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480 元優惠價
:90 折 432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文化通史》研究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揭示其發展規律,彰顯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本書力圖突出「通」字,縱向上,全書各卷之間脈絡貫通,於沿革流變中體現中國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以貫之的民族精神;橫向上,注重時代精神對文化現象的整合,注重諸文化的內在聯繫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本書將中國文化置於世界文化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衝突與融合,也注意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本書不僅寫漢民族的文化,同時也重視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創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各民族間的文化互相滲透、交流與融合。
目次
目次
總序
緒言
第一章 清前期的社會和文化
第一節‧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058
第二節‧文化政策和文化建設 063
第三節‧文化對社會的影響 070
第二章 清前期文化的時代精神
第一節‧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加強 074
第二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總結 079
第三節‧高揚批判和經世致用的旗幟 084
第三章 紛繁的文化論爭
第一節‧理學與心學之爭 090
一、理學真偽之辯 090
二、立《道學傳》引起的爭論 092
第二節‧漢學與宋學之爭 096
一、漢學與宋學的分化 096
二、漢學與宋學的對立 099
三、漢學與宋學兼採 102
第三節‧中學與西學之爭 105
第四章 國內外的文化交流
第一節‧國內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114
一、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 114
二、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124
第二節‧和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 130
一、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130
二、和朝鮮的文化交流 134
三、和琉球的文化交流 137
四、和越南的文化交流 139
五、和緬甸的文化交流 141
第三節‧和歐洲的文化交流 142
一、天主教在中國的傳布 143
二、西學在中國的傳播 144
三、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 148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學術
第一節‧清初學術流派 156
一、理學諸流派 156
二、諸子學的復興 159
三、顏李學派 160
四、經學考據學諸家 162
第二節‧乾嘉學派 165
一、乾嘉學派的形成 166
二、乾嘉學派的分野 167
三、乾嘉學派的局限性 174
第三節‧嘉道之際學術思潮的變動 176
一、今文經學的復興 176
二、常州學派的異軍突起 178
三、經世思潮的湧動 181
第六章 哲學的發展
第一節‧黃宗羲、顧炎武的哲學 186
一、黃宗羲的哲學思想 186
二、顧炎武的哲學思想 192
第二節‧王夫之、顏元的哲學 197
一、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98
二、顏元的哲學思想 214
第三節‧乾嘉學派的哲學 218
一、戴震的哲學思想 218
二、章學誠的哲學思想 223
三、焦循的哲學思想 225
四、阮元的哲學思想 226
第七章 異彩紛呈的宗教
第一節‧道教的興衰 230
一、清政府對道教的利用與限制 230
二、道教的戒律和經籍 232
三、道教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234
第二節‧佛教的發展 239
一、清政府對佛教的政策 240
二、佛教的寺院和刻經 243
三、佛教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245
四、藏傳佛教的興盛及派別 254
第三節‧伊斯蘭教及其門宦制度 256
一、清政府對伊斯蘭教的政策 256
二、門宦制度與教派 258
第四節‧基督教的傳播與被禁 265
一、天主教 265
二、俄羅斯東正教 271
三、基督教新教 274
第五節‧民間秘密宗教的繁興 275
一、民間秘密宗教的主要派別 276
二、民間秘密宗教的思想信仰 279
第八章 倫理道德思想的新趨向
第一節‧具有經世致用特徵的道德觀 282
第二節‧宣導個性解放的理欲觀 288
第三節‧肯定性善統一的人性論 304
第四節‧強調功利主義的義利觀 316
第九章 教育和科舉制度
第一節‧多種形式的教育 338
一、學校教育 338
二、私學教育 349
三、書院教育 354
四、寺院教育 357
第二節‧科舉制度 366
一、文科 366
二、武科 370
三、制科 372
四、八旗鄉、會試 374
第十章 史學的發展
第一節‧修史機構的創設 378
第二節‧多種體裁的官修諸史 380
一、《明史》 380
二、《清實錄》和《東華錄》 383
三、《大清一統志》 384
四、續三通和清三通 386
五、《大清會典》等書 387
第三節‧史家及其撰述 390
一、開闢一代新風的顧炎武 391
二、王夫之和《讀通鑒論》 393
三、黃宗羲和《明儒學案》 395
四、顧祖禹和《讀史方輿紀要》 397
五、乾嘉時代三大史學家及其著作 400
第四節‧史學理論的新發展 405
一、史學與「經世致用」 407
二、「六經皆史」 409
三、史家與「史德」 410
第五節‧少數民族史學 412
一、蒙古族史學 412
二、藏族史學 414
三、維吾爾族史學 415
四、彝族史學 415
第十一章 璀璨的文學
第一節‧詩詞的新成就 418
一、詩歌創作流派及代表作家 418
二、詞的復興和著名詞派及詞人 429
第二節‧芬芳的散文園地 433
一、清初散文作家及其作品 433
二、桐城派古文 437
三、清前期的駢文創作 441
第三節‧古典小說的輝煌成就443
一、《聊齋志異》和清代文言短篇小說 443
二、長篇小說創作 451
三、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454
四、曹雪芹和《紅樓夢》 459
第四節‧繁榮興盛的戲曲文學 466
一、李玉和《清忠譜》 467
二、洪昇和《長生殿》 471
三、孔尚任和《桃花扇》 474
四、《雷峰塔》 477
第五節‧成就斐然的少數民族文學 479
一、蒙古族文學 479
二、回族文學 481
三、藏族文學 481
四、維吾爾族文學 483
五、苗、瑤、黎、彝、壯等族文學 484
第十二章 多彩的藝術
第一節‧百花齊放的繪畫 490
一、繪畫的多種形式和派別 491
二、繪畫名著的編纂 508
第二節‧形式多樣的書法和篆刻 511
一、清初的書法藝術與流派 513
二、碑學的興盛與清中期書法藝術 514
三、書法著述 517
四、篆刻藝術 518
第三節‧風格各異的音樂 520
一、宮廷音樂 521
二、民間音樂 528
三、少數民族音樂 537
第四節‧引人入勝的舞蹈 541
一、漢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與興盛 542
二、千姿百態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 549
三、舞蹈在戲曲中的發展 556
第五節‧興盛的地方戲劇 558
一、地方戲劇的發展 559
二、劇種與風格 563
三、少數民族戲劇 569
第六節‧獨具魅力的園林 571
一、氣勢恢宏的皇家園林 572
二、巧奪天工的私家園林 575
第十三章 科學技術的緩慢發展
第一節‧天文學和數學 582
一、天文曆法 582
二、數學 585
第二節‧農業及水利 589
一、農業技術 589
二、水利技術 592
第三節‧醫藥學 595
一、傳統醫學理論 595
二、藥物學與方劑學 599
三、溫病學派的形成 601
四、臨床各科的成就 603
第四節‧其他科技方面的成就 605
一、地理學 605
二、手工業技術 609
三、建築技術 611
四、武器製造和軍事科學 614
第五節‧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616
一、蒙古族的科技成就 616
二、藏族醫學的成就 617
三、新疆各少數民族在農業科技上的貢獻 618
四、壯族人民的織造技藝 619
五、彝族的火器發展 620
第十四章 清前期的社會風俗
第一節‧特權等級的生活習尚 622
一、服飾與禮儀風尚 622
二、日常生活與飲食習尚 630
三、建築與居住風尚 634
四、行止儀尚 639
五、婚喪儀禮規範 642
六、年節娛樂風尚 647
第二節‧漢民族地區的社會風俗 649
一、華夏衣冠的變遷 649
二、飲食結構的變化和南北菜系的發展 652
三、四合院式的聚居方式及其他 654
四、道路和交通工具 655
五、禮儀和節令風俗 657
第三節‧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風俗 661
一、滿族 661
二、蒙古族 664
三、回族 668
四、維吾爾族 670
五、藏族 671
六、苗族 672
七、彝族 673
八、壯族 674
參考書目
再版後記
總序
緒言
第一章 清前期的社會和文化
第一節‧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058
第二節‧文化政策和文化建設 063
第三節‧文化對社會的影響 070
第二章 清前期文化的時代精神
第一節‧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加強 074
第二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總結 079
第三節‧高揚批判和經世致用的旗幟 084
第三章 紛繁的文化論爭
第一節‧理學與心學之爭 090
一、理學真偽之辯 090
二、立《道學傳》引起的爭論 092
第二節‧漢學與宋學之爭 096
一、漢學與宋學的分化 096
二、漢學與宋學的對立 099
三、漢學與宋學兼採 102
第三節‧中學與西學之爭 105
第四章 國內外的文化交流
第一節‧國內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114
一、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 114
二、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124
第二節‧和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 130
一、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130
二、和朝鮮的文化交流 134
三、和琉球的文化交流 137
四、和越南的文化交流 139
五、和緬甸的文化交流 141
第三節‧和歐洲的文化交流 142
一、天主教在中國的傳布 143
二、西學在中國的傳播 144
三、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 148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學術
第一節‧清初學術流派 156
一、理學諸流派 156
二、諸子學的復興 159
三、顏李學派 160
四、經學考據學諸家 162
第二節‧乾嘉學派 165
一、乾嘉學派的形成 166
二、乾嘉學派的分野 167
三、乾嘉學派的局限性 174
第三節‧嘉道之際學術思潮的變動 176
一、今文經學的復興 176
二、常州學派的異軍突起 178
三、經世思潮的湧動 181
第六章 哲學的發展
第一節‧黃宗羲、顧炎武的哲學 186
一、黃宗羲的哲學思想 186
二、顧炎武的哲學思想 192
第二節‧王夫之、顏元的哲學 197
一、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98
二、顏元的哲學思想 214
第三節‧乾嘉學派的哲學 218
一、戴震的哲學思想 218
二、章學誠的哲學思想 223
三、焦循的哲學思想 225
四、阮元的哲學思想 226
第七章 異彩紛呈的宗教
第一節‧道教的興衰 230
一、清政府對道教的利用與限制 230
二、道教的戒律和經籍 232
三、道教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234
第二節‧佛教的發展 239
一、清政府對佛教的政策 240
二、佛教的寺院和刻經 243
三、佛教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245
四、藏傳佛教的興盛及派別 254
第三節‧伊斯蘭教及其門宦制度 256
一、清政府對伊斯蘭教的政策 256
二、門宦制度與教派 258
第四節‧基督教的傳播與被禁 265
一、天主教 265
二、俄羅斯東正教 271
三、基督教新教 274
第五節‧民間秘密宗教的繁興 275
一、民間秘密宗教的主要派別 276
二、民間秘密宗教的思想信仰 279
第八章 倫理道德思想的新趨向
第一節‧具有經世致用特徵的道德觀 282
第二節‧宣導個性解放的理欲觀 288
第三節‧肯定性善統一的人性論 304
第四節‧強調功利主義的義利觀 316
第九章 教育和科舉制度
第一節‧多種形式的教育 338
一、學校教育 338
二、私學教育 349
三、書院教育 354
四、寺院教育 357
第二節‧科舉制度 366
一、文科 366
二、武科 370
三、制科 372
四、八旗鄉、會試 374
第十章 史學的發展
第一節‧修史機構的創設 378
第二節‧多種體裁的官修諸史 380
一、《明史》 380
二、《清實錄》和《東華錄》 383
三、《大清一統志》 384
四、續三通和清三通 386
五、《大清會典》等書 387
第三節‧史家及其撰述 390
一、開闢一代新風的顧炎武 391
二、王夫之和《讀通鑒論》 393
三、黃宗羲和《明儒學案》 395
四、顧祖禹和《讀史方輿紀要》 397
五、乾嘉時代三大史學家及其著作 400
第四節‧史學理論的新發展 405
一、史學與「經世致用」 407
二、「六經皆史」 409
三、史家與「史德」 410
第五節‧少數民族史學 412
一、蒙古族史學 412
二、藏族史學 414
三、維吾爾族史學 415
四、彝族史學 415
第十一章 璀璨的文學
第一節‧詩詞的新成就 418
一、詩歌創作流派及代表作家 418
二、詞的復興和著名詞派及詞人 429
第二節‧芬芳的散文園地 433
一、清初散文作家及其作品 433
二、桐城派古文 437
三、清前期的駢文創作 441
第三節‧古典小說的輝煌成就443
一、《聊齋志異》和清代文言短篇小說 443
二、長篇小說創作 451
三、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454
四、曹雪芹和《紅樓夢》 459
第四節‧繁榮興盛的戲曲文學 466
一、李玉和《清忠譜》 467
二、洪昇和《長生殿》 471
三、孔尚任和《桃花扇》 474
四、《雷峰塔》 477
第五節‧成就斐然的少數民族文學 479
一、蒙古族文學 479
二、回族文學 481
三、藏族文學 481
四、維吾爾族文學 483
五、苗、瑤、黎、彝、壯等族文學 484
第十二章 多彩的藝術
第一節‧百花齊放的繪畫 490
一、繪畫的多種形式和派別 491
二、繪畫名著的編纂 508
第二節‧形式多樣的書法和篆刻 511
一、清初的書法藝術與流派 513
二、碑學的興盛與清中期書法藝術 514
三、書法著述 517
四、篆刻藝術 518
第三節‧風格各異的音樂 520
一、宮廷音樂 521
二、民間音樂 528
三、少數民族音樂 537
第四節‧引人入勝的舞蹈 541
一、漢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與興盛 542
二、千姿百態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 549
三、舞蹈在戲曲中的發展 556
第五節‧興盛的地方戲劇 558
一、地方戲劇的發展 559
二、劇種與風格 563
三、少數民族戲劇 569
第六節‧獨具魅力的園林 571
一、氣勢恢宏的皇家園林 572
二、巧奪天工的私家園林 575
第十三章 科學技術的緩慢發展
第一節‧天文學和數學 582
一、天文曆法 582
二、數學 585
第二節‧農業及水利 589
一、農業技術 589
二、水利技術 592
第三節‧醫藥學 595
一、傳統醫學理論 595
二、藥物學與方劑學 599
三、溫病學派的形成 601
四、臨床各科的成就 603
第四節‧其他科技方面的成就 605
一、地理學 605
二、手工業技術 609
三、建築技術 611
四、武器製造和軍事科學 614
第五節‧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616
一、蒙古族的科技成就 616
二、藏族醫學的成就 617
三、新疆各少數民族在農業科技上的貢獻 618
四、壯族人民的織造技藝 619
五、彝族的火器發展 620
第十四章 清前期的社會風俗
第一節‧特權等級的生活習尚 622
一、服飾與禮儀風尚 622
二、日常生活與飲食習尚 630
三、建築與居住風尚 634
四、行止儀尚 639
五、婚喪儀禮規範 642
六、年節娛樂風尚 647
第二節‧漢民族地區的社會風俗 649
一、華夏衣冠的變遷 649
二、飲食結構的變化和南北菜系的發展 652
三、四合院式的聚居方式及其他 654
四、道路和交通工具 655
五、禮儀和節令風俗 657
第三節‧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風俗 661
一、滿族 661
二、蒙古族 664
三、回族 668
四、維吾爾族 670
五、藏族 671
六、苗族 672
七、彝族 673
八、壯族 674
參考書目
再版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