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性別與教育:女性主義社會學的想像
滿額折

性別與教育:女性主義社會學的想像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90 元
優惠價
9565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期刊發行至今已近二十年。綜觀2001至2016年所有論文,與性別相關者數量頗豐,本書共收錄十四篇論文,作者群於選文後增補「反思」,一方面重行思考並更新,另一方面也對後續研究有所期許。
無論就主題內容或研究設計,選文力求極大化多樣性,概分五類:第一類是基本理念探究,其後四類大致可以分為學校教育及非學校教育,前者又依學校內的兩大主體加以區分:學生、教師,學生部分分為性別區隔及性別的交織性,後者則更廣泛地探討其性別處境,涉及不同任教階段。同樣重要的是,非學校教育場域的相關研究亦已逐漸浮現,雖然絕大多數的研究目光都朝向學校教育,但就廣義而言,教育無所不在,擴大社會學的想像有其必要。
Nancy Fraser(2013)在其《女性主義的命運》一書中指出,平等和差異雖各有支持者,卻往往陷入僵局,但皆非性別正義的可行概念,同時憂心強調肯認差異的認同政治可能會削弱進而取代致力於政治經濟重分配的奮鬥。然而她也表示,就像所有以解放為訴求的社會運動,規範的理論化(normative theorizing)仍是女性主義不可或缺的智識大業,必須提供一個願景目標,以及一些標準用以評估各種達標的提議。她的建議是將性別正義重新概念化為一個複雜的概念,不等同於任何單一價值,無論是平等、差異或其他,而是由多元的規範原則組成,既包含平等,也涵蓋差異,以及其他尚未被二者重視的,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價值都要同時被尊重,以達致性別正義。至於哪些原則構成性別正義,無法自外於特定的時空背景,Nancy Fraser立基於美國後社會福利國家以及全球化的世界,提出七項原則作為性別正義指標:反貧窮、反剝削、收入平等、休閒時間平等、尊重的平等、反邊緣化、反男性中心,並指出要使這些彼此衝突的原則得以並存,有待女性主義者繼續論辯與研究。
在二十一世紀第三個十年來臨之際,《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出刊也將同步邁入第三個十年,期待更多女性主義╱教育╱社會學學者針對台灣社會情境進行思想實驗,繼續深究基本理念,檢視整體的教育場域,包括學校教育及其以外的範疇,是否╱如何朝向性別正義之路前進?

──楊巧玲

作者簡介

楊巧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薛雅慈(曉華)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游美惠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楊幸真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黃鴻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王心怡 薇閣高中教師
彭莉惠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熊瑞梅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紀金山 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專任教授
武曉梅 臺北市建安國小教師
林昱瑄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張盈堃 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李曉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許誌庭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南大附小校長
柯妧青 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影像傳播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臺灣地區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在1960年之前是幾近空白的狀態,僅有師範專科學校開設「社會中心教育」科目,並無專門研究者。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與發展,自1960年之後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60年至1972年,其時師範專科學校正式開設「教育社會學」選修課。本階段的教育社會學研究主要是教學導向,亦即為了滿足師資培育機構之教學需要,而編寫了幾本教科書,缺少穩固的學理及研究基礎。第二階段是1972年至1987年,以師範大學將「教育社會學」列為必修課程為關鍵點。此一階段內,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架構大致劃定,結構功能論及科學實證論居於研究的主導地位。第三階段是1987年臺灣政治解嚴之後至1999年。本階段的研究人力快速成長,在理論、方法論、研究主題等方面,都有加深增廣的趨勢,結構功能論不再獨領風騷,量化的實證研究也不再一枝獨秀,各種學說和方法紛紛浮現。自1999年5月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舉辦「第一屆教育社會學論壇」,並由該論壇成員於2000年6月成立「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之後,學會定期舉辦論壇,並於2001年發行《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期刊,擴大學術交流的深度及廣度,教育社會學研究邁入第四階段。
臺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一開始是著重在引進西方教育社會學學者的著作,翻譯或介紹他們的理論與方法。然而,臺灣不能夠只是將西方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再次解釋」;一方面,教育社會學理論隨著時代變遷而出現不同的主張和爭議,研究者不能忽視這種「研究典範的轉移」和「研究方法的多元」。迄今教育社會學領域仍是百家爭鳴的景況,並沒有定於一尊或普遍有效的理論或方法論。研究者必須敏於理論之間可能存在的衝突(如實證論和詮釋學之相異主張),以及各自的立論限制。教育社會學學者有必要檢視這類外來理論在本土研究中的適用性和限制,以修正或超越外來理論,展現學術主體性。我們需要更多的努力與時間來發現臺灣自己的教育社會學關注議題,從本土經驗淬練出新理論,否則將無益於教育社會學之學術地位的提升。但這仍是臺灣目前非常薄弱的一環,而有待更多學者來共同耕耘。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自2001年6月創刊以來,至2017年12月為止,已發行了17卷、150多篇文章。對於這些通過嚴格審查、品質優秀的論文,本期刊總編輯沈姍姍教授以及編輯委員會委員深感若能分門別類、擷取精華地再次加以彙整編輯,並增加相關主題的導言及新趨勢論文,應能更加有系統地呈現各主題的發展重點,以利教育社會學學門之學術專精。緣此,總編輯及編輯委員會委員乃以教育社會學學門的重點主題,就已刊登的論文加以分類編輯成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叢書。初步區分「性別」、「階級」、「族群」、「課程教學」與「教師」等主題,這些主題也是許多大學教師講授教育社會學課程的教學主題或研究議題。本學會期望透過此叢書的整合,能呈現21世紀以來,教育社會學學門相關主題探究之脈絡與發展,讓讀者更有系統、整全的認識相關主題全貌,更希冀能提供有志於相關主題的後續研究者,能即時掌握重要概念與趨勢。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叢書能順利發行,必須特別感謝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沈姍姍總編輯的殫精竭慮,多方籌劃與奔走,方能竟其功。本叢書系列一為「性別與教育:女性主義社會學的想像」,執行主編楊巧玲教授在身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任公務繁重之餘,不辭辛勞針對「性別與教育」主題,規劃了基本理念探究、學生性別隔離、性別與交織性、教師性別處境以及學校教育之外等五項議題,以一個女性主義教育社會學的想像作為全書的中心主軸,邀請到本學會期刊的14篇精彩論文作者共襄盛舉,為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畫下新的里程碑,在此向撰寫導言的楊巧玲教授及撰寫反思的各篇論文作者致上十二萬分謝意。本學會叢書籌劃期間,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張建成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方德隆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理事長楊瑩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任楊巧玲教授等參與多次會議、貢獻寶貴意見;期刊執行編輯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陳珊華教授,以及編輯助理簡至悅博士研究生提供行政支援與協助期刊資料蒐集彙整,備極辛勞,在此一併致謝!最後,謹代表本學會特別感謝學富文化事業公司于雪祥發行人和蔡福根總編,秉持學無止盡、學而富有理念,慨允出版本學會叢書,協助紀錄臺灣本土的社會變遷及其新造成的教育問題之教育社會學研究成果,功德無量!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理事長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李奉儒 謹識
2018年4月

目次

序 iii

從性別平等、多元差異到性別正義:一個女性主義╱教育╱社會學的想像╱楊巧玲 1
第一類 基本理念探究 17
性別平等教育推動中「平等」概念的反省╱薛雅慈(曉華) 19
反思 50
多元文化與女性主義教育學:文獻評析與議題深探╱游美惠 53
反思 80
臺灣性別與情感教育研究(2004-2014)之回顧分析:知識生產的挑戰與展望╱楊幸真、游美惠 81
反思 134
第二類 學生性別隔離 135
性別化的興趣與能力:高中學生類組選擇之探究╱楊巧玲 137

反思 226
臺灣高等教育擴張對職業成就的影響:世代、性別、性別化科系與初職社經地位的取得╱彭莉惠、熊瑞梅、紀金山 229
反思 267
第三類 性別與交織性 271
我們要識字:一群國小補校中高齡婦女學生的課程觀╱黃鴻文、武曉梅 273
反思 314
來自邊緣的雜音:兩位青少女哪吒的性別認同形構╱林昱瑄 317
反思 356
第四類 教師性別處境 359
在教育場域中實踐基進民主──以同志教師身分認同與抗拒實踐為例╱張盈堃 361
反思 402
成為女性主義教師:身分認同與實踐經驗的意義探問╱楊幸真 405
反思 444
小學職場的性別與權力:以臺灣女性教師抗爭為例╱李曉蓉 447
反思 482
邊緣與跨界:中等師資培育性別教育課程知識/權力關係之女性主義分析╱楊巧玲 485
反思 528
第五類 學校教育之外 531
學位論文形構南洋籍婚姻移民論述之分析╱許誌庭 533
反思 577
從壓迫到解放:南洋新移民女性自拍影片的反再現與實踐╱柯妧青 579
反思 62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65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