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
商品資訊
系列名:NEXT
ISBN13:9789571378749
替代書名:The Spirit Level: Why Greater Equality Makes Societies Stronger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理查‧威金森; 凱特‧皮凱特
譯者:黃佳瑜
出版日:2019/07/17
裝訂/頁數:平裝/392頁
規格:21cm*14.8cm*2.6cm (高/寬/厚)
重量:530克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840【高於十二年級】
商品簡介
我們以為生活品質不佳是我們努力得還不夠,
但事實是,在貧富落差懸殊的社會裡,
有錢人只會變得更有錢,窮人卻原地不動。
───對紛亂社會提出診斷,翻譯超過27國語言的暢銷經典───
說來矛盾,身處物質與科技登峰造極的年代,我們卻察覺自己備受壓力煎熬、陷入憂鬱;時時擔心他人凝視的眼光,又對人際關係心存懷疑。我們的工時日益增加,焦慮卻絲毫不減;下班後,不由自主購物採買填補空虛的心靈、暴飲暴食撫慰總感到飢餓的身體,甚至淪為酒精、精神藥物與毒品的囚徒。我們明明擁有人類史無前例的財富與舒適生活,為何卻同時製造出那麼多精神與情感痛苦?
翻開理查.威金森和凱特.皮凱特的暢銷巨著《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你會發現這些熟悉的困境都源自——不平等。兩位作者透過長期的研究數據及圖表證實,從身心健康到暴力犯罪及教育成果,幾乎所有事情都受貧富不均,而非富裕程度所影響。當貧富階級差距越大,人們越容易產生競爭焦慮、進行炫耀性消費,並失去對旁人的同理心及信任感,對每個人(包括有錢人)都不是好事。身心壓力及社會互信關係的流失,不僅造成平均壽命降低、肥胖、精神疾病增加,同時也會引發未成年懷孕、犯罪和藥物成癮等社會問題。
《社會不平等》這本具開創性的經典,以公衛及社會心理的角度診斷階級弊病,於二○○九年推出後獲極大迴響,並入圍歐洲最高榮譽歐威爾獎,翻譯超過二十七國語言。作者不僅洞察貧富差距如何對個人身心構成嚴重威脅、築起人我間的疏離和焦慮;更進一步剖析擴及社會的結構問題。這本書急迫且挑釁地直指核心,試圖爬梳自我和社會關係的思考路徑。作為扭轉現況的戰鬥宣言,這本書為物質主義生活困境,帶來了解決的方向及行動的可能性。
名人推薦
王維邦│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鄭雅文│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盧郁佳│作家
蘇國賢│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一致好評(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各界好評
如果你相信社會是由我們的行為,而不是由我們是誰所決定,就應該讀讀《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因為書中列出一連串不容爭辯的證據,也因為它的結論很簡單:平等讓所有人蒙受其利。──琳賽.漢利(Lynsey Hanley),《衛報》(The Guardian)
《社會不平等》的重要性,就是為「追求更美好的世界,是一場有機會打贏的戰爭」,這句心智宣言提供了關鍵要素。──羅伊.哈特斯利(Roy Hattersley),《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
一篇強而有力的論述,證明最富有與最貧窮人口的所得差距,是一個社會正常、健康與否的強大預測因子。──《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是一本有大創見的書,足以改變政治思維。──約翰.凱睿(John Carey),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證據嚴謹,不容置疑。──《經濟學人》(Economist)
作者簡介
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
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流行病學榮譽退休教授、倫敦大學學院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榮譽教授、紐約大學客座教授,二○○九年創立平等信託基金會(The Equality Trust)。
凱特.皮凱特Kate Pickett
英國約克大學健康科學系流行病學教授、平等信託基金會聯合創辦人。曾在劍橋大學學習體質人類學、在康乃爾大學攻讀營養科學、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習流行病學,並在芝加哥大學擔任過助理教授。
兩人合著的《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入圍二○○九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年度研究計畫,並入選《新政治家》近十年十大好書之一。
譯者
黃佳瑜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行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Jack》、《但求無傷》、《敦克爾克大撤退》、《發光體》、《孤獨的反義詞》、《財團治國的年代》、《精神病院裡的歷史學家》、《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合譯)等。
序
前言
人們經常過度膨脹自己所做的研究有多麼重要,我們也擔心自己言過其實。不過,這本書並非只是嘗試為世界撥亂反正的另一套計策與成見。我們在此陳述的成果,出自一項長期研究(我們兩人合起來,總共投入逾十五年時間);研究的初衷,是釐清現代社會中,各階層的平均壽命如此懸殊的原因──也就是所謂的「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alities)。最初的焦點,在於理解為什麼社會階梯每往下一級,民眾的健康狀況就越差;也就是說,窮人比不上中產階級健壯,而後者的健康狀況又遜於社會地位更高的人。
許多人研究過決定健康的社會因素,和他們一樣,我們在流行病學上的訓練,意味著我們採用了人口疾病成因的追蹤方法──設法找出某一群人罹患某種疾病而另一群人得以倖免的原因,或者說明為什麼某種疾病越來越常見。然而,這套方法也可以用來理解其他問題的成因──不僅限於健康問題。
正如「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當前醫學界所做的種種努力,以確保醫療行為建立在何者有效而何者無效的最佳科學證據之上;我們也動過把這本書命名為「實證政治學」的念頭。我們描述的內容,是以各大學與研究機構許許多多研究團隊的成果為基礎。我們用可複製的方法來研究可觀察的客觀結果,並已在科學學術期刊上,發表經同儕審查的研究報告。
這並不表示書中內容毫無揣測之處。研究結果總需要經過分析,但我們之所以取某種解讀方法而棄另一種詮釋,往往有很好的理由。一開始的理論與期望,經常被後來的研究發現推翻,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希望帶領讀者踏上我們走過的、一路上由重要證據指引方向的旅程,只剔除害我們浪費許多時間的死路與歧途,好讓讀者深入理解我們的信念,得知如何為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提高生活品質。我們將從證據以及我們的分析思路說起,好讓您自行評斷。
人人都知道貧富不均會侵蝕社會;這是直觀的想法。可是似乎沒什麼道理認為已開發社會的經濟發展特別失衡,足以產生任何值得注意的影響。當初激發我們其中一人一探究竟的原因,如今看來,似乎和後來浮現的驚人發現大致上風馬牛不相及。對於許多發現,運氣成分跟我們的判斷力不相上下。
我們提出的概念之所以時至今日才被拼湊出來,很可能是因為大部分資料直到最近幾年才能夠取得。既有了可供跨國比較的資訊(不僅所得及所得分配,也包括各種健康與社會問題的數據),其他人得到和我們類似的發現,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新浮現的資料讓我們及其他研究人員得以分析社會的差異、探索因素之間的關聯性,並且更嚴謹地檢驗各項理論。
不難想見,自然科學界的新知,遠比社會科學領域的新發現更容易讓世人接受──彷彿不知道什麼緣故,物理學說硬是比社會科學理論少一點爭議。然而在自然科學史上,痛苦的人身爭議比比皆是;這些爭議始於理論上的分歧,但往往糾纏當事人終身。自然科學的論戰通常局限於專家圈子:對於彼此較勁的粒子物理學理論,大多數民眾不抱任何強力觀點。但對於社會運作,民眾確實有自己的看法。某種程度上,社會理論即關於我們自身的理論,幾乎可以視為我們對社會的自我覺察與自我意識的一部分。自然科學家不需要說服個別細胞或原子接受他們的學說,但社會理論家就需要迎戰五花八門的個人觀點,和強大的既得利益。
一八四七年,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s)發現,假如醫生先洗了手再替產婦接生,就能大幅減少產褥熱致死的病例。然而,在他的研究結果惠澤眾多產婦之前,他必須先說服人們(主要是他的醫生同僚)改變行為。他真正的硬仗不在於一開始的研究發現,而在於事情的後續發展。他的觀點被斥為無稽之談,導致他最終精神崩潰並自殺身亡。醫學界並未把他的研究當真,直到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提出疾病菌源說(germ theory)、解釋了衛生的重要性之後,情況才有了轉變。
我們活在一個悲觀的時代。除了煩惱全球暖化可能帶來的後果,也常常覺得許多社會儘管物質富裕,卻越來越無法正常運作。如今雪上加霜的是,我們面臨了經濟衰退與隨之而來的高失業率。幸而我們已體認到不能繼續這樣下去、必須做出改變;這或許是樂觀的基礎:說不定到頭來,我們確實有機會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本書精裝版獲得了非比尋常的正面迴響,證實人們普遍有心改變,並且渴望為我們的問題找到積極的解決方法。
這個版本只做了細微修正。我們認為大多數讀者寧可略過的統計資料來源、研究方法與結果等瑣碎細節,如今放入附錄,供喜愛研究數據的讀者參考。至於探討因果關係的第十三章,則約略地重新組織與加強。我們也擴大探討為什麼過去的社會遠比現在更平等,並推斷這是政治態度轉變所致,有鑑於此,我們認為把政策討論視為在尋找合適的技術性措施,是一種錯誤的態度。真要做的話,人們有上百種方法可以增進社會平等,而我們尚未決定我們的政策色彩。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套巧妙的解決方案,而是一個深諳平等有哪些好處的社會。假如我們是對的,本書陳述的理論與證據能說明如何大幅提升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品質。然而,除非能改變人們對其所屬社會的看法,否則這套理論毫無用處。唯有本書闡述的觀點深入民心,輿論才會支持必要的政治改革。因此,我們成立了一個名為「平等信託基金會」(The Equality Trust)的非營利組織,設法讓後續篇幅羅列的證據更廣為人知,並且讓大家知道,確實有辦法可以幫助所有人走出困境。
目次
前言
圖表說明
第一部│物質富裕,社會失靈
第一章 一個時代的結束
第二章 貧窮或不均?
第三章 貧富不均如何讓人抓狂
第二部│貧富不均的代價
第四章 群體生活與社會關係
第五章 心理健康與吸毒
第六章 生理健康與平均壽命
第七章 肥胖:所得越懸殊,腰圍越粗大
第八章 教育成果
第九章 未成年生育:貧窮的循環
第十章 暴力:贏得尊重
第十一章 監禁與刑罰
第十二章 社會流動性:機會不平等
第三部│更美好的社會
第十三章 失能的社會
第十四章 我們的社會性遺傳
第十五章 平等與永續
第十六章 打造未來
後記──研究與政治的衝撞
致謝
平等信託基金會
附錄
健康與社會問題指數資料來源
統計數據
參考書目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