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歲時令節
滿額折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歲時令節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事物掌故叢談」是中國民俗和文學史專家楊蔭深先生代表作。全套書按「歲時令節」、「神仙鬼怪」、「衣冠服飾」、「飲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雜物」、「遊戲娛樂」、「穀蔬瓜果」、「花草竹木」分為九個大類。探究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種事物的最初來源和歷史演變,囊括古今中外眾多的典故常識,基本涵蓋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追本溯源是「事物掌故叢談」的最大特色,日常生活中那些人們熟知的事物起源於何時,又經過怎樣的變化成為現今的形態。作者引經據典、信手拈來,這種追溯是以考證典籍的記載為基礎撰寫而成的。自稱有「歷史癖」的楊蔭深先生遍覽群書,通過精心梳理、嚴謹考證,將各類事物與掌故一一對應,令人豁然開朗、耳目一新。全套書雜以趣聞傳說、軼事傳奇,內容豐富充實、妙趣橫生,是關於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態的百科全書。

本書主要記述中國傳統的節日風俗和儀式從古至今的演變,其內容既有傳承至今的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也有一些失傳的節日如天貺節、十月朔等。

作者在介紹這些傳統節日的風俗時,尤其詳細闡述了這些節日期間的飲食情況、奇聞異事,這些闡述都是引經據典,有確切的來源和出處,對於了解和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大有裨益,同時也可以看到古人妙趣橫生的民間生活,體味捕捉到中國傳統文化精緻及講究細節的神韻。
楊蔭深(1908—1989),原名楊德恩,字澤夫,浙江鄞縣人(今寧波市鄞州區)。中國古典文學史家、民俗學家。上海市第二至第六屆政協委員。曾任中國俗文學會顧問、上海民
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顧問,上海辭書學會理事。歷任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審,《辭海》編委等職。主要著作有《先秦文學大綱》、《中國文學史大綱》、《中國學術家列傳》、《五代文學》、《隋唐五代文學編年長編》、《中國古代遊藝研究》、《古今小說來源考》、《中國民間文學概說》、《中國俗文學概論》等。

記載歲時令節的書,歷代多有,著名者如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唐韓鄂《歲華紀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明陸啟浤《北京歲華記》,清顧祿《清嘉錄》等,不勝枚舉。然所記或囿於地域,或限於時代,以至今日欲考我國各地的歲時風俗大概,仍無由得見。本書即就現今的實況,加以調查,而仍詳考其由來,與夫各地特殊的地方,擇要敘述。惟欲廣事搜羅,則此種工作,絕非一人能力所能為,故本書所述,僅限於普通者,而為各地所均有的。至如各地獨有的令節風俗,則述不勝述,概從闕略。除前代部分都參考前賢所著為之引述外;關於現代部分,則全採胡樸安氏所撰的《中華全國風俗志》一書。此書分上下兩部,上部專輯各地方誌,下部則錄自報章雜誌,故皆信而有證。本書頗多引用,除於書中註明外,謹誌於此,以示謝忱。惟個人見聞有限,難免謬誤之處,如蒙讀者訂正,不勝感幸!

楊蔭深 一九四五年三月一日於上海

目次

一 歲時
二 立春
三 元旦
四 財神日
五 人日
六 上元
七 社日
八 上巳
九 清明
一○ 浴佛節
一一 立夏
一二 端午
一三 天貺節
一四 伏日
一五 立秋
一六 七夕
一七 中元
一八 地藏王生日
一九 中秋
二○ 重陽
二一 十月朔
二二 冬至
二三 臘日
二四 灶日
二五 除夕
附錄

書摘/試閱

一、歲時

我們現在稱某年的年,在古時有許多不同的稱法,唐虞時稱載,夏稱歲,殷稱祀,至周始稱為年,所以現在的年,是從周時才開始的。年本來作秊,從禾千聲,穀熟的意思。因為禾是一年熟一次,所以就借作紀年的年。至於載是取萬物終而復始,歲是取歲星年行一次,祀是取四時祭祀完終。

一年分為四時,就是春夏秋冬,相傳始於神農。春是蠢的意思,使萬物到此而出生;夏是假的意思,使萬物假此而生長;秋是就的意思,使萬物因此而成熟;冬是終的意思,使萬物至此而終成。此四時又稱|四季|,是因為每時又分孟仲季三月,以至季月須改時的緣故。孟是始,仲是中,季是末,就是首月中月末月的意思。

但例外的也有一年分為三時,那是佛教徒們以氣候寒熱來分的,即以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熱時,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為雨時,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為寒時。這只是分法的一種,在事實上並未通行。

在古代,因為人們智識的簡單,所以將四時分配於四方及五行,並附會以種種帝神的名稱。如以春為東方,五行屬木,帝為太皞,神為勾芒;夏為南方,五行屬火,帝為炎帝,神為祝融;秋為西方,五行屬金,帝為少昊,神為蓐收;冬為北方,五行屬水,帝為顓頊,神為玄冥。其實五行乃是五材而已,初見於《尚書.洪範》、《大傳》(《尚書大傳》的簡稱 ── 編者註)。所謂:「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並沒有甚麼了不得的意義,其後則一切皆以為與五行有關,且倡相生相剋之說,於是五行便鬧得烏煙瘴氣,成為迷信之談了。至五行中的土,則在中央,帝為黃帝,神為后土,與上引四帝,即古時所謂五帝也。

又古人紀年,最初不用數字而用|干支|。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取義木的幹枝,後簡作干支。相傳為天皇氏所創,黃帝時大撓始以天干配地支,以作甲子,如甲子乙丑以至壬戌癸亥之類,俗謂之六十甲子,凡紀年月日時都用的。但最初僅以甲子紀日,其用以紀年的,則別有名目。《爾雅》、《史記》均有記載,但微有不同;譬如稱甲子之年,即作閼逢困敦之年。但後來嫌其煩重,便不盡用,均以甲子紀之。今則通行陽曆,連甲子也廢除不用了。

一年既分為四時,四時又各有三月,於是一年共為十二月。十二月在古時也有種種別稱,或以四時分孟仲季,或配以地支樂律,至後世又有用花名的;稱正月二月見《春秋》及《夏小正》,稱孟春仲春及月律見《禮記.月令》,稱陬如月名見《爾雅》,稱寅卯月建見《釋名》。至以花為月名,古亦有其例,如晉陸機《纂要》有「九月亦名菊月」之說,至今猶多沿用,又據清俞樾的《花神議》。其他見梁元帝《纂要》,今有用有不用的。又古時王者易姓,必改正朔,正朔就是正月一日,據《史記.曆書》,夏建寅為正月,殷建丑為正月(即夏十二月),周建子為正月(即夏十一月),秦建亥為正月(即夏十月),漢初亦如秦制,至武帝乃改用夏制,以寅月為正月,直至清末不復改動,故世稱夏正或夏曆。

又十二月亦用天干,《爾雅》亦有別名,稱為月陽,即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由十二月再分為二十四氣和七十二候。每月二氣,在月首者為節氣,在月中者為中氣。又每五日為一候。節氣相傳為周公所定,候則見於《呂氏春秋》及《禮記.月令》諸書,惟次序名目與今曆書所載略有不同。

此種氣候之分,無非有關於農事,使人知道時令以資遵循而已。至氣候之名,皆極淺明,惟小滿芒種較為隱晦,實則小滿是說物長到那時小得盈滿之意,芒種是說有芒的穀可以稼種之意。至於候中的某物化為某物,如鷹化鳩雀為蛤腐草為螢之類,此乃古人科學知識未深,故有此種附會。螢的孵育多在腐草之中,久而成螢,因此認為腐草所為,其實何嘗是腐草呢!

由月而分日,這在陰曆有月大月小之分,月大為三十日,月小為二十九日。因為太陰會太陽一次,約二十九日又十三小時,故只得有月而大,有月而小。又以與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的陽曆,每年相差約十日又二十一小時,所以必添置「閏月」,三年為一閏,五年則再閏,十九年則七閏。閏就是餘的意思。這種曆法,相傳為黃帝臣容成所作。但曆法的事,愈推愈進步的,雖始於黃帝,後世卻代有改作,因為推法稍有差異,年久即生問題,不得不又改造過了。至於現代所尚通行的陰曆,則為清時所造,因為已參用新法,較為縝密,所以到現在還沒有改變過。其置閏的方法,於仁宗嘉慶年間特別規定,以春分須在二月,夏至須在五月,秋分須在八月,冬至須在十一月為原則。

至於現在所通行的陽曆,為西洋所傳入,始用於1912年。但民間因舊習慣牢不可破,所以仍盛行陰曆。至1930年,國民政府又令民間亦一體應用陽曆,並稱陽曆為國曆,而以陰曆為廢曆、舊曆或農曆。

由日而再分為時,最初並無明確的劃分,只稱為早晚如平旦、日中、夕、夜半等等而已。自漢武帝太初以後,曆法已精,於是也以十二支來分時,而以一日為十二時。其後每時又分為初正兩小時,於是變為一日二十四小時,正與現在的自鳴鐘相同。此種自鳴鐘據《續通考》云,乃意大利人利瑪竇於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所傳入。在未有鐘以前,則用「漏壺」計時。壺中盛水,開小孔以漏,漏盡適為一晝夜。又漢時分一夜為甲乙丙丁戊五夜,也稱做五更,更是變易之意,這在現在還很通行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