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全臺第一代眷村──高雄鳳山「黃埔新村」,
這是一個因時代而起,因時代而落的眷村聚落。
你能想像嗎?
有一處空間,流轉記載著百年來的台灣在地故事,
她曾經見證這片土地的繁華與興盛,而如今,面對時間的推移她也要老去。
透過高雄文化局人才移民、老房再造、圓夢基地的「以住代護」計畫,
我們再一次能有機會賦予她新的時代意義。
從人文與建築的角度重新詮釋,並注入新的視野;
讓人與文化景觀產生新的互動,延續更多夢想與故事。
高雄鳳山「黃埔新村」是一處奇特的存在。
以「黃埔」命名的眷村,在台灣共有七處,其中鳳山「黃埔新村」原是二戰期間日軍為南進政策屯駐軍隊所興建的宿舍,房舍皆為日式建築。但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國民軍隊遷入此處,這群軍人與其眷屬除了要面對與家鄉生活習慣、文化皆不同的土地之外,更要克服入住日式建築在居住空間、格局布置上使用的難題。於是許多居民便將住屋前後加建左右分隔,讓空間能夠發揮到最大效用,無心插柳,卻也衍生出日式建築與中華文化融為一體的特有建物景象。這樣的家雖然擁擠,卻也是眷戶一輩子的回憶。
隨著時代推移,眷村居民在各種原因下遷離眷村,剩下少數居民伴隨著逐漸頹圮的空間、歷史與記憶在此埋沒凋零。高雄市文化局期望透過「以住代護─人才基地」計畫,將這個容納歷史記憶的眷舍空間保存下來。
透過記錄「以住代護」計畫中新住戶的遷入與老住戶的記憶停留,我們讓空間與人各自說出彼此的故事;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帶領各世代的讀者看見老眷村的過往,並且重新擁有新生的期待,開啟民眾對於眷村文化、對於黃埔新村的重新想像。從一戶眷舍、一條街、進而到整個社區營造與古屋再造,我們能夠為這些見證歷史、代表台灣的建築做些什麼?透過書中的空間賞析、老眷村與社會的互動,傳遞黃埔新村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在時空社會氣氛的轉變下仍保有眷村文化之美。
作者簡介
夏夏
高雄鳳山人。
著有小說《末日前的啤酒》、《狗說》、《煮海》、《一千年動物園》。詩集《小女兒》、《鬧彆扭》及《一五一時》詩選集、《氣味詩》詩選集。 戲劇編導作品《大海呀大海》、《小森林馬戲團》、《煮海的人》以及戲劇聽覺作品《契訶夫聽覺計畫》。
邱承漢
辭去臺北銀行工作,回到高雄鹽埕將外婆起家厝改建為「叁捌旅居」,因為對土地與旅行的熱愛,過著返鄉但持續流浪的雙重生活。
陳育萱
小說家,也寫散文和詩歌,居高雄,在高雄中學擔任燃火種的人。著有《不測之人》。
楊晴惠
落腳打狗鹽埕,熱衷於尋找歷史碎片拼出一片片的拼圖,近年主要專注在尋找鹽埕身世和台灣的海洋史故事。出沒各大音樂祭演唱會,相信音樂可以拯救世界。鉛字中毒、宅屬性。
楊貽茜
高雄鳳山人。德國慕尼黑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最高演奏文憑畢業。2005年長篇小說《純律》獲皇冠百萬小說首獎,觀眾票選第一名。兩度獲得優良電影劇本獎。2012年國藝會創作補助及亞洲文化交流協會(ACC)2014年度獎助計畫。自編自導的電影「寶米恰恰」,得到金馬獎五項提名,並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剪接、編劇及最佳劇情長片獎。
蔡文騫
高雄人,喜歡聽故事,喜歡老時光,出版散文集《午後的病房課》。
黃琬雯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今井研─海外研究員。
專長為設計方法論、住居類型學、世界傳統聚落與民居之調查與研究、藝術與文化產業、設計史專題。近年致力於藝術與設計浸潤社區、土耳其世界遺產城市Bergama之研究。編譯書籍有《東京論》、《同居台北》、《SUEP. Book2:末光弘和+末光陽子設計理論》。
郭彥麟
業餘文字勞動者,喜好觀察,可見與不可見。當隱喻乍現時,如地圖自隱形墨水中浮現,私藏了某種未得卻已得的滿足。與插畫家郭紋秀合著繪本《刺蝟》。
方尹萍
2012年回國設立Adamas Architecture & Design 方尹萍建築設計,並兼任過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兼任講師。立志推動生活美學與自然環境共生之理念。喜愛天然素材及自然環境,同時運用身心靈角度傳遞療癒性特質的作品精神。
曾任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中村拓志&NAP建築設計事務所等公司,擔任國際專案窗口與設計師。
【插畫】
薛裊兒
現為自由插畫工作者,從事平面設計與個人插畫商品開發、插畫教學。
擅長手繪平面創作,作品特色為將鳥類比擬成人,動物、大自然,幻想情境、故事性插畫。喜歡彈吉他,時常邊畫畫邊唱歌。
【攝影】
盧昱瑞
高雄人,在高雄從事影像紀錄及視覺藝術創作等工作,偶爾積極投入文化資產保存議題。
目次
推薦序 看見老眷村的過往和新生/高雄市長 陳菊
推薦序 位於南方帶有歷史足跡的家/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史哲
第一部 為什麼要保留一座眷村?
從新村到新城/夏夏
以住代護˙人才基地
最安靜的意義/陳育萱
尋親記---黃埔新村的空間基因/黃琬雯
家的容器—生活的記憶/方尹萍
構築,家的想像/邱承漢
第二部 新與舊的交替˙共存「專訪老住戶與新住戶」
從迷霧到破曉/楊晴惠
生活‧延續‧戲木作/楊晴惠
風吹不進來的/郭彥麟
點一窩營火/郭彥麟
找回的人/蔡文騫
眷永時光/蔡文騫
牛肉麵情緣/楊貽茜
它改變了很多,但我對它有更多期待/楊貽茜
第三部 用實際居住,守護眷村
那就這樣慢下去吧/夏夏
替誰劈開錯節/陳育萱
在他鄉相逢/夏夏
紅門有夢書作舟/陳育萱
城市自造/夏夏
一針一線編織出的文化/夏夏
換取自己的時光屋/陳育萱
用細細的時光勾勒一個家/夏夏
共築創意改造基地/夏夏
動手打造一個家/夏夏
共藝術合作社/夏夏
寫在之前,或之後/夏夏
書摘/試閱
2016年5月,截稿日在即,綠島發生一起事件:當地民宿業者違法捕殺保育類魚種龍王鯛「拿破崙」,引發各界撻伐,更讓經常潛水造訪拿破崙的愛好者惋惜不已。同時在蘭嶼,達悟族例行的飛魚季也因觀光客為了拍照,而擅自爬上拼板舟,使得船身遭破壞,因此無法下海捕魚。
大量遊客帶來的經濟利益與環境破壞,一直以來都是需要政府與在地人士有意識地去推動守護,以避免過度利益導向而流於文化大拜拜。短暫的熱潮終必消退,然而以此為家的人卻要用無盡的歲月去修復這道傷痕。
自眷村修改條例實施後,全台大部分眷區都已拆遷,少部分眷區轉型成替代空間或是結合文創繼續經營,一時蔚為風潮。鳳山黃埔新村是台灣最早的一座眷村,拆與不拆的過程曲折,最終以高雄市文化局向國防部託管的方式,將部分區域劃定為「以住代護」方案,開放有意願整理空間及入住的民眾申請入住。自截稿日為止已舉辦兩期,共二十餘戶入住,原本荒涼的黃埔新村又重新恢復生氣。獲選的住戶中有文創團隊、建築團隊、學生團體、創作團隊等,也不乏家庭與個人。
這段時日的走訪,常見年輕創作者全家總動員,其父母是這段修築歷程默默付出的背影,他們有時候更勤於在太陽下除草,然後又靜靜收拾工具離開,不計較被鏡頭遺忘。
入住團隊懷著各自對家的想像進行翻修,大多已拆除之前的裝潢為主,其中以天花板隔層和牆壁裝潢拆除居多。但隨著時序進入炎夏,在缺少天花板夾層隔熱的情況下,加上因空間曾遭重新分配導致空氣無法對流,屋內溫度居高不下,拆除後裸露的梁柱與牆面帶來粉塵,皆成為日常一大挑戰。同時也觀察到入住者中,對於原屋況接受度越高者,居住的穩定性相對越高,越能融入在地環境;反之,則因修整工期過長與過於繁複,不利於居住。
打造一個家,進而經營一個家,本身就是相當艱難且耗時的挑戰,這需要相當程度的覺悟,透過無數次的溝通與妥協,才能夠在精神上和體力上歷經「篳路藍縷」,最終才能提煉出生活的藝術。
也因此令人更加敬佩曾世代居住在此的原住戶,歷經無數寒暑,克服艱辛的生活條件。或許我們都能從這過程中體會到樸實生活的力量,以及對前人必須懷有的尊重。
而身為鳳山人,在訪談過程中,心情真的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看到更多創意活水流進鳳山古都,讓我有了新的眼光去詮釋這塊故土,但也害怕快速與重點式的凸顯一座城市,是否會抹煞了多樣的層次面貌?此情之於眷村原居民更是如此。在創新與守舊之間的拉鋸,實在牽扯著太多複雜的情感。而每個人的生命,又不過是龐大歷史的涓涓一滴。
想起住在鹿港的朋友怨嘆昔日老街已不在,如今在的盡是人潮與消費。於是更多人拿起紙筆、攝影機,把每個世代所記得的土地存留下來。存留下來,是為了讓我們以後還找得到回去的路。
在即將停筆之際,回想起走訪過的每一戶,每一雙充滿懷念的雙眼,每一顆洋溢熱情的心。期待那樣以善為念的初衷,融入在黃埔新村這座善於包容的眷村,這座人人都能在此獲得生命的永遠的新村。
牛肉麵情緣後/楊貽茜
小說家朱天心曾這麼寫道:眷村媽媽們的類型因軍種而異。
空軍村的媽媽們洋派,懂化妝,能跳舞,講英文。陸軍村的老實保守,海軍村的因老公長年不在家所以愛打牌,憲兵村的媽媽們大多年輕、本省籍。而情報村的因為丈夫們有著太多秘密的任務,亦至於太太們多以守寡的心情過活。
這些是小說家筆下鮮明有趣的標籤,但在真實的世界裡,「標籤」總是遠遠不夠用的,特別是在見到本人之後,就好比黃埔三村的汪奶奶。這也不奇怪,黃埔三村並不是一般眷舍,而是隸屬於陸軍官校的職務官舍,住的大多是在官校教書的老師與教授,與黃埔新村、二村那種帶兵官的純然軍隊氣息又有所不同。如今整個黃埔眷村(共八村)除了新村與緊鄰的三村,其他均已拆遷,還留在舊址的原眷戶難尋,汪奶奶故人故居,不但是最後的留守人,也是眷村活化新篇章的見證人。
汪奶奶來自台南柳營鄉下的窮苦人家,道道地地的台灣莊稼人。16歲嫁給汪爺爺前是一句國語也不會說的。要從她口中拼湊出已過世的汪爺爺並不容易,奶奶就是這麼個質樸靦腆的個性,而另一方面汪爺爺的確寡言。在一片「不記得了」、「不知道」、「兒子比較知道這些事」中,老人的記憶細碎微光般地回閃,那個從海峽另一邊流亡而來的身世聽起來很有那麼點傳奇的味道,汪爺爺來自安徽蕪湖,離六朝金粉的古都南京很近,家裡開的是印紙廠,據說從前門走到後門要半小時呢,上海法學院畢業後,響應蔣委員長的一句十萬青年十萬軍,汪爺爺就這麼跟繁華富庶的前半生說了再見。
當時的再見,真的就是再也不見。汪爺爺這輩子活到95歲再也沒回去過。那個分離與重建的年代裡有太多難解的東西,例如汪爺爺的沈默、平靜、據傳換過名字。他跟著軍隊渡海而來,卻不是軍職。為了生活,他當了警察。
單身漢的生活總是東搭西湊的,一位當醫生的朋友家裡出入的人多,請人煮飯,汪爺爺就去那搭伙。緣份就是這麼搭來的,汪奶奶鄰居的兒子彼時去住院,看這安靜的外省漢子怪勤勞的,搬柴端菜幫忙餵小孩什麼都做,便興了做媒的念頭,唯一的問題是年紀,差了二十歲,只好短報個十歲來說說看。
老照片裡,年輕時的汪爺爺相貌清逸端正,就是個斯文的讀書青年樣貌。但早期國民政府警察的特務化,台灣人民是狠狠吃了其苦的。汪奶奶也不例外,一聽媒人說是警察連說不要,況且語言不通,年紀又大。但媒人一股勁地說,將來
只管吃飽,不用做事,老翁疼嫩某嘛!況且制服脫了就不是警察了,不怕不怕。
匱乏的年代沒有太多選擇,汪奶奶家只是「農工」,連自己的田都沒有呢!於是,16歲的汪奶奶在媽媽、大阿姨、弟弟等拉拉雜雜六個親人的陪同下,去見了汪爺爺。吃的是對當時的台灣人來說非常稀奇牛肉麵。
一甲子前的那碗麵到今天是很有爭議的,已八旬的汪奶奶直說:「那有吃這麼好呢。」但不知是害羞還是當時太緊張,她就是想不起麵條裡的肉是哪種滋味。汪奶奶的兒子則堅持當年還是個孩子的舅舅說法,那絕對是牛肉麵,而且是大家此生吃的第一碗麵條,新鮮的不得了。總之,舅舅吃完回家對姊姊說:「阿姊,不嫁不行啊,妳吃了人家的麵啊!」
於是,汪爺爺一個月40元的薪水存了好幾個月,終於把汪奶奶娶回家。四個半榻榻米的小宿舍權當作新房,連張雙人床都塞不下,幾個朋友吃喝一頓算是有了儀式,結婚照還是等老二出生後才補拍的。但家,就是這麼建立起來的。算算那是1952年的嘉義新營。之後汪家輾轉住過關廟,歸仁,中埔,最後汪爺爺轉任陸軍官校,才落腳黃埔眷村。
那個年代的女人失學是大環境的不允許,但學語言卻是與生俱來的生存本事。言語不通的兩人,婚後比手畫腳的,比呀比呀的汪奶奶學會了國語。汪奶奶抓著孩子的小手在一起作業簿上畫著名字,長子大臺,那個「臺」字縱使汪奶奶不識字也知道不好寫,跟汪爺爺說了,於是,次子大仁、三子大同,變得好寫多了。愛情在那個年代或許是奢侈的,但感情自有其累積的方式。汪爺爺知道汪奶奶不喜歡警察,也不喜歡丈夫要值夜班,他就去謀了個老師職位。家裡愛怎麼佈置也隨她,汪奶奶煮什麼他就吃什麼從來沒有過任何意見。下了班就回家幫忙帶孩子,薪水也全都交給太太,「去哪找這麼好的人呢,一千塊給他放在袋裡,一年後還是一千塊,半毛不少。」「煮飯洗衣他樣樣都做……,」汪奶奶突然碰出一句「早知道他這麼好,就不等到16歲了,10歲就嫁給他……。」
因為汪爺爺在餐桌上毫不挑剔,汪奶奶沒學會幾道安徽菜,也因此汪家的餐桌上有的往往是台灣的古早味,特別是碗粿、炒米粉、麵線糊等等,每次開火時隔籬鄰居都忍不住探頭探腦的。小兒子大同最愛豆芽菜,汪奶奶因此管豆芽叫「大同菜」。滷味也有別於外省的鹹,帶著台灣人喜愛的甜味。醬油、紅糟、冰糖、八角、酒,和著豬蹄,帶幾枚雞蛋,再丟入油豆腐、海帶。炒幾味菜,再配個香菇雞湯,就是汪奶奶最喜愛的年菜款式。現在年紀大了,女婿怕她辛苦,在大飯店訂一桌兩萬塊的年夜飯汪奶奶還不太開心呢,在奶奶心裡,那種年前忙著做臘肉,直到除夕一家大小坐在自家的圓桌旁,一起聽著哪戶鄰居先放炮,就知道那家在外的遊子都回來了,這種熱鬧與氣味才是真正的過年團圓呢,外面的飯店哪裡比得上。劈劈啪啪後滿滿一地的紙炮屑,是喜氣,初六後才陸陸續續掃起來。那時的黃埔眷村,家家戶戶韓國草、竹籬笆,道路兩旁夾著朱槿,女孩們摘其花兒辦家家酒,男孩們則取其枝條玩騎馬打仗。鄰居們互相熟識,夜不閉戶,「拆了牆都是一家人」,任何一個叔叔伯伯,孩子們只要能喊得出、喊得對,就能得到紅包。陸軍官校初一仍有升旗典禮,只要去參加,也都有紅包。這種緊密的不分彼此、簡單卻又甘之如飴的生活精神也是汪奶奶的孫女曉薇在離開眷村後最想念的。小時候的她每逢假期就被丟回村子裡,當時只覺得無處不無聊,但就如一句老話:「日子過了就好了。」日子越是簡單,她越是尋出許多樂子。問問那些住過眷村的,人人都有一大把土遊戲土趣味,當時玩著、日後回憶著,越陳越香,全都是日子換來的,金錢買不到的。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