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校長”是怎樣煉成的(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大夏書系‧《人民教育》精品文叢
ISBN13:9787567583894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作者:任國平
出版日:2018/11/13
裝訂/頁數:平裝/260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好校長是如何修煉出來的?要正確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作用;要經常思考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樣的教育根本問題;要積極營造學校教育良好的內外部生態環境;要學會運用法治思維面對和處理學校管理中的問題;要善於以價值引領和制度設計來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這一切,都在指向專業化校長,最終的目標是提高學校的育人水平。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都是教育教學領域的專家,長期專注于校長成長的研究,並出版了很多相關的著作。這些研究有助於幫助校長開闊視野,找到成長的路徑,辦好自己的學校。
名人/編輯推薦
•憑藉著深厚的歷史財富、廣博的教育資源、深遠的影響力和良好的公信力,《人民教育》被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第一刊”,這樣的定位保證了本書的公正性、權威性。
•書中彙集了姚躍林、林衛民、柳袁照等多位校長的管理智慧,為廣大一線學校管理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經驗。
•本書議題廣泛,校長價值領導力、課程變革、中層管理、學校危機管理、校長情懷等涵蓋了校長發展的方方面面,為一線校長乃至一線教師成長提供了指導。
•書中彙集了姚躍林、林衛民、柳袁照等多位校長的管理智慧,為廣大一線學校管理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經驗。
•本書議題廣泛,校長價值領導力、課程變革、中層管理、學校危機管理、校長情懷等涵蓋了校長發展的方方面面,為一線校長乃至一線教師成長提供了指導。
序
序言
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
翟 博
《人民教育》編輯部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之邀,出版這套叢書,可喜可賀。
創刊於1950年的《人民教育》雜誌,積聚了深厚的歷史財富、廣博的教育資源、深遠的影響力和良好的公信力,被讀者親切地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第一刊”。近幾年來,《人民教育》雜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方向性引領、專業化服務”宗旨,著力引領讀者深入探討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課題,並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作出回應,獲得讀者高度認可。其中,既有對教育現代化、立德樹人、教育公平、教育質量觀等重大理論問題的思考,也有校長領導力提升、學校辦學的新經驗,還有教師發展的新思路,更有最前沿的學習方式的引介,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從《人民教育》近幾年發表的文章中,精選、分類結集成冊,既充分發揮了文獻的長遠價值,便於讀者系統閱讀,也能夠更好地擴大傳播面。在當前轉瞬即逝的刷屏式海量、碎片閱讀背景下,高水平的專業文章更能夠幫助讀者聚焦關注點,提高閱讀的獲得感,提升專業水平。
具體而言,《人民教育》精品文叢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叢書立足於新時代中國基礎教育的歷史使命,對重大教育課題和重點難點問題給出了豐富且可資借鑒的回答,是引領、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珍貴文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論斷,為新時代基礎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處理好德與才的關係,解決好德與才相統一的問題;要讓學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深刻領會立德樹人的豐富內涵,認真探索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深入研究立德樹人的理論,是新時代給基礎教育提出的重大課題。
在這一背景下,基礎教育需要切實承擔起一系列重大使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全過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落實,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培育文化自信和中國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和學校教育全過程,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傳承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要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質量觀。要重新思考、踐行好學校、好校長、好老師的標準。堅持育人為本,轉變教育思想觀念,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校長和教師的專業素質。從單純以學科考試分數為主要評價指標轉到全面發展的理念上來;從關注少數尖子生的發展轉到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上來;從過於強調統一步調轉到更多關注個性發展上來。
《人民教育》精品文叢,正是站在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最前沿,圍繞以上重大課題、重要使命,組織國內頂尖專家、優秀校長教師,提供前沿思想理念和腳踏實地的解決方案。《新時代學校使命》一書,由社評和《人民教育》核心議題的前言構成,高度凝練了對當前教育問題的思考,包括教育自信、教育質量觀、核心價值觀教育、美育、教育活力,等等。《身體教育學》一書,力圖借助“身體教育學”這個最新概念,以整體的觀念來推動全面發展。《核心素養的中國實踐》一書,期待帶動整個基礎教育質量觀的變化,以適應未來對人才和教育的要求。《名校的那些“秘密”》一書,以活生生的案例來展示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管理、課程、空間設計等諸多實踐路徑。《還可以怎樣學習》一書,聚焦近年來學生發展素養目標的變化,以全球視野介紹更廣闊、更多樣、更有效的學習方式。《“好校長”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專注于校長的價值領導力、課程領導力、教師領導力和溝通領導力等核心要素的實踐解讀。《老師,你為什麼不再進步了》一書,關注教師的成長與高原期突破。《朝向心靈偉大的教師》一書,彙集教育界、文化界及商界名人的成長故事和教育故事,力圖為校長教師打開新的窗口,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教育。
第二,叢書集中展現了中國教育實踐經驗與智慧,引導讀者建立和提升教育自信。
中國教育質量迅速提升的一個重要秘密,就是中小學的每一堂課,都在努力體現國家戰略、國家意志,國家頂層設計與一線微觀實踐高度融通呼應。
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美好教育的熱烈追求,是中國教育成功的重要動力。縱觀中國基礎教育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程,對美好教育的追求,成為教育發展、教育工作者改革創造的重要驅動力。這套叢書中提煉的好學校、好校長、好教師的改革經驗,無不是在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殷切期盼。
與時代潮流合拍,創造高品質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經驗。近年來,中小學湧現了一大批好校長、好教師,就在於他們敏銳地抓住了時代發展的脈搏,大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養成法治思維,涵養博大的精神世界,從宏觀上保障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同時,近年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突破點,是從主要關注教學方式層面的改進轉向學校整體層面的變革,體現了與新時代精神的密切呼應。
從這套叢書中還可以看到如國家認同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文化、課程構建與優化、選課走班制度等方面的具體操作經驗。這些都是我們的中小學紮根中國大地實實在在幹出來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基礎教育之所以卓越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教育自信的來源,值得學校校長、教師認真研讀、借鑒。
第三,叢書呼籲教育工作者乘著新時代的東風,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
偉大的學校,不是僅僅為升學服務的學校,而是要為學生未來創造美好生活的學校。美好生活,不僅意味著謀生就業能力,也意味著正確的價值觀,豐富的精神世界,厚重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健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力。偉大的學校,也不僅僅是學生成長的樂園,還應該是教師的人生幸福所在。教師的幸福與學生的發展密切相關。只有當教師從心底裡認同教師職業,才能真正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之中,也才能獲得自身職業價值的實現,收穫作為教師的幸福。偉大的學校,善於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幫助教師獲得成就感。這也是《名校的那些“秘密”》等書揭示的秘密所在。
偉大的校長,其領導力不僅體現在過硬的政治素質、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上,還體現為優良的道德品質,更要有教育的定力,“習慣于擇高處立,尋平處坐,向寬處行,務實,求穩,但內心卻嚮往教育的理想,一切為了民族的未來”。偉大的校長,是善於成就教師的校長。李烈感言:“當我哪一天不再做校長時,如果老師們在背後這樣說:‘李烈當校長的時候,我們是真的在快樂地工作著’,那就是對我最高的褒獎了。”偉大的校長還應是優秀的學習者,善於在繁忙的事務間隙,終身學習,反思完善。在工作中,偉大與平庸的區別往往在於能否不斷注入生命的激情,能否不斷發現心靈偉大的教師和存在無限發展潛能的孩子。
偉大的教師,首先是一個精神燦爛的人。教師是深度參與學生精神生活的引領者。無論是做“四有”好老師,還是做好“引路人”,教師自身的精神修養是前提,這包括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修養、對豐富個性的包容、對人的發展性的充分認識、傳遞正能量的意識和能力、溝通的藝術、自我情緒管理,等等。善於發現美是他們共同的特質。他們還是一群積極回應環境的人,能夠敏銳地發現新問題,通過學習、思考、行動來調整自己,跟著時代一同進步。這些偉大教師的特質,讀者可以從《老師,你為什麼不再進步了》《朝向心靈偉大的教師》等書中充分感受。
中國社會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社會轉型、技術變革等都給基礎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考驗著我們隊伍的素質,更考驗我們的學習能力。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只有加強學習,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才能使領導和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願讀者在這套叢書中,能夠充分感知新時代對我們提出的使命和要求,瞭解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脈絡,把握學校辦學的正確方向和科學規律,發展和培育偉大學校、偉大校長、偉大教師成長的“基因”,立志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為偉大的時代貢獻自己的價值。
2018年7月
(作者系中國教育報刊社黨委書記、社長)
序
新時代呼喚更多的“好校長”
毛亞慶
《人民教育》編輯部的任國平編輯邀請我為近幾年在《人民教育》校長板塊發表的精彩文章彙集而成的書――《“好校長”是怎樣煉成的》寫一篇序。我欣然接受,主要是因為該書不僅記錄了教育研究者、行政管理者、校長從不同的角度對於如何做“好校長”的思考與切身體悟,讀來讓人感慨,也為雜誌的編輯們這樣“有心”“用心”為推進中國教育前行所作的努力而感動,更為重要的是對“‘好校長’是怎樣煉成的”這一主題的積極回應,體現了新時代對於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時代需求。
“新時代”這個詞可能是黨的十九大以後中國社會使用頻率最高的詞。新時代的“新”,意味著不同於以往,體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了中國社會未來的奮鬥目標;新時代的“新”,也意味著這是未來一段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相對穩定的發展追求,不僅需要中國經濟的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也需要中國社會的發展整體“升級換代”,重新再出發。
在教育上,習近平總書記用“更好的教育”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好校長”,需要校長在對新時代歷史性充分把握的基礎上,回應好如何構建“好的教育”和“好的學校”。
首先,好校長應對新時代歷史性有充分的認識。對於當下社會發展歷史性的把握,既是在原有歷史性上的前行,是一種進步,又是為社會的未來發展孕育新的歷史發展可能性,為此,好的校長需要關注三個問題。
一是“有沒有”的問題,即在原有的基礎上是否有新的或被忽視的所謂“存在”產生或被觀照,是否有新的或被忽視的特質出現;在新時代,比起金錢和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充實感;人民對生活的需要不再停留在追求量的增加、點的變化上,開始注重質的飛躍、面的拓展。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二是“對不對”的問題,即基於新質或被忽視的“存在”被關注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與所關注的“存在”是否具有某種特定的規定性,是否促進了它的發展和光大。在新時代,社會發展方式從關注數量增加和外延延展轉變到追求質量的提升和內涵的發展;社會發展模式從數量擴張的增長模式轉向質量提升的發展模式,更強調從外延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
三是“好不好”的問題,即這些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是否促進了社會向前發展,是否滿足了相關主體需要的發展追問。在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表明人們對自己的定位不再是外在物質的欲求物,而是將自己的生活本身作為描述和評判的對象。美好生活的含義不僅是斷言對自己生活感到滿意而是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好,衡量的尺度將是把人的發展作為目的,而不是為了某種純粹外在目的而犧牲人的發展,從而使這個社會呈現的是“崇高”而不是“鄙俗”,是精神的彰顯而不僅是物質的追求,是人的發展而不僅是物質的豐富。
其次,好校長要對“好的教育”有充分的理解。在新時代要構建“好的教育”,需要從如下方面努力。
第一,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不僅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出好人才。出好人才,在新時代就須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帶有全域性和根本性的教育重大問題,要體現教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性,通過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立德樹人”。
第二,對人發展的理解要變化:不僅要成為“某種人”,更為重要的是要“成為人”。在新時代,要解決好由於以往教育發展更多地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單向度定位,以及由於市場經濟建立與功利化、唯認知論的升學訴求相互成為共謀,使對人的發展的理解過多關注系統知識的掌握和具體專業知識的擁有,追求形成某種特定的技能,從事特定的職業,扮演特定的角色,遺忘了教育對人發展的理解應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其為人”,而不僅是使人“成為某種人”。
第三,對教育的理解要變化:對教育的理解不僅要“觀物”更要“觀人”。在新時代,對教育的理解不再僅是“人是掌握知識的容器”,注重知識與學生發展的外在關聯;而更應從“觀人”的立場強調教育也需要把握“現實的、活生生的、具體的、歷史的人”――人畢竟是追求意義的存在,這種存在不僅是尋求所屬物種尺度的生存存在,更為重要的是追求人內在固有尺度的生命存在。
第四,教育價值的取向要變化:在新時代對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應有新的理解,要樹立“沒有公平的質量是不道德的,沒有質量的公平是低層次的”這樣的認識,從兩者彼此分離轉換到相互交融整體加以理解的階段,在更凸顯公平的同時還要兼顧有質量,這是保障每一個受教育者身心潛能得到全面發展的基礎,也是每一個適齡受教育者的基本權利。
第五,思考教育的方式要變化:看待教育發展的思維方式要從“點”到“面”轉換。在新時代,看待教育發展的思維方式要體現整體性和綜合化,要凸顯將教育的發展看作一個整體,立足於整體來分析教育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關係的系統性;需要整體系統思考破解制約基礎教育發展的問題與障礙,促進基礎教育自身完善和健康發展,真正體現基礎教育是給孩子的發展打基礎的定位。
最後,好校長對“好學校”要有充分的理解。在新時代要構建“好的學校”,就應使學校更像人一樣是有生命、有靈性的,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好的學校不應只是規劃孩子發展的地方,而應是一個能夠讓孩子實現夢想的地方。因此,好的學校必備這樣的基本要素。
共享與自我彰顯的學校辦學理念構成學校的靈魂。在這裡,學校的靈魂應建立在學校生活中相關群體達成了共享的學校發展願景,形成了共同成長的辦學理念,樹立了將學生視為一個自我生命的生成者、實現者,使每一個人獲得最大可能的充分發展。
開放與互動的人際關係構成學校的血肉。在這裡,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不是彼此孤獨、分割、個體化的“原子”――彼此不溝通,不相互理解,學校不是被看成孤獨個人的機械聚合,而是彼此開放、互動的有機體。
科學與民主的學校運行機制構成學校的骨架。在這裡,學校管理不僅要關注制度化、程序化、技術化的管理過程,還要在教育政策、制度、機制上通過民主的方式,使人的自由意志得以彰顯、保證和實現。
追求理性的獲得與人性的提升的教育教學質量構成學校的命脈。在這裡,學校教育不再是注重加班加點的知識訓練,學習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獲得一個外在於人的本真發展的外在認可的符號和資格,學校教育質量與效益的獲得要出於人的社會性發展,提升人的人性,注重人的精神理念和人格鍛造。
新的時代,需要基於新時代的歷史性把握,對“好的教育”“好的學校”有充分理解的“好校長”快速成長,以“更好的教育”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使中國社會不僅“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而且能夠更“好起來”。
2018年5月
(作者系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
翟 博
《人民教育》編輯部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之邀,出版這套叢書,可喜可賀。
創刊於1950年的《人民教育》雜誌,積聚了深厚的歷史財富、廣博的教育資源、深遠的影響力和良好的公信力,被讀者親切地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第一刊”。近幾年來,《人民教育》雜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方向性引領、專業化服務”宗旨,著力引領讀者深入探討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課題,並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作出回應,獲得讀者高度認可。其中,既有對教育現代化、立德樹人、教育公平、教育質量觀等重大理論問題的思考,也有校長領導力提升、學校辦學的新經驗,還有教師發展的新思路,更有最前沿的學習方式的引介,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從《人民教育》近幾年發表的文章中,精選、分類結集成冊,既充分發揮了文獻的長遠價值,便於讀者系統閱讀,也能夠更好地擴大傳播面。在當前轉瞬即逝的刷屏式海量、碎片閱讀背景下,高水平的專業文章更能夠幫助讀者聚焦關注點,提高閱讀的獲得感,提升專業水平。
具體而言,《人民教育》精品文叢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叢書立足於新時代中國基礎教育的歷史使命,對重大教育課題和重點難點問題給出了豐富且可資借鑒的回答,是引領、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珍貴文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論斷,為新時代基礎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處理好德與才的關係,解決好德與才相統一的問題;要讓學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深刻領會立德樹人的豐富內涵,認真探索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深入研究立德樹人的理論,是新時代給基礎教育提出的重大課題。
在這一背景下,基礎教育需要切實承擔起一系列重大使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全過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落實,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培育文化自信和中國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和學校教育全過程,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傳承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要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質量觀。要重新思考、踐行好學校、好校長、好老師的標準。堅持育人為本,轉變教育思想觀念,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校長和教師的專業素質。從單純以學科考試分數為主要評價指標轉到全面發展的理念上來;從關注少數尖子生的發展轉到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上來;從過於強調統一步調轉到更多關注個性發展上來。
《人民教育》精品文叢,正是站在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最前沿,圍繞以上重大課題、重要使命,組織國內頂尖專家、優秀校長教師,提供前沿思想理念和腳踏實地的解決方案。《新時代學校使命》一書,由社評和《人民教育》核心議題的前言構成,高度凝練了對當前教育問題的思考,包括教育自信、教育質量觀、核心價值觀教育、美育、教育活力,等等。《身體教育學》一書,力圖借助“身體教育學”這個最新概念,以整體的觀念來推動全面發展。《核心素養的中國實踐》一書,期待帶動整個基礎教育質量觀的變化,以適應未來對人才和教育的要求。《名校的那些“秘密”》一書,以活生生的案例來展示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管理、課程、空間設計等諸多實踐路徑。《還可以怎樣學習》一書,聚焦近年來學生發展素養目標的變化,以全球視野介紹更廣闊、更多樣、更有效的學習方式。《“好校長”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專注于校長的價值領導力、課程領導力、教師領導力和溝通領導力等核心要素的實踐解讀。《老師,你為什麼不再進步了》一書,關注教師的成長與高原期突破。《朝向心靈偉大的教師》一書,彙集教育界、文化界及商界名人的成長故事和教育故事,力圖為校長教師打開新的窗口,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教育。
第二,叢書集中展現了中國教育實踐經驗與智慧,引導讀者建立和提升教育自信。
中國教育質量迅速提升的一個重要秘密,就是中小學的每一堂課,都在努力體現國家戰略、國家意志,國家頂層設計與一線微觀實踐高度融通呼應。
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美好教育的熱烈追求,是中國教育成功的重要動力。縱觀中國基礎教育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程,對美好教育的追求,成為教育發展、教育工作者改革創造的重要驅動力。這套叢書中提煉的好學校、好校長、好教師的改革經驗,無不是在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殷切期盼。
與時代潮流合拍,創造高品質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經驗。近年來,中小學湧現了一大批好校長、好教師,就在於他們敏銳地抓住了時代發展的脈搏,大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養成法治思維,涵養博大的精神世界,從宏觀上保障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同時,近年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突破點,是從主要關注教學方式層面的改進轉向學校整體層面的變革,體現了與新時代精神的密切呼應。
從這套叢書中還可以看到如國家認同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文化、課程構建與優化、選課走班制度等方面的具體操作經驗。這些都是我們的中小學紮根中國大地實實在在幹出來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基礎教育之所以卓越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教育自信的來源,值得學校校長、教師認真研讀、借鑒。
第三,叢書呼籲教育工作者乘著新時代的東風,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
偉大的學校,不是僅僅為升學服務的學校,而是要為學生未來創造美好生活的學校。美好生活,不僅意味著謀生就業能力,也意味著正確的價值觀,豐富的精神世界,厚重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健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力。偉大的學校,也不僅僅是學生成長的樂園,還應該是教師的人生幸福所在。教師的幸福與學生的發展密切相關。只有當教師從心底裡認同教師職業,才能真正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之中,也才能獲得自身職業價值的實現,收穫作為教師的幸福。偉大的學校,善於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幫助教師獲得成就感。這也是《名校的那些“秘密”》等書揭示的秘密所在。
偉大的校長,其領導力不僅體現在過硬的政治素質、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上,還體現為優良的道德品質,更要有教育的定力,“習慣于擇高處立,尋平處坐,向寬處行,務實,求穩,但內心卻嚮往教育的理想,一切為了民族的未來”。偉大的校長,是善於成就教師的校長。李烈感言:“當我哪一天不再做校長時,如果老師們在背後這樣說:‘李烈當校長的時候,我們是真的在快樂地工作著’,那就是對我最高的褒獎了。”偉大的校長還應是優秀的學習者,善於在繁忙的事務間隙,終身學習,反思完善。在工作中,偉大與平庸的區別往往在於能否不斷注入生命的激情,能否不斷發現心靈偉大的教師和存在無限發展潛能的孩子。
偉大的教師,首先是一個精神燦爛的人。教師是深度參與學生精神生活的引領者。無論是做“四有”好老師,還是做好“引路人”,教師自身的精神修養是前提,這包括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修養、對豐富個性的包容、對人的發展性的充分認識、傳遞正能量的意識和能力、溝通的藝術、自我情緒管理,等等。善於發現美是他們共同的特質。他們還是一群積極回應環境的人,能夠敏銳地發現新問題,通過學習、思考、行動來調整自己,跟著時代一同進步。這些偉大教師的特質,讀者可以從《老師,你為什麼不再進步了》《朝向心靈偉大的教師》等書中充分感受。
中國社會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社會轉型、技術變革等都給基礎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考驗著我們隊伍的素質,更考驗我們的學習能力。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只有加強學習,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才能使領導和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願讀者在這套叢書中,能夠充分感知新時代對我們提出的使命和要求,瞭解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脈絡,把握學校辦學的正確方向和科學規律,發展和培育偉大學校、偉大校長、偉大教師成長的“基因”,立志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為偉大的時代貢獻自己的價值。
2018年7月
(作者系中國教育報刊社黨委書記、社長)
序
新時代呼喚更多的“好校長”
毛亞慶
《人民教育》編輯部的任國平編輯邀請我為近幾年在《人民教育》校長板塊發表的精彩文章彙集而成的書――《“好校長”是怎樣煉成的》寫一篇序。我欣然接受,主要是因為該書不僅記錄了教育研究者、行政管理者、校長從不同的角度對於如何做“好校長”的思考與切身體悟,讀來讓人感慨,也為雜誌的編輯們這樣“有心”“用心”為推進中國教育前行所作的努力而感動,更為重要的是對“‘好校長’是怎樣煉成的”這一主題的積極回應,體現了新時代對於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時代需求。
“新時代”這個詞可能是黨的十九大以後中國社會使用頻率最高的詞。新時代的“新”,意味著不同於以往,體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了中國社會未來的奮鬥目標;新時代的“新”,也意味著這是未來一段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相對穩定的發展追求,不僅需要中國經濟的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也需要中國社會的發展整體“升級換代”,重新再出發。
在教育上,習近平總書記用“更好的教育”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好校長”,需要校長在對新時代歷史性充分把握的基礎上,回應好如何構建“好的教育”和“好的學校”。
首先,好校長應對新時代歷史性有充分的認識。對於當下社會發展歷史性的把握,既是在原有歷史性上的前行,是一種進步,又是為社會的未來發展孕育新的歷史發展可能性,為此,好的校長需要關注三個問題。
一是“有沒有”的問題,即在原有的基礎上是否有新的或被忽視的所謂“存在”產生或被觀照,是否有新的或被忽視的特質出現;在新時代,比起金錢和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充實感;人民對生活的需要不再停留在追求量的增加、點的變化上,開始注重質的飛躍、面的拓展。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二是“對不對”的問題,即基於新質或被忽視的“存在”被關注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與所關注的“存在”是否具有某種特定的規定性,是否促進了它的發展和光大。在新時代,社會發展方式從關注數量增加和外延延展轉變到追求質量的提升和內涵的發展;社會發展模式從數量擴張的增長模式轉向質量提升的發展模式,更強調從外延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
三是“好不好”的問題,即這些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是否促進了社會向前發展,是否滿足了相關主體需要的發展追問。在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表明人們對自己的定位不再是外在物質的欲求物,而是將自己的生活本身作為描述和評判的對象。美好生活的含義不僅是斷言對自己生活感到滿意而是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好,衡量的尺度將是把人的發展作為目的,而不是為了某種純粹外在目的而犧牲人的發展,從而使這個社會呈現的是“崇高”而不是“鄙俗”,是精神的彰顯而不僅是物質的追求,是人的發展而不僅是物質的豐富。
其次,好校長要對“好的教育”有充分的理解。在新時代要構建“好的教育”,需要從如下方面努力。
第一,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不僅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出好人才。出好人才,在新時代就須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帶有全域性和根本性的教育重大問題,要體現教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性,通過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立德樹人”。
第二,對人發展的理解要變化:不僅要成為“某種人”,更為重要的是要“成為人”。在新時代,要解決好由於以往教育發展更多地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單向度定位,以及由於市場經濟建立與功利化、唯認知論的升學訴求相互成為共謀,使對人的發展的理解過多關注系統知識的掌握和具體專業知識的擁有,追求形成某種特定的技能,從事特定的職業,扮演特定的角色,遺忘了教育對人發展的理解應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其為人”,而不僅是使人“成為某種人”。
第三,對教育的理解要變化:對教育的理解不僅要“觀物”更要“觀人”。在新時代,對教育的理解不再僅是“人是掌握知識的容器”,注重知識與學生發展的外在關聯;而更應從“觀人”的立場強調教育也需要把握“現實的、活生生的、具體的、歷史的人”――人畢竟是追求意義的存在,這種存在不僅是尋求所屬物種尺度的生存存在,更為重要的是追求人內在固有尺度的生命存在。
第四,教育價值的取向要變化:在新時代對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應有新的理解,要樹立“沒有公平的質量是不道德的,沒有質量的公平是低層次的”這樣的認識,從兩者彼此分離轉換到相互交融整體加以理解的階段,在更凸顯公平的同時還要兼顧有質量,這是保障每一個受教育者身心潛能得到全面發展的基礎,也是每一個適齡受教育者的基本權利。
第五,思考教育的方式要變化:看待教育發展的思維方式要從“點”到“面”轉換。在新時代,看待教育發展的思維方式要體現整體性和綜合化,要凸顯將教育的發展看作一個整體,立足於整體來分析教育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關係的系統性;需要整體系統思考破解制約基礎教育發展的問題與障礙,促進基礎教育自身完善和健康發展,真正體現基礎教育是給孩子的發展打基礎的定位。
最後,好校長對“好學校”要有充分的理解。在新時代要構建“好的學校”,就應使學校更像人一樣是有生命、有靈性的,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好的學校不應只是規劃孩子發展的地方,而應是一個能夠讓孩子實現夢想的地方。因此,好的學校必備這樣的基本要素。
共享與自我彰顯的學校辦學理念構成學校的靈魂。在這裡,學校的靈魂應建立在學校生活中相關群體達成了共享的學校發展願景,形成了共同成長的辦學理念,樹立了將學生視為一個自我生命的生成者、實現者,使每一個人獲得最大可能的充分發展。
開放與互動的人際關係構成學校的血肉。在這裡,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不是彼此孤獨、分割、個體化的“原子”――彼此不溝通,不相互理解,學校不是被看成孤獨個人的機械聚合,而是彼此開放、互動的有機體。
科學與民主的學校運行機制構成學校的骨架。在這裡,學校管理不僅要關注制度化、程序化、技術化的管理過程,還要在教育政策、制度、機制上通過民主的方式,使人的自由意志得以彰顯、保證和實現。
追求理性的獲得與人性的提升的教育教學質量構成學校的命脈。在這裡,學校教育不再是注重加班加點的知識訓練,學習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獲得一個外在於人的本真發展的外在認可的符號和資格,學校教育質量與效益的獲得要出於人的社會性發展,提升人的人性,注重人的精神理念和人格鍛造。
新的時代,需要基於新時代的歷史性把握,對“好的教育”“好的學校”有充分理解的“好校長”快速成長,以“更好的教育”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使中國社會不僅“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而且能夠更“好起來”。
2018年5月
(作者系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目次
目錄
總序 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 翟 博 1
序 新時代呼喚更多的“好校長” 毛亞慶 7
輯一
校長的價值領導力從何而來
守護教育的良心 厲佳旭 3
辦一所學生喜歡的學校 姚躍林 8
叩問教育的本質 朱祥烈 11
我有一個“芽”與“露”的夢想 王淑芳 14
我為什麼越來越不會當校長了 柳袁照 17
校長如何實現價值引領 翁光明 22
校長的價值領導力從何而來 曾祥瓊 27
如何走出“辦學理念”誤區 孔凡哲 32
輯二
把校長當作一門“學問”來做
校長,如何成為一名專業行政領導 林衛民 39
校長職級制改變了校長生態環境 李升全 44
從“職務”向“職業”的轉身 張景和 48
把校長當作一門“學問”來做 周 穎 52
校長的學科專業追求會提升管理“含金量” 周 婷 56
校長應堅持自己的學科專業追求 李 丹 60
管理才是校長的第一專業 李建華 63
輯三
從行政思維轉向法治思維
從行政思維轉向法治思維 封留才 69
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為制度管理 祝 鬱 71
以師生合法權利制約校長權力 丁莉莉 75
一部好章程,一所好學校 喬錦忠 79
每位教師都是章程的制定者和受益者 張浩強 83
輯四
誰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如何扶正“獎勵性績效工資”政策 周 彬 89
績效考核該如何避免流於形式 陳松信 95
“績效工資”考驗校長的管理智慧 張洪鋒 99
莫讓新事物成為學校發展的羈絆 賴高明 102
走出單一評價教師的困局 吳國平 105
誰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以“完全組閣制”化解學校管理難題 周 華 109
輯五
用課程改變學校
使核心素養落地是校長課程領導力的重要標誌 任學寶 119
從學生真實生活出發建設課程 周 穎 124
當學校課程走向深度建構 楊培明 130
用課程改變學校 羅樹庚 136
輯六
溝通就是一種領導力
溝通就是一種領導力 趙桂霞 145
中層幹部,該不該“中規中矩” 薛元榮 151
學校中層的自我“定位” 羅剛淮 155
中層如何更卓越 段安陽 159
我如此投入,怎麼還有這麼多抱怨 沈茂德 163
輯七
檢查評比:從被動“應付”轉化為主動
“應對”
管得太具體,教育沒希望 陳立群 171
由被動“應付”轉化為主動“應對” 貢和法 174
期待科學民主地評教 李 軍 177
檢查評比應成為學校發展、學生成長的“助推器” 段安陽 180
回歸教育檢查評比的初心 張洪鋒 184
將檢查評比“融入”學校生活 王文英 188
輯八
學校危機管理2.0版
防治學生欺淩和校園暴力需綜合施策 俞偉躍 耿 申 195
家校糾紛中,應如何給學校賦權、確權 侯春平 200
站在互聯網“風口”的家校關係如何處理 林衛民 207
網格化管理:提升學校危機事件處置能力 鄧加富 213
輯九
教育公平:校長的情懷與擔當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教育集團治理的基礎
管 傑 李金棟 王志清 黃 京 219
要鼓勵集團內學校個性發展 汪培新 226
打破信息不對稱 厲佳旭 232
化博弈為雙贏 葉翠微 235
從“不需選”到“不怕選” 周 婷 237
輯十
管理標準時代,校長如何走向專業化
《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怎麼用 吳穎惠 241
管理標準時代:從經驗式、碎片化邁向規範化、
科學化 任國平 246
做好高中校長,能力為重 沈玉順 251
專業的校長“專”在哪裡 林衛民 255
堅持“標準”,還要超越“標準” 柳袁照 258
總序 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 翟 博 1
序 新時代呼喚更多的“好校長” 毛亞慶 7
輯一
校長的價值領導力從何而來
守護教育的良心 厲佳旭 3
辦一所學生喜歡的學校 姚躍林 8
叩問教育的本質 朱祥烈 11
我有一個“芽”與“露”的夢想 王淑芳 14
我為什麼越來越不會當校長了 柳袁照 17
校長如何實現價值引領 翁光明 22
校長的價值領導力從何而來 曾祥瓊 27
如何走出“辦學理念”誤區 孔凡哲 32
輯二
把校長當作一門“學問”來做
校長,如何成為一名專業行政領導 林衛民 39
校長職級制改變了校長生態環境 李升全 44
從“職務”向“職業”的轉身 張景和 48
把校長當作一門“學問”來做 周 穎 52
校長的學科專業追求會提升管理“含金量” 周 婷 56
校長應堅持自己的學科專業追求 李 丹 60
管理才是校長的第一專業 李建華 63
輯三
從行政思維轉向法治思維
從行政思維轉向法治思維 封留才 69
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為制度管理 祝 鬱 71
以師生合法權利制約校長權力 丁莉莉 75
一部好章程,一所好學校 喬錦忠 79
每位教師都是章程的制定者和受益者 張浩強 83
輯四
誰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如何扶正“獎勵性績效工資”政策 周 彬 89
績效考核該如何避免流於形式 陳松信 95
“績效工資”考驗校長的管理智慧 張洪鋒 99
莫讓新事物成為學校發展的羈絆 賴高明 102
走出單一評價教師的困局 吳國平 105
誰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以“完全組閣制”化解學校管理難題 周 華 109
輯五
用課程改變學校
使核心素養落地是校長課程領導力的重要標誌 任學寶 119
從學生真實生活出發建設課程 周 穎 124
當學校課程走向深度建構 楊培明 130
用課程改變學校 羅樹庚 136
輯六
溝通就是一種領導力
溝通就是一種領導力 趙桂霞 145
中層幹部,該不該“中規中矩” 薛元榮 151
學校中層的自我“定位” 羅剛淮 155
中層如何更卓越 段安陽 159
我如此投入,怎麼還有這麼多抱怨 沈茂德 163
輯七
檢查評比:從被動“應付”轉化為主動
“應對”
管得太具體,教育沒希望 陳立群 171
由被動“應付”轉化為主動“應對” 貢和法 174
期待科學民主地評教 李 軍 177
檢查評比應成為學校發展、學生成長的“助推器” 段安陽 180
回歸教育檢查評比的初心 張洪鋒 184
將檢查評比“融入”學校生活 王文英 188
輯八
學校危機管理2.0版
防治學生欺淩和校園暴力需綜合施策 俞偉躍 耿 申 195
家校糾紛中,應如何給學校賦權、確權 侯春平 200
站在互聯網“風口”的家校關係如何處理 林衛民 207
網格化管理:提升學校危機事件處置能力 鄧加富 213
輯九
教育公平:校長的情懷與擔當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教育集團治理的基礎
管 傑 李金棟 王志清 黃 京 219
要鼓勵集團內學校個性發展 汪培新 226
打破信息不對稱 厲佳旭 232
化博弈為雙贏 葉翠微 235
從“不需選”到“不怕選” 周 婷 237
輯十
管理標準時代,校長如何走向專業化
《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怎麼用 吳穎惠 241
管理標準時代:從經驗式、碎片化邁向規範化、
科學化 任國平 246
做好高中校長,能力為重 沈玉順 251
專業的校長“專”在哪裡 林衛民 255
堅持“標準”,還要超越“標準” 柳袁照 258
書摘/試閱
防治學生欺淩和校園暴力需綜合施策
俞偉躍 耿 申
當前,我國中小學生中的欺淩和暴力事件出現了新的特點和趨勢,在對近兩年網絡新聞平臺上收集到的61起欺淩和暴力事件進行分析後發現:發生在校外的事件共有36件,占59.0%;涉事者中在校生207人,占66.8%,初中生182人,占87.9%;涉事者中女性占大多數,共有215人,占69.4%等。有些事件還呈現出性質非常惡劣、方式翻新、網絡欺淩高發等特點。防治學生欺淩和校園暴力,需要明確思路,多管齊下,多措並舉,採取針對性措施,凝聚社會、家庭、學校多方合力,構建安全成長的良好環境,呵護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積極完善法制建設
我國《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防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因而,對於未滿14周歲或已滿14周歲故意傷害但沒有致人重傷的,不能構成犯罪,這類行為均作為一般民事糾紛,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校方輕則警告、訓誡,重則開除學生息事寧人。
與中國相同,德國、日本都把14歲作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但法國定為13歲,荷蘭、印度、加拿大、希臘、匈牙利、丹麥都定為12歲,中國香港和美國的紐約州都定為7歲。為了懲戒校園欺淩行為,很多社會人士呼籲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起點,建議未滿14歲也應該治罪,但要予以輕罰。
201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依法履行檢察職能,積極參與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為主題的新聞發佈會,提出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學生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學生隨身攜帶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一定危害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但對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會同公安機關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必要時交由政府收容教養。
因此,要謹慎對待未成年人入罪範圍擴大問題,積極探索構建刑罰之外的懲戒、矯治制度。可借鑒他國司法和救助制度,如美國設立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針對未成年人判決的大多數案件,都採取了非監禁執行,對於那些較輕微的行為如破壞財產、盜竊、傷害等,強制其參加一定期限的社區服務。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起草《學校安全條例》和關於建立健全中小學安全風險防控機制的意見,把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構建教育、預防、處理、救濟於一體的防範處理機制和法律制度體系。同時,國家相關部門將進一步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律保障和對中小學生欺淩與暴力事件的懲處。
重視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質量以及父母的行為方式,關係孩子的終身發展。從對一些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的分析來看,不少施暴者來自暴力家庭,存在父母監護缺位、家庭教育缺失等問題,導致孩子身心成長發生了嚴重偏差。而大多數暴力和欺淩事件又發生在校外,家庭的監護責任尤其重要。
家長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建立對欺淩暴力的正確認知,掌握合理的應對方法。及時瞭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表現和成長特點,從源頭上防治孩子欺淩暴力行為的養成。在與孩子一起面對“欺淩事件”時,家長應尊重孩子,注意加強與孩子心靈的溝通。孩子若不願意告訴被欺淩的事,家長可以選擇在其他輕鬆的氛圍中瞭解情況、出謀劃策,或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教育部門應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努力構建較為完善的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防治工作體系,減少因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開展家校互動活動,通過開辦家長學校、組織家長委員會、設立家庭教育諮詢機構,幫助家長開展好家庭教育,強化家長對未成年人的監管及教育責任,引導家長言傳身教,做孩子遵紀守法的榜樣。及時瞭解學生家庭情況,特別要動員父親多參加親子活動,多參與家庭教育。建立教育專家熱線,便於家長向相關教育專家、心理專家、法律專家等多方人員諮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營造平安校園環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助於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學生間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預防學生欺淩和暴力。學校可以借助豐富的集體活動或主題活動,落實《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落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等,優化學校文化環境,為學生間的友好交往創造機會,形成團結向上、互助友愛、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並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017年,教育部會同中央文明辦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工作,推動校園文化生活質量的提升。
科學規範處置流程
對於中小學校來說,“依法依規處置”的關鍵是以保護遭受欺淩和暴力的學生身心安全及促進施加欺淩和暴力的學生內心感化、行為轉化為核心,建立和完善處置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的基本流程。各中小學校都應按照“強化事先預防、及時應對事件、做好事後輔導”的基本原則,建立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領導小組,制定和規範防治學生欺淩與暴力的處置流程,包括早期預警、及時上報、事中處理以及事後心理干預等,對校園欺淩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對欺淩或施暴學生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和幫扶,給予其改過機會。但對施暴情節嚴重者,則須採取請公安民警參與警示談話,實施訓誡、做義工、移交公安機關等懲戒措施。
區域要加強校內與校園周邊的安全工作管理,做到點面結合,重點突出;措施上實行強化值班與狠抓宣傳相結合,制定完善應急制度;責任上建立責任倒查制,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對於嚴重違反校紀校規、擾亂正常校園秩序、暴力情節嚴重的學生必須遵照相關規定嚴厲懲戒。
規範專門學校建設
專門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義務教育的底線,在維護教育公平、教育和矯治有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學生、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在處置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時,對實施欺淩和暴力的學生、學校和家長要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和警示談話,情節較重的,公安機關應參與警示教育。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淩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並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
專門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因材施教。要把學生缺點當特點,把學生要求當成學校要求,把學校的特殊性當成特色,大力推進工讀教育改革,重視課程開發,探索工讀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的有效模式,讓問題學生順利回歸和融入社會。
建立綜合治理機制
校園欺淩的產生原因複雜,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原因;既有教育內部原因,又有教育外部原因。各地要聯合教育、綜治、法院、檢察院、公安、民政、司法、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組織成立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任務分工,強化工作職責,完善防治辦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共治的工作體系,堅決遏制校園欺淩頻發的勢頭。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與當地公安、司法等機關密切配合,建立一套系統化、多元化處置機制,特別要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未成年人監護人的監護職責,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探索建立符合未成年人年齡、心理特點和身心發育需要的監督管理措施。
切實加強督查評估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開展了校園欺淩專項治理工作,督促各地加強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各地要建立學生欺淩和暴力防治評估體系,引入第三方評估和群眾評議,客觀、公正、科學評價工作效果,把學生欺淩和暴力防治工作績效納入平安建設、精神文明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評範圍。將學校開展防治學生欺淩與暴力工作的情況納入年度考核,並開展經常性檢查,定期總結。對開展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工作突出的地方、學校要予以表揚和表彰,對開展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不力的地方、學校要予以通報批評。各校要結合實際,形成各具特色的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活動,編制學校年度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工作計劃及班級、學生考評辦法,將學生欺淩和暴力行為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評優評先結合起來。
(俞偉躍系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耿申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文章原刊於《人民教育》2017年第09期)
俞偉躍 耿 申
當前,我國中小學生中的欺淩和暴力事件出現了新的特點和趨勢,在對近兩年網絡新聞平臺上收集到的61起欺淩和暴力事件進行分析後發現:發生在校外的事件共有36件,占59.0%;涉事者中在校生207人,占66.8%,初中生182人,占87.9%;涉事者中女性占大多數,共有215人,占69.4%等。有些事件還呈現出性質非常惡劣、方式翻新、網絡欺淩高發等特點。防治學生欺淩和校園暴力,需要明確思路,多管齊下,多措並舉,採取針對性措施,凝聚社會、家庭、學校多方合力,構建安全成長的良好環境,呵護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積極完善法制建設
我國《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防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因而,對於未滿14周歲或已滿14周歲故意傷害但沒有致人重傷的,不能構成犯罪,這類行為均作為一般民事糾紛,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校方輕則警告、訓誡,重則開除學生息事寧人。
與中國相同,德國、日本都把14歲作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但法國定為13歲,荷蘭、印度、加拿大、希臘、匈牙利、丹麥都定為12歲,中國香港和美國的紐約州都定為7歲。為了懲戒校園欺淩行為,很多社會人士呼籲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起點,建議未滿14歲也應該治罪,但要予以輕罰。
201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依法履行檢察職能,積極參與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為主題的新聞發佈會,提出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學生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學生隨身攜帶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一定危害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但對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會同公安機關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必要時交由政府收容教養。
因此,要謹慎對待未成年人入罪範圍擴大問題,積極探索構建刑罰之外的懲戒、矯治制度。可借鑒他國司法和救助制度,如美國設立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針對未成年人判決的大多數案件,都採取了非監禁執行,對於那些較輕微的行為如破壞財產、盜竊、傷害等,強制其參加一定期限的社區服務。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起草《學校安全條例》和關於建立健全中小學安全風險防控機制的意見,把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構建教育、預防、處理、救濟於一體的防範處理機制和法律制度體系。同時,國家相關部門將進一步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律保障和對中小學生欺淩與暴力事件的懲處。
重視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質量以及父母的行為方式,關係孩子的終身發展。從對一些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的分析來看,不少施暴者來自暴力家庭,存在父母監護缺位、家庭教育缺失等問題,導致孩子身心成長發生了嚴重偏差。而大多數暴力和欺淩事件又發生在校外,家庭的監護責任尤其重要。
家長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建立對欺淩暴力的正確認知,掌握合理的應對方法。及時瞭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表現和成長特點,從源頭上防治孩子欺淩暴力行為的養成。在與孩子一起面對“欺淩事件”時,家長應尊重孩子,注意加強與孩子心靈的溝通。孩子若不願意告訴被欺淩的事,家長可以選擇在其他輕鬆的氛圍中瞭解情況、出謀劃策,或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教育部門應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努力構建較為完善的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防治工作體系,減少因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開展家校互動活動,通過開辦家長學校、組織家長委員會、設立家庭教育諮詢機構,幫助家長開展好家庭教育,強化家長對未成年人的監管及教育責任,引導家長言傳身教,做孩子遵紀守法的榜樣。及時瞭解學生家庭情況,特別要動員父親多參加親子活動,多參與家庭教育。建立教育專家熱線,便於家長向相關教育專家、心理專家、法律專家等多方人員諮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營造平安校園環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助於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學生間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預防學生欺淩和暴力。學校可以借助豐富的集體活動或主題活動,落實《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落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等,優化學校文化環境,為學生間的友好交往創造機會,形成團結向上、互助友愛、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並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017年,教育部會同中央文明辦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工作,推動校園文化生活質量的提升。
科學規範處置流程
對於中小學校來說,“依法依規處置”的關鍵是以保護遭受欺淩和暴力的學生身心安全及促進施加欺淩和暴力的學生內心感化、行為轉化為核心,建立和完善處置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的基本流程。各中小學校都應按照“強化事先預防、及時應對事件、做好事後輔導”的基本原則,建立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領導小組,制定和規範防治學生欺淩與暴力的處置流程,包括早期預警、及時上報、事中處理以及事後心理干預等,對校園欺淩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對欺淩或施暴學生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和幫扶,給予其改過機會。但對施暴情節嚴重者,則須採取請公安民警參與警示談話,實施訓誡、做義工、移交公安機關等懲戒措施。
區域要加強校內與校園周邊的安全工作管理,做到點面結合,重點突出;措施上實行強化值班與狠抓宣傳相結合,制定完善應急制度;責任上建立責任倒查制,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對於嚴重違反校紀校規、擾亂正常校園秩序、暴力情節嚴重的學生必須遵照相關規定嚴厲懲戒。
規範專門學校建設
專門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義務教育的底線,在維護教育公平、教育和矯治有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學生、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在處置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時,對實施欺淩和暴力的學生、學校和家長要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和警示談話,情節較重的,公安機關應參與警示教育。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淩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並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
專門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因材施教。要把學生缺點當特點,把學生要求當成學校要求,把學校的特殊性當成特色,大力推進工讀教育改革,重視課程開發,探索工讀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的有效模式,讓問題學生順利回歸和融入社會。
建立綜合治理機制
校園欺淩的產生原因複雜,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原因;既有教育內部原因,又有教育外部原因。各地要聯合教育、綜治、法院、檢察院、公安、民政、司法、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組織成立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任務分工,強化工作職責,完善防治辦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共治的工作體系,堅決遏制校園欺淩頻發的勢頭。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與當地公安、司法等機關密切配合,建立一套系統化、多元化處置機制,特別要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未成年人監護人的監護職責,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探索建立符合未成年人年齡、心理特點和身心發育需要的監督管理措施。
切實加強督查評估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開展了校園欺淩專項治理工作,督促各地加強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各地要建立學生欺淩和暴力防治評估體系,引入第三方評估和群眾評議,客觀、公正、科學評價工作效果,把學生欺淩和暴力防治工作績效納入平安建設、精神文明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評範圍。將學校開展防治學生欺淩與暴力工作的情況納入年度考核,並開展經常性檢查,定期總結。對開展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工作突出的地方、學校要予以表揚和表彰,對開展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不力的地方、學校要予以通報批評。各校要結合實際,形成各具特色的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活動,編制學校年度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工作計劃及班級、學生考評辦法,將學生欺淩和暴力行為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評優評先結合起來。
(俞偉躍系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耿申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文章原刊於《人民教育》2017年第09期)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