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講義第十六輯
商品資訊
ISBN13:9789869497091
替代書名:A Discourse on the Lotus Sutra Vol.16
出版社:正智
作者:平實導師
出版日:2017/12/01
裝訂/頁數:平裝/368頁
規格:21cm*15cm*2.2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法華經講義 第 16 輯 精采內文摘錄
《妙法蓮華經》上週講到一百五十四頁,第二段第五行,世尊開示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接下來說,像這樣來受持書寫以及教導別人書寫此經,有這麼大的功德,遠勝過造作高廣莊嚴而數目極多的殿堂來供養眾僧,進而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以外,又加上精進的修行六度,「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因此他的功德是最殊勝的,而他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這裡 世尊所講的受持此經以外所修行的六度,跟一般佛弟子所講的六度有些微不同;這裡講的布施當然不是如同三賢位中所說的初機菩薩的布施,而是悟後能夠現觀布施時三輪體空的六度萬行。因為三賢位中的初機學人還沒有實證般若,只能作財施以及無畏施,法布施其實還談不上;但是能夠受持此經的人,既然懂得如何書寫此經,也懂得教人如何書寫此經,表示他是通達第一義的人;否則便只能在文字上抄寫,在口頭上唸誦當作受持,並不是如理的受持;那他所修的布施就不可能是如實的法布施,就只能是一般所謂的布施表義佛法,也就是只能作依文解義式的法布施,其實不是真能受持、自書、教人書的人所作的法布施,所以這裡說的布施跟以前說的並不一樣。
同樣的道理,「持戒」也不是只像凡夫菩薩一樣,只作戒相上的受持而被戒相綁死了,導致許多應作的菩薩道的實行反而產生了遮障,因此這個持戒是跟凡夫菩薩的持戒有所不同的。凡夫菩薩避之唯恐不及的某些犯戒行為,他可能奮勇直前而去作了,因為對眾生的此世有利益,也對眾生的後世有利益,而不是只有考慮到當前大家對他的觀感。所以這個持戒,是包括護持正法時即使犯戒也要去作。包括眾人皆斥責說「你這個如來藏法是外道神我」的時候,你也應當堅持到底,絕不放棄。也就是說,他除了事相上為眾生、為正法的根本目的所在,不惜犯戒來護持正法不滅,成為真正的持戒者;除此以外,他還有法戒要持,就是依於法毗奈耶而判定應該要如何受持戒法,而不是只看眼前,是從整體的現在世和未來世的總和來看待,所以不管人家對於「此經」如何毀謗,他繼續受持讀誦,不受影響,這才是妙法戒。那麼這樣的持戒,跟一般人所知的持戒並不相同。
接著忍辱,對於一般凡夫菩薩而言,他們修的是對於有情要如何接受,是忍受有情對他所作不平等的事相上的待遇,但在法上他所能夠修忍的部分,也就只有信受大乘法,不排斥二乘法,但不以二乘法作為他的歸命所在,最多就只是如此。可是當他信受大乘法的時候,有人告訴他說:「大乘法就是解脫道,成為阿羅漢以後不入無餘涅槃,依於解脫道繼續在人間利樂眾生,最後福德圓滿時就能成就佛道。」他會接受,因為他在法上的忍,就只能到這個地步。
但是如果你告訴他:「大乘法不只如此,還包括如來藏的實證而現觀實相般若智慧。此外還要進修一切種智,滅盡五陰的習氣種子,歷經《華嚴經》所講的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最後才能成佛。」你這樣說完了他卻是不信,因為他的凡夫師父不是這樣教他的,所以他對這部分的忍辱──法忍,也就作不到了,那麼他對大乘法的忍辱是沒有修習成功的。可是如果已經實證了,這部分就隨著你的體驗多寡而能夠少分、多分修這個法忍,這才是大乘法中真正的忍辱行。
也許有人想:「修證大乘法,證第八識如來藏,這是天經地義的,為何還須要忍?」然而諸位要想想看,你們學佛以來,是何時有聽聞到人家說「要證第八識才能算是佛菩提道的入門」?你追溯的結果,就是第一次看見正覺同修會的書,或是讀到正智出版社的書,才第一次對自己作了這樣正確的教導。以前是沒有人這樣教導的,所以大家學了二十年、三十年,對於佛法的內涵與次第依舊是渺渺茫茫。而且還常常聽到六識論的法師與學術界人士說:「如來藏是外道神我,不是佛法。」他們認為只要有六根來觸六塵就能生起意識等六識覺知心,落入龍樹《中論》所破的「諸法共生、無因生、他生」的邪見中,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落處,學人也都不知道他們的邪見與錯誤,所以學佛三、四十年以後,依舊覺得渺渺茫茫,不知從何下手修證。
在以前,人家告訴你說:「佛法浩瀚無邊,根本無下手處。」你一定認同,因為你也不知道佛法該怎麼修、該如何證。可是你接觸到正覺的法以後漸漸才信受,漸漸知道佛法的實證是該從哪裡下手,然後終於也瞭解成佛之道的次第與內涵是什麼。可是回想一下,剛接觸到正覺的妙法,那時有一開始就信受嗎?十個人倒有八個人一開始是抗拒的:「這正覺講的都跟人家不一樣,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而且,問來問去,諸方道場都說:「正覺所證的如來藏不是正法,人家開悟都是證得離念靈知等等,他們竟說要證如來藏,難道大家都錯了,只有他們正覺才對嗎?」
我相信諸位都聽過這樣的話,可見剛開始時,正覺的第八識正法也是不容易被接受的。也許又有人想:「我在正法悟了以後總沒問題了吧?」也不盡然,想想看,我弘法以來經歷過三次的內部法難事件,那些都是從我們會裡面發動的;他們已經知道如來藏是什麼了,結果還來否定,這表示什麼?表示如來藏這個妙法,實證了以後不容易安忍,所以他們失去了法忍而退轉。不容易安忍的原因當然很多,有些人因為是新學菩薩,修學佛菩提道以來不過十劫、百劫,所以他們很容易退轉。
就像無量劫前淨目天子法才跟王子舍利弗,他們那時自己開悟了,可是沒有善知識攝受,無法忍於這個無所得法,於是又自行否定;否定以後又找不到萬法的根源,就無法信受自己所造的業種都會存在自己的如來藏心中──因為他們把如來藏否定而當作是五陰的功德,所以他們心中認為也沒有什麼因果可說;因此而退轉之後,十劫之中無惡不造;直到無量劫後才終於被 釋迦佛所度,又修學很久以後直到二千五百多年前,才在 釋迦佛座下入地,生起本來無生的大乘法忍。那是在退轉之後淪墮很久才終於能夠重新再悟入,已經比較有智慧了,也有善知識攝受了才不退轉,才能夠走到今天的境界。
若是新學菩薩,學佛以來不過十劫、百劫,提早幫他們證悟以後大多無法安忍的。所以,以前會外總是有人說:「他們正覺的法有問題,才會一次又一次常常有人退轉。」但是我們有一位同修很有智慧,他說:「正因為正覺的法沒有問題,才會有人退轉。因為這是無所得法,善根不夠的人無法安忍於無所得法,表示他們還沒有這個法的法忍,因此退轉了。如果是一般的法,大家都一樣,同樣是離念靈知,『悟後』都繼續住在我見之中,都不會被人家否定,他們都同樣落在離念靈知裡面而不必否定自我,不必斷我見更不必斷我執,永遠把握自己、作自己,眾生最喜歡了,因為眾生本來就住在五陰我的境界裡面執著自我,他們當然不會退轉。」
你在路上隨便找幾個人談一談,叫他們否定自己,看他們要不要?他們當然不要。認同五陰我的境界時,連凡夫都不會退轉的。不退轉於什麼?不退轉於我見。因此說,新學菩薩很容易退轉於無所得的如來藏妙法,然後回到我見去,繼續認定五陰我是真實的我,這都是正常的。所以會有人退轉的法才是正法,永遠沒有人退轉的法一定是外道法,不然就是常見法。
所以這樣看來,證悟以後要安忍也是不容易呀!假使有人還在外道法裡,但是有一天從我們的書裡面去閱讀,自己去作功夫,自己去參禪開悟了,並且智慧深妙而不退轉;雖然他還是外道之身,我仍然要說他是菩薩,因為他的本質就是菩薩,而他心中也一定會認定佛法僧三寶是他的究竟歸依處。只是因為當前的局勢使他無法在三寶門下歸依,但是你叫他退轉,叫他不要信受佛法僧,他打死也不退轉。這種人古時候就有了,大薩遮尼犍子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若有這樣的外道也是正常的,本質還是菩薩,但他已不歸依原來的外道天神。
如果他還在歸依原來的外道天神,還在推崇一貫道前人創造的老母娘,我就說他還是外道;他只是知道表相密意,仍然不是菩薩,因為他的慧眼還沒有生起,顯然就不是菩薩了。所以說,對無所得法生起法忍不容易的,因此這個忍辱是要函蓋眾生忍,也要函蓋法忍的;否則的話,受持「此經」以後,結果他修的六度竟跟凡夫菩薩一樣,又怎麼能稱為「受持此經」?顯然他根本不懂得如何書寫此經,更別提教人書寫了。那麼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也能現觀了,就說這樣子就是能夠修忍。
第四度是精進,也就是一世又一世都於這個勝妙法永不退轉;舉凡所應修的法與次法,都不懈怠而精進修學。如果有時心中懷疑,退失了一天兩天,那就是懈怠;如果有時一念生疑,那就是一念之間的懈怠。真正精進是實證以後轉依成功,永不生疑,才是真正的精進。像這樣真正精進的人,在法與次法上面用功修學,函蓋整體的佛菩提道,而不是單單在法上或者單單在次法上面精進,這才是真精進。這個精進,並不是勞役其身、苦其心志,稱為精進;而是依於佛菩提道「此經」如來藏的修學、所應該有的法與次法,全部一體皆修、無一偏廢,並且從不生疑,才是真精進。
可是這樣的正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所修的卻是「一心」,不是禪定,不是靜慮。說禪定、說靜慮,那是凡夫菩薩們所應該修的,所以破參前教你要作無相念佛的功夫,要作看話頭的功夫,但是不急著告訴你證悟之標的是第八識真如,要你去作功夫制心一處,把心猿意馬收束好、調教好了,然後才能安於正法中來實修。可是當你這些功夫完成而實證「此經」以後,懂得「受持此經」,也懂得「若自書、若教人書」,接著這個第五度就是要教你「一心」。
「一心」並不是教你靜坐除去妄想雜念,而是教你在唯一的一個心上面用功修學,當然諸位都知道這個「一心」就是指真如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可是不要忘了,唯識學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一心說,唯通八識。」不管是誰,如果他要說眾生就只有一個心,那麼這個「一心」的說法,一定是指第八阿賴耶識。這個一心說,不能作別的解釋,就是以阿賴耶識來函蓋全部八個識;所以七轉識也函蓋在阿賴耶識裡面,為了方便說明,為了讓眾生區分清楚而容易證悟第八識如來藏,所以把祂分成八個識來說,其實眾生就只有一個心,叫作如來藏阿賴耶識。要這樣子受持,才是真正的修學第五波羅蜜「一心」,所以這樣來修學這個「一心」的法,也就是先修學實證阿賴耶識的法,悟後學習如何安住阿賴耶識「一心」之中。祂是總共有八個識,因此在「受持此經、若自書、若教人書」的時候,不是只有一個阿賴耶識,還是要函蓋前七識的;因此是八識心王的一一法中所應修者就應該修,所應斷就應該斷,這樣才是真正的修習第五度「一心」。
最後就是智慧第六度了,為什麼這時候要講智慧?因為前五度的修習目的就是為了發起智慧;可是這個智慧是指佛菩提智,不只是解脫智,也不是世俗法中的智慧,而是函蓋解脫智、世俗智的佛菩提智;因為這個智慧又稱為無智慧,無智慧是因為:所證的真實心如來藏的境界是證悟者所應當轉依的,當你轉依了真心如來藏以後,你深入觀察如來藏的境界時,發覺如來藏的境界中沒有智慧可說;你懂得而且是現觀了如來藏的實相境界中沒有智慧時,你這個意識就能夠發起很勝妙的智慧;這樣的無智慧的智慧,才是真正的佛菩提智;依於這個智慧繼續進修,最後才能成就究竟解脫、究竟實相的佛果。
也許有人剛一聽到說:真正的智慧是無智慧的境界。心裡面起了個大疑問,其實不必。只要把《心經》拿一句出來唸過,就會想起來了:「無智亦無得。」因此,所證得的心如果是會有智慧的,那麼依於那個心而發起的智慧一定只是世間智慧,就不是佛菩提的智慧。所證得的心是沒有智慧的,依於這個心的境界觀察,知道實相法界中是沒有智慧也沒有所得的境界,他才可能發起勝妙的智慧,所以實相智慧的根源是沒有智慧的「此經」如來藏。依於這樣子來精進修學六度波羅蜜,以這樣的目標來修六度,要圓滿這樣的目標,也就是圓滿究竟無所得的智慧來修這六度,才有可能在未來成就佛道。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