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滿額折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人離不開宗教,也離不開社會,三者之間又彼此互動,作出諸多宗教、社會及文化行為。其中,文化與社會結合起來的結構與框架,又框住了人類的宗教行為。反之,宗教行為又經常提供新的元素,滋養了社會與文化,造成社會變遷與文明的躍昇。
在本書收集的七篇論文,集中在上述的人、社會、文化、宗教四個概念,討論在宗教領域中,到底有哪些人涉入?他們涉入的原因為何?又有哪些社會因素、文化因素,讓他們樂於參與宗教活動。

作者簡介

張家麟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文學士
國立師範大學 教育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博士

現任/經歷:
真理大學專任教授、淡江大學兼任教授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榮譽理事長/理事長
台灣宗教學會常務監事/理事長
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宗教諮詢委員
考試院高考典試、命題委員
宗教哲學社常務理事

著作: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2017)
多元‧詮釋與解釋:多采多姿的台灣民間宗教(2016)
宗教GPS(2016)
當代台灣政教理論與個案(2011)
台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2010)
台灣宗教統計學(2009)
台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2008)
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現象(2008)
新宗教建立衡量指標之研究(2006)
當代台灣宗教發展(2005)
國家與宗教政策(2004)
國家與社會福利(2000)

出版序:重新省思宗教社會學的詮釋脈絡
最近幾年將教學與研究的重點擺在宗教神譜學及宗教儀式學兩個面向,其中神譜、儀式本來是宗教社會學者關注的重點。今天將七篇論文結集成冊,以《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為名,嘗試用宗教社會學的理論、方法來解讀漢人宗教的神譜、儀式及其相關問題,並企圖深化本土宗教社會學的理論。
過去西方著名的涂爾幹(Émile Durkheim)、馬克思(Karl Marx Karl Marx)、韋伯(Max Weber)、沃可(Wach)等宗教社會學者,他們經常從不同角度研究這些議題,都是筆者研究的基本理論基礎。如涂爾幹著重在集體膜拜儀式後,形成共同的連帶情感,及我們同屬一群(we group)的感受。馬克思想的是統治階級將宗教當作給被統治階級的鴉片,給他們吸食之後,滿足現狀,而後支持統治者。韋伯則看到了宗教儀式的教誨信徒或凝聚他們認同宗教的效果;及喀爾文教義的實踐,造成的宗教理性,無意間吻合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專業人才需求,進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建構。沃克則對宗教現象學提出批評,認為宗教現象的理解,應該在宗教脈絡之外,結合「文化」、「社會」等非宗教現象的變因。
這些理論視野,被宗教學者視為具有「結構主義」(structurism)及「功能論」(function theory)的色彩,在本書中筆者將之當作這兩年研究子題的假想(hypothesis),視「神譜」、「儀式」為不同的「小結構」,「社會」、「文化」、「宇宙自然界」為一「大結構」,論述這兩者之間的關連,或小結構對大結構及結構下「參與宗教者」的影響。
在本書中,分別討論了〈誰為保生大帝立廟-以北台灣八縣市宮廟為範圍〉、〈另類的「天人合一」-論「神媒」的角色〉、〈經典與儀式-《玉樞涵三妙經》的意涵與「禳星」〉、〈誰在封神-關公信仰脈絡及其形成〉、〈凶神或吉神-論安太歲的類型與形成因素〉、〈感恩、感應與禳災-祭星思想與儀式的轉化〉及〈自主、互利與競爭:廟方與神職人員互動之研究〉等議題。扣住以下幾個宗教社會學理論及方法學論點的解讀:
一、詮釋主義(hermeneutics)
筆者認同韋伯與沃可兩位學者對宗教現象的詮釋角度,前者認為要把它放在「時間」、「空間」的脈絡(context)進行理解,做出合理的詮釋;後者則認為要把它放在信仰者的「思想」、「行為」及「團體對宗教經驗」等脈絡來理解。兩位學者對脈絡理解的角度各有差異,但皆有可取之處。
因此,筆者在相關的詮釋論述,有時採用韋伯路徑,有時採取沃可的方法。依問題的性質及取得的資料,對宗教參與者進行深刻的本質(essential)論述。理解當代台灣的漢人,他們涉入宗教活動的動機、擔任宗教專業人員的理由;或是透過「神秘主義」(mythticism)、「奧秘主義」(occultism)的概念理解鸞手用扶鸞儀式創造經典的思維;亦或是神譜、儀式的形成,應崁在文化、宗教或社會脈絡中來觀察;甚至,探索當代台灣寺廟組織的形成,不能遺漏其內在本質與特色。對於這些問題,筆者皆採用詮釋主義的思維加以論述。

二、經驗主義(empiricism)
在本書各子題的討論,擷取文獻資料(secondary data)及一手的宗教社會調查資料(primary data),將之比對後,再進行分析(analysis)及綜整(synthesis)。就宗教社會學的本質原屬社會科學的學科領域範疇來看,研究者應該依「事實」(facts)、「行動」(actions)、「行為」(behaviors)或「現象」(phenomena)當作「經驗」素材。
筆者以為,無論是文獻或是自己採集的資料,皆需要反映客觀存在的宗教行為或活動。然而,筆者寧可選擇「主觀互證」(inter-subjectivity)的研究途徑,根據個人的研究旨趣,探索當代台灣「誰在宗教當中」這項主題。竊以為,如果可以將過去的歷史、宗教經典、研究成果等文獻,分為理論(theory)與事實(facts)兩類資料,就可與研究團隊所搜集的社會調查資料進行比對;從中尋找出宗教儀式、神譜、宗教人員、廟宇等「變遷」、「融合」、「多元」的軌跡,而這也是漢人宗教的特色。不僅如此,尚且可以將過去學者研究的理論,用這些軌跡加以檢證(verify),或許就可突破過去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當代本土台灣宗教社會學論述,而與西方宗教社會學形成「理論競逐」的多元典範(plural paradigms)。
三、因果關連(causal relation)
在本書的各項子題中,皆隱含了探究「為什麼」會有各種宗教活動的科學動機,或是各類宗教活動帶來「什麼效果」的思維,這兩個問題皆屬因果關聯的論述。
第一章,為了理解誰為保生大帝立廟,除了探討立廟者以外,也希望理解他們立廟的動機。其次,在神媒的角色,論述鸞手、乩童與法師三種台灣本土神職人員的宗教活動外,我也嘗試進一步去論述神媒是否帶來宗教發展這項議題。再者,經典與儀式的論證,透露出筆者的研究想像,認為經典會影響儀式的內容及進行,而這也意味著兩者存在正相關。在第四章,討論關公信仰的形成議題,扣住了西方宗教學者皇帝封神的理論,並突破了這項理論,論證乩童、鸞手、教主、小說皆可能是關公成神的主要來源。第五章,討論安太歲的類型及其形成因素,運用了類型學、化繁為簡成幾類的安太歲類型,也進一步討論形成這些類型的社會、文化及宗教因素。第六章,論述祭星思想與儀式間的變化議題,筆者也嘗式建構祭星思想的轉化,帶來了當代台灣祭星儀式的變遷這項假設。最後在第七章,用互動的角度理解當代台灣寺廟組織和神職人員的支配、合作關係,甚至進一步討論,造成廟方自主性升高,足以宰制各類神職人員在廟宇中主持的儀式。
總之,在每項子題的討論,筆者都試圖抓住詮釋主義、經驗主義及因果關連等三個概念,探索宗教神聖現象中的「宗教」或「非宗教」的因素,而這也是宗教社會學的研究核心。個人衷心期待,未來本土宗教社會學能建構媲美西方宗教社會學的理論,而這本書只是在這項工作跨出一小步,奠定一塊小小礎石。另,感謝蘭臺出版社出版學術著作,讓學術著作有發表園地.

作者: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教授 張家麟

目次

序:重新省思宗教社會學的詮釋脈絡 III
第一章 誰為保生大帝立廟?-以北台灣八縣市宮廟為範圍 1
壹、前言 1
貳、立了那些廟 4
參、立廟動機 18
肆、誰立廟? 29
伍、討論 34
陸、結論 38
第二章 另類的「天人合一」:論「神媒」的角色 53
壹、前言 53
貳、鸞手與扶鸞儀式 56
參、乩童與辦事、遶境儀式 64
肆、收驚法師與收驚儀式 72
伍、小法法師、乩童與安收營、犒軍儀式 76
陸、神媒與宗教發展 78
柒、討論與結論 83
第三章 經典與儀式:《玉樞涵三妙經》的意涵與「禳星」 107
壹、前言 107
貳、《玉樞涵三妙經》的結構與意涵 111
參、禳星儀式 123
肆、討論:經典與禳星 137
伍、結論 147
第四章 誰在封神:關公信仰脈絡及其形成 175
壹、前言 175
貳、從封候、王到關帝 177
序:重新省思宗教社會學的詮釋脈絡 III
第一章 誰為保生大帝立廟?-以北台灣八縣市宮廟為範圍 1
壹、前言 1
貳、立了那些廟 4
參、立廟動機 18
肆、誰立廟? 29
伍、討論 34
陸、結論 38
第二章 另類的「天人合一」:論「神媒」的角色 53
壹、前言 53
貳、鸞手與扶鸞儀式 56
參、乩童與辦事、遶境儀式 64
肆、收驚法師與收驚儀式 72
伍、小法法師、乩童與安收營、犒軍儀式 72
陸、神媒與宗教發展 78
柒、討論與結論 83
第三章 經典與儀式:《玉樞涵三妙經》的意涵與「禳星」 107
壹、前言 107
貳、《玉樞涵三妙經》的結構與意涵 111
參、禳星儀式 123
肆、討論:經典與禳星 137
伍、結論 147
第四章 誰在封神:關公信仰脈絡及其形成 175
壹、前言 175
貳、從封候、王到關帝 177
參、協天大帝 180
肆、恩主公 183
伍、護法神與法律主 186
陸、關岳、關孔並祀 187
柒、關公坐上凌霄寳殿 190
捌、文昌神或財神 194
玖、討論與結語 197
第五章 凶神或吉神:論安太歲的類型與形成因素 211
壹、研究問題 211
貳、太歲信仰的思想變遷 213
參、安太歲的類型 220
肆、安太歲類型的思想意涵 226
伍、安太歲類型的形成因素 233
陸、結語 237
第六章 感恩、感應與禳災:祭星思想與儀式的轉化 251
壹、前言 251
貳、祭星思想的轉化 253
參、祭星儀式的變遷 262
肆、討論與結論 271
第七章 自主、互利與競爭:廟方與神職人員互動之研究 291
壹、前言 291
貳、廟方自主性升高 293
參、廟方與誦經團的互動 296
肆、廟方與各宗教神職人員的互動 301
伍、討論 310
陸、結論 31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