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創意甜蜜點:掌握創意曲線,發現「熟悉」與「未知」的黃金交叉點,每個人都是創意天才
商品資訊
系列名:Smile
ISBN13:9789862139585
替代書名:The Creative Curve: How to Develop the Right Idea, at the Right Time
出版社:大塊文化
作者:亞倫‧甘奈特
譯者:趙盛慈
出版日:2019/02/28
裝訂/頁數:平裝/312頁
規格:21cm*14.8cm*2cm (高/寬/厚)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598【九年級】
商品簡介
靈感是鍛鍊來的!
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創意潛力,而且都可以鍛鍊。
拆解創意曲線的4大法則,鍛鍊你的創意肌肉,強化你的創意體格!
+吸收
+模仿
+創意社群
+反覆修改
★名人推薦
胡湘雲 台灣奧美首席創意長
許榮哲 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鄭宇庭 新手書店店長
盧建彰 創意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推薦
●本書未出版即獲全球暢銷作家大力推薦
丹尼爾‧品克《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
安德斯‧艾瑞克森《刻意練習》
賽斯‧高汀《紫牛》
●創意曲線四大法則關鍵字
+如何吸收?──大量、原型、第三方資料、20%法則、潛移默化
+如何模仿?──限制、由下而上、重新混合、重建模式
+如何打造創意社群?──衝突、合作、打開耳朵、收集、行內與行外之間
+如何反覆修改?──構思、縮小範圍、培育、意見回饋
★本書特色
●作者出身業界,擁有絕佳實務經驗:除了創業的公司,甘奈特也為各大企業分析過行銷創意案。曾獲選《Inc.》及《富比士》雜誌「三十歲以下最具潛力的傑出人士」。
●創意不是難以摘取的果實:小時候的我們都是創意源源不絕的孩童,長大後卻逐漸畫地自限,創意顯得愈來愈抽象、遙不可及。其實,發揮創意只需要某種絕佳時機點的判斷與行為觀察。我們創意潛能一直都在,俯首即是,唾手可得。
●簡單、易學、實用:作者列舉各種生活化的創意發想案例,搭配簡易的圖片解說,在不為人注意的細節中,歸納出值得深入的模型。不會特別複雜或困難,一般人都可從容上手。
●創意平民化:創意並非天才或有天賦者獨有的才華,只要掌握了基本原則,培養識別創意甜蜜點的能力,在生活或工作中與創意為伍,讓點子發酵,改變自己的人生道路,絕非難事。
★內容簡介
行銷企業家亞倫‧甘奈特揭開所謂「創意天才」的神祕面紗,
以及各領域突破性商業成就背後的科學及祕密。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創意是天才獨有的配備,那些天資聰穎、得天獨厚的少數,往往在一些特別的時刻,靈光乍現,天外飛來一筆。沒有特殊天賦者,大概就到此為止,無視那種種潛在的跡象。大致說來,我們不是天才,就是非天才,本書作者卻指出事情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近年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創意發想達到的商業成就,背後有一套可預測的理論,從寫暢銷小說到成功創業、推出有效的行銷案,無不例外。
世界上最有創意的人士發現,我們會受到新奇跟熟悉的事物吸引。一旦瞭解甘奈特所謂「創意曲線」的機制,也就是當「新奇」與「熟悉」之間達到最佳張力的時刻,每個人都可以開拓出一條成功的路徑。
這本書讀來興味盎然,從百老匯舞台劇《致艾文‧漢森》的製作團隊,到Reddit網站創辦人,從Netflix的內容長,到米奇林星級主廚,收錄了許多精彩的故事及各種不凡的見識。作者甘奈特揭櫫創意成就的四大法則,歸納整理出各個案例背後共通的模式。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讓讀者瞭解,這些方法能幫助每個人創造自己的靈光乍現時刻。
作者簡介
亞倫‧甘奈特(Allen Gannett)
行銷分析服務網站TrackMaven的創辦人暨執行長。這間公司是行銷先鋒,分析數百萬則行銷內容,發掘可付諸實行的真知灼見,協助各品牌揭開社群、內容和數位廣告背後的科學。客戶包括奇異公司、微軟、萬豪國際、富達投信,及其他《財星》五百大企業。甘奈特曾獲選《Inc.》及《富比士》雜誌「三十歲以下最具潛力的傑出人士」也替《Fast Company》雜誌撰寫文章,題材範圍,橫跨數位生活中的科學與藝術。最新力作《尋找創意甜蜜點》,全面解說創意要如何追求。
*譯者簡介 趙盛慈
專職自由譯者,喜歡深思與推敲文字。譯有《聽見聲音的地景》、《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並合譯《品味選擇題》。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佳評
《尋找創意甜蜜點》要打破人們對創意抱持的有害信念──創意只屬於生下來就是天才的人。亞倫‧甘奈特的論點強而有力,他主張,其實我們都擁有潛力,能夠想出巧妙的點子,化作現實。這本書穿插生動的奇聞軼事,你將一覽創意的科學和實務,開始突破自我。
──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這是一趟有趣、愉快的創意之旅。好消息是,作者行文順暢、文思泉湧;如果你超想發揮創意,創意就在那裡等著你。
──賽斯‧高汀(Seth Godin),《夠關鍵,公司就不能沒有你》作者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靈感、發揮不出創造力、創意貧乏……這就是為你而寫的書。亞倫‧甘奈特讓我們明白,你其實不是沒創意,只是做得不對。
──安‧韓德莉(Ann Handley),《人人都在寫》作者
具洞察力、富創造力、可實際應用,《尋找創意甜蜜點》讓我們不再將創意和難以複製的靈光乍現畫上等號。本書指出一條經過詳細研究的明路,帶我們走向源源不絕的靈感和創意成就。
──尚恩‧艾科爾(Shawn Achor),紐時暢銷書《潛力無窮》、《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作者
網際網路為內容創作者、有創造天賦的人,以及任何有意分享自己想法的人,提供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尋找創意甜蜜點》從學術的觀點說明,妨礙人們彼此連結,乃至最終互相瞭解的結構性障礙已然改變,同時也讓我們看見,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出具創意的傑出作品。
──艾力克斯‧奧漢尼安(Alexis Ohanian),初始資本公司與Reddit論壇共同創辦人
任何想要更有創意卻不得其門而入的行銷人士,都非常適合閱讀本書。甘奈特清楚指出,創造爆紅產品和舉辦轟動一時的活動,不是什麼神祕的事情,而是一種應該學習並具備的重要技能。
──米根‧艾森柏格(Meagen Eisenberg),MongoDB公司執行長
如果你想瞭解創意、培養自己的創造力,並讓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尋找創意甜蜜點》就是你需要的書。
──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創意新貴》作者
數位行銷人士不可不讀《尋找創意甜蜜點》。我們負責講動人的故事,讓讀者產生共鳴。甘奈特明白點出,磨練這項技巧不僅辦得到,而且許多人都走過這條路,可以按圖索驥。
──貝弗莉‧傑克森(Beverly Jackson),美高梅國際酒店集團社交策略副總裁
亞倫‧甘奈特在《尋找創意甜蜜點》中揭開創意的神祕面紗,為讀者提供工具,展開更有創意的生活。這本書可讀性甚高,各種研究、故事及出人意表的洞見強力結合,即使自認並非創意人士的讀者,也能輕鬆運用創意,而創意人士則能因此將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向珊瑩(Sanyin Siang),杜克大學K教練領導力與倫理中心執行長教練及執行主任
阿波羅登月計畫可說是人類做過最有創意的事。不論是從個人還是專業的角度出發,我都對阿波羅計畫抱持很大的熱情,而且可以確定,這個計畫會誕生,是眾人努力的結果。現在五十年過去,亞倫‧甘奈特讓大家看見,如何透過一個了不起的系統,將這股創造的力量用在點子發想或公司營運上,而且他的說明引人入勝、節奏明快。你還在等什麼?有亞倫當你的嚮導,是你登陸月球的時候了!
──大衛‧米爾曼‧史考特(David Meerman Scott),著有十本暢銷書,包括即將拍成強檔大片的《登月大作戰》
甘奈特訪問成就不凡的企業家,讓我們看見,創意點子的產生,如同奧運選手的奪牌表現,不是突然發揮天分的結果。兩者都是準備和練習多年的成果。本書揭露有效的實行方法,例如密集地自學、做實驗,從大師和同儕身上尋求意見回饋,以及逐步改進產品的點子。
──安德斯‧艾瑞克森(K. Anders Ericsson),康拉迪傑出學者及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刻意練習》共同作者
《尋找創意甜蜜點》是以創新為業的人士必讀的一本書。而且亞倫‧甘奈特是這個世代最聰明的一位企業家和作家。他的文筆清新、具有說服力,讀來妙趣橫生。你會發現自已讀得欲罷不能。
──申恩‧史諾(Shane Snow),《夢幻團隊》與《聰明捷徑》作者
我們能透過學習變得有創意嗎?《尋找創意甜蜜點》提供有力的證明,我們可以的。甘奈特訪問了仍在世的偶像人物和舉足輕重的研究人員,描繪出創意的樣貌,那並非神祕事件,而是有神經科學依據的實用技巧。最後,他實現了封面文案的承諾,揭開神祕面紗,告訴我們如何在最理想的時機、想出絕佳的點子。這是一本必讀好書。
──艾瑪‧卡拉絲寇(Emma Carrasco),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行銷長
序
前言
關於創意的本質,我們一直聽到一則謊言。
一如大家的記憶所及,我們的文化流傳著一個不朽的神話──創意來自於靈光乍現。撰寫暢銷小說、畫出令人崇敬的畫作,或是開發高人氣手機應用程式,這些事情都具有一種神祕的特質,跟理性思維、邏輯無關,只有「天才」能夠辦到,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卻遙不可及。
幾百年來,我們已經服膺這樣的說法,因為智者和評論家一再興高采烈說著創意天分的故事,強調個人、潛意識,以及創意成就背後看似神聖的安排。
我撰寫《尋找創意甜蜜點》的目的是要揭開創意成就的真相:爆紅事物的背後其實皆有科學依據,而且今時今日,神經科學讓我們擁有前所未見的能力,足以破解並設計不可或缺的「啟發」時刻,創造讓大眾愛不釋手的流行作品。
我對模式一向很著迷。小時候,不知花了多少時間打電玩,同時觀察人工智慧是如何運作,讓我打敗虛擬對手並拯救王國(或是星球、國家──我想大家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這種對模式的著迷到了青少年時期,經歷一些了轉變,有一陣子,我一心一意想上電視參加遊戲節目(而且表現得不錯)。
今日,這個一輩子都是怪咖的人,找到了兩個家。
白天,我經營一間公司,和大品牌攜手合作,協助他們挖掘行銷資料背後的意義──換句話說,就是尋找模式。我們根據過往的資料,幫助《財星》(Fortune)五百大企業和高成長新創公司,瞭解未來能夠成功的行銷管道、訊息和戰略。
晚上,我則盡一切努力解答一個問題──創意成就是否有模式存在。過去的兩年,我訪問過好幾位世界上最成功的創作者,包括料理界巨擘、暢銷小說家,甚至是YouTube頂尖玩家。我和這個世代好幾位首屈一指的創意天才同桌而坐、共進餐點、一起聊天或用Skype通話。除此之外,我也和聲望卓著的學者討論創意、天才及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
結果,我發現了什麼?
創意神話竟然只是迷思罷了。你不必天生擁有X戰警的超能力,也可以在藝術或商業領域成就斐然。事實上,成功創意人士的確掌握了某種打造爆紅事物的模式,只是任何人都可以運用。這個模式符合直覺,但也可以學習,而且跟神祕主義扯不上邊。你不必吃迷幻藥找靈感,更不必祈禱醍醐灌頂的那一刻降臨。
我發現,我們可以刻意模仿那些被捧上天的創意天才,看他們怎麼做,再照本宣科就是了,不久我們也能創造、執行自己超棒的點子。
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內文摘錄二】
第一章
夢中靈感
時間是一九六三年十一月。
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睡醒後,心中縈繞著一段他在夢中聽見的旋律。這名二十一歲的流行歌手,住在倫敦市中心溫坡街五十七號頂樓的房間裡。他踉蹌走向房內一架小型鋼琴。
那是什麼旋律?
他坐在鋼琴前,試著重現在睡夢中聽到的音符。
感覺真熟悉。
他終於拼湊出來了:G和弦、升F小七和弦、B和弦、E小和弦、E和弦。他彈了一遍又一遍。他喜歡這個旋律聽起來的感覺,但他確信這個旋律一定來自某一首他曾經聽過、但幾乎忘掉的歌曲。就跟許多音樂家一樣,他擔心自己可能挪用了另一首歌的旋律。太耳熟了,他心想。我以前在哪裡聽過?
麥卡尼在夢中聽見的旋律,最後譜成了〈昨日〉(Yesterday),是音樂史上翻唱次數最多的一首歌,有三千種不同版本。這首歌在美國的電視和廣播節目中表演超過七百萬次,還是史上獲利第四高的歌曲。
麥卡尼本人談到這首知名歌曲時曾說:「這可能是一首世紀之作。」事實上,〈昨日〉很可能是二十世紀最紅透半邊天的一首歌,而且看樣子是做夢得來的結果。麥卡尼告訴《真蹟紀念輯》(The Beatles Anthology)其中一名採訪者,這段經驗強烈影響他看待創意的方式:「它就這樣在夢中找上我,實在不可思議。所以我不敢妄稱什麼都知道;我覺得音樂實在神祕得不得了。」
對研究創意的人來說,保羅‧麥卡尼腦中突然浮現優美的旋律,是天分閃現、創意無預警找上藝術家的經典例子:此時「靈光一閃」,點子猛然浮現在人的意識知覺中。這些靈感爆發的狀態沒有顯而易見的來源,在本質上無法預料。正因為這樣的本質,使得靈感爆發具有一種超自然的特性。所有在淋浴、跑步或走路時想出超棒點子的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種時刻。
不管是J‧K‧羅琳在前往倫敦的火車上突然想出撰寫《哈利波特》的點子,還是莫札特不費吹灰之力便譜出曲子,這些情境在現代成了我稱為創意靈感理論的要素──也就是成功的創意事蹟來自神祕的內在流程,中間穿插令人料想不到的天分閃現。而且我們的文化始終認同一個概念: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如果生來擁有絕佳天賦,能夠純粹因為靈感而有驚人之作。
除此之外,這樣的觀點並不侷限於音樂和文學的傳統藝術。數位時代的典型天才史蒂夫‧賈伯斯說過一句經常被引用的話,他在這句話中解釋創意是一個有機的過程:「當你詢問創意人士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對方會感到有些愧疚,因為他們並未真的去做,只是發現了某樣東西罷了。」
今日,大部分的人在看待有創意的偉大事蹟時,主要都是受到創意的靈感理論影響。但是這些靈光一閃的時刻為什麼會發生?高智商天才是唯一的解答嗎?如果我們研究這些創意時刻的時空背景,會不會發現背景各有不同,或是推翻靈感理論呢?
這是什麼旋律?
麥卡尼心中浮現〈昨日〉旋律的那個早晨,是一個典型的慵懶日子。他跟往常一樣在中午時分醒來。他和女友珍通常在倫敦的餐廳和俱樂部待到很晚才回家。
醒來後,旋律為何還記得如此清晰、扼要,不免教麥卡尼擔心。完成度似乎太高,太完整了。他料想自己應該是在無意間抄了這段旋律。會不會來自於一首他經常聽父親表演的經典歌曲?譬如〈通往樂園的階梯〉(Stairway to Paradise)、〈芝加哥〉(Chicago)、〈葉子搖籃曲〉(Lullaby of the Leaves)?
披頭四對於創作流行金曲一事考慮得很周詳。約翰‧藍儂曾經向採訪者描述這個樂團是如何處心積慮寫出他們的第一首冠軍單曲〈請取悅我〉(Please Please Me):「我們試著讓它愈簡單愈好……我們的目標就是讓這首歌進入單週熱門歌曲排行榜。我想要寫出有羅伊‧奧比森(Roy Orbison)風格的歌。」
麥卡尼的寫歌流程通常很講究方法,〈昨日〉顯然是個例外。麥卡尼後來表示,〈昨日〉的曲調頗像「爵士旋律」。他說:「我爸爸熟悉很多爵士老調。我心想,也許我只是以前聽過,就這樣記在腦中。」
他去找朋友,問他們認不認得這首歌。
首先,他問和他一起寫歌的夥伴約翰‧藍儂。藍儂告訴他,他從沒聽過。仍不放心的麥卡尼,找上創作過許多熱門歌曲的朋友萊諾‧巴特(Lionel Bart)。麥卡尼哼出旋律時,巴特沒有想起什麼特別的歌曲。看來,這似乎是一首原創歌曲。
麥卡尼還是不相信,繼續努力想出一個較年長、較有經驗的人來試聽,也許能讓他感覺問心無愧。
幾天後,麥卡尼拜訪以〈夢之船〉(Dreamboat)及另外十六首暢銷金曲走紅的英國歌手艾瑪‧蔻根(Alma Cogan)。要說有誰認得出這首歌,非她莫屬。
他坐在鋼琴前面,把這段旋律彈給蔻根和她妹妹聽。彈完時,蔻根說:「很好聽。」
她以前聽過嗎?麥卡尼提問。會不會是別人的創作?
艾瑪‧蔻根說:「沒有。這是原創,是首好歌。」
麥卡尼終於被說服了。他似乎是夢到一段出色的旋律,符合創意靈感理論的神祕特質。
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來闡述靈感理論。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天分一下子發揮出來這件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昨日〉在夢裡找上麥卡尼,不在他的掌控之中。我們都有可能夢到一段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旋律。
另一方面,我們大都相信,假如我們沒有原始的天賦或與生俱來的才華,這些時刻永遠也不會找上門。唯有生來就有所謂「天賦」的人,才適用於創意靈感理論。
因此,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即使有一丁點想要成為下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小說家、企業家的抱負,在這樣的影響下,也都將其擱置一旁,反倒成了藝術的欣賞者或贊助人。在此同時,樂觀的人則是痴痴等待,希望靈光乍現找上他們。
靈感理論有數不清的奇聞軼事背書,而這些事跡來自這個時代的藝術創作家。作家談論自己如何等待創作靈感。企業家談論他們等候超棒的點子降臨。音樂家談他們進入文思泉湧的狀態。
討論創意的書籍和部落格文章不計其數,提出各種建議,告訴我們如何突破寫作瓶頸或是發掘自己的「韻律」。以偉大藝術家為主角的傳記電影,強調這些藝術家必定擁有創造力,同時暗示這是屬於瘋狂天才的領域。
在此同時,我們其他人只能作壁上觀。
可是假如這整套理論都錯了呢?假如你不必等待靈光乍現發生在你身上呢?
通往〈昨日〉的道路
雖然〈昨日〉突然創作出來的故事相當有名,但大家比較不知道麥卡尼是怎麼用這段原始旋律寫出整首歌曲。
認為麥卡尼立刻寫出這首歌是錯誤的想法。
他夢到的只是簡單的和弦組合。當麥卡尼睡醒、腦中縈繞著旋律時,離完整的歌曲還差得遠。重點是,這段曲調沒有歌詞。在他繼續想辦法為這首歌編排結構的時候,他知道他必須想出對應的歌詞。
就在他彈奏旋律給艾瑪‧蔻根聽的時候,蔻根的母親走進房間,問道:「有人要來點炒蛋嗎?」
這句話給了麥卡尼他需要的臨時歌詞:炒蛋。
他最初想到的歌詞是:
炒蛋,
喔,我的寶貝,我好愛妳的雙腿
擺弄一番呀,
我相信炒蛋。
從那時算起,麥卡尼還要再埋頭苦幹將近二十個月,這首歌才完成。他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在他持續創作的時候,身邊的人對這首不斷修改、未完成的歌曲逐漸感到厭煩。
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向一位採訪者提過那段時期:「他老是在說那首歌。你會以為他是貝多芬,還是什麼人……」
就連披頭四在拍第二部電影《救命!》(Help!)的時候,麥卡尼都沒有因此動搖。他常常在休息時間寫歌。有一次,這部電影的製作人迪克‧萊斯特(Dick Lester)實在受不了了,就說:「要是你再彈那首該死的歌,我就把鋼琴從舞台上搬走。要嘛趕快寫完,要嘛就放棄!」
後來,他們首次到法國巡迴演出,保羅下榻的飯店房間有一架鋼琴,於是他能繼續創作〈昨日〉。這麼做有了好結果。製作人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頭一次聽到這首歌,就深深著迷。這首歌很特別。其實這首歌非常具有獨創性,讓他不禁擔心它無法融入披頭四的專輯。
麥卡尼則是發現,這首歌需要配上憂傷的歌詞(炒蛋這個主題實在難以寫成令人鬱鬱沉思的歌曲)。「我記得我在想人們喜歡悲傷的旋律;喜歡在獨處時縱情傷懷一下,播一張唱片,然後『唉呀呀』跟著唱。」一九六五年五月,在前往葡萄牙的路途中,他大致擬出最後的歌詞版本,終於把這首歌寫出來了。
一個月後,他和喬治‧馬丁一起進錄音室錄製〈昨日〉。根據馬丁的說法,麥卡尼走進百代唱片(EMI)的第二錄音室,用木吉他彈奏〈昨日〉。馬丁唯一想到要改的東西,只有加入弦樂團的伴奏。但保羅覺得那樣太多了,所以馬丁建議加入四重奏。添加最後這個旋律豐富又陰鬱的元素後,〈昨日〉誕生了。
這首經典歌曲在大家的印象中,是天分突然迸發的結果,但實際上是一個將近兩年的漫長探索過程──這個過程時不時令麥卡尼(和他的朋友)感到吃不消。儘管披頭四神話,以創意天分突然發揮,來宣揚〈昨日〉的創作故事,但是我們知道,從夢境到錄製成歌曲的過程,絕對不是一條直通通的路。〈昨日〉並非全然是靈光乍現的結果,而是一件折騰人的苦差事。
可是,難道不能說,這首歌的確是從受到天啟的那一刻展開的嗎?這要怎麼解釋?
有一小群研究人員,對〈昨日〉的起源故事深深著迷,包括對創意感興趣的學者、音樂史學家和勁頭十足的披頭四迷。他們都盡力找到這段旋律真正的源頭。
在〈昨日〉的起源理論當中,最有啟發性的一個理論出自披頭四專家伊恩‧哈蒙德(Ian Hammond)。他指出這首歌「就是從雷‧查爾斯(Ray Charles)版的〈喬治亞在我心〉(Georgia on My Mind)逐漸改變、發展而來。〈昨日〉不只和前者有相同的和弦組合,而且還呼應了〈喬治亞在我心〉的貝斯線」。
確實,保羅‧麥卡尼及披頭四成員非常仰慕雷‧查爾斯。他們剛踏入這行時,便是在德國漢堡的酒吧和俱樂部翻唱他的歌曲。約翰‧藍儂說,當他們開始表演自己的創作時「十分痛苦,因為我們那時翻唱了好多別人的歌,有雷‧查爾斯、小理查(Little Richard),還有一堆人」。
對保羅‧麥卡尼來說,看似天啟的東西,其實可能是在潛意識中處理他喜愛的音樂所產生的結果。這首歌和大多數音樂一樣,是從已經存在的和弦組合發展而來。事實上,如哈蒙德所指出的,雷‧查爾斯版的〈喬治亞在我心〉是從赫奇‧卡爾邁基(Hoagy Carmichael)的原始版本發展而來。像這樣「吸收」、「再造」、「影響」,是成功創作故事的共通點。
麥卡尼在回想自己是怎麼寫出〈昨日〉的時候,傾向把重點放在自己突然得到寫這段旋律的靈感。可是至少在一次訪問中,他承認其中有某種無意識的成分在運作:「如果信仰虔誠,那就是上帝賜給我這段旋律,而我只是傳播媒介;如果憤世嫉俗一點,那就是我把歌曲存到電腦裡,讓電腦聽所有我聽過的歌曲,聽個幾百萬年,有我爸聽的音樂,有我喜好的音樂,包括佛雷‧亞斯坦(Fred Astaire)、蓋希文(Gershwin)等。最後,我的電腦在某天早上列印出它覺得不錯的一段旋律。」
我們認為無法解釋的天賦,通常有某個源頭。
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創意靈感理論已經流行好幾千年了。雖然現在媒體上仍然不斷談論這個理論,我要討論的現代研究證明,創造潛力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
可是,如果我們誤解了麥卡尼及其他創作藝術家(假使孜孜矻矻、極度專注,才是較為準確的描述),我們仍舊無法解釋他們是怎麼讓作品大賣特賣。許多藝術家長年辛苦創作,卻不曾受到認可或稱讚。數不清的小說家努力寫小說,始終不屈不撓,卻沒賣出一本。許多畫家、雕塑家、編舞家、音樂家長期投入,卻從沒嘗過出名或作品大賣的滋味。顯然想要大受歡迎,不是付出血汗就行了。
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出創意成就的真正關鍵呢?
目次
第一部:顛覆創意神話
1 夢中靈感
2 聽信謊言
3 神話的起源
4 什麼是才能?
5 什麼是天才?
6 創意曲線
第二部:創意曲線的四大法則
7 第一項法則:吸收
8 第二項法則:模仿
9 第三項法則:創意社群
10 第四項法則:反覆修改
後記
誌謝
參考資料及研究方法說明
註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