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如何思考?:一個知性民族的感性肖像
商品資訊
系列名:美學生活
ISBN13:9789864771516
替代書名:How the French Think
出版社:商周文化
作者:蘇迪爾‧哈札里辛格
譯者:陳岳辰
出版日:2017/01/05
裝訂/頁數:精裝/488頁
規格:21cm*15cm*3.5cm (高/寬/厚)
重量:616克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665【十一年級】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法國Panorama des idées年度書籍大獎Le Grand Prix du livre d’idées
★最具影響力的國際事務期刊Foreign Affairs 2015年最佳圖書
孟德斯鳩形容法國人︰
用嚴肅的態度去做一些瑣碎的事情,以歡樂的心情去完成嚴肅的任務。
評論家丹納說:
法國人期望的不外乎是在自己與他人心中激起令人愉快的想法。
作家帕斯卡描述法國同胞:
我所討論並非愚人,而是智者;對這群智者而言,想像力是最強悍的天賦。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掀起璀璨繽紛的法國思想,
法國人熱愛思考、熱中討論生命的美好、熱切擁抱蒙田的格言:眾人意見一致的對話最無趣!
有人說,把法國從世界舞臺拿開,我們就失去解決問題的某種方式。
本書將帶你辨識這些法式思維的特點,呈現今日法國文化顯現的樣貌。
-----------------------------------------------------------------------
比起任何其他國家來,法國似乎特別重視知識活動,特別是公眾生活中的知識活動,而且這種精神不限於高級知識分子,更遍及每個法國人。法國人對於法國民族的道德與知識高度極有自信,深知法國文化與思想傳統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因而其思維方式也展現出一種大國氣派:當他們發言時,不只是為法國人發言,更是為全人類發言;當他們思考時,不只是為法國人思考,更是為全世界思考。
他們喜歡把如吃、穿、說話等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理論化;強調理性及精準表達;擅長建立宏大的理論框架,但有時流於小題大作;訴諸自由、平等、理性等普世價值進行抽象思考,但傾向忽略個別情況;運用善/惡、文明/野蠻、進步/墮落、保守派/改革派、中產階級/工人階級等二元概念。對法國人來說,思想本身、思想的實踐與對思想的表現,三者息息相關,因而他們透過節慶、紀念活動、遊行、請願等社會與文化活動及儀式,在生活中落實他們的思想傳統所追求的理想與價值,並表現出一種特屬於法國人的優雅與從容,這構成了法國這個知性民族的形象。
作者從各時代政治人物與知識分子的著作、歷史書寫、小說、報刊中辨認法國思維傳統的特性,他認為過去幾百年以來,法國思維主要展現了五種特徵:一是有強烈的歷史性,他們經常回顧、引用歷史為自己的觀點背書,並將之延伸發展;二是有強烈的國家與群體認同,因而傾向公開辯論,這也成為其哲學討論美好生活的基礎;三是相信強烈的信念值得以生命實踐;四是相信知識活動有一部分就是要向群眾溝通專門知識;五是擺盪於理性與想像之間,例如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盧梭的理想熱情之間。
作者追溯這些特徵的思維根源及演變,他認為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我思故我在、演繹法等,代表著法國思維中的理性特徵。笛卡兒認為真理必須透過對一切知識、觀念、經驗的不斷懷疑才能獲得,其理性方法將哲學從宗教中獨立出來,揭開了現代哲學的序幕,再經由19世紀孔德的實證主義、20世紀的共和理想、共產主義等,傳遞至今日法國人的思維與語彙中。
理性的底下,也存在著對超自然力量與神祕事物的興趣。從拿破崙、戴高樂到密特朗都曾尋求占星師給予對於公私事務的建議,法國人每年尋求占星師協助的次數達千萬次以上,每年出版的占星類書籍則有六百萬冊之多。上溯至啟蒙時代來看,作者認為伏爾泰之相信世界的形成有一定規則,背後自有上帝的智慧和設計存在,此一自然神教觀點其實有著傳統基督教的信仰根源,啟蒙時代知識分子對於人類能夠改變環境、邁向進步的觀點,正是建立在此種信仰上,亦即,有神祕意味的自然信仰不僅與啟蒙理性並存,更為啟蒙理想提供了一種內在動力。
本書探索名為法國的思想宇宙之中種種不同面向,特別著重幾項歷久不衰的特質與其演進歷程、在今日文化顯現的樣貌,並闡述心智活動如何(與為何)在法國公眾生活佔有獨特一席之地。除了描繪法國人看待世界和表現自我的多種管道方式,最終目的希望能如書名所言解釋法國思想,包括他們偏愛的概念、框架、模式,特別是對於形式的熱愛,以及他們對國家歷史有強烈認同感,追求共和理想、好辯好思考,好使用抽象概念和二分法,但又容易陷入矛盾,對資本主義懷有敵意等,這些都可做為理解今日法國人的焦慮與樂觀的起點。
★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不只展現對法國社會的熟悉,身為外國人卻難能可貴如此深入法國知性生活。哈札里辛格蒐羅萬象,是個說故事高手。
——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哈札里辛格文采奕奕,將大量資訊去蕪存菁,是一本令人陶醉的書。法國人想的確實和我們想的不一樣,而這正是人們喜歡法國人的地方。
——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
★以絕倫的才智探究與眾不同的法式觀念,包括歷史、國族認同、民主參與、存在主義,以及秩序與想像間創造性的張力……不論你喜歡或討厭所謂法國知識分子,甚或搞不清楚他們在想什麼,都該讀讀這本書。
——外交事務雜誌 Foreign Affairs
★是什麼讓法國人和我們其他人如此不同?如果他們真的如此聰明,為什麼國家一樣亂糟糟?為什麼法國人喜愛追尋生活的藝術?哈札里辛格寫就一本絕妙好書,有深度且具洞察力,時而妙趣橫生,告訴我們法國人如何思考。這本書解釋了今日的許多現象,非常有看頭。
——John Lichfield,英國獨立報 Independent
★對法國過去四個世紀以來的思想演進做了出色探究。內容博學但極具可讀性。適合對法國哲學難以下嚥的讀者;對法國思想和文化有興趣者必讀。
——華盛頓書評Washington Book Review
★不論你是否同意哈札里辛格對於法國的主張,有件事是肯定的︰對於揭露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托德所稱的神祕的法國,英語世界的作者無人能及哈札里辛格。
——展望雜誌Prospect
★博大精深且優美生動的研究,一探四百年來法國哲學與政治思想的流變。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最具影響力的國際事務期刊Foreign Affairs 2015年最佳圖書
孟德斯鳩形容法國人︰
用嚴肅的態度去做一些瑣碎的事情,以歡樂的心情去完成嚴肅的任務。
評論家丹納說:
法國人期望的不外乎是在自己與他人心中激起令人愉快的想法。
作家帕斯卡描述法國同胞:
我所討論並非愚人,而是智者;對這群智者而言,想像力是最強悍的天賦。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掀起璀璨繽紛的法國思想,
法國人熱愛思考、熱中討論生命的美好、熱切擁抱蒙田的格言:眾人意見一致的對話最無趣!
有人說,把法國從世界舞臺拿開,我們就失去解決問題的某種方式。
本書將帶你辨識這些法式思維的特點,呈現今日法國文化顯現的樣貌。
-----------------------------------------------------------------------
比起任何其他國家來,法國似乎特別重視知識活動,特別是公眾生活中的知識活動,而且這種精神不限於高級知識分子,更遍及每個法國人。法國人對於法國民族的道德與知識高度極有自信,深知法國文化與思想傳統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因而其思維方式也展現出一種大國氣派:當他們發言時,不只是為法國人發言,更是為全人類發言;當他們思考時,不只是為法國人思考,更是為全世界思考。
他們喜歡把如吃、穿、說話等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理論化;強調理性及精準表達;擅長建立宏大的理論框架,但有時流於小題大作;訴諸自由、平等、理性等普世價值進行抽象思考,但傾向忽略個別情況;運用善/惡、文明/野蠻、進步/墮落、保守派/改革派、中產階級/工人階級等二元概念。對法國人來說,思想本身、思想的實踐與對思想的表現,三者息息相關,因而他們透過節慶、紀念活動、遊行、請願等社會與文化活動及儀式,在生活中落實他們的思想傳統所追求的理想與價值,並表現出一種特屬於法國人的優雅與從容,這構成了法國這個知性民族的形象。
作者從各時代政治人物與知識分子的著作、歷史書寫、小說、報刊中辨認法國思維傳統的特性,他認為過去幾百年以來,法國思維主要展現了五種特徵:一是有強烈的歷史性,他們經常回顧、引用歷史為自己的觀點背書,並將之延伸發展;二是有強烈的國家與群體認同,因而傾向公開辯論,這也成為其哲學討論美好生活的基礎;三是相信強烈的信念值得以生命實踐;四是相信知識活動有一部分就是要向群眾溝通專門知識;五是擺盪於理性與想像之間,例如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盧梭的理想熱情之間。
作者追溯這些特徵的思維根源及演變,他認為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我思故我在、演繹法等,代表著法國思維中的理性特徵。笛卡兒認為真理必須透過對一切知識、觀念、經驗的不斷懷疑才能獲得,其理性方法將哲學從宗教中獨立出來,揭開了現代哲學的序幕,再經由19世紀孔德的實證主義、20世紀的共和理想、共產主義等,傳遞至今日法國人的思維與語彙中。
理性的底下,也存在著對超自然力量與神祕事物的興趣。從拿破崙、戴高樂到密特朗都曾尋求占星師給予對於公私事務的建議,法國人每年尋求占星師協助的次數達千萬次以上,每年出版的占星類書籍則有六百萬冊之多。上溯至啟蒙時代來看,作者認為伏爾泰之相信世界的形成有一定規則,背後自有上帝的智慧和設計存在,此一自然神教觀點其實有著傳統基督教的信仰根源,啟蒙時代知識分子對於人類能夠改變環境、邁向進步的觀點,正是建立在此種信仰上,亦即,有神祕意味的自然信仰不僅與啟蒙理性並存,更為啟蒙理想提供了一種內在動力。
本書探索名為法國的思想宇宙之中種種不同面向,特別著重幾項歷久不衰的特質與其演進歷程、在今日文化顯現的樣貌,並闡述心智活動如何(與為何)在法國公眾生活佔有獨特一席之地。除了描繪法國人看待世界和表現自我的多種管道方式,最終目的希望能如書名所言解釋法國思想,包括他們偏愛的概念、框架、模式,特別是對於形式的熱愛,以及他們對國家歷史有強烈認同感,追求共和理想、好辯好思考,好使用抽象概念和二分法,但又容易陷入矛盾,對資本主義懷有敵意等,這些都可做為理解今日法國人的焦慮與樂觀的起點。
★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不只展現對法國社會的熟悉,身為外國人卻難能可貴如此深入法國知性生活。哈札里辛格蒐羅萬象,是個說故事高手。
——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哈札里辛格文采奕奕,將大量資訊去蕪存菁,是一本令人陶醉的書。法國人想的確實和我們想的不一樣,而這正是人們喜歡法國人的地方。
——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
★以絕倫的才智探究與眾不同的法式觀念,包括歷史、國族認同、民主參與、存在主義,以及秩序與想像間創造性的張力……不論你喜歡或討厭所謂法國知識分子,甚或搞不清楚他們在想什麼,都該讀讀這本書。
——外交事務雜誌 Foreign Affairs
★是什麼讓法國人和我們其他人如此不同?如果他們真的如此聰明,為什麼國家一樣亂糟糟?為什麼法國人喜愛追尋生活的藝術?哈札里辛格寫就一本絕妙好書,有深度且具洞察力,時而妙趣橫生,告訴我們法國人如何思考。這本書解釋了今日的許多現象,非常有看頭。
——John Lichfield,英國獨立報 Independent
★對法國過去四個世紀以來的思想演進做了出色探究。內容博學但極具可讀性。適合對法國哲學難以下嚥的讀者;對法國思想和文化有興趣者必讀。
——華盛頓書評Washington Book Review
★不論你是否同意哈札里辛格對於法國的主張,有件事是肯定的︰對於揭露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托德所稱的神祕的法國,英語世界的作者無人能及哈札里辛格。
——展望雜誌Prospect
★博大精深且優美生動的研究,一探四百年來法國哲學與政治思想的流變。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簡介
姓名:蘇迪爾‧哈札里辛格 Sudhir Hazareesingh
一九六一年生於模里西斯,從小就是個戀法癖。父親曾在英國劍橋和法國索邦大學做過歷史研究,也擔任過模里西斯總理首席私人祕書,因此全家與法國和非洲諸國的政界及學界精英往來密切。
蘇迪爾於一九九○年起任職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政治系講師,並為英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士。每年有一段時間會住在巴黎,參與許多知識社群的活動,因此得以從絕佳的制高點觀察法國思想的燦爛豐富,並深深體會到法國人將其思想傳統的理念及價值觀實踐在生活中。
著有《拿破崙傳奇》(The Legend Of Napoleon, 2004),獲得拿破崙基金會的歷史寫作獎;《戴高樂主義神話》(Gaullien, 2010),獲得法國參議院的歷史寫作獎。
一九六一年生於模里西斯,從小就是個戀法癖。父親曾在英國劍橋和法國索邦大學做過歷史研究,也擔任過模里西斯總理首席私人祕書,因此全家與法國和非洲諸國的政界及學界精英往來密切。
蘇迪爾於一九九○年起任職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政治系講師,並為英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士。每年有一段時間會住在巴黎,參與許多知識社群的活動,因此得以從絕佳的制高點觀察法國思想的燦爛豐富,並深深體會到法國人將其思想傳統的理念及價值觀實踐在生活中。
著有《拿破崙傳奇》(The Legend Of Napoleon, 2004),獲得拿破崙基金會的歷史寫作獎;《戴高樂主義神話》(Gaullien, 2010),獲得法國參議院的歷史寫作獎。
目次
'導論 對普遍性的渴求
法國民族性的核心是超越性的,法國人不只關心矛盾與多樣性的問題,她的目光也越過彼此的肩頭,看向他人,看向周圍的世界。法國比任何國家都渴望普世性。——Jean d’Ormesson
獨樹一格的國家
思想的地位
普遍性與脆弱性
第一章 笛卡兒的顱骨
笛卡兒證明了法國人沉溺在以他為象徵的特定思維邏輯中:志向大膽積極,風格流暢又不失克制,注重演繹和本質(姑且不說是教條化),具有衝擊力道卻又矛盾地追求清晰和肯定。
笛卡兒主義
共和愛國人士
存在主義英雄
笛卡兒加入共產黨
勝利的理性(理由)
第二章 黑暗與光明
星體排列塑造人的命運,宇宙靈光回復人的協調,空間中充滿神奇不可見的流體……神祕主義凸顯了法國文化在現代脈絡中的特殊性質:理性主義和靈性訴求如此貼近,傳統上「理性」和「宗教」之間的區隔似乎失去意義。
上帝之城
人性教派
超自然帝王
傑西島的魂魄
永恆生命
潛藏的和諧
第三章 烏托邦願景
烏托邦理想在強度、種類、持續性上,都點出現代高盧思想的另一個層面:偉大而懾人的想像力……鍾情於以形上學定義人類的幸福、喜愛追求新鮮並脫離傳統思考、視野廣闊而能擁抱全世界、偏愛矛盾也願意為最渺遠的結論鋪路、為了自身理念總會熱情進行廣泛又詳盡的規畫。
二四四〇年的巴黎
人類重生
追求平等
互助
從巴黎公社到共產黨
烏托邦想像
第四章 科學理想
法國戰後精英的意志論,他們的共通信念是以國家和人類的技術能力征服自然。一位分析師曾說這是法國作為「科學國家」的最高點。到了一九七〇年代,這種開創精神促成了有關高盧人對國家適應能力的自信,反映在政府的口號是:「在法國,我們沒有石油,但我們有想法。」
物理和自然世界
解決生命的問題
概論專家
科學的未來
國家科學
第五章 向左走,向右走
左右這種概念一方面是鬆散地營造立場分歧、凸顯政治力量的對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吸引相信共通理念的人一起塑造未來。同時這類語言凸顯了法國思維更普遍的特性:時常藉由美化歷史來支持自身的論點;能夠產生極為古怪的概念組合……
革命和反革命
秩序與運動
國家願景
右的迷思
人民的敵人與朋友
傳承不滅
第六章 部分的總和
所謂的法國,就在「殘留、混雜、不斷增添與調和」之中誕生……通過歷史重重考驗並且倖存下來,而這份堅忍來自於集體的苦難、集體超越困境的意志。有人說法國就是剛毅,就是拒絕被統治,是一股神奇、靈性層面的力量,也是共和人士心中的道德自律、社會主義者保護勞動階層的努力,以及國族主義對法國生命力的讚頌。
地方情感,國家歸屬
小祖國
節慶爭議
愛國主義的種類
法國認同
插曲 通往現在的新道路
第七章 自由與宰制
「法式咖啡廳是個學校。它寶貴而平等,象徵平等的尊嚴。它獨特而自由,向所有人敞開大門,允許真正的選擇。它偉大而博愛,購買三明治的行為看似簡單,卻創造了地區農產的流通。所以平凡的黃油、麵包、豬肉進入口中,即便你不知情,也默默朗誦了『自由』、『平等』及『博愛』。」
自殖民統治解放
結構會說話
來自美國的信
讓‧莫內與羅蘭‧巴特、傅柯的連結
美元、金屬和熟肉
窮人的語言
第八章 為每個人而寫
每個法國的智識階段都需要其哲學象徵:在解放時代之後是沙特霸權,接著二十世紀後期托克維爾受到好評,下一個已經過世卻重新浮上檯面的是沙特的死對頭卡繆……沙特象徵的是普遍、知識深度以及恆定(即便朝著錯誤靠近);卡繆則象徵了表面性,適合一年四季的知識分子。
沙特傳承
自由主義復興
轉向內省
漸進的聲音:羅桑瓦隆和巴迪歐
卡繆的反擊
從前衛到後衛?
第九章 歷史的終結
從誕生以來,法國的歷史書寫就符合法式思維的很多重要特徴,包括喜歡宏觀的理論(從基佐與托克維爾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將特定族群理想化,並視之為法國文化最崇高的表現(資產階級為一例);理性又文藝,並且時而能吸引大量民眾注意的寫作風格。
傾心歷史
共和願景
更科學的歷史
戰爭回憶錄
記憶的年代
鮮明風格
第十章 法國思維的封閉
目前法國的經歷其實是歐洲整體病況的一部分,儘管法國人的體驗似乎特別深刻。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法國精英自從大革命之後就常常對未來感到焦慮,「反現代主義」是法國思想的基本要素。進步主義者的絕望感也有悠久歷史,主要由於敗給保守勢力是一再出現的經驗。
國家的病
衰退的體現
進步主義的悲觀論調再現
傾向族群的國族主義
在故鄉的異鄉人
結語 焦慮與樂觀
法國民族性的核心是超越性的,法國人不只關心矛盾與多樣性的問題,她的目光也越過彼此的肩頭,看向他人,看向周圍的世界。法國比任何國家都渴望普世性。——Jean d’Ormesson
獨樹一格的國家
思想的地位
普遍性與脆弱性
第一章 笛卡兒的顱骨
笛卡兒證明了法國人沉溺在以他為象徵的特定思維邏輯中:志向大膽積極,風格流暢又不失克制,注重演繹和本質(姑且不說是教條化),具有衝擊力道卻又矛盾地追求清晰和肯定。
笛卡兒主義
共和愛國人士
存在主義英雄
笛卡兒加入共產黨
勝利的理性(理由)
第二章 黑暗與光明
星體排列塑造人的命運,宇宙靈光回復人的協調,空間中充滿神奇不可見的流體……神祕主義凸顯了法國文化在現代脈絡中的特殊性質:理性主義和靈性訴求如此貼近,傳統上「理性」和「宗教」之間的區隔似乎失去意義。
上帝之城
人性教派
超自然帝王
傑西島的魂魄
永恆生命
潛藏的和諧
第三章 烏托邦願景
烏托邦理想在強度、種類、持續性上,都點出現代高盧思想的另一個層面:偉大而懾人的想像力……鍾情於以形上學定義人類的幸福、喜愛追求新鮮並脫離傳統思考、視野廣闊而能擁抱全世界、偏愛矛盾也願意為最渺遠的結論鋪路、為了自身理念總會熱情進行廣泛又詳盡的規畫。
二四四〇年的巴黎
人類重生
追求平等
互助
從巴黎公社到共產黨
烏托邦想像
第四章 科學理想
法國戰後精英的意志論,他們的共通信念是以國家和人類的技術能力征服自然。一位分析師曾說這是法國作為「科學國家」的最高點。到了一九七〇年代,這種開創精神促成了有關高盧人對國家適應能力的自信,反映在政府的口號是:「在法國,我們沒有石油,但我們有想法。」
物理和自然世界
解決生命的問題
概論專家
科學的未來
國家科學
第五章 向左走,向右走
左右這種概念一方面是鬆散地營造立場分歧、凸顯政治力量的對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吸引相信共通理念的人一起塑造未來。同時這類語言凸顯了法國思維更普遍的特性:時常藉由美化歷史來支持自身的論點;能夠產生極為古怪的概念組合……
革命和反革命
秩序與運動
國家願景
右的迷思
人民的敵人與朋友
傳承不滅
第六章 部分的總和
所謂的法國,就在「殘留、混雜、不斷增添與調和」之中誕生……通過歷史重重考驗並且倖存下來,而這份堅忍來自於集體的苦難、集體超越困境的意志。有人說法國就是剛毅,就是拒絕被統治,是一股神奇、靈性層面的力量,也是共和人士心中的道德自律、社會主義者保護勞動階層的努力,以及國族主義對法國生命力的讚頌。
地方情感,國家歸屬
小祖國
節慶爭議
愛國主義的種類
法國認同
插曲 通往現在的新道路
第七章 自由與宰制
「法式咖啡廳是個學校。它寶貴而平等,象徵平等的尊嚴。它獨特而自由,向所有人敞開大門,允許真正的選擇。它偉大而博愛,購買三明治的行為看似簡單,卻創造了地區農產的流通。所以平凡的黃油、麵包、豬肉進入口中,即便你不知情,也默默朗誦了『自由』、『平等』及『博愛』。」
自殖民統治解放
結構會說話
來自美國的信
讓‧莫內與羅蘭‧巴特、傅柯的連結
美元、金屬和熟肉
窮人的語言
第八章 為每個人而寫
每個法國的智識階段都需要其哲學象徵:在解放時代之後是沙特霸權,接著二十世紀後期托克維爾受到好評,下一個已經過世卻重新浮上檯面的是沙特的死對頭卡繆……沙特象徵的是普遍、知識深度以及恆定(即便朝著錯誤靠近);卡繆則象徵了表面性,適合一年四季的知識分子。
沙特傳承
自由主義復興
轉向內省
漸進的聲音:羅桑瓦隆和巴迪歐
卡繆的反擊
從前衛到後衛?
第九章 歷史的終結
從誕生以來,法國的歷史書寫就符合法式思維的很多重要特徴,包括喜歡宏觀的理論(從基佐與托克維爾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將特定族群理想化,並視之為法國文化最崇高的表現(資產階級為一例);理性又文藝,並且時而能吸引大量民眾注意的寫作風格。
傾心歷史
共和願景
更科學的歷史
戰爭回憶錄
記憶的年代
鮮明風格
第十章 法國思維的封閉
目前法國的經歷其實是歐洲整體病況的一部分,儘管法國人的體驗似乎特別深刻。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法國精英自從大革命之後就常常對未來感到焦慮,「反現代主義」是法國思想的基本要素。進步主義者的絕望感也有悠久歷史,主要由於敗給保守勢力是一再出現的經驗。
國家的病
衰退的體現
進步主義的悲觀論調再現
傾向族群的國族主義
在故鄉的異鄉人
結語 焦慮與樂觀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