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林聰舜,漢族,1953年生,籍貫臺灣彰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教授。曾任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任、《清華學報》主編、《清華中文學報》總編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富布賴特基金會”訪問學者、香港嶺南大學客座教授。
目前研究領域為漢代學術思想、《史記》。已出版專著有:《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史記>的世界:人性與理念的競逐》、《向郭莊學之研究》、《<史記>的人物世界》、《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灣新統治霸權的形成》(評論集)。
序
新版序
本書有機會由北京世紀文景公司出版大陸新版,我特別高興。儒學不只要解釋世界,更要改造世界,用傳統的話說,它是治國平天下之學,是與現實緊密結合的學術思想,從此一角度觀之,儒學研究不能完全脫離孕育儒學的故土。過去有一段時間,大陸本土的儒學研究相對沉寂,雖有台港學者持續努力,但儒學研究脫離了大陸本土,終究讓人有花果飄零之感(新儒家大將唐君毅語)。近二十年來,配合中國崛起,大陸思想界更有自信,也更能平情看待傳統思想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有很多學者在儒學研究上投入心力,結出豐碩的果實是必然的。在大陸儒學研究趨於蓬勃的歷史機緣下,這部探討儒學如何引導世界、改變世界的論述能與內地讀者見面,創造對話機會,是相當令人興奮的。
秦歷經百餘載的擴張、兼併,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建立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卻無預警地短短十五年就土崩瓦解,此一政權急遽更替的殘酷歷史現實,對漢代士人與統治階層極具震撼力。因此從帝國建立伊始,如何穩定統治,進而尋求長治久安,一直是帝國最核心的關注。漢初“以順守之”的統治方向的確立,也就是統治階層體認取天下可以靠暴力,守天下則不能倚賴暴力,須尋求帝國統治的穩定機制,強化意識形態的說服,預示最能達成此一任務的儒學終將成為漢帝國的統治思想,甚至成為爾後二千餘年帝制中國的統治思想。漢代儒者最大的貢獻,在於改造先秦儒學,使之成為引領帝國路線,主導帝國秩序的核心思想。透過對經藝的重新詮釋,儒學與帝國的統治要求結合了,儒者避免淪為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的拘學之士,有機會勾勒他們的理想與夢想,並尋求在政治現實中實踐的可能性。當然,漢代儒者要將儒學論述為主導帝國秩序的核心思想,必然要正視當時的歷史現實,特別是“漢承秦制”的政治現實;必須消化當時具有影響力的思潮,例如結合時人信從的陰陽五行的天人理論。而儒學進入體制後,伴隨士大夫階層的確立,由於學術與非學術的因素,不但經學產生分歧發展,儒學論述背後蘊含的權力關係,也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了儒學的發展。
於是,後人看到的漢代儒學是包羅萬象、體系龐雜的思想,我們很容易看到漢代儒者、儒學呈現的異質性與龐雜性,諸如:儒士一面歡欣鼓舞期待新帝國的降臨,另一面是“悲士不遇”的普遍感傷;儒者直道而行,對“道”堅持,與儒學為政治服務的抉擇;儒者一面與現實權力周旋,一面苦心孤詣留住些許儒學理想的宏願;“漢承秦制”的法家制度與儒家理念的拉扯與融合互補;陰陽家天人感應、陰陽災異之說與儒家倫理的整合;儒者獻身儒家理想(道)與背後隱藏的士大夫階層的利益間的曖昧關係等。學者若以孔孟的標準來衡量,此一包羅萬象、體系龐大的思想不免偏離了先秦儒學,但儒學在爭取扮演帝國意識形態核心的過程中,須與時俱新,它必然會不斷自我轉化。漢代儒學的包羅萬象、體系龐雜,及其所呈現的異質性與龐雜性,是儒學面對時代呼喚,在不斷自我轉化、自我修補的過程中必然會呈現的,正是這些複雜的內涵,共構形成漢代儒學的樣貌。
本書環繞著儒者為漢帝國建立“帝國意識形態”的問題,特別是儒者如何幫助帝國建立統治思想,建立深層的穩定機制,以及如何在全新的政治環境中面對自己的處境,做了一系列的探討。這些探討呈現出漢代儒學的一個重要面向,即有關儒家理念、帝國統治、儒者利益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牽制的關係。透過本書各章的論述,也可以清楚看到,儒學面對不同的歷史情境,需要不斷用不同的方式論證其有效性與合理性,而且需要呼應帝國各種重要的問題提出主張與論述,才能符合時代要求,繼續有效扮演帝國意識形態的角色。儒學不斷自我轉化、重新論述,也是後來儒學在兩千多年的帝制中國能長期扮演統治思想的重要因素。
本書對“意識形態”一詞的使用,非一般學者比較常用的貶義,而是儘量採取非評價性的、描述性的意義,不把它視為以歪曲的形式表現的錯誤意識。在此一視角下,漢儒具有理想性格的一面,以及對文化理想與王道理想的追求,自然容易被呈現出來;漢儒在專制皇權壓力下,對儒學的推展以及對歷史進程所起的正面作用也會被呈現出來。當然,漢代以後,儒學與現實政治的關係更為密切,儒學論述背後蘊含的權力關係或反映的儒者的個人與集體利益,仍有不可掩者,本書也剖析了漢儒論述未明白講出,也不在作者的意向之中,卻隱藏在字裏行間裏、存在於理論結構或“理論框架”中的複雜權力關係。
感謝世紀文景同意本書出版大陸新版,並感謝馮慧敏編輯的細心協助,使本書得以與眾多的大陸讀者見面。唯本書處理了儒學為漢帝國建立帝國意識形態的歷史進程中的諸多重大論題,缺漏難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林聰舜
2016 年7 月于新竹清華園
目次
新版序
自 序
第一章 漢代儒學的一個側面
——思想、統治與權力運作
一、漢代儒學的時代課題:論述為帝國需要的統治思想
二、漢代儒學研究回顧與本書對漢代儒學採取的立場
三、如何看待莊嚴的儒學論述背後蘊藏的權力關係
四、本書的幾個論述重點 27
五、小結
第二章 叔孫通“起朝儀”的意義
——劉邦卡裏斯瑪支配的轉變
一、前言
二、打天下時期的劉邦:卡裏斯瑪式的領袖
三、卡裏斯瑪支配的衰落:“起朝儀”的必要性
四、“朝儀”出現的積極意義
五、小結
第三章 陸賈“逆取順守”觀念新探
——建立帝國的深層穩定機制
一、前言:漢帝國“逆取順守”統治方向的奠立
二、“以順守之”的深層意涵:統治階層領導權的擴大
三、 仁義、經藝、倫理教化與“以順守之”的結合:帝國深層穩定機制的建立
四、“ 士”角色的重新認知:作為帝國深層穩定機制組成要素的“士”
五、小結
第四章 《 韓詩外傳》論“士”
——《詩》教、造士與儒士共同體的建立
一、前言
二、秦綱絕維弛後儒士的憤激及面對新帝國的興奮情緒
三、興奮情緒的另一面:新帝國政治情勢下儒士的壓力
四、“ 士”處境的反省與“造士”:儒士的機會、壓力與群體力量的摶聚
五、經義、修身、士節與“士”的自負:儒士共同認同的強化
六、進入統治體制,積極參與帝國政治:“仕”的優位選擇
七、“士”集團力量的建構:士之重、師之尊與友之助
八、 君求於臣,甚于臣求於君的君臣關係定位:“士”對保有政治上獨立人格的奮鬥
九、小結
第五章 “ 禮”世界的建立
——賈誼對禮法秩序的追求
一、前言
二、賈誼建立“禮”世界的現實目的
三、賈誼論“禮”與“法”的關係
四、俗世世界的改造:賈誼的“禮”與文化秩序
五、帝國意識形態的雛型:賈誼的“禮”扮演的歷史角色
六、小結
第六章 帝國意識形態的建立
——董仲舒的儒學
一、前言:“更化”以建立儒學為主導的新統治秩序
二、建立新的帝國意識形態的必要性
三、帝國意識形態應扮演的功能
四、尊儒與意識形態控制
五、“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新詮釋
六、尊君與大一統
七、 普同世界觀的建立: 儒家理論與陰陽五行宇宙圖式的結合
八、日常行動的指引:“三綱”等倫理原則
九、調和不同階級的利益
十、小結
第七章 西漢郡國廟之興毀
——禮制興革與統治秩序維護之關係之一例
一、前言
二、 高、惠帝時期郡國廟之建立:透過制度神聖化出身寒微的統治家族之一環
三、 武帝時期對郡國廟制的挑戰:從“系海內之心”到皇室內部矛盾的出現
四、 元帝時期的罷郡國廟之議:經學理想與現實完美結合的典型範例
五、小結
第八章 帝國意識形態的重建
——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
一、前言
二、章帝制定“國憲”的努力與白虎觀會議的召開
三、《白虎通》出現的歷史要求
四、扮演帝國意識形態的《白虎通》思想
五、帝國意識形態的發展:《白虎通》與董仲舒儒學的異同
六、小結
第九章 結論
參考文獻
人名列表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