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富國強兵之後:中國的百年復興及下一步
滿額折

富國強兵之後:中國的百年復興及下一步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20 元
優惠價
9046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Wealth 富國
Power 強兵
這個務實的、講究手段的國家,在取得富強後,
會把自己的國家力量投射到何方?
長達一個世紀的邁向現代國家的長征真的能抵達終點嗎?

===================

中國跌跌撞撞地走過帝王統治、軍閥割據、共和制和共產主義已經有一個半世紀,而其領導人的統治思想歷經封建主義、法西斯主義、極權主義和資本主義,但這些相互衝突的體制和意識形態都未能定義中國。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中,唯一永恆不變的價值,就是追求「富國強兵」這一法家箴言。

十一個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因此被作者召喚出來,輪番出場,接力走完中國追求現代性復興大戲的漫漫長征。他們分別是魏源、馮桂芬、慈禧太后、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朱鎔基和劉曉波。而到了習近平時代,在中國夢和大國復興的口號下出現了巨大的裂痕和不確定性。

賦予西方塑造現代性的「自由、平等、博愛」,換到形塑現代中國,則變成了「富有、強大、榮耀」。因此,這個務實的、講究手段的國家,在取得富強後,會把自己的國家力量投射到何方?長達一個世紀的邁向現代國家的長征,真的抵達終點了嗎?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夏偉(Orville Schell)
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紐約)主任。他畢業於哈佛大學的遠東歷史系,並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中國研究的博士學位,他也曾以交換學生身份就讀於台灣大學。夏偉出版過十多本著作,其中有大部分是關於中國。他也是《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國家》、《洛杉磯時報》、《連線》、《新聞週刊》、《中國季刊》和《紐約時報書評》等眾多雜誌的長期供稿人。

魯樂漢(John Delury)
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副主任。他畢業於耶魯大學現代中國史博士,也是一位年輕的研究朝鮮問題的專家,他目前在韓國延世大學國際關系任教,並經常在主要媒體上發表關於中國和北朝鮮的研究評論。

譯者簡介
潘勛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研究生。目前為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的撰述委員。譯有《野心時代》、《鴉片戰爭》、《性的歷史》、《達文西密碼大揭密》等書,合譯有《賓拉登的聖戰工廠》、《欲望植物園》、《活出歷史-希拉蕊回憶錄》、《我的人生-柯林頓回憶錄》、《世界是平的》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賦予西方塑造現代性的―――――――「自由、平等、博愛」
換到形塑現代中國,則變成了――――「富有、強大、榮耀」

全球矚目:
習近平掌舵的中國會駛向何方?法家箴言透露玄機!
世人疑問:
如果中國人追求的只是富國強兵,那麼它可以獲得全球尊重嗎?

目次

【導 言】富國強兵
 
【第一章】行己有恥/魏源
靜海寺
帝制中國的極點
重返經世致用
鴉片戰爭與屈辱求和
知己知彼
 【第二章】自強/馮桂芬
廢墟
內憂外患
校邠廬抗議
兵工廠與學堂
 
【第三章】中體西用/慈禧太后
龍夫人
同治
慈禧的戰爭
明治的反襯
變革的危險
太后遲暮
 
【第四章】新民/梁啟超
墓地
東亞病夫
嚴復的啟發
新民
唐人街
失敗的政客
巴黎
重返儒家
 
【第五章】一盤散沙/孫中山
夏威夷的老校堂
成長於邊陲
以不是日本人為恥
丹佛的頭條新聞
反帝國主義者
文化上保守
三民主義
訓政
列寧來求愛
中國救世主的遺產
 
【第六章】青年/陳獨秀
孤獨辭世
事出有因的叛逆
愛國者
新青年
德先生與賽先生
創建共產黨
四川的老學究
 
【第七章】統一/蔣介石
委員長茶會
黃金十年
日本與黃金十年的終結
蔣的陰陽面
不平等條約與反帝主義
中國之命運
先訓政再民主
孔子遇見列寧和墨索里尼
丟掉中國的人
 
【第八章】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毛澤東(之一)
革命聖地
父與子
心之力、鍛煉身體與英雄主義
來到北京
建黨人物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不破不立
矛盾
延安
整風運動
為人民服務
 
【第九章】不破不立/毛澤東(之二)
天安門廣場
一窮二白
不斷革命
大躍進
暴風雨之間的寧靜
文革的高潮
季辛吉來北京
游擊戰士的遺產
 
【第十章】黑貓白貓/鄧小平(之一)
德州的中國牛仔
救中國
毛的小兄弟
第二號走資派
恢復秩序
四五運動
解放思想
民主牆
第五個現代化
四項基本原則
致富光榮
經濟民主
小平你好!
 
【第十一章】動亂/鄧小平(之二)
德先生要民主
中國不適合民主
天安門的動盪
民主的感受
大屠殺
放逐異議者
鄧的敗退
南巡
敬鬼神而遠之
 
【第十二章】入世/朱鎔基
開放
浦東
鄧的傳人
大中央集權者
國家資本主義
貝爾格勒的炸彈
阿基里斯之踵
國強,民富
 
【第十三章】沒有敵人/劉曉波
黑馬
絕食的藝術家
一連串被捕
普世人權
中國奇蹟
活在真相裡
二十一世紀的民族主義
金牌主義的鴉片
網路上的真相
零八憲章
審判
諾貝爾的救贖
 
【結 論】復興

書摘/試閱

第三章
中體西用 慈禧太后

太后遲暮

孔子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認為到了六十歲,君子應該能從心所欲,不踰矩。(譯注:作者在此有誤,子曰:六十而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慈禧太后到了六十多歲,似乎變成從心所欲的高手了,而踰不踰矩則是另回事。至於精神寄託方面,她不仰仗泛道德的儒家思想,而奉行講究儀式的佛教。她篤信宗教還滋長了自己的虛榮。她愛拍照,多幀顆粒粗大的黑白照片捕捉下她打扮成觀音菩薩,簇擁在她周遭的宦官們也都穿上僧袍。有一次,慈禧向她的女官兼外語通譯德齡說:「我不高興的時候就會扮觀音,所以衣服也是現成的,每次我扮了觀音,我就想我是觀音啊,要以慈悲為懷,這樣就舒服一些。等照了觀音像之後,我就可以時時拿出來看看,告訴自己,我是觀音,要大慈大悲。」(譯註:摘自德齡所著《清宮二年記》)

只是,晚清時代把慈禧太后跟「大慈大悲」美德連在一起的人,大概不會很多。即使是尊敬她的德齡,都暗示慈禧性格有幾許殘酷,「每當他們不能回答,或者是他們知道的比太后少的時候,我們總可以看出太后非常得意。」她顯然體會到陣陣抑鬱,對德齡說自己「一切失望透頂」。而她經常暴怒起來。一位清朝官員目睹她發怒,形容她火氣爆發的樣子為:雙眼「射出異光;顴骨突出,額上青筋暴露,張口露牙,彷彿脫臼。」(譯註:吳永)

一切籠罩在慈禧頭頂的烏雲,乃因她是女人,儒家認為這太不成體統。為了遵循儒家歧視女性的偏見,慈禧主持朝議,與她軍機處的大伯小叔們討論時,必須「隔簾」,她一定很好奇:若自己是鬚眉男子,宮廷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傳記家華納(Marina Warner)推測,慈禧會喜歡如曾國藩、李鴻章之流的「士大夫」,原因在「她生命中那些男人──她性無能的父親、縱情放蕩的丈夫、孱弱的兒子,還有幾千名圍在她身邊的宦官──都讓她渴望男人的剛健、英勇與強壯」。只是到最後,慈禧唯一可靠的模範男性只有她自己。德齡在《清宮二年記》裡寫道:「但是太后喜歡做男人,要我們都用男性稱呼她。」

在宮中,慈禧的自信因周遭人的奴膝婢顏而變強。只是她一生最後十年,為了爭取帝國民心士氣,她奮戰不已,卻難阻劣勢,而一八九八到一九○一年爆發的「拳亂」,使得大清國運一去不返。

大約與百日維新同時,華北貧窮地區心懷怨恨的農民開始以武術團體(因此才有「拳民」這個名稱)結成幫派,攻擊改信基督教的中國人;那些人之所以會受到憎恨,是因為他們依托在外國傳教士的保護下,有法律及經濟特權,而傳教士又因不平等條約而享有治外法權。拳民運動漸成氣候,很快地,武裝團體威脅的對象便不限於中國基督徒,散居鄉間的外國傳教團,甚至住北京市心使館區的外國使節,都成攻擊對象。慈禧太后面臨兩難處境,當時主管清廷「總稅務署」的愛爾蘭人赫德(Robert Hart)描述得很完整,「若拳民不受鎮壓,使節團(外國駐北京公使)便威脅採取行動──若是試圖鎮壓拳民,這個極為愛國的組織就會轉化為反朝廷運動。」

慈禧受政治自保的本能驅使,但同時她長久以來想為中國堆積如山的國恥復仇,所以支持拳民,這是致命的決策。她一度新生復仇的妄想,竟支持拳民攻擊北京東交民巷的外國使節區,這裡比鄰紫禁城,僅徒步就能抵達。誠如赫德預測,拳民團圍攻北京的外國使館區,引發了毀滅性的反應,一支由八國合組的遠征軍趕來解圍。隨著夷人軍隊進逼,慈禧再度被迫離開龍椅與京師。

天下事能比專制君主喪失掌控時更怪異者,大概沒多少,慈禧逃離紫禁城時的光景也不例外,宦官、宮女突然丟下她,不願跟隨。她一度以暴君式的自憐抱怨說:「我一共有三千個太監,可是他們都跑了,我要查點都來不及。有些還當面對我無禮,把我貴重的花瓶跌在石板上打碎了。他們知道我們沒有時間去責罰他們,因為情形非常緊急,我們馬上就要動身了。」當慈禧動身、不光彩地逃難之際,看來她最終踏上了其政治上的被遺忘之途。

她那支篳路藍縷的皇家隊伍必須拂曉即行,薄暮才休,最後抵達遠在西邊的古代帝都西安。兩千年前,秦始皇在當地用殘酷的法家方法統一了中國,然後替自己營造陵墓,帶著數千個塑形完美的陶俑士兵埋進地下。時年三十的光緒帝坐騾車趕路,而他的姨媽則擠在轎子裡,冒著酷熱,一路上顛顛晃晃。夏天的暴雨淋濕了這支西行隊伍,愈來愈多的宮僕丟下太后、皇帝,任他們聽天由命去吧,而地方官員倒是竭盡所能,妥善接待流亡朝廷。只是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想維持太多皇家排場,實在很難。

這支皇家「馬戲團」拖泥帶水地,終於抵達西安之後,慈禧形容自己下榻處「又舊又潮濕,對於身體極不適宜」。來到這兒,她終於撤消自己先前支持拳民的決定,此時呼籲鎮壓他們。如此,她背叛了自己的臣民,還被迫支持再度肆虐神聖帝都的外國軍隊。

然而,這次敗北似乎最後讓慈禧相信有必要進行激烈的改革,一九○一年元月二十九日,拖了這麼久,她以光緒之名果決地發布《變法上諭》,宣布說,「現正議和,一切政事尤須切實整頓,以期漸圖富強」。現在慈禧也公開接受更全面地學習西方。「中國不此之務,徒學其一言一話、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積習。捨其本源而不學,學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強耶!」

但是,在打這場最後的改革「壕溝戰」之前,她還得在另一張條約紙上蓋上御璽,叫在北京解救使館區拳民之圍的蠻夷回家,如此她才能結束西安流亡,返回京師。又一次,她仰賴一直忠心的李鴻章出面收拾亂局,結果是《辛丑條約》簽定於一九○一年九月,結束了這場衝突,但一樣付出苛刻的賠償作為代價。清廷被迫賠償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給勝利的八國,分三十九年給付。八國武斷設定賠款金額為每個中國人拿一兩出來,當時清朝人口估計大約四億五千萬,這真是冷酷的羞辱之舉。

一九○二年元月某一天,冬寒澟洌,慈禧慢慢地返回北京。這次有部分路段,她坐火車──是她首度體驗當時中國人口中說的「火輪車」。但她進入紫禁城,心就沉了下去。「當我看到宮中這一番景況,又是一番傷心,一切都變了!許多名貴的器皿不是被偷了便是毀了……我那天天禮拜的白玉觀音也不知被誰砍斷了手指。」

慈禧曉得,戰勝的洋兵們曾經坐在她的寶座上拍照嘲弄──最大的褻瀆。隨著那群西方來的不法之徒前來的,是修身甚嚴的何德蘭牧師(Reverend Isaac Taylor Headland),他一八九○年便來北京教書並傳教。這位好奇的牧師趁慈禧流亡西安之便,來親眼瞧瞧紫禁城。「我進入她(慈禧)的寢宮。其他人也進來了,坐在她的榻上,請朋友替他們拍照。我可不准自己如此。我默不作聲地站在那裡,毫無遮攔,驚奇、敬佩地瞧著那張床:縟麗的刺繡床帷,從天花板掛下來,垂到地板上,黃色緞子做的床墊有十英尺長,硬枕大而渾圓,精緻的絲質床罩捲了起來,彷彿以備太后返宮。房間的對面則是磚做的炕床,跟華北尋常人家可見的一樣,那是她的宮女睡觉之處,或者坐在那裡,靜如鬼魂,等候那位統治全人類三分之一的唯一女人回來休息。」

儘管自己國家及閨房被入侵,但慈禧放下她的身段,一等回到紫禁城,馬上致力於贏取至少一些有影響力外國人的歡心。的確,她展開類似魅力攻勢的舉措,甚至邀請外國公使的夫人們進紫禁城接受款待。例如美國公使夫人康格(Sarah Conger),本來觀察力敏銳,最後也著了慈禧的道兒。有一幕大概是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寫的,康格夫人自述一八九八年十二月第一次覲見那位女霸王時,只看到一位上了年紀,但「明亮又快樂」的婦人,其「臉龐煥發著善意」。一九○二年再見慈禧時,康格又對她心生同情,在一封信裡,她描述慈禧如何「雙手握著我的手,感動到不能自己。等到她能控制自己聲音時,慈禧說:『我很後悔,也為最近帶給你們的麻煩而難受。真是犯了大錯,中國此後要當外國人的朋友。那種事再也不會發生了。中國將保護外國人,我們希望未來能當朋友。』」

何德蘭牧師的太太一樣中了慈禧魔咒。她說:「她(慈禧)會握住來賓的手,用最熱切的方式問道,前來宮中,路上是不是累了;夏天噓寒,冬天問暖;點心合不合我們胃口,她也會表示關心;她會用最誠懇的口氣說,大家能夠相逢,實在是神明慈悲;每個來看她的賓客,儘管以前對她懷有偏見,但都會為她這種微妙有別的關心,而對她著迷,這展現她完全有當女主人的能力。」這跟巴恪思筆下狂熱追憶似水年華的女子,簡直判若二人。何德蘭夫人說:「只要有機會,她總是很熱心,想學外國的做事方法跟制度。」

康格夫人甚至說服了慈禧嘗試一項國際公關大顛覆,讓人替她畫肖像,送到一九○四年於聖路易市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康格的朋友、肖像畫家卡爾(Katherine Carl)小姐花了好幾個月逗留於北京,繪製那幅油畫。可是,慈禧看到卡爾那麼傳神地捕捉到她的相貌,就要求那困惑的美國畫家在畫作上加工,把臉龐修飾年輕十來年──堪稱藝術美容手術!卡爾的畫作現收藏在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可能肖似慈禧年紀較輕時的模樣。

慈禧長壽,治國又久,到了最後十年,她終於允許政府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她對德齡說:「我的生命尚未結束,以後將要做出些什麼事來,也沒有人能料到。或許有一天我能做出一番不尋常的事來,教洋人吃驚,或者做一些跟我已經完全相反的事。」拖了那麼久,此時慈禧倒希望出力,把張之洞塑造成伊藤博文之流。張之洞此時獲命擔任「新政」的建築師,進行通盤改革;而最終,新政的目標在軍警部隊的現代化,修訂法典,起草國家憲法,另開放教育系統。

慈禧所推動的最激烈──也最令社會動盪──的改革,應該是一九○五年廢止科舉考試。一千年來,泰半的光陰裡,考選官員是看學子們對四書五經的熟稔程度,然後簡拔公職。她認為自己這一招可算是抄捷徑,開放政治系統,吸收新的血液及外國思想。然而,這項改革卻也叫一整個世代有志當官的人、及他們的家族頓失所依。如此堅定地放棄傳統,叫各地方鄉紳階級的保守派都反彈了。一位有志當官的不滿士子寫道:「此舉只為富強,彼等全然不復談及綱常。此制全旨在強國傷民,方方面面涉及使用夷學,改變中國。悲夫。」延宕那麼久,慈禧只用一招改革,就重重損害朝廷對中國菁英階級的掌控力。

慈禧廢止科舉同時,也讓新政的改革者為朝廷拉拉臉皮,修訂法典,把傳統的六部重新組織成各部門,冠上現代名稱如外務、郵政及通訊及商業等等。雖然落後許久,她也學明治天皇,成立「憲政編查館」,派官方的五大臣考察團出國,研究外國憲政模式。五大臣返國,一九○六年七月向慈禧作簡報,另公布他們的見解,中心結論為,「其他國家變得富強的真正原因,在它們有憲法,公決而定〔要務〕。君民一體,無法分割。」換句話說,整個儒家政治體系的「中體」必須變更。

然而,當負責落實憲政考察團建議的立憲小組成立時,他們判斷認為:中國人需要一段「籌備時期」方能自治,為期至少十到十五年。從威權統治到憲政政府之間,需經一個過渡時期這一誘人念頭,在二十世紀的其他時光也頻頻閃爍,讓自治高掛天邊,可以看卻搆不著。

同時,反滿情緒已開始爆發,以撕裂舊有的方式,浮現到公共生活表面。畢竟,滿人是外來者、少數異族,卻主宰了占絕大多數的漢族中國人;漢人仍受制於滿人風俗,如法律強迫男子必須剃髮留辮等等。一九○三年,一個住在上海外國租界的十八歲中國人出版了叛逆的小冊子《革命軍》,他主張,中國麻煩的根源,實在慈禧及她的滿人同胞。年輕的作者鄒容寫道:「故今日強也,亦滿人強爾,於我漢人無與焉;故今日富也,亦滿人富爾。於我漢人無與焉。」換句話說,富強必須由漢人跟全國整體共享。鄒容的主張令讀者像被電到了。

一九○七年,慈禧日益孤立,而被憎恨的滿洲朝廷再次發生震盪,一名漢人愛國志士刺殺了滿洲人安徽巡撫。慈禧焦急地想化解所有這些升高之中的種族緊張──舉例來說,取消滿漢通婚禁令。但隨著中國人愈發偏好更激進的方案以化解國家頹勢,而且也開始把一切病弱歸咎於滿人朝廷,因此,民族仇恨如脫韁野馬,愈來愈強。

除了身邊那一群人,幾乎人人都認定慈禧代表了這個國家的全部差錯,尤其是,她還固執地堅持在她心愛的新夏宮裡,進行另一項昂貴的重建計畫;跟一八六○年的圓明園一樣,一九○○年八國聯軍鎮壓義和拳後,頤和園遭外國人洗劫破壞。她認同時代在變,一九○三年下令裝電燈,接下來則是中國第一條電話線,用來連接北京西北郊的頤和園跟紫禁城。而且慈禧變了,愛上拍照,拍了很多張相片,供個人及政治目的使用。但這些僅是現代性的外表裝飾品,而非廣及全國的、真正的、尚未完成的各項現代性計畫,這導致中國持續落後給世上其他地方。

一九○八年秋天,慈禧過世了,比她的外甥晚一天。二○○八年,刑事鑑定科學家指出,依據光緒屍身的檢驗結果,他是死於急性砷中毒,於是懷疑慈禧指示人毒死他的說法又甚囂塵上,但她是否有參與依然只能推測。她自己的出殯行列及下葬計畫,倒是做得貼切她的身份而風光。一九○九年十一月,文武百官、喇嘛、滿洲官兵、騎駱駝的蒙古人,還有忠心的宦官們由紫禁城出發,以八十四人扛著她的靈柩,走了四天,抵達北京以北的清代皇家陵園。慈禧跟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一樣,花了十年以上精心制定計畫,以便下葬到豪華陵墓。她擺明了不忌諱開支過度,奢華地置辦玉器、金銀香爐等華麗的陪葬飾品,以便陰間有伴,估計花了八百萬兩銀子。

只是,就算花這麼多錢蓋的皇陵也保護不了她的屍身。隨著中國接下來陷入混亂,盜墓賊一九二八年破壞她的棺槨,能帶走的全部竊取,過程中還作踐她的屍身。後來滿洲人成立小組,修好陵墓,設法復原她的屍體,他們在報告中寫道:「吾人輕輕翻轉御體,令其仰躺,見面容慘白,雙眼深陷如窟窿,下唇有受損跡象。」很像李鴻章在日本簽定《馬關條約》時,慈禧即使死了,也未能「保住顏面」。

自一八六一年起,慈禧藉著在自強派、文化保守派及清流鷹派之間不斷遊走,從而維繫了清政權。只是在此過程中,她牽制住了中國,沒能落實中央集權下的現代化政策,而那是明治日本成功轉型的關鍵。她的最後失敗,讓許多重要思想家深信: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必須更深入、廣泛的救方。這種體會剛萌芽時,翻譯家兼社會哲學家嚴復最能掌握他那世代人的絕望、迷惘。他悲哀地寫道:「此(自強改革)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則淮橘為枳,若存若亡,不能實收其效者,則又何也?」(譯註:嚴復《原強》。)嚴復再說:「嘗謂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斷乎不可合者,莫大於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譯註:嚴復《論世變之亟》。)

僅在慈禧死後三年,上天回應了政治改革激進派的禱告。清朝終於崩潰,而共和國宣布取而代之。由帝制中國轉型到共和中國,打開了一個令人設想如何達成富強、取得尊敬的新空間。只是,這場以共和之名的政治實驗,就以它想解決嚴復所稱的「勝古」的問題而言,依舊失敗得轟轟烈烈。

第七章
統一 蔣介石
委員長茶會

在公開場合,蔣介石是挺拔、自命神聖的「委員長」、值得自豪的中華民國總統兼國民黨總裁。私底下他的外形就遠沒那麼莊嚴宏偉了。跟當代許多中國領袖一樣,他從未能把北京官話講得純熟自如,而且用他的母語浙江方言說話時,音調很高,幾乎像唱京戲,跟他的軍事背景、嚴峻面容、剃光的頭殼、守紀律態度,實在很不協調。

他流亡台灣時間很長,而在一九六○年代早期,有時會辦「茶會」,招待當時求學於台北、屈指可數的外國學者、學生。茶會地點在他的總統府,一棟半世紀前,日本殖民台灣時代所蓋的陰鬱紅磚大廈。茶會是由國民黨的「青年救國團」組織的;救國團是官方青年組織,致力於國民黨「反攻大陸」的神聖任務,進而「拯救同胞」,而大陸當時則是由毛澤東統治了。在總統府堂皇的沙龍之一等候委員長現身,大概不難想像一九○○年代初期,外國公使夫人獲邀到紫禁城與慈禧太后茶敘時,她們做好身心準備的各色光景。

蔣介石抵達茶會,光是他出現便極具吸引力。畢竟他曾經是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領袖;一九四三年應邀參加開羅會議,一度還被抬高到「四大領袖」之一,與丘吉爾、羅斯福、史達林並稱(但最後史達林拒絕參加該會)。(498)二十年後,此時的他變成無冕流亡元首,被放逐到孤懸的亞熱帶小島。一九四九年,蔣被迫放棄國家、人民,可恥地被死對頭毛澤東追著逐著,不光采地流亡到此一島嶼前哨站。在此,他以幻想來統治自己一度主宰於「大陸」的那個國家,而中國正統則在台北以近乎虔誠的方式訴說著。

多次茶會期間,蔣委員長個人身上有許多自相矛盾,變得明顯起來;他學會以軍事紀律及新儒家的自制,來緩和自己的脾氣;對他真實的屈辱處境而言,堪稱止痛藥膏。(499)在公眾視線下,尤其置身外國人當中,他很不舒服,便靠著躲進高度制式化的跋扈與超然,來彌補自己的不夠從容;這麼做似乎經過計算,想留下一種至少是有力的印象。而且從遠處看,如此擺姿態是有一定力量。只是靠近端詳,他那麼僵硬,散發出來的不安全、脆弱感,便不止一點點。他穿著完美的中山裝,端起茶杯湊到薄薄的雙唇,你可以感受到他努力維持一種禁慾派的恬淡,既莊嚴冷靜又高傲冷漠,散發出幾許威嚴氣氛,而他知道自己當前的職位欠缺那些。的確,他自己現身在這麼襤褸的一群外國學者(有些人是騎腳踏車剛抵達的)之前,只是再度印證他由全球權力等級跌得有多慘,這個念頭實在很難壓抑。

外國人離開總統府時,都有一種感受,就是面見了一位悲劇人物、驕傲的人,他從天上跌入地獄,刑罰無法減免,如此的恥辱他得自己去克服。跟其他許多中國領袖一樣,蔣介石終生想恢復民族的光榮,方法是號召中國人誠如他所述:「救國自救,以造成一個獨立平等的中國和自立自強的國民。」(500)但是此時他人在大陸沿海的一個島上,陷入孤立困境,成為又一個想把富強帶給中國但告失敗的活生生例證。

一九六○年代前幾年,生活於台灣的感受便是:這塊土地感覺自己撞到歷史死胡同。學生,尤其美國學生,受到嚴格禁止,不得穿越寬約一百英里的台灣海峽,前往「真正的中國」。要接觸到那塊「應許之地」,得坐巴士到基隆港以南的海岸,然後在小漁村附近搭帳篷,帳篷空間便充當「閱覽室」,再用小小的、電池為動力的電晶體收音機,偷聽來自北京的違法廣播。在星空下躺在沙灘上,聽著滿是靜電干擾的政治廣播,廣播頻道裡,奇異的北京方言嗶嗶剝剝,感覺真的很刺激。刺激的歷史大戲在台海此岸,就以如此渺茫難尋的虛張聲勢上演完畢,只讓蔣介石跟他的流亡「政府」在堂皇的革命實驗中,憑添更多「俱往矣」的氣味。
(摘錄本章第一節)


第九章
不破不立 毛澤東(之二)
天安門廣場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毛澤東站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之前,向全體委員發表賀詞說:「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通用性的勤勞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反動政府所壓迫和剝削的結果……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十月一日,他再次邁步向前,這次站在數萬名呼歡的民眾之前,用他高亢、幾乎口齒不清的湖南腔,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這幕場景,好像一齣曲目很長的京劇之壓軸,這麼盛大場面,可想而知唯一的舞台就是站到天安門上。

明、清皇朝時代,正對著宏偉天安門的那塊T型空間,被稱為「御道」;有條窄窄的千步廊,是供皇帝侍衛們離開紫禁城之用,有時天子冒險到外邊世界,也走那條路。御道是「大內」與外頭俗世重疊而極少的交界線之一;皇帝家族則在大內生活,行使統治。這兒也是朝廷各部衙門所在地;皇帝詔書則放在「金風雲朵」裡頒佈下來;欽犯被綁來這兒殺頭;還有應試士子等黃榜貼出,也在這裡。

然而,天安門作為政權象徵的重要性,已經被五四運動改頭換貌了。學運人士及新文化知識分子在那兒示威,把天安門重塑為公開抗議的場合,此後變成磁吸地,頻頻供現代示威運動如民粹人士、民族主義者使用,還釋放反政府情緒。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天安門廣場再遭洗禮,這回不僅有示威,還流下鮮血,學生們抗議十三位愛國人士在上海遭英軍射殺而示威,當時統治北京的軍閥竟下令部隊開槍。魯迅以令人難忘的文句回憶此一悲劇時刻:「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隨著人民共和國的降臨,廣場開始又有另一新角色──變成毛澤東新中國的具體呈現,還有他執迷於把自己弄成不朽、自己就是新中國的標誌。過程之中,毛把天安門廣場轉化為他革命後新「中央王國」之最中心象徵。事實上,天安門廣場現代認同的這些陰陽面,既具現為國家權力還有人民對它的反抗,也是毛澤東自己人格相鬥不已的面向。他愛自然流露、天翻地覆、群眾示威及農民的草根性,但也專注於控制、紀律、正統及位高權重的裝飾排場。

中國人民百年來對抗分崩離析、政府無能、帝國主義剝削、長期落後與難忍的恥辱,毛澤東一九四九年十月現身天安門廣場是一勝利里程碑沒錯,但絕非劃下句號。在毛澤東矛盾不休、長期鬥爭及「不斷革命」的意識形態宇宙裡,從來沒有真正的終點線,只有鬥爭期間短短的間歇。正如他與蔣介石國民政府打內戰時,曾經警告說:「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一九四九年還有很多好戲還沒上演,而且毛澤東需要更宏大的舞台。因此,一從延安抵達北京,他第一批計畫之一,便是把天安門之前的空間,轉變為堂皇的公共廣場,氣勢要配得上讓他躍登權力之巔的革命。鑑於毛的革命排場跟之前的孫中山、蔣介石一樣,因此他很快就叫人把呼喚忠誠的巨幅毛澤東肖像畫,掛到天安門拱門正上方,這件事真是無足為奇。此一一模一樣,經證實只是更廣大計畫的開頭而已;計畫要把中國及中國共產革命「品牌重造」,而他是偉大先驅,他的面容就是其商標。接下來此一商標變成全球最著名商標之一。

儘管他反封建,但借用會聯想到帝王的事物,革命分子毛澤東毫不顧忌,而且回收歷史元素,加以利用,讓他的新統治名正言順。首先,他把新的共黨領導班子搬進中南海,也就是紫禁城外的皇家宮殿湖池建築群。中南海由明、清兩代帝王營造,供泛舟宴飲之樂所用,可憐的光緒帝被慈禧太后監禁於瀛台,瀛台也在中南海。正如古時帝王,毛澤東跟他的革命班底就在這裡,在高聳朱紅色城牆背後、遠離「人民」的中南海,避居起來,統治國家。毛澤東甚至把天安門輪廓弄到中國的新國徽上。

一九五○年代初期,毛澤東跟他的蘇聯顧問都完成大膽新計畫,想把天安門前的御道擴大為堂皇的閱兵場地,有位熱心者亢奮宣稱:「大到足以容納十億人開會。」毛是如此存心想超越莫斯科紅場,以至於中方計畫者很快便發現:他們跟蘇聯的建築顧問意見相左。莫斯科紅場面積只有二十英畝,而蘇聯的「社會主義小兄弟」造出來的新設計圖,竟要天安門廣場涵蓋驚人的一百英畝。經證實,規模真的很重要,尤其在競逐社會主義「大哥」一事,更是如此。

對於天安門廣場擴大新計畫,中國官方建築師群狂喜發作,謳歌宣稱:「主席的心胸廣如大海,飛越舊城牆及步道,刺入未來。」毛澤東渴望有個大型集會場,在自己新型統治期間,可以適當地公開接受愛戴,因此斷然否決古蹟保存派人士的計畫;其中有梁啟超兒子、在美國受教育而飽受推崇的建築師兼計畫家梁思成,他懇求毛澤東保留北京舊城中心。梁思成的替代方案是在西郊構建嶄新的政府建築群,相當巴黎拉德芳斯區(La Defense)或巴西新都巴西利亞的中國版,兩者也興建於一九五○年代末期。毛談到梁的計畫時說:「我花二十年打進來,現在他要把我趕出去。」主席此時已下決心,要開推土機,在老北京歷史心臟裡,開出自己通往未來之路。

中國現代史自開始以來,特色便在破壞與建設交替發作,但兩股衝動都沒替環保及古蹟保存留下多少空間。一九五八年黨中央委員會集會上,拆除北京巍峨老城牆還有各式各樣古代建築結構的問題提了出來;北京城牆建於明代,加上防禦工事最寬可與曼哈頓區第五大道相比。(page 315)毛主席漫不在乎地說:「北京……舊房子最好全部變成新房子。」他繼續說:「有人批評我好大喜功,喜怒無常,不愛古董。沒錯!我是好大喜功。至於古董,不可不好,也不可太好。有人愛古董也不差。(但)若我愛古董,今天我們開會就到周口店去開了。」(周口店是史前考古人類學著名地址,北京猿人發現地點。)

現代天安門廣場一九五○年代末期竣工時,超過一萬六千戶古代四合院、一批古代皇家建築,還有很大部分的北京城牆,都被拆除了。新廣場若光是規模還不足以令人敬畏,毛還下令在東西兩側各蓋一座龐然大廈:西邊即德魯伊教風味的人民大會堂,東邊巨大建築物裡容納中國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今日合併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兩座巨廈都花一年時間匆匆蓋好,搶在毛澤東計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大遊行之前落成。

一九七六年毛去世之後,中共在滿載政治意義的天安門廣場正中心,蓋好巨大紀念館,把毛的屍身安放在內,讓廣場變成規格全面的毛澤東聖地,紀念他的一生還有他領導的革命,當然也是他的豪華墓地。今天冷漠的毛主席紀念館依然展示他脫水而安息的遺體,館場變成介於蠟像館及皇陵之間的混合物,轉念想想,也可以是觀光勝地。

即使過了幾十年,毛的遺緒大多已遭丟棄,但今天到天安門廣場,還是很難不把它想像成毛澤東財產。巨大廣場東側有無花果樹,離開其蔭影遮蔽,往外到平坦巨大的空間,會體會到一種感覺,就是被流放到一巨大水體上面;水體已安靜下來,但不知怎地還有威脅感。一邊的水岸愈離愈遠,而對岸的登陸點依然好遙遠,兆頭很不吉祥。這麼遼遠的空曠會讓一個人覺得很渺小、無遮無掩,這種感覺似乎正中下懷。

靠著建造這麼巨大的公共空間,毛澤東實在把紫禁城跟夏宮的堂皇壓了下去。中國歷史學家侯仁之及建築師吳良墉回憶說,天安門廣場完成以後,壯觀的紫禁城似乎「退居到次要地位」,類似廣場的「後院」。
(摘錄本章第一節)

第十章
黑貓白貓 鄧小平(之一)
德州的中國牛仔
一九七九年二月,有一天晚上,夜空下著雨,一輛大轎車轉過一條陰暗的鄉間道路;轉角處有個油漆剝落的招牌,上頭寫著:「賽門頓:德州牛仔競技場:東方遇見西方的地方」。轎車停到停車場某車格,本德堡郡幾名警長原本歪靠在大捆乾草旁用牙籤剔牙,聽戶外大喇叭播威利‧尼爾森(Willie Nelson)唱的《威斯忌河》(Whiskey River),此時停止雜事,集中注意力,開始用無線電對講機通話。轎車門打開,一個身材矮小的男子走出來,他是中國的統治者,此時正來美國造訪九天。

鄧小平進入競技場時,穿牛仔馬靴打波洛領帶的德州人呈方陣隊形,端著盛滿大片豬肋排、豆子加馬鈴薯沙拉醬而凹下去的紙盤,由高往下看著他,而他開始使勁地握他們的手,宛如競選中的小城政客。等在這些身材超大德州人一旁的,是身穿暗色毛裝、本來不會現身在此、稀稀落落的幾個中國人。他們是鄧小平特使團的成員,前來與美國締結正式外交關係,執政三十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首度這麼做。

中國特使團一在場邊就座,年輕的騎馬女郎便策馬小步快跑入場,攜帶美國、中國國旗及德州州旗。一位女騎士在鄧小平之前勒馬停住,由馬鞍鞍橋側身,送上一頂十加侖牛仔帽。鄧小平誇張地把帽子往頭上一戴,幸好他有耳朵,那頂德州尺寸的帽子才沒滑下來遮住他的臉。但是他笑得很愉快,向上揮動新帽子,群眾則爆出歡呼與吶喊。要象徵中國新開始與西方打情罵悄,戴上斯特森(Stetson)牛仔帽應該足以傳達訊息了,但鄧小平接下來突然離座,沒多久再次出現時,他已坐上一輛舊式馬拉馬車。他像個選美皇后繞行競技場,由馬車打開的窗戶往外揮手,群眾又一次報以瘋狂的讚揚。

透過這些簡單而誇張的肢體語言,鄧捎出訊號,不僅向美國人表示中美關係進入新紀元,也向他的同胞透露:中國最近向外頭世界開放、國內進行大膽經濟改革,循此而往將永續長存。鄧小平在德州戴上外國十加侖牛仔帽的鏡頭,透過中國人首度由海外向國內直播,向中國人保證:他們的世界真的變了,毛澤東搞的政治死亡之舞終於結束了,而鄧小平的大西部牛仔競技就此展開。

誠如這次劃時代之旅所示,鄧小平的革命膽量絕不亞於毛澤東,而他的目標也完全一樣:為國家取得富強及榮耀。一九八○年,鄧小平對來訪的羅馬尼亞外賓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在使國家富強。」一九八五年,他的政策初步取得成功,在高峰期他再解說:「誠如我們以往的革命,改革之設計……在解脫中國的貧窮落後。」但他的路子跟毛的完全不同。鄧對於改變中國之認同、文化或政治系統──十九世紀改革派稱為「體」的東西,不感興趣。取而代之的,是他不顧一切,想把經濟的「用」改頭換貌,不管是什麼,凡是能強國富民而有必要的,他都願做。

由於鄧小平無懼於向較先進國家汲取、學習,馮桂芬的老點子,也就是學自西方而自強,變成鄧小平改革努力的中樞關鍵。只是,有件東西他是不打算借自西方的,那便是政治。就那個方面,也就是叫批評的人閉嘴而言,事實證明鄧小平之殘忍無情,跟毛差不多。比如公開倡言民主制度的魏京生,在鄧小平訪美過沒多久,就以「陰謀顛覆政府」罪名,被判刑下獄。鄧小平夢寐以求的是「後政治」歲月,經濟開發能夠進行,不受干擾,不管是毛澤東的群眾政治,或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派民主,都不能來搗蛋。

鄧體察到,中國人民因革命及多次群眾運動,已經元氣大傷,因此操控方向,遠離馬克思主義叫人分裂的政治路線。只是,一旦掌權了,要醞釀一種新的狂熱──創造好東西,也就是賺錢──他可毫不猶豫。一九八○年代中期,他把自己的「反革命」取名為「改革開放」,這種改革血統不純,令人陌生;列寧開立的國家紀律處方,還有傅利曼(Thomas Friedman)謳歌的自由市場經濟學,都拿來混著用。他用簡單格言如「致富光榮」、「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市場是好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毛澤東搞激烈的平均主義、中央集權及群眾動員,來實踐自己嚴厲的烏托邦願景,反襯的是中國去烏托邦現實。鄧小平不要這些,他讓經濟開發,變成共產黨還有當時中國人生活的存在理由。

但鄧小平不僅是反毛、反革命,而他的改革開放樣板扭轉了文革浩劫。畢竟,這個人曾經出力設定途徑,供中國走了幾十年來到二十一世紀,而且年紀老到能回憶晚清時代,中國人過的是什麼生活。其他人努力卻失敗,未能將中國現代化,苦辣的教育灑在百多年中國歷史景貌上,鄧小平都親身閱歷過了。唯有檢視他的生平,能才完全瞭解鄧小平另類新中國的願景是如何演化出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6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