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帶著那份畫家清單踏上扶桑地時,心中有種去找祖父和姑母的錯覺,同時感覺有他們在冥冥之中牽引,才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協助,得以穿越時空穿越語言,得以帶回成果裝滿回憶,因此願意把這份虔誠和感動與大家分享。三十七位畫家當中的山口蓬春、荒木探令、高橋秋華,分別造訪過兩處淵源地,所以有四十篇紀行。書中編排不以造訪先後,大略以地區排列,瑣碎雜事,容此說明。――林皎碧
一批穿越世紀,穿越不同政治時空的畫,該如何評價和定位?
它們何以出現在中山堂?
又為何被世人遺忘?
畫家是台灣人?還是日本人?
沒有足夠的線索,除了
一九二九年(昭和四年)八月二日《台灣日日新報》
……。
這批遺忘多時的畫作在二○○二年底台北市中山堂整理倉庫時才重又出現,之後移交台北市立美術館,二○○五年,美術館員林皎碧(也是名譯家)從此展開了一趟神奇的訪畫之旅,多次踏訪日本,足跡遍及全日本,重新撥開畫作的身世,讓畫家重現時代身影。以最親切生動的筆法,為讀者道出一個溫暖的、跨國的時代軼事,滋味無窮。
作者簡介
譯作:美術相關《溪谷流水:膠彩畫的基礎》、《日本名畫散步》以及日治時代美術文獻資料。
夏目漱石《三四郎》、《從此以後》、《彼岸過迄》、《行人》、《心》
三島由紀夫《新戀愛講座》、《作家論》(尚未出版)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宮本輝《避暑地的貓》、《春夢》、《夢見街》
夢枕貘《鬼譚草紙》、《空海》
名人/編輯推薦
姊姊 ⊙傅月庵
大陸作家毛尖有一名篇〈姊姊〉,文章裡徵引1990 年代紅透半邊天,搖滾詩人張楚的名曲『姊姊』,毛尖分析這首歌所以在校園裡傳唱不絕的原因:
不僅因為「姊姊」是「回家」的道路,還因為「姊姊」代表著塵世裡百折不撓的柔情,和所有最悱惻動人的生命細節相關;還因為,「姊姊」總是比我們更早和生活短兵相接,流更多眼淚受更多委屈。
之於我的姊姊,我所感一致,初次讀到,急忙以紅鉛筆劃了又劃。
家中四名姐弟妹,一男三女,我排行第二,與姊姊年紀最近,相差不到一歲。或因年紀相當,遂格外相親。少時家貧,母親得出外打工。小學人多校舍少,一週讀上午班一週下午班。逢下午班時,母親大清早煮一鍋飯用棉被悶溫著,幾樣菜蓋在飯罩裡,叮嚀姊姊照顧好我。十點左右,她便要我吃飯,換衣服,檢查書包,然後二年級拉著一年級,往幾公里外的學校慢慢走去。
彼時故鄉猶然一片鄉野,沿途都是稻田。有時兩人也會調皮,有一次在收割後的農田裡捉了一堆青蛙,她讓我都塞口袋裡,到了學校,偷偷往教室通氣孔裡丟,嚇得一教室哇哇叫,姊弟兩人大笑著溜之大吉。被丟青蛙那教室的老師是一名年輕女生,據姊姊說,她偷偷跟隔壁班男老師談戀愛,整天站教室門口聊天,都不教書,要教訓教訓才行!——我跟她兩人都是雙魚座,個性卻大不相同,彷彿分占一魚。她從小英明果斷,敢作敢為,我從來優柔寡斷,千絲萬縷想個沒完。幸而有自知之明,自小一切聽她的,果然也從不吃虧。
一九九○年代,早過了而立之年的我,學工不能,學文不成,終於下定決心出社會上班去。當時早已「比我更早和生活短兵相接,流更多眼淚受更多委屈」的姊姊特別交代我一件事,到了職場,凡事多看多聽少講,「寧可不開口讓人懷疑你什麼都不懂,也不要一開口便讓人證實你什麼都不懂。」對於自視甚高,向來好發議論的我,這句話有如一條勒繩,暗暗拴住一顆不羈的心。幾十年一路走來,做這做那,常常被懷疑不懂,幸而少有被證實的。生有長姊相伴,如有一寶相隨,誠然金不換!
已故日本作家遠藤周作也有一名篇〈吾妻吾子〉,他說自己未婚時曾在日記上寫下「未來妻子的造像」,其中之一為「必須是長女」,原因是:
……一般的說起來,做長女的都受過凡事總要禮讓弟弟妹妹的教育。
「妳是姊姊,把那塊餅給弟弟。」
「你是姊姊要好好兒幫忙看住妹妹。」
像這樣,做長女的從小就被教以處處讓人,不覺間成為一個認命型的女孩。
遠藤這段話,只能說對了一半。我家姊姊確實從小就讓弟弟照顧妹妹,卻從來不認命,感覺不對便反抗。大學日文系好不容易畢業後,她考過「二職等」文官考試,被分發到公家機關當最底層的公務員,官僚體系層級制度,難免看高不看低,「上司管下司,下司管畚箕」,被壓在最下的她大約受了不少畚箕氣,記得好像某次遭到白眼,忍不住火大翻桌。紅顏一怒,包袱款款跑到日本念語言學校,邊讀邊等待機會,後來竟幸運地蒙恩師菊田茂男賞識,進入東北大學攻讀日本近代文學。
在仙台時,姊弟通信,有一回她寄了一張照片給我,是一名白髮蒼蒼的日本老太婆塑像,手拿菜刀,一副找人拼命的模樣,據說是很有名的日本東北民間故事人物。她特別在照片背後題字:我到日本念書,就像這名老太婆一樣,是來拼命的。——多可怕的決心,難怪後來她順利「東北帝大」畢業, 我只能「台北帝大」肄業。這本書裡,講到她苦鬥十年,抽絲剝繭,推敲琢磨的工夫,時而帶著老母稚子走南闖北,時而影隻形單,煢煢獨行,終將三十七位與台灣結緣的日本畫家一一翻挖出土。背後的驅動力,在我看來,根本肇因於她的人格特質:不服輸!不認命!
但也別這樣就覺得這真是一個「可怕」(きびしい)的女性。她的嚴格,多半對內不對外,除非真正不公不義到讓人根本無法忍受,否則,待人接物總有著「塵世裡百折不撓的柔情」。在學校、職場,她的人緣都好,原因是「不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她日本留學歸來,進了台北市立美術館工作,大機構難免有人情應酬,有些雜七雜八誰誰誰推薦來的展覽實在推不掉了,館方也只能接下。問題是誰來承辦?畫家有大咖有小咖有名家有素人,同樣的時間成本,誰都想玩大不玩小。據說,這些人情展,最後都歸到家姊名下,而且她欣然就道,認真辦成,絕不打馬虎眼。「反正我是學文學又不是學美術的,沒有什麼不能辦的。幫同事解決難題,大家高興;認真辦好多結識些不同的人,也可多學些東西……」她曾這樣分析給我聽。我稱這為「燒冷灶哲學」,日後常跟初入職場的年輕朋友建議:大家不想做、不要做的不妨欣然撿起來做,替人解決困難累積人緣,更何況冷灶裡往往迸出火花,可能燒出一片天來。我學出版而能一帆風順,多半與此有關。聽姊姊的不會錯!
家姊慎謀能斷,儘管年齡未到,服務年限一屆滿,立刻請退,任憑挽留也不留。原因據她自供:案牘勞形,奉命行事終不如悠遊山林,發呆發傻來得自在。退休後,她靠日文翻譯維生,想接就接,不想接就進香拜拜,到處遊山玩水。更把老家舊屋整理得井井有條,三不五時傳令弟妹返家聚餐,講講八卦說說笑話,籌備家族旅行,越來越有先母昔日風采。「長姊如母」這句話,與其用講的,終不如作出來的溫暖窩心。有趣的是,翻譯初始,她於日文相對有信心,中文則擔心一些,畢竟公務員筆桿子搖得少。重要關節總命令我看看,尤其書評文章,常叫我修飾。我傻呼呼地也就「編輯本色」起來,她也總尊重我的修改,從來不置一詞。此番拜讀書稿,越讀越臉紅,下次說什麼也得抗命才行。能把一件平淡無奇的公家行事寫得如此詳實多趣且要言不煩,有專業也有感情,讓人讀得津津有味,終卷而念念不忘,實在不簡單,真可讓人驕傲地大聲說:「她是我姊姊!」
(至於美術繪畫部分,看得我樂滋滋,心癢癢,卻還是堅持一個字也不講。讀者諸君自可「懷疑」,終無法「證實」。姊姊早教過:少開口,不出醜。)
序
回到一九二九的公會堂:路過中山堂 ⊙林皎碧
走過總統府前、穿過博愛路、路過中山堂,這是高中三年上下課必經路線。少女時代太遙遠了,想不起來自己當年如何看待這棟古老建築物,也許只當一個理所當然的存在罷了。物換星移的幾十年後,怎都沒料到竟為中山堂內偶然發現的一批畫作,苦鬥近十年,甚至千里迢迢跑到日本到處奔波。
台北市中山堂即日治時代的台北公會堂,台灣總督府在總督官邸、總督府竣工後,為慶祝日本天皇裕仁登基,一九二八年著手籌畫在舊清台灣布政使司衙門舊址,興建一棟可以作為社會活動的官方集會場所。台北公會堂由當時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技師井手薰設計,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正式動工,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建造完成。台北公會堂為當時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而排名第四的都會公會堂。
二○○二年底台北中山堂整理倉庫時,發現一批日本人畫家的作品,主其事者雖不知道作品的來歷卻認為這批作品應當具有歷史意義,因此提議移撥給台北市立美術館。作品總計三十八件,其中一件的尺寸、裱褙與其他三十七件作品迥然不同,一眼就可辨認是出生台南的旅日畫家陳永森的作品。另外三十七件的尺寸約為三十五乘四十五公分,絹本彩墨,保存狀態不佳,創作年代不明,大抵只有署名和鈐印,裱框的方式和材質都相同,判斷應該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推測是日治時代日本人畫家的作品,但是這批作品何以會放在中山堂?和中山堂到底有何淵源呢?
作品移撥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後,當時的黃才郎館長認為有必要追出作品來歷和作者,指示我和另一位同仁負責研究。經過約二年的時間,於二○○五年一月由黃館長召開「中山堂移撥作品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初步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由於同案研究同仁另有研究工作,館長指示下一階段就由我獨自負責。後來獲日本交流協會的援助,赴日進行為期二個月的調查研究。回國後提出研究論文《日本美術在台灣:中山堂移撥作品之研究》。回想起調查研究過程,當時雖知道這批作品必有其歷史背景及意義,卻無人知其來歷,甚至不知作者是誰?就算讀得出落款,七成以上並不知是何人。由於國內的相關文獻資料不足,也無人可請教,只能一方面請日本友人寄書或協助搜尋資料,另一方面也請教過不少日本的相關研究者。不過研究工作停滯不進,直到有一天再度進庫房檢視作品,發現背板上有黑色鉛筆書寫的數字和文字。數字並不連續,文字則是漢字、片假名、平假名混雜,所有筆跡相似,應出自同一人,再三推敲與比對,推測是當年工作人員的簡易記載,數字可能是作品編號,文字可能是品名或作者姓名。最關鍵的突破點則是發現一九二九年(昭和四年)八月二日《台灣日日新報》上的一則報導:
台北市役所為裝飾最近即將興建的公會堂,所購買的二百七十五件壁畫(譯註:此處為裝飾牆壁之繪畫)已經抵達,一日市當局表示:雖然公會堂已經決定和商工館合併興建,總督府從以前就主張有必要以諸如繪畫來當裝飾品。正當此時,得知內地某美術專門新聞社至各地的展覽會收集現代日本畫各流派一流畫家的作品,去年來台擔任台展審議員的松林桂月氏表示這是很難得的作品,若有經費應該及早購入,他又說從本島文化已逐漸提昇、繪畫的鑑賞力也提高、台展也開辦等各方面來考量,對那些無法至內地觀賞畫作的一般人而言,這正是絕好的機會。另外,當此之際若能將作品購買進來,不僅只是裝飾公會堂而已,也可以成為一個藝廊,無論是本島人、還是內地來的人當然都會很高興。(中略)購入的作品都在尺三、尺五左右的絹本,全部是日本畫、也都是各派中一流畫伯的作品(後略)。
我依照這一份報導內容來應證作品,就作品尺寸、材質、背板編號三部分作比對,日本尺的一尺約為三十.三公分 ,尺三、尺五左右約是三十九.三×四十五.五公分,和三十七件作品的尺寸大致吻合。材質為絹本,也吻合。背板數字的編號雖然不連續,背板記載的最大數目二百七十三,並未超出當年購入總數的二百七十五。在此特別要說明,當時所謂的日本畫,與現在專指膠彩畫的概念並不相同。眾所週知明治政府最大目標就是歐化主義和國家主義,積極由西方引進的西式繪畫稱洋畫,相對於此,以國家主義立場把傳統各流派諸如狩野派、土佐派、圓山派、四条派、琳派、南畫等稱為日本畫。因此大膽推測由中山堂移撥的三十七件作品,就是一九二九年台北市役所為裝飾公會堂所購買的二百七十五件作品的一部分。
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後,三十七件作品確實分屬不同流派及師承,能夠確認創作年代的作品都是一九二九年前所作,這兩點也可以作為佐證。至於作者到底是誰?只能從作品的落款、鈐印、畫風、筆觸著手。我帶著一份畫家清單,從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縱走日本列島踏尋畫家的出生地、紀念館和收藏作品的美術館、資料館、圖書館、寺廟,拜訪家屬、研究者及相關人士,也釐清一些事實。不過經過將近八十年的歲月,人事物有許多變化,真正踏上扶桑地才發現未必全如自己的計畫。
這些畫家網羅當時老中青三代,有活躍於院展、官展的畫家,有追求個性表現的畫家,也有力抵狂潮、復興傳統的畫家。時過境遷,匆匆已過四分之三世紀的今日,重新審視這些畫家,斐然有成,留名青史者有之;平實穩健,自成一格者有之;因故後繼無力,令人扼腕而嘆者有之;只留其名而不知其詳者也有之。境遇相差如此懸殊,死後未如生前受到重視,分析起來大抵有以下三原因:
一、當年能夠活躍展覽會場上,畫技精湛自毋庸多說,不過現存的作品流於通俗,缺乏個性和魅力。
二、經過一九二三年的關東大地震和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後的混亂期,作品流失,行蹤不明。
三、生前未能和同門師兄弟保持聯繫,獨來獨往,死後沒有門人發揚光大,家屬未能張顯其畫業。
無論如何,當我們把這些作品羅列出來,宛如重現時代的斷面,不但感受到日本近代美術形成的過程,同時也發現當時所面臨的問題。這些作品和畫家未必都經得起時代洪流的考驗,卻見證日本近代美術新舊的交替,也成為台灣和日本一段歷史的證物。這些作品的發現,對於向來以台展、府展作為研究日治時代台灣美術為主要依據,提供另一個研究途徑。若能早日將研究結果及這些作品公諸於世,對於台灣美術乃至日本美術的研究者而言,都是彌足珍貴的資料。話說回來,戰後出生的台灣女子,由日本交流協會提供經費,跑到日本去追蹤一批屬於台灣政府的日本人畫家的作品來歷,這個任務本身就相當弔詭。
日本這個看似熟識的國度卻有太多的陌生,看似同文化卻存在太多的差異,因而被問及「對日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往往搜索腦海千百回,一時之間有如打結般找不出一個合適的說辭。主因在於近代的日本軍閥作出不少傷害亞洲各國的事端,盤旋交錯於台灣、日本、中國的歷史三角關係上有太多的愛恨情仇,大部分的人被糾葛纏繞其間,始終無法忘卻上一代的國仇家恨,難以真情流露面對這一代的日本。我曾負笈東瀛四年,日本的師長和同學,甚至左鄰右舍都相當友善,而在那裡度過人生最充實的歲月。家父也曾赴日求學,祖父和姑母曾經在東京經營事業,因空襲而客死他鄉,至今不知屍骨葬於何處。因此每次前往日本,家母總不忘交代若能找出他們的往生地,記得去祭拜。撇開歷史的恩怨,我對日本這個國家並不仇恨。
這本書的問世起因於某出版社看到我的論文,認為這段旅程應該有一些別於論文的內容可以寫,希望能夠把旅途中的人事物寫出來集結出版,後因合約問題不了了之。幾經流轉,無意中和允晨出版社廖志峰社長相遇談起此事,由於帶著那份畫家清單踏上扶桑地時,心中有種去找祖父和姑母的錯覺,同時感覺有他們在冥冥之中牽引,才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協助,得以穿越時空穿越語言,得以帶回成果裝滿回憶,因此願意把這份虔誠和感動與大家分享。三十七位畫家當中的山口蓬春、荒木探令、高橋秋華,分別造訪過兩處淵源地,所以有四十篇紀行。書中編排不以造訪先後,大略以地區排列,瑣碎雜事,容此說明。
目次
自序
來去東京
中村不折紀念館
東光寺•慶山寺
上野公園周邊
東京美術學校
大阪時雨
大阪人
宗右衛門町的暮色
京都浪漫
嵐山渡月橋畔
保津川
京都御苑
京都御所
京都市美術館
夜晚的京都
瀨戶風情
愛媛縣趴趴走
岡山縣立美術館
東京散策
龍子紀念館
會津八一紀念博物館
漫步神保町
聖德紀念繪畫館
東京國立美術館
館林市立資料館
發現神奈川
山口蓬春紀念館
小田原的紫陽花
近畿見聞
近江山上藩
奈良法隆寺
伊勢國津藩
信越旅情
越後國
若狹街道
小林古徑紀念美術館
信濃路
越中國
黑部市美術館
福光美術館
穿過津輕海峽
北地之始
等觀不在小樽
仙台下車
福島的名士
酒田的老畫家
東海旅次
名古屋市美術館
關原古戰場
記憶熊本城
南風的印記
宇土町物語
附錄
畫家生卒年一覽表
畫家分布圖
書摘/試閱
中村不折紀念館
這件〈仙麗松風〉作品中的山與水,以點、描、皴、染一氣呵成,再以墨的濃淡拉開空間的距離。山的部份用亂筆皴擦,有斧劈皴、有披麻皴,雖然筆法有些亂,卻巧妙地以濃淡分出層次,筆墨猶帶勁道,遠山以淡墨塗抹帶過,樓觀寺廟敷上一層淡淡的赭石,透露出一種暮色蒼茫的詩意。
這種筆簡形具的所謂「簡筆畫」源自五代宋初的石恪,他摒棄不必要的筆墨,集中表達主題的形態,以達到筆墨縱橫。從這件作品可知石恪所畫的〈二祖調心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流傳到日本後,對日本的水墨風格,有深遠的影響。落款為「不折筆」,鈐印為「不折」,經比對作者是中村不折。
畫家
中村不折(一九六七—一九四三),出生於現在的東京都中央區,本名鈼太郎,亦號環山。起初學習南畫及書法,後師事小山正太郎習水彩畫,後亦習油畫。他經常為正岡子規所編輯的《小日本》、《日本新聞》、《團團珍聞》繪製插圖。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與正岡子規以從軍記者身分遠渡中國。一九○○年參展巴黎萬國博覽會並獲獎,翌年赴法國,進入茱莉安學院就讀,在法四年之間精研人物畫及縝密的構圖,練就一身紮實的寫實工夫。曾擔任帝國美術院會員、太平洋美術學校校長。一九三六年於東京創辦書道博物館,中村不折將畢生的心力都投注於書道博物館。一九四三年於東京辭世,享年七十六歲。
紀行
我身懷一份作品資料,帶著老母和稚子,飛向萬里晴空,咱欲來去日本找線索。抵達日本的翌日,把母親和兒子託給旅館的阿桑。我預定在十一點赴日本交流協會東京本部領取研究費之前,先跑一個行程。一早從上野按圖索驥,在JR 鶯谷車站下車,頂著大太陽邊問邊找,好不容易才在安靜的巷內找到這間書道博物館,意外發現中村不折生前的好友正岡子規的「子規庵」竟是隔街相對。
中村不折歷經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期,是一位跨足西畫和書畫,並為日本留下文化功績的人物。中村不折最早畫水彩畫,之所以傾注全力研究書道的最大契機,為中日甲午戰
爭以從軍記者身分赴中國約半年,遊歷中國和朝鮮各地之際,接觸不少碑拓、漢字考古資料而受影響所致。此後,費四十餘年獨力蒐集中國及日本書道史上重要的文獻資料和作品,成立書道博物館,六十年來中村家都以自己的力量支撐這家博物館,直到一九九五年才由日本政府接手。政府接手後,增建中村不折紀念館,於二○○○年重新開館,現在的書道博物館包含博物館和中村不折紀念館兩部份。
博物館的收藏品有殷商甲骨文、青銅器、鏡鑑、瓦當、塼、陶瓶、壐印、石經、佛像、碑碣、文房四寶、碑拓法帖、經卷文書等。紀念館內則收藏有中村不折留法期間的素描作品和晚年的油畫、水彩畫、南畫及書道作品等。另外,也有不折所畫插圖的文學作品以及他和當代文豪夏目漱石、森鷗外、正岡子規的書簡。夏目漱石聞名遐邇的《我是貓》,其插圖正是不折的作品。中村不折紀念館的二樓為不折紀念室,專門展出不折的作品,其畫風頗為獨特,經常以油畫表現中國、日本的神話及傳說,作品有不少描繪羅漢等老人的裸體畫。縱使在黑田清輝由歐洲歸國後,在一片外光派的熱潮中,不折絲毫不受影響,依然故我,以自己的理念走自己的路。
其實,同樣在台東區的名所還有明治文壇的才女樋口一葉的紀念館,曾教過前輩藝術家浦添生的雕塑大師朝倉文夫的雕塑館。不過,時間上不允許我太貪心。在此停留約一小時,臨走前買了一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圖錄》,匆匆趕到六本木的交流協會東京本部。前往東京本部的主要目的是對方希望我親自領取研究費。我一說明來由就被帶到一間辦公室,承辦人英野桑已經將收據等準備齊全,簽名後就交付我一筆現金。果然如台北支部事先所言會邀我一起共餐,跟著岡崎所長及英野桑來到一家法式餐廳,雖然初見面邊吃邊談倒不覺得拘束。臨別時,所長半開玩笑說身上帶那麼多錢,一路小心,日本的治安雖好,壞人也很多,千萬不要被扒走。歸途中,找到最近的一家郵局把錢存進去,踏著輕鬆愉快的腳步回到下榻的旅館。
沒想到一進房門,就看到母親憂愁的臉和躺在榻榻米上的兒子。母親說兒子不知為何午餐也沒吃就懶洋洋躺著,好像有些發燒。聽得我的心直往下沉,早上還活蹦亂跳,現在怎就病懨懨?正在坐困愁城,電話聲響起,櫃檯說是有客人。我下樓去,原來是好友Y君,這個日本人在他大二暑假曾到台灣學中文,認識至今已超過半世紀了。他一看到兒子的模樣,說應該太累,跑到附近西藥房買了一瓶說是他家孩子也常喝的增強體力之類健康飲料給兒子喝下。一會兒,兒子又生龍活虎地邀阿嬤一起去上野阿美橫町買干貝。想來從昨天一大早出發到現在,兒子的情緒一直都很high,在旅途中我對他的作息也不像平日嚴格,可能體力透支,這使我警惕到得讓他的生活快快歸於正常。晚上Y君帶著我們祖孫三代到御徒町吃壽司,據說那是上野最好吃的壽司店,典型的大眾食堂,這一天就在宛如坐在台北夜市攤上熱鬧滾滾的喧鬧中結束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