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
Murder by Invitation: A totally addictive historical cozy mystery
企業管理學報-第47卷第1期(111/03)
廣結人緣的智慧-宏觀人文系列28 23154128
化學(第三版)

TOP
0
0
1/20-1/26最高享89折優惠別錯過!
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
滿額折

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9029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人這一生真的是為了追尋快樂而活嗎?
除了快樂,是否還有其他值得追尋的東西?
本書橫跨各大知識領域——
正向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社會學、哲學、文學、歷史、天文學、正念冥想……
深入探討這一生最重要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尋找人生意義是一種玄之又玄的追尋,一定要前往遙遠偏僻的修道院或禪寺,抑或是翻閱塵封已久的經典古籍,才能發掘人生的終極秘密。然而,真相是,我們周遭就充滿了尚未開發的資源。意義就在我們的眼前,等著我們去發掘。

為了瞭解如何開創有意義的人生,本書作者綜合了當代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神經學家,乃至於歷史人物,諸如喬治‧艾略特、維克多‧弗蘭克、亞里斯多德、佛陀、蘇非信徒的多元見解。她運用這些文獻與研究來證明: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意義的四大支柱:歸屬、使命、敍事、超然,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作者更走訪各地,找尋實證、記錄真實故事,引領讀者找到真正深度的幸福,讓身心安定,建立彼此珍惜的人際關係,實踐今生的使命,創造自己的人生故事,從超然的角度洞悉世間萬物,終能度過有意義的一生。

作者簡介

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Emily Esfahani Smith)

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撰寫有關文化、心理學、人際關係的文章,作品散見於《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等媒體。她也是《新標準》(The New Criterion)的專欄作家,並在史丹佛大學的胡佛研究中心擔任編輯,負責管理「富蘭克林圈」專案(這是協同「第92街Y」文化中心及公民大學,在全美各地打造社群及實踐目標的計畫)。史密斯從達特茅斯學院的哲學系畢業,擁有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的碩士學位,現與夫婿住在華盛頓特區。著有《意義》。

譯者|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管理碩士,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現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譯有《波登不設限》、《大賣空》、《報導的技藝》、《脆弱的力量》、《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挺身而進》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一旦有自己的故事,人生就會有意義 洪震宇
推薦序∣ 生命的四堂必修課 蘇仰志
推薦序∣ 尋找千真萬確「活著的意義」 王玉萍
推薦序∣ 生命意義的務實技術 朱家安

【專文推薦】

洪震宇∣作家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王玉萍∣寫寫字工作室負責人
朱家安∣雞蛋糕腦闆

【誠摯推薦】

詹宏志∣作家
李家維∣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胡川安∣「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

本書帶我們追尋一件比快樂更重要的事,內容精彩,引人入勝。史密斯說明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會失去意義,以及如何重新找回意義。本書文筆流暢動人,考證翔實,激勵人心,是我企盼已久的作品。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華頓商學院教授、《給予》和《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作者

本書巧妙地訴說當代與歷史人物把追尋意義視為人生使命的故事,寓意深刻,行文雅緻。這本好書會激勵你去追尋更有意義的人生。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動機,單純的力量》作者

文筆優美,研究縝密,本書探究我們共同的渴求:追尋深刻又有意義的人生。在這個不斷追逐快樂的文化中,這本充滿智慧的暖心佳作引領我們瞭解人生的真諦,閱讀這本書是一種脫胎換骨的體驗。
——蘇珊‧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這本引人入勝的好書緊密地串連最新的心理學研究、動人的故事、重要文獻的見解,以提出一個強而有力的主張:美好人生的關鍵在於追尋或創造意義。
——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斯沃斯摩爾大學的心理學名譽教授、《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作者

從睡眠不足的青少年到過勞的專業人士,現代人普遍承受壓力,身心靈皆感到疲憊不堪,顯然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有瑕疵。作者主張,唯有找到人生的真諦,敞開自我去接納人生的奧秘,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這本書以最新的研究和動人的故事,激勵我們專注於真正有意義的事物。
——雅莉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從容的力量》作者

這本書是個熱情的邀請,請你跟著作者踏上一段精彩的旅程,讓人生不只過得快樂,還有目標、歸屬感,並覺得超然自得。史密斯結合科學研究和哲理,走訪過著踏實人生的小人物,記錄他們娓娓道出的動人篇章,並以鼓舞人心的巧妙方式,幫我們解開人生在世最迫切的問題。
——艾瑪‧賽佩拉(Emma Seppälä)∣史丹佛大學關懷與無私研究教育中心的科學主任、《你快樂,所以你成功》作者

意義的追尋變得更輕鬆有趣了。跟隨史密斯踏上這趟精彩的人文追尋,猶如跟著踏實可靠的嚮導,經歷一趟令人脫胎換骨的旅程。
——達林.麥克馬洪(Darrin M. McMahon)∣達特茅斯學院的歷史學教授、《幸福的歷史:人類最捉摸不定卻又渴求不已的目標》作者

我們的日子往往過得渾渾噩噩,從未好好深入檢視,這本書為我們指引出另一條路徑。如何追尋目標呢?在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我們該怎麼做?這本研究深入、平易近人的好書可以幫你回答這些問題。
——克里斯‧古利博(Chris Guillebeau)∣《天生吃這行飯》(Born for This)、《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作者

目次

推薦序∣ 一旦有自己的故事,人生就會有意義 洪震宇
推薦序∣ 生命的四堂必修課 蘇仰志
推薦序∣ 尋找千真萬確「活著的意義」 王玉萍
推薦序∣ 生命意義的務實技術 朱家安

前言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隨著歲月流轉而不斷逼近的問題,
但頓悟的一刻始終沒有到來,或許那一刻永遠也不會到來。
代之而來的,是日常的小小奇蹟,靈光乍現,
彷彿在黑暗中意外擦亮的火柴,而這就是其一。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意義危機
今天和明天我做的事情有什麼用呢?
我的一生有什麼用呢……為什麼我該活著?
為什麼我該期望任何事情或做任何事情?
或者換個方式來問:
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是難免降臨的死亡所摧毀不了的嗎?」
——托爾斯泰∣《懺悔錄》

2歸屬
關懷是「歸屬感」這根支柱的核心。
當我們對他人敞開心扉,以愛與善意接近他人時,
我們不僅提振了周遭的人,也提升了自己。
而且關懷效應會持續下去,
在我們離開之後依然長存不息。

3使命
小說家喬治‧艾略特在《米德爾馬契》的最後一段,
對那些以微小、但不可缺的方式推動世界運轉的人致敬:
「世上良善的增長,一部分有賴於那些微不足道的行為,
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於如此悲慘,
一半也得力於那些不求聞達、老實度日、死後亦無人憑弔的小老百姓。」

4敘事
無論是誰講述故事,精彩的故事對觀眾都有一樣的效果。
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最後都有某種提振的力道,
帶點悲憫、共鳴或詩意般的祝福,
把故事提升到寓言或象徵的境界,無論那效果有多麼短暫」。
透過與觀眾分享故事,敘事者不僅為自己創造意義,也幫他人創造意義。
「這是講述故事如此重要的原因,
我知道有人覺得那完全是在講自己的事,
但是那其實是去探索虛無,與他人產生共鳴,讓對方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5超然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浩瀚宇宙中只是滄海一粟時,
那種卑微感反而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強烈的意義。
稍微接觸奧秘事物──無論是在星空下、在精彩的藝術品前、
在宗教儀式中、或醫院的產房裡──都可以轉變我們。
這就是超然的力量。
超然或神秘的體驗,是指我們感覺到超越了日常,體會到更高的現實境界。

6成長
就像一座城市在經歷大地震以前本來有一套結構,
我們在經歷危機以前,對人生和世界也有一套根本的信念,但創痛破壞了那些假設。
然而,斷壁殘垣也是重建的機會。
地震過後,城市可以重新打造比以前更穩固耐震的建築和基礎建設。
同樣地,危機過後,能夠重建心理和精神層面的人,
以後更有本事因應逆境,過更有意義的人生。

7意義的文化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裡,
相較於其他正在發生的一切,
我們顯得格外微不足道。
再過幾個世代,就沒有人記得你了。」
瑪麗安娜說:「所以這是永遠留下印記的一種方式。」

結語
愛的行為始於意義的定義:
那是從跨出小我去連接大我,並為大我做出貢獻開始。
那就是意義的力量,那不是多了不起的領悟,
而是暫停下來對報攤小販打招呼,
問候工作上看似消沉的伙伴,幫人健身,
當個稱職的父母或孩子的人生導師,
在點點星光下產生敬畏之心,
與朋友一起參與中世紀的祈禱儀式,
為需要協助的退役軍人開設咖啡館,
專注聆聽摯愛訴說故事,照顧植物等等。
這些行為本身看似微不足道,但集合起來,它們一起照亮了全世界。

謝辭
注釋

書摘/試閱

小說家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在《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的最後一段,對那些以微小、但不可或缺的方式推動世界運轉的人致敬:

「世上良善的增長,一部分有賴於那些微不足道的行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於如此悲慘,一半也得力於那些不求聞達、老實度日、死後亦無人憑弔的小老百姓。」

你我可能不記得或不認識那數百萬人,但他們的存在影響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對象。

從生活與職場的日常任務中找到使命的能力,對於意義的創造有很大的幫助。例如,一九六二年,甘迺迪總統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遇到的清潔工,就是抱持這樣的心態。總統問他在做什麼,他回應他「正在協助大家送人類上月球」。幾年前,科羅拉多州的某段高速公路進行維修,一名施工人員站在維修站附近指揮車流,他也是抱持這樣的心態。他站在烈日下,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啟動一邊的「停車」指示燈和另一邊的「慢行」指示燈。一位駕駛人問他,他怎麼受得了這種無聊的工作。「我是在確保大家的安全。」他回應:「我在乎身後工作的弟兄,所以我必須確保他們的安全。我也是在確保你的安全,以及你後方所有駕駛人的安全。」幾年前,某個餐車老闆也是抱持這樣的心態。我的朋友點餐後才發現他忘了帶錢包,餐車老闆告訴他:「我的職責不是賺你的錢,」他把墨西哥卷餅遞給我的朋友,接著說:「我的職責是餵飽你。」

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志業,但找不到志業不見得就找不到使命。這個世界充滿了零售店員、優惠券的分揀員、會計師和學生,也充滿了交通指揮員、父母、公務員和調酒師,
還有很多被文書及日常工作淹沒、有時忘了自己還有更宏大使命的護士、老師和神職人員。但無論我們忙著處理什麼,當我們轉念,把任務想成幫助他人的機會時,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有意義。每個人在家中、社群、職場上都有自己的社交圈,你我都有能力改善周遭圈子的生活,那是人人都能留下的德澤。

(摘錄自《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第3章〈使命〉)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9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