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太平天國運動時,在家守制的曾國藩奉命組建湘軍,善於識人用人,堅毅不屈,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最後攻滅太平天國。
晚年倡導洋務運動,建造兵器廠、輪船廠、翻譯館,籌劃學童留洋,是中國現代化的開拓者。
曾國藩恪守理學,嚴于修身,被人推崇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鎮壓太平天國和處理天津教案飽受非議。
本書由著名作家及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先生從《曾國藩全集》中精選出五六百篇有代表性的嘉言語錄,做了翻譯和點評,既交代了寫作背景及事件的來龍去脈,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和精髓,從修身、齊家、為學、治軍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包,是瞭解曾國藩思想的絕佳讀物,也是我們進學、修身乃至建功立業的參考書,很值得一讀。
曾國藩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太平天國運動時,在家守制的曾國藩奉命組建湘軍,善於識人用人,堅毅不屈,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最後攻滅太平天國。
晚年倡導洋務運動,建造兵器廠、輪船廠、翻譯館,籌劃學童留洋,是中國現代化的開拓者。
曾國藩恪守理學,嚴于修身,被人推崇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鎮壓太平天國和處理天津教案飽受非議。
本書由著名作家及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先生從《曾國藩全集》中精選出五六百篇有代表性的嘉言語錄,做了翻譯和點評,既交代了寫作背景及事件的來龍去脈,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和精髓,從修身、齊家、為學、治軍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包,是瞭解曾國藩思想的絕佳讀物,也是我們進學、修身乃至建功立業的參考書,很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唐浩明,湖南衡陽人,著有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楊度》《張之洞》。《曾國藩》榮登《亞洲週刊》20世紀華人小說百強榜,並獲首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楊度》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張之洞》獲第二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並著有《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奏摺》《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等。
名人/編輯推薦
1、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曾國藩克敵制勝、功成身保的處世智慧,識人、用人、統禦人的高超技巧。
2、從政要讀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岩》。
2、從政要讀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岩》。
目次
目錄
我們向曾國藩學什麼
梁啟超序文
治 身
治 學
治 家
治 世
治 政
治 軍
嘉言鈔
我們向曾國藩學什麼
梁啟超序文
治 身
治 學
治 家
治 世
治 政
治 軍
嘉言鈔
書摘/試閱
猛火煮,慢火溫
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後用慢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遊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慢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
譯文
老師朋友上下扶掖,即便是懦夫也會立有志向。我想起朱熹的話:為學好比熬肉,先必須用大火煮沸,然後再用小火慢慢地煨透。我平生學問上的工夫,完全沒有用過大火煮沸,雖然略微有點見識,乃是從悟性這個境界裡得來的。偶爾用過功,也不過是悠閒把玩而已,好比沒有沸騰的湯,即刻便用慢火溫煨,將會越煮越不能熟透。
點評
這段話出自曾國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九月十八日給諸弟的家信。此時曾氏年齡32歲,入京已三年,官居翰林院國史館協修官,秩為正六品,屬中央政府裡的低級官員,俗稱小京官。受信人為他的四個弟弟。四個弟弟都在老家湖南讀書,且無一人有任何功名。此時的曾氏身為詞臣,公務清閒,得以有時間讀書做詩文。這段時期,他以《朱子全書》為課本,究心程朱理學,所引的這段朱熹的話,便出自于《朱子語類》。朱熹的原話為:“今語學問,正如煮物相似,須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欲複自家原來之性,乃恁地悠悠,幾時會做得?大要須先立頭緒。頭緒既立,然後有所持守。”
朱熹的意思是,求學問的過程,就好比用火煮食物一樣。先要用大火將食物猛烈地煮一陣子,待它已經熟了後,再用小火慢慢地煨。食物――尤其是難以煮熟的食物,比如肉類,如果一開始不用大火猛煮的話,它根本就熟不了,但也不能一個勁地用大火,那樣就會把它燒焦了。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則需用小火慢慢細細地熬出來。朱熹認為,要恢復人原本的誠善之性,要為人生立一個大的規模,必須用一段時期大量地刻苦地攻讀聖賢的經典著作。有了這樣一段過程之後,才有可能再來悠閒地閱讀,細心地體味書中精義;如果一開始就欠缺這個刻苦攻讀的過程,那麼一輩子也得不到真正的學問。
曾氏在唐鑒的指導下與倭仁等人一道,通過嚴格修煉,其信仰更為堅定,其心思也日趨純粹。在求取學問的途徑上,他亦甚為認同這種“先猛後溫”的方式。鑒於過去缺少“猛火煮”階段,他決心以加倍勤奮來予以補救。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氏在給諸弟的信後附了一份課程表。其日常功課的主要內容便是讀書求學:讀完二十三史,又特別注明每日讀十頁,雖有事亦不間斷,一書不讀完,不讀他書。每天寫日記。每天記“茶余偶談”一則,分德行、學問、經濟、藝術四門。每日做詩文數首。每天早起作字,夜裡一律不出門。
曾氏將這個自己很認同並切實照著辦的讀書方法告訴諸弟,無疑是希望弟弟們也能照著做。曾氏的這四個弟弟,眼下正是全職讀書郎,實在是應該趁此大好時候來一番“猛火煮肉”,即集中全副精力大量地日夜兼程地讀書做詩文,藉以立下學問規模。筆者也很認同這種求學方式。人生在世雖然漫長,可以活到七八十歲,甚至高達百歲,但不需旁騖,能系統讀書的時間也不過十多年,這十多年的求學歲月對一生的事業和成就關係巨大。在這段時間裡有沒有“燒過猛火”,常常是日後的人生有無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許多人在學校裡讀書時不知珍惜;到了中年以後才痛切感受少壯不努力所帶來的後果,再思補救,為時已晚。因為中年之後,按求學的程序,是應該到“慢火溫”的時候了。那時若再用“猛火煮”,且不說各種條件已不具備,即便具備,“溫”的階段豈不要下移到老年!人到了老年,還能有大作為嗎?曾氏這段話明明白白說的是治學,但輯者為何將它歸於“治身”一類呢?據筆者揣測,因為曾氏是在對諸弟講立志時,引來這段求學方式的議論的,其目的還是歸結在立志上。
民胞物與之量與內聖外王之業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譯文
君子的立志,當立下民胞物與的氣度、內聖外王的功業。有這樣的志向後,才不愧為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間的完人。所以,君子的憂慮,是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那樣的人作為憂慮,以道德沒有修煉、學問沒有講求作為憂慮。故而,有愚頑百姓不從教化的事發生則憂慮,有野蠻的外族侵犯華夏民族的事發生則憂慮,有小人佔據要位、賢才受到壓抑的事發生則憂慮,有普通老百姓沒有得到自己惠澤的事發生則憂慮。這就是所謂對天命不順的悲歎和對世人困厄的憐憫,這才是君子所應當憂慮的。至於自己一身的屈與伸,一家的饑與飽,世俗對自己所加的榮與辱、得與失、貴與賤、毀與譽,這些事情,君子則沒有時間去憂慮。
點評
這段文字出自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給諸弟的家書。後世論者常說曾氏入京後不久便立下了澄清天下之志,這段話應是此說的一個佐證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以社會為主要活動舞臺的男人,幾乎都會對自己的人生活動領域有所選擇,對自己在此領域內能達到的目標有所期許,對社會將可能給予自己的關注和回報有所盼望,這就是所謂的志向。人的志向有大有小,對所立志向的追求過程有長有短,這中間的差異源於天賦、教育、胸襟、能力和環境等等。曾氏進京不久後便能立下這種“澄清天下之志”,除天賦和胸襟等因素外,重要的是環境的變化:由湖南變為京師。這種變化首先意味著他由一個普通老百姓變為國家官員,而且是出身清貴的天子近臣,在他面前展開的是一條通向錦繡前程的寬闊大道。他既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了信心,又會很自然地加大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個變化的另一點是他的周圍有一個很優秀的師友圈。這個師友圈讓他通過對《朱子全書》的研讀,真正明白程朱理學的精粹,即養民胞物與之量、成內聖外王之業。
在當時讀這段話的曾氏的幾個弟弟看來,大哥未免有點矯情:難道你就對自己一身的屈伸、得失、貴賤、毀譽,真的沒有時間去憂慮嗎?真的就這樣無私嗎?事實上,曾氏也不是這樣的純粹。他對大考、遷升等關係一己伸屈的事也看得很重。解讀曾氏所說的這段話,宜從方向著眼、從大處著眼。所謂從方向著眼,即立下君子大志後,今後努力的方向便是修煉人格,關懷眾生。以百姓社稷為懷,不再一切都從一身一家的利益出發。從大處著眼,即國事、家事、天下事,儘管是事事都關心,但得有個先後主次,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精力應放在國事和天下事上,家事宜往後挪。這就是所謂“國而忘家,公而忘私”。人的意識經過這樣一番調整後,其境界就大為提升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提倡青年應當立志,而且不妨將志向立得高遠些。立下一個高遠的志向後,人生的努力方向便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裡鮮明突出。精力和時間的分配也便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裡輕重得宜。一個人能在一段相當長時期裡這樣生活,他的事業豈能不成?他的生命品質豈能不高檔?
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後用慢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遊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慢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
譯文
老師朋友上下扶掖,即便是懦夫也會立有志向。我想起朱熹的話:為學好比熬肉,先必須用大火煮沸,然後再用小火慢慢地煨透。我平生學問上的工夫,完全沒有用過大火煮沸,雖然略微有點見識,乃是從悟性這個境界裡得來的。偶爾用過功,也不過是悠閒把玩而已,好比沒有沸騰的湯,即刻便用慢火溫煨,將會越煮越不能熟透。
點評
這段話出自曾國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九月十八日給諸弟的家信。此時曾氏年齡32歲,入京已三年,官居翰林院國史館協修官,秩為正六品,屬中央政府裡的低級官員,俗稱小京官。受信人為他的四個弟弟。四個弟弟都在老家湖南讀書,且無一人有任何功名。此時的曾氏身為詞臣,公務清閒,得以有時間讀書做詩文。這段時期,他以《朱子全書》為課本,究心程朱理學,所引的這段朱熹的話,便出自于《朱子語類》。朱熹的原話為:“今語學問,正如煮物相似,須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欲複自家原來之性,乃恁地悠悠,幾時會做得?大要須先立頭緒。頭緒既立,然後有所持守。”
朱熹的意思是,求學問的過程,就好比用火煮食物一樣。先要用大火將食物猛烈地煮一陣子,待它已經熟了後,再用小火慢慢地煨。食物――尤其是難以煮熟的食物,比如肉類,如果一開始不用大火猛煮的話,它根本就熟不了,但也不能一個勁地用大火,那樣就會把它燒焦了。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則需用小火慢慢細細地熬出來。朱熹認為,要恢復人原本的誠善之性,要為人生立一個大的規模,必須用一段時期大量地刻苦地攻讀聖賢的經典著作。有了這樣一段過程之後,才有可能再來悠閒地閱讀,細心地體味書中精義;如果一開始就欠缺這個刻苦攻讀的過程,那麼一輩子也得不到真正的學問。
曾氏在唐鑒的指導下與倭仁等人一道,通過嚴格修煉,其信仰更為堅定,其心思也日趨純粹。在求取學問的途徑上,他亦甚為認同這種“先猛後溫”的方式。鑒於過去缺少“猛火煮”階段,他決心以加倍勤奮來予以補救。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氏在給諸弟的信後附了一份課程表。其日常功課的主要內容便是讀書求學:讀完二十三史,又特別注明每日讀十頁,雖有事亦不間斷,一書不讀完,不讀他書。每天寫日記。每天記“茶余偶談”一則,分德行、學問、經濟、藝術四門。每日做詩文數首。每天早起作字,夜裡一律不出門。
曾氏將這個自己很認同並切實照著辦的讀書方法告訴諸弟,無疑是希望弟弟們也能照著做。曾氏的這四個弟弟,眼下正是全職讀書郎,實在是應該趁此大好時候來一番“猛火煮肉”,即集中全副精力大量地日夜兼程地讀書做詩文,藉以立下學問規模。筆者也很認同這種求學方式。人生在世雖然漫長,可以活到七八十歲,甚至高達百歲,但不需旁騖,能系統讀書的時間也不過十多年,這十多年的求學歲月對一生的事業和成就關係巨大。在這段時間裡有沒有“燒過猛火”,常常是日後的人生有無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許多人在學校裡讀書時不知珍惜;到了中年以後才痛切感受少壯不努力所帶來的後果,再思補救,為時已晚。因為中年之後,按求學的程序,是應該到“慢火溫”的時候了。那時若再用“猛火煮”,且不說各種條件已不具備,即便具備,“溫”的階段豈不要下移到老年!人到了老年,還能有大作為嗎?曾氏這段話明明白白說的是治學,但輯者為何將它歸於“治身”一類呢?據筆者揣測,因為曾氏是在對諸弟講立志時,引來這段求學方式的議論的,其目的還是歸結在立志上。
民胞物與之量與內聖外王之業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譯文
君子的立志,當立下民胞物與的氣度、內聖外王的功業。有這樣的志向後,才不愧為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間的完人。所以,君子的憂慮,是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那樣的人作為憂慮,以道德沒有修煉、學問沒有講求作為憂慮。故而,有愚頑百姓不從教化的事發生則憂慮,有野蠻的外族侵犯華夏民族的事發生則憂慮,有小人佔據要位、賢才受到壓抑的事發生則憂慮,有普通老百姓沒有得到自己惠澤的事發生則憂慮。這就是所謂對天命不順的悲歎和對世人困厄的憐憫,這才是君子所應當憂慮的。至於自己一身的屈與伸,一家的饑與飽,世俗對自己所加的榮與辱、得與失、貴與賤、毀與譽,這些事情,君子則沒有時間去憂慮。
點評
這段文字出自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給諸弟的家書。後世論者常說曾氏入京後不久便立下了澄清天下之志,這段話應是此說的一個佐證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以社會為主要活動舞臺的男人,幾乎都會對自己的人生活動領域有所選擇,對自己在此領域內能達到的目標有所期許,對社會將可能給予自己的關注和回報有所盼望,這就是所謂的志向。人的志向有大有小,對所立志向的追求過程有長有短,這中間的差異源於天賦、教育、胸襟、能力和環境等等。曾氏進京不久後便能立下這種“澄清天下之志”,除天賦和胸襟等因素外,重要的是環境的變化:由湖南變為京師。這種變化首先意味著他由一個普通老百姓變為國家官員,而且是出身清貴的天子近臣,在他面前展開的是一條通向錦繡前程的寬闊大道。他既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了信心,又會很自然地加大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個變化的另一點是他的周圍有一個很優秀的師友圈。這個師友圈讓他通過對《朱子全書》的研讀,真正明白程朱理學的精粹,即養民胞物與之量、成內聖外王之業。
在當時讀這段話的曾氏的幾個弟弟看來,大哥未免有點矯情:難道你就對自己一身的屈伸、得失、貴賤、毀譽,真的沒有時間去憂慮嗎?真的就這樣無私嗎?事實上,曾氏也不是這樣的純粹。他對大考、遷升等關係一己伸屈的事也看得很重。解讀曾氏所說的這段話,宜從方向著眼、從大處著眼。所謂從方向著眼,即立下君子大志後,今後努力的方向便是修煉人格,關懷眾生。以百姓社稷為懷,不再一切都從一身一家的利益出發。從大處著眼,即國事、家事、天下事,儘管是事事都關心,但得有個先後主次,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精力應放在國事和天下事上,家事宜往後挪。這就是所謂“國而忘家,公而忘私”。人的意識經過這樣一番調整後,其境界就大為提升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提倡青年應當立志,而且不妨將志向立得高遠些。立下一個高遠的志向後,人生的努力方向便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裡鮮明突出。精力和時間的分配也便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裡輕重得宜。一個人能在一段相當長時期裡這樣生活,他的事業豈能不成?他的生命品質豈能不高檔?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