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0-1/26最高享89折優惠別錯過!
孔子傳(三版)
滿額折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孔子傳(三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0 元
優惠價
7922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套書優惠】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跟著錢穆近距離解析儒道生活

以至聖先師孔夫子為友!

 

本書特色

◆按照完整時間軸分析,詳列孔子一生行跡

◆列出25條古今疑辯,辨明傳聞真偽

◆引用《論語》原文,貼近孔子時代思考

 

內容簡介

儒學影響中華文化至深,討論孔子生平言論行事之著作,實繁有徒,說法龐雜,本書為錢穆先生以《論語》為中心底本、綜合司馬遷後以下各家考訂所得,也是深入剖析孔子生平、言論、行事後,重為孔子所作的傳記。

作者從孔子的先祖談起,及至孔子的早年、中年、晚年。詳列一生行跡,並針對古今雜說,從文化脈絡推論考辨,以務實的治學態度辨明真偽,力求貼近真實的孔子。

作者簡介

 錢穆

(1895~1990年),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具享譽中外學術界。

序言

 

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

孔子生平言行,具載於其門人弟子之所記,復經其再傳三傳門人弟子之結集而成之《論語》一書中。其有關於政治活動上之大節,則備詳於《春秋左氏傳》。其他有關孔子言行及其家世先後,又散見於先秦古籍如《孟子》、《春秋公羊》、《穀梁傳》、《小戴禮記》〈檀弓〉諸篇,以及《世本》、《孔子家語》等書者,當尚有三十種之多。最後,西漢司馬遷《史記》采集以前各書材料成〈孔子世家〉,是為記載孔子生平首尾條貫之第一篇傳記。

然司馬遷之〈孔子世家〉,一則選擇材料不謹嚴,真偽雜糅。一則編排材料多重複,次序顛倒。後人不斷加以考訂,又不斷有人續為孔子作新傳,或則失之貪多無厭,或則失之審覈不精,終不能於〈孔子世家〉以外別成一愜當人心之新傳。

本書綜合司馬遷以下各家考訂所得,重為孔子作傳。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為人,即其所自述所謂「學不厭、教不倦」者,而尋求孔子畢生為學之日進無疆,與其教育事業之博大深微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業次之。因孔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上之主要貢獻,厥在其自為學與其教育事業之兩項。後代尊孔子為至聖先師,其意義即在此。故本書所采材料亦以《論語》為主。凡屬孔子之學術思想,悉從其所以自為學與其教育事業之所至為主要中心。孔子畢生志業,可以由此推見。而孔子之政治事業,則為其以學以教之當境實踐之一部分。雖事隔兩千五百年,孔子之政治事業已不足全為現代人所承襲,然在其政治事業之背後,實有其以學以教之當境實踐之一番精神,為孔子學術思想以學以教有體有用之一種具體表現。欲求孔子學術思想之篤實深厚處,此一部分亦為不可忽。

孔子生平除其自學與教人與其政治事業外,尚有著述事業一項,實當為孔子生平事業表現中較更居次之第三項。在此一項中,其明白可徵信者,厥惟晚年作《春秋》一事。其所謂訂《禮》、《樂》,事過境遷,已難詳說,並已逐漸失卻其重要性。至於刪《詩》、《書》,事並無據。贊《周易》則更不足信。

以上關於孔子之學與教,與其政治事業、著述事業三項層次遞演之重要性,及其關於著述方面之真偽問題,皆據《論語》一書之記載而為之判定。漢儒尊孔,則不免將此三項事業之重要性首尾倒置。漢儒以《論語》列於小學,與《孝經》、《爾雅》並視,已為不倫。而重視五經,特立博士,為國家教育之最高課程,因此以求通經致用,則乃自著述事業遞次及於政治事業,而在孔子生平所最重視之自學與教人精神,則不免轉居其後。故在漢代博士發揚孔學方面,其主要工作乃轉成為對古代經典之訓詁章句,此豈得與孔子之述而不作同等相擬。則無怪乎至於東漢,博士皆倚席不講,而太學生清議遂招致黨錮之禍,而直迄於炎漢之亡。此下莊老釋氏迭興並盛,雖唐代崛起,終亦無以挽此頹趨。此非謂《詩》、《書》、《禮》、《易》可視為與儒學無關,乃謂孔子畢生精神,其所謂學不厭、教不倦之真實內容,終不免於忽視耳。

宋代儒學復興,乃始於孔子生平志業之重要性獲得正確之衡定。學與教為先,而政治次之,著述乃其餘事。故於五經之上,更重四書,以孟子繼孔子而並稱,代替了漢唐時代以孔子繼周公而齊稱之舊規。此不得不謂乃宋儒闡揚孔子精神之一大貢獻。宋儒理學傳統迄於明代之亡而亦衰。清儒反宋尊漢,自標其學為漢學,乃從專治古經籍之訓詁考據而墮入故紙堆中,實並不能如漢唐儒之有意於通經致用,尚能在政治上有建樹。而孔子生平最重要之自學與教人之精神,清儒更所不瞭。下及晚清末運,今文公羊學驟起,又與乾嘉治經不同。推其極,亦不過欲重返之於如漢唐儒之通經而致用,其意似乎欲憑治古經籍之所得為根據,而以興起新政治。此距孔子生平所最重視之自學與教人精神,隔離仍遠。人才不作,則一切無可言。學術錯誤,其遺禍直迄於民國創興以來之六十年,中共邪說獲得乘虛而起。今者痛定思痛,果欲復興中國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家傳統,而闡揚孔子生平所最重視之自學與教人精神,實尤為目前當務之急。本書編撰,著眼在此。爰特揭發於序言中,以期讀者之注意。

本書為求能獲國人之廣泛誦讀,故篇幅力求精簡。凡屬孔子生平事蹟,經歷後人遞述,其間不少增益失真處,皆一律刪削。本書寫作之經過,其用心於刊落不著筆處,實尤勝過於下筆寫入處。凡經前人辯論,審定其為可疑與不可信者,本書皆更不提及,以求簡淨。亦有不得盡略者,則於正文外別附疑辨二十五條,措辭亦力求簡淨,只略指其有可疑與不可信而止,更不多及於考證辨訂之詳。作者舊著《先秦諸子繫年》之第一卷,多於孔子事蹟有所疑辨考訂,本書只於疑辨諸條中提及繫年篇名,以便讀者之參閱,更不再事摘錄。

自宋以來,關於孔子生平事蹟之考訂辨證,幾於代有其人,而尤以清代為多。綜計宋元明清四代,何止數十百家。本書之寫定,皆博稽成說,或則取其一是,捨其諸非。或則酌采數說,會成一是。若一一詳其依據人名、書名、篇名及其所以為說之大概,則篇幅之增,當較今在十倍之上。今亦盡量略去,只寫出一結論。雖若有掠美前人之嫌,亦可免炫博誇多之譏。

清儒崔述有《洙泗考信錄》及《續錄》兩編,為考訂辨論孔子生平行事諸家中之尤詳備者。其書亦多經後人引用。惟崔書疑及《論語》,實其一大失。若考孔子行事,並《論語》而疑之,則先秦古籍中將無一書可奉為可信之基本,如此將終不免於專憑一己意見以上下進退兩千年前之古籍,實非考據之正規。本書一依《論語》為張本,遇《論語》中有可疑處,若崔氏所舉,必博徵當時情實,善為解釋,使歸可信,不敢輕肆疑辨。其他立說亦有超出前人之外者,然亦不敢自標為作者個人之創見。立說必求有本,羣說必求相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亦竊願以此自附於孔子之垂諭。

作者在民國十四年曾著《論語要略》一書,實為作者根據《論語》為孔子試作新傳之第一書。民國二十四年有《先秦諸子繫年》一書,凡四卷,其第一卷乃為孔子生平行事博引諸家,詳加考辨,所得近三十篇。民國五十二年又成《論語新解》,備采前人成說,薈粹為書,惟全不引前人人名、書名、篇名及其為說之詳,惟求提要鈎玄,融鑄為作者一家之言,其體例與今書相似。惟新解乃就《論語》全書逐條逐字解釋,重在義理思想方面,而於事蹟之考訂則缺。本書繼三書而作,限於體裁有別,於孔子學術思想方面僅能擇要涉及,遠不能與新解相比。但本書見解亦有越出於以上三書之外者,他日重有所獲不可知,在此四書中見解儻有相異,暫當以本書為定。讀者儻能由此書進而涉及上述三書,則尤為作者所私幸。

本書作意,旨在能獲廣泛之讀者,故措辭力求簡淨平易,務求免於艱深繁博之弊。惟恨行文不能盡求通俗化。如《論語》、《左傳》、《史記》以及其他先秦古籍,本書皆引錄各書原文,未能譯為白話。一則此等原文皆遠在兩千年以上,乃為孔子作傳之第一手珍貴材料,作者學力不足,若一一將之譯成近代通行之白話,恐未必能盡符原文之真。若讀者愛其易讀,而不再進窺古籍,則所失將遠勝於所得,此其一。又孔子言行,義理深邃,讀者苟非自具學問基礎,縱使親身經歷孔子之耳提面命,亦難得真實之瞭解,此其二。又孔子遠在兩千五百年之前,當時之列國形勢、政治實況、社會詳情,皆與兩千五百年後吾儕所處之今日大相懸隔。吾儕苟非略知孔子當年春秋時代之情形,自於孔子當時言行不能有親切之體悟,此其三。故貴讀此書者能繼此進讀《論語》以及其他先秦古籍,庶於孔子言行與其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之第一大聖人者,能不斷有更深之認識。且莫謂一讀本書,即可對瞭解孔子盡其能事。亦莫怪本書之未能更致力於通俗化,未能使人人一讀本書而盡獲其所欲知,則幸甚幸甚。

本書開始撰寫於民國六十二年之九月,稿畢於六十三年之二月。三月入醫院,為右眼割除白內障,四月補此序。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四月錢穆識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

 

目次

再版序
序 言
第一章 孔子的先世
一、弗父何
二、正考父
三、孔父嘉
四、孔防叔
五、叔梁紇
第二章 孔子之生及其父母之卒
一、孔子之母
疑辨(一)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二、孔子生平
疑辨(二)孔子生年
三、孔子父母卒年
疑辨(三)孔子少孤不知父墓
第三章 孔子之早年期
一、孔子之幼年
二、孔子十五志學
三、孔子初仕
第四章 孔子之中年期
一、孔子授徒設教
二、孔子適齊
疑辨(四)孔子適齊諸節
三、孔子反魯
疑辨(五)孔子五十學《易》
第五章 孔子五十歲後仕魯之期
一、孔子出仕之前緣
疑辨(六)陽貨為大夫與公山弗擾以費叛
二、孔子為中都宰至為司空、司寇
疑辨(七)孔子為大司寇及誅少正卯
三、孔子相夾谷
疑辨(八)《穀梁》與《史記》記夾谷之會
四、孔子墮三都
第六章 孔子去魯周遊
一、孔子去魯
疑辨(九)孔子為師己之歌
二、孔子適衛
三、孔子過匡過蒲
疑辨(十)孔子圍於匡與過宋遭司馬魋之難
疑辨(十一)孔子將渡河西見趙簡子
四、孔子反衛出仕
疑辨(十二)孔子在衛主蘧伯玉家
疑辨(十三)子見南子
五、孔子去衛
疑辨(十四)孟子言孔子未嘗終三年淹
六、孔子過宋
七、孔子至陳
疑辨(十五)孔子兩至陳
疑辨(十六)陳蔡大夫謀圍孔子
疑辨(十七)楚昭王迎孔子
八、孔子至蔡
九、孔子自蔡反陳
十、孔子自陳反衛
疑辨(十八)衛孝公與陳湣公
十一、孔子自衛反魯
疑辨(十九)季桓子臨死囑康子召孔子
疑辨(二十)季康子以欲召孔子問冉有
第七章 孔子晚年居魯
一、有關預聞政事部分
二、有關繼續從事教育部分
疑辨(二十一)宰我列言語科
疑辨(二十二)有若狀似孔子
三、有關晚年著述部分
疑辨(二十三)孔子刪《詩》
疑辨(二十四)孔子序《書》作《易傳》
第八章 孔子之卒
一、孔子之卒與葬
疑辨(二十五)孔子泰山梁木之歌
二、孔子之後世
三、孔門七十子儒學之流衍
附錄(一) 孔子年表
附錄(二) 讀胡仔《孔子編年》
附錄(三) 讀崔述《洙泗考信錄》
附錄(四) 讀江永《鄉黨圖考》
附錄(五) 舊作〈孔子傳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