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創思維: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瞬息萬變世界的新工作態度
商品資訊
系列名:天下財經
ISBN13:9789863981459
替代書名:The Start-up of You: Adapt to the Future, Invest in Yourself, and Transform Your Career
出版社:天下雜誌
作者:雷德‧霍夫曼; 班‧卡斯諾查
譯者:洪慧芳
出版日:2016/02/01
裝訂/頁數:平裝/256頁
規格:21cm*14.8cm*1.6cm (高/寬/厚)
版次:2
商品簡介
★三大排行榜亞馬遜書店、《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同獲暢銷TOP1
★英國《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財星》雜誌、《彭博商業周刊》、《富比士》雜誌、《連線》雜誌、TechCrunch、BBC、CNN、CNBC、MTV 爭相報導
你是否擁有應變的能力?你有多少把握渡過下一次生涯風險?
面對瞬時萬變的環境,我們必須有全新的工作態度與思維。
傳統職涯發展路線早已不復存在,想要適應變化,
每個人都需要擁有創造自我獨特價值、不斷嘗試的新創態度。
創業通常是在資訊相對匱乏、時間緊迫、資源受限的條件下做決定,必須承擔某種程度的風險。市場不斷改變、公司的生命週期相當短暫,創業家開啟、拉拔公司成長的情境,跟現在我們每個人經營職業生涯所面臨的情況非常相似!
本書作者霍夫曼不僅本身是成功的創業家、投資人,率先注資Facebook、Airbnb、Flickr與Zynga等新創企業,更是全球最大專業社群網站LinkedIn的共同創辦人,一手觀察全球上億白領菁英的趨勢,指出新世代必須認識風險、你我都得要順勢應變,具備如新創企業家一樣不斷嘗試、適應挑戰、重新啟動的能力,善用3層網絡、並且如軟體測試版不斷迭代更新。才是掌控個人生涯的新關鍵。
霍夫曼提出下列6大生涯策略:
‧ 結合資產、抱負、市場實際狀況,創造獨特的競爭優勢。
‧ 根據競爭優勢,反覆測試、調整,視實際狀況發展ABZ計劃。
‧ 建立真誠、持久的人際關係,讓這些關係成為強大的專業人脈。
‧ 運用人脈的豐富資源適時採取行動,為自己發掘機會、創造機會。
‧ 在追求專業機會時,精確評估並承擔明智的風險。
‧ 善用人脈情報,尋找更好的機會,做出更好的生涯決定。
每個人都有創造的意願與創業DNA,在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中,面對新挑戰、新機會,開創屬於自己的豐富人生履歷。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雷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
LinkedIn執行董事長,也是創投公司Greylock Partners 的合夥人。2003年,他在加州山景城住家的客廳創辦LinkedIn,如今這家全球最大的專業人士網絡服務公司在200 個國家與地區擁有4億名會員。
2009 年,霍夫曼加入矽谷重要創投公司Greylock,Greylock的投資包括租屋網Airbnb、Facebook、相片網站Flickr和遊戲業者Zynga。他也是數家營利和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微型貸款組織Kiva.org 和輔助創業者的Endeavor。
他擁有牛津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和史丹佛大學榮譽學士學位。
班.卡斯諾查 Ben Casnocha
矽谷的獲獎創業者暨作家,與雷德.霍夫曼合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自創思維》(The Start-up of You)與《聯盟世代》(The Alliance)他曾服務LinkedIn 和Greylock Partners,擔任雷德的幕僚長。
卡斯諾查是政府網路化軟體公司Comcate的創辦人,曾入選PoliticsOnline 的「網際網路與政治領域25名最富影響力人士」名單, 並獲《商業週刊》(Businessweek)譽為「美國頂尖的年輕創業者之一」。
卡斯諾查經常獲邀發表有關人才管理和創新的主題演講,邀請者包括十多個國家的數百家公司和專業組織。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推薦
創業家的關鍵不在於創業,而是世界觀:在別人看到阻礙時,發現機會;在別人避險時,勇於冒險。無論你走哪一行,或想進哪一行,本書都是你的成功指南。
─麥可 彭博(Michael Bloomberg)
前紐約市市長、彭博公司(Bloomberg L.P.)創辦人
每個人,不分男女,都需要放膽思考,才能成功。這是本非常實用的好書,教你如何掌控人生,打造發揮實質影響力的職業生涯。
─雪柔 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Facebook 營運長
打造充實的職業生涯是幸福人生的一大挑戰,往往也是最困難的挑戰。本書歸納了許多洞見和技巧,幫你我撰寫出豐富的人生履歷。
─葛瑞琴 魯賓(Gretchen Rubin)
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The Happiness Project)作者
如何以創業方式打造人生?從一個點子開始,在整個生涯中努力應變、調適,用心闖出一番了不起的成就。本書濃縮歸納成功所需的一切關鍵技巧。
─傑克 多西(Jack Dorsey)
Twitter 及Square 共同創辦人
網路從根本改變了商業與社會的架構,本書教你如何在緊密相連的世界中生活、學習、蓬勃發展。
─伊藤穰一(Joi Ito)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主任
矽谷以我們工作的方式徹底改變了產業,現在該是把這套腳本輸出到全世界的時候了,本書就是關鍵的腳本:它可以幫你改造自己,創造個人生涯的突破。
─馬克 安德森(Marc Andreessen)
創投家,惠普、Facebook、eBay 等公司董事
好評迴響
人生也是一場創業
林之晨
雷德.霍夫曼是我的偶像。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連續創業者。早在1997 年——沒錯,比Facebook還早了7 年—— 霍夫曼就創辦社群網站SocialNet.com,緊接著在1998 年, 他又參與創辦北美最大線上金流服務PayPal。
在2000 年代初期那段北美網路付費大亂戰時期,他一肩扛起了PayPal 的對外夥伴關係,多次在PayPal 與PayPal 依附生存的拍賣網站eBay 間產生危機,隨時可能威脅到PayPal 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靠著他巧妙的手腕化解緊急狀況,最終有驚無險地帶著PayPal 於2002 年成功上市,成為達康股災後第一個掛牌的網路公司,同年被eBay 以15 億美元的天價收購。
接著他創辦了商務社群網站LinkedIn,一路帶領該平台成長至1.8 億會員,於2011 年又成功掛牌上市。時至今日, LinkedIn 的市值已突破170 億美元,是北美最成功的求職服務提供者。
自從PayPal 成功上市後,霍夫曼就開始積極幫助創業後進,前後投資包括Facebook、Zynga 等超過80 家新創公司,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天使投資人。而在LinkedIn 掛牌後, 霍夫曼更直接轉戰創投,加入矽谷頂尖的Greylock Partners, 成為一位全職的新創投資人。
有這樣顯赫的創業資歷,由霍夫曼來說該怎麼用創業者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我想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本書的核心是由霍夫曼與他的共同作者,也是另一位連續創業家卡斯諾查所發展出來的ABZ 模型。A 是用更聰明的方法去執行現在在做的事情;B 是當發現A 計劃無效時, 從失敗中再找出的新轉機(也就是俗稱的「Pivot」);Z 則是你給自己留的終極救生艇,當一切都無效時,你必須要確定能夠生存下去,不會因此流落街頭。
身為商務社群LinkedIn 的創辦人,霍夫曼也花了很多篇幅在分享他的「人脈學」。其中,我尤其認同的,是他一句:當你認識新朋友時,別再問「這對我有什麼好處」,而該問「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我常說創業是一種態度,而真正的創業者,就是用這種態度去面對人生種種大小事情的人。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要創業,但你絕對可以把這本書的方法與精神,好好地運用在你的人生。相信我,你會發現你的世界從此變得非常不一樣。
(本文作者為appWorks 之初創投合夥人)
不要忘了你身上的創業基因
林宜儒
在過去,「創業」與「風險」有著高度的關聯性,選擇創業而非較多人選擇的電扶梯式職業生涯,就意味著選擇風險、放棄穩定。
然而,在目前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眼前所看到的穩定,或是我們過去所認知的穩定,都有可能一夕改變。底特律的興衰,或是過去在商管暢銷書中被列為成功案例的卓越企業,近年來的慘澹表現都提醒了我們:風險是動態的, 世界一直在改變,沒有恆常不變的穩定。
本書藉由LinkedIn創辦人自身的創業經驗,以及他在LinkedIn上所觀察到的現象,談論了許多「非典型的職業生涯規劃」,並分享了LinkedIn 創辦過程中的許多小故事,藉此讓讀者了解,在變動如此迅速的年代,如何分析、善用、整合自己手邊能掌握的資源、人脈、機會與風險,打造一個獨特的個人職業生涯。
全書從「人人都是創業家」開始,逐步討論如何創造個人軟性資產,為自己帶來職場上的優勢。再談ABZ 職涯發展計劃與人脈經營,並對機會和風險進行分析,提供了非常清楚的脈絡。更棒的是,書中每個章節都提供了「行動計劃」,讓讀者可以實踐書中提到的重要觀念。
我很喜歡其中的一句話:「不經常沉著地冒險,就等著在未來的某個時點慘遭淘汰。」回顧過去幾年來的創業之路,我累積了各式各樣的經驗,包括多次的「微創業」、參與別人的新創公司,以及與朋友共同創辦公司等各種經驗。
一段一段持續冒險的旅程,我在這些旅程中,培養了從容接受各種衝擊的能力。倘若你有意打造一個有別於一般人認知的穩定職業生涯,本書會是很好的一本指南。
最後,無論你是想要開一家公司成為創業者,還是加入別人的公司成為上班族,不要忘了你身上的創業基因。時時發揮創業精神,以自創思維經營你的職業生涯。
(本文作者KumaWash O2O 洗衣服務、iCook 愛料理、Inside 網路趨勢觀察等服務之創辦人)
以創業思維過人生
郭建甫
不像蘋果的賈伯斯,擁有對產品極簡的偏執,而造就了一個偉大的企業;也不像Facebook的祖克柏,天賦異稟地在28 歲之際,就創造了一個千億帝國。「你要試過才知道最好的計劃是什麼。」學術背景出身的霍夫曼這樣問自己。
從蘋果電腦的使用者體驗部門開啟了他的職涯冒險,在富士通探索產品經理的事業抱負後,創立了他的第一家網路公司SocialNet,並在加入PayPal 蓄積能量後,創立全球最大的專業社群網站 LinkedIn。不像典型的矽谷車庫傳奇,霍夫曼更像是一個由點滴累積、適應轉變而獲得成功果實的創業修練者,也因此更值得你我這樣的創業者一讀。
「當你做了某件事以後,你就像攪動了一鍋湯,讓看似隨機的人事物碰撞出新的組合和機會。當你動起來的時候, 你是在編織一張又寬又高的網,以捕捉朝你而來的巧妙機運。」霍夫曼如此形容等待機會的到來。
很多人知道之前WhosCall 發跡的故事:幾年前,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訪台演講中,稱讚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陌生來電辨識軟體,一夜之間捧紅我們。鮮少人知道的是,在這樁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事件發生的幾天前,我們才剛辛苦籌得一筆錢來支付營運成本,全職投入經營。當初幾個合夥朋友放棄海外工作與外商的穩定薪水,一起兼差過活來創作十幾個我們認為絕佳的App 點子,嘗試碰撞出新的組合與機會。對我而言,這一切創業精神的起點,關連到多年前結識了一群盟友,彼此在職涯過程中無私分享與提攜成長,編織了一張又寬又高的網,使我們捕捉住迎面而來的種種巧妙機運。
讀過本書後,發現像我們這樣一群平凡的人,都能淺嘗到創業的酸甜果實,全是因為掌握了一些書中所提到的心法與攻略。霍夫曼這些實務建議,不但對一個想要擁有自己事業的人來說是字字珠璣,對想要在現今滿載的職涯電扶梯扶搖直上的人而言,更是無比珍貴的成功指南。
在這個職涯遊戲規則已經完全改變的現實世界裡,同時也是全球化與科技化激烈競爭的環境裡,我們必須學習過一個創業思維的人生、一個從調整中學習掌握的人生,一個持續啟動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Gogolook / Whoscall 執行長)
延伸人脈,預備職場競爭力
郭曜郎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專業社群,2013 年1 月的會員數已經突破2 億人,雖然LinkedIn在華人圈比較不為人熟悉,但這代表人力市場的變革,早已悄悄滲透到所有人的生活裡。
我們面對的職場現實,已與我們的父執輩完全不同,工業革命以來的職場升遷傳統已經失效。本書作者LinkedIn 創辦人霍夫曼是矽谷創業生態系的要角,在共同創立PayPal 經驗中,體悟到這個快速拆解又組合的世界,正翻轉我們熟知的規則,因此本書不斷強調,在動態的世界中安身立命需要的新做法,以及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腳步。
作者建議,面對動盪的最佳姿態,是效法那些在水裡來火裡去的創業家,學習他們蒐集情報與解決問題的方式。我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回首自己創業的歷程,感覺像從死人骨頭堆裡爬出來一樣,在各種限制中尋找機會後, 一步步向前推進。這是條非線性的路徑,看似一門藝術,也要靠點機遇,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SOP,這是創業的不可測量的面向,但作者也不是要我們聽天由命膜拜神祕力量。
每個人都可以裝備自己,向外延伸蒐集資訊的廣度與深度,讓自己暴露在更多的可能性中,理性之光繼續導引我們的前景,因此這本書幾乎有五分之四的篇幅,強調經營人脈的方法與技巧。
「經營人脈」聽起來是個沒新意的老梗,過去對「人脈」的看法偏向仲介性或工具性,把「人脈」看成一個個的點,但這樣的觀點不是本書的意思。
Web2.0 之後的資訊傳播方式徹底改變,讓「人脈關係」的維繫既虛擬又實際,讓人脈宛如我們大腦的延伸,拓展資訊的廣度,也讓人脈網絡成為我們最佳的內容過濾器,加強資訊的深度。因此「職場競爭力」的公式等同於我我們:我及透過我的人脈處理資訊的方式,就是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的能力,決定我們在職場的價值。
與人有關的資訊真要管理起來是很龐雜的,經營人脈連結若有工具輔助可以事半功倍,因此nvesto 推出了雲端祕書iShelly 來滿足這個需求,讓品牌經營者更能被其他人或客戶信賴。
我們在職場的應變能力,甚至我們的人格,都取決於人脈圈的架構與強度。這本書不是從道德的角度鼓勵人樂於分享,也不是從成功學的角度激勵大家累積人脈存摺。作者想傳達的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擁有高素質人脈的人,可以有更好的資訊品質,更有能耐見招拆招,適應變動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雲饗股份有限公司行銷部總監)
有心好好做事者都該看的書
劉奕成
素昧平生的編輯聯絡我,希望我列名推薦這本書。然而最近兵馬倥傯,實在湊不出時間翻閱。好不容易來到春寒料峭的假日清晨,百無聊賴,我翻開扉頁,就這樣行雲流水地細讀下去,看完後我急忙聯絡編輯,劈頭就說:「能不能不要只列名推薦,讓我寫些字,認真向讀者推薦」。
為什麼?因為這本書是我這兩、三年來,看過最好、最實用的財經企管書,對創業家有裨益,對小上班族及升斗小民也有幫助。曾有一年的時間,我因緣際會幫報紙的書評版選書,心得是愈來愈少值得閱讀的財經書,也不由得浩歎在台灣閱讀財經書的人也愈來愈少。
然而,這本書在汗牛充棟的書海中竟是如此醒目,洋溢這難以掩抑的風采。因為這本書,是由實務界大師級的贏家霍夫曼執筆,曾經在專業經理人、創業家、天使投資人等多重角色都大放異彩,原本也懷抱浸淫學術夢想的作者,挾其多元化的遭逢,不吝於真誠分享得自於人生閱歷的教諭。本書適合所有「有心好好做工作的人」,只要是商業社會的一員,無論是上班族、創業者或SOHO 族,只要想工作或不得不工作,都值得看看。
為什麼實務界贏家的書值得一讀?常有人說:每100 家新創公司,在10 年後只有寥寥數家得以存活,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碩果僅存的幾家,好像都跟同一群人有關。
就像號稱「矽谷人脈王」的作者, 不但創辦了LinkedIn, 也是Facebook、Zynga 的早期投資人, 又在PayPal 待過,如今又是Greylock Partners 的合夥人;就像Twitter 的創辦人,也是Square 的創辦人。
就像我們看有些人彷彿運氣特別好,做什麼都會成功。但其實這樣看來:失敗的企業,各有不同的故事,而成功的創業者或工作者,都有相似的故事,由聲氣相投的人打造出相差無幾的勝利方程式。
只不過這些贏家,或許太忙了,不太與我們分享。難得有作者霍夫曼這樣無私,出來分享他不同職涯及投資歷程中,點點滴滴所累積成的大江大海。而大師就是大師,開場白便深中肯綮:「人人都是創業家,並不是因為人人都想創業」,強調的是在每個地方,創業家精神都是勝利方程式的必見參數。
而接下來「年輕人難以擠上電扶梯,中年人難以升遷, 60歲的人難以退休」,導致了「大家不再順利晉升,而是踩踏著別人」的觀察,一針見血地道破這個時代職場的困境。該怎麼辦?作者有他的想法,有他的解答。
我瀏覽這本書的過程中,往往擊節讚賞。很多都是我在職涯中體會到,卻說不出個梗概與人分享的。就像作者提醒工作人該準備好A 計劃、B 計劃及Z 計劃,這在你我面臨職涯的選擇時,無論是考慮創業,或是攀登企業天梯,都有不可或缺的參考價值。
另外,如同許多人的疑問:我們常見到很多人到處嘗試交換名片,或是參加餐會,也的確認識了很多人,但也只是「認識人」而已。作者深入淺出點出,許多人醉心於建立人脈,卻沒有注意到最好的專業人脈,必須兼具「窄而深」的關係和「寬而淺」的關係,如果沒有建立以「專業」為基礎的關係,也是枉然。
這不是一本容易閱讀的書,但如果認真讀個幾遍,每當你我面臨職涯的抉擇時,書中的箴言真諦,便會不請自來, 輕敲你我的心門。我會把這本書放在案頭和床頭,隨時等候不請自來的醍醐灌頂。
(本文作者為中信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
換顆腦袋,變成創業家
劉威麟
我們談「創新、創業」相關話題,談得已經有點爛了, 在企業裡面已經變成老掉牙的話題,而這麼多年來,「創新」在企業界,我認為,推廣得也只能用「普普通通」來形容,不是很成功,不是很有效。
但是,在那101 高速公路沿線的美國矽谷地區,「創新、創業」可是大放光明!
作者憑他多年第一手的觀察,大膽地將美國矽谷新創事業的做法,「轉介紹」給一般上班族運用,讓個人可以以創業家的心態,來經營自己的職業生涯。
「永遠的測試版」的思維影響的層面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深。不過,亞洲這邊和美國有些不同,這個概念並不是沒人知道,但呈現一種很有趣的衝突。
基本上,每間我所知道的亞洲企業,可能都有一、兩位主管希望同仁可以更像創業家去面對事情。他們希望同仁都「換一顆腦袋」,都變成創業家,以至於每間企業每年都會花出百萬甚至千萬的費用,來做主管的教育訓練。
每次辦這種創新型的教育訓練,主管、職員,無論級別,分散開坐,一視同仁!
無論什麼題目,都可以舉手發言,民主機制!
牆上總是掛滿了令人振奮的海報!
結果呢?
然後呢?
每次進入企業做創新相關的訓練,總會發現,有些人可以非常積極地參與,有些人卻從頭「睡」到尾。在所有的教育訓練課程裡,「創新之心」或「創業之心」,竟然成了我們公認「最沒用」的技能。
「是公司要我們來聽,我們才來的。」他們總是這樣說。
奇怪!「永遠的測試版」,對創業家而言是如此自然的事,但對一般工作人來說,卻變成只是在交差,為什麼?
因為,配套措施不夠!
如果一間企業要做到創新,不只是職員,連主管也要跟著配合,讓部屬有足夠的空間:
1. 如果你發現有bug,請不要笑我,因為這個想法是測試版,不要當它是真的。
2. 如果你發現我未來有好幾套計劃,個個有機會、個個沒把握,請不要笑我,因為我至少有把握,繼續下去有天一定成功。
3. 如果你發現我已經推出五個版本都沒有成功,請不要笑我,因為我已經從這五版學到東西,下次有機會,或許能一次就中!
請開始接受「在製品」(work-in-progress)的觀念,那麼「創新」才不會白談。這本書不只是給所有上班族,也給所有的企業和主管人手一本,讓大家可以真正地換一顆腦袋。
(本文作者為知名網路趨勢觀察家)
用「準創業」心態經營人生
蔡明哲
有不少談創業的書,是寫給已經創業或即將創業的人看的;也有不少書籍談職場攻略,告訴你如何成為傑出、優秀的經理人。但本書很有意思,作者並沒有鼓勵你非創業不可,而是告訴你不管創業與否,都可以採用「準創業」心態,來經營自己的工作,甚至人生。
你可以視本書為職場指南,也可以把它當作創業忠告, 它很適合曾在創業與就業間猶豫不決的人。這些忠告跟建議,我詮釋為人人都應具備「準創業」心態,進一步可以落實為「準創業」行動,在過程中,你可以不斷地評估是否轉進實際創業,或繼續成為職場英雄。
書裡說:「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資訊有限、資源緊絀、競爭激烈,這個世界瞬息萬變,你投注在單一工作的時間正在縮減,這表示你需要隨時調整應變,如果不調整,萬一失敗時,沒人會理你,雇主或政府都不會。」又說:「創業精神是一種人生理念,不限於商業上使用;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理念。」
工作了十幾年之後,我才逐漸領悟這些話。回想還是菜鳥學生時,追求單一方向生涯規劃本身的荒謬。原本一心想成為職場上的傑出人才,後來卻走上創業之路。書中內容呼應了我的個人生涯,從就業到創業,以至於創業階段經營社群與人脈關係,以及產品與服務的發展過程。
從就業轉創業這幾年來,我歸納出下列這5 點心得:
1. 出發,就準備好了。行動會帶來勇氣,恐懼都是自己嚇自己。如果你有夢想,不要只是空想。採用本書建議的「準創業」心態與策略,逐步布局,開展你自己的人生戰鬥策略。風險一定有,但不行動的風險更高。書中建議的策略可攻可守,而且不僅於商業市場,也適用於非營利組織的發展。
2. 要熱愛你的核心價值,要接受不喜歡的事情。既然是「準創業」,那麼就不要只是停留在舒適地帶。一旦跨出之後,會有更多不是你原本喜歡做的事情接踵而來。創業精神就是探索與創造,過程充滿了泥濘與荊棘,接受這些不喜歡的事情,提醒自己熱情的所在,並時常回顧初衷。
3. 看到的世界愈廣大,機會愈多。世界與經濟局勢已經改變,不再是二、三十年前的穩定市場。不要太期待會有組織能夠照顧你一輩子,無論是政府或公司。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你必須勇於投資自己, 並不斷擴大你的「世界」。
看到的「世界」範疇愈大,機會就愈多。所謂的「世界」,我指的是生活領域,包含心理與生理的移動範疇。投資自己、擴大世界,語言、旅遊、交友、人脈、社群、網路等,都是擴大「世界」的工具。
4. 成功沒有固定模式。模仿能成功,創新也能成功。早嘗試早失敗,快速修正。不要太相信書上的案例或故事,因為那是別人的經驗。由於背景、資源、程度及環境的差異,其實你無法完全複製他人的成功經驗。別人能成功,不代表你能;別人失敗,不代表你會失敗。創業心態之一,就是付諸行動,並謹慎實驗與評估。
5. 往無水草處行雲。無論是創業或就業,別老是往人多的地方去。若無前例可循,仍要相信自己!
如果你讀完本書後想採取行動,卻苦於沒有他人可以交流討論。我很樂意提供你與更多陌生同好交流互動的機會。我們有個學習性交流社群HPX,重點放在專業人脈交流:H(Happy)是快樂,P 是網路服務與產品的專業工作者,X (Crossing)是指交流,恰好符合書中所談到的人脈經營與人際關係發展模式。
HPX社群發展超過三年,舉辦超過45 場大型活動,參加人次超過5000 人,台灣從北到南的讀書會小組超過70 組,如果你對落實書中的行動建議有所遲疑,HPX 社群及讀書會是你可以開始體會的環境。至於如何找到我們,相信透過鄧巴理論的150 個朋友及社交網站應該不會太難。
祝福你展開自己的「準創業」旅程!
(本文作者為悠識數位首席體驗架構師及HPX 社群創辦人)
成功祕訣在不停地重新開始
鄭緯筌
我很喜歡看書,特別是有關創業經驗或生涯規劃的書籍,這些作者的經驗談雖然未必放諸四海皆準,仔細閱讀後卻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啟發。當然,也因為過去在科技媒體服務的關係,曾經採訪過許多優秀的創業團隊,因此本身雖還未創業,卻也自以為算是身處創業圈中。
看過許多和創業有關的書籍,本書是少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本書。作者之一的雷德.霍夫曼在網路圈資歷顯赫,身為專業社群網站LinkedIn 的共同創辦人,由他這個圈內人來述說有關創業與人生的課題,再貼切不過。
本書的兩位作者蒐集許多創業者的案例, 再輔以LinkedIn 的營運經驗,讓我們理解到建立人脈的重要性;而後,再從社群媒體的特性,切入創業與生涯規劃可能會遭遇的風險、瓶頸和種種關卡,令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
如果你正在創業,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學習和創業都是一輩子的事,一邊看這本書,再檢視自己的人生,我相信一定會有不少收穫。
即使是還未計劃創業的朋友,我覺得也很適合閱讀這本書。舉例來說,書中提到的幾個觀點,便很能引起我的共鳴,隨手拈來都有一番體悟。
作者提到所有人都是創業家,並非因為他們開公司做生意,而是從骨子裡就潛藏了創業的基因,這是人類的本能。創業精神是一種生活主張,並不局限於商業市場,更非唯獨美國人才有,我們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能力。
我很喜歡書末的這段話,特別摘錄與大家分享:當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成功的祕訣就在於不停地重新開始。
中國人說「蓋棺論定」,誠然人生中高懸的Beta標誌, 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要持續精進。在達成目標之前,讓我們重新開始吧!是的,就從現在開始!
(本文作者為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理事長)
勇敢去闖,闢出自己的矽谷
鍾子偉
2009年夏季,我從哈佛商學院畢業,當時我有個非常要好的同學進LinkedIn 工作。那是她的夢想工作,過去兩年她在學校裡,總是說想去LinkedIn 工作,畢業後終於獲得這樣的機會。
2009年對我們這群畢業生而言,是不甚有利的一年。當時全球金融危機餘波盪漾,國際大型銀行及金融服務諮詢產業大幅減少雇員,一般跨國企業看來似乎是比較安全的就業選擇,所以我有很多同學,當然也包括我自己,都進入這些公司服務。不過,還是有少數心意已決者,就像上述這位進LinkedIn 的同學,堅持到矽谷工作。
或許就像人們說的,矽谷確實充滿了不可言喻的神奇魔力。扁平化的組織、年輕的人力、高風險高回報的遊戲規則,或者只是純粹騎腳踏車上班這樣的生活風格,都是讓矽谷這個地方充滿魅力的因素,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同樣的氛圍。由於我第一份工作的地點剛好在舊金山,時常利用週末前往矽谷,所以漸漸了解到是怎樣的企業文化、工作心態及社群環境,讓LinkedIn 等公司成為這麼特別、令人如此嚮往前往工作的地方。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腦裡喚起許多當時在週末與哈佛同學及其同事談話的回憶。在穿越字裡行間之際,我逐漸了解創業家的成功特質。對台灣讀者來說,書裡有些經驗雖然很難有機會實際親身體驗,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心態與職業技巧,若能在踏入職場時就了解它們的重要性,並儘早善用它們來經營生涯,便愈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死背、機械式解題而非活用概念、無止境的練習、填鴨式教育、盲從而不提問、排山倒海的考試,這些都是亞洲與台灣著名的教育特點。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日,世界需要的是快速創新、獨立思考、有效率的溝通技巧等能力,難怪有愈來愈多的公司和雇主大聲抱怨,台灣教育體制訓練出來的畢業生,在現實世界學無所用?
因此,各位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切莫當成教科書或工具書來苦讀,彷彿回到學校準備考試一樣。兩位作者所提倡的創業精神、主動意識、務實樂觀的人生態度——大膽做夢、認清現實、勇敢去闖,都是我們能從書裡學到的寶貴人生態度。
話說回來,有件事很有趣,值得討論一下。其實矽谷並不是一座城市,沒有實際的市中心,也沒有市長辦公室等行政體制。矽谷聞名全球,那麼令人嚮往、充滿魅力與成就的原因,都是因為人,以及人群互相交流激盪出來的勇氣、創新與面對人生及各種機會時的態度,就像本書所描述的那些故事。
因此,矽谷模式是可以被複製的,矽谷可以存在於世界各處。無論你想開公司、學彈吉他,或是開口約某個心儀的女孩出來進行第一次約會,都能熱情擁抱這種人生態度,保持「矽谷新創企業」思維,用新創企業敏捷、反覆嘗試的方式,進入人生各種不同的新階段。
如果我們都能掌握時機應變、學會承擔明智風險,始終保持著樂觀的人生態度,便能闢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矽谷。
(本文作者為「關鍵評論網」創辦人)
目次
各界推薦
1 自創 人人都是創業家
2 優勢 建立領域第一的競爭優勢
3 應變 訂定A、B、Z計劃
4 人脈 找到專業盟友,善用三度連結
5 機會 機遇是創造出來的
6 風險 明智的承擔風險
7 情報 從人脈中找到GPS
結語 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220
好評迴響
人生,也是一場創業 林之晨
不要忘了你身上的創業基因 林宜儒
以創業思維過人生 郭建甫
延伸人脈,預備職場競爭力 郭曜郎
有心好好做事者都該看的書 劉奕成
換顆腦袋,變成創業家 劉威麟
用「準創業」心態經營人生 蔡明哲
成功祕訣在於不停地重新開始 鄭緯筌
勇敢去闖,闢出自己的矽谷 鍾子偉
作者專訪 從哲學家到創業富豪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自創 人人都是創業家
人人都是創業家。當我們人類還在洞穴生活時,我們都是自營業主,自己覓食、自給自足,那是人類歷史的開始。隨著文明的來臨,我們壓抑了這項能力,成為「勞工」,因為他們在我們身上貼了「你是勞工」的標籤。於是,我們忘記自己是創業家。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微型信貸先驅
你天生就是創業家,但這不表示你生來就懂得如何開公司。事實上,多數人都不該創業開公司,創業的成功機率很低,再加上情緒會持續受到衝擊,這條路只適合某些人走。
人人都是創業家,並不是因為人人都該創業,而是因為人類的基因裡,天生就有創造的意願。就像尤努斯所說的, 我們在山洞裡生活的祖先需要自給自足,他們發明生存規則,自己開創人生。但是經過文明洗禮之後,我們忘記自己是創業家,舉手投足都像勞工。
為了適應當今專業生活的挑戰,我們需要重新發掘創業本能,運用這些本能來打造新的職業生涯。無論你是律師、醫生、老師或工程師,甚至是企業主,如今你也需要把自己想成至少執掌一個新創事業的創業者,而這個新創事業就是你的職業生涯。
本書不是求職手冊,在這裡找不到寫履歷或準備面試的技巧與祕訣,但有適應未來所需的自創思維(start-up mindset)和訣竅,各位會了解如何拓展人脈、打造競爭優勢、獲得更好事業機會的計策。
你未來的成就,端賴你對這些創業計策了解與運用的程度。更廣義地說,當大家都有自創思維時,社會更能蓬勃發展;當大家都運用本書提倡的價值觀時,更多全球問題也會更快迎刃而解。這本書與你有關,是為了改善你周圍的社會,而這一切要從每個人開始做起。
電扶梯式的職業生涯已不復存在
幾百年來,移民冒著一切風險來到美國,他們深信,只要肯努力,就可以享有比父母輩更好的生活。美國自立國以來,每個世代的美國人普遍都比上一代的收入更多、獲得更好的教育、享有更好的生活水準,這種代代持續進步的預期,變成美國夢的一部分。
過去60年左右,對受過教育的勞工來說,就業市場有如電扶梯。大學畢業後,你先在IBM、奇異(GE)或高盛(Goldman Sachs)等企業找到基層工作,獲得雇主的培訓和指導。隨著經驗的累積,你在組織裡逐步晉升,原本的基層位置則由充滿雄心壯志的新鮮人遞補。
只要你表現良好,就能在這電扶梯上穩定上升,每升一級,權力、收入、就業保障也跟著增加。最後,在65歲左右,你踏出電扶梯,讓中階員工遞補你空出的高階職位。同時你開始悠哉地享受由公司退休金及社會福利金資助的退休生活。當然,大家並沒有假定這一切都會自然發生,只是普遍覺得只要有能力,再加上適度的努力,運氣又不差的話, 終究會爬上高位,大致上這算是合理的預期。
但如今,電扶梯上每一階都卡滿了人。就像羅納德.布朗斯坦(Ronald Brownstein) 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裡提到的,許多年輕人即使受過最高教育,卻卡在基層、大材小用,或苦無就業機會。在此同時,六、七十歲的男女面對的是虧空的退休金,以及漏洞百出的政府福利制度,無論是繼續待在職場或重返職場的人數都創下新高。這導致中年的勞力人口卡在毫無升遷前景的狀態,最慘的還被擠出職場,以便騰出位子給更資深的人才。如今,年輕人難以擠上電扶梯,中年人難以升遷,60歲的人難以退休, 布朗斯坦指出:「大家不再順利晉升,而是踩踏著別人。」
精進專業技能,是自己的責任
傳統的職業生涯發展路線已不復存在,以前世代享有的傳統專業發展也成了過往雲煙。你無法再期待雇主出錢訓練你精進溝通技巧,或拓展你的專業技術。現在即使是基層員工,公司也預期你到職時就馬上勝任工作,或學得很快,幾週內就進入狀況。無論你是想學新的技能,或想在工作上表現得更好,訓練與投資自己,現在都變成你的責任。
公司不想投資在你身上,部分原因在於你不大可能承諾留在崗位上好幾年,你這一生會換好幾個不同的工作。以前雇主與員工之間有長期協議,以終身雇用換取終身的忠誠, 這種協議現在已由績效導向的短期合約所取代,勞資雙方會持續檢討是否續約。誠如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所言,專業忠誠度現在是在你的人脈之間「平行」流動,而不是「垂直」流向你的老闆。
傳統職業生涯發展路線遭到推翻,原因至少和全球化和科技化這兩道交互影響的宏觀力量有關。你可能覺得這些概念言過其實,但它們的長期效應其實都被低估了。科技讓許多工作得以自動化,這些工作以前需要辛苦學習知識和技能,包括高薪的白領工作,例如股票經紀人、法務人員和放射師等。
科技也創造了新工作,但創造新工作的速度通常比取代工作的速度還慢,而且新工作需要的技能通常更高深。即使科技沒消除或改變許多產業所需的技能,至少它讓公司更容易把工作移到海外,讓全球各地的人來跟你搶工作,連帶壓低了你的薪水。貿易與科技並非在一夜間出現,也不會很快地消失,但我們的就業市場已經永遠改變。
所以,忘了傳統的職場認知吧!遊戲規則已經改變。「預備、瞄準、發射」已經被「瞄準、發射、瞄準、發射」取代,等到失業或對工作不滿才找工作,已經被隨時關注機會、創造機會所取代,安排社交互動也被聰明地打造人脈所取代。
了解新職場規則、擁有全球經濟新職能技巧的人,和緊守舊思維、依賴普通技能的人之間,落差愈來愈大。問題是,你屬於哪一種?
用自創思維來經營個人事業
改變帶來新機會,同時帶來挑戰,現在需要的是自創思維。無論是在10 人的小公司、跨國大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機關工作,若想把握新機會、因應當今職場生態的挑戰,你必須像經營新創企業一樣思考和行動。
為什麼要把職業生涯當成新創企業來經營?因為創業通常是在資訊相對匱乏、時間緊迫、資源受限的條件下做決定,毫無保障或安全措施,必須承擔某種程度的風險。
競爭對手不斷在變,市場也在改變,公司的生命週期相當短暫。創業家經營、拉抬公司成長的情境,跟現在我們每個人經營職業生涯所面臨的情境非常相似。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資訊有限、資源緊絀、競爭激烈,這個世界瞬息萬變,你投注在單一工作的時間正在縮減,這表示你需要隨時調整應變,如果不調整,萬一失敗時,沒人會理你,雇主或政府都不會。
創業家正面因應這些不確定性、變化和限制,他們盤點資產、理想抱負和市場的實際狀況,以發展競爭優勢。他們擬定可反覆嘗試的計劃,在業界四處打造寶貴的長期人脈, 積極尋找並創造突破的機會,妥善管理並承擔風險。創業家善用人脈取得商業情報,以因應艱難的挑戰。
他們從醞釀新點子那一刻開始就這麼做,即使公司從車庫起家發展成有好幾層樓的大企業也還是如此。在當今的世界中,想在專業上大放異彩,你需要採用同樣的創業技巧。
這些技巧在職業生涯的任何階段都很寶貴。無論你剛踏出校門,或已經工作10年,或追求下一個大轉變,或想在未來展開全新事業,都迫切需要這些技巧。無論公司的規模變得多大,都會以靈活、應變的方式來維持創新優勢。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說蘋果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創企業」;同理,你需要保持年輕和敏捷,永遠像個新創企業。
自創思維:永遠的測試版
科技公司有時會在軟體正式推出後,標上「測試版」(beta)字樣一段時間,以表示產品尚未全部完成,正在做下個階段的改善。例如Gmail在2004年推出,直到2009年有數百萬人使用後才脫離測試版。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每年的股東信最後,都會像1997 年的第一封信那樣提醒大家,現在仍是網路和亞馬遜的「第一天」:「我們很樂觀,但我們必須隨時保持警覺心和迫切感。」換句話說,亞馬遜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 永遠都是在第一天。對創業家來說,「完成」(finished)是個禁忌字眼,他們知道卓越公司始終都在進化。
每個人都應該把「完成」當成禁忌字眼,我們都是「在製品」(work-in-progress),每天都是機會,讓我們在生活與職業中學習更多、投入更多、成長更多。你應該讓職場生涯永遠處於測試階段,迫使你承認自己仍有缺陷,仍需要進步、調整與進化。不過,這仍是樂觀的思維,因為它強調你還有能力改進自己,從而改進周遭的世界。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創業中心的負責人安迪.哈加登(Andy Hargadon)指出,對許多人來說,「20 年的經驗」其實只是1 年的經驗重複20 次。如果你的職業生涯永遠處於測試階段,20 年的經驗就是不折不扣的20 年經驗,因為每年都有豐富的新挑戰和新機會。永遠的測試版,其實是一種終身持續自我成長的承諾。道理其實很簡單,你要不是忙著生活,就是忙著浪費生命。如果沒有成長,就是在退化;沒有前進,就是在後退。
改寫生涯的方程式
光有永遠測試版的思維,不會改變你的職業生涯,你需要真正的技巧,才能變成人生的創業家。實際上,我們是要運用創業技巧來幫你達成下列兩項目標。
第一,我們教你如何在充滿改變與不確定的年代中生存,避免落入底特律的下場。我們要教你如何應變,讓職業生涯穩健發展,而保持彈性可以創造穩健發展。
第二,我們要傳授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方法,以全球專業精英之姿蓬勃發展。無論你想在企業中晉升、自行創業或投入全新的產業;無論你對成功的職業生涯有何抱負,我們都會教你以創業家的思維和行動達成目標。這些創業家的技巧並非萬靈丹,但它們能幫你在擁擠的電扶梯上逐步晉升,不僅讓你在當今崩解的職場中生存,更能蓬勃發展。
我們這就開始吧!新創人生正等著你好好經營。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