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你在嗎?:在困境中與神摔角,緊抱神,看見黯夜裡的希望
商品資訊
系列名:心理輔導
ISBN13:9789866521911
替代書名:Hope in the Dark: Believing God Is Good When Life Is Not
出版社:中國學園
作者:克雷格‧葛洛契爾
譯者:溫嘉珍
出版日:2019/10/23
裝訂/頁數:平裝/250頁
規格:21cm*15cm*1.5cm (高/寬/厚)
重量:349克
版次:1
商品簡介
克雷格.葛洛契爾牧師秉持對真實人生的關懷,將《上帝,祢在嗎?》一書呈獻給你。本書揭露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歷到孤立無援的景況,也讓我們認識聖經裡一個鮮為人知的事例:哈巴谷和他內心對於信任與懷疑的掙扎過程。
藉由這些故事和見解,你會發現上帝用什麼辦法親近你,甚至使用你人生路上最不容易的階段。你能夠實際地認識並找到這位良善且充滿愛的上帝,但是關鍵在於跟痛苦摔跤的過程,以及透過懷疑而經歷內心的掙扎,甚至與尚未得到解答的問題共存。《上帝,祢在嗎?》會提供你方法。
生命教會(Life.Church,全球增長最快的教會之一)主任牧師筆下這樣剛強又滋養靈魂的信息,帶來了力量、亮光,以及你需要的希望。《上帝,祢在嗎?》是寫給內心受傷的人,以及許多害怕信心越來越軟弱的人。本書道出最大和最榮耀的真理,就是上帝一直與你同在,尤其在你最需要祂的時刻。
作者簡介
克雷格牧師擅長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傳講發人深省、觸及人心的信息,真實帶領讀者面對現今世代流行文化的種種挑戰,邀請讀者仔細檢視生命,脫離宗教的束縛,活出真實的信仰。
除了講道信息深受歡迎之外,他同時也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著作包括:《心靈解毒》、《Fight!贏得生命中的重要戰役》、《CHAZOWN:神的異象我的夢想》、《上帝,祢在嗎?》(學園出版)、《#社群癮》(道聲出版)、《騎呢信徒》、《A貨信徒》(香港天道出版)等書。
序
「我想要相信上帝很在乎我、關心我。真的,我希望如此相信。」她一邊說,一邊擦眼淚。當時我跟她就站在醫院的走廊。在刺眼的日光燈下,我看到她的眼睛佈滿血絲、有黑眼圈。瑪西已經不像我記憶中那個活躍的女孩,那個我在教會中看著長大的孩子。她十幾歲的時候,很開朗、風趣、有活力,對信仰的態度一天比一天認真,參加團契總是早到晚退;全教會中最熱愛敬拜的信徒非她莫屬,也沒有人比她更喜歡聊上帝的事。
滿二十歲之後沒幾年,她認識了馬克,一位很有個人魅力的青年。他們很快墜入愛河,然後不到一年就結婚了。馬克活力充沛的個性,讓他順利找到一份不錯的銷售工作,不久就遠遠超越同輩,賺很多錢。馬克和瑪西買下理想中的房子,而且一起在教會服事,他們曉得這樣的人生無法更好了。
但還有更好的事。
決定要有孩子之後第三個月,他們就得知瑪西懷了小寶寶。當漂亮的小克蘿伊出生那一刻,我和太太艾咪,以及馬克夫妻倆在醫院同聲感謝上帝的祝福。能跟他們慶祝實在很棒,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這個美好的家庭獻上感謝,感謝上帝的同在、讓這個家多了一個新成員。
當時沒有人察覺,在他們日常生活的根基上開始出現小小的裂縫。年復一年,馬克的工作時數越來越長,需要到外地出差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儘管如此,瑪西還是想不到,馬克有一天回家告訴她說,不再跟她一起生活,因為他愛上了瑪西的一個好友。頓時,瑪西成了單親媽媽,要應付丈夫的背叛,又要重新建立自己和女兒的生活,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她覺得整個人被擊垮。但她安慰自己: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此。
然而,還有更糟的事。
克蘿伊小學五年級開始,體重迅速減輕,老是疲倦。直到頭痛和陣發性頭暈的症狀出現,一連串檢查顯示她竟然——罹患癌症。短短幾個月,克蘿伊就從一個健康、人見人愛的女孩,萎縮成一個臉色蒼白、晝夜躺在加護病房的患者;癌症無情地摧殘她已然虛弱的身軀,化療也沒有效果。負責醫師們決定換個方式,盡全力使她所剩的日子舒服一點。
我當時站在陰冷的醫院走廊,那個記憶中不屈不撓的瑪西已經不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疲憊、消沉的婦人。她不僅筋疲力竭、極度沮喪,也過度心灰意冷,急於想抓住一丁點她以前那種唾手可得、浩瀚無邊的信心。然而,回想曾經堅定不移地信靠上帝,只會讓現在的她更感傷;她深吸一口氣,忍住哽咽。她那悲戚的眼神刺痛了我的心,但我強忍悲傷,決定為她保持堅強。
她嘆口氣,說:「我實在很想相信此刻上帝是和我在一起的。我的意思是,我想要知道祂很良善、祂在意我。我非常非常想要這樣相信,但是……」她聲音愈來愈小,淚流滿面。
「但是,克雷格,當我看著寶貝女兒躺在病床上越來越瘦弱,又那麼痛苦,我怎麼能降服於那位讓這種事發生的上帝?之前我們遇到的難關還不夠,緊接著又要經歷這種磨難?我想要信靠,但我就是不曉得如何做到。」
那短短的一句「我想要信靠」,在我心中生了根。我到處觀察,看見許多人對於瑪西在冰冷、瀰漫消毒水味的醫院裡所感受的,有實際的體會。很多人都希望相信上帝的同在和良善,但心裡又有太多未獲解答的疑問。私底下他們渴望信靠上帝——認識祂、感受祂的同在、沉浸在祂的平安裡、相信祂會扶持且幫他們卸下重擔。他們想要禱告,而且想確定祂會傾聽。他們想要受安慰、想要知道祂一直在身邊保護他們。他們在內心祈禱,但願上帝不只是個超級英雄,像那些天真好騙的人相信的虛構人物一樣。他們也但願上帝不要只住在小小的貼紙裡面,就是上面印著老掉牙的標語那種,讓政客、激進分子和耶穌狂拿來四處張貼。
我相信很多人像瑪西一樣,曾經相信上帝會主動關注他們的生活,但後來他們就不是那麼肯定了。或許上帝真的存在,或許祂主宰一切,可是祂在乎嗎?他們不覺得上帝在乎。我自己一度也這麼想(留待後文詳述)。你現在可能有同樣的想法,你想知道:
「當我被虐待的時候,上帝在哪裡?祂在乎嗎?如果祂在乎,為何不插手?」
「為何我們夫妻會不孕?有那麼多人意外懷孕,還有很多拋棄小孩或無法照顧孩子的父母。但我們固定上教會,心地又善良;我們已經禱告了好幾年,為何上帝不願意賜給我們一個孩子?」
「我的婚姻怎麼了?別的不說,我希望起碼婚姻要美滿。我們以前是那麼相愛,可是……。而且,主都知道,我已經盡力了。我信靠祂,每天禱告,但現在我所有的只剩心碎。為何上帝讓這種事臨到我身上?」
「為何我的孩子先天就有缺陷?」
「為何我被公司解雇?」
「為何身邊的朋友都結婚了,我還是單身?」
「為何我無法獲得真正的成功?」
「為何癌細胞又捲土重來?」
「為何我的孩子離棄基督信仰?」
你想要確信在你最需要上帝的時候,祂就在現場,然而,無論原因是什麼,你現在是否沒把握?
不只是你,整本聖經也記載了某些人提出這樣的疑問,不知道上帝是否參與他們的生活。甚至耶穌也遇過這樣存疑的人,其中有祂的一個門徒,多馬。(譯註:後人以「懷疑的多馬」(Doubting Thomas)形容沒有親眼看見就不相信的人。)這裡我要特別指出一段對話,記載耶穌和一個在靈性上存疑的人交談。如同瑪西一般,這人因為親眼看著孩子受苦,內心很掙扎:
耶穌問他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
回答說:「從小的時候。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裏、水裏,要滅他。你若能做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
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馬可福音九章21-24節
你能想像那位父親經歷到的痛苦嗎?一次又一次,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兒子的身體劇烈抽搐、與多年來附身的邪靈纏鬥。這位愛孩子的父親必定願意做任何事,來減輕兒子所受的折磨,但不論他怎麼努力,兒子依然深陷痛苦之中。
身為六個孩子的爹,我不忍心想像當時的畫面:一種強大的力量,把你的孩子當作破布娃娃般一下拋進水裡,一下又扔進火裡。倘若那位父親沒有盡到保護兒子的責任,這個小孩可能早就被折磨致死。
難怪這位負擔沉重且絕望的父親努力要信。在嘗試過所有的辦法之後,這人對耶穌說:「你若能做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22節)。換作是我,我也會說同樣的話。
有些基督徒可能會批評為何這位父親的話中帶有疑惑,但當時的他已經一籌莫展,在無可奈何之下,他也許就任由絕望和失落感擺佈。
他不知道還能往何處求助。
他無能為力。
他的盼望蕩然無存。
他的世界一片漆黑。
然而耶穌來光照他,用同樣疑問的口吻,來重現這位父親的絕望——「你若能信」——接著向他提出挑戰,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23節)。
想想看,為什麼耶穌不說,「嗯,事實上,我能夠幫你」?或是,祂為什麼不說,「我是彌賽亞,上帝的兒子,我在天上的父必定醫治你的兒子」?這些都是實話,但耶穌沒有這樣斬釘截鐵地說,祂反而把決定權交給這位父親,等他回應。其實,轉向獨一的真神、尋求祂的幫助,這永遠都是最好的辦法。因此,耶穌說:「在上帝凡事都能」(馬太福音十九章26節),祂的意思是,關鍵在於信靠——信心。
接下來這位父親語出驚人地回答,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馬可福音九章24節)。你聽到他說的話吧?!
我要信。
主,我要信,但我信不來。我很努力,真的盡力了。求祢幫助我克服我的不信、我的懷疑。
這是一種內心的矛盾。多年來兒子被邪靈附身,黑暗的權勢不僅霸占他的身體,還千方百計傷害他。這位父親說:「我的心願是我能夠信,但我已經沒有辦法了。現在我的處境既黑暗又絕望,我看不出能有什麼改善。然而,我要信,但願我可以信。主,請幫助我再次相信、再賜給我盼望。」
耶穌與這位父親的談話一結束,立刻命令邪靈從那孩子裡面出來;他抽搐了一陣,然後像死了般,動也不動。「但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27節)。這個故事很感動我的地方在於:耶穌趕出邪靈的時候,這個小男孩不是唯一得醫治的人——男孩的父親也得了醫治,因為耶穌趕出多年來佔據他心中的絕望,他那千瘡百孔的心發出相互矛盾的訊息,而耶穌聽到了。
上帝今天仍然尊重這樣的禱告,只要我們願意讓祂聽見。
你會怎麼做?你想看到自己充滿疑惑的心被醫治嗎?你不想在上帝的性情、良善、能力和同在中,重新發現深奧、永恆的確據嗎?這是有可能的嗎?上帝真能用祂的盼望之光,照亮你漆黑、絕望的心嗎?上帝還能夠在你枯乾、貧瘠的心田灑下信心的新種子嗎?
你要信嗎?
脫下疑惑、不信的舊衣並不容易,尤其當事情的結果不如你的預期。雖然醫生告知瑪西的家人要有最壞的心理準備,但我們還是相信上帝會在祂親愛的女兒身上行神蹟。所以我們禱告、禱告、再禱告。我們借助社群媒體,期待上帝垂聽世界各地千萬人的禱告,醫治小克蘿伊。
但令人難過的是,上帝沒有照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動工。
克蘿伊在她十一歲生日的三天前過世了。
那一刻,瑪西僅存的、不堪一擊的信心碎了一地。她又哭又喊,啜泣著說:「為什麼?上帝,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你讓這樣的事發生在我女兒身上?克蘿伊沒有做錯事。你應該取走的是我的命,不是她的!我怎能信靠對我做出這種事的上帝?我怎麼能相信讓這種事發生的上帝?」
我沒有裝出一副我知道答案的樣子,沒有給她一套早就預備好、像牧師安慰教友的那種說詞,而是做我當下能做的:和瑪西一起禱告,也為她禱告。我加入了社群中一大堆人的行動,他們已經到處尋找管道,要安慰她、扶持她、與她同哀哭。
我偶爾也會遭遇傷痛、失落、疑惑,就如你可能遭遇的一般。但我依然確信,上帝在我們受試煉的時候與我們同在。我想要幫助人重拾信心,尤其是那些原本信靠上帝,卻被難以忍受的境遇擊垮的人。
這並不容易。雖然我沒有全部的解答,但我能夠保證,我同樣問過那些問題,而且我發現某些我還在禱告尋求的疑問,在你聽起來也會變得很真實。你可以在信心裡懷疑、提問,甚至掙扎,但這些疑惑不會讓你與上帝的心隔絕,反而你會從中發掘到其他更美好的事物。坦白的提問、真誠的懷疑,以及刻骨銘心的傷害,能夠前所未有地拉近你與上帝之間的距離。
在我們一生的路途當中,總會來到幾個站口,在那裡與自己屬靈的疑惑角力。我認識過一個人,他結褵十八年的太太被一個酒後開車的駕駛撞上身亡。事後有一次我們聊天,他突然說:「如果真有一位上帝,那麼祂絕對沒有良善。良善的上帝不會讓一個醉酒的笨蛋害死我太太,還讓那個笨蛋活得好好的!若上帝果真良善,那麼祂肯定沒辦法掌控一切,不然我太太怎麼會出事!我現在甚至不能確定上帝的存在。要是祂存在的話,那麼,我不想跟這種容許惡事發生的上帝有任何關係。」
他的思路符合邏輯,說得頭頭是道。而真相是:當我們沉浸在悲傷中、在氣頭上,真正的誘惑就會臨到,讓我們忍不住開始用那樣的眼光看上帝。我甚至要說,每一次我們感覺痛苦,仇敵撒旦就會順勢在我們的傷口上灑鹽,讓我們無法接近上帝。然而,信心並非合不合乎邏輯的問題;信心的問題不是數學、語言或甚至哲學上的問題,乃是心的問題。
我還沒有這位男士失去親人的經歷,但我照樣因他的痛苦感到心痛。不僅如此,我看得出他受傷的內心深處想要信靠上帝,只是當下他感受到的痛苦與上帝的形像互相矛盾,而這位上帝正是他要信的那一位。
我的這本書是寫給許多正在努力相信上帝在意他們的人,尤其是在身處危機的時刻。你在幽谷中跌跌撞撞的時候,很難看到亮光;你想要信,卻難以解決內心的衝突,因為正在你眼前發生的事,不符合基督信仰裡充滿盼望的信息。
這個主題特別觸及我個人的感受,因為我們全家正生活在極其痛苦的考驗之中。像前面提到的那位父親為兒子感到傷痛一樣,我也為我二女兒曼蒂的事深受打擊。離曼蒂和詹姆士的婚禮僅剩兩週的時候,她突然得知自己患了感染性單核血球病(mononucleosis,簡稱mono)。雖然後來她克服了這種相當常見,卻讓人很不舒服的疾病,但她的身體並沒有完全復原。目前她還在跟一些嚴重的健康問題纏鬥,連醫學專家都被她的情況給難倒。才二十一歲,她就必須放棄工作。雖然我們找過不計其數的醫生幫她,曼蒂還是不斷受病痛折磨。
甚至在我書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們才剛替曼蒂和她先生訂好機票,讓他們遠赴梅奧醫院(Mayo Clinic),希望那裡的醫生能夠診斷出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她生理上的痛苦。我目前求問上帝的是:
為什麼是她?上帝,她愛祢。她從小到大都很愛祢。
為何就在她的大喜之日前不久?
為何祢不醫治她?
為何我們得不到最起碼的診斷結果?
我們不只被自己掏心掏肺的疑惑壓垮,還得面對日復一日的恐懼。如果你曉得她對抗身體上這些難處的細節,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我們一天禱告數次,祈求上帝使她不致面臨生命危險。
所以,當我想像你面對的或許是一場長期抗戰,你也可以知道我寫這本書的時候,也經歷和你一樣的痛苦和盼望。在當下是痛苦,對未來仍懷抱希望。只不過,有時候痛苦的聲音震耳欲聾,盼望卻輕聲細語;有時痛苦只會引導你懷疑上帝是否看見你的痛苦、是否回應、是否在意。
倘若你正苦苦掙扎,或許你能夠與聖經裡一位屬靈的存疑者產生共鳴,他就是常被人忽略、名字有點拗口的先知——哈巴谷(Habakkuk)。哈巴谷這個名字的兩個意思相互矛盾,恰好說出那位跟耶穌對談的父親,還有我的好友瑪西失去女兒之時,他們內心的那種衝突。哈巴谷這個名字兼具「擁抱」和「摔角」的含意,就像一種摟抱,既要緊抱著你不放,又要把你抱起摔開。既是上帝仍與你同在的希望,又是你所見所感的痛苦。哈巴谷就是那種有可能退縮,卻還是要信的心。
如果你正在努力要信,我希望你願意進行一場角力。很多人尋求的上帝像車尾的標語貼紙一樣,只要幾張標語,人生就是整整齊齊、輕輕鬆鬆、無憂無慮,人生的答案就一清二楚,甚至可說簡潔有力。然而,人生不會永遠井然有序,也談不上輕而易舉,更不會毫無疑問。因此我確信,硬把上帝塞進一個四四方方的框裡讓人一目了然,這樣不僅不智,還很危險。要真正認識上帝,你必須透過苦難來進行摔角,帶著坦誠的疑惑奮力掙扎,甚至與無解的問題共存。
因此,雖然我無法保證你的生活會事事順遂,但我願意保證:若是你與上帝摔角、尋求祂、抱緊祂,祂必定在你的痛苦中與你相會。
目次
前言:你想要信靠,但事與願違
第一部:捉迷藏
1.1 上帝,祢在哪裡?
1.2 祢為何不在乎?
1.3 祢為何不動工?
1.4 似乎沒有公平可言
1.5 信心的危機
第二部:失而復得
2.1 傾聽
2.2 書寫
2.3 等候
2.4 憑信心
2.5 「信心被試驗」
第三部:盼望與榮耀
3.1 回想
3.2 接受
3.3 信任
3.4 盼望
3.5 相信
結語:在你求問並相信的時刻
省思問答題
致謝
書摘/試閱
我一向把艾德安娜.曼寧(Adrianne Manning)當成自家人。在我認識的人當中,她的個性算是相當活潑外向,也很愛交朋友,跟她相處很有趣。她在我辦公室已經服務多年,我深愛她和她的家人。
幾年前的一天,她踩著舞步進辦公室,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她邊跳邊喊,有點語無倫次。原來她和丈夫丹尼就要升格作父母;我們的禱告蒙了應允。
我們擁抱。
我們哭了。
我們再次擁抱。
但當她失去這孩子的時候,我們重覆了同樣的動作,只是這次心情落差很大,而且感觸良多。
我們擁抱。
我們哭了。
我們再次擁抱。
身為牧師的我,見識過各式各樣的失落;幫助人面對這種事很不容易,尤其對象是你很親近的人。跟大多數人一樣,艾德安娜和我問上帝:「為什麼?為何祢允許這件事發生?」
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動筆。我先寫了一些,然後,再多寫一點,而我沒有告訴別人我正在寫東西。出版社不知道,教會的同工們不知道,朋友們也不曉得;我只是提筆書寫。下筆的時候,腦海裡都是艾德安娜的身影。我不僅想到艾德安娜,也想到一些我認識的人,他們好像活在地獄一般,而且不懂為何有如此遭遇。
若是你讀過其他我寫的書,你可能會注意到手上這本書的語調很不一樣。由於人生的話題很嚴肅,我常用幽默的方式表達,因為我相信我們歡笑的時候,上帝也很開心。可是,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你也許會發現沒有多少幽默的寫法。老實說,那是因為寫這本書的心情,跟以往有很大的差別。我想要涉入人生中一些比較深層的問題,以及面對一些大家往往不喜歡公開討論的疑惑。
初稿完成之後,我立刻拿給艾德安娜看,告訴她,這本書是為她寫的。她把稿子帶回家,一口氣讀完,隔天不發一語地走進辦公室……
我們擁抱。
我們哭了。
然後,我們再次擁抱。
過了好些日子,我們才聊她失去孩子的經歷。又過了好一陣子,我才跟別人談到我寫完的稿子。多年來,這份稿件靜靜躺在我的電腦裡,儲存在一個隱密的檔案夾當中,而我也差不多把它給忘了。許多年以後——就是我得知女兒身體出問題的壞消息之時——我決定把這份稿件拿出來重新看過;這一次,這本書是為我自己寫的。很奇妙,我以前為艾德安娜寫下的話,竟然撫慰了自己的靈魂。
經過一番禱告,我決定把稿件給出版社過目;編輯群從我的字裡行間感受到真情流露,而且相信這些信息能幫助更多的人。
因此,我再度埋頭書寫,更新了一些資訊,也增添部分內容,眼前的這本書便是成果。
在此說明一下:這本書不是寫給每一個人的。假如你的生活很理想,靈性也很高昂,不妨停下手中的工作來讚美上帝的良善,我也在此和你一同慶祝。然而,老實說,這本書很可能不適合你閱讀,起碼在你人生的這個階段還不適合。這本書是給那些正處於傷痛、疑惑、害怕失去信心的人,還有那些身陷困境而看不到亮光的人。
相對來說,倘若人生的難題將你包圍,讓你覺得信心就要崩潰,那麼這本書正是因你而有的。我希望你閱讀的時候,提起勇氣與我一同走進某些人痛苦的世界,也盼望你理解本書採用反思的寫法,因此語調較為嚴肅。對於基督徒往往不敢提問的一些疑惑,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大膽探索,並與它們摔跤。我也盼望你能發現,唯有在人生的低谷當中,上帝恩典的深奧與豐富才得以顯明。
這本書一開始是為了我的好友艾德安娜寫的。
但對於深陷痛苦卻不明白原因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是寫給他們的。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