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當今這個強調醫治、得勝、成功的世界,死亡是一個格格不入、人人迴避的話題。因為大家都假裝死亡不會發生,使得許多長輩及牧者在孤寂之中獨自面對臨終,無法跟所愛的人好好道別。本書以十間有在職牧師過世的教會,因會眾完全否認死亡,而帶給教會悲慘結局的故事拉開序幕,探討教會如何因屈從世俗的觀點而喪失了「談論死亡」的能力。
本書重新探討基督徒面對死亡應該宣講的故事,那是全新且充滿盼望的意義之故事。作者以系統性的神學探討與基督論述來介紹死亡神學,並輔以實際案例,提供一套評判何為妥善臨終的聖經架構準則。針對教會內部如何溝通臨終議題,本書也提供簡短實用的對策。我們深信,成為懂得如何談論死亡的子民,是這世代的基督徒最重要的見證之一。
「我們非常需要讀這本書,並希望會眾與神學院師生廣泛研讀這本著作。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談論死亡,而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新學習靠著死在十架上的那位來說話,以便找回自己的聲音。」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著名基督教倫理學家
「《談論死亡》這本書,可說是關於教會如何幫助臨終病人的一項質性研究報告……教會對臨終者的關懷沒有一套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公式。我們只能經由一次又一次的面對、學習、經歷,總是靠主的恩典,才能討主喜悅,對臨終者有真實的祝福與利益。」
──張宰金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學退休教授
本書重新探討基督徒面對死亡應該宣講的故事,那是全新且充滿盼望的意義之故事。作者以系統性的神學探討與基督論述來介紹死亡神學,並輔以實際案例,提供一套評判何為妥善臨終的聖經架構準則。針對教會內部如何溝通臨終議題,本書也提供簡短實用的對策。我們深信,成為懂得如何談論死亡的子民,是這世代的基督徒最重要的見證之一。
「我們非常需要讀這本書,並希望會眾與神學院師生廣泛研讀這本著作。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談論死亡,而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新學習靠著死在十架上的那位來說話,以便找回自己的聲音。」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著名基督教倫理學家
「《談論死亡》這本書,可說是關於教會如何幫助臨終病人的一項質性研究報告……教會對臨終者的關懷沒有一套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公式。我們只能經由一次又一次的面對、學習、經歷,總是靠主的恩典,才能討主喜悅,對臨終者有真實的祝福與利益。」
──張宰金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學退休教授
作者簡介
弗雷德‧喀達克(Fred Craddock)
菲德畢爾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博士,是享譽盛名的講道家與作者。
《新聞週刊》(Newsweek)曾推崇他為英語世界十二位最有能力的講道家之一。
戴爾‧金史密斯(Dale Goldsmith)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博士,曾任教於麥弗森學院(McPherson College)與墨西哥浸信會神學院(Baptist Seminary of Mexico)。
喬依‧金史密斯(Joy V. Goldsmith)
奧克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博士,楊哈利斯學院(Young Harris College)溝通學副教授及主任。
菲德畢爾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博士,是享譽盛名的講道家與作者。
《新聞週刊》(Newsweek)曾推崇他為英語世界十二位最有能力的講道家之一。
戴爾‧金史密斯(Dale Goldsmith)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博士,曾任教於麥弗森學院(McPherson College)與墨西哥浸信會神學院(Baptist Seminary of Mexico)。
喬依‧金史密斯(Joy V. Goldsmith)
奧克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博士,楊哈利斯學院(Young Harris College)溝通學副教授及主任。
序
找回自己的聲音
他們都沒有想到他會死。他當時住的醫院離家裡有段距離,而且正躺在加護病房裡,他們雖然知道他病的很重,卻不認為他沒多久就會撒手人寰,來看他之前也都以為他至少會暫時好轉。但當他們走進病房之後,立刻就明白他快死了。看到他的痛苦掙扎,使愛他的這群人意識到醫療介入只是推延那無可避免的時辰罷了。
不僅如此,強迫他呼吸的機器阻隔了他與家人的交流。若沒有護士在場告訴家屬他再也無法痊癒,現在所做的只是徒增痛苦的話,他到死之前都將無法與家人有任何互動。護士的介入改變了治療的方向,代表他終於可以感受到家人的愛,讓家人為他禱告,並且知道自己不會孤獨死去。不久之後,他就在見證他活出基督徒生命的眾人環繞之下離開了人世。
我當時也在場見證了他的死,且就在那不久後,我就受邀為《談論死亡》寫序。仔細讀過這本書之後,加上我之前所見證的經驗,我不得不肯定這本書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確實不知道與人討論臨終和死亡的議題時應說些什麼,死亡使我們口拙,並常常陷入沉默。雖然沉默的意謂深長也能成為一種禱告,但大多數環繞在死亡周圍的沉默,不過是連我們也無法斷定真偽的老生常談。我們嘗試說「他已經去到更好的地方了」來安慰人時,也同時拒絕了真實面對死亡本身。
透過本書作者近距離記錄臨終牧師的生命,我們發現基督徒似乎已經喪失與他人「談論死亡」的能力。基督活著並從死裡復活的故事是影響我們生命與死亡最重要的故事,但現在似乎已無處可尋。我贊成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主張,他們認為死亡成為醫學界的俘虜,是基督徒失去談論死亡的能力的原因之一。當我們選擇另一種看起來更可靠的方式時,常會導致教會無法講出臨終的人所經歷到的過程與內容。但是,我們也不該因此將矛頭指向醫學界,如同書中作者清楚指出,基督徒失去能幫助教會談論死亡的故事,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舉個簡單又重要的問題作為例子:喪禮應該在哪裡舉行?如同作者所言,這不是一本討論喪禮的書,然而,喪禮的舉行往往能反映出我們是否知道如何談論死亡。我一開始提到的那個過世的人,他曾說過希望在殯儀館舉行喪禮,那裡儀式較為精簡,但無從作為他多年來固定參加聚會的證明。不知何故,教會並未教導他意識到受洗與死亡之間的關係,因此參加他喪禮的人比較不像會眾,反而像是觀眾。
或許我對於受洗與喪禮之間的關係特別敏感,這與我們教會的做法有關。我們教會裡有個十架形狀的洗禮檯,能容納小孩和大人。會友過世時,我們會在告別式前一天將棺材放在洗禮檯上,一直到喪禮開始之前都徹夜輪流守夜,陪在死去的弟兄姊妹身旁。洗禮與喪禮之間關係的確立,使教會能相當成功地提及死亡話題。
我並非意指這間教會所做的絕對正確,只是特別指出一個事實:一個顯示洗禮與死亡之間關係的小小動作,竟能變成教會的重要特色。這簡單的動作好像就釋放出某種說話的能力,對於作者而言,這正是想要分享死亡的真相的人所迫切需要的能力。如同作者書中所說,耶穌的死意謂著基督徒能透過某個人死亡的故事,來與其他人談論我們的臨終議題。因此,成為懂得如何談論死亡的子民,極可能是這世代的基督徒最重要的見證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主張哀哭的詩歌是幫助我們形塑死亡經驗的資源。作者適當地與那些將臨終視為屬靈經驗的人拉開距離,利用亞瑟‧麥吉爾(Arthur McGill)探討死亡的大作指出,我們不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死亡經驗,但我們要意識到自己必須藉由死去來發現真正的自我。換句話說,我們雖然可以適當地為死亡哀傷慟哭,但也要因著死亡為新生命歡欣慶賀。
我們非常需要讀這本書,並希望會眾與神學院師生廣泛研讀這本著作。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談論死亡,而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新成為學習靠著死在十架上的那位來說話,以便找回自己的聲音。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他們都沒有想到他會死。他當時住的醫院離家裡有段距離,而且正躺在加護病房裡,他們雖然知道他病的很重,卻不認為他沒多久就會撒手人寰,來看他之前也都以為他至少會暫時好轉。但當他們走進病房之後,立刻就明白他快死了。看到他的痛苦掙扎,使愛他的這群人意識到醫療介入只是推延那無可避免的時辰罷了。
不僅如此,強迫他呼吸的機器阻隔了他與家人的交流。若沒有護士在場告訴家屬他再也無法痊癒,現在所做的只是徒增痛苦的話,他到死之前都將無法與家人有任何互動。護士的介入改變了治療的方向,代表他終於可以感受到家人的愛,讓家人為他禱告,並且知道自己不會孤獨死去。不久之後,他就在見證他活出基督徒生命的眾人環繞之下離開了人世。
我當時也在場見證了他的死,且就在那不久後,我就受邀為《談論死亡》寫序。仔細讀過這本書之後,加上我之前所見證的經驗,我不得不肯定這本書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確實不知道與人討論臨終和死亡的議題時應說些什麼,死亡使我們口拙,並常常陷入沉默。雖然沉默的意謂深長也能成為一種禱告,但大多數環繞在死亡周圍的沉默,不過是連我們也無法斷定真偽的老生常談。我們嘗試說「他已經去到更好的地方了」來安慰人時,也同時拒絕了真實面對死亡本身。
透過本書作者近距離記錄臨終牧師的生命,我們發現基督徒似乎已經喪失與他人「談論死亡」的能力。基督活著並從死裡復活的故事是影響我們生命與死亡最重要的故事,但現在似乎已無處可尋。我贊成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主張,他們認為死亡成為醫學界的俘虜,是基督徒失去談論死亡的能力的原因之一。當我們選擇另一種看起來更可靠的方式時,常會導致教會無法講出臨終的人所經歷到的過程與內容。但是,我們也不該因此將矛頭指向醫學界,如同書中作者清楚指出,基督徒失去能幫助教會談論死亡的故事,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舉個簡單又重要的問題作為例子:喪禮應該在哪裡舉行?如同作者所言,這不是一本討論喪禮的書,然而,喪禮的舉行往往能反映出我們是否知道如何談論死亡。我一開始提到的那個過世的人,他曾說過希望在殯儀館舉行喪禮,那裡儀式較為精簡,但無從作為他多年來固定參加聚會的證明。不知何故,教會並未教導他意識到受洗與死亡之間的關係,因此參加他喪禮的人比較不像會眾,反而像是觀眾。
或許我對於受洗與喪禮之間的關係特別敏感,這與我們教會的做法有關。我們教會裡有個十架形狀的洗禮檯,能容納小孩和大人。會友過世時,我們會在告別式前一天將棺材放在洗禮檯上,一直到喪禮開始之前都徹夜輪流守夜,陪在死去的弟兄姊妹身旁。洗禮與喪禮之間關係的確立,使教會能相當成功地提及死亡話題。
我並非意指這間教會所做的絕對正確,只是特別指出一個事實:一個顯示洗禮與死亡之間關係的小小動作,竟能變成教會的重要特色。這簡單的動作好像就釋放出某種說話的能力,對於作者而言,這正是想要分享死亡的真相的人所迫切需要的能力。如同作者書中所說,耶穌的死意謂著基督徒能透過某個人死亡的故事,來與其他人談論我們的臨終議題。因此,成為懂得如何談論死亡的子民,極可能是這世代的基督徒最重要的見證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主張哀哭的詩歌是幫助我們形塑死亡經驗的資源。作者適當地與那些將臨終視為屬靈經驗的人拉開距離,利用亞瑟‧麥吉爾(Arthur McGill)探討死亡的大作指出,我們不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死亡經驗,但我們要意識到自己必須藉由死去來發現真正的自我。換句話說,我們雖然可以適當地為死亡哀傷慟哭,但也要因著死亡為新生命歡欣慶賀。
我們非常需要讀這本書,並希望會眾與神學院師生廣泛研讀這本著作。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談論死亡,而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新成為學習靠著死在十架上的那位來說話,以便找回自己的聲音。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目次
推薦序1 找回自己的聲音/侯活士
推薦序2 教會如何關顧臨終病人/張宰金
前言
緒論
第1章 臨終的牧師:不能說的祕密
第2章 受害者有了,故事卻錯了?
第3章 耶穌基督:主掌管活人與死人,也掌管臨終的人
第4章 耶穌的死帶來的影響
第5章 該向臨終的人說些什麼?
第6章 傳講死亡與臨終的信息
第7章 以信心面對臨終:如雲彩般環繞的一小群見證人
第8章 善終
推薦序2 教會如何關顧臨終病人/張宰金
前言
緒論
第1章 臨終的牧師:不能說的祕密
第2章 受害者有了,故事卻錯了?
第3章 耶穌基督:主掌管活人與死人,也掌管臨終的人
第4章 耶穌的死帶來的影響
第5章 該向臨終的人說些什麼?
第6章 傳講死亡與臨終的信息
第7章 以信心面對臨終:如雲彩般環繞的一小群見證人
第8章 善終
書摘/試閱
第一課,與臨終的人交談時應避免……
耶穌透過更多具體的例子,教導我們交流死亡議題的功課。有些是我們能在適當時機運用的正面教材,有些是負面教材,使我們明白談論死亡時應避免採取哪些策略。這些例子是我們許多人經常會犯的錯誤,因此我們舉出來當作負面教材。溝通若是無效,即使溝通的對象是即將死去的耶穌,也不會因此有幫助。
例一:否認。耶穌知道死亡即將迫近之後,就明確堅定地告訴門徒他未來的命運(太十六21-23)。他將面臨審判並遭到殺害,之後卻要復活。我們知道耶穌吐露的信息十分清楚,絕不可能有錯,這絕對是「憂喜參半的消息」,壞消息是耶穌即將受死,但即將復活卻是出人意外的天大好消息。
儘管有復活的應許,然而耶穌的大弟子彼得卻似乎只聽到壞消息,所以勸了耶穌。我們雖然不知道他確切說了什麼,但他的意思很清楚:我不喜歡你所說的話,我希望你改變想法,更正面,不要留著這些負面念頭。
我們可以理解彼得對耶穌的擔憂(即便彼得一定早已清楚耶穌因得罪當局所遭惹的麻煩,也知道他們隨時可能會除掉他),但你不能禁止即將死去的人討論死亡,耶穌的回應是嚴厲地訓斥彼得:「撒但,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不考慮神的意思,只考慮人的意思。」(太十六23)他或許還可以多說這句:「我想要討論這個議題,也希望你能接受事實。」
例二:無法同在。最後的晚餐結束之後,耶穌知道自己即將遭到逮捕,所以帶著門徒來到客西馬尼園為這件事禱告。他坦承「心裡非常憂傷」(太二十六38),並要求門徒在他去禱告時與他一同警醒,因此他們與他同去。我們不知道門徒是否聽見耶穌的禱告,但他們若聽見他的禱文,必會感到相當吃驚,因為耶穌說:「我父啊!如果可以,求你撤去此杯。」(太二十六39上)他並不想要自己所預見的那樣死去。但或許門徒並未聽見他的禱告,因為他們睡著了。
當時在場的門徒知道耶穌正面臨死亡,所以可能想要做些什麼來補救。耶穌吩咐他們在他禱告時於一旁等候,他們卻睡著了,所以也許並未聽見耶穌後半段的禱文:「然而,願你的旨意成就,而非我的意願。」(太二十六39下)耶穌沒有在禱告時冀望能逃避死亡的命運,反而求神賜給他勇氣來面對難逃的劫數。耶穌回去找門徒,也許是因為想從朋友那兒獲得一些勇氣,沒想到他們卻睡著了。他訓斥他們,並請他們在他第二次禱告時保持清醒。但耶穌又去禱告時他們又睡著了,這情形一連發生了三次。他們唯一能為他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卻辦不到。耶穌的請求並不過份,他不需要他們提供深入的屬靈輔導,也不需要他們膽大如斗,只要留在附近保持警醒就已足夠。
例三:轉移話題。事實上,最後這一個反例的缺點就是太過庸俗,否則也許還會有人覺得幽默。耶穌第三次預告有人將他出賣給耶路撒冷的當權者,他將被定罪、釘十字架與復活之後,有兩個門徒的母親前來求耶穌說:「在你的國度,請讓我這兩個兒子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太二十21下)。本來重點應該在於耶穌和迫近的死刑,但這位心急的母親彷彿在說:「等你死了又復活之後,我可以拜託你一件事嗎?」使焦點硬生生地轉移到她的身上。她為何不多安慰一下當時的耶穌呢?橫在耶穌眼前的是可怕的死亡,但這位母親不但不適切地給予安慰的話語、深情的擁抱或掬一把同情之淚,反而將話題轉移到她的個人議題上。
臨終的人可能會說……
在前幾個例子中,當耶穌談到面臨死亡的威脅時,其他人基本上都會否認、對他不聞不問或轉移話題。相對於前述例子中不當的交談,耶穌最後幾句話表達了另一種人對死亡的反應,一般稱為基督的七句遺言。聖經既然記錄了這幾句話,就表示這些話語都示範了什麼是適合探討生命盡頭的主題。
第一句話:哀慟(太二七46):「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麼離棄我?」這句話多半被視為耶穌被拋棄所發出的哭喊,表達出徹底遭到遺棄時的感覺。那應該是臨終的耶穌所發出最接近人性、最通俗的語言,同時也是詩篇二十二篇1節的禱詞。這句是最像人(最令人不安)的絕望之情,證明耶穌如何徹底徹尾地像人一樣受死。大部分學者都同意這點,若真是如此,這就屬於祈求疾病得著醫治的其中一句哀歌(其他包括詩六,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一,八十八,一〇二)。聖經中的詩篇是神所安排,使窮途末路的人有管道與支持的力量,直接向神發出怨言。詩篇的存在以及耶穌臨終時的引用,都再一次保證即是最險峻的環境,也不能使我們神隔絕。無論耶穌或其他人用哀歌來抨擊、責怪神,或只是對神大吼大叫,都是因為相信神本來應該與他同在,卻因為神違背自己的性情而離開他。 根據費爾海(Allen Verhey)的觀察,「我們掩蓋真實殘忍的人類經驗,將苦難以及對苦難的回應抽離信仰的範疇,如此不僅忽視了苦難的存在,亦將受苦的人邊緣化。若禮拜不允許苦難中的人表達他們的哀慟,那麼他們會感到痛苦、憤怒、荒謬,覺得在會眾之中自己是孤伶伶的一個人」。 哀歌是一種「使人在信仰中看見傷害」的方式。
第二句話:饒恕(路二十三34):「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個時刻十分奇特,但我們知道這位即將死去的耶穌想要化解懸而未決的恩怨,並醫治破碎的關係。耶穌透過赦免的禱告應和了人被饒恕以及解決爭端的正常需要,耶穌不會帶著憤怒和相互指責死去。
第三句話:賜下盼望(路二十三43):「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要和我一起在樂園裡了。」耶穌即使已面臨死亡,仍然沒有間斷他傳福音的工作,賜下盼望給與他同釘十字架的悔改罪犯。他沒有必要避談真裡,確實應當賜下普世的盼望。
第四句話:表達身體的需要(約十九28):「我渴了。」耶穌不僅有身體上的需要,甚至毫不猶豫地表達出來。福音書的作者從不迴避「身體的朽壞」,即使形容他們的主耶穌時亦然。
第五句話:照顧他人的需要(約十九26-27):「婦人,看啊,他是你的兒子。……看啊,她是你的母親。」耶穌「善盡」身為兒子與朋友的責任。我們無從得知耶穌的母親瑪麗亞的情形,但在那個文化時空底下,她若成了寡婦就必然需要男性親戚的照顧。耶穌顯然想到了這點,所以「指派」他所愛的門徒約翰,成為遺留在世的母親的兒子。人即使即將死去,也會在體力與意識範圍內照顧到他人的需要。耶穌一直以來都在為他人著想。
第六句話:把自己交託給神(路二十三46):「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中。」耶穌早已意識到逐漸迫近的死亡,此刻更表明他即將死去。這些話暗示耶穌最後的念頭並非最初被遺棄的憂慮,而是順從死亡的臨到,並決定將自己以及未來的命運交託給天父神。這是最充滿信心的話語:臨終的人在此時做出了最後的決定,耶穌最後的決定就是將一切交託給神。
第七句話:接受結局(路十九30):「成了!」這句話刻畫了人的苦難,也是人一生成就的結語。這句話與我們已知臨終之人會有的疑慮相似,這段文字化解了遲遲未決的疑慮,並接受了死亡的事實。
這才是該說的話,不含糊其詞、不盲目樂觀。這幾句話都與臨終的人真正在思考的死亡有關,是一個真正經歷死亡的真實的人真實說出的話。臨終的耶穌說出了與人有益的話語,我們死的那日是否也能說出與人有益的話?我們又會說什麼呢?
基督徒用愛心說誠實話只是臨終服事的第一步,我們明白話語的力量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羅馬天主教會的巴納丁樞機主教(Joseph Cardinal Bernardin)即將死於癌症時以非凡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命運,堅稱他身為芝加哥總教區二百萬名天主教徒的屬靈領袖,有義務讓他們知道自己目前的情形。因此他不但不向教區的信徒隱瞞或避談病情,而且毫不保留地公開,使他們不覺得自己被他遺棄。
有一名患者讀遍了所有與病情有關的資料,並且希望能與醫生討論。一開始她的醫生都覺得這名患者是在挑剔他們的治療方式,但自從她利用好幾個小時瞭解與她的疾病有關的最新研究,並在一某次療程中告訴醫療團隊「現在我終於明白你們的工作有多麼困難了」之後,那種積極想要瞭解臨床醫師面臨了哪些挑戰的精神,反而給予他們極大的支持。
若我們能夠在基督裡活著,並認知基督徒成長的需要,「靈魂塑造的核心來自於實踐與神同在的生命,至少提供了一種語言和世界觀(敘事觀點),幫助人」在人生的盡頭「開始理解自己所經歷的苦難」。 這意謂著當人經歷「靈魂的塑造」時必定要經過磨練,繼而生出磨難中所需的習慣、思想、信心的操練、關懷他人以及生命中的容忍。若教會能按照設計的本意真正成為「交通的共同體」 ,就能建立更多更強大的團隊,一起面對為將來的難題。
問題與探討:
1. 你是否覺得跟患有絕症的熟人談論死亡很尷尬?是什麼原因讓你覺得尷尬?
2. 若你因絕症而即將死去,你希望其他人如何對待你?
3. 選擇獨自一人或與或與小組一起,列出一些當你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時會想知道答案的問題。(誰最有可能回答這些問題?你是否害怕問這些問題?你是否認為牧師會逐一針對這些問題講道?)
4. 角色扮演:有人扮演臨終的絕症病患,有人扮演牧師,有人扮演醫生,其他人則扮演一些朋友、親戚或熟人。設計一些場景讓不同的角色之間產生對話,一開始練習也許能藉由交談來打破僵局,重複幾次之後,小組的成員應該就能在角色上變得更加自在和敏銳,並更真實地表達他們的想法與感受。
耶穌透過更多具體的例子,教導我們交流死亡議題的功課。有些是我們能在適當時機運用的正面教材,有些是負面教材,使我們明白談論死亡時應避免採取哪些策略。這些例子是我們許多人經常會犯的錯誤,因此我們舉出來當作負面教材。溝通若是無效,即使溝通的對象是即將死去的耶穌,也不會因此有幫助。
例一:否認。耶穌知道死亡即將迫近之後,就明確堅定地告訴門徒他未來的命運(太十六21-23)。他將面臨審判並遭到殺害,之後卻要復活。我們知道耶穌吐露的信息十分清楚,絕不可能有錯,這絕對是「憂喜參半的消息」,壞消息是耶穌即將受死,但即將復活卻是出人意外的天大好消息。
儘管有復活的應許,然而耶穌的大弟子彼得卻似乎只聽到壞消息,所以勸了耶穌。我們雖然不知道他確切說了什麼,但他的意思很清楚:我不喜歡你所說的話,我希望你改變想法,更正面,不要留著這些負面念頭。
我們可以理解彼得對耶穌的擔憂(即便彼得一定早已清楚耶穌因得罪當局所遭惹的麻煩,也知道他們隨時可能會除掉他),但你不能禁止即將死去的人討論死亡,耶穌的回應是嚴厲地訓斥彼得:「撒但,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不考慮神的意思,只考慮人的意思。」(太十六23)他或許還可以多說這句:「我想要討論這個議題,也希望你能接受事實。」
例二:無法同在。最後的晚餐結束之後,耶穌知道自己即將遭到逮捕,所以帶著門徒來到客西馬尼園為這件事禱告。他坦承「心裡非常憂傷」(太二十六38),並要求門徒在他去禱告時與他一同警醒,因此他們與他同去。我們不知道門徒是否聽見耶穌的禱告,但他們若聽見他的禱文,必會感到相當吃驚,因為耶穌說:「我父啊!如果可以,求你撤去此杯。」(太二十六39上)他並不想要自己所預見的那樣死去。但或許門徒並未聽見他的禱告,因為他們睡著了。
當時在場的門徒知道耶穌正面臨死亡,所以可能想要做些什麼來補救。耶穌吩咐他們在他禱告時於一旁等候,他們卻睡著了,所以也許並未聽見耶穌後半段的禱文:「然而,願你的旨意成就,而非我的意願。」(太二十六39下)耶穌沒有在禱告時冀望能逃避死亡的命運,反而求神賜給他勇氣來面對難逃的劫數。耶穌回去找門徒,也許是因為想從朋友那兒獲得一些勇氣,沒想到他們卻睡著了。他訓斥他們,並請他們在他第二次禱告時保持清醒。但耶穌又去禱告時他們又睡著了,這情形一連發生了三次。他們唯一能為他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卻辦不到。耶穌的請求並不過份,他不需要他們提供深入的屬靈輔導,也不需要他們膽大如斗,只要留在附近保持警醒就已足夠。
例三:轉移話題。事實上,最後這一個反例的缺點就是太過庸俗,否則也許還會有人覺得幽默。耶穌第三次預告有人將他出賣給耶路撒冷的當權者,他將被定罪、釘十字架與復活之後,有兩個門徒的母親前來求耶穌說:「在你的國度,請讓我這兩個兒子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太二十21下)。本來重點應該在於耶穌和迫近的死刑,但這位心急的母親彷彿在說:「等你死了又復活之後,我可以拜託你一件事嗎?」使焦點硬生生地轉移到她的身上。她為何不多安慰一下當時的耶穌呢?橫在耶穌眼前的是可怕的死亡,但這位母親不但不適切地給予安慰的話語、深情的擁抱或掬一把同情之淚,反而將話題轉移到她的個人議題上。
臨終的人可能會說……
在前幾個例子中,當耶穌談到面臨死亡的威脅時,其他人基本上都會否認、對他不聞不問或轉移話題。相對於前述例子中不當的交談,耶穌最後幾句話表達了另一種人對死亡的反應,一般稱為基督的七句遺言。聖經既然記錄了這幾句話,就表示這些話語都示範了什麼是適合探討生命盡頭的主題。
第一句話:哀慟(太二七46):「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麼離棄我?」這句話多半被視為耶穌被拋棄所發出的哭喊,表達出徹底遭到遺棄時的感覺。那應該是臨終的耶穌所發出最接近人性、最通俗的語言,同時也是詩篇二十二篇1節的禱詞。這句是最像人(最令人不安)的絕望之情,證明耶穌如何徹底徹尾地像人一樣受死。大部分學者都同意這點,若真是如此,這就屬於祈求疾病得著醫治的其中一句哀歌(其他包括詩六,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一,八十八,一〇二)。聖經中的詩篇是神所安排,使窮途末路的人有管道與支持的力量,直接向神發出怨言。詩篇的存在以及耶穌臨終時的引用,都再一次保證即是最險峻的環境,也不能使我們神隔絕。無論耶穌或其他人用哀歌來抨擊、責怪神,或只是對神大吼大叫,都是因為相信神本來應該與他同在,卻因為神違背自己的性情而離開他。 根據費爾海(Allen Verhey)的觀察,「我們掩蓋真實殘忍的人類經驗,將苦難以及對苦難的回應抽離信仰的範疇,如此不僅忽視了苦難的存在,亦將受苦的人邊緣化。若禮拜不允許苦難中的人表達他們的哀慟,那麼他們會感到痛苦、憤怒、荒謬,覺得在會眾之中自己是孤伶伶的一個人」。 哀歌是一種「使人在信仰中看見傷害」的方式。
第二句話:饒恕(路二十三34):「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個時刻十分奇特,但我們知道這位即將死去的耶穌想要化解懸而未決的恩怨,並醫治破碎的關係。耶穌透過赦免的禱告應和了人被饒恕以及解決爭端的正常需要,耶穌不會帶著憤怒和相互指責死去。
第三句話:賜下盼望(路二十三43):「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要和我一起在樂園裡了。」耶穌即使已面臨死亡,仍然沒有間斷他傳福音的工作,賜下盼望給與他同釘十字架的悔改罪犯。他沒有必要避談真裡,確實應當賜下普世的盼望。
第四句話:表達身體的需要(約十九28):「我渴了。」耶穌不僅有身體上的需要,甚至毫不猶豫地表達出來。福音書的作者從不迴避「身體的朽壞」,即使形容他們的主耶穌時亦然。
第五句話:照顧他人的需要(約十九26-27):「婦人,看啊,他是你的兒子。……看啊,她是你的母親。」耶穌「善盡」身為兒子與朋友的責任。我們無從得知耶穌的母親瑪麗亞的情形,但在那個文化時空底下,她若成了寡婦就必然需要男性親戚的照顧。耶穌顯然想到了這點,所以「指派」他所愛的門徒約翰,成為遺留在世的母親的兒子。人即使即將死去,也會在體力與意識範圍內照顧到他人的需要。耶穌一直以來都在為他人著想。
第六句話:把自己交託給神(路二十三46):「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中。」耶穌早已意識到逐漸迫近的死亡,此刻更表明他即將死去。這些話暗示耶穌最後的念頭並非最初被遺棄的憂慮,而是順從死亡的臨到,並決定將自己以及未來的命運交託給天父神。這是最充滿信心的話語:臨終的人在此時做出了最後的決定,耶穌最後的決定就是將一切交託給神。
第七句話:接受結局(路十九30):「成了!」這句話刻畫了人的苦難,也是人一生成就的結語。這句話與我們已知臨終之人會有的疑慮相似,這段文字化解了遲遲未決的疑慮,並接受了死亡的事實。
這才是該說的話,不含糊其詞、不盲目樂觀。這幾句話都與臨終的人真正在思考的死亡有關,是一個真正經歷死亡的真實的人真實說出的話。臨終的耶穌說出了與人有益的話語,我們死的那日是否也能說出與人有益的話?我們又會說什麼呢?
基督徒用愛心說誠實話只是臨終服事的第一步,我們明白話語的力量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羅馬天主教會的巴納丁樞機主教(Joseph Cardinal Bernardin)即將死於癌症時以非凡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命運,堅稱他身為芝加哥總教區二百萬名天主教徒的屬靈領袖,有義務讓他們知道自己目前的情形。因此他不但不向教區的信徒隱瞞或避談病情,而且毫不保留地公開,使他們不覺得自己被他遺棄。
有一名患者讀遍了所有與病情有關的資料,並且希望能與醫生討論。一開始她的醫生都覺得這名患者是在挑剔他們的治療方式,但自從她利用好幾個小時瞭解與她的疾病有關的最新研究,並在一某次療程中告訴醫療團隊「現在我終於明白你們的工作有多麼困難了」之後,那種積極想要瞭解臨床醫師面臨了哪些挑戰的精神,反而給予他們極大的支持。
若我們能夠在基督裡活著,並認知基督徒成長的需要,「靈魂塑造的核心來自於實踐與神同在的生命,至少提供了一種語言和世界觀(敘事觀點),幫助人」在人生的盡頭「開始理解自己所經歷的苦難」。 這意謂著當人經歷「靈魂的塑造」時必定要經過磨練,繼而生出磨難中所需的習慣、思想、信心的操練、關懷他人以及生命中的容忍。若教會能按照設計的本意真正成為「交通的共同體」 ,就能建立更多更強大的團隊,一起面對為將來的難題。
問題與探討:
1. 你是否覺得跟患有絕症的熟人談論死亡很尷尬?是什麼原因讓你覺得尷尬?
2. 若你因絕症而即將死去,你希望其他人如何對待你?
3. 選擇獨自一人或與或與小組一起,列出一些當你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時會想知道答案的問題。(誰最有可能回答這些問題?你是否害怕問這些問題?你是否認為牧師會逐一針對這些問題講道?)
4. 角色扮演:有人扮演臨終的絕症病患,有人扮演牧師,有人扮演醫生,其他人則扮演一些朋友、親戚或熟人。設計一些場景讓不同的角色之間產生對話,一開始練習也許能藉由交談來打破僵局,重複幾次之後,小組的成員應該就能在角色上變得更加自在和敏銳,並更真實地表達他們的想法與感受。
主題書展
更多
相關商品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