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背離親緣(全二冊):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份認同的故事(簡體書)
滿額折

背離親緣(全二冊):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份認同的故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48 元
定價
:NT$ 888 元
優惠價
8777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安德魯·所羅門起初因為自己所經歷的人生傷痛於是開始關注水平身份的社會和家庭問題,他同性戀的身份令父母憂心和震驚,自己也深受抑鬱癥的困擾。在成功治療抑鬱癥後,他開始從自身的經歷和痛苦中尋找身份的認同。作者先後走訪了300多個家庭,訪談的物件從西方白人父母到巴厘島的聾人父母,還有非洲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中幸存的女性,以長達10年的時間來觀察他們的生活、變化、發展及認同,收集的資料將近4萬頁。
本書總共探討了十種類型的情況,作者用一種獨立章節但又互相聯系的結構呈現出當孩子有水平身份時家庭成員所面對的一系列問題。書中第一章為總論,作者詳述了自己身份認同的痛苦經歷及為何寫作本書的原因,第二到第六章討論的是幾種罕見但又令人非常擔心的兒童生理疾病或障礙(聽障、侏儒、唐氏綜合征、自閉癥、精神分裂癥),第七到第十二章討論的類型看上去更像是社會問題,分別是身心障礙、神童、遭奸成孕、罪犯及跨性別,作者以這些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經歷和心理發展過程,來反映這些父母和真實世界的互動,無論我們身邊是否出現這樣的孩子,是否出現這些難以解決的困難,都應該反思和思考他們的經歷和痛苦的來源,並且引起對我們自身和未來社會各種心理問題和疾病的理解和關注。

作者簡介

安德魯·所羅門,政治、文化、心理作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學教授、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精神病學講師、耶魯大學貝克萊學院講師、美國筆會中心理事會主席、耶魯大學精神病學系跨性別精神健康特別顧問、密歇根大學抑鬱癥中心主任。曾獲得生物精神醫學學會人道獎和大腦與行為研究機構的生命貢獻獎。
2013年發表TED演講:《愛,本無條件》《抑鬱,我們各自隱藏的秘密》
2014年發表TED演講:《生命中的那些慘痛如何造就我們》
作者多年為 《紐約時報》、《紐約人》、《藝術》、《旅行和休閑》等報刊撰稿,2001年他根據自己治療抑鬱癥的經歷而寫成的《正午的惡魔》(國內譯名《走出憂鬱》)榮獲美國國家圖書書評獎,入圍2002年普利策獎,並被《泰晤士報》列入了過去10年1000本*好的書籍之一。2002年他為了治療自己身為同性戀而在成長過程承受的傷害,針對300個擁有異常兒童的家庭展開了為期10年的走訪和調查,寫成了本書。
他的演講被《Wired》雜志列入十大必看TED演講,他也成了《紐約時報》年度暢銷作家、《紐約時報》與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100部好書作家之一。
作者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多發性結節硬化癥協會“美好人生書獎”、全國精神疾病聯盟紐約分會的肯書獎、年度心理類書選、浪達同性戀文學獎,以及優質紙本書俱樂部新視野獎等十多項獎項。
所羅門積極投入多項人權運動,關注主題包括跨性別者的權益、精神健康、教育與藝術等。

譯者介紹:
簡萱靚 中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口譯組
謝忍翾 中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口譯組畢業。

名人/編輯推薦

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份認同的故事★本書獲得2012年美國國家書評獎、2012年《紐約時報》十本*佳圖書獎及美國國內文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獎項
★作者是《紐約時報》年度暢銷作家、《紐約時報》與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100部好書作家之一
★本書兼具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意義,從心理學來分析社會問題發展,從社會角度探討心理疾病起源
作者以細膩而溫柔的筆法將嚴肅的心理研究和令人動容的家庭悲劇重現世人面前,令所有人反思:他們的痛苦經歷以及受到的社會偏見,究竟源自何處,是家庭?社會?還是……
它能解開父母與子女仇恨與原諒、指責與理解、愛與不愛的難題,它能讓心靈安沉、能讓焦慮平復,它能消散父母與子女關係的陰霾,打開幸福寧靜之門。

目次

第一章 兒子
第二章 聽障
第三章 侏儒
第四章 唐氏綜合征
第五章 自閉癥
第六章 精神分裂癥
第七章 身心障礙
第八章 神童
第九章 遭奸成孕
第十章 罪犯
第十一章 跨性別
第十二章 父親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兒子
根本沒有所謂 “復制”這回事,兩個人一決定要生小孩,就開始投入 “制造”。大家愛用復制一詞來指生小孩的活動,暗示著後代只是父母兩人相加後的結果,但這充其量不過是委婉的說法,用來安慰即將手忙腳亂的準父母。在人類潛意識的幻想裡,生育後代之所以難以抗拒,常是因為我們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永遠存在——是自己,而不是某個有獨特性格的人。我們預期身上的自私基因會大步往前邁進、代代傳承下去,若是生了個有陌生需求的孩子,許多人往往措手不及。當上父母,意味著突然和某個陌生人建立永遠割不斷的關係,而這個人越不像我們,我們就越難接受。我們都是在孩子的臉上尋求生命不死的保證,若孩子最突出的特質打破了這永生的幻想,我們會視為一種羞辱。愛孩子,就該愛孩子本身,而不是因為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最美好的自己。這一點很難做到。愛自己的孩子,其實是種想象力的練習。
然而,不論現代還是古代社會,血永遠濃於水。沒有什麼比孩子有成就又孝順更讓人心滿意足,也很少有什麼狀況比養子不肖或親子離棄更為不堪。但孩子不是我們,孩子身上有無數代的基因和隱性性狀,而且打從一開始 (自受孕起)就受我們無法控制的環境所刺激。然而我們卻是我們的孩子,因為一旦勇敢歷經成為父母的蛻變, “為人父母”的現實就永遠抹不掉。英國心理分析師威尼科特說: “根本沒有新生兒這回事。意思是,如果要你描述某個新生兒,通常你描述的除了嬰兒之外,還有另一個人。”嬰兒無法獨立存在,在本質上,嬰兒就是某段關係的一部分。孩子若像我們,2就是我們最寶貴的仰慕者;若不像,就可能是最激烈的詆毀者。從一開始,我們就哄著孩子模仿我們,滿心期望孩子遵循我們的價值體系而活,認為這就是對我們人生最大的肯定。雖然很多人會為自己不像父母而自豪,孩子不像自己卻是我們一生的痛。
身份會一代傳一代,大多數的孩子身上至少有部分性狀和父母一樣,這些是 “垂直身份”。特質和價值觀一代代由父母傳給子女,不只是借由DNA鏈,還通過共同的文化規範,例如種族就是垂直身份。孩子若是有色人種,通常父母也是有色人種。膚色的基因代代相傳,身為有色人種的自我形象也是,雖然自我形象有時可能會隨世代流動而變。語言也通常是垂直身份。說希臘語的人撫育的孩子也講希臘語,雖然孩子的用語可能稍有不同,或大部分時候都說另一種語言。宗教是中度的垂直身份,雖說孩子最後可能不再信教,或是改信其他宗教,但信仰天主教的父母多半會養出天主教信徒。不考慮移民的話,國籍也是垂直身份。金發和近視也常由父母遺傳給子女,但多半不會構成重要的身份基礎——金發算不上重要特征,而近視也很容易矯正。
然而,我們也常看到某些人身上的先天或後天性狀和父母不同。這時這個人就必須從同伴那裡獲得身份認同,也就是 “水平身份”。水平身份反映了隱性基因、隨機突變、孕期影響,或是孩子和家中長輩相異的價值觀或喜好。同性戀就是一種水平身份。同性戀孩子的父母大多是異性戀,而雖然性傾向並非由同儕所決定,但同性戀的身份認同卻是借由觀察、參與外界的次文化而獲得。肢體殘障傾向於水平身份,神童也是。病態人格也常是水平身份,罪犯很少由歹徒撫養長大,惡行都由自己首創。自閉癥及智能障礙等癥狀亦然。遭奸成孕所生的孩子,生下來就要面對情緒問題,雖然問題源於生母的傷痛,母親本人卻無從得知。
1993年我受 《紐約時報》委托,調查聽障人士的文化。當時我原以為聽障不過就是缺乏某種能力。接下來幾個月,我發現自己沉迷在聽障的世界中。聽障孩童的父母大多是聽人,也常常認為教養的首要任務,是讓孩子在有聲世界中正常生活,因而投注大量精力在口語及唇語訓練上,可能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雖然有些聽障人士善於讀唇語,說出的話別人也能聽懂,但也有許多聽障人士做不到這一點,卻年復一年坐在聽力師、語言治療師身邊,而不是把時間花在學習歷史、數學、哲學上。很多人在青少年時期無意間獲得聾人的身份認同,從此解脫。他們投入一個認可手語的世界,在那裡發現了自我。有些聽人父母願意接受如此重大的新進展,其他人則十分排斥。
我是同性戀,以上狀況我無比熟悉。同性戀族群通常在異性戀父母的教養下長大,這些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如果是異性戀,人生會更順遂,有時還會逼孩子就範,讓孩子十分痛苦。同性戀往往從青春期開始發現同性戀的身份認同,從此解脫。我開始寫作聽障的相關內容時,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才剛問世。人工耳蝸能模擬部分聽覺,發明者認為這能治癒可怕的缺陷,帶來奇跡,聾人圈卻強烈譴責,認為這種手術是在對生氣勃發的聾人圈進行種族屠殺。此後兩方激烈的論調稍見緩和,但由於人工耳蝸最好及早植入,最理想的時候是在嬰幼兒期,因此父母通常在孩子還無法充分思考或還無法表達意見時,就先替孩子做了決定。我看著這些爭論,心知肚明,要是也有類似手術可以改變性傾向,我父母一定也會欣然同意讓我動手術。我毫不懷疑,這樣的技術即使在這個時代,也會消滅大部分同性戀文化。這樣的隱憂讓我十分難受,但隨著我越來越了解聾人文化,我發現,雖然我認為父母的態度蒙昧無知,但我若是生出聽障孩子,可能也有類似反應。我的第一個念頭可能就是竭盡所能矯正異常。
我有個朋友生下了侏儒孩子。她不知道養育女兒時,是該讓她覺得自己和別人並無不同,只是矮了些?還是該替她找到侏儒的角色模範?要不要去了解骨骼延長手術?我聽她訴說自己的彷徨,從中看到了一個熟悉的模式。之前我注意到自己和聾人的共通點,感到十分驚訝,現在我又開始認同侏儒。我開始想,不知還有哪些人也等著加入我們這個洋洋自得的人群。同性戀是種疾病,之後卻發展出同性戀的身份認同;聽障是種疾病,也發展出聾人的認同;侏儒癥顯然是種障礙,卻也出現侏儒的身份認同。我心想,在這片夾縫地帶,一定還有許多身份類型。這個領悟令人變得激進。我一直以為自己屬於微不足道的少數,但突然間,我發現身邊有為數龐大的同伴。與眾不同讓我們成為一體。雖然這些經歷會把當事人孤立起來,但這些人集合起來就有數百萬之眾,並因彼此的奮斗而緊密相連。 “例外”無所不在,而所謂的 “典型代表”,境況其實既罕見又孤寂。
我的父母當時並不理解我,同理,其他父母也一定常常誤解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的水平認同視為羞辱。家中若有個明顯和家人不一樣的孩子,一般父母多半沒有能力,或至少一開始沒有能力提供相應的知識、能力和行動。這孩子也會明顯和大部分同伴不同,因此往往不受眾人理解或接納。暴虐的父親較少對長得像自己的孩子施暴。如果生父是個惡霸,祈禱自己長得像他吧。家庭多半會在孩子幼年就加強垂直身份,但許多家庭會打壓水平身份。垂直身份通常被尊為身份,水平身份則往往被斥為缺陷。
黑人在美國可說相當弱勢,卻少有人研究如何改變基因表現,讓黑人父母得以生出亞麻色直發及乳白膚色的下一代。在現代美國,亞洲人、猶太人或女性的處境有時很艱難,但也不會有人因此認為,這些人若有機會變成白人男性基督徒卻拒絕,便是愚不可及的選擇。很多垂直身份讓人不安,但我們卻無意弭平這些差異。同性戀的劣勢不盡然多過這些垂直身份,但大部分父母卻不斷設法把同性戀孩子變成異性戀。畸形的身體常會嚇到旁人,身體的主人反而不覺得有那麼可怕,然而孩子的肢體若出現異常,父母卻會迫不及待地矯正,往往讓自己和孩子承受莫大的精神折磨。孩子一旦貼上心智不健全的標簽,不論那是自閉癥、智能障礙還是跨性別,背後反映的更可能是父母本身感到不自在,而不是這些特征讓孩子不自在。很多受到矯正的事情,也許一開始就該任其發展。
“缺陷”一詞向來被視為過於沉重,自由派論述往往避用,但取而代之的醫學術語如 “疾病”、 “綜合征”、 “癥狀”,也可能各有輕蔑之意。同一種存在方式,我們常會一方面用 “疾病”一詞來貶低,一方面又用 “身份”一詞來認可。這是錯誤的二元對立。在物理學中,哥本哈根學派認為能量/物質的行為有時像波動,有時像粒子,這顯示了這兩種現象都存在,也指出人類的局限:無法同時看到兩者。英國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狄拉克指出,在探討跟粒子有關的問題時,光看起來就像粒子;若探討跟波動有關的問題,光看起來就像波動。人的自我中也有類似的二元性。很多狀況既是疾病,也是身份,如果我們遮住其一,當然就只能看到另外那個。身份政治駁斥疾病說,而醫學則忽視身份的價值。這種狹隘的態度同時貶低了兩者。
物理學家把能量視為波動,得到一些看法,把能量視為粒子,看出另一些端倪,然後再用量子力學把信息整合起來。同理,我們也需要正視疾病和身份,並認知到,通常僅會在其中一個領域觀察得到,因此必須有一套方法來調和兩個領域。我們還需要一套詞匯,讓這兩個概念不是彼此對立,而是在同一狀況中相容互補。關鍵就在於改變我們評判個人價值及生命價值的方式,並用更全面的方式來看待健康。英國哲學家維根斯坦說: “我所知道的,僅是我可以用語言表述的。”沒有語言,也就沒有親近感,上面提到的經驗都亟需描述的語言,否則就會瀕危。
本書所描述的孩子,都擁有父母十分陌生的水平身份。他們是聽障或侏儒孩子;或患有唐氏綜合征、自閉癥、精神分裂癥,或有多重嚴重障礙的孩子;有些是神童;有些是母親遭奸成孕所生,有些人犯了罪;有的是跨性別者。古諺有云: “蘋果落地,離樹不遠。”意思是孩子都像父母。但上述孩子卻落到別處,可能是幾座園子外,也可能落到世界的另一端。然而,世上有無數家庭學會包容、接納,最終以這個和原本想象不同的孩子為榮。這個轉變的過程會因身份政治和醫學進步而更加順暢,有時也可能變得更棘手。身份政治和醫學進步滲透家庭之深,即便只在二十年前都難以想象。
在父母眼中,所有子女都令人驚奇,前述例子縱然極端,也不過是一個普遍主題的變化式。想知道藥物的藥性,我們會看極高劑量的效果;想知道建筑材料是否耐用,我們會將之放在不合常理的高溫中。看看這些極端的例子,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家中有異類孩子這種普遍現象。特異的孩子能凸顯父母的秉性,原本只是不稱職的父母變得糟糕透頂,原本稱職的父母則變得極為出色。我與托爾斯泰持相反見解:排斥特異子女的不幸家庭,家家相似;努力接納孩子的幸福家庭,各有各的幸福。
由於當下的準父母有越來越多選項,可以選擇不生下另有水平身份的後代,因此我們若想進一步了解差異,生下這類孩子的父母經歷了什麼事便顯得至關重要。父母一開始的反應、和孩子的互動,決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這一切經歷也會深切改變父母。如果你有身心障礙的孩子,你就永遠是身心障礙者的父母,這是你生命的重要部分,強烈影響別人如何看待你、解讀你。這樣的父母往往把異常視為疾病,直到習慣和愛讓他們有能力面對奇異的、全新的現實,而這樣的轉變多半是因為認識了 “身份”。親近差異,便能適應差異。
今日,前述身份認同都變得脆弱易滅,讓眾人知道這些父母如何學會快樂,成了延續身份認同的要務。這些故事為所有人指出一條路,告訴我們該如何擴大人類家庭的定義。自閉癥者對自閉癥有何感受,侏儒者又是如何看待侏儒癥?這些都十分重要。接納自我固然是理想狀況的一環,但若不受家人及社會接納,僅有自我接納,其實無法消除水平認同族群不斷面對的不公平,也不會帶來足夠的變革。我們身處恐懼異己的時代,大多數人支持的法規剝奪女性、LGBTLGBT為女同性戀 (lesbian)、男同性戀 (gay)、雙性戀 (bisexual)及跨性別者 (transgender)的合稱。、非法移民及窮人的權益。然而,縱使社會有這樣的同理心危機,家庭中卻滿溢關愛。我所記錄的雙親用愛跨越了鴻溝。如能了解父母如何珍視孩子,我們或許便有動力和智能做一樣的事。深深望入孩子的眼睛,在孩子眼裡同時看到自己和全然陌生的事,然後慢慢生出一股熱切襟懷,親密接納孩子的每一面。做到這一點,為人父母便學會了既關注自己,又無私坦然接受特異孩子。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竟然有這麼多人做到這樣的親密無間,有這麼多父母原本以為自己無法照顧特殊的孩子,卻發現自己做到了。愛是父母的天性,即便身陷最嚴峻的困境也能戰勝一切。世界上的想象力,其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7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