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自漢人來到台灣,戲曲及戲劇活動與庶民生活便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每逢歲時節慶或迎神酬神往往可見到各類戲曲演出,如梨園戲、亂彈戲、皮影戲、傀儡戲、掌中戲、歌仔戲、高甲戲、車鼓戲、採茶戲、京戲等。不但是民間地方的風俗與特殊表演展現,也是傳統社會最興盛的娛樂休閒活動。
清領時期,戲曲的盛況甚至牽動官府頒布禁止演戲的規約。顯見戲曲在日常生活上受到民眾歡迎的程度。
而日治時期雖見民間戲劇被迫轉型為改良戲,服膺於皇民化運動。仍無法改變戲劇與常民的連結。其次,新劇的加入,更是讓西方的戲劇類型進入台灣民眾的觀劇活動中。雖然型態會因應時空而改變,但是人們看戲時的內心,那源自古老的慶典祈福與當下的情感淨化卻永恆不變。
了解戲劇史除了可以增加賞析深度外,本書更採地毯式走訪,搜羅了全台灣在地戲曲、劇團、老戲院、特殊慶典等綜合藝術文化介紹。堪稱第一本圖說台灣戲劇發展史書。
本書特色
1.台灣戲曲及戲劇活動與庶民生活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歲時節慶或迎神酬神往往可見到各類戲曲演出,傳統戲曲如梨園戲、亂彈戲、皮影戲、傀儡戲、掌中戲、歌仔戲、高甲戲、車鼓戲、採茶戲、京戲等,民間地方的風俗與特殊表演展現,等於是傳統社會最興盛的娛樂休閒。在清代戲曲的盛況更牽動官府頒布禁止演戲的規約,顯見戲曲在日常生活休閒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戲劇從傳統到新劇的演變,也讓西方的戲劇類型進入台灣民眾的生活中,雖然型態改變,但是人們看戲的心理,源自古老的慶典祈福與情感淨化卻永恆不變,了解戲劇史除了可以增加賞析深度,也能認識在地融合音樂、舞蹈、化粧、服裝等綜合藝術。
2.戲劇可以啟發創意力與表現力,更是文化美學的一部分,但每個時代的觀眾不同、審美觀與興趣也不同,因此對於戲劇史的整理,將可呈現台灣文化中戲劇美學精神與流行文化的發展。
3.台灣較欠缺完整的台灣戲劇與劇場史,本書可補足台灣戲劇史專書與教學參考書。也是第一本以大量圖說方式介紹的台灣戲劇發展的史書。
作者簡介
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研究所。專長:戲劇教育、劇場編導、演員。曾任道禾實驗學校戲劇教師。現職:童顏劇團副團長、台灣體育大學體育系兼任講師。2015年劇本《媽祖的眼淚》獲選台中市媽祖文化節劇本甄選,傳統戲劇組優選。2016年童顏劇團年度製作《綠野幻想曲》編劇、導演。道禾實驗小學畢業演出《童年心事》編劇、導演。教學專長:現代及傳統戲劇劇本創作、技術劇場概論、西洋戲劇發展史、台灣劇場發展史等。
目次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自序
chaper01
影響台灣戲劇發展的主要因素
戲劇與台灣人民的生活
隨著漢人渡海來台的傳統戲劇
影響台灣戲劇發展的因素
chaper02
台灣戲劇發展的主要歷史分期概述
台灣戲劇發展的主要歷史分期概述
躍上國際舞台的「福爾摩沙」
海上列強霸權爭奪的大航海時期
[走進歷史現場]《福爾摩沙圍城記》
政治目標明顯的明鄭時期
漢人大量移入的清領時期
十九世紀末日本領台時期
戰後國民政府遷台時期
台灣戲劇的過去與未來
chaper03
過黑水溝開根散葉的戲曲之聲―傳統戲曲的移入
隨著漢人移進的傳統戲曲
與民眾生活關係緊密的藝陣、民間小戲的移入
有別於民間俚俗的雅樂正音「下南腔」
演員身段如同傀儡的「南管戲」
[走進歷史現場]鹿港歷史悠久的三大南管館閣
清代前期隨之進入台灣的其他劇種
時代的新寵「北管」的移入
北管子弟拚戲、拚台也拚生死
[走進歷史現場]基隆北管「西皮得意堂」據點「奠濟宮」
[走進歷史現場]福祿派的「聚樂社」竟在城隍廟
chaper04
日治時期台灣戲劇暗夜中的星光
台灣戲劇全新的里程碑
日治時期台灣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劇種──「歌仔戲」
楊麗花戲劇家族與歌仔戲的發展
[走進歷史現場]歌仔戲的發源地:宜蘭員山結頭份社區
[走進歷史現場]探索台灣戲劇館
[走進歷史現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台灣「新劇運動」的拓荒者─張維賢
新時代媒體在台創造新的時代之聲
[走進歷史現場]李臨秋故居
黑暗時代的最後一瞬火光──林摶秋
「皇民化運動」下的其他戲劇劇種
chaper05
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解嚴前的戲劇發展
從日本投降到漫長的戒嚴歲月
政治環境的更替造就短瞬的戲劇榮景
內台歌仔戲再造巔峰
陳澄三與拱樂社王國的興起
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廣播歌仔戲
歌仔戲也走進大螢幕
改變戲劇史的小黑盒子
有國軍撐腰的京劇成了「國劇」
全民為之瘋狂的布袋戲黃金年代
受限於政治環境下的現代話劇
用政治禁錮人民思想的「戰鬥文藝」
chaper06
解嚴後各劇種的改革與轉型
從「實驗劇展」開始現代戲劇的全新時代
首波小劇場運動的到來
主流與非主流的藝術創作分歧
傳統戲劇在舞台展演藝術的提升與創新
京劇的改革與創新
受到國際關注的霹靂布袋戲
其他傳統劇種的傳承與發展
由自由開放邁向多元並陳的現代社會
在嚴苛的環境中走出新的道路
從「反攻大陸」到開始提倡「生根台灣」
媒體的多元促使傳統戲劇轉而蕭條
由內台走向野台的歌仔戲
[走進歷史現場]字姓戲
廟會野台的另一大主力――野台布袋戲
解嚴後的眾聲喧譁
[走進歷史現場]全台最壯觀的野台大匯演
chaper07
當代戲劇進入眾聲喧譁的多元世代
從一言堂邁向眾聲喧譁
第二代小劇場的大量出現
國家及民間藝文相關組織的建立
[走進歷史現場]大稻埕風華
傳統藝術開始大量的革新與開創
現代劇場的百花爭艷
chaper08
與國際同步的全新世代
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的台灣
在台灣打造國際性交流演出
[走進歷史現場]牯嶺街小劇場
專業戲劇人才的傳承與培育
全台藝文串連的時代來臨
[走進歷史現場]台中國家歌劇院
[走進歷史現場]高雄衛武營藝文中心
書摘/試閱
過黑水溝開根散葉的戲曲之聲——傳統戲曲的移入
南北管、京劇、崑曲、布袋戲、傀儡戲等劇種,究竟在何時移入台灣?台灣的藝陣與車鼓小戲,如車鼓陣、採茶陣、番婆弄、桃花過渡、布馬陣等,又是從何而來?民間常言道:「吃肉要吃三層,看戲要看亂彈」,說的又是哪一齣?傳統戲曲在這塊土地熱熱鬧鬧上演,「歌」、「舞」、「演」、「樂」樣樣具足,並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
3-01. 隨著漢人移進的傳統戲曲
在台灣戲劇發展的最初,若是暫且不將原住民的祭典儀式納入歷史脈絡之中。最早的戲劇、戲曲在目前為止,所可以參考到的記載,都將傳統戲劇、戲曲的發展,直接與漢人的移入作為相當大的關聯性,目前在台灣的傳統戲曲劇種,只有歌仔戲可以說是真正土生土長的台灣本體劇種。
話雖如此,但究竟現在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南北管、京劇、崑曲、布袋戲、傀儡戲等劇種,究竟在何時移入台灣?
目前所能參酌到的史料紀錄,有關戲劇移入的時間點,大多是在學者經過長時間資料收集研究後,所推斷出來的可能方向。雖然沒有明確的一個參照數據,但是所有的資料都可以確認台灣這一塊土地上戲曲的移入,跟漢人的移民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
接著,就讓我們一同跟著學者專家的紀錄來探究,究竟最早跟隨著漢人的移入,引進寶島的劇種是哪一個劇種?其主要的表演形式又是如何?
3-02. 與民眾生活關係緊密的藝陣、民間小戲的移入
在前文描述台灣歷史的分期時,已經有大略的提到,在荷據到清朝統治時期,台灣的民間就已經可以見到有「竹馬戲」與「車鼓小戲」這一類的民間小戲演出紀錄,出現在現存的史料之中。
根據研究,目前在台南新營土庫的「土安宮」中,仍保留一個歷史悠久的業餘竹馬戲劇團。其演出時,演員分別飾演十二生肖中的人物。這樣的表演型態及內容與竹馬戲的發源地福建漳浦所記錄的形式已經有了相當大的差異。(林鶴宜,2015,83)
台灣的藝陣與車鼓小戲的演出形式眾多。像是:車鼓陣、採茶陣、番婆弄、桃花過渡、布馬陣等形式是一般民眾較常聽見的。此外,更有在地方上傳承至今,相當具有特色的藝陣類型,像是:北港的「龍鳳獅陣」、台南麻豆的「十二婆姐陣」、高雄內門的「宋江陣」等,而在這一些藝陣與民間小戲中,以「車鼓小戲」最具有代表性。
如果從中國各地人民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與習俗來看,這一類的小型戲劇演出,與人民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尤其是過去男女兩性在社會傳統禮教的限制下,經常必須透過民間重要慶典的賽會習俗或是平日農餘時期的山歌互褒等活動,進一步的促進未婚嫁之男女之間彼此互動與認識的機會。
也正由於其內容與形式貼近生活,因此這一類的小戲或是對歌的形式,往往內容逗趣,用簡單的曲調作為基底,時而搭配著誇張的動作,讓表演的內容可以在民眾共同的聚會之中充滿娛樂的效果。
而這一個類型的表演形式,其發展的地域空間主要來自於民間,因此在語言的使用上,就不是著重在文辭的刻鑿與修飾,語言使用直白且貼近生活,在文學藝術的表現上,往往是透過簡單的韻文來加強其語言的音樂性,有些甚至直接在其間夾雜了大量與「性」相關的暗示詞彙。
由於這一類戲劇、樂曲的形式,在全世界都可以發現有相似的內容,出現在早期以農業為主的社會之中。因此,可以推斷這一類的小戲是最有可能在初期就跟隨著漢人移民而進入台灣的戲劇形式。
當我們回過頭去追溯與研究東西方的戲劇發展中,最早盛行於民間的戲劇,不論是日本的「落語」、希臘「喜劇」,或是義大利 「即興喜劇」等劇種,都可以從中找尋到大量與「性」有關的用字遣詞或暗示充斥於表演之中。同樣的,由中國民間隨著移民一同帶入的「竹馬戲」、「車鼓戲」、「桃花過渡」等戲曲形式的小戲中,也可以從中發現到許多與「性」相關的語彙,在日據時期還曾經在報紙中明文禁止車鼓戲的演出,如下:
〈關帝廟信,淫戲宜禁〉
最易啟人淫亂,紊人綱紀,則惟車鼓為最。……日前在臺南製糖會社第二分工廠演唱之中,殊屬不堪耳聞,觀者紅男綠女,擁擠不堪。……(《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05.20,第四版)
多年前,筆者在家鄉桃園,都還經常得以在市區內的「文昌公園」中,偶然遇見客籍的老一輩們齊聚在公園內,用客家山歌一來一往的相互演唱對褒,充滿了趣味。可惜近幾年再訪文昌公園時,就不曾再見到這一類客家山歌互褒的活動了。
目前在北部仍然尚有幾個地方,像是:「林口竹林山觀音寺」、「台北青年公園」、「八里水興公廟」等地,有民眾曾見過老一輩的藝師聚在一起演奏、彈唱。因此,民眾或許可以利用假日,或是初一十五時參訪這些地點,試著碰碰運氣,說不定還可以遇見國寶級的老藝師,或是對傳統樂曲有興趣的票友們齊聚在一起,就著簡單的樂器彈唱的珍貴畫面。
然而,隨著老一代藝師的日漸凋零,倘若真有這樣難得的機會碰上,千萬別忘記好好的感受一下這些老藝師們對於藝術的熱情,以及經過歲月歷練過後充滿故事的樂舞與歌聲。
3-03. 有別於民間俚俗的雅樂正音「下南腔」
而有別於充滿草根味的民間小戲,就整體演出的形制來看,較具規模的戲曲,就是南管系統的戲曲劇種「下南腔」。相對而言,南管戲曲移入台灣的時間就會是比較後期了。
直到清康熙年間,在研究當時社會民間風俗相當重要的一本著作──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中,透過當時他來台灣採礦時所記錄下的所見所聞,我們才得以推斷在當時台灣的廟會中,已經相當盛行搬演「下南腔」的演出在廟會中酬神。
而這裡所謂的「下南腔」,就是今日我們俗稱的「南管戲」。「下南腔」的引進,大致是隨著泉州人的移入而隨之進入台灣,當時社會除了稱之為「下南腔」外,也有人稱之為「老戲」。除了「下南腔」、「老戲」等名詞之外,在中國大陸民間也有稱為「南音」、「泉腔」等稱謂。而以此類樂曲所演出的戲劇,則有「梨園戲」或是「七子戲」的稱謂。
這一類「下南腔」的戲曲正式移進台灣的時間點並不明確,然而在郁永河的紀錄下,可以推斷這一類「下南腔」的演出,在郁永河來到台灣時,當時民間就已經相當盛行,而每到節慶廟會,廟口便會做大戲酬神。因此,「下南腔」的演出,在當時民眾的生活中,舉凡戲劇與生活祭祀已經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
而這裡所提到的名詞「南音」、「泉腔」等音樂類型 ,在現代我們較常稱之為「南管」。而「梨園戲」、「七子戲」也就是以南管樂曲為基礎所搬演的「南管戲」。「南管」這一個用詞僅出現於台灣。之所以會稱之為「南管」主要是為了跟鹿港開港後,「北管」子弟戲的移入區分差異,透過南北的分別,凸顯兩者的風格。
「南管」顧名思義,原本盛行於中國偏南方的區域,其特質在於文雅溫婉,重絲竹管弦,因此有「雅樂」、「正聲」的名號。南管樂曲中使用的鼓也相當獨特,演奏所擊奏之「南鼓」,必須要由擊鼓的鼓手,將腳壓在鼓面,透過腳的力道來控制鼓皮的鬆緊,藉此打擊出不同層次的鼓聲,因此稱之為壓腳鼓。
南管大多是以「館閣」的形式聚集同好,清朝初期在台灣南管的館閣以鹿港、台南、台中較為興盛,而北部的南管館閣相較於南部較晚之後成立。雖然時隔如此之久,至今鹿港具有悠久歷史的館閣,都還持續的在聚會中。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