一學期的課程,針對的是已經學過心理學導論的學生。開篇第1章是對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縱覽,並介紹了其研究方法和範式。接下來的一章回顧了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在這兩章導言性內容之後的各章則涵蓋了認知核心方面的各個主題:知覺、注意、記憶。這幾章所強調的是,既回顧定義該領域的堪稱“經典”的研究,也介紹一些挑戰長期以來人們認識的新方法。接著是關於知識表徵和組織的章節,著重討論我們是如何在心理上表徵和儲存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大量信息的。再接下來的幾章介紹的主題是所謂的“高級”認知,包括對語言、問題解決、推理和決策等主題的討論。

而最後三章恰恰是本書有別於大多數“典型”認知心理學教材的地方。第12章介紹的是從嬰兒到青少年時期的認知發展。最後兩章介紹的是個體差異和跨文化研究的內容,通常不被納入認知心理學的課程。我個人強烈感受到要想徹底地審視各種認知現象,就必須涉及這些主題的討論。儘管傳統的認知心理學家並不總是關注這些領域,但我深信他們應該關注,也遲早會關注。

所有重要的材料都被整合進課本,而不是生硬地拽出來,再放入學生們很可能忽略的專欄、旁白或附件之中。之所以這麼做是源於我曾作為一名學生的經驗,也得益於我的學生們的反饋,他們認為專欄裡的內容會分散注意力,且常常將之視為可讀可不讀。我期望這些附件的省略傳遞給學生這樣一個信息,即只有通過自己仔細地閱讀和記筆記,才能更好地學習掌握知識,而不是用畫重點或浮光掠影的方法來敷衍了事。

本版之新

本次修訂是迄今為止本書最為重大的一次修改。幾乎所有的照片、整個內部設計以及許多圖片都已更新。這使得本書看上去煥然一新,也有助於吸引各類不同的本科生。

從編輯的效果看,本版做了大量的精簡。對一些章節進行了合併,使得內容更富於組織化,篇幅也有所縮減。第4版的16章內容被壓縮為14章。原本關於“語義記憶”以及“概念和分類”的不同各章被整合進“知識表徵”這一章中。同樣,“推理”和“決策”其實是彼此相關的高級認知活動,現在也合併成一章。

關於近來的一些研究工作可在本書各處找到。這裡僅舉幾個小例子,在第3章中出現的“構型優勢效應”,在第6章中出現的“測驗效應”,以及在第13章中出現的對“學習風格”研究工作的述評等。

目次

前 言
第1章 認知心理學:歷史、方法和研究範式 / 1
1.1 認知研究的各種影響 / 2
1.1.1 結構主義 / 3
1.1.2 機能主義 / 4
1.1.3 行為主義 / 4
1.1.4 格式塔心理學 / 5
1.1.5 個體差異研究 / 6
1.1.6 “認知革命”與認知科學的誕生 / 7
1.1.7 一般要點 / 9
1.2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 9
1.2.1 實驗和準實驗 / 9
1.2.2 自然觀察 / 10
1.2.3 控制觀察和臨床訪談 / 10
1.2.4 內省法 / 11
1.2.5 對神經基礎的研究 / 11
1.2.6 一般要點 / 11
1.3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範式 / 11
1.3.1 信息加工的方法 / 12
1.3.2 聯結主義的方法 / 12
1.3.3 進化論的方法 / 13
1.3.4 生態學的方法 / 14
1.3.5 一般要點 / 15
概要 / 15
複習題 / 16
第2章 大腦:結構與功能概述 / 17
2.1 大腦的結構 / 17
2.1.1 後腦與中腦 / 17
2.1.2 前腦 / 18
2.2 功能定位 / 19
2.2.1 官能心理學和顱相學 / 19
2.2.2 失語症研究和其他映射技術 / 20
2.3 功能偏側優勢 / 21
2.4 腦成像技術 / 22
2.4.1 CAT(CT)掃描 / 22
2.4.2 磁共振成像 / 23
2.4.3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 23
2.4.4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 24
2.5 其他記錄大腦活動的技術 / 24
2.5.1 腦電圖 / 24
2.5.2 事件相關電位 / 25
2.5.3 經顱磁刺激 / 25
概要 / 25
複習題 / 25
第3章 知覺:模式與物體識別 / 26
3.1 格式塔學派對知覺的看法 / 27
3.2 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 / 30
3.2.1 模板匹配 / 31
3.2.2 特徵分析 / 32
3.2.3 原型匹配 / 35
3.3 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 / 36
3.3.1 知覺學習 / 37
3.3.2 字詞優勢效應 / 38
3.3.3 字詞知覺的聯結主義模型 / 39
3.4 直接知覺 / 40
3.5 知覺損傷:視覺性失認 / 42
概要 / 43
複習題 / 44
第4章 注意:配置認知資源 / 45
4.1 選擇性注意 / 46
4.1.1 瓶頸理論 / 47
4.1.2 聚光燈的說法 / 50
4.1.3 圖式理論 / 52
4.1.4 非注意盲視 / 53
4.2 注意的神經基礎 / 55
4.2.1 視覺注意的網絡 / 55
4.2.2 事件相關電位和選擇性注意 / 56
4.3 自動性和練習效應 / 57
4.3.1 斯特魯普效應 / 57
4.3.2 自動化加工和注意(控制)加工 / 58
4.3.3 特徵整合理論 / 60
4.3.4 注意捕獲 / 62
4.4 分散注意 / 62
4.4.1 雙任務執行 / 63
4.4.2 自動化的注意假說 / 64
4.4.3 實驗室以外的分散注意:駕車時移動電話的使用 / 64
概要 / 66
複習題 / 67
第5章 工作記憶:形成和使用新的記憶痕跡 / 68
5.1 記憶研究的傳統方法 / 69
5.1.1 感覺記憶 / 70
5.1.2 短時記憶 / 72
5.2 工作記憶 / 76
5.3 執行功能 / 79
5.4 記憶過程的神經學研究 / 80
概要 / 81
複習題 / 82
第6章 從長時記憶中提取記憶 / 83
6.1 長時記憶的特徵 / 83
6.1.1 容量 / 83
6.1.2 編碼 / 84
6.1.3 保持時間和遺忘 / 84
6.1.4 信息提取 / 87
6.2 長時記憶的細分 / 89
6.2.1 語義記憶和情景記憶 / 90
6.2.2 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 91
6.2.3 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 93
6.3 加工水平理論 / 93
6.4 記憶的再建構特性 / 95
6.4.1 自傳體記憶 / 97
6.4.2 閃光燈記憶 / 99
6.4.3 目擊者記憶 / 100
6.4.4 被恢復的/錯誤記憶之爭 / 101
6.5 遺忘症 / 104
6.5.1 順行性遺忘症 / 104
6.5.2 逆行性遺忘症 / 105
概要 / 107
複習題 / 107
第7章 知識表徵:長時記憶中信息的儲存與組織 / 109
7.1 知識的組織 / 110
7.1.1 網絡模型 / 110
7.1.2 ACT模型 / 113
7.1.3 聯結主義模型 / 114
7.2 概念的形成與新實例的分類 / 116
7.2.1 概念和分類的經典觀 / 117
7.2.2 概念和分類的原型觀 / 118
7.2.3 概念和分類的樣例觀 / 120
7.2.4 概念和分類的圖式/腳本觀 / 122
7.2.5 概念和分類的知識基礎觀 / 124
概要 / 126
複習題 / 127
第8章 視覺表象和空間認知 / 128
8.1 長時記憶代碼 / 129
8.1.1 雙代碼假說 / 129
8.1.2 關係-組織假說 / 129
8.2 表象的實證研究 / 130
8.2.1 表象的心理旋轉 / 131
8.2.2 表象掃描 / 133
8.3 心理表象的性質 / 136
8.3.1 視覺表象的原則 / 136
8.3.2 對心理表象研究及其理論的評論 / 138
8.4 神經心理學的發現 / 140
8.5 空間知覺 / 142
概要 / 146
複習題 / 146
第9章 語言 / 147
9.1 語言的結構 / 148
9.1.1 音位學 / 149
9.1.2 句法 / 151
9.1.3 語義學 / 153
9.1.4 語用學 / 154
9.2 語言的理解和產生 / 155
9.2.1 言語知覺 / 155
9.2.2 語言產生中的言語錯誤 / 156
9.2.3 句子理解 / 157
9.2.4 文本段落理解 / 159
9.2.5 故事語法 / 162
9.2.6 格瑞斯交談原則 / 163
9.3 語言與認知 / 165
9.3.1 模塊假說 / 165
9.3.2 沃夫假說 / 166
9.3.3 神經心理學的觀點和證據 / 168
概要 / 169
複習題 / 170
第10章 思維與問題解決 / 171
10.1 經典問題和一般的解決方法 / 173
10.1.1 生成-檢驗法 / 173
10.1.2 手段-目的分析 / 174
10.1.3 逆向作業 / 175
10.1.4 回溯 / 175
10.1.5 類比推理 / 176
10.2 問題解決的障礙 / 178
10.2.1 心理定勢 / 178
10.2.2 採用不完整或不正確的表徵 / 180
10.2.3 缺乏關於問題的特定知識或專長 / 180
10.3 問題空間假說 / 182
10.4 專家系統 / 183
10.5 尋找創造性的解決方法 / 184
10.5.1 無意識加工和醞釀 / 185
10.5.2 日常機制 / 185
10.6 批判性思維 / 186
概要 / 187
複習題 / 188
第11章 推理與決策 / 189
11.1 推理 / 189
11.2 推理類型 / 190
11.2.1 演繹推理 / 191
11.2.2 歸納推理 / 196
11.2.3 日常推理 / 198
11.3 決策 / 199
11.3.1 確立目標 / 200
11.3.2 收集信息 / 201
11.3.3 建構決定 / 201
11.3.4 做出最終選擇 / 201
11.3.5 評估 / 201
11.4 決策制定中的認知錯覺 / 201
11.4.1 可獲得性 / 202
11.4.2 代表性 / 203
11.4.3 框架效應 / 205
11.4.4 錨定 / 205
11.4.5 沉沒成本效應 / 206
11.4.6 虛假相關 / 206
11.4.7 事後諸葛式偏見 / 207
11.4.8 證實偏見 / 207
11.4.9 過分自信 / 207
11.5 決策的效用模型 / 209
11.5.1 期望效用理論 / 209
11.5.2 多屬性效用理論 / 210
11.6 決策的描述模型 / 212
11.6.1 意象理論 / 212
11.6.2 再認啟動決策 / 212
11.7 推理和決策的神經心理學證據 / 213
概要 / 214
複習題 / 215
第12章 青少年期的認知發展 / 216
12.1 皮亞傑的理論 / 217
12.1.1 一般原理 / 217
12.1.2 發展階段 / 218
12.1.3 皮亞傑理論的反響 / 222
12.2 非皮亞傑學派對認知發展的研究 / 223
12.2.1 嬰儿期的知覺發展 / 223
12.2.2 幼兒句法的獲得 / 224
12.2.3 學前兒童記憶策略的運用 / 226
12.2.4 兒童中後期推理能力的發展 / 227
12.3 “是什麼獲得了發展”:一些後皮亞傑主義的回答 / 228
12.3.1 神經方面的成熟 / 228
12.3.2 工作記憶容量與加工速度 / 229
12.3.3 注意與知覺編碼 / 230
12.3.4 知識基礎和知識結構 / 231
12.3.5 策略 / 232
12.3.6 元認知 / 233
概要 / 234
複習題 / 234
第13章 認知的個體差異 / 235
13.1 認知中的個體差異 / 235
13.1.1 能力差異 / 235
13.1.2 認知風格 / 238
13.1.3 學習風格 / 239
13.1.4 專家和新手的區別 / 241
13.1.5 衰老對認知的影響 / 241
13.2 認知中的性別差異 / 242
13.2.1 技能和能力的性別差異 / 243
13.2.2 學習和認知風格上的性別差異 / 248
概要 / 251
複習題 / 251
第14章 認知的跨文化研究視角 / 252
14.1 跨文化認知研究的實例 / 255
14.1.1 知覺的跨文化研究 / 255
14.1.2 記憶的跨文化研究 / 258
14.1.3 分類的跨文化研究 / 260
14.1.4 推理的跨文化研究 / 262
14.1.5 計算的跨文化研究 / 264
14.2 學校教育和讀寫能力的作用 / 266
14.3 日常環境中的情境認知 / 269
概要 / 272
複習題 / 272
譯者後記 / 273
圖表資料來源
參考文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6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