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司馬遷所撰的《史記》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是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它不僅是一部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歷史鉅著,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在中國史學與文學上的影響既深且鉅,研究文史者幾乎無人不讀《史記》。本書為最新的全注全譯本,擁有多項特色:正文以金陵書局本《史記》為據,並參考了多種《史記》版本與校勘著作,凡版本異文、訛誤之處,皆據以更正及說明;注釋吸收、參考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與前人舊注的長處,並作了大量的更新與增補,史實典故一律注明出處,古歷史紀元皆標示西元紀年,地名則有古今對照;相關考訂與評論能萃取前人研究成果之精華,提出注譯者獨到之見解,並特別注意二十世紀以來考古發掘的新成果;語譯則力求通俗流利,不僅忠實於原意,且能傳達出原文的氣勢與鋒芒。期能提供讀者閱讀與研究《史記》最大、最佳的幫助。
作者簡介
【注譯者】
韓兆琦,一九三三年生,天津市靜海縣人。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名人/編輯推薦
人人都應讀《史記》
中華民族的輝煌文明,自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迄今,已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許多前人的智慧與經驗,亦隨時間的過往而留傳至今,甚至為後人所發揚光大。歷史的傳承,是一個民族文明延續的總結表現,藉由歷史的記載,我們也得以瞭解自己的本源。孔子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就是強調歷史對於一個文明發展與延續的重要性。
縱觀中國歷朝更迭,史書不絕,較之四海諸國,所記載內容之豐富,何止千萬。其中最集文學、史學價值於一身者,非《史記》莫屬。它不僅僅廣納先秦史料之菁華,更重要的是,這套偉大史書的作者──司馬遷,以生動的情節、優美的文辭、感性的筆調,為文明發展留下最好的見證。《史記》從一部私家撰著,躍升為官方認定之正史,位居「四史」之首,以「千古以來第一書」名之,實不為過。今人對《史記》之所以重視,不單單緣於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傳達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更因為字裡行間所流露的文學價值。因此,研究古史、鑽研先秦文明、學習上古漢語與練習謀篇佈局之人士,無不借鑑《史記》。如「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即十分推崇司馬遷,以為《史記》當是後代學子為文之典範,他的〈張中丞傳後敘〉便是學習《史記》的人物傳記。歐陽脩的散文簡練流暢,亦深得《史記》神韻,如他所撰之〈五代史伶官傳序〉,其文章格調與《史記‧伯夷列傳》便極為相似。
在近代發光發熱的明清通俗小說和戲劇創作,也大量吸收《史記》的筆觸與特色。例如《史記》中對於人物形象之鋪陳,以簡練生動的故事情節來進行,千百年來在民間流傳,這些都為通俗小說和戲劇創作提供良好的素材。又如《史記》中通過人物的對話、舉止來表現人物性格,以使故事生動曲折,亦被許多優秀的小說創作所吸收。此外,小說與戲劇在取材上,也多有緣自《史記》者,如《竊符救趙》、《楚漢春秋》、《琴心記》等,這些故事一直到今天還流傳不衰,深受廣大群眾所喜愛。
總而言之,《史記》不僅僅是一部記載歷史的書籍,並為後代文人學者規摹優美篇章立下最佳典範。它承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為政治、歷史、文學各方面提供最豐富、最絢爛的他山之石。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無論士農工商,都應該熟讀《史記》,從中吸取屬於自己的文化結晶與創造動力。
序
增訂二版
再版說明
目次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再版說明
校記序
導 讀
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 一
卷二 夏本紀第二 四三
卷三 殷本紀第三 八三
卷四 周本紀第四 一一五
卷五 秦本紀第五 一九五
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 二七七
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 三八七
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 四六一
卷九 呂太后本紀第九 五四七
卷十 孝文本紀第十 五八九
卷十一 孝景本紀第十一 六三七
卷十二 孝武本紀第十二 六五五
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七一一
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七三五
卷十五 六國年表第三 八五七
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九二三
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九五一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一○○三
卷十九 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一○八七
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一一二一
卷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一一五七
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一一九五
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一二二七
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一二五一
卷二十五 律書第三 一三一五
卷二十六 曆書第四 一三四三
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一三八九
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一四六七
卷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一五六九
卷三十 平準書第八 一五八七
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一六四一
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一六八一
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一七三九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一七八七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一八○九
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第六 一八三一
卷三十七 衛康叔世家第七 一八五七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一八九一
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 一九三一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二○一五
卷四十一 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 二○八九
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二一二三
卷四十三 趙世家第十三 二一六三
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二二五九
卷四十五 韓世家第十五 二三○九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二三三三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二三八三
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二四五五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二四八三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二五二一
卷五十一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二五三一
卷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二五四五
卷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二五七七
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二五九五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二六一七
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二六五一
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二六八三
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二七一三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二七三九
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二七六三
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第一 二七九九
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第二 二八一三
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二八二九
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二八五五
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二八六五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第六 二八八七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二九一七
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 二九八一
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 三○○七
卷七十 張儀列傳第十 三○七五
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三一三三
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第十二 三一六五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三一八三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三二○九
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三二二九
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三二六一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三二九一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三三一三
卷七十九 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 三三四一
卷八十 樂毅列傳第二十 三四○一
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三四二五
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三四五七
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三四六九
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三五○七
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三五四三
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三五六三
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三六一一
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三六七五
卷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三六九三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三七二九
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三七四九
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三七七五
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三八三三
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三八六一
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三八八一
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三九二七
卷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三九五九
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三九九五
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四○○九
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四○四一
卷一百一 袁盎鼂錯列傳第四十一 四○五九
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四○九一
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四一一一
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四一三九
卷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四一六一
卷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四二二一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四二六三
卷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四三○三
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四三二七
卷一百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 四三六一
卷一百一十一 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四四三七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四四九一
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四五四五
卷一百一十四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四五七一
卷一百一十五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四五八五
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四五九九
卷一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四六一七
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四七○三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四七六一
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第六十 四七七三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四八○一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四八三七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四九○一
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四九四九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四九七三
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四九八七
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五○三三
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五○五七
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五一一七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五一七一
附 錄
報任安書 五二六三
司馬遷年表 五二八五
歷代中外人士論司馬遷與《史記》 五三○三
主要參考書目 五三三三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