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滿額折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不思議 世界遺產紀行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00 元
優惠價
9045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印度的世界遺產到底有多少?作者吳德朗喜歡回答:「印度有多大,那印度的世界遺產就有多大!」的的確確,除了書中UNESCO列名的世界遺產外,印度暫定的遺產遺址名單也有四十三件,遍及印度大陸的古建築遺產更是成千上萬,不計其數。

作者除了二O一六年與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昌迪加爾國會大廈」這件世界遺產失之交臂外,踏踏實實地走訪了印度UNESCO列名的所有景點,甚至前往中亞伊朗多次,試圖了解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化和印度教吠陀文化的淵源,也走訪了泛印度文化圈、位於東南亞受印度教佛教擴散影響的世界遺產,同時仿效玄奘法師由長安出發,往敦煌、蘭州、洛陽直到西域的「絲綢之路」起始段行走。

印度是作者的最愛,從策劃印度文化節、寫書、講課旅行,馬不停蹄地走了快二十年了,深深感到:以為自己已懂很多,其實不懂的更多,以有涯追無涯,殆已!
由印度達人吳德朗來書寫的印度,不僅深入,也無可取代。吳德朗在本書以介紹「印度物質的世界遺產」為主,包括印度文化遺產、自然遺產、非物質遺產。截至二O一八年六月,印度有四十九個遺址,位居世界第六位,是世界遺產大國之一,而這些多元的遺產成就,正反應了印度幾千年來豐富多元的傳統知識和寶貴的見解,保持了人與大自然之間微妙的平衡。如今印度引以為傲的「多樣性的統一」正符合聯合國評量世界遺產的價值標準理念一致。

為了便於閱讀,作者將這本紀錄印度文化遺產的書籍,依其屬性分成五大類別: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殖民時代及其他。誠如各宗教及統治者之間的考量及美學品味,上述的屬性並非一板一眼,而是鮮明跳躍的,比如:桑吉佛塔原貌源起於阿育王佛塔,到了巽加王朝及百乘王朝時,又添加了陀蘭那牌坊 (Tarana),其橫樑和柱子上皆雕刻了細膩生動的犍陀羅與希臘寫實藝術風格的佛教本生教故事雕塑,成了佛教無相到有相的美麗邂逅。三教共融的埃羅拉石窟讓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看似各自信仰的偶像背後,也能找到相似風格的斧痕。
透過本書,將帶領讀者從歷史文化的脈絡去認識印度,來欣賞多元信仰之間相互爭艷及交融之美。

名人推薦
Abbagani Ramu
楊方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世界遺產雜誌發行人、愛琴海旅行社總經理
林婉美 旅遊達人
田中光 我國駐印度代表
陳牧民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長、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黃建忠 古文明旅行專家
釋覺明 南華大學宗教所專任助理教授、人間佛教研究及推廣中心主任
劉季音 中原大學語言中心講師、南亞文學文化研究者、印度古典舞蹈舞者
呂麗慧 第七屆新月文學非穆斯林散聞獎優勝得主
王慶中 知名專業旅遊攝影師
李眉君 Priya lalwani Purswaney 知名專業口譯員

作者簡介

吳德朗 Jeffery Wu
1949年出生,為台灣電腦導體的資訊業先趨,於2002年逐漸淡出後,轉而熱衷音樂文化藝術。於2003年成立台北印度愛樂中心,推廣印度文化,引進多元的印度文化分享予國人。透過和印度各公私單位的合作(如:印度台北協會和印度旅遊局等),舉辦印度旅展推廣及旅行交流深入印度多元的文化。
從2004年起,每年在台灣舉辦印度文化節,近20年來未曾間斷。引進國家級的印度表演藝術家在台灣進行交流。幾百場的活動,深深地瞭解印度表演藝術不僅僅是外表迷人的音樂舞蹈及光鮮亮眼的視覺藝術, 而是背後有深厚的宗教、文學、史詩神話的人文底蘊,為了進一步的探索,從此點燃了了他對永無止境印度熱愛。
近年來他對印度文化的視野逐漸提昇,文化節的活動已升級為亞洲文化,將印度國際級傑出的藝人在臺灣交匯。吳德朗對印度文化深耕的成就備受國際肯定,十多年來,他在雜誌,書籍與臉書上分享其印度心得。
此外,亦擔任中華世界遺產協會星球講堂,佛光大學等台灣20多所大學通識課程的客座講師。2013年還受邀到印度尼赫魯大學演講及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發表論文,延續印度文化傳承的概念。
2017年,他一手打造台灣第一座印度博物館,以視覺美學展示其對印度人文歷史獨道的精神見解。至今已有上萬來自台灣印度及世界各國參觀博物館並讚譽有嘉。
為夢想印度博物館、台北印度愛樂中心創辦人。

世界遺產的大千世界──印度
世界文明古國──印度,歷史悠久璀燦迷人,坐擁距今幾萬年前的比莫貝特卡石窟(Rock Shchoes of Bhimetka)及史前時代人類留下的無數宗教儀式、舞蹈、狩獵等洞穴壁畫。
四千六百年前與青銅器時代同期的印度河文明,於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及哈拉巴(Harappa)兩地挖掘出的土墩磚塊等遺蹟中,發現了井然有序的公共建築、住宅區、先進技術的下水道及公共浴室建設等等。其中多達700口井,包含『圓柱形磚襯井』,被考古學家認為是印度水井(Stepwell)的前身(注:帕坦王后階梯井)。
摩亨佐達羅遺跡是世上稀有的古老城市文明。在遺跡還發現豐富文物及珠寶首飾,其中包括狀似印度教濕婆神與女神的雕塑以及其他崇拜的遺跡,可說是後來印度宗教信仰發展的臍帶、印度次大陸世界遺產的濫觴。
西元前1500年左右,亞利安人帶來的吠陀文化,同化了印度本土的信仰,豐富了印度教論述。印度教中的兩部偉大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所衍生出的神話故事,成為印度教建築的魂魄。印度人相信古老的風水術(Vastu) 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大磁場能量之源;是印度教、佛教寺廟及住宅建築必需遵循的和諧平衡建築法則。建物必須與大自然界中的空、風、水、土、火不可缺的五大元素達到平衡,才能處於和諧穩健的狀態。
印度的香料、光彩炫目的鑽石及各式奇珍珠寶,自古以來就讓世人難以抗拒。從古羅馬帝國到拜占庭、希臘人、猶太人、葉門人……各國人馬紛至沓來到印度從事香料貿易;悲喜交加的過程中刻畫出印度大地經歷幾千年的歷史。
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奧圖曼帝國打敗後,印度的香料由穆斯林壟斷。1498年葡萄牙Vasco De Gama繞道非洲好望角,找到通往印度香料的另一條道路。不久,葡萄牙占領了果亞,開起了大航海時代序幕。
接著其他的歐洲人,如法國人、荷蘭人和英國人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各擁有一片天。最後由英國人幾乎殖民了整個印度次大陸,這些外來殖民者帶給印度人的痛苦記憶難以論述。即使印度於1947年宣布獨立,曾經的外來政權帶來了不同的信仰如基督教、天主教及伊斯蘭教等宗教文化也早已在印度生根。
建於西元52年的聖多馬的教堂及建於西元629年的清真寺至今仍然是信徒的聖地,二教在印度有成千上億的追隨者。
另外一支從中亞過來的德里蘇丹及蒙兀兒王朝對傳播伊斯蘭文化的力量更是無遠弗屆。
這些外來政權或殖民帝國從宗教信仰、詩歌音樂、語言文學、飲食及服飾等方面,都已深刻影響了印度文化樣貌。歷經千百年的對抗到融入,當年的異族文化早己成為印度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也反應到世界遺產建築風格上。早期的德里蘇丹王朝,其建築遺產仍然充滿了母國唯我獨尊霸氣;到了蒙兀兒王朝,建築師開始融合伊斯蘭和印度的在地元素且呈現出兩者的平衡點。不但以此彰顯外地政權的合法化,融合建築也成為統一印度各方立場的黏合劑象徵。
英國殖民政府在早期建築風格上主要也是顯示強固帝國的威權;然而到了19世紀,在歷經了1857年的印度民族起義前後,逐漸推出了更多的印度-薩拉遜及蒙兀兒式的混搭風格建築。至於葡萄牙在1510年占果亞,葡國當時政權穩固,一心將果亞打造成天主教亞洲的前進基地,堅持葡萄牙及羅馬歐式的建築,成為印度另一種風景。
如今印度文化遺產、自然遺產、非物質遺產,截至2018年6月,印度有49個遺址,位居世界第六位,是世界遺產大國之一,而這些多元的遺產,正反應了印度幾千年來豐富多元的傳統知識和寶貴的見解,保持了人與大自然之間微妙的平衡。而如此印度引以為傲的「多樣性的統一」正符合聯合國評量世界遺產的價值標準理念一致。
為了便於閱讀,筆者將這本紀錄印度文化遺產書籍,依其屬性分成是五大類別: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殖民時代及其他,詳細參考附件如後。
誠如各宗教及統治者之間的考量及美學品味,上述的屬性並非一板一眼而是鮮明跳躍的。比如:桑吉佛塔原貌源起於阿育王佛塔,到了巽加王朝及百乘王朝時,又添加了陀蘭那牌坊(Tarana),其橫樑和柱子上皆雕刻了細膩生動的犍陀羅與希臘寫實藝術風格的佛教本生教故事雕塑,成了佛教無相到有相的美麗邂逅。
三教共容的埃羅拉石窟(Erollra Caves)讓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看似各自信仰的偶像背後,也能找到相似風格的斧痕。
Ahmadabad城市遺產的地下井,是伊斯蘭的國王為討好印度教皇后所興建的建築。建築中將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圖騰交互其中,呈現出令人嘆為觀止混搭的風格。
位於阿格拉的泰姬陵,外貌看似中亞伊斯蘭建築,但認真仔細的印度教建築美學家可從泰姬陵本體建築細節中找到與伊斯蘭與印度教之間的美學連結。因此,印度教甚至還企圖從伊斯蘭教的管理權機構中奪回經營權。另外,泰姬陵的美麗庭園還是世界最大的波斯庭園。
朱羅王朝獨尊印度濕婆神的大廟,也不知何因故在其地下室出現佛教的雕像,這些都是印度相互影響的多元文化呈現,在彼此間或其中找到有趣的脈絡。這源於印度人對多元信仰尊重包容的傳統,也是印度遺產有趣的亮點。
在印度世界遺產中有二位不得不提的外國人,其中是知名的玄奘法師。他在印度求法19年,帶657卷經文回唐朝,且請求唐太宗設立譯經院。然而,皇帝對於玄奘多年來訪問印度次大陸及中亞100多國的風土民情的見聞更加有興趣,也藉此資訊作為唐朝拓展與中亞絲綢貿易及做為版圖開拓的參考。最終玄奘口述弟子辯機,終始完成了這部的稀世奇書《大唐西域記》。此書於1875年譯為外文之後,英國考古學家康寧漢(Sir Alexander Cunningham,1814-1893年)便根據此書作為他考古的寶典和指引,結果大有斬獲。原本康寧漢是以印度教的往世書(Purana)的梵書文本為考古的藍本,卻絲毫沒有幫助。
他得意滿滿的說: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除了挖掘到的佛教遺址,在附近也找到其他印度教的遺產。康寧漢後來成為於1861年設立的印度考古學會(The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ASI)創始人,為印度考古學立下汗馬功勞。印度有其不凡的考古學,其基礎始於康寧漢爵士。
曾經有考古學家打趣的說:印度對考古學而言是取之不盡的寶山;以出土古物順序通常最上層是英國,其下是伊斯蘭蒙兀兒,接著是印度教,最後面是佛教了。

很多學生朋友問我,到底印度世界遺產有多少?我喜歡說;印度有多大,那印度世界遺產就多大 !的的確確,除了書中UNESCO列名的世界遺產外,印度暫定名單遺產遺址也有43件,遍及印度大陸的古建築遺產更是成千上萬不計其數。筆者有幸,除了2016年與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昌迪加爾國會大廈這件世界遺產失之交臂外,我踏踏實實走訪了印度UNESCO列名的所有景點。且前往中亞伊朗多次,試圖了解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化和印度教吠陀文化的淵源。也幾乎走訪了泛印度文化圈的東南亞之印度教佛教擴散的世界遺產;同時仿效玄奘法師由長安出發往敦煌、蘭州、洛陽到西域「絲綢之路」的啟始段行走。
到這些文明悠久之處旅行,使我回過頭來對印度有另一番不同的視野。這讓我在打造臺灣第一座印度博物館以及撰寫這本印度世界遺產書籍時,能夠注多方吸養份和靈感。
印度是我的最愛;從策劃印度文化節、寫書、講課旅行,馬不停蹄的走了快20年了,深深地感到:你以為你懂了很多,不懂的更多,永遠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憑藉著我「自不量力」的人生哲學,接下來還會有《印度非物質遺產及表演藝術》、
《外印度的印度世界遺產》以及《印度世界遺產潛力點》等相關書籍產生。印度文化廣闊深似海,如有來生,再輪迴七世,看能否盡其功!
但必需提醒讀者,印度每一個世界遺產都豐富到足以單獨出一本書的份量。筆者並非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家,這本書出現的缺失在所難免。
期望讀者因此書起心動念,選出一些喜歡的主題,動身走幾回印度之旅,必有所獲,此為我出書最大的喜悅。
《印度世界遺產》從古建築藝術、建築及美學、宗教、歷史人文等林林總總的綜合藝術外,你還可以看到如埃羅拉第16石窟凱拉薩神殿之人類建築奇蹟工程之作。
印度幾千年的歷史,混沌不明的傳說多過歷史。然而,世界遺產不僅使印度人找到國族信仰認同,也因康寧漢對佛教佛址的考古,讓釋迦牟尼的人間佛陀的真實性找到更為堅定的信仰。
近年來,印度公共外交部的ICCR及旅遊局,將豐富的世界遺產轉化為外交及觀光資源,大大提升印度的國家形象。印度幾百年量累積紮實的考古學更值得世人借鏡。
最後,感謝中華世界遺產協會的楊方理事長,於2003年引領我從印度文化進入世界遺產──印度的世界;星球旅行社林婉美女士一直提供旅行及綿密的玩家講座,使我有不進則退的動力。感謝我國駐印度的田光中大使的厚愛及鼓勵。中興大學好友陳牧民教授,古文明專家黄建中老師,南華大學的釋覺明助理教授等人的推荐賜序。感謝我的好伙伴吕麗慧及劉季音全心盡力為我潤稿。王慶中先生,李松勇、陳國瀚等好友的攝影大作,黄秋容設計師的插圖,使書可讀性大增。
最後,我要感謝夢想基金會蔡聰明先生從2003年的印度文化節到2017 年開幕的夢想印度博物館義無反顧的支持。没有他,沒有印度我的人生大不同。

 

目次

推薦序
無與倫比的生命禮讚 Abbagani Ramu
那一段值得回憶的日子 楊方
富饒寶地──印度 林婉美
目睹印度文明之絢麗及淵遠流長 田中光
印度世界遺產的百科全書+旅遊工具書 陳牧民
多元文化的交融──異中求同的信念 黃建忠
印度世界文化遺產千年光照耀人間 釋覺明
黃金筆記 呂麗慧
印度印象 王慶中
作者序 世界遺產的大千世界──印度


I印度教
1. 埃羅拉石窟
2. 象島石窟
3. 偉大的生活朱羅寺廟
4. 亨比古蹟集團
5. 馬哈巴利城世界遺產
6. 帕塔達卡建築群
7. 拉賈斯坦邦的山脈堡壘
8.卡朱拉候建築群
9. 帕坦城的王后階梯井
10. 太陽神廟
11.阿旃陀

II佛教
12. 那爛陀大學
13. 桑吉
14. 亞洲之光
15. 占巴内
16. 阿格拉紅堡
17. 古德卜明納高塔及其紀念建築
18. 印度主權的象徵

III伊斯蘭教
19. 泰姬瑪哈陵
20. 德里胡馬雲陵園
21. 法第普西克里建物群
22. 維多利亞火車站及孟買哥特式建築
23.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

IV殖民時代
24. 印度高山鐵路
25. 孟買維多利亞時代和裝飾Art deco藝術
26. 人和大自然共享的Bhimbetka
27. 簡塔曼塔天文台

V其他
28. 艾哈邁達巴德歷史名城

附則──
印度考古之父──亞歷山大‧康寧漢爵士
羅摩衍那永恆的傳說
神話和人間交錯的《摩訶婆羅多》
簡介印度宗教寺廟建築背後的哲學
蒙兀兒建築簡介
被遺忘印度遠古文明
印度文化遺產交通指南

助理後記
印度靈魂在心中萌芽 李眉君 Priya lalwani Purswaney

書摘/試閱

三教共享的宗教聖地
埃羅拉石窟(Ellora Caves)
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區,
坐標:N20 1 35.004 E75 10 45.012
指定日期: 1983年
標準:(i)(iii)(vi)
埃羅拉石窟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什特拉邦(MaharashtraState)重鎮,奧朗加巴德市(Aurangabad)西北方25至30公里處,其雕刻主要展現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徵。34座石窟中包括了佛教石窟12座、印度教石窟17座、耆那教石窟五座,全長約2公里。
第16窟凱拉薩神廟呈現出天人合一的完美景致,堪稱建築藝術史上的絕品,令人驚豔。
西元前3世紀於印度、尼泊爾邊界,印度教王朝王子悉達多於菩提樹下證道成佛後,便開始向世人傳達明心見性、解脫輪迴的教義真理。
逐漸萌芽的佛教開始由北往印度南部傳播,趁著南印度各王朝的國力威望,佛教文化隨之外傳,並逐漸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印尼等地發揚光大,影響了南亞與東南亞各地的信仰、文化、建築特色。西元7世紀後,印度教再度興起,佛教逐漸式微,因此,南印度埃羅拉的佛教與耆那教石窟的建築風格及雕刻,不免也融入了印度教的色彩。
埃羅拉石窟是西元5世紀至11世紀時期的宗教建築,大體而言,這些石窟陸續
完成於中印度卡拉丘里王朝(Chalukya,6~12世紀間) 及羅濕陀羅拘陀王朝(Rashtrakuta,6-10世紀間),由遮婁其氏族的諸侯建立,王朝早期的君王多為印度教教徒,但後期君王則深受耆那教的洗禮。
同一時期另一個位於孟買近海、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象島石窟則以展現印度教風格為主體。現存島上石窟內的雕像,大多是印度教毀滅之神濕婆(Shiva)的形象。雖然三王朝的君主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但是對其他宗教,包括佛教和耆那教皆採取寬容態度,允許這些宗教在自己的領土內傳播開來。

佛教石窟
石窟南段第1至12號窟屬於佛教石窟,於西元5和7世紀之間開鑿出。當時
大乘佛教在此地區得到蓬勃發展。其中第10洞窟,可說是埃羅拉石窟群中最大的規模。
第10洞窟毗首羯磨石窟(Vishvakarma Cave) 是一個支提窟(英文為Chaitya,為佛教中的設有佛堂大廳的塔廟,以容納眾多僧侶入內修持、聽聞佛法),該石窟也被稱為「木匠之窟」,以其石窟頂部仿造木桁式肋拱頂的設計而得名,是當地唯一的支提窟。10號石窟為雙層建築,為了方便前來造訪的僧侶,同時具備僧房功能,足見當時佛教的盛況。窟門立面中央上方雕有大型支提窗,其造型是從早期尖拱馬蹄形演化成三葉拱窗(trefoil-arch) 的樣式,窗孔兩側綴飾三人一組相對飛舞的飛天(Gandharvas & Apsaras)浮雕及美輪美奐的雕刻品。
富有歷史價值的第12窟,是由當時的工匠胼手胝足建立的一座3層樓的建築;歷經艱苦的工序,呈現出整平光滑地板和天花板的岩石。其中天塔拉窟(Teen Taal)是一個塔廟窟及僧舍,完成於8世紀中葉的羅濕陀羅拘陀國王克利希那一世。印度教石窟建於6世紀到8世紀之間,首個鑿窟的工程開始於第28、27與19窟,所有的結構都代表了不同風格的視覺創意和技術執行能力,有些建築工序相當的複雜,得經過幾代人的協調與合作才能完成。

其中的第16窟凱拉薩神廟(TheKailashnatha),石窟高達33公尺,長50公尺,建於西元8世紀晚期,是埃羅拉石窟中最重要的石窟。廟本身是一個高大的金字塔式的結構,讓人聯想到南印度達羅毗荼寺廟(Dravidian Temple)。為廟塔型的建築。其以繁複的石刻創造出神明、國王、勇士等立體神像,是印度岩鑿神廟的顛峰之作,堪稱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遺址。
凱拉薩神廟相傳是羅濕陀羅拘陀國王 為紀念戰爭勝利, 建了這座祀奉印度三大神之一濕婆神的神廟,總動員7000多名工匠,前後共費時超過百年。整個工程以鏤空垂直向下雕刻整塊山岩鑿成,修造過程中移走240萬噸岩石。神廟的裝飾雕刻鬼斧神工、壯麗豪華,實屬人類的建築壯舉。石窟中門廊的羅萬那搖撼凱拉薩山(Ravana Shaking Mount Kailasa)、神鷹力戰羅萬那(Jatayu Fighting Ravana)、濕婆神的宇宙之舞(Dancing Siva)等充滿神話戲劇張力的浮雕。其中建在兩層樓平台上的濕婆神廟最初塗有厚厚的白色石膏層,使其遠遠望去有如一幅被白雪覆蓋的景緻。至今這些遺留在洞內的仿雪膏藥的痕跡猶然依稀可見,另外還有惡魔王不自量力試圖抬起凱拉薩聖山的有趣意象。無疑的,第16窟為埃洛拉石窟群最高的建築造詣,也是觀光客最流連忘返的洞窟。
而第十五窟原做為佛教寺院之用,整體設計與第十一窟、十二窟相關連。石窟上層的大型雕刻石版則點出了彼此間的關聯,同時也以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濕奴神的十大分身為主題。根據印度教神話傳說,釋迦牟尼佛為毗濕奴神的十大分身之一;祂轉世為佛,以昭告世人不分階級皆可解脫輪迴。
而第15窟之所以被稱做埃羅拉「最令人激賞的洞窟」,在於該窟石刻描繪了毗濕奴神的人獅化身,殺死了渴望權力和力量的阿修羅(Hiranyakashipu)。

耆那教石窟
北段編號第30至34號窟則屬於耆那教石窟,共有5座,是由耆那教創建的天衣派(Digambara)於西元8-10世紀完成的。第34窟形式上仿印度教石窟,但規模不如其宏偉壯麗。第30窟是深受印度教第16窟凱拉薩神廟的啟發,從天然岩石中鑿出佛像作品,但規模小,雕刻的活力難以比擬。
第32洞窟為最後被挖掘出的石窟,建築雕刻最為精美華麗,在雙層列柱大殿的壁龕中,有一尊高達17公尺的尼犍子石雕像,耆那教創教始祖笩駄摩那坐於蓮花台,蓮花台下有金剛座,為印度耆那教第22代祖阿利濕塔米內的作品。另外,耆那教兩位大教長──巴濕伐那陀和戈摩達希瓦爾的雕像是裸體像,腿臂上纏繞著藤蔓,長髮披肩,象徵著耆那教苦行不渝的精神見證。

寬容慈悲埃羅拉石窟
埃羅拉石窟群為保存完好、排列有序的遺跡,以不間斷的序列建造而成;它不僅見證了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三大宗教的發展,也昭示了當時各宗教藝術家、地方士紳在技術上與資源上通力合作開鑿,眾志成城,致力於佛教的虔誠。這使得埃羅拉石窟成為印度教、耆那教的合一聖地,在此體現了眾神共同要求慈悲的和平的願望。這種寬容的精神舉世罕見,亦成為給世世代代後人緬懷先人智慧及德行的美好象徵。

 

永恆的淚珠
泰姬瑪哈陵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於1628 年到1658 年統治印度次大陸。「沙賈汗」在波斯語中原意為「世界的統治者」。在他的治理下,蒙兀兒帝國厲行中央集權、擴編軍隊,平定了各公國的叛亂,使其處於權力和財富的巔峰。

北方邦阿格拉區
座標:N27 10 27.012 E78 2 31.992
指定日期:1983 年
標準: (i)

沙賈汗特別鍾愛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MumtazMahal)王后。不論登基前後,兩人形影不離;即使前線戎馬征戰仍共赴戰場,夫妻恩愛鶼鰈情深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慕塔芝卻在1631 年征戰途中分娩第14 個孩子時不幸難產而亡。貴為君王的沙賈汗無力阻止愛妻生命的隕落。傳說中皇帝痛不欲生,頭髮一夜翻白。他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最美麗的陵墓。因此成就了泰姬瑪哈陵,這座象徵沙賈汗國王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

建築及庭園
據說,為了實行泰姬瑪哈陵營建計劃,除了帝國人才外,沙賈汗還延攬了來自中亞、伊朗、土耳其以及伊拉克等地大量人力及工匠:包括了泥匠、石雕、鑲嵌師、雕刻家、畫家、書法家、穹頂建造者和其他工人約莫2 萬多名,全數納入建築團隊。藉此開啟了在阿格拉的亞穆納河畔鬱鬱蔥蔥的花園,佔地近17 公頃的泰姬陵的興建大計。從1632 年動工至1648年,歷經17 年,終於完成了這雄偉浩瀚、震懾人心,猶如史詩般的曠世巨作。
泰姬陵的設計師創造出無與倫比的建築藝術形式和對稱感,並將伊斯蘭經典阿拉的聖訓、恩典注入了整座建築,包含大門、牆壁和花園的複合體,共42 英畝的建築物中;這使得泰姬陵呈現出一種的打造超越宗教嚮往的完美空間營造永無止盡的吸引力。此外,透過融合中亞、印度教、伊斯蘭教、波斯和歐洲等地之許多建築傳統文化特色,泰姬碼哈陵因此具備了足以與全世界交流的普世價值之吸引力。
庭園主要特徵是波斯建築工法,延著中心軸線之雙邊對稱嚴謹的結構工法,使用的建築材料是鑲嵌紅砂岩和大理石的
石灰砂漿,利於珍貴半寶石的鑲嵌。潔淨
的白色大理石利用於拱形和圓頂造型,是
書法,或慕塔芝.瑪哈和沙賈汗的大理石
衣冠塚棺槨,無處不見精緻巧妙的珠寶鑲
嵌,細膩地打造出泰姬陵既淒美又莊嚴的
奢華空間。
泰姬陵迷人之處,不僅在於其建築本
體的精雕細琢,她的前庭與花園更是巧奪
泰姬瑪哈陵
泰姬陵參拜泰姬伊斯蘭書法
泰姬陵標誌印記。還有其他美麗的細部材
料,如來自中國的水晶、西藏的綠松石、
料是鑲嵌紅砂岩和大理石的石灰砂漿,利於珍貴半寶石的鑲嵌。潔淨的白色大理石利用於拱形和圓頂造型,是泰姬陵標誌印記。還有其他美麗的細部材料,如來自中國的水晶、西藏的綠松石、斯里蘭卡和阿拉伯半島的藍寶石等,總共有28 種寶石鑲嵌在白色大理石中攀爬的藤蔓花卉與的阿拉伯書法的描繪中。無論是建築主體大門蒼勁有力之豪邁的古蘭經書法,或慕塔芝.瑪哈和沙賈汗的大理石衣冠塚棺槨,無處不見精緻巧妙的珠寶鑲嵌,細膩地打造出泰姬陵既淒美又莊嚴的奢華空間。
泰姬陵迷人之處,不僅在於其建築本體的精雕細琢,她的前庭與花園更是巧奪天工。位於進門前,長約300 公尺的「四分花園」中,樹木、花壇、噴泉和水渠等方面達到了波斯花園要求完美的「四分花園」(波斯花園的設計基於直角和幾何比例,通常分為四個部分,稱為ChaharBagh)比例不但豐富了泰姬陵的深度和遠景,若是比美今日伊朗現存的世界遺產中9 大波斯庭園等更是有過而無不及。庭園讓泰姬陵融入於自然,體現了伊斯蘭教可蘭經裡所提及之伊甸園境界中「天堂樂園」的夢幻氛圍。據說美國白宮前噴水池的靈感也是來自泰姬陵波斯庭園呢。
泰姬陵令人百看不厭、引人探索。潔白色大理石隨著日夜陰晴、日出日落天候的改變,折射出細緻的色調變化,與外在的情緒相匹配變得更加迷人。不論於任何時間造訪泰姬陵,她總是豐富多變地呈現出黎明的玫瑰色光芒或神奇的月亮光芒。在不同條件下徘徊凝視著泰姬陵令人留連忘返、詩興大發。
泰姬陵的工程結構主要由四座伊斯蘭風格的「宣禮塔」構成。為了保護主體的建築場,每一個設計都輕微地向外傾斜。其主體基座結構工程所運用的力學、防震地質及土地物理設計的建築科技等成就,仍然令近代建築學家嘆為觀止。

普世價值
沙賈汗為自己所愛的妻子打造的永恆紀念建築,不僅彰顯個人對帝國富裕的卓越藝術品味,幾何對稱,羅馬式放置承戴結構,流水冷卻通風系統皆是科建築學成就的證明。至今,泰姬陵被世人公認為最具創造性、最完美無瑕的建築之一。泰姬陵可說是洋溢激情與天才傑作,也是蒙兀兒時代最具指標誌性的建築典範。目前泰姬陵被列為世界聯合國世界遺產之一(World Heritage),也是世界7 大建築奇蹟!

爭議
泰姬陵如此迷人醉心,莫怪乎,幾百年間來自世界各地的騷人墨客群,對她的美讚譽有加。這樣的騷動還引發了歐洲人的酸言酸語奚落:泰姬陵能成為登峰造極之作, 這其中若沒有歐洲人的參與貢獻是不可能完成的。
由於每年有數百萬人次訪問泰姬陵,帶來世人的注目與讚嘆,這也引起部份印度教徒垂涎,企圖在建物本身的蛛絲馬跡中,找出泰姬陵與印度教相關連的證據。為了這個文化碰撞的插曲,雙方還曾對簿公堂,企圖爭奪管理權,這件事最後無疾而終。

破壞及維護
英國殖民政府時代,牆面鑲嵌的寶石已被挖空殆盡。外牆的基座大理石也被切割盜售,並曾在泰姬陵平台舉辦宴會。所幸被當時的柯松總督(Curzon, 1899-1905年)停止了對泰姬陵的破壞,並開始對泰姬陵進行全面性的維修保養工作,其建築物的原始風貌才得以保存至今。由於歷年的污染,1996 年12 月印度最高法院裁定禁止在泰姬陵附近的農業及工業使用煤或焦炭等等會使空氣污濁不堪的汙染源;所有的車輛,必需停在外圍由馬車或電車接駁或步行入園。在泰姬陵350 年週年慶那年,印度政府首次進行泰姬大規模的清洗,方得以煥然一新的風貌重現大眾面前。

永恆的淚珠
完建了白色泰姬陵,沙賈汗也曾計
劃為自己打造一座黑色的陵墓與其呼應。
無奈原本對他不滿的兒子奧朗則部(Aurangzeb)
殺死了欽定的接班人達拉舒科
(DaraShikoh),並將這位老君王軟禁於
距泰姬陵2 公里外的紅堡八角樓中。長達
8 年的時間,沙賈汗日夜在八角樓上眺望
泰姬陵,他日夜遙望泰姬陵,這無論是種
安慰還是折磨在此度過了他餘生,最終沙
賈汗還是如願以償的葬在他妻子的身旁。
泰姬陵美麗的愛情故事令世人不勝唏噓。
蒙兀兒的詩人曾經如此讚美著泰姬陵
的女主人:「慕塔芝.瑪哈的美麗連月亮
都相形失色。」印度詩人泰戈爾詠嘆泰姬
陵:「以她『寂寞的美麗形式』俘獲了時
間、征服了死亡,是一滴永恆的淚珠。」
完建了白色泰姬陵,沙賈汗也曾計劃為自己打造一座黑色的陵墓與其呼應。無奈原本對他不滿的兒子奧朗則部(Aurangzeb)殺死了欽定的接班人達拉舒科(DaraShikoh),並將這位老君王軟禁於距泰姬陵2公里外的紅堡八角樓中。長達8年的時間,沙賈汗日夜在八角樓上眺望泰姬陵,他日夜遙望泰姬陵,這無論是種安慰還是折磨在此度過了他餘生,最終沙賈汗還是如願以償的葬在他妻子的身旁。泰姬陵美麗的愛情故事令世人不勝唏噓。
蒙兀兒的詩人曾經如此讚美著泰姬陵的女主人:「慕塔芝.瑪哈的美麗連月亮都相形失色。」印度詩人泰戈爾詠嘆泰姬陵:「以她『寂寞的美麗形式』俘獲了時間、征服了死亡,是一滴永恆的淚珠。」
建築的歷史若非人為的破壞,通常比人的歷史長久。沙賈汗留下人類無法複製的創世建築,以及隱身在泰姬陵背後的美麗浪漫故事。如此具備物質與非物質特質的世界遺產,註定名留青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