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肌理之下:一個人探尋臺灣攝影(簡體書)
滿額折

肌理之下:一個人探尋臺灣攝影(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18 元
定價
:NT$ 708 元
優惠價
8761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兩岸文化同宗同源、一脈相承,具有同樣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表現,隨著兩岸關系的日益改善,相互觀看、相互探討、相互借鑒、相互影響變成了可能,兩岸的攝影人作為文化的使者,為構建兩岸友誼之橋、合作之橋、文化之橋貢獻著力量。《肌理之下:一個人探尋臺灣攝影》著眼于介紹半個世紀以來臺灣攝影人眼中的新臺灣,對研究臺灣歷史、臺灣人文具有極高參考價值。《肌理之下:一個人探尋臺灣攝影》內容曾在主流刊物《攝影世界》和《中國攝影》雜志上發表過,引起大陸攝影界的熱烈響應,受到廣大攝影愛好者的喜愛。

作者簡介

傅爾得

策展人,專欄作者,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畢業。近年工作、生活于上海,頻繁往返于倫敦、紐約等國際文化交匯之都。2015年,為大理國際影會策展“肌理之下:臺灣當代攝影聯展”,獲2015年大理國際影會“金翅鳥”策展人獎。

台灣攝影的發展歷程,隨著近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社會的不斷變化而發展。在1945年國民黨當局從戰敗國日本手中接收台灣之前,紀實攝影以鄧南光、張才、李鳴雕這“攝影三劍客”為代表,此後至1980年代前後以阮義忠等為代表的對台灣本土的影像紀實-紀實攝影因滿足了台灣社會渴求關注自身的人與土地的實際需要而發展至高潮。另一方面,從1960年代開始.台灣的知識分子階層、藝術人文界等在國民黨白色恐怖氛圍的威權統治下,開始擁抱標榜自我、自由與個性的存在主義等現代主義思潮,而發端出攝影的現代性表現。隨著1980年代此起彼伏的街頭運動至1987年台灣的解嚴,舊的社會秩序在急劇轉型中,台灣的攝影也往當代進行著轉型。台灣現代影像的友端。

1960年代是一個舊秩序被街頭運動逐漸打破,新秩序正在建立的時代,整個世界在動盪和激進中前進。

二戰後西方國家經濟迅速發展,且在1960年代持續繁榮。物質富足的嬰兒潮一代,作為最具革命性的因子,成了這波社會動蕩的前鋒。1960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性解放運動、黑人運動、女權運動,以及反戰浪潮等風起雲誦。而在大西洋彼岸的歐洲也不平靜,1968年的法國學生運動引發了多數發達國家的學生工人運動。整個世界陷入一股激進且壓抑的情緒之中,這使得標榜個性和自由的存在主義流行開來。

這波現代主義的思潮和情緒,也蔓延至當時經濟蓬勃發展的台灣,台灣的藝文界熱情地擁抱了存在主義。

1969年,被台灣媒體稱為“19歲綠手”的謝春德,在台北的精工舍畫廊做了第一次個展《午夜》,其個性化的現代影像語言,不僅展現了年輕人內心的疏離和荒謬,更重要的是,展現了對傳統紀實攝影的反叛和顛覆。

1960年代,台灣雖然和大陸政治氣氛稍有緩和,但仍處於蔣介石威權當局的白色恐怖統治下,社會被一股消極頹廢的悲觀情緒所籠罩。這種精神上的困局,讓薩特、加繆等存在主義哲學家的思想和書籍,在台灣知識分子中和文化藝術界大受歡迎,現代主義思潮在台灣蓬勃發展。彼時,謝春德、張照堂等20歲左右的年輕一代,用生猛的創造力回應了時代的變化,他們的創作,讓攝影也參與了這股現代潮流。

1962年,正在念大學的張照堂,拍下了他的高中同學黃永松(後來的《漢聲》雜誌創辦人)的無頭裸體的背(《新竹。五指山》)。這張徬徨憂鬱的學生作品,因其表達內心和情緒的現代影像語言,有意無意間挑戰了當時台灣社會主流的沙龍攝影和傳統紀實攝影。在經過時間的洗禮後,那張照片成了壓抑時代的符號,成了台灣“1960年代的背”。1965年,張照堂找來了他的老師、紀實攝影家鄭桑溪,以現代式的影像表現,合作舉辦了“現代攝影雙人展”。現在看來,當年的展覽,在台灣攝影的發展脈絡上多少代表了某種歷史意義的轉折,即從傳統紀實性的“拍到什麼”,轉到了表達式的“怎麼來拍”。

目次

自序 肌理之下
前言 尋訪臺灣攝影之路——從影像看臺灣的情緒與細節
臺灣攝影師:在某個瞬間,碰撞你的靈魂
陳界仁
藝術家的終極關懷——人的處境
吳天章
“假”且“俗”的臺客藝術家
李小鏡
一個藝術創作者的演化
郭英聲
寂境:看見郭英聲
謝春德
靈魂應該被撞擊
張照堂
我的荒謬感一直都在
阮義忠
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
陳傳興
我是一個迷宮
林柏楔
有情懷的見證
姚瑞中
廢墟:荒謬的現實
陳伯義
只有在面對攝影時,我才會看到社會的本質
何經泰
拍攝,源自身份的焦慮
沈昭良
追舞臺車的人
周慶輝
紀實到當代攝影的轉型者
鄧博仁
時間·酵母:在掌控與失控之間
游本寬
助力美術攝影教育
劉振祥
紀錄表演劇場的“大佬”
陳少維
創作的人,才會珍惜底片
蔡榮豐
商業攝影師的焦慮與掙扎

島嶼影像生態
評論 媒體
郭力聽
作為批評者的責任
李威儀
《攝影之聲》:做一本在臺灣找不到的雜志

畫廊
黃亞紀
亦安畫廊:攝影與繪畫并存
李旭彬
海馬回:聚落在臺南的影像教育基地
邱奕堅
1839:專注影像,推動高校影像教育

博覽會
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陳世彬:我們處于教育、培養攝影藏家的階段
臺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
房彥文、馬立群:看見臺灣年輕攝影人的活力
全會華
艱難的抉擇

臺灣攝影博物館
莊靈
推動攝影博物館成立的奔走者
臺灣攝影文化中心
訪審查委員林志明、侯淑姿

兩岸交流
鐘永和
“臺北攝影節”發起人之一
臺灣中華攝影藝術交流學會
訪康臺生(臺灣中華攝影交流學會理事長,臺北攝影節主席)
致謝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1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