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張維安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圖書館館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以及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等職。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國際客家研究中心主任、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學術興趣為社會學理論、經濟社會學、資訊社會學與客家研究。
序
自序
認識客家的一塊拼圖
2006年中央大學主辦第一屆臺灣客家國際研討會「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激盪的視野下,觀察客家地方社會的異同,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以此成果為基礎,以「『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文本、儀式與日常生活」為主題,於2008年主辦第二屆臺灣客家國際研討會,經由文本、儀式與日常生活,探討「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使國內客家研究穩步朝向國際學術之大舞台。
2013年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推出紙本與線上同步發行的《全球客家研究》(http://ghk.nctu.edu.tw/),並推動全球客家研究計畫、客家研究揚帆計畫、亞洲之南計畫、客家研究天弓計畫、全球客家形成等研究計畫。客家研究能量較之於過去有很大的進展,尤其是這些年來全球客家研究社群的活動,催生了第三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匯集了這些研究能量,與國外學者進行對話。本書所收錄各篇為第三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經送審之後所收錄的部分論文。
客家在遷移的過程中,在不同政權統治的環境下,在不同周邊人群文化互動中,形成了面貌多元的客家身影。如果我們將客家視為一個變動的人群,一個不斷發展和不斷建構的人群,那麼客家研究的空間要擴充得很大,時間要拉得很長,客家研究議題要兼顧各種層面,解析日常生活中視之為當然的議題,學術性的第二階提問與「不視之為當然」的省思,都是客家研究所需要的態度。
本書所收錄的論文,所涵蓋的地理範圍廣泛,其中以馬來西亞客家議題相關的最多,除了西馬外還有東馬的沙巴,婆羅州的西加里曼丹,臺灣、香港和澳門各地的論文。在分析的議題方面,包括華人認同、客家華人的坐月子文化、會館、語言認同、經濟活動與族群分工等;其中,信仰的部分有嘉應會館的祭神、具客家特色的巴色教會、信奉阿拉的客家華人之宇宙觀。這些議題與地區的論文顯示出客家研究的複雜性,以及以全球客家為研究範圍的重要性。
目次
《海外客家研究叢書》總序 5
序言:認識客家的一塊拼圖/張維安 7
Ethnic Consciousness Construction among Chinese Malaysian Students: Top-Down or Bottom-Up? / Chin Yee Mun 9
從「坐月子」中看文化在傳統和現代抉擇裡的調適/吳明珠 37
從祭神到俱樂:檳城嘉應會館立社功能之恒與變/杜忠全 49
馬六甲新村客家群體的口語使用、語言態度與方言群認同/陳湘琳、辜秋瑩 59
沙巴丹南客家人的經濟變遷與族群分工/徐雨村 99
一個消失的社群:砂拉越的巴色會客家基督徒/黃子堅、張維安、張翰璧 125
巴色教會與客家女子教育的發展/張翰璧、張維安、黃子堅 143
「命」─印尼山口洋客家華人宇宙觀初探/蔡芬芳 161
記憶與再現: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村與認同/郭良文 187
「世遺」與「排遺」:澳門九澳與黑沙客家村的「文化資產」與「霸地污名」/蔣淑貞 235
從當代臺灣客家族群經驗試論其對東南亞客家論述發展的可能影響/劉堉珊 253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