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捨得,不捨得────
生命有盡,思無盡,告別之前,留下慈悲。
「我在痛苦,別人也在痛苦,我可以再做點什麼。」
一位癌末病友這麼說。
在社工師引導之下,圓滿因生病而匯聚的人生。
「我只希望,他沒有痛苦的離開……。」
多數人希望自己善終,卻不放心讓家人好走?
其實,我們可以有更慈悲的選擇!
──原來「生心靈」的平安,才是病人和家人共同期待的善終。──
?生安|安穩生活,重拾力量
面對末期疾病,有時不只是身體病痛折磨,更受苦的是過往生命經驗的種種缺憾或裂痕,隨之接踵而來,面對孤單生命,社工師陪伴一起重拾力量。
?心安|安頓情緒,停止折磨
關於死亡的逼近,社工師陪伴病人面對死亡的焦慮,預防無意義感的自殺,也同理照顧者的壓力,停止對自己及對家屬的折磨。
?靈安|安靜沈著,轉念昇華
透過促成心願圓滿,利他生命價值的展現,這一世旅程的結束,轉變為永恆存在的祝福,自己也可以成為靈性安定的助力。
──「善終」的積極意義,或許應該是──好好活著、心存善念、身行好事。──
〈四道人生,兩代糾結的生命功課〉
病房裡,除了滿頭白髮的湯伯外,還有一位很積極、很焦慮的女兒……。
服務湯伯的一年三個多月裡,我走進了湯伯家的糾結纏縛,也看見了兩代的情緒衝撞。
〈終止無效醫療,撤除維生醫療〉
兩位白髮蒼蒼老人佝僂的身軀,在病人耳邊呼喚的場景,內心不免揪了起來。
我的出現,代表著醫療團隊期盼我介入關心這個家庭,只是任務有點沈重,我必須告訴兩位徬徨無助的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他可能無法再好轉了……。
〈阿彥的願望〉
腫瘤壓迫頸椎,下半身無力已經持續一年多,終日只能躺床看著天花板。
他不怨天尤人,甚至主動提及捐贈器官,想對社會有些貢獻,只是這些想法,都還沒有跟媽媽及家人商量……。
〈拿生氣懲罰自己的阿雅〉
「你們這樣為難我,讓我的病情加重,我死也不原諒你們!」因為夜診批價時間太久,導致阿雅情緒大爆炸。
心想:「她是我很不喜歡接的那種個案……。」這個不喜歡的病人,竟讓我陪了超過兩年!
〈十歲小太陽〉
「診斷腦幹受損、呼吸慢性衰竭。」聽著醫師專業描述的病情,我沒有孩子病情的輪廓,接了任務才明白,跟著孩子、家屬與團隊,走了一趟生命學習旅程。
因此,我暗自稱這位十歲小男生──小太陽。
〈愛過很多人,卻忘了愛自己的武哥〉
武哥跳樓送急診的第一天,病房就通知我了,心情很複雜,之前一直擔心而且也努力預防的事,現在真發生了
「就讓我這樣一個人吧!」一派無所謂的態度,不希望去找他的家人。
〈你盡力了,也讓我盡最後一份力!〉
「真對不起,因為你發現得太晚,我救不了你……。」主治醫師看到病人這麼勇敢,如此勇於面對生命,可是身為醫師卻無法再為他多做些什麼。
「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這時候反而換病人安慰起醫師。
經歷過許多生死現場的我,看著眼前這幕,也為之動容。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
更多社工師陪伴現場的暖心故事,都在慈悲善終。
▎各界名人的感動見證
從傳統的資源提供者,發揮成為各種資產的促發者,處處可見社工師在安寧團隊中的重要。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社工師引導病人與家屬,認真去「道謝、道歉、道愛、道別」,兩無遺憾地走向下個人生階段。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社工師的真心與真情,保留了機構化照顧所需的人間溫暖,值得細細品味。
──臨床心理師 石世明
專業解決問題,慈悲關照生命,二者缺一不可。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 蔡佩真
閱讀本書,感恩病人這承載著靈魂的身體,在人生旅程中陪伴著自己體驗、覺悟、成長!
──大愛台節目主持人、資深演員 譚艾珍
▎本書特色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年度鉅獻
?十五個真實案例,照顧「生安」、「心安」、「靈安」三大面向
?十五個關鍵命題,完整帶入經濟協助、消除心結、醫療陪伴
?社工前線最貼近人性的真情記錄,深度直擊醫病現場
?社工師帶領醫療志工,全方位引導生命課題
?最暖心的生命書寫,最實用的社福課題
?深入瞭解安寧緩和靈性提升的關照層面
▎一路相陪.笑淚推薦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臨床心理師 石世明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 蔡佩真
大愛台節目主持人、資深演員 譚艾珍
作者簡介
▎總審訂.作者簡介
◆林怡嘉 社工師
從事醫務社工領域年資18年
醫務專科社會工作師證照
◎學歷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主任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
東部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社工師
財團法人自閉症基金會社工員
◎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吳宛育 社工師
從事醫務社工領域年資18年
醫務專科社會工作師證照
◎學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高專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
◎優秀獎章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作者群簡介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團隊──
◆蔡靜宜社工師
社會工作師證照
◎學歷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助專
◎優秀獎章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郭哲延社工師
社會工作師證照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工作組學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
◎經歷
伊甸基金會旗山兒童早期療育發展中心社工員
◆賴佩妤社工師
社會工作師證照
◎學歷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學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
◎經歷
澄清綜合醫院社工師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中區社工員
◆劉佳宜社工師
社會工作師證照
◎學歷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
◎經歷
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工員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社工員
◆許秀瑜社工師
社會工作師證照
◎學歷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
◎經歷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助專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一】社工師引導陪伴,協助病人圓滿人生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全人照顧、以病人為中心……,都是我們對病人與家屬照護追求的目的,但傳統以醫療為主導的體系下,強調處理身體上的變化,但對於病人及家屬的心理、社會、靈性部分,一般的臨床醫護人員,不容易在忙碌的臨床照顧上認知到病人與家屬深層的需求。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這些問題比生理變化更難處理,而我們並沒有足夠的人力與訓練,更沒有足夠的敏感度,去發現問題的根源。
▲社工師抽絲剝繭,完成病人臨終心願
《慈悲善終:社工師的臨床陪伴日誌》藉由多位社工師陪伴日誌,讓我們更了解到病人與家屬的整體需求,生活與人際互動的點點滴滴,看似與醫療無關,卻是病人最關切的問題。
每一個故事都呈現了不同的人生,阿琴在生病後以病友身份參與志工服務,正向面對個人的病痛,實踐了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社工師巧妙的協助她完成了所期待的角色。
武哥雖表面堅強,心中卻有深深的無奈,各種不幸接踵而來引發輕生行動,社工師必須敏感地處理,在維持病人的尊嚴下完成病人的心願。
阿雅則是典型的困難病人,以生氣作為溝通的模式,生氣的表現通常一種繼發性的情緒,在背後有其他的原因,社工師耐心抽絲剝繭,找到病人埋在心底對死亡的恐懼……。
▲運用社區連結,給予家屬悲傷關懷
社工師在緩和照顧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連接了醫療場域與社區場域的轉換,滿足了病人與家屬在實際生活面與心理靈性面,台灣的緩和安寧照顧,在國際上已有高水準口碑,但國內社工師的發展,仍有很大的空間。
新一波的緩和安寧運動,不只針對末期癌症或器官衰竭,同時對重度衰弱或失智長者亦是照顧對象,他們被照顧的時間更久,大部分在社區中生活,較過去以癌症末期為主的照顧不同,他們對心理社會靈性有更多的需求;倡議全球慈悲關懷社區運動的艾倫.卡拉漢(Allan Kellehear)教授,本身是一位社會學教授,他一直鼓勵重症末期病人能在社區中尊嚴獨立生活,社區中彼此的關懷照顧,充分運用社區資產連結,在病人往生後家屬的支持與悲傷關懷,更是社工師可扮演重要的角色,社工師從傳統的資源提供者,發揮成為各種資產的促發者。
《慈悲善終》由多位社工師共同撰寫,分享他們經歷的不同個案,每個個案後更加入專業討論,在日誌中除了感受到社工師的用心外,同時亦能了解到社工師具體的工作,處處可見社工師在安寧團隊中的重要。
【推薦序二】聞聲救苦社工師,圓滿身心靈全面照顧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社會服務室設置在醫院一樓大廳旁,最容易接近來院的病人與家屬的地點。
入門牆上掛著「聞聲救苦」牌匾,是證嚴法師對介於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中間的社工師,契入菩薩行的讚歎與殷切提醒。
▲社工師帶領醫療志工,全方位引導生命課題
聞聲救苦在佛教是觀世音菩薩的悲願,《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記載:觀世音菩薩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因為修行的功德力,只要眾生有難,虔誠一心稱觀世音聖號,菩薩即時聞聲救苦。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也指出: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證嚴法師體悟「因貧而病、因病而貧」而推動醫療,在醫院聚集的病苦眾生,人人皆有其因緣果報,當醫護團隊面對處理疾病時,社工師便帶領醫療志工從身心靈關懷梳理他們的因緣,尤其在醫療已達極限,將結束此生時,全方位地引導病人與家屬面對生命的課題。
的確,面對死亡,病人與家屬或多或少都存在惶恐,因為下階段往哪裡去都是個未知。經常困於未知,生死兩方無法放下恩怨情仇,又留下遺憾。
社工師能夠引導病人與家屬,認真去「道謝、道歉、道愛、道別」,兩無遺憾地走向下個人生階段。這也是觀世音菩薩度化人間的面向。
▲法布施,帶領病人與家屬圓滿身心靈
證嚴法師鼓勵弟子要「法布施」,幫助導正社會觀念。
感謝社會服務室的社工師群將帶領病人與家屬圓滿身心靈的過程,集結成書──《慈悲善終:社工師的臨床陪伴日誌》,不只讓大眾瞭解安寧緩和中靈性提升的關照層面,瞭解社工師專業介入處理的方法,更明白人生走向臨終還是有積極努力的空間。
書中十五個案例,分別照顧「生安」、「心安」、「靈安」三大面向,娓娓道來讓人滿心溫暖,也道盡生命終了絕非消極哀淒,而有更正向的意義。
從經濟協助、消除心結、醫療陪伴,都看見社工師的柔軟、悲心與慈愛。各種年齡的人都可能遭遇死亡、各個生命角色也都需要學習面對生命無常。案例引導了讀者的思考,深一層面對生命課題,從別人的經驗學到方法,進一步提升生命價值。
有幸先睹為快,跟著個案故事熱淚盈眶,卻也在讀畢時都看到光明的希望,相信有機會看到這本書的讀者,一定如我欲罷不能,深繫著這些個案的啟發。領導台中慈濟醫院同仁時,我設定了一個願景,期待這座醫院是「會說故事的醫院」,藉由故事鼓勵不同的人在專業崗位付出,藉由故事提升自己的性靈激發助人利他的勇氣,從外在聆聽理解故事,內化到能知行合一的實踐,自然能夠提升全面的醫療品質。
真實故事的揭露,如同大愛電視的大愛劇場都是真人實事,惕勵人心、教化社會。願案例的揭露,給我們信心、毅力、勇氣,面向社會學做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去聞聲救苦!
【總序】生、心、靈的全方位照顧,醫病間最溫暖的後盾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社工師 林怡嘉、吳宛育
社會工作是一門處理社會心理、家庭系統的專業,所以往往更貼近民眾的需求。
在醫院裡,醫護團隊、病人、家屬常因就醫期間家庭照顧、經濟困難、醫病溝通等因素找上社工師,期盼社工師協助個人及家庭面對疾病的情緒調適、生活適應等問題解決,讓熟悉「醫院端」與「病人端」兩方觀點的社工師,可以擔任一個橋樑角色,協調病人與家庭間、醫療團隊與病人間的需求。
▲安寧共同照護的臨床現場,社工師的陪伴故事
《慈悲善終:社工師的臨床陪伴日誌》集結了台中慈濟醫院社工師們在安寧共同照護上臨床十五個故事,希望讓讀者多了解臨床現場、社工師角度,以及善終期待等,當遇到他人有類似情境時,可以分享一些正確資訊。
讀者在此書中,也可以看到社工師們如何陪伴處遇臨床上生老病死、跨專業的溝通、不理智的病人家屬、團隊的要求等。
回頭想想,有時壓力真的蠻大的,但往往就是幾個個案,讓我們會笑、會感動流淚,而一直留在這個工作崗位上。
開始閱讀文章之前,想要先解釋一下安寧療護。安寧療護服務,是由醫護社心等專業組成,一般可以分為住院安寧療護、安寧共同照護,以及居家安寧療護。
住院安寧療護,是指入住到專屬的病房,例如心蓮病房;安寧共同照護,即在原急性病房(非安寧病房),原醫療團隊與安寧療護專科共同協助;居家安寧療護,即指安寧團隊人員到病人家中,提供居家訪視緩解病人末期症狀。
本書病人多數選自接受安寧共同照護服務者,之所以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有時我們常說轉到安寧病房的病人是幸福地,因為安寧病房有更多人、更多專業在關注病人的善終。但是安寧病房病床數有限,倘若此時,安寧共同照護的介入,便是讓無法在安寧病房善終的病人,仍可獲得適當的症狀控制,包括社會心理照顧、靈性照顧等。
▲陪伴之路,讓往生者靈安、生者心安
然而,安寧共同照護也尚有許多問題要克服,例如原團隊和安寧團隊協調合作、病人及家屬面對善終的意願、出院準備等因素,讓希望在原急性病房獲得安寧善終的人,仍有許多更困難複雜的情境要克服。
因此,我們便期待集結以一些在急性病房裡,社工師協助安寧共同照護的真實故事,呈現出團隊如何陪伴病人或家屬獲得善終,讓往生者靈安、生者心安。
在安寧療護裡,我們常關注的是「身、心、靈」,但從社工師的角度來看,我們關注更多是「生命」,所以在本書的編排上分為「生、心、靈」三大部分。也許這三者之間,或許並沒有那麼清楚的分野,因為社工師們在關注「生」的同時,也會關注「心」;關注「心」,也會關注「靈」。
《慈悲善終》的出版,要感謝的人很多。
首先,要先感恩所有我們曾陪伴過的病人與家屬,感恩你們願意讓我們參與這段生命的最終旅程,跟我們分享這些旅程風光與旅人心情;感恩辦公室同仁──張李基助專,因為妳幫我們處理了無數大小庶務,讓我們可以專心地服務病人;感恩癌症關懷志工們啟業至今持續陪伴,有你們幫忙發現案家需求、穿針引線,或者延續社工師及團隊的服務計畫,病人及家屬因此可以獲得更圓滿的五全照顧。
感恩 證嚴法師創辦「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台中慈濟醫院,讓強調以人為本的社工師,更有機會在此發揮專業;感恩院長室主管一直是我們最大後盾;感恩玉雲媽、娟娟、人文組及志工組家人;感恩公傳室謝明錦主任協助引介出版社,並且還親自協助潤稿,也感恩博思出版社給了很大的空間讓我們發揮。
我們的辦公室很有愛,雖然常常以取笑對方為樂,但更很多的時候,面對生死無常感到脆弱時,我們又發揮社工師特質來當彼此的後盾。謝謝你們,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覺真好!
序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社工師 林怡嘉、吳宛育
社會工作是一門處理社會心理、家庭系統的專業,所以往往更貼近民眾的需求。
在醫院裡,醫護團隊、病人、家屬常因就醫期間家庭照顧、經濟困難、醫病溝通等因素找上社工師,期盼社工師協助個人及家庭面對疾病的情緒調適、生活適應等問題解決,讓熟悉「醫院端」與「病人端」兩方觀點的社工師,可以擔任一個橋樑角色,協調病人與家庭間、醫療團隊與病人間的需求。
▲安寧共同照護的臨床現場,社工師的陪伴故事
《慈悲善終:社工師的臨床陪伴日誌》集結了台中慈濟醫院社工師們在安寧共同照護上臨床十五個故事,希望讓讀者多了解臨床現場、社工師角度,以及善終期待等,當遇到他人有類似情境時,可以分享一些正確資訊。
讀者在此書中,也可以看到社工師們如何陪伴處遇臨床上生老病死、跨專業的溝通、不理智的病人家屬、團隊的要求等。
回頭想想,有時壓力真的蠻大的,但往往就是幾個個案,讓我們會笑、會感動流淚,而一直留在這個工作崗位上。
開始閱讀文章之前,想要先解釋一下安寧療護。安寧療護服務,一般可以分為住院安寧療護、安寧共同照護,以及居家安寧療護。
住院安寧療護,是指入住到專屬的病房,例如心蓮病房;安寧共同照護,即在原急性病房(非安寧病房),原醫療團隊與安寧療護專科共同協助;居家安寧療護,即指安寧團隊人員到病人家中,提供居家訪視緩解病人末期症狀。
本書病人多數選自接受安寧共同照護服務者,之所以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有時我們常說轉到安寧病房的病人是幸福地,因為安寧病房有更多人、更多專業在關注病人的善終。但是安寧病房病床數有限,倘若此時,安寧共同照護的介入,便是讓儘管無法在安寧病房善終的病人,仍可獲得適當的症狀控制,包括社會心理照顧、靈性照顧等。
▲陪伴之路,讓往生者靈安、生者心安
然而,安寧共同照護也尚有許多問題要克服,例如原團隊和安寧團隊協調合作、病人及家屬面對善終的意願、出院準備等因素,讓希望在原急性病房獲得安寧善終的人,仍有許多更困難複雜的情境要克服。
因此,我們便期待集結以一些在急性病房裡,社工師協助安寧共同照護的真實故事,呈現出團隊如何陪伴病人或家屬獲得善終,讓往生者靈安、生者心安。
在安寧療護裡,我們常關注的是「身、心、靈」,但從社工師的角度來看,我們關注更多是「生命」,所以在本書的編排上分為「生、心、靈」三大部分。也許這三者之間,或許並沒有那麼清楚的分野,因為社工師們在關注「生」的同時,也會關注「心」;關注「心」,也會關注「靈」。
《慈悲善終》的出版,要感謝的人很多。
首先,要先感恩所有我們曾陪伴過的病人與家屬,感恩你們願意讓我們參與這段生命的最終旅程,跟我們分享這些旅程風光與旅人心情;感恩辦公室同仁──張李基助專,因為妳幫我們處理了無數大小庶務,讓我們可以專心地服務病人;感恩癌症關懷志工們啟業至今持續陪伴,有你們幫忙發現案家需求、穿針引線,或者延續社工師及團隊的服務計畫,病人及家屬因此可以獲得更圓滿的五全照顧。
感恩 證嚴法師創辦「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台中慈濟醫院,讓強調以人為本的社工師,更有機會在此發揮專業;感恩院長室主管一直是我們最大後盾;感恩玉雲媽、娟娟、人文組及志工組家人;感恩公傳室謝明錦主任協助引介出版社,並且還親自協助潤稿,也感恩博思出版社給了很大的空間讓我們發揮。
我們的辦公室很有愛,雖然常常以取笑對方為樂,但更很多的時候,面對生死無常感到脆弱時,我們又發揮社工師特質來當彼此的後盾,謝謝你們,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覺真好!
【推薦序一】社工師引導陪伴,協助病人圓滿人生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全人照顧、以病人為中心……,都是我們對病人與家屬照護追求的目的,但傳統以醫療為主導的體系下,強調處理身體上的變化,但對於病人及家屬的心理、社會、靈性部分,一般的臨床醫護人員,不容易在忙碌的臨床照顧上認知到病人與家屬深層的需求。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這些問題比生理變化更難處理,而我們並沒有足夠的人力與訓練,更沒有足夠的敏感度,去發現問題的根源。
▲社工師抽絲剝繭,完成病人臨終心願
《慈悲善終:社工師的臨床陪伴日誌》藉由多位社工師陪伴日誌,讓我們更了解到病人與家屬的整體需求,生活與人際互動的點點滴滴,看似與醫療無關,卻是病人最關切的問題。
每一個故事都呈現了不同的人生,阿琴在生病後以病友身份參與志工服務,正向面對個人的病痛,實踐了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社工師巧妙的協助她完成了所期待的角色。
武哥在表面堅強但卻有深深的無奈,各種不幸接踵而來引發輕生行動,社工師必須敏感地處理,在維持病人的尊嚴下完成病人的心願。
阿雅則是典型的困難病人,以生氣作為溝通的模式,生氣的表現通常一種繼發性的情緒,在背後有其他的原因,社工師耐心抽絲剝繭,找到病人埋在心底對死亡的恐懼……。
▲運用社區連結,給予家屬悲傷關懷
社工師在緩和照顧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連接了醫療場域與社區場域的轉換,滿足了病人與家屬在實際生活面與心理靈性面,台灣的緩和安寧照顧,在國際上已有高水準口碑,但國內社工師的發展,仍有很大的空間。
新一波的緩和安寧運動,不只針對末期癌症或器官衰竭,同時對重度衰弱或失智長者亦是照顧對象,他們被照顧的時間更久,大部分在社區中生活,較過去以癌症末期為主的照顧不同,他們對心理社會靈性有更多的需求;倡議全球慈悲關懷社區運動的Allan Kellehear 教授,本身是一位社會學教授,他一直鼓勵重症末期病人能在社區中尊嚴獨立生活,社區中彼此的關懷照顧,充分運用社區資產連結,在病人往生後家屬的支持與悲傷關懷,更是社工師可扮演重要的角色,社工師從傳統的資源提供者,發揮成為各種資產的促發者。
《慈悲善終》由多位社工師共同撰寫,分享他們經歷的不同個案,每個個案後更加入專業討論,在日誌中除了感受到社工師的用心外,同時亦能了解到社工師具體的工作,處處可見社工師在安寧團隊中的重要。
【推薦序二】聞聲救苦社工師,圓滿身心靈全面照顧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社會服務室設置在醫院一樓大廳旁,最容易接近來院的病人與家屬的地點。
入門牆上掛著「聞聲救苦」牌匾,是證嚴法師對介於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中間的社工師,契入菩薩行的讚歎與殷切提醒。
▲社工師帶領醫療志工,全方位引導生命課題
聞聲救苦在佛教是觀世音菩薩的悲願,《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記載:觀世音菩薩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因為修行的功德力,只要眾生有難,虔誠一心稱觀世音聖號,菩薩即時聞聲救苦。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也指出: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證嚴法師體悟「因貧而病、因病而貧」而推動醫療,在醫院聚集的病苦眾生,人人皆有其因緣果報,當醫護團隊面對處理疾病時,社工師便帶領醫療志工從身心靈關懷梳理他們的因緣,尤其在醫療已達極限,將結束此生時,全方位地引導病人與家屬面對生命的課題。
的確,面對死亡,病人與家屬或多或少都存在惶恐,因為下階段往哪裡去都是個未知。經常困於未知,生死兩方無法放下恩怨情仇,又留下遺憾。
社工師能夠引導病人與家屬,認真去「道謝、道歉、道愛、道別」,兩無遺憾地走向下個人生階段。這也是觀世音菩薩度化人間的面向。
▲法布施,帶領病人與家屬圓滿身心靈
證嚴法師鼓勵弟子要「法布施」,幫助導正社會觀念。
感謝社會服務室的社工師群將帶領病人與家屬圓滿身心靈的過程,集結成書──《慈悲善終:社工師的臨床陪伴日誌》,不只讓大眾瞭解安寧緩和中靈性提升的關照層面,瞭解社工師專業介入處理的方法,更明白人生走向臨終還是有積極努力的空間。
書中十五個案例,分別照顧「生安」、「心安」、「靈安」三大面向,娓娓道來讓人滿心溫暖,也道盡生命終了絕非消極哀淒,而有更正向的意義。
從經濟協助、消除心結、醫療陪伴,都看見社工師的柔軟、悲心與慈愛。各種年齡的人都可能遭遇死亡、各個生命角色也都需要學習面對生命無常。案例引導了讀者的思考,深一層面對生命課題,從別人的經驗學到方法,進一步提升生命價值。
有幸先睹為快,跟著個案故事熱淚盈眶,卻也在讀畢時都看到光明的希望,相信有機會看到這本書的讀者,一定如我欲罷不能,深繫著這些個案的啟發。領導台中慈濟醫院同仁時,我設定了一個願景,期待這座醫院是「會說故事的醫院」,藉由故事鼓勵不同的人在專業崗位付出,藉由故事提升自己的性靈激發助人利他的勇氣,從外在聆聽理解故事,內化到能知行合一的實踐,自然能夠提升全面的醫療品質。
真實故事的揭露,如同大愛電視的大愛劇場都是真人實事,惕勵人心、教化社會。願案例的揭露,給我們信心、毅力、勇氣,面向社會學做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去聞聲救苦!
目次
【推薦序一】社工師引導陪伴,協助病人圓滿人生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推薦序二】聞聲救苦社工師,圓滿身心靈全面照顧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總序】生、心、靈的全方位照顧,醫病間最溫暖的後盾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社工師 林怡嘉、吳宛育
第一部 生安──安穩生活,重拾力量
我們應檢視自己,期待一個怎樣的善終過程,絕非僅限於瀕死階段,而是從末期開始,既已無可治癒,若能經由安寧緩和醫療協助減緩因為症狀所帶來的不舒服,保有基本的生活品質,才能讓病者安適,家屬放心。
陪伴過程雖然留下一些感傷,卻帶來面對過去、理解當下、走向未來的力量,「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單是臨終病人的功課,也是家屬與自己和解的開始。
捨得,不捨得,原來病人的慈悲與心安,才是家人期待的善終。
01 草伯,一生漂泊孤老的浪子|郭哲延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事前準備與事後關懷,讓入住機構的長者仍感被愛
02四道人生,兩代糾結的生命功課|劉佳宜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家庭衝突無解題,Mission I'm-possible?!
03終止無效醫療,撤除維生醫療|蔡靜宜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陪伴撤除維生醫療的抉擇及過程
04 還是被急救插管了!|吳宛育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該急救,還是得急救!
05 阿彥的願望|蔡靜宜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器捐大捨善行,大愛讓生命無憾
第二部 心安──安頓情緒,停止折磨
從罹癌開始,癌症病人面臨身、心、生活的改變與衝擊,心理上的痛苦往往比一般人來得高。根據統計,自殺率更是高於一般人。
當身體遭受病魔摧殘,心理該如何平安?
當病人說:「我沒有活下去的理由!」最重要的是以開放接納的態度,了解病人的想法及感受,不急著批判,運用傾聽的力量,或許可能是一種改變的契機,也才能夠停止雙向的折磨,走向「善終」的積極意義──好好活著、心存善念、身行好事。
01拿生氣,懲罰自己的阿雅|吳宛育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生存姿態的同理與面對
02十歲小太陽|賴佩妤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當父母面對子女死亡,該怎麼做?
03 愛過很多人,卻忘了愛自己的武哥|吳宛育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避免無意義感自殺,多些關心和陪伴
04可不可以,不要繼續加油了?|許秀瑜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病情告知,有助邁向善終準備
05 我想為妳活到最後一刻|吳宛育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病人自主權利法,寫下自己的善終期許
第三部 靈安──安靜沉著,轉念昇華
安寧療護強調「四全照顧」:全人、全程、全隊、全家。其中,全人照顧指的是「身體、心理、心靈」三方面的關注與照顧。
若能在與病人互動過程中,保持對上述課題的敏感度,透過傾聽、同理、適時行動、轉介尋求社工師或其他團隊人員等方式,共同協助促成病人態度價值的轉念,進而緩解病人心靈的困擾,就是很好的靈性照顧。
同時,透過病友們長期相處互動之下,啟發團體動力,進而安靜沉著,轉念昇華,達到靈性的需求與照顧。
01 超越疾病,我也可以是朵向日葵!|林怡嘉 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病友共伴靈性照顧
02 阿嬤,我要您好好活著!|吳宛育 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家長是孩子的信仰,關於兒童靈性陪伴
03我還年輕,捨不得走……|郭哲延 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看見新移民,協助外籍配偶面對死別
04 堅持為善,無限放大的父愛|林怡嘉 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靈性圓滿是雙方面,彼此都要考量
05你盡力了,也讓我盡最後一份力!|林怡嘉 社工師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四全照顧,帶來靈性安定
【附錄】慈悲善終,圓滿因生病而匯聚的人生
社工師引導病人與家屬,認真去「道謝、道歉、道愛、道別」,兩無遺憾地走向下個人生階段。
團隊成員透過「慈悲善終」,從經濟協助、消除心結、醫療陪伴,展現社工師的柔軟、悲心與慈愛,期許大眾瞭解安寧緩和中靈性提升的關照層面,瞭解社工師專業介入處理的方法,更明白人生走向臨終還是有積極努力的空間。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介紹
本書作者群簡介.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團隊
書摘/試閱
第一部 生安──安穩生活,重拾力量
♟我們應檢視自己,期待一個怎樣的善終過程,絕非僅限於瀕死階段,而是從末期開始,既已無可治癒,若能經由安寧緩和醫療協助減緩因為症狀所帶來的不舒服,保有基本的生活品質,才能讓病者安適,家屬放心。
陪伴過程雖然留下一些感傷,卻帶來面對過去、理解當下、走向未來的力量,「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單是臨終病人的功課,也是家屬與自己和解的開始。
捨得,不捨得,原來病人的慈悲與心安,才是家人期待的善終。♟
01 草伯,一生漂泊孤老的浪子
文:郭哲延社工師
{一進病房,第一眼看到的草伯,身上充滿刺青,江湖大哥般瀟灑的坐姿,讓我震懾了一會兒。
但再細細的聊過後,說得一口流利國語的草伯,草伯肚裡很有料、是個會思考的聰明人……。}
認識草伯,是因為護理師擔心低收入戶的他經濟難負擔醫療費用,於是就和我聯繫了。
眼前這個六十七歲,抽菸、喝酒的先生,早年是混幫派的少年兄。四十多年前,在妻子懷孕時離婚,雖然曾在幾次因緣際會下見過孩子,但或許是愧疚感,讓草伯一直不敢打擾孩子,就算病情每況愈下,仍然堅持著,孑然一身。
因為吃不下東西,吞嚥困難容易嗆到,近一個月來體重快速下降,身體也變得虛弱無力,住院檢查後診斷是食道癌,而這也是草伯首次知道自己的真實病況。
草伯在民國四十幾年念省中,還考上大學土木工程系,在那年代是十分不容易的,但大學時期的他卻加入幫派,成日打架鬧事,最終被學校強制退學,甚至進出牢房,身上的刺青也成了他年少輕狂的印記。
▲出院盤算,竟是一場空?
「疾病」,往往是我們接觸病人及家屬之間一切因緣的開始。
透過病情討論、後續照顧安排等等事務,漸漸地織出病人生命的脈絡圖,眼前的草伯,也因食道癌攤開了他那叱吒一時,卻也孤寂寥落的生命史。
醫師擔心隨著病情發展,草伯最終可能無法由口進食,所以幫草伯做了胃造口,透過管子來補充草伯所需的營養,然而管路的照護對於身體虛弱且近七十歲獨居老人而言,是我與團隊的掛慮:就算草伯能自己灌食,那安全呢?感染風險呢?
於是,我問了草伯:「如果能出院,你有什麼打算?」
「去我姊姊那住吧,我已經把房子退了!」這一打探,才知道原來草伯所規劃好的藍圖,正是出院後住到姊姊家去。而且入院前草伯就退了原本的租屋處,所有家當也都先由外甥拿回姊姊家。
草伯的肯定,讓我們放下了原本懸著的一顆心,聽起來姊姊很照顧他,連退租後的家當都搬過去了。但為了確認草伯身上的管路,可以得到更適切的照顧,還是打了通電話給姊姊,
「哪有可能乎他返來住?阮家不可能乎他返來住啦!房子太小,擱工作沒閒,沒有人可以給他照顧啦!(台語)」七、八十歲的姊姊激動地說著。
再細問之下才知道,草伯姊夫身體狀況也不理想,日常都需家人照顧,加上從事果農的他們,更無多餘的心力可以照顧草伯,站在醫院社工師的立場,我轉述了草伯的期待,並請姊姊來醫院,讓草伯知道家中的難處。
▲錯誤期待,換來最深的無奈
擔心這樣的結果,對草伯來說是很大的衝擊,在家屬來之前,我先到病房一趟。
「我跟姊姊聯絡過了,聽起來姊姊年紀大了,她可能沒辦法幫你灌食,即使她幫你,可是胃造口必須注重清潔,她在務農也許有些細菌,你很容易被感染。」我試著從照顧問題的角度切入,引導草伯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沒關係,我可以自己灌,我要回姊姊家!」
「假如真沒辦法,養護中心呢?那邊有專業的人可以幫你灌,我可以幫你聯絡社會局,一起幫你找找啊!」想盡各種理由,探探草伯的感受,或許還有其他的想法,然而這時的草伯,仍陷在「姊姊一家都很尊重我,也願意幫我」的錯誤期待裡。
過了一個週末,我再次前往探訪。
「昨天外甥來找我,他們可能沒辦法照顧我,而且姊姊年紀也大了,好像會很麻煩他們。」草伯間接的語氣暗示,可能沒辦法如其所願了。
過幾天,巧遇來醫院的外甥,並在病房外談了一會兒,
「我們不可能讓他回我家!他只是我舅舅,你懂吧!」外甥態度十分強硬,口氣堅決。
回到病房後,「阿舅啊,你的狀況返到家,沒人顧很危險啊!要去乎人顧啦!(台語)」與剛剛那果斷拒絕的口氣迥然不同,這也難怪草伯內心一度充滿著期待……。
▲輕狂過往,如今流下男兒淚
三方達成共識後,轉介社會局,協尋機構的責任也落到我身上,過程中草伯不時出現「那邊會不會沒人照顧?會不會很無聊?」等擔心言語,想必是他內心的掙扎,仍期待著到姊姊家是否還有實現的渺茫希望,縱使我有再多不捨,面對無扶養義務責任的手足,我也只能用更多的時間讓草伯知道養護中心的好處。
唯一一次看見草伯哭泣,是在與外甥碰面的後幾天。那日,草伯敘說著自己年少輕狂的荒唐事蹟。
「以前我很不會想,常常打架、鬧事,進出監獄,都是姊姊幫我擦屁股,我連累了姊姊,很懊悔,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她……。」說著說著,草伯的男兒淚也跟著潸然落下。
縱使得知自己罹患癌症,草伯也總是故作灑脫。
「能治就治吧,生命就是這樣,死了就死了,乾脆一點,活到六十七了,也夠了。」我想或許是受到早年幫派生活的影響,灑脫正是草伯看待生命的態度。但這樣的氣勢,在面臨「姊姊」這二字時,再多的瀟灑,也都瞬間瓦解。
那些流下的淚水,正也代表著心中無限的悔恨,對家人的千言萬語。
住院的第十四天,草伯順利地出院了,這天,是由外甥陪著草伯出院,也一同陪著草伯住進未來的「家」。
▲姊弟遠望,褪色且拉遠的親情
因草伯的狀況需要特製營養品,於是在草伯入住安養中心後,也銜接了居家安寧團隊,由安寧居家護理師指導機構人員如何使用。
而安寧居家護理師約每隔一至二個星期,就會將營養品送至機構,同時協助消毒、清理傷口。
然而共照師第一次前往探視時,轉述了機構傳來的訊息:「其實草伯出院入住後一兩天,姊姊與外甥一同前往探視,但姊姊只站門口,始終未踏入機構半步,草伯遠遠地看著姊姊,最後再眼睜睜看著姊姊將門拉上、離開。」
腦海中,不免浮上當時的情景,是多麼令人心酸……。
我並不責怪姊姊無情,或許真是草伯的年少輕狂,也或許是曾經發生過的難言之隱,更或許是目前的確已無多餘心力再像往日般全力相助,讓姊弟間的情誼日漸褪色,拉遠了親情的距離。
然而,對於草伯來說,姊姊是他此生唯一的支柱,但這支柱,也剩下遠觀對望。
▲裊裊香菸,橘子成為一種思念
因著這一份擔憂,促使我與共照師一同前往探視,雖然草伯再瘦了一圈,但還算有活力,我陪著他走到對面的超商買香菸,雖然很多人會責問:「都已經生病了,為什麼還要抽菸?」可是對一個癌末的草伯而言,這也是他僅存的一點「做自己」。
不愧是走過幫派的,草伯海派的個性依然存在。
「來!這些你拿去!」草伯看著店員手上找回的香菸零錢跟發票,並用眼神示意著我。
「這些錢,你留著就好,發票我拿去,中一千萬的時候再分給你!」我從店員手上接過零錢,放到草伯手中。
再看到草伯買了手機預付卡的儲值點數。
「為什麼想要儲值,你在這邊會打給誰嗎?或者你會擔心誰要打給你嗎?」
「我擔心……,我姊姊有什麼事情要找我的時候,她會聯絡不到我!」草伯緩緩地用手,不流利地嘗試著儲值,我不忍心的接過手機,三兩下的完成儲值。
「來!你幫我打通電話,叫我姊姊拿二箱橘子來,我們家種的橘子很好吃,叫她拿一箱來給你,另一箱你就拿去分給護理師她們。」草伯依然瀟灑地說著。
看著草伯,我連打了三通電話,但都沒人接應。這二箱橘子,是草伯對姊姊的思念,期待姊姊再來看看他的期盼。
我們倆站在馬路口,我陪他抽著菸,其實我不愛菸味,更別說抽菸了。所以還是不免嘮叨幾句:「少抽一點啦。」
「我抽的這不是菸,是一種感覺……。」草伯依舊瀟灑。
我們話不多,而我就這樣靜靜地站在旁邊陪著、看著他。
草伯抽著菸,看向遠方。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但心裡其實很脆弱,渴望著、期盼著姊姊的到來,這支菸,草伯其實只抽了兩口……。
回到醫院,我也嘗試再打電話給姊姊,只是想告訴她,其實草伯的時間不太多了。只是電話那一頭總是「嘟……嘟……嘟……您撥的電話──」的回應著。
電話,沒有接。橘子,沒有到。
▲直至最後一刻,仍然掛心姊姊
人,還是沒有來。
後來安寧居家護理師告訴我,草伯的狀況惡化了,最多只能從病床起來移到輪椅,沒辦法再像之前那樣走出去……。
當我再次看到日漸消瘦的草伯,大概猜得到草伯所剩的時日不多,推著輪椅帶草伯外出,陪他坐在機構外面的馬路旁,他依然再點了根菸。
「以後如果我走的話……。」草伯突然把話說到這邊,停頓了一下。
「嗯,你有什麼想法呢?」聽到這,以為草伯可能要跟我交代後事,後續想要如何安排什麼的。
沒想到他接著說:「如果我走的話,我姊姊年紀也大了,尿布很貴很多錢,你可不可以幫幫她?」
「她有兒子,兒子會幫她啊,你放心,那你自己呢?怎麼不多為自己想想?」
「生命就這樣啊,時間到了,就是該走了。」對自己、對生命,草伯依然瀟灑。
草伯依舊拿出他那老舊的貝殼式手機,這次看到已經快解體了,希望我再為他撥電話給姊姊,我焦急,也不捨。只是不管是用他的手機,或是用我的手機撥打,甚至打給他外甥,結果都是一樣:「嘟……嘟……嘟…,您的電話將轉接語音信箱──」
這一次,草伯手上的菸,只抽了一口。
幾天後,團隊就收到草伯在睡夢中辭世的消息,我知道,草伯到最後一刻,盼望的還是姊姊,雖然依然沒有達成。但值得欣慰的是,草伯在睡夢中安詳地離開,根據護理之家人員的轉述:「大概是睡下了以後,隔天早上機構的人才發現他已經斷氣了……。」
沒有太多痛苦,連最後的離去也仍是那樣灑脫,對草伯來說,也算是另外一種圓滿吧!
<BOX>【人間安寧.陪愛無悔】
▲──事前準備與事後關懷,讓入住機構的長者仍感被愛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台灣在二○一八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自二○一七年一月起台灣開始實施「長照2.0」,只要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或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或五十五至六十四歲原住民,或是五十歲以上失智症者,且符合失能條件者,即可申請。
在「長照2.0」中,包含了居家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居家無障礙改造等,期待透過長照的介入,降低家屬照顧失能者的負擔與壓力,讓主要照顧者得以有喘息的時間與空間。
然而,也因應著少子化的影響,家中壯年人口往往都是工作人口,當家中長輩因失能程度嚴重,導致生活無法自理,時時須有專人在旁照顧時,在現實經濟壓力與照顧人力的考量下,護理之家、養護中心、安養中心等機構式照顧,成了家屬常見的選擇項目,但長輩的接受程度往往成了關鍵,更是成為家屬兩難的一部分。
心理學者艾瑞克森(E.Erikson)所提出的「社會心理發展八階段」中,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正處於「完美無缺與悲觀绝望」的衝突,此時的我們已經進入人生的最後一章,開始回顧、檢視一生,而多數長輩都期待能夠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頤養天年,回顧過去、懷舊曾經,而新事物、新環境的學習與適應,往往加深長輩們的不安。
「被遺棄的感覺」,是一般長輩聽到「護理之家」、「養護中心」、「安養中心」時,常會有的刻板印象。
對此,事前討論、長輩意願探問,與長輩一同實地走訪、短期試住,或是從日間照顧中心開始,循序漸進地讓長輩慢慢熟悉陌生的環境,往往會比不告訴長輩,讓一切「船到橋頭自然直」更適當。
入住後,家屬定期的探視、不間斷的關心,甚至不定期的陪同外出,也可以讓長輩感到家屬們的「在乎」,降低「被遺棄感」。或許時代的變遷、社會及家庭型態的改變,造成這一代決策的差異,但不變的卻是人們渴望「被愛、被在乎」的心,如同故事中的草伯,一直盼著姊姊的到來……。
得獎作品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