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六國教育制度分析:美德英日法中(第三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50 元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2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次為第三版修正,除資料更新外,內容也更充實。整體而言,本書具有四點特色:(1)各國家的分析架構相同,有利跨國比較;(2)大數據資料的運用,增進比較教育研究的實證性;(3)依據分析結果,歸納制度特色,建立學習鷹架;(4)附錄與本文相互為用,增進全面性的瞭解。

本書特色 
各國教育制度的學習可以增廣國際視野,豐富教育專業知識的內涵;也可以經由對外國教育制度的對照,加深學習者對本國教育制度特點的瞭解;更可以從分析比較過程中,增進學習者對教育議題的敏感度,並訓練規劃制度改革的能力。

本書以六個主要國家的教育制度為對象,在順序安排上,則把這六個國家分為三組:(1)美國與德國:聯邦制國家,(2)英國與日本:為內閣制國家,(3)法國與中國是較為中央集權的國家。對於每個國家分析的項目都分為五節:國家簡介與行政區劃、教育行政制度分析、初等教育制度分析、中等教育制度分析、高等教育制度分析。最後選編21則附錄,延伸學習的廣度。

作者簡介

丁志權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師範學院院長
研究領域:教育行政學、教育法學、教育財政學、比較教育學

三版序
外國教育制度的學習至少有三項益處:(1)增廣國際視野,豐富教育專業知識的內涵,也能滿足學習者對他國教育制度的好奇心。(2)經由對外國教育制度的對照,加深學習者對本國教育制度特點的瞭解。(3)從分析比較過程中,可增進學習者對教育議題的敏感度,並訓練規劃制度改革的能力。
目前國內各大學教育系所大都會開設比較教育相關的課程,名稱可能是「比較教育」(大學部)、比較教育研究(碩士班),世界各主要國家教育政策研究(碩士班),或是比較教育行政專題研究(博士班)。然而比較教育的學習,必須先對各國教育制度有所瞭解,如果只談方法論,會覺得很空洞。再者,雖然是碩博士班學生,也不一定修習過比較教育,基本瞭解有待補充。此外,在公務人員教育行政高等考試科目中,「比較教育」也是考科之一。希望本書能幫助學習者對這六個主要國教育制度特點的掌握,並有助於後續的學習。當然,比教教育的學習如果能搭配國外教育參訪,學習效果會更好,所謂「百聞不如一見」。
由於各國傳統與發展現況的背景不同,各國的教育制度也都不斷地在發展中,教育改革的焦點與節奏也不同。本書以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中國等六個國家的教育制度為對象,在順序的安排上,則把這六個國家可分為三組:
1.美國與德國:同為聯邦制國家,聯邦制國家教育制度最大的特徵是教育事務為各州(邦)權責,聯邦政府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角色,與單一制國家(例如:英、日、法、中、台)差異頗大。
2.英國與日本:同為內閣制國家,內閣制國家最大的特徵是行政與立法合一,行政機關所提教育法案,可以很容易在議會通過。不會像台灣執政黨所提的法案,常常有無法在立法院順利通過的情形。
3.法國與中國:都是比較中央集權的國家,法國採取的是教育行政一條鞭的機制,透過完整的督學系統,主導教育施政。中國則是黨國合一的機制,各級政府機關與各級學校的運作,實質上是受到黨的系統的影響。中國自1990 年代以來,隨著其經濟快速發展,教育制度的變革,也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法、中兩國共同的議題應該是分權化與民主化的問題。
本書第一版於2011 年7 月出版,第二版於2012 年9 月出版,第三版於2016 年1 月出版。本次修正幅度頗大,整體而言,本書具有四點特色:
(一)各國家的分析架構相同,有利跨國比較
本書把每一個國家教育制度分為教育行政制度與學校制度兩部分,在教育行政制度方面,依各國政府層級多寡不同,分別加以分析;在學校制度方面,則依學校層級,從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初級中等教育、高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配合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2011 年公布國際教育標準分類(Coding of Education Programmes)(如附錄一)之架構。由於各國家的分析架構相同,有利跨國比較,增進學習效果。
(二)大數據資料的運用,增進比較教育研究的實證性
本書大量使用各國教育部出版的教育統計資料,例如:美國聯邦教育部的教育統計摘要(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英國教育部的教育與訓練統計(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atistics in the UK),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教育統計指標国際比較、文部科学統計要覧,中國教育部的教育统计数据等。各國的教育統計資料不斷出現,且都能從網路上蒐集到,從中發現變革的軌跡,增加比較教育的實證性,也更為精準掌握制度的發展現況。然而,由於各國教育統計資料的編製都是配合其教育制度內涵而來,要精確解讀教育統計資料的意義,也要對其教育制度內涵有所瞭解。
(三)依據分析結果,歸納制度特色,建立學習鷹架
本書除第一節外,每節之後均依據分析結果,歸納制度的特色,包括教育行政制度的特色、初等教育的特色、中等教育的特色、高等教育的特色等四方面,以利學習者建立學習鷹架(Scaffolding),以奠定後續專題的研究之基礎。
(四)附錄與本文相互為用,增進全面性的瞭解
配合本書內容,選編21 則附錄,附錄與本文相互為用,有助於學習者對於比較教育的主題有更全面性的瞭解。例如:附錄七OECD 的PISA 成績排名,附錄八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TIMSS)排名,附錄九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附錄十QS 世界大學排名,附錄十一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等。此種安排,可以補本書涵蓋國家數過少之不足。畢竟地球上現在有多達195 個國家存在。
感謝楊前校長國賜、李前校長明仁,以及邱校長義源的拔擢,有機會擔任實習就業輔導處長、學務長、教務長、師範學院院長等職。雖然兼職行政工作會阻礙研究成果,但各種行政的歷練,加深對於國內教育議題的暸解,可提高對外國教育制度的洞察力。
感謝嘉大優良的教學與研究環境,並提供二次教授休假機會,本書才得以完成。更感謝麗文文化事業公司楊董事長麗源應允出版,以及李麗娟小姐費心處理排版事宜。個人學養有限,不足之處仍多,尚祈各方賢達指教。
丁志權 謹誌
2016 年1 月於嘉大教育學系

目次

第一章 美國教育制度分析
第二章 德國教育制度分析
第三章 英國教育制度分析
第四章 日本教育制度分析
第五章 法國教育制度分析
第六章 中國教育制度分析
附錄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德國教育制度分析
德國與美國同為聯邦制國家,但在教育制度的發展上,兩國頗有差異。如前章,本章內容架構也分為五節:德國國家簡介,德國教育行政制度分析,德國初等教育制度分析,德國中等教育制度分析,德國高等教育制度分析。

第一節 德國國家簡介與行政區劃
一、德國國情摘要
德國全名「德意志聯邦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首都柏林(Berlin)。德國土地面積35.7萬多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10倍。德國地勢北低南高,從北邊的北海、波羅的海,到南邊的阿爾卑斯山脈,劃分為北德平原、中德山地、西南德梯地、南德高原等四個地形區(張炳煌,2009)。
1806年普魯士軍隊在耶拿(Jena)被法國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的軍隊擊敗,激起國人得民族意識,並積極建構國家教育組織,要從從教會收回教育管理權,實施國家主義教育政策。德國於1825年便已完成國家教育的組織,早於歐洲各國(台灣中華書局,1978)。1870年在首相奧托‧馮‧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領導下,於普法戰爭中,大敗法國,完成統一德意志的大業,其正式國號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維基百科,2015a)。
德國曾經於1914年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11月11日戰敗投降,戰後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又於1937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在希特勒自殺後正式投降。德國被分裂成兩個國家;由西方三盟國主導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以及由蘇聯主導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直到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
德國人口8,200萬多人,約為台灣的3.6倍。德國世界主要的工業化國家之一, 2014年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46,200美元,為台灣(21,902美元)的2.1倍(如附錄三)。

二、德國行政區劃
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統一,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由16個邦(Länder)組成,如圖2-1。表2-1為德國16邦首府與人口數,其中柏林、不萊梅、漢堡三個邦為都市邦。德國2004年總人口數為8,241人,最多的是北萊因-西發里亞1,807萬人,其次是巴伐利亞1,244萬人、巴登-符騰堡1,071萬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55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