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滿額折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簡體字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0 元
優惠價
90351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念佛,就像用繩子把心和佛號綁在一起,或是用佛號把心和阿彌陀佛綁在一起。
所以,心要貼著佛號,念念不離口,念念不離心,甚至用你的全身來念佛。

如何以全身來念佛呢?耳朵聽著念佛的聲音,嘴巴跟著大家一起念,心則專注在佛號上。念佛最好微微睜開眼睛,閉著念比較容易產生幻境或妄念。雖說眼睛睜開,但也不要去看任何人事物,時時保持清醒,那麼眼睛也在念佛了。

止靜時,雖然口中沒有念,可是心還是在念。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聲音,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不論是鳥叫、風吹、雨滴的聲音,或者是任何人、器物、機械的聲音,都要把它觀想成念佛的聲音。這樣我們的心心念念,每一剎那都與佛號在一起。

【禪淨雙修】

淨土的意思是沒有煩惱、沒有恐怖、沒有憂慮、沒有危險的地方。在那個地方到處都是安全的,處處都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無煩無惱;不管是所見、所聽、所接觸,無一不是莊嚴清淨的,所以叫作淨土。

中國的禪宗從宋朝之後,都主張禪淨雙修。雖用禪的工夫,同時也願能夠往生西方的淨土。如果能夠以禪修工夫大徹大悟,即現法性身,住於法性的淨土,便得處處都是實相實報的淨土。如果此生沒有大徹大悟,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總比生於我們這個世界的煩惱穢土要好得多。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于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可是我們所生的娑婆世界真的這麼壞嗎?有煩惱的時候它的確是五濁惡世,但是當我們能夠在一分鐘、一秒鐘之內煩惱不顯現,這個五濁惡世就跟佛的淨土相應

名人/編輯推薦

聖嚴法師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經常是以「禪師」的形象出現,其實早在一九六○年期間,法師即曾應邀於屏東巿的東山寺主持過彌陀佛七,而後從一九八三年開始,每年在農禪寺固定舉行兩次佛七—彌陀佛七、清明報恩佛七,近三十年來未曾間斷。二○○○年,更首度舉辦念佛禪七,展現了念佛法門的另一面向。

此書即整理自二○○○、二○○三年清明佛七及二○○○、二○○四年念佛禪七的開示講稿。因內容、架構龐大,兼具有相、無相,故自二○○五年開始整編修潤起,於二○○七年才完成初稿。聖嚴法師閱讀初稿之後,除肯定編者的努力,也允諾作一短序,但就在進行編輯工作時,因病圓寂,使此書成為少數沒有法師自序的著作。

整編後的內容分為四篇: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有相念佛、無相念佛及《阿彌陀經》講記,架構安排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並將法師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同時收錄於此,以供學人做相關學習。本書最大的特色是,聖嚴法師回歸佛法煉心的本質,以禪為全體佛法,而念佛實為佛法修行法門之一,並以四種淨土來概括念佛的功能。修行最終目的是完成自心淨土而建設人間淨土,是菩薩道的實踐,佛國淨土乃是之間的中繼站。在此寬闊的背景中,顯示了淨土法門的意義與價值,也正是法師淨土思想的整體展現。不僅為有相與無相念佛搭起橋樑,也打破了禪、淨宗派的界線。

聖嚴法師之前雖曾出版過《念佛生淨土》、《四十八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等淨土法門著作,但本書是首次將法師念佛禪的相關開示做系統地整理,其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般舟三昧經》、《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講解內容,更是首次整理出版,定能為有志修行淨土法門者開啟新的視野。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繼《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聖嚴法師教話頭禪》後出版,將聖嚴法師修行方法的教示做了最完整的呈現。猶記二○○九年初,我們以報恩念佛的方法送恩師最後一程,並於荼毘典禮到追思暨植存期間轉為念佛禪,而今于圓寂周年之際出版此書,使其教法形諸文字得以流傳,相信也是回報師恩最好的方式。(法鼓文化編輯部)
"

目次

編者序

【第一篇】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

第一章 修學佛法的基本原則:教、理、行、果
第二章 修行的真義:慈悲心與智慧心
一、修行的重點在心
二、修行的目的在培養慈悲心和智慧心
第三章 修行必備的條件:發菩提心
一、菩提心即是幫助眾生解脫煩惱
二、如何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次第
三、菩提心的五個層次
第四章 修行的原則:解行並重
一、解行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
二、知戒定慧,以身口意行六度
三、在精進修行中學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
第五章 佛法的觀念:苦、無常
一、佛法的基本觀念:苦的事實
二、無常觀
三、五蘊無常
第六章 業報
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二、涓滴惡業積累成重報:災難發生的原因
三、別業:懺悔功德減輕業報
第七章 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一、往生的過程
二、決定往生的力量:隨重、隨習、隨念、隨願
三、往生時保持正念最重要
四、往生後的世界
五、往生前的準備
第八章 慚愧、懺悔、回向
一、未盡力利益他人、成長自己就該慚愧
二、懺悔錯誤,轉變習氣
三、最有力量的回向是讓他人同獲修行利益
第九章 感恩是度眾生的基本立場
一、心懷感恩能減少煩惱
二、感恩的對象:三寶、父母、國家、眾生
三、報恩的方法

【第二篇】有相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

第一章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阿彌陀佛的意思
二、「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的彌陀本願
三、淨土法門的殊勝
第二章 修行念佛法門的三資糧:信、願、行
一、信
二、願
三、行
第三章 如何修行念佛法門
一、念佛的基本原則:繫念一心
二、念佛的基本方法
三、精進修行期間的念佛
四、如何保持正念、淨念
第四章 往生西方的條件:「淨土三經」的融攝
一、《阿彌陀經》的往生條件
二、《無量壽經》的往生條件
三、《觀無量壽經》的往生條件
四、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
五、修行淨土法門的正確心態
第五章 淨土釋疑
一、何謂三身四土
二、釋疑
第六章 念佛法門的難行道:禪觀法門
一、法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二、現生即得念佛三昧而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第三篇】無相念佛——念佛禪

第一章 何謂念佛禪
一、念佛即禪的法門
二、念佛禪與佛七的差異
第二章 念佛禪的基本觀念
一、念佛修成念佛三昧
二、修行從有相開始
三、有相到無相念佛的過程與方法
第三章 念佛禪的修行方法:念佛禪的三種文獻
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念佛三昧
二、《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
三、《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行三昧
第四章 念佛的功能:同時完成三種淨土
一、建立寬廣的淨土觀
二、念佛的功能
三、修行從自心淨土開始

【第四篇】《阿彌陀經》講記

第一章 簡介
第二章 經文內容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附錄 〈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
前言
一、阿彌陀佛的弘願
二、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
 至心發願
 佛光慈攝
 彌陀本願
 眾罪消滅
 意不顛倒
 彌陀相迎
 菩提滿願
 後記
 〈慈雲懺主淨土文〉
了。所以我們還是要以禪修的工夫來除煩惱為第一要務,同時也依彌陀本願,願生西方淨土,兩者相輔相成,叫作禪淨雙修。

 

 

書摘/試閱

【建立寬廣的淨土觀】

一般人一講到淨土,就只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一講到念佛,就只想到念阿彌陀佛,特別是人死了以後,都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有人往生了,我們也要做佛事超度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活著的時候要念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等年紀大一點,就念藥師佛消災延壽,死了以後呢?就要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擔心自己造了很多惡業,會下地獄,就念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在地獄裡救苦。

這種觀念在中國非常普遍,雖然不能說它不正確,但是是偏頗的。佛法應該是共通的,其實念佛不一定是念阿彌陀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都有提到,十方佛中選一尊佛專門來念就是念佛。而且也不是只有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西方,譬如藥師佛,他也勉勵我們往生西方,這在《藥師經》裡可以看到;更不用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旁的兩大菩薩之一,他還會代替阿彌陀佛接引下品眾生往生西方;文殊菩薩呢?其實文殊菩薩幾乎都會在各種法會中列席,《法華經》、《華嚴經》,還有《阿彌陀經》;所以誰說只有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

說地藏菩薩只在地獄也是錯的,地藏菩薩到地獄救苦,並不等於只在地獄裡。在《地藏十輪經》裡提到,他與觀世音菩薩一樣可以現種種身來度眾生,既然可以到地獄度眾生,當然也可以到所有眾生群中度眾生。因為大家只念《地藏經》,或受他「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本願影響,所以覺得地藏菩薩只有在地獄裡度眾生。

而誓不成佛的,也不只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沒有準備要成佛。他雖是極樂世界一生補處之菩薩,繼阿彌陀佛的位,但阿彌陀佛叫作無量壽,是不涅盤的;其實觀世音菩薩本來就是佛,只是後來發願以菩薩身永遠度眾生。還有文殊菩薩,他是三世諸佛之母,雖然他的弟子全部都成了佛,但是他自己不成佛。因此,諸大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度所有眾生,既然度一切眾生,地獄眾生也一定會度。

會有這種觀念,是因為我們中國對阿彌陀佛知道最多,而且經典中最明確教我們怎麼修行淨土法門的也是阿彌陀佛的經典,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直覺。

念佛當然是求生淨土,但根據經論歸納,淨土大略可分為四類:人間淨土、天國淨土、佛國淨土、自心淨土。彌陀淨土是屬於四種淨土中的佛國淨土,而且只是佛國淨土中的一種。所以,不要老是被中國人一向的觀念所困擾、限制著。

那麼,四種淨土分別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人間淨土是指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凡夫所處的大環境,雖然佛經稱為苦難重重的「娑婆世界」,不過,當我們聽聞佛法,修行戒、定、慧,而體驗身心的清淨,淨土就在你的眼前展現。

天國,是指人間以上的眾生所居之處,修行十善,便生天國。天國尚在三界的範圍,還是有漏、有限的,由於積福,享受欲界天的欲樂,或修禪定,享受諸禪天的定樂,但在欲天的福報享盡之時,禪天的定力退失之際,那時候便有五種衰相現前,從天國下降到人間或更向下而墮落到三塗惡道。所以縱然天國可愛,有朝一日,又成過眼的雲煙。故對一般人來說,天國就是淨土,而對佛教徒來說,則寧願生在人間修學佛法,卻不想生到天國去享天福。

佛國是指以諸佛的福德智慧及本誓願力所成就的國土,此有兩種作用:一是示現佛的功德果報;二是接引化度一切有緣的眾生,修學佛法,同成佛道,便稱為佛國淨土。

所謂自心淨土即是說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不論凡聖,本具佛性,也就從來未曾離開過佛國淨土。眾生的心既與佛心相同,眾生所處世界便與佛國無異。不過眾生的心尚有煩惱覆障,無法見到清淨不動的本心,也就無法體會到生活於佛國的淨土。若能穿透煩惱塵網,往心的深處看去,就會發現佛心即是自心,此界即同佛國。因為心若清淨,所見世界就是淨土;心若不清淨,生活的環境就是無邊的苦海 。(摘錄/未完)

【修行從自心淨土開始】

修念佛法門,若能修成念佛三昧,就能親證自心淨土。所以,如果不能完成念佛三昧的工夫,淨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在他方佛國淨土;但是如果念佛三昧修成功的話,西方就在自心中,你的心就與西方極樂世界在一起。不要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十方一切佛國淨土,都在你的心中,與你的心是相應的。

所謂千佛萬佛,佛佛同道,你只要與一佛相應,與所有的佛都相應,因此當你修成念佛三昧的時候,你的心是與佛的悲智相應、與佛的法身相應,那等於在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就已經在佛國淨土之中。所以自心淨土能夠修成的話,是最好的、最有用的。因此,我們修行的第一個選擇,就是希望能夠修成自心淨土。

人間淨土的推廣、實現,要從自心淨土著力,在《維摩經》裡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只要是心清淨,國土就清淨;心不清淨,這個世界就是不清淨了。因此用念佛、打坐、懺悔、誦經等方法,可以使我們的內心從平安、寧靜到清淨。平常一般人只是到神廟或佛寺裡求籤、問蔔、燒香、拜佛,心是沒有辦法寧靜,也沒有辦法清淨的,因為對於自己的心是不清楚的。

(一) 人心的真相

心像什麼?曾有人形容,凡夫的心就像風口裡的蠟燭,燭火隨著風不斷地晃動,忽暗忽明;又像是海裡的波浪,所謂「無風三尺浪」,表面上風平浪靜,海裡卻是波濤洶湧。而西藏的寂天菩薩,在其《入菩薩行論》中,則形容我們的心像一隻喝醉酒的狂象,比喻我們的心力大無窮,沒有人能調伏它。

曾有人放狂象準備要害釋迦牟尼佛,可是醉酒狂象到了釋迦牟尼佛面前,就醒了。我們凡夫現在也遇不到佛,該如何降伏像狂象的心呢?就用禪修的方法,包括念佛、打坐、誦經、拜佛,都算是。只有用禪修的方法,才能把那一個力大無窮、像狂象的心綁起來,等漸漸馴服了之後,就能幫我們做工,要它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且調伏之後,這個心就變成了善心、好心,也就是與佛相應的心。

狂心不與佛相應,狂心稍微遇到一點刺激就會暴跳如雷,不管那個刺激是否合理,都會生氣。有修養的人是生悶氣,不過這樣很容易害病,因為氣發不出來,悶著、悶著,結果積了一肚子的怨氣。可是如果發洩出來,不僅自害,也害人。那個氣就像是地獄裡的火,不斷在燒你的心,身體的細胞會因此死很多,老得就會更快一些,距離死亡又更進一步了。

其實普通人如果出生之後,都是平平靜靜、和和樂樂、歡歡喜喜、輕輕鬆松地過日子,活到八百歲也沒問題;如果動不動就生悶氣、動不動就暴跳如雷、動不動就痛苦掙紮,自心淨土沒有了,你看到的世界就是地獄,環境裡都是牛頭馬面、夜叉、羅剎。其實生氣的時候,最好照一照鏡子,看看自己的面孔是像天人呢?菩薩呢?還是魔鬼?人的壽命就是在這種狀況下耗損了。因此,我們要隨時隨地反觀自己內心的狀況,隨時隨地念阿彌陀佛。生氣了,念阿彌陀佛;人家生氣了,也念阿彌陀佛;覺得很難過、不舒服,都念阿彌陀佛。

若平常沒有養成念佛的習慣,臨時要念佛,很難。你會辯解:「為什麼不叫他念佛,要叫我念佛?是他有問題,是他煩惱重,他應該要念佛。」這樣究竟是誰對誰錯呢?

所以,人間淨土的建立是從自心淨土著力,我們為建設人間淨土,推動了許多心靈環保的方法,以下列舉「四感」和「四福」來說明。

(二) 以「四感」調柔內心

法鼓山心五四運動裡有一個「四感」,即感恩、感謝、感化、感動。感恩,我們要隨時感恩,感恩所有讓我們成長的順逆因緣,凡使我們成長的都要感恩。譬如來參加禪七、佛七,除了感恩師父的教導、義工菩薩的護持,還要感恩家人的成就,以及讓你們來參加修行的種種因緣。譬如有的人是為了超度過世的親人,或是替親人消災、延壽,這都是要感恩的對象。

感謝,感謝給我成長機會的人,即使那是打擊、是批評,甚至那個批評也不正確,但對你依然有幫助。任何逆緣或者任何要你去服務、奉獻的機會都應該感謝,它能讓你修行菩薩道,修行佈施、忍辱、精進,所以無論別人給你怎樣的機會,都應該感謝。

譬如蚊子要咬你,你捨不得讓牠吃,念阿彌陀佛趕走牠,那你要感謝牠讓你多念了幾句阿彌陀佛;或是你讓牠吃,那也應該感謝牠給你機會和牠結緣。

過去有一位法師,講經說法沒人聽,後來遇到一位高僧指點,說他因為過去世沒有結眾生緣,所以度不到弟子,要他現在多與眾生結緣。他是個出家人,一無所有,想來想去不知道該拿什麼東西結緣,突然想到山上草叢裡蚊子很多,因此晚上都坐在草叢裡打坐,每天身上都被蛟子咬得一塊紅一塊紫。後來年紀大了以後,他說法時聽眾特別多,而且都是年輕人。原來這些年輕人就是當時咬他的蚊子。

因為他發願要度眾生、結眾生緣,生起慈悲心讓蚊子吃他的血,他的慈悲心感化了這些蚊子,蚊子死了以後轉生成人,就變成他的弟子了。

講這個故事的用意是,如果你以慈悲心佈施眾生,那個眾生就能得度。得度之後,下一生就成了你的弟子,跟你學佛。這是你度人、度眾生的機會,所以應該感謝。

再來是感化,即用佛法來感化自己,讓自己心裡面的煩惱化解,讓自己的種種習氣減少、消除,這就是感化自己。感化自己之後,你的心就與慈悲心相應,不會動不動就懷疑、動不動就嫉妒,或動不動就與人爭長論短、忿忿不平。

最後是感動,主要是用我們的行為感動他人。要用語言感動人並不容易,一方面很容易流於說教,另一方面是效用很慢,即便對方接受了你的說法,但並不一定會照著去做。像我現在講了那麼多,你們不一定會照著做。但是如果我直接在做,你們會隨著我一起做。

不過,也有的人冥頑不靈,不管你怎麼做,他都覺得是你自己活該,是你自己吃飽了沒事做,要做你自己去做,他是絕對不會做的。像這種人,就沒有辦法完全感動他。但是沒有關係,不要失望,只要一百個人之中感動了兩個人,就算是成功的,因為這兩個人還會去感動一百個人,如果各自再感動兩個人,就增加四位了。

因此,不要妄想一出手,大家就會跟著走。這只是你自己在想,怎樣做可以感動人,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受你感動。你也不要今天感動了一個,覺得很有成就感,就很努力做,結果明天做了一天,沒有感動半個人,就放棄不做了。一定要持續地做。

所以,感動可說是「四感」當中最難的。不過感化也不太容易,我們可以捫心自問,自己被佛法感化了嗎?每次打七之後,自己有改變嗎?對家人、鄰居、朋友、同事、同學,所有有關係的人,你的態度、想法有改變嗎?如果你的態度改變了,別人會很驚訝:這個人過去明明是那樣,怎麼現在完全變了一個人呢?對方一好奇,就可以順勢接引他學佛了。這才是真的感動人。

其實修行的確有這種好處,譬如我們傳菩薩戒,很多人受菩薩戒之後,他的想法、態度改變,家人對他的看法多半也會改變,相處的關係也會跟著改變。所以我建議,當你們覺得心裡頭毛毛的,常常有一些煩惱,常常覺得這個世界很糟糕、很混亂,這時最好回來參加修行,你會找到改變的力量。

(三) 以「四福」轉化心念

四福也是心五四運動之一,包含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知福,是知道自己還有一口氣,就有無限的希望,這就是有福報的。還有,人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那麼如果真地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時,到底是如意還是不如意呢?所謂如意是意料中的事發生了,既然人生正常狀況是,十件事之中有八件或九件不如意,那麼發生不如意的事時,不就是如了你的意嗎?能這樣想,就叫作知福。這不是自討苦吃,而是當遇到困擾的時候,你還是要歡喜,不要痛苦、不要難過、不要忿忿不平,那你真是有福的人。

怎樣才是有福的人?煩惱少就是有福的人。(摘錄/未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51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