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不斷再刷,好評改版
適合高中考生、大學生,以及喜愛國學的社會人士
「國學常識精要,不是一部教科書,它卻是一部很實用的參考書,可以作為國文科的補充教材;它也是供應一般國學常識的泉源,既可豐富學問,又能開拓視野。」 ──邱燮友(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本書特色
☆大學教授編著,從完整脈絡引導入門
☆條列式重點整理,快速歸納與理解
☆書末附有精選練習題,再次複習更省力
☆問答並附詳細解析,真正弄懂學習盲點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年的傳承,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國學術。為了使初學者以新觀念、新方法來體驗中國學術的內涵和精華,本書邀請四位教授執筆,從《國學常識》一書摘取精華,撰成此書。從源頭脈絡解析,並條列重點,無須基礎即可閱讀。
書中內容涵括經、史、子、集等文學常識,並收錄國學常識題庫,協助讀者統整前人知識之精髓,方便學習與理解,本書不僅是考生的最佳選擇,亦可成為對中國學術有興趣者的橋樑。
作者簡介
編著
邱燮友/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張學波/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田博元/嘉南藥理大學儒學研究所名譽講座教授
李建崑/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試題增補
簡松興/ 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序
前 言
一、
中國學術,簡稱「國學」。國學的範圍極廣,從時間而言,縱貫五千年的歷史與文物;從空間而言,涵蓋三江五嶽的人文和生活經驗,這些都記錄在歷代的典籍中,表現了華夏民族高度的智慧,以及東方文化豐厚的異彩。
前人對中國歷史,有「一部二十五史,從何說起」的浩歎。其實中國學術的範圍,要比中國歷史的範圍更廣,今要簡介中國學術,其難度更高過於中國歷史。為了使初學者接觸中國學術,能明快地了解中國學術的內涵和精華,我們合力編撰了這一部最新的國學常識精要。使年輕的一代學子,以新觀念、新方法,來體會中國學術的博大與深奧,進而喜愛它,並發揚光大。
二、
國學常識精要,是從本書局所編的國學常識一書刪略而成。國學常識共六百餘頁,是自修的良友,也是自我學習國學的必備書籍。由於其中範圍廣闊,內容繁富,是一部包羅完備的國學常識。而國學常識精要,顧名思義是攝取國學常識的精華,使讀者易於記誦,便於攜帶,作為枕中珍祕的書籍。
三、
國學常識精要不是一部教科書,它卻是一部很實用的參考書,可以作為國文科的補充教材;它也是供應一般國學常識的泉源,既可豐富學問,又能開拓視野。就以一般適用性而言,對於提昇國文程度、奠定國學基礎,當有所裨益。愛好中國文學者,更可以它作為研讀國學的入門書籍,進而登堂入室,窺探中國學術的堂奧。
本書編纂的宗旨,主要是提供高中、高職、大學生,以及一般喜愛中國學術的社會人士,作為自我研讀進修之用。尤其對一般升大專或就業考試的考生而言,有關「國文」、「國學常識」、「中國文學」等科目,往往因為範圍漫無邊際,不知從何準備、從何找尋適當的參考書。本書便是針對這個需要,從基本常識上著手,並配合新時代的觀念來一一加以介紹。內容包括:國學的名稱和範圍、國學典籍的分類、經學常識、史學常識、子學常識、文學常識等項。此外,尚開列「國學基本書目」,讀者可依此簡明書目,再配合坊間古籍今註今譯的本子,或後人校注的普及本,仔細研讀,達到自我進修的功效。同時,書末提供「國學常識題庫」,設計數百題的測驗題和問答題,旨在幫助讀者反覆學習,並自行評量學習的效果。
四、
我們都做過這類的數學題目:即一項工程,由甲單獨去做,五天可以完成;乙單獨去做,四天可以完成;丙單獨去做,三天可以完成,今甲、乙、丙三人同時去做,請問幾天可以完成?這項題目給我們的啟示,說明了人類合作的可貴和團隊精神的時效。我們本著這種精神,邀集了志同道合的學者,就各人的專長,分工合作,在短期內完成這部著作。其中國學的名稱和範圍、國學典籍的分類、文學常識,由本人執筆;經學常識,由師範大學張學波教授執筆;史學常識,由師範大學田博元教授執筆;子學常識,由中興大學李建崑講師執筆;國學基本書目及國學常識題庫,由本書編者與東大圖書公司編輯部同仁合力編纂而成。茲明表所司,以示徵信。
五、
東漢王充論衡謝短篇云:「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夫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然而,今天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不是王充時代古今貫通的問題;而是我們面臨古今中外學術文化交匯的新時代,如何確定中國學術的精華和價值?我們該如何自處?又如何迎接未來的挑戰?也許這本書能給予我們一些啟示罷!
中國學術,浩如煙海;中國典籍,珍如珠璣,細數中國學術的精華,猶恐有遺珠之憾。全書篇幅不少,必有疏漏,尚祈博雅君子,有所指正、指教。
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邱燮友寫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目次
一、國學的名稱
二、國學的範圍
貳、國學典籍的分類
一、西漢劉歆七略的七分法
二、西晉荀勖中經新簿的四分法
三、南朝宋王儉七志的七分法
四、隋書經籍志的四分法
五、清代四庫全書的四分法
六、清代曾國藩的新四分法
叁、經學常識
一、概說
(一)經字的涵義 (二)經書的範圍
二、經書概述
(一)易經 (二)書經 (三)詩經 (四)三禮 (五)三傳 (六)論語 (七)孝經 (八)爾雅 (九)孟子
三、經學流傳
(一)兩漢的經學及今古文的爭論 (二)魏晉南北朝的經學 (三)唐宋明清的經學
肆、史學常識
一、概說
(一)史的意義 (二)史的分類 (三)史家的四長
二、紀傳
(一)紀傳的由來 (二)紀傳的體例 (三)紀傳的史書
三、編年
(一)編年的由來 (二)編年的史書
四、紀事本末
(一)紀事本末的由來 (二)紀事本末的史書
五、政書
(一)政書的由來 (二)政書的史書
伍、子學常識
一、概說
(一)諸子的涵義 (二)諸子產生的背景 (三)諸子與王官的關係 (四)諸子的流派與發展
二、先秦諸子概述
(一)儒家 (二)道家 (三)墨家 (四)法家 (五)名家 (六)陰陽家 (七)其他各家
三、兩漢以後子學概述
(一)先秦諸子重要注本舉隅 (二)兩漢以後子學的發展
陸、文學常識
一、概說
(一)文學的內涵 (二)文體的分類
二、韻文
(一)詩經 (二)辭賦 (三)詩 (四)詞 (五)曲
三、散文
(一)周秦兩漢散文 (二)魏晉南北朝散文 (三)唐宋至清代的古文
四、駢文
(一)魏晉南北朝駢文 (二)唐以後的駢文
五、小說
(一)筆記小說 (二)傳奇小說 (三)短篇小說 (四)章回小說
柒、國學基本書目
一、經學
二、史學
三、子學
四、文學
國學常識題庫
國學名稱、範圍及分類測驗題
經學常識測驗題
史學常識測驗題
子學常識測驗題
文學常識測驗題
國學常識題庫解答
書摘/試閱
叁、經學常識
一、概 說
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而儒家思想的基本典籍就是經書。我國有文字以後,流傳最早的儒家典籍,就是易、書、詩、禮、春秋這五部書。當時這五部書並不稱為經,大概到了戰國以後,這些書始被稱為經。至於六經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古書的,是莊子的天運篇:
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
但自唐以後,經的數字並不限於五經、六經,而有七經、十經、十三經諸多不同的名稱。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篇上說:
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這種說法,固然是尊孔之風大盛,一般儒者對於經書的觀念,認為經書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修己安人的典籍,那是不容否認的。因此,要認識中國文化,涵養崇高品德,必須從讀經書開始。茲就經字的涵義、經書的範圍、要義、價值與流傳,加以摘要論述:
(一)經字的涵義
經字的涵義,古人的說法殊多不同,如:
班固白虎通:「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言不變之常經也。」
劉熙釋名典藝篇:「經,徑也,常典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
其實經字的本義,是「織布的縱絲」,所以許慎說文解字說:「經,織從絲也。」段玉裁注:「織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常經。」由是可見,說文以織縱絲為經,是經字的本義,而班固、劉熙以經字當作「常」字、「徑」字講,那已經是引申、假借的意義。至於儒家最早的易、書、詩、禮、春秋之書,因為一些儒者認為這些書是記載天道人事常理的書,所以就稱之為經書。
(二)經書的範圍
經書的範圍,各家的說法亦多不同。首先提出六經之說的,是莊子的天下篇: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其次,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說:
六藝之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
六藝就是六經,莊子與史記所論六經之用,原是一致的。不過,六經排列的次序,又有不同的說法,大致言之,有兩種排列的方式:
1.詩、書、禮、樂、易、春秋。
2.易、書、詩、禮、樂、春秋。
上面兩種排列的方式,屬於第一種排列次序的,有莊子天下篇、史記儒林列傳等,屬於第二種排列次序的,有漢書藝文志、儒林傳。至於何以有這兩種不同的排列,近人蔣伯潛在經與經學上說:
六經的次序,有兩種不同的排列法:一、易、書、詩、禮、樂、春秋。二、詩、書、禮、樂、易、春秋。主張第一種排列法的學者,認為六經是周公的舊典,所以依其制作的時代先後為次序:易由於八卦,八卦是伏羲畫的,故列第一;書的第一篇為帝典,是記堯舜的事的,故列第二;詩的豳風七月是周末去豳遷岐時的作品,商頌是商代郊祀的樂章,故列第三;禮、樂是周公所制,故列第四、第五;春秋是孔子就魯史記修成,故列第六。主張第二種排列法的學者,以為六經是孔子所作,用以教人的,所以依其本身程度的淺深為次序:詩、書是文字的教育,程度比較淺,所以排在前面;禮是約束人的行為的,樂是陶冶人的品性的,已是進一步了,所以列在其次;易明陰陽之變、天人之際,如其拿現代的話來比喻,是從「宇宙論」以推論「人生哲學」;春秋則是孔子的政治主張,借褒貶往事以示其微言大義的,所以并他們下列的「文學」一科的子游子夏,對於他的筆則筆,削則削,都不能贊一辭,這兩種書,程度最為高深,所以列在最後。
蔣氏所說,是今文家和古文家所持的不同意見,其實,六經本來只是六種書籍,其排列的先後,可以說全無關係。不過,由於古書中記載的次序不同,今文家和古文家的見解不同,因此又使六經排列次序成為經學的問題,這也是研讀經書的人所必須知道的事。
其次,六經雖有其名,而樂經卻始終未能見其專書,此又是甚麼緣故?一般言之,又有兩種說法:
1.樂經原有其書,而亡於秦始皇的焚書。
2.樂經本無其書,所謂「樂」只是附於「詩」的樂譜。
上面兩種不同的說法,主張第一種說法的是古文家,他們認為六經是周公的舊典,樂經當然有這部書,後世所以不見此書,那是因為秦火燔書的緣故。此種說法固然言之成理,但秦火之後,其他的經書都能復出,何以樂經竟全無痕跡,而且先秦流傳至漢的書籍,也無一句引過樂經的話,因此主張樂經原有其書而亡於秦火之說,不免令人懷疑。其次,主張第二種說法的是今文家,他們的持論,從前面論述觀之,樂經本無其書的說法,似乎可信。至於「樂」是「詩」的樂譜之說,固然在論語的子罕篇上說: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由孔子之說觀之,古代「樂」和雅頌具有密切關聯之處,是不容置疑;不過,六經中的「樂」是否就是「詩」的樂譜,卻未有確實的證據。但就古書的儀禮、禮記二書觀之,用樂的情形,卻記載非常詳細,如儀禮燕禮:
小臣納工,工四人,二瑟。小臣何瑟,面鼓執越。內弦,右手相入。升自西階,北面東上坐。小臣坐授瑟,乃降。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
又禮記鄉飲酒義:
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一人揚觶,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
由上觀之,詩的樂譜不見得就是樂的經。至於何以未有樂經傳世,依據今人王靜芝先生的推測,他在經學通論上說:
樂是合於詩而用於禮的。詩的唱譜便是樂調;樂的用場便在禮中。禮中用樂重在形式,奏樂出自詩的樂譜,二者都不是專靠文字記載的,所以沒有專書。
王氏所說,固是推測之言,但在其他證據未曾發現之際,只好姑妄信之。
樂經既然沒有這部書,那麼六經只有其名,而實際上只有五經。五經中的易、書、詩、春秋四經,師傳雖有不同,但都是「經」,至於禮,在西漢立博士時,是以儀禮為「經」。到了唐代,孔穎達作五經正義,禮卻取了小戴禮記。其次,漢代立春秋博士,只有公羊、穀梁二傳,但到唐代孔穎達作五經正義,春秋卻取左氏傳,而五經中便沒有公、穀二家。至於今日吾人所說的五經,那即是指孔穎達所說的五經。
自唐而後,經書的範圍又多不同,有七經、九經、十經、十二經、十三經之說:
1.七經之說
(1)詩、書、禮、樂、易、春秋、論語。(見後漢書張純傳李賢注)
(2)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見王應麟小學紺珠)
(3)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禮記。(見清康熙御纂七經)
2.九經之說
(1)易、書、詩、春秋左氏傳、禮記、周禮、孝經、論語、孟子。(見宋刻巾箱本白文九經、清秦鏷刻九經)
(2)易、詩、書、春秋、周禮、儀禮、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見明張照奉敕刻篆字九經)
(3)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儀禮、論語、孟子。(見明郝敬九經解)
(4)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論語。(見清惠棟九經古義)
以上四種都是宋以後的人采輯的,其內容各自不同。其實,南朝宋時,設國子助教十人,分掌十經: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周禮、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各為一經,論語、孝經合為一經,名義上是十經,實際上已有十一經。唐文宗開成間石刻十二經,置於太學,則於十一經又多了一種爾雅。後來十二經再加一部孟子,便是所謂十三經。南宋光宗紹熙間已有十三經注疏的合刊本,成為經部的一部叢書,其內容是:
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
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晉范寗注,唐楊士勛疏。
論語注疏: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孝經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上面十三部經書,其實,並不能說都是正式的「經」。易、書、詩、儀禮、周禮、春秋,固然是「經」;而左氏、公羊、穀梁,都是「傳」;禮記、論語、孝經、爾雅,都是「記」;孟子一書,宋以前是一部子書。到了南宋光宗紹熙間將此十三部書合刊成書,始有十三經注疏的合刊本。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