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解深密經精要,最真實心識的智慧 : 生命本無生滅,存在本身即是圓滿安樂自由
滿額折

解深密經精要,最真實心識的智慧 : 生命本無生滅,存在本身即是圓滿安樂自由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古有云:「不究解深密經,不能得唯識的心要。」由此可見,《解深密經》是學習唯識學極為重要的經典。此經解開深層心識的奧妙,闡明沒有實體存在的存在本性究竟是什麼。對於「沒有不變的我,不需要主體即可承受業報」的思想,《解深密經》能善巧窺其秘密,通達其本意,以世俗譬喻就能解開此甚深義理。一切存在現象絕無自有常存的本性,皆不能用表示對待關係的世間概念來理解,透破一切實體執著後顯示出來的存在本性,也就是最真實的存在,光明普照的佛國世界就是擺脫了一切的生滅和變化的淨化心識所呈現的。此由「空」到「有」的思想,《解深密經》就是這一教法最深入的解說。閱讀此經,能解開纏縛在人心中的煩惱,了解無上甚深微妙之法,自然沒有什麼深密可言,深奧的寶藏、解脫的妙義必能明朗起來,進而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進化、淨化、改造,內心就能自在地充滿佛國世界中真實的喜樂和愉悅。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序品第一

【釋題】
第一品是〈序品〉,?述本經的法會緣起。內容為教主莊嚴、法會莊嚴及本經要義,明教所以興起之因緣。

【要義】
此品敘述佛陀住光曜無比的七寶宮殿,法會莊嚴無比,於十八圓滿受用土,現出二十一種功德成就受用身時,以大悲心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說法。文中有十九句經文描述淨土的殊勝莊嚴,為顯示淨土的十八種圓滿。其中,有具足十三種功德的聲聞眾和具足十大功德的菩薩眾,更得觀自在、曼殊室利等極位菩薩為當機者,益顯法會之隆重。

勝義諦相品第二

【釋題】
前品已?述本經的法會緣起,本品正式解釋本經的深密教義。勝義諦相品為辨勝義諦相。世俗諦與勝義諦合稱二諦:前者為眾生的虛妄世界,後者為聖賢的真實世界。此品闡述勝義諦內容和特徵,並用種種譬喻顯示勝義諦。
【要義】
此品透過如理請問菩薩、善清淨慧菩薩、法涌菩薩及長老善現與佛陀的問答,說明勝義諦真如是離名言的有無二相,超過尋思相、超過一異相、遍一切一味相。第一部分,由解甚深密意菩薩解答如理請問菩薩所提出的勝義諦離言無二的道理。第二部份,佛陀正式為法湧菩薩說勝義諦是聖者內自所證、無相所行、不可言說、絕諸表示、絕諸諍論,不是凡夫眾生所能尋思的。第三部份,佛陀為善清淨慧等說勝義諦與諸行相非一非異的關係。最後,佛陀為善現(須菩提)說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的平等相。

心意識相品第三

【題解】
本品以心意識為說明的主要物件,說明深層心識的結構,所以名為心意識相品。
【要義】
此品敘說阿陀那識、阿賴耶識、一切種子心識、心等形相,並說明與六識之俱轉關係。由廣慧菩薩請問心意識秘密善巧道理,世尊在此宣說了根本識(第八識)甚深大法,進而說明了知根本識的秘密,即根本識具有心意識三方面的功能,從而說明世俗諦一切法的根源。繼上一品〈勝義諦相品〉宣說勝義諦相為智境,本品宣說世俗諦相為識境。


一切法相品第四

【題解】
前一品〈心意識相品〉說明生死解脫的根本,〈一切法相品〉說明佛法的全體,顯了究竟的真義。三相顯了義,如來的說法本懷,教理的淺深,空有的諍論,了不了義的辨別,都在三相中。故本品名為〈一切法相品〉。
【要義】
由德本菩薩請問諸法相善巧道理,世尊宣說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等三種法相。
遍計所執相是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依他起相是一切依因待緣所生自性,圓成實相是一切法平等真如。又遍計所執相是無相法,依他起相是雜染相法,圓成實相是清淨相法。菩薩如實了知無相法,就能滅除雜染相法,證得清淨相法。通達這些道理,就可以稱為於諸法相善巧。

如果一切都是空,還有佛性存在嗎?
如果沒有不變的我,那麼誰在輪迴?
宇宙萬法是實有的嗎?
《解深密經》是學習唯識的必讀經典。許多唯識學重要理論,如諸法唯識、一切種子心識、三性三無性、外境非有、三乘究竟等的主要教義,都淵源於此。此經不但解析整個佛教教法語言深奧意蘊的經典,也是探討佛陀最真實思想的經典。

作者簡介

梁崇明
台灣台中人,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長期從事佛學導讀,佛學書籍編撰出版工作。已發表作品有《心相知機》、《科技時代淨土妙法》、《佛事儀軌》、《不淨觀》、《不執著的幸福》、《轉運開心菩薩道》、《藏傳佛教各宗派思想體系表》、《問禪:旅人悟道的喜悅》、《不動怒!打破心結看清真相的智慧:正念禪修覺悟的因素》、《華嚴經開悟後的生活智慧:入法界品精要》、《法華經精要,不可思議的今生成佛智慧:開發您本有的無限潛能》、《大般涅槃經精要:最惡的人也能成佛的智慧:開發每個人本有的覺性》、《楞伽經精要,以佛心印心辨別修證真假:了悟第一義心,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解深密經精要,最真實心識的智慧:生命本無生滅,存在本身即是圓滿安樂自由》、《維摩詰經精要,從入世證出世的智慧:有錢不礙修行,沒錢會障礙你的修行》、《楞伽經精要,以佛心印心辨別修證真假 : 了悟第一義心,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


《解深密經》,略稱《深密經》,全經共五卷八品,以闡述大乘境、行、果的深義為中心,解釋佛陀自內證的甚深秘密妙義。此經在印度最早為《瑜伽師地論》所引用,作為教證,《成唯識論》也一再引用此經,顯示《解深密經》備受瑜伽行派之推崇。《解深密經》亦是學習唯識宗的必讀經典,在唯識學創立過程中,許多核心理論都淵源於此。另外,此經也是要深入禪觀者重要的經典依據。
《解深密經》展現釋尊最深密的教義,解釋諸經甚深隱密之義,故名解深密。本經解開深層心識的奧妙,闡明沒有實體存在的究竟存在本性。「解」不僅是解開、理解,亦是對於法的解脫。《楞伽經》與《解深密經》同樣被彌勒瑜伽行派視為根本經典,在《楞伽經》中所說的「如來藏藏識」,涵義即「顯現為識境之佛內自證智境」,此修行要修空、無相,求得解脫,這過程為第一階段;而第二階段要證到佛性圓融,這過程是修心識之用,此識不是眼、耳、鼻、舌、身、意識等認知,而是要修習自性所俱足的種種法相,及其各自性之功能。唯識宗強調「轉識成智」、「轉依」,其所轉即由識境轉成智境,這就要學習《解深密經》之大圓鏡智、成所作智,也是修行的第二階段。
對於心識的理解,《解深密經》廣闡了義中道之教,說明避免否定一切法和一切相的二邊錯誤,展現其所謂的了義的層次。宇宙人生的實質,真實不虛,但必須遠離錯誤觀念,空去遍計所執才能證得,所以依圓成實立勝義無性。〈分別瑜伽品〉中,說明凡夫顛倒了的認識,是沒有把握一切皆由識變現的真實本質。修行有次第,修行人初步沒有定,故要先修空,之後再回有,此有為真有,非假有。證到空的人,能夠認識自己與外界的一切都是自心所造,離開自心,並非有實在的東西存在,因而掌握此唯識,不起心動念,將對自己及外在物質的執著連根拔起(我執及法執),此時獲得的思維功能及認識境界裡,就能瞭解佛性與存在為真實本性。對於存在的真實本性,最後達到最高最圓滿的覺悟,才使一切存在的真實本性完完全全地顯示出來,使最圓滿的存在狀態顯示出來,這存在狀態也就是「圓滿成就的存在實態」。《解深密經》的目的,即在使人遣遍計,悟依他,證圓成。
讀經論必須與觀修配合,始能知其境、行、果究竟為何,若唯落名言,必成「遍計」。「在實踐中應用」,指的就是把已經在名言概念上理解的東西,變成直接的體驗。再來,就是與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此存在實態相應,此狀態為徹底打破了對語言名稱的實體性執著,對於存在的本性、自心,認識得清清楚楚。若實修上不懂心,不能得解脫。「心」和「識」是一致的,能產生一切法,而這和合成一味就是成就眾生心中的或事業都能相應,是依「圓成實性」來產生,依成所作事智來成就。修習此經,通達此等無上甚深微妙之法,深奧的密意、解脫的妙義從了悟圓滿的存在實態中明朗起來,而得解脫知見,理解沒有心外實有我法境界,真實不虛的是當下的存在,就能直接地去體悟我們的真實存在就其本身即是圓滿、安樂,充滿佛國世界中真實的喜樂和愉悅。

目次

目次



導讀

本經

第01卷 序品第一
佛陀以報身盧舍那佛為彌勒、文殊等暢演法義,這是在淨土中,還是在穢土中說法的呢?
勝義諦相品第二
將「無為」標示為生滅變化的有為存在,還是「無為」的嗎?
心意識相品第三
為什麼能觀察諸法之因果緣起,但沒有證得實相、超越假名,就還不能稱為「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呢?
第02卷 一切法相品第四
淨眼本性能看到什麼樣的境界呢?
人們明白自己認定名稱概念總是和相應的物件連結在一起、意識處處計著所虛構的實體存在後,就能了知什麼?
無自性相品第五
為何依他起相是有漏有為法,不是清淨所緣的境界,還是要攝歸於阿賴耶識本來寂靜的自性?
第03卷 分別瑜伽品第六
利根性的眾生,是依法得止觀;還是不依法得止觀,信他人所說的去修行證果呢?
第04卷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為何修習波羅密多的菩薩,不會貪樂於現實所得的度行之果報呢?
為何佛說般若波羅密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但卻不說能取諸法有自性性呢?
第05卷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佛為教化眾生的化身而有「生起」,那麼法身是否也有「生起」這一概念呢?
證成道理分為清淨的及不清淨的,不清淨的有哪些呢?

書摘/試閱

解深密經 原譯經文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告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今譯
當時,如理請問大菩薩(在法會提問的菩薩名字叫作如理請問。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知道如理請問菩薩擅長於提問。提的問題,恰到好處且很有水平),就在佛陀面前問解甚深義密意大菩薩說:「最勝子(從佛的教法獲得新生命的大修行人)!佛陀曾經說過,一切諸法無二(對待關係的概念),一切諸法無二者,什麼是一切諸法呢?什麼是無二呢?」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對如理請問菩薩說:「善男子(修行佛法的善人)!一切諸法,大略有二種:有為,造作、有生滅變化之法;二是無為,是沒有生滅變化的,具有不變的真實本性之法。有為、無為之間,不看成是有為,也不看成是無為;在無為之中,不是無為,也不是有為。」

原譯經文
如理請問菩薩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如何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言有為者,乃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有為。善男子!言無為者,亦墮言辭。設離有為、無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
善男子!言無為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為。善男子!言有為者,亦墮言辭。設離無為、有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無為。」

今譯

如理請問菩薩又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說:「最勝子!怎麼說有為之中,不看成是有為,也不看成是無為;在無為之中,不是無為,也不是有為呢?」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對如理請問菩薩說:「善男子!所謂的有為,這只是佛陀假借語言成立的一個名稱概念。如果它只是佛假借語言成立的一個名稱,那是人們周遍計度、用語言把所觀察到的一切內容用名稱標誌出來;如果人們只是運用名稱把知覺到的一切內容標誌出來,那就說明那被標誌出來的對象本身只是周遍觀察、處處計度的意識虛構之產物。因為它本身是絕對沒有實體存在的,那麼因此不能說有這樣一個能發生作用,能生滅變化的有為存在。善男子!如果據此成立一個無為的名稱,這一概念仍然落入語言名稱。說有為也好,說無為也罷,其實都是概念,就必然是因緣所生之法,也就必然是生滅之法,這個名稱所指示的相也是如此。佛陀為何這樣做呢?那些聖者用他們的聖智和聖見,因為遠離對語言名稱的執著,顯現如來之實智;它的本性是不可用語言稱說的,為了讓其他眾生也能獲得圓滿覺悟,假借語言成立一個名稱來叫作有為。
善男子!所謂的無為,也是佛陀假借語言成立的一個名稱概念;如果它是佛假借語言成立的一個名稱,那是人們周遍計度、用語言把所觀察到的一切內容用名稱標誌出來;如果人們是運用名稱把知覺到的一切內容標誌出來,那就說明那被標誌出來的對象本身只是周遍觀察、處處計度的意識虛構之產物。因為它本身是絕對沒有實體存在的,那麼因此不能說有這樣一個能發生作用,能生滅變化的有為存在。善男子!如果據此成立一個無為的名稱,這一概念仍然落入語言名稱。說有為也好,說無為也罷,其實都是概念,就必然是因緣所生之法,也就必然是生滅之法,這個名稱所指示的相也是如此。佛陀為何這樣做呢?那些聖者用他們的聖智和聖見,因為遠離對語言名稱的執著,顯現如來之實智;它的本性是不可用語言稱說的,為了讓其他眾生也能獲得圓滿覺悟,假借語言成立一個名稱而稱作無為。

原譯經文
若有眾生非愚夫類,已見聖諦,已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彼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無實有為、無為。然有分別所起行相,猶如幻事迷惑覺慧,於中發起為、無為想,或為、無為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癡妄。』為欲表知如是義故,亦於此中隨起言說。彼於後時不須觀察。
如是,善男子!彼諸聖者於此事中,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謂之無為。」

今譯
另外一些有智慧的眾生,已經見到了勝義諦,得到了一切聖人所證的出世間的智慧,能夠如實地去認識一切法性,證得了離言法性;在聽到有為和無為這兩個概念之後,就在心中這樣想:『我現在所得到的、所看到的不是真實的有為、無為。由於心、心所分別的關係,產生種種的行相(心識對於外界的取境而產生的影像),好像魔術師的幻術迷惑了眾人的覺慧一樣,對分別所起的行相,生起有為、無為的想法,或者生起有為、無為的差別想法。』不像所看到的那樣,不像所聽到的那樣堅固執著,說:『我的看法是真實的,其他人的任何看法都虛妄的表現。』為了把他們自己對存在的正確理解表述出來,也必須藉助於語言工具。他們已經看到語言概念的本性,他們不需要在這個問題上再進行觀察了。
善男子!那些聖人在離言法性中,用聖人的智慧、知見證得,因離開名言,覺悟到真理的境界;因此為了讓凡夫眾生也能覺悟到真理的境界,所以假立名相,說有為、說無為。」

原譯經文
爾時,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佛說離言無二義,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於此癡所惑, 樂著二依言戲論。
 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轉極長生死苦;
 復違如是正智論, 當生牛羊等類中。」

今譯
 當時,解甚深義密意大菩薩,想將此教義重複宣說,而說了以下偈頌:
「佛陀說存在的本性是遠離語言沒有二元對待關係的,這其中意蘊深奧不是愚昧的思維所能理解的;愚癡的人被無知狀態所惑,他們喜歡執著二元對待且依附語言戲論。這些人有的是不定或所得的定,有的是邪定,因此都流轉在漫長的生死苦海中;最後因為違背這種正確的智慧,所以將會出生到牛羊等畜牲道裡面去。」

原譯經文
爾時,法涌菩薩白佛言:「世尊!從此東方過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稱;是中如來,號廣大名稱。我於先日,從彼佛土發來至此。我於彼佛土曾見一處,有七萬七千外道並其師首,同一會坐。為思諸法勝義諦相,彼共思議、稱量、觀察、遍推求時,於一切法勝義諦相,竟不能得。」

今譯
當時,法湧菩薩對佛陀說:「世尊!從這裡向東方越過七十二個殑伽(?河)這麼多的世界(比娑婆世界至西方經十萬億佛土還要遠),那麼遠的地方,有一個世界,名叫具大名稱世界;這個世界的如來,名叫廣大名稱如來。我前幾天剛從那個世界來。我在東方國土的時候,曾看到一個地方有七萬七千外道與他們的導師,正坐在一起聚會。當時他們在研究勝義諦相究竟是什麼,這些與會人士採用思維、議論、比量、推理的手段分別、觀察、審慮勝義諦。從各種角度討論來討論去,結果對勝義諦還是不能理解。」
原譯經文
爾時,世尊告法涌菩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於超過一切尋思勝義諦相,現等正覺;現等覺已,為他宣說、顯現、開解、施設、照了。何以故?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涌!我說:『勝義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涌!我說:『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涌!我說:『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今譯
當時,世尊告訴法湧菩薩說:「善男子!是的,是的!一切正如你所說的。我對於超越思惟的勝義諦已經如實通達,徹底證得;為了讓沒有證悟勝義諦的眾生也能證得,才用言辭宣說、顯示勝義、打開實相,假立施設名言、像明燈照亮大眾。為什麼呢?我說:『勝義諦是聖者內自所證(根本智親證真如);而意識猜度、語言描述的一切對象,只不過從他人輾轉而得一些間接知識。』因此,法涌啊!根據這個道理,應當知道勝義諦是超越意識思維、超越語言描述的存在實態。還有,法涌啊!我說:『勝義諦是不可言說的,意識猜度、語言描述的一切是有相的境界。』因此,法涌啊!根據這個道理,當知勝義諦是不能用語言來稱說或傳達的。還有,法涌啊!我說:『勝義諦是不能用語言來稱說或傳達,意識猜度、語言描述是用具體事物來表達的有相境界。』因此,法涌啊!根據這個道理,當知勝義諦是不能用語言來稱說或傳達的。
原譯經文
法涌!當知,譬如有人盡其壽量習辛苦味;於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於長夜由欲貪勝解諸欲熾火所燒然故;於內除滅一切色、聲、香、味、觸相妙遠離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今譯
 法湧菩薩!你應當知道,如果一個人一生一世都只習慣於辛味和苦味;蜂蜜和石蜜的美妙滋味,他是無法設想、無從比較,也絕難相信的。如果一個人貪求著各種感官的感受和享樂,像烈火一般燒灼著他;對於放棄一切聲色娛樂後內心中那種奇妙、愉悅、寧靜和喜樂也是無法設想,無從比較,也絕難相信的。」

原譯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內證無相之所行, 不可言說絕表示,
 息諸諍論勝義諦, 超過一切尋思相。」

今譯
當時世尊想把以上教法的要義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出來,以便一般人記憶和掌握,就說了下面這個偈頌。他說:
「那自己親身體會的存在實態是超越主客對立的認識之對象,它不能用世間語言來描述,也不可用具體活動來顯現,在真理面前,種種爭論到此止步,勝義諦絕不是日常意識和世俗思維可以理解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