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是對朱子理學思想體系的當代闡釋和重構。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學術方向。既有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取得的豐厚積累,為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精髓奠定了基礎。當然,如何用現代漢語的哲學概念,接續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深度、重現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辨內涵,將傳統的中國哲學思想轉變成當代意義上的活的思想,而不是以現代漢語梳理傳統哲學的文本脈絡、概念關聯,通過“翻譯”和解釋將“理”、“氣”等傳統哲學概念嵌入到現代漢語的哲學文本當中,始終是一個有待克服的難題。基于這樣的考慮,本書在語言和寫作范式兩個方面,都做了新的嘗試。在結構安排上,本書基本依照《太極圖說》的論述次第展開。第一至第三章關注的是本體論問題,第四至第六章是有關心性問題的討論,第七至第九章則著眼于儒家價值的現代闡釋和論證。最后一章“一本”,是對理一元論體系建構中的要點的疏釋和總結。作為對兩宋道學思理的接續,本書對于北宋五子及朱子的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實體與生生、理氣關系、心性關系、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仁包四德等,都以當代漢語的習見概念做了解析性的闡發和論證性的思考。而理一元論的取向,則是基于對朱子《太極圖説解》的體系化思考的深入理解。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可以被看作對朱子的《太極圖説解》的現代轉寫。出于理一元論體系的完整性的要求,本書關注的只是作為體系的必要環節的關鍵問題,至于相關問題的更為充分的展開,則不在這一寫作的考慮當中。理一元論體系的建構,當然是哲學上的努力。但作為接續兩宋儒家哲學的思考的努力,它同時也是哲學史的寫作。由于體系化寫作並不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形式,所以,即使像朱子這樣的偉大哲學家,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重要的體系環節有語焉不詳的地方。這一狀況使得本書在某些問題的討論上,引入了其他哲學家、甚至是非儒家傳統的哲學家的論證和思考,以補足體系建構的某些缺失的環節。當然,這些表面上看並非儒家哲學的思想要素的引入,並不能影響本書的儒家哲學的基本取向。事實上,為儒家價值找尋當代哲學的表達形態和理論基礎,正是本書的立言宗旨。
作者簡介
楊立華,1971年3月生于黑龍江省。199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代表性著作有:《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等。
名人/編輯推薦
楊立華著的《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是對朱子理學思想體系的當代闡釋和重構。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學術方向。既有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取得的豐厚積累,為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精髓奠定了基礎。當然,如何用現代漢語的哲學概念,接續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深度、重現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辨內涵,將傳統的中國哲學思想轉變成當代意義上的活的思想,而不是以現代漢語梳理傳統哲學的文本脈絡、概念關聯,通過“翻譯”和解釋將“理”、“氣”等傳統哲學概念嵌入到現代漢語的哲學文本當中,始終是一個有待克服的難題。基于這樣的考慮,本書在語言和寫作范式兩個方面,都做了新的嘗試。
目次
緒言
第一章 誠體與生生
一、對變化的恒常性的論證
二、使永恒變化得以可能的世界模式
三、分別間的相互作用問題
四、生生不已或永恒變化意味著差異的不斷產生
五、對中國哲學史上相關問題開展的回顧
六、有無永恒質料的問題
七、程子、朱子對張載太虛概念的批判
八、總結
第二章 無獨必有對
一、主動與被動
二、有限與無限
三、時間與空間
四、體與用
五、聚與散
六、始與終
七、虛與實
八、形式與質料
九、道與器
第三章 萬物化生
一、邵子對萬物化生的思考
二、作為質料的形式
三、能動的形式與純形式
四、能動的形式與生命
五、心靈
六、關于“心即理”的討論
七、質料主義的問題
第四章 心統性情
一、構成心靈的諸要素
二、心與性的分別
三、人之性與萬物之性
四、論寂與感
五、性、情之別與時間性
六、情與知
七、基礎的情緒
八、四端與七情:分化了的情緒或情感
九、欲的問題
十、志與意
十一、思與慮
十二、自與我
第五章 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
一、用與生存境域的展開
二、感官
三、經驗中的時間與空間
四、用的關聯
五、語言和文字
六、對經驗世界的認知
七、用與經驗知識的產生
八、知識的專門化
九、經驗知識的確定性
十、心靈的自我認知
十一、心靈的自我實現與德性之知
第六章 成己成物
一、再論自與我
二、欲求與權利
三、自我實現中的他者
四、對主觀經驗的超越:以莊子為例
五、論感
六、論自愛
七、論憂
八、忠誠
九、服從
十、犧牲
十一、嫉妒
十二、冷漠
十三、背叛
十四、顛覆
十五、沉淪
十六、禮俗
十七、政治
十八、歷史
第七章 中論
一、天人之辨
二、心知第一:時間與空間
三、心知第二:情緒與情感
四、心知第三:思
五、應然與自然
六、知與無知
七、為什麼要“允執厥中”
八、中之用
九、敬畏與和樂
十、中與正
第八章 仁說
一、天地之心
二、盡心與知性
三、“性相近也”
四、“為仁由己”
五、“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六、“繼之者善也”
七、“心之德,愛之理”
八、仁義陰陽
九、仁包四德
第九章 四德
一、價值與風俗
二、創造
三、節制
四、公正
五、開明
第十章 一本
一、理一元論的關鍵
二、理氣
三、體用
四、心性
五、形神
六、內外
七、生死
附錄:朱子理氣動靜思想的再探討
第一章 誠體與生生
一、對變化的恒常性的論證
二、使永恒變化得以可能的世界模式
三、分別間的相互作用問題
四、生生不已或永恒變化意味著差異的不斷產生
五、對中國哲學史上相關問題開展的回顧
六、有無永恒質料的問題
七、程子、朱子對張載太虛概念的批判
八、總結
第二章 無獨必有對
一、主動與被動
二、有限與無限
三、時間與空間
四、體與用
五、聚與散
六、始與終
七、虛與實
八、形式與質料
九、道與器
第三章 萬物化生
一、邵子對萬物化生的思考
二、作為質料的形式
三、能動的形式與純形式
四、能動的形式與生命
五、心靈
六、關于“心即理”的討論
七、質料主義的問題
第四章 心統性情
一、構成心靈的諸要素
二、心與性的分別
三、人之性與萬物之性
四、論寂與感
五、性、情之別與時間性
六、情與知
七、基礎的情緒
八、四端與七情:分化了的情緒或情感
九、欲的問題
十、志與意
十一、思與慮
十二、自與我
第五章 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
一、用與生存境域的展開
二、感官
三、經驗中的時間與空間
四、用的關聯
五、語言和文字
六、對經驗世界的認知
七、用與經驗知識的產生
八、知識的專門化
九、經驗知識的確定性
十、心靈的自我認知
十一、心靈的自我實現與德性之知
第六章 成己成物
一、再論自與我
二、欲求與權利
三、自我實現中的他者
四、對主觀經驗的超越:以莊子為例
五、論感
六、論自愛
七、論憂
八、忠誠
九、服從
十、犧牲
十一、嫉妒
十二、冷漠
十三、背叛
十四、顛覆
十五、沉淪
十六、禮俗
十七、政治
十八、歷史
第七章 中論
一、天人之辨
二、心知第一:時間與空間
三、心知第二:情緒與情感
四、心知第三:思
五、應然與自然
六、知與無知
七、為什麼要“允執厥中”
八、中之用
九、敬畏與和樂
十、中與正
第八章 仁說
一、天地之心
二、盡心與知性
三、“性相近也”
四、“為仁由己”
五、“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六、“繼之者善也”
七、“心之德,愛之理”
八、仁義陰陽
九、仁包四德
第九章 四德
一、價值與風俗
二、創造
三、節制
四、公正
五、開明
第十章 一本
一、理一元論的關鍵
二、理氣
三、體用
四、心性
五、形神
六、內外
七、生死
附錄:朱子理氣動靜思想的再探討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