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滿額折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面對義務,我們有服從還是反抗的自由嗎?面對抉擇,我的行動準則是什麼?
服從道德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失去自由?但人若沒有自由意志,仍需負擔道德上的責任嗎?
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價值嗎?不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人性嗎?

當你面對左右為難的處境──
你需要道德哲學,讓你冷靜理性進行辯證,發展出一致的價值和判斷標準。
當你陷入左右攻防的理論胡同──
你需要道德哲學,把你拉回人類的真實處境,讓思想充滿人性的溫度。

人的真實生活充滿複雜的道德抉擇,更得不時面對艱難的處境:
從出門購物──可以購買對環境不友善的食物或商品嗎?該在壓榨員工的商場購物嗎?
職場倫理──老闆要求我欺騙廠商,作為員工我該照做嗎?為了把商品賣到集權國家,我可以做出多少退讓?
到生死交關的抉擇──懷了無能力照顧的寶寶,我可以墮胎嗎?國家對人民的生命可以干涉到哪個程度?
有些決定就在咫尺之內,但影響的卻是千里之外他者的福祉──我該喝下血汗咖啡、購買血汗手機嗎?
有些事情雖然發生在遙遠的他方,卻是人類普世關注的問題──他們該接納無家可歸的外國難民,還是先照顧國民利益?

事實上,處理道德困境不只有一種思考方式,也不只有一種判準。道德哲學在於對充滿情緒的人生經歷中,進行冷靜理性的辯證,以發展出一致的價值和判斷標準,讓人得以安身立命。道德哲學也在於進行形式上的辯論和攻防時,不時拉回自身和人類的真實處境中去同理,以免流於空洞、無法實踐的理論。

道德哲學還會觸及更深刻的形而上問題: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從何而來?道德的目的是幸福,但幸福若受制於機運,道德上的努力是否有意義?道德需思及動機或目的嗎?不考慮動機或目的的道德是更高尚還是更僵化?

道德哲學也與現實處境息息相關:道德若是群體共同約定的價值和規則,勢必為個人和群體的福祉而服務,也勢必產生權利和義務,那麼這些權利、義務和福祉在社會中該如何分配?

閱讀了歷代哲學家的意見,你會發現,人類面臨的道德處境一直沒有太多改變,變換的只是外在形式。你更會發現,道德哲學的思考,不會只是形式上的辯論,而是觸摸到人類最真實的困境,進行有溫度的反思。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道德從何而來?
盧梭認為,道德來自直覺,是人類對於他人受苦的感受,這種同理心有益於物種和個體生存,因而能保證道德的普世性面向。巴斯卡認為,道德是透過教育與習慣,建立在習俗之上,在現實中,善惡的定義會隨著歷史演進。笛卡兒認為,道德規範人類行為的能力但也受時代演變所支配,因此每個人應該要說清楚,贊同某項道德的條件。

◆道德是相對的嗎?是否容許例外?
康德認為,道德若沒有普遍規則就失去意義,確實戮力於實踐,才能賦予道德原則價值。亞里斯多德認為,道德行為必須衡量其現實後果,這種審慎思考並做出最適判斷的能力就是德性。

◆沒有自由就沒有道德,但自由意志存在嗎?
阿奎那認為,自由意志必定存在,否則人就無需為自己的行動負責,道德規範和法律也不具備意義。尼采認為,自由意志是神學家為了懲罰和定罪虛構而出,讓行動者產生罪咎感。史賓諾莎則認為,自由是幻象,是人類對於理性無知的結果。沙特認為,人類不但是自由的,而且還是絕對的自由,無人能從中逃脫──我們是如此自由,以至於沒有不自由的自由。

◆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施行道德教化?
亞里斯多德認為,公民道德教育是國家的主要任務,因為教育是城邦團結與幸福的條件,目的在於傳播對集體福祉有益的共同價值。羅爾斯主張限制國家對個人的干預,透過公正的公共機構,公民便能發展出道德感並保有自由。

【道德哲學QA】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哲學?
讓我們面對抉擇時,有能力理解為什麼要去做或是為什麼不去做。

◆道德哲學在談什麼?
道德是規範人們行動的普遍要求,道德哲學則在釐清這些要求的來源和準則。討論關於「對」「錯」和「善」「惡」的行動和意圖。

◆道德哲學有哪些主要傳統?
道德的懷疑論者:例如尼采,他認為道德是種疾病,是文明規訓人類的手段,目的是為了生存和宰制所進行的鬥爭。道德的絕對論者:例如康德,他認為道德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命令,人應該為了道德本身而非道德帶來的益處而行善,道德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道德的德性論者:例如亞里斯多德,他認為道德在於一個人慎思明辨做出最適判斷的能力,做出合乎中道的決斷,就是符合道德的行為。道德的效益主義者:例如彌爾,他認為行動結果的總體效益是道德的指標。

◆台灣需要道德哲學嗎?
台灣人遇到的困擾,不是道德太少,而是道德泛濫。我們自我馴化為討好他人的可愛動物,卻缺乏裡外一致的道德準則,也缺乏對現存禮教的批判和反省能力,更缺乏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
我們需要為自己設定價值、訂立規範,以獲得真正的自由。這正是台灣需要道德哲學的理由。

推薦人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沈清楷∕輔仁大學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之一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冠閔∕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益中∕《思辨》作者、熱血公民教師
羅惠珍∕《哲學的力量》作者

作者簡介

侯貝(Blanche Robert)
主編,哲學教師

波瓦攸(Hervé Boillot)
上塞納省安東尼市立笛卡爾高中(Lycée Descartes d’Antony)哲學教師

馬崒威(Charles Mazouer)
布盧瓦省德瑟涅高中(Lycée Dessaignes)哲學教師

季亞莫(Patrice Guillamaud)
杜爾省笛卡兒高中(Lycée Descartes)哲學教師

拉榆荷(Matthieu Lahure)
格勒諾布爾省珊波黎庸高中(Lycée Champollion)與歐克雷高中(Lycée des Eaux Claires)哲學教師

拉赫(David Larre)
斯坦省育逖婁高中(Lycée Maurice Utrillo)哲學教師

勒篤(Aurélie Ledoux)
維爾農省杜梅奇爾高中(Lycée Georges Dumézil)哲學教師

蒙吉尼(Frédéric Manzini)
卡尚省艾菲爾高中(Lycée Gustave Eiffel)哲學教師

德歐立尉哈(Lisa Rodrigues de Oliveira)
康城省馬烈赫伯(Lycée Malherbe)高中哲學教師

蜜荷撒莉(Tania Mirsalis)
薩赫賽勒省盧梭高中(Lycée Jean-Jacque Rousseau)中學哲學教師

波嵐(Larissa Paulin)
布里區旭希省哥倫布高中(Lycée Christophe Colombe)哲學教師

竇荷多-虹帛(Karine Tordo-Rombaut)
安錫省貝托葉高中(Lycée Berthollet)哲學教師

譯者
梁家瑜
英國艾賽克斯大學文學暨電影碩士,法國高等電影研究院助理導演文憑,哲學星期五@台北共同策畫,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秘書長,譯者,專欄作家,熱愛音樂。

審定者
沈清楷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專長為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和詮釋學。哲學星期五發起人、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發起人之一。

推薦序

【反思中得到自由—道德哲學的意義】

文╱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什麼是道德?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提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會中性地描述一件事情(例如:「台北捷運車廂設有博愛座」),也會對人與事提出價值評斷(例如:「好手好腳的人不可以坐博愛座!」)。看到可鄙的行徑,我們會譴責與批評;見到高尚的作為,我們會讚譽與鼓勵;聽到混淆是非的言論,我們會激辯與駁斥。我們日常所說的道德,其實就是這類蘊含了責難或褒揚情緒的價值判斷。以專業的哲學術語來說,道德是一種「關於我們應該作為或不作為的普遍要求」,以白話來說,道德是一種要求我們去做某件事(例如幫助他人),或者禁止我們去做某件事(例如說謊)的社會規範。從語源來看,英文裡的倫理(ethic)與道德(moral)分別來自古希臘文的ethos與拉丁文的mos與moralis,兩者都有習俗(custom)之意。因此,所謂的倫理與道德,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風俗與行為準繩,對人們的生活與行為具有相當的拘束力。

說明了道德的大致內涵後,哲學家的麻煩才正開始。如果說,道德是規範人們行動的普遍要求,那麼它是從哪兒來的?它又憑甚麼對我們有拘束力?這正是最困擾哲學家的問題。舉例來說,法律同樣也是人們遵守的社會規範,但是法律有明確的來源,它是由人民授權的立法者經過一定程序制定出來的規範,並且由行政與司法機關貫徹施行。然而,道德卻沒有如此清楚的系譜,也沒有強制人們遵循道德的賞罰機制。與法律相比,道德的圖像竟然如此模糊,成了我們最為熟悉卻又說不清楚的東西。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有懷疑論者會主張,道德根本就不存在,進而宣告道德只不過是說教者的騙局與錯誤信念造成的幻象。

面對懷疑論的挑戰,一個最不燒腦袋的回應,就是將道德的來源簡單歸諸於上天或造物主。如果道德來自神靈啟示,那道德的來源跟權威性不就確保了嗎?確實,宗教是一個人類學的事實,從最先進的社會到最原始的部落,都有某種形式的神靈崇拜,無一例外。但是武斷地將道德歸諸於神靈,不僅犯下了「訴諸權威」的謬誤,也不符合科學精神。目前科學界的常見解釋是:道德不是神靈給予的,而是基因突變與環境適應後的演化產物。舉例來說,演化生物學者主張,人類的道德感來自於同理心的生物本能,因此我們才有苦他人之苦的惻隱之心,而當代社會心理學家海德(Jonathan Haidt)甚至主張,我們的大腦內建了演化來的一套道德模組(moral modules),幫助我們做出日常的價值判斷。

有些哲學家則傾向於把理性視為是道德的基礎。人類因為有理性,所以能後設地思考,並為自己的行動提供理由(道德就是一種具有規範性的理由)。不過,這種哲學解釋也並不完備,當人們追問,如果道德來自理性,那理性從哪來的時候,哲學家通常會保持緘默。對多數哲學家來說,理性是一個基本事實,無法再進一步說明,就如同數學家無法解釋數學從何而來一樣。所以有些哲學家提出了理性之外的解釋:道德是人類情感的主觀投射或者社會的共同建構。例如,英國哲學家艾耶爾(A. J. Ayer)就主張,道德這類的價值判斷並沒有認知意義,它不描述事實,只是表達了說話者的情緒。所以當我吶喊「殺人是不對的」,其性質跟我說「莫札特的曲子真是太美妙了」是一樣的,都只是表達我的主觀情感而已,並沒有客觀意義。如果艾耶爾所言確實,那麼道德就有如美學名諺「關於品味無所爭辯」所說的一般,是非善惡都將只是主觀情感的投射,而沒有客觀性可言。為了避免這種極端的結果,比較溫和的觀點,是把道德視為社會集體情感投射然後建構出的社會產物。

還好,在台灣的現實世界裡,很少人會採取徹底的懷疑論立場,所以我們很少需要為了「到底有沒有道德這種東西」而跟他人爭得面紅耳赤。台灣人遇到的困擾,不是道德太少,反而是道德過度泛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太多的說教、太多束縛身心的框框條條,在網路世界裡,也有許多整天抱著假道德追殺他人的正義魔人。在這種情況下,人反而像是活在禮教機器裡,隨時處在擔憂他人非議的壓力下,自我馴化為討好他人的可愛動物,甚至內化了這套體制然後晉升為新一代的道德打手。盧梭曾說,真正的自由是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在盧梭的觀念下,真正的自由人,是懂得為自己的行為立法的道德人。真正的自由,絕對不是漫無節度的放縱,也不是盲目服從他人的道德指導,而是懂得為自己設規範、為自己設定價值。受盧梭所啟發的康德,則進一步主張,真正的道德必須來自理性的自我立法。從這種角度來看,道德哲學的目的,絕對不只是教化人心,而是透過不斷的反思與探索,讓自己成為真正的自由人。

反道德的尼采曾在《道德的系譜》一書追問:「在什麼條件下,人類發明了善與惡的價值判斷?它們本身有什麼價值?」身處諸神崩壞的十九世紀的他,不僅挑戰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價值,也質疑了道德的效力。時至今日,二十一世紀的道德哲學家也仍舊被這些問題所困。歷史的反諷在於,當下的我們似乎擁有比前人更多的資訊,卻不必然比前人看得更深更透徹。儘管如此,我們仍占了時代的優勢,擁有更豐富的理論資源與人類史的試錯經驗,得以更全面理解道德這個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這本道德哲學讀本,正是相關思索的結晶,透過更深入的閱讀與批判後,讀者必定能從不一樣的眼光看待自由、責任與幸褔的意義。

目次

目錄

◆第一章 道德哲學導論
道德是共同體對成員的約束,但我們應該就這樣接受它嗎?
【問題思考】
問題1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1. 某些道德傾向是獨立於各種不同的習俗而存在的
2. 對每個個人而言,道德是透過教育與習慣,建立在習俗之上
3. 習俗是道德有效的來源,但並非絕對的來源
問題2 道德規範容能許例外存在嗎?
1. 道德若沒有普遍規則,就毫無意義
2. 對於某項規則的應用,必須能夠根據調整對預期後果做出調整

【哲人看法】
問題1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1. 盧梭:真正的道德源於自然
2. 巴斯卡:道德隨著習俗發展
3. 笛卡兒:必須遵循習俗,同時保留某種批判的距離
問題2 道德規範容能許例外存在嗎?
1. 康德:有例外的規範就不是道德
2. 亞里斯多德:道德行為必須衡量其現實後果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3 國家應該教化公民成為道德的人嗎?
1. 亞里斯多德:公民應該共享相同的道德價值
2. 羅爾斯:公民教育有助於平等

【長文閱讀】
尼采:《道德系譜學》
1. 應該恢復道德意識的歷史起源
2. 只有透過確實的矯正,道德意識才能得到發展
【延伸思考】
哲學時事──道德哲學對倫理的論辯有什麼貢獻?
彼得.辛格專訪
1. 問題探討:「是否該相信輿論?」
2. 問題探討:「民主,是由輿論決定嗎?」
精神分析──道德意識如何內化?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二章 自由
在一個和諧的社會裡,如何能夠與他人一起生活,又活得自由,沒有禁制或束縛?

【問題思考】
問題1 自由是指做一切我們想做的事嗎?
1. 做令人高興的事並非總是等於做自己想做的事
2. 自由就是擺脫他人的意志
3. 自由就是在自己的欲望中能獨立自主
問題2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1.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2. 自由意志是否只是用來服務於道德或是法律的人為手法?
問題3 我們真的想要自由嗎?
1. 我們可能喜歡奴役甚於自由
2. 苦惱與焦慮是自由應付的代價

【哲人看法】
問題1 自由是指做一切我們想做的事嗎?
1. 愛比克泰德:做我所想做的,還是想要我所做的?
2. 霍布斯:自由是沒有束縛
3. 盧梭:自由並非獨立
問題2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1. 阿奎那:自由意志存在嗎?
2. 尼采:自由意志對誰有利?
3. 史賓諾莎:自由意志的幻象
問題3 我們是否真的想要自由?
1. 拉.波埃西:奴役大獲支持的矛盾
2. 康德:承擔自由需要勇氣與膽量
3. 沙特:人類注定被迫自由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對我的自由而言,國家是朋友還是敵人?
1. 史賓諾莎:國家的目的是自由
2. 施蒂納:國家的自由造就我的奴役
3. 托克維爾:民主體制中的平等先於自由
4. 貢斯當:古代人與現代人的自由
5. 羅爾斯:以自由之名來限制自由
問題5 言論自由是否有某些限度?
1. 史賓諾莎:理性思考的權利並非行動的權利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三章 義務責任
義務責任總是採命令的形式。我們予以奉行或是反抗。為何,面對義務責任時,會有這兩種態度?

【問題思考】
問題1 是什麼賦予義務責任某種道德價值?
1. 出於利害考量卻符合責任的行動並非道德行動
2. 道德的行動符合普世責任
3. 出於義務的行動可以同時符合道德與效益
問題2 我們是否可以界定出義務責任的界限?
1. 道德義務似乎沒有界限
2. 英雄與聖人指出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3. 我們是否能以這樣的例子為榜樣?

【哲人看法】
問題1 是什麼賦予義務責任某種道德價值?
1. 康德:出於對義務的外在服從而行動,這並非道德
2. 黑格爾:但是,服從某項普世責任,具體而言是否可能?
3. 米爾:某項行動的實用價值與其道德能彼此相容
問題2 我們是否可以界定出義務責任的界限?
1. 柏格森:總是多做一點:英雄與聖人的典範
2. 賈尼奧:超越責任的哲學興趣
3. 鄂蘭:責任道德的界限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3 責任與權利是否相互呼應?
1. 盧梭:在理性上,不存在最強者的權利
2. 庫桑:權利與義務是同一種關係的兩個面向
3. 羅爾斯:如何在社會中分派權利與義務?
【延伸思考】
文學──我們是否能擺脫義務之間的衝突?
高乃依的《熙德》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四章 幸福
沒有人能免於不幸:這意味著幸福只是機運嗎?

【問題思考】
問題1 幸福是幻覺嗎?
1. 人類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2. 幸福是對於我們命運的某種幻覺
3. 只要不對幸福賦予錯誤的概念,就不會有幻覺
問題2 幸福取決於我們自身嗎?
1. 未來不在我們手中
2. 我們對自己的幸福有責任
3. 真正的幸福是自由
問題3 他人能讓我幸福嗎?
1.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幸福的看法
2. 社會將我的命運與他人的命運聯繫起來
3. 幸福以他人為前提

【哲人看法】
問題1 幸福是幻覺嗎?
1. 叔本華:我們沒有能力體會幸福
2. 巴斯卡:沒有消遣的國王是不幸的
3. 米爾:別期待生命所無法給予的事物
問題2 幸福取決於我們自身嗎?
1. 盧梭:幸福從來都不可靠
2. 奧里略:人類的不幸是自己的錯
3. 笛卡兒:真正的幸福並不取決於我們自己
問題3 他人能讓我幸福嗎?
1. 康德:沒有人能決定什麼是我的幸福
2. 米爾:我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有牢不可破的連結
3. 亞里斯多德:幸福需要友誼

【長文閱讀】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卷一〉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是否必須要有德性才能幸福?
1. 伊比鳩魯:沒有缺乏德性的幸福
2. 塞內卡:必須為了德性本身而渴望德性
3. 康德:至善是道德
4. 尼采:德性作為幸福的結果
【延伸思考】
文學──金錢能讓人幸福嗎?
拉封丹寓言:〈鞋匠與富人〉
哲學時事──
人是否需要他人,才能獲得幸福?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