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作曲家群像08:孟德爾頌
商品資訊
系列名:藝術生活
ISBN13:9789578393585
替代書名:The Illustrated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Mendelssohn
出版社:足智文化有限公司
作者:莫賽爾‧莫襄斯基
譯者:陳素英
出版日:2019/12/13
裝訂/頁數:平裝/198頁
規格:24cm*17cm*1.2cm (高/寬/厚)
重量:473克
定價
:NT$ 380 元優惠價
:90 折 342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 維多利亞女王讚揚他是「了不起的天才,……如此討人喜歡而和善。」
◆ 每逢婚禮所演奏的《結婚進行曲》實際上是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的一首配樂,而作者正是孟德爾頌!
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巴托第(1809-1847)在生時被視為是一位傑出的天才音樂家,是德國作曲家、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甚受維多利亞女皇喜。他的天賦異稟是無庸置疑的。他9歲時就表現出不尋常的純熟技巧;10歲便已是早熟的作曲家。而古典文學也在孟德爾頌的作品中有著重大的影響,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作品第20號),部份受到歌德《浮士德》詩句的啟迪。17歲時,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序曲。舒曼讚譽道:「這部作品有年輕的才情。這位成熟大師在靈感飛揚時,首次展翅高飛。」,甚至有學者認為,即使威爾第的歌劇《奧泰羅》或《法斯塔夫》都不能如此完整地捕捉到莎士比亞的真髓。這序曲不但為浪漫主義作曲家描繪神話仙境提供先例,也獨創了無言歌的鋼琴曲體裁,對於標題音樂和鋼琴藝術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啟示價值。
十九世紀的巴哈復興運動,孟德爾頌更展現出他非凡的音樂詮釋能力與指揮才華,他以弱冠之齡,勇敢擔起指揮巴哈《馬太受難曲》的重任,因而興起了人們更重視前人音樂的風潮,這是對古典音樂另一重要貢獻,也獲得「巴哈專家」的雅號。二十六歲時,當上了德國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指揮,在他的帶領下,萊比席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成為歐洲的頂尖樂團,從兩百年前到現在,依舊是世界數一數二的樂團!
孟德爾頌的祖父摩西出身低微,赤手空拳地來到普魯士的首都柏林打天下,成為聞名遐邇的哲學家與思想家;他的父親亞伯拉罕則在銀行界竄起,累積了許多財富。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大概就數他出身豪門,以及不虞匱乏的一生,他父親過世後更是如此。他身為銀行家之子,生來就比其他作曲家享有更舒適而富裕的生活,雙親亞伯拉罕和麗亞對孩子期望甚殷,給孩子的衣食也確實豐腴無缺。打從出生起,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便為他而備;衣服、譜紙、文具,全是最好的,也因如此,他的音樂大多具有明朗、光輝的性質,將浪漫的柔情注入古典形式之中,作品所呈現出的精緻幽雅韻味,以及貴族般的氣息,正好反應他幸福美滿的一生,而有「紈絝子弟中的太陽神」、「史上最幸福的音樂家」的稱號。
在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歐洲,像現在一樣,也很流行出國「遊學」。孟德爾頌和莫札特一樣,從二十歲那年開始,花了三年的時間,足跡踏遍義大利、英國、法國,造訪歐洲各大城市的風景名勝和古蹟。但是他比莫札特幸運的是,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周旋在貴族之間,或觀賞歌劇,或參與音樂會;他也可以驅車下鄉,徜徉於大自然中。許多傑作的靈感都得自旅遊見聞,譬如《蘇格蘭》交響曲(Op 56)、《赫布里登》(0p 90)。他的創作才華不僅表現在交響曲、室內樂上,也為浪漫時期標題性序曲開創了一片天地。
孟德爾頌因常年忙於作曲,訓練樂團,不時又要到各地旅行演出,體力和精神都過度透支,1847年11月4日,這位年僅38歲、「謙虛而單純」的日耳曼音樂王子,十九世紀最耀眼、最迷人的明星隕落了。一名音樂院的英國學生寫道:「到處一片死寂,我們以為是國王駕崩。」三天後,寶琳娜教堂(Paulinekirche)掛上黑布,全日耳曼都開始舉行哀悼禮拜。在海峽彼岸的英國也同感悲傷,維多利亞女王和艾伯特王子也抽空寄了一封言辭真切的悼函給孟氏遺孀賽西爾。
◆ 每逢婚禮所演奏的《結婚進行曲》實際上是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的一首配樂,而作者正是孟德爾頌!
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巴托第(1809-1847)在生時被視為是一位傑出的天才音樂家,是德國作曲家、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甚受維多利亞女皇喜。他的天賦異稟是無庸置疑的。他9歲時就表現出不尋常的純熟技巧;10歲便已是早熟的作曲家。而古典文學也在孟德爾頌的作品中有著重大的影響,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作品第20號),部份受到歌德《浮士德》詩句的啟迪。17歲時,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序曲。舒曼讚譽道:「這部作品有年輕的才情。這位成熟大師在靈感飛揚時,首次展翅高飛。」,甚至有學者認為,即使威爾第的歌劇《奧泰羅》或《法斯塔夫》都不能如此完整地捕捉到莎士比亞的真髓。這序曲不但為浪漫主義作曲家描繪神話仙境提供先例,也獨創了無言歌的鋼琴曲體裁,對於標題音樂和鋼琴藝術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啟示價值。
十九世紀的巴哈復興運動,孟德爾頌更展現出他非凡的音樂詮釋能力與指揮才華,他以弱冠之齡,勇敢擔起指揮巴哈《馬太受難曲》的重任,因而興起了人們更重視前人音樂的風潮,這是對古典音樂另一重要貢獻,也獲得「巴哈專家」的雅號。二十六歲時,當上了德國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指揮,在他的帶領下,萊比席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成為歐洲的頂尖樂團,從兩百年前到現在,依舊是世界數一數二的樂團!
孟德爾頌的祖父摩西出身低微,赤手空拳地來到普魯士的首都柏林打天下,成為聞名遐邇的哲學家與思想家;他的父親亞伯拉罕則在銀行界竄起,累積了許多財富。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大概就數他出身豪門,以及不虞匱乏的一生,他父親過世後更是如此。他身為銀行家之子,生來就比其他作曲家享有更舒適而富裕的生活,雙親亞伯拉罕和麗亞對孩子期望甚殷,給孩子的衣食也確實豐腴無缺。打從出生起,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便為他而備;衣服、譜紙、文具,全是最好的,也因如此,他的音樂大多具有明朗、光輝的性質,將浪漫的柔情注入古典形式之中,作品所呈現出的精緻幽雅韻味,以及貴族般的氣息,正好反應他幸福美滿的一生,而有「紈絝子弟中的太陽神」、「史上最幸福的音樂家」的稱號。
在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歐洲,像現在一樣,也很流行出國「遊學」。孟德爾頌和莫札特一樣,從二十歲那年開始,花了三年的時間,足跡踏遍義大利、英國、法國,造訪歐洲各大城市的風景名勝和古蹟。但是他比莫札特幸運的是,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周旋在貴族之間,或觀賞歌劇,或參與音樂會;他也可以驅車下鄉,徜徉於大自然中。許多傑作的靈感都得自旅遊見聞,譬如《蘇格蘭》交響曲(Op 56)、《赫布里登》(0p 90)。他的創作才華不僅表現在交響曲、室內樂上,也為浪漫時期標題性序曲開創了一片天地。
孟德爾頌因常年忙於作曲,訓練樂團,不時又要到各地旅行演出,體力和精神都過度透支,1847年11月4日,這位年僅38歲、「謙虛而單純」的日耳曼音樂王子,十九世紀最耀眼、最迷人的明星隕落了。一名音樂院的英國學生寫道:「到處一片死寂,我們以為是國王駕崩。」三天後,寶琳娜教堂(Paulinekirche)掛上黑布,全日耳曼都開始舉行哀悼禮拜。在海峽彼岸的英國也同感悲傷,維多利亞女王和艾伯特王子也抽空寄了一封言辭真切的悼函給孟氏遺孀賽西爾。
作者簡介
莫賽爾.莫襄斯基(Mozelle Moshansky)
一位成功的鋼琴家,足跡遍佈歐洲,也在前西德主持廣播節目。他也為古典音樂週報(Classical Music Weekly)和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撰稿。
一位成功的鋼琴家,足跡遍佈歐洲,也在前西德主持廣播節目。他也為古典音樂週報(Classical Music Weekly)和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撰稿。
序
總序
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傳記文學在整個文學及人類文化,占有相當的分量與地位。世界各民族起初以口語傳承民族、部族或原始社會英雄人物的事蹟;有了文字以後,就用筆記載偉大人物的傳記。
傳記因此被認為是歷史學的重要佐證,學界視其為歷史學的分支,極重要的史料。
傳記類書籍在我的藏書裡占了相當的分量,將近1,000本。這些傳記的範圍很廣,包括歷史人物(其實那一個不是歷史人物)、間諜、探險家、發明家、詩人、畫家、建築家等等。其中音樂家傳記就占了三分之二。
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對某個特定人物感興趣時,除了蒐集在學術上受肯定的傳記以外,凡是在書店(幾乎是在國外)看到有關他們的傳記,或從書上讀到另有附人物圖像的好傳記,就會如在田野挖地瓜般,想盡辦法蒐購。結果是,書架上有關馬勒、莫札特的書就各超過100本。馬勒的研究在這幾年成為風氣,除了米契爾(D. Mitchel)及法國人拉•朗格(La Grange)以外,也有一些新近的研究,被挖掘出來的資料越來越多。
音樂家傳記與其他領域傳記最大的不同點,可能是與一般傑出人物的生涯不同。我們從很多傳記上的記載得悉,不少人物屬大器晚成型,如發明家愛迪生兒童時期的智能發展就比較慢;但音樂家與著名數理學者一樣,很早就展現驚人的天才。
依照學者的研究,音樂家的各種特殊技藝、才能,及數理學者驚人的計算能力,最容易被發現。通常一個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受教育及實務工作,從中自覺所長,並集中精力投注於此,才能磨練出才華及成就;但是音樂及數理方面的才華,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上帝的恩寵,頭頂光環,因此很容易被發掘。
幾乎可以斷言,歷史上留名的大作曲家或演奏家,都有過一段神童時期。有些特異才華無法維持太久,過了幾年這種能力就消失。
在東方長幼有序、注重本分倫理的威權之下,天才很難得以發揮,沒有人栽培天才,就沒有天才生存的空間。但在西方有個特別的文化現象,即不管什麼年代都有「期待天才出現」的強烈願望,這可能與西方「等待救世主來臨」的宗教觀有關,西方各國肯定天才,對天才多方栽培的例子不勝枚舉。
有人認為天才不但要是神童,而且創作力必須維持到年邁時期甚至逝世為止;另外一個條件是作品多,而且要對當時及後世有影響才算數。
這樣的條件,令許多夭折的天才只能屈居為才子,無法封為天才。許多人認為天才都是英年早逝,但有些天才很長壽,可見天才夭折的說法,在科學昌明的廿世紀及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是近於妄斷的說法。
音樂家傳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傳;另外是由親友知已或學者所寫的傳記。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特徵之一,就是對超現實的強烈慾望,或因想像所產生的幻想的現實,及由於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超現實兩種不同的極端,因而產生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至上主義。在這種風潮下,自傳及一般傳記中的許多史實,不是將特定人物的幻想,或對人物的期許寫得如事實般,不然就是把紀實寫成神奇的超現實世界。例如莫札特死後不久,早期的傳記往往過分美化莫札特或將他太太康絲坦彩描述為稀世惡妻;貝多芬被捧為神聖不可觸及的樂聖、李斯特是情聖、舒伯特是窮途潦倒、永遠的失戀者。更可怕的是,將邁人廿一世紀的今天,這種陳腔濫調的傳記,還是充斥市面,不少樂迷都被誤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對古樂器的復原工作不遺餘力,利用各種資料、圖片、博物館收藏品及新科技,而有長足的進步,得以重現這些古音。同時因副本或印刷器材的發達,原譜不必靠手抄,使古樂譜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成果, 加上文獻學的發達,以及各種週邊旁述,不同年代的演奏形式、技法漸漸地被分析出來。因此目前要聽所謂純正的巴洛克時期所使用的樂器、原譜、奏法、詮釋,及重現湮沒多年的古樂,已不再是夢想。同樣地,音樂史上的作曲家如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的面目,已經相當準確地重現,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人員,不再只是苦心研究的學者,還包括許多業餘研究的經濟、社會、文化、醫事專業人員,從事精密的考證工作;著名音樂家的健康、遺傳病、死因、經濟收人、人際關係等,都有豐富的史料被發掘出來。因此第二次大戰後所出版的音樂家傳記,與十九世紀浪漫筆調下的描繪相距很遠。
十九世紀傳記中描述的音樂家愛情故事極端被美化,而當時極流行的書簡更是助長了這些故事。十九世紀名人所留下的書簡,有些是吐露內心的真話,有些卻是刻意寫給旁人看的,若要以之作為史料,史學者、傳記作者都要小心取捨。
優良傳記的標準是什麼?見人見智,很難有定論,但一定要忠於史實,不能私自塑造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不能偏頗或限於狹隘的觀點,要考慮時代性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廣泛的文化現象,但也要有自己的史觀。
讀了優良的傳記後,重新聆聽這些音樂家的作品,會增加多層面的體會與瞭解。雖然音樂以音響觸發聽者的想像力,有些是普遍的理念,有些是作曲者強烈主觀所訴求的情感,與作曲家的個性及所追求的目標有密切關係。因此我鼓勵真正喜歡音樂的年輕人,只要有時間,多閱讀傳記。馬勒、莫札特、巴哈的傳記或研究書籍,我各有一百多本,但我還是繼續在買,看起來雖是重複,但每一本都有他們研究的成果,即使是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獨特見解。當然,當作工具書的葛羅夫(Grove)音樂大辭典,都是由樂界的權威人士所執筆,比差勁的傳記可靠,但優良的傳記更富於情感、更有深人的見解,當作工具書也很可靠。
由於喜歡讀傳記,不知不覺中對這些音樂家最後的居所有所知悉。因此旅遊時,我都會去憑弔這些音樂家的墓地或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居所。看到這些文物器具,會讓你像突然走入「時間隧道」般,回到幾百年前的景象,與這些作曲家的心靈交流。那種感觸與感動難以言喻。
旅遊時,我除了參觀美術館、音樂博物館、上劇院、看音樂廳、拍攝大教堂及管風琴外,音樂家的史蹟或墓園都列人行程,會對這些地方產生興趣或好奇,大半是讀了傳記而引發的。
讀好的音樂家傳記,如聽好音樂,對人的一生、才華、成就,可以做烏瞰式的觀察,對同時代人造成衝擊,對後代產生影響,並可以培養人們閱讀歷史的技巧;而且有些文章如文學作品般巧妙雋永,讀來回味無窮。
這套由Omnibus出版的音樂家傳記系列,英文原版我幾乎都有,因為內容比聞名的葛羅夫音樂大辭典更深人,對每一個音樂家所處時代,有清楚的定位,應用最新研究資料,附加適宜的註解及推薦相關書籍,幾乎可以當作工具書,其中有些作者是樂界的權威人士。對音樂家及其作品想要有更深人瞭解或欣賞的有心人,這是一套良好的讀物。
資深樂評人 曹永坤
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傳記文學在整個文學及人類文化,占有相當的分量與地位。世界各民族起初以口語傳承民族、部族或原始社會英雄人物的事蹟;有了文字以後,就用筆記載偉大人物的傳記。
傳記因此被認為是歷史學的重要佐證,學界視其為歷史學的分支,極重要的史料。
傳記類書籍在我的藏書裡占了相當的分量,將近1,000本。這些傳記的範圍很廣,包括歷史人物(其實那一個不是歷史人物)、間諜、探險家、發明家、詩人、畫家、建築家等等。其中音樂家傳記就占了三分之二。
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對某個特定人物感興趣時,除了蒐集在學術上受肯定的傳記以外,凡是在書店(幾乎是在國外)看到有關他們的傳記,或從書上讀到另有附人物圖像的好傳記,就會如在田野挖地瓜般,想盡辦法蒐購。結果是,書架上有關馬勒、莫札特的書就各超過100本。馬勒的研究在這幾年成為風氣,除了米契爾(D. Mitchel)及法國人拉•朗格(La Grange)以外,也有一些新近的研究,被挖掘出來的資料越來越多。
音樂家傳記與其他領域傳記最大的不同點,可能是與一般傑出人物的生涯不同。我們從很多傳記上的記載得悉,不少人物屬大器晚成型,如發明家愛迪生兒童時期的智能發展就比較慢;但音樂家與著名數理學者一樣,很早就展現驚人的天才。
依照學者的研究,音樂家的各種特殊技藝、才能,及數理學者驚人的計算能力,最容易被發現。通常一個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受教育及實務工作,從中自覺所長,並集中精力投注於此,才能磨練出才華及成就;但是音樂及數理方面的才華,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上帝的恩寵,頭頂光環,因此很容易被發掘。
幾乎可以斷言,歷史上留名的大作曲家或演奏家,都有過一段神童時期。有些特異才華無法維持太久,過了幾年這種能力就消失。
在東方長幼有序、注重本分倫理的威權之下,天才很難得以發揮,沒有人栽培天才,就沒有天才生存的空間。但在西方有個特別的文化現象,即不管什麼年代都有「期待天才出現」的強烈願望,這可能與西方「等待救世主來臨」的宗教觀有關,西方各國肯定天才,對天才多方栽培的例子不勝枚舉。
有人認為天才不但要是神童,而且創作力必須維持到年邁時期甚至逝世為止;另外一個條件是作品多,而且要對當時及後世有影響才算數。
這樣的條件,令許多夭折的天才只能屈居為才子,無法封為天才。許多人認為天才都是英年早逝,但有些天才很長壽,可見天才夭折的說法,在科學昌明的廿世紀及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是近於妄斷的說法。
音樂家傳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傳;另外是由親友知已或學者所寫的傳記。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特徵之一,就是對超現實的強烈慾望,或因想像所產生的幻想的現實,及由於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超現實兩種不同的極端,因而產生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至上主義。在這種風潮下,自傳及一般傳記中的許多史實,不是將特定人物的幻想,或對人物的期許寫得如事實般,不然就是把紀實寫成神奇的超現實世界。例如莫札特死後不久,早期的傳記往往過分美化莫札特或將他太太康絲坦彩描述為稀世惡妻;貝多芬被捧為神聖不可觸及的樂聖、李斯特是情聖、舒伯特是窮途潦倒、永遠的失戀者。更可怕的是,將邁人廿一世紀的今天,這種陳腔濫調的傳記,還是充斥市面,不少樂迷都被誤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對古樂器的復原工作不遺餘力,利用各種資料、圖片、博物館收藏品及新科技,而有長足的進步,得以重現這些古音。同時因副本或印刷器材的發達,原譜不必靠手抄,使古樂譜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成果, 加上文獻學的發達,以及各種週邊旁述,不同年代的演奏形式、技法漸漸地被分析出來。因此目前要聽所謂純正的巴洛克時期所使用的樂器、原譜、奏法、詮釋,及重現湮沒多年的古樂,已不再是夢想。同樣地,音樂史上的作曲家如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的面目,已經相當準確地重現,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人員,不再只是苦心研究的學者,還包括許多業餘研究的經濟、社會、文化、醫事專業人員,從事精密的考證工作;著名音樂家的健康、遺傳病、死因、經濟收人、人際關係等,都有豐富的史料被發掘出來。因此第二次大戰後所出版的音樂家傳記,與十九世紀浪漫筆調下的描繪相距很遠。
十九世紀傳記中描述的音樂家愛情故事極端被美化,而當時極流行的書簡更是助長了這些故事。十九世紀名人所留下的書簡,有些是吐露內心的真話,有些卻是刻意寫給旁人看的,若要以之作為史料,史學者、傳記作者都要小心取捨。
優良傳記的標準是什麼?見人見智,很難有定論,但一定要忠於史實,不能私自塑造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不能偏頗或限於狹隘的觀點,要考慮時代性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廣泛的文化現象,但也要有自己的史觀。
讀了優良的傳記後,重新聆聽這些音樂家的作品,會增加多層面的體會與瞭解。雖然音樂以音響觸發聽者的想像力,有些是普遍的理念,有些是作曲者強烈主觀所訴求的情感,與作曲家的個性及所追求的目標有密切關係。因此我鼓勵真正喜歡音樂的年輕人,只要有時間,多閱讀傳記。馬勒、莫札特、巴哈的傳記或研究書籍,我各有一百多本,但我還是繼續在買,看起來雖是重複,但每一本都有他們研究的成果,即使是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獨特見解。當然,當作工具書的葛羅夫(Grove)音樂大辭典,都是由樂界的權威人士所執筆,比差勁的傳記可靠,但優良的傳記更富於情感、更有深人的見解,當作工具書也很可靠。
由於喜歡讀傳記,不知不覺中對這些音樂家最後的居所有所知悉。因此旅遊時,我都會去憑弔這些音樂家的墓地或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居所。看到這些文物器具,會讓你像突然走入「時間隧道」般,回到幾百年前的景象,與這些作曲家的心靈交流。那種感觸與感動難以言喻。
旅遊時,我除了參觀美術館、音樂博物館、上劇院、看音樂廳、拍攝大教堂及管風琴外,音樂家的史蹟或墓園都列人行程,會對這些地方產生興趣或好奇,大半是讀了傳記而引發的。
讀好的音樂家傳記,如聽好音樂,對人的一生、才華、成就,可以做烏瞰式的觀察,對同時代人造成衝擊,對後代產生影響,並可以培養人們閱讀歷史的技巧;而且有些文章如文學作品般巧妙雋永,讀來回味無窮。
這套由Omnibus出版的音樂家傳記系列,英文原版我幾乎都有,因為內容比聞名的葛羅夫音樂大辭典更深人,對每一個音樂家所處時代,有清楚的定位,應用最新研究資料,附加適宜的註解及推薦相關書籍,幾乎可以當作工具書,其中有些作者是樂界的權威人士。對音樂家及其作品想要有更深人瞭解或欣賞的有心人,這是一套良好的讀物。
資深樂評人 曹永坤
目次
目錄
原著致謝詞
總序: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導讀
1. 前言
2. 童年與少年
3. 《馬太受難曲》
4. 新世界
5. 周遊列國
6. 警訊與遠行
7. 賽西爾
8. 兒子與陌生人
9. 維多利亞和艾伯特、珍妮•琳德、《以利亞》
10. 後記
譯名對照表
原著致謝詞
總序: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導讀
1. 前言
2. 童年與少年
3. 《馬太受難曲》
4. 新世界
5. 周遊列國
6. 警訊與遠行
7. 賽西爾
8. 兒子與陌生人
9. 維多利亞和艾伯特、珍妮•琳德、《以利亞》
10. 後記
譯名對照表
書摘/試閱
導讀
光芒四射的天才音樂家――孟德爾頌
當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完成他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時才十六歲,舒曼讚譽道:「這部作品有年輕的才情。這位成熟大師在靈感飛揚時,首次展翅高飛。」他的這部少年傑作所得的評價與日俱增,甚至有學者認為,即使威爾第的歌劇《奧泰羅》或《法斯塔夫》都不能如此完整地捕捉到莎士比亞的真髓。對這位天才洋溢的音樂家,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大概就數他出身豪門,以及不虞匱乏的一生。其實,孟德爾頌家族的財富不過始於前兩代。費利克斯的祖父摩西出身低微,赤手空拳地來到普魯士的首都柏林打天下,成為聞名遐邇的哲學家與思想家;費利克斯的父親亞伯拉罕則在銀行界竄起,累積了許多財富。母親麗亞涵養深厚,優雅美麗,精通數國語言,並且愛好文學藝術。費利克斯自小即生活在安適溫馨、情感濃郁的家庭環境中。父親為孩子們延請最好的家庭教師,有著名的語言學家、美術學院的教授、皇家柏林管弦樂團的首席,還有傑出的音樂理論家、合唱指揮家與鋼琴教育家等等。孟德爾頌能在許多領域展現不凡的才華,除了本身所具備的秉賦之外,少年時期所受到大師的啟迪,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催化劑。
孟德爾頌和莫札特一樣,成年之前足跡已踏遍了歐洲各大城市,但是他比莫札特幸運的是,他的旅行不是為了公開演奏,也不是為生活奔波,他有的是足夠的旅費與閒暇。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周旋在貴族之間,或觀賞歌劇,或參與音樂會;他也可以驅車下鄉,徜徉於大自然中。他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和屬於年輕人的純真熱情。我們從他的許多家書中讀到他對所見所聞的直言不諱,對於大自然更是觀察入微,他以「上帝親自寫生時,竟是出奇地美」來形容愛丁堡。孟德爾頌許多傑作的靈感都得自旅遊見聞,譬如《蘇格蘭》交響曲(Op 56)、《赫布里登》(0p 90)。
孟德爾頌的創作才華不僅表現在交響曲、室內樂上,也為浪漫時期標題性序曲開創了一片天地,雖曾有人認為他的八大冊《無言歌》鋼琴曲集是不登大雅的沙龍作品,但歷經百年後,卻證實其中有許多實為鋼琴家及愛樂者不忍割捨的傑作。孟德爾頌更在協奏曲及宗教音樂上大放異彩,尤以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和神劇《以利亞》為然。
對於十九世紀的巴哈復興運動,孟德爾頌更展現出他非凡的音樂詮釋能力與指揮才華,他以弱冠之齡,勇敢擔起指揮巴哈《馬太受難曲》的重任,成功地把它呈現在世人面前。數年後,在杜塞爾多夫音樂節演出韓德爾的《以色列人在埃及》同樣座無虛席,盛況空前。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能有今日世界級的地位,孟德爾頌當年的領導功不可沒。這個彆腳的樂團在孟德爾頌訓練數年後脫胎換骨,躍升為歐洲最好的樂團之一,演出了具多芬的第九號《合唱》交響曲和舒伯特的C大調《偉大》交響曲。
在這本傳記中,孟德爾頌的恬靜個性、對自身才華的自信、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姊姊芬妮的眷戀之情,在在躍然紙上。原作親切感人的筆風,雖然透過翻譯,讀來仍令人如沐春風。
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國立藝術學院副教授 顏綠芬
1. 前言
「他們是個古老民族,聲名遠播,生命強韌,於其目標多能達成。我不禁想到猶太人,他們歷經亞述諸王、埃及法老、羅馬皇帝,以及阿拉伯的哈里發。」
――迪思拉里(Disraeli)
1847年11月4日,費利克斯.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因飽受憂慮,工作過度而過世,樂界極為震驚。這位年僅38歲、「謙虛而單純」的日耳曼音樂王子,十九世紀最耀眼、最迷人的明星隕落了。
他在萊比錫去世,全城為他哀悼。一名音樂院的英國學生寫道:「到處一片死寂,我們以為是國王駕崩。」三天後,寶琳娜教堂(Paulinekirche)掛上黑布,全日耳曼都開始舉行哀悼禮拜,柏林「國家日報」(Staatszeitung)報導︰
孟德爾頌的遺體移至教堂,先行的管樂隊演奏貝多芬的《葬禮進行曲》(Funeral March),由莫雪勒斯(Moscheles)、大衛、豪普曼(Hauptmann)和蓋德(Gade)護柩︰
音樂院的教授和孟氏的弟弟是主悼者,而來自萊比錫、德勒斯登一些公會和協會會員尾隨棺木之後。牧師致葬禮致詞後,管弦樂團在蓋德與大衛的指揮下,奏出神劇《聖保羅》(St. Paul)中的管風琴前奏曲和聖詠以及巴哈的《馬太受難(St. Matthew Passion)。在儀式過程中,棺木一直開著,畫家班德曼(Bendernann)、胡伯納(Hubner)與理查(Richard)都將這位偉人的遺容留在畫紙上,孟德爾頌的額頭上還覆著月桂樹的花環。
同一天晚上8點,一個持火炬的千人隊伍擁著棺木走到火車站,靈柩將移往柏林。火車於10點鐘離站,在柯騰(Kothen)、德紹(Dessau)和哈勒(Halle)暫停片刻,讓到站的男女民眾前來向這位當代最傑出的日耳曼音樂家致敬。次日清晨7點,普魯士首都已遙遙在望。
棺木飾以長春藤葉和一個大月桂冠,由馬車送往聖三教堂的墓園,六匹馬皆披黑布。數千人尾隨著靈柩,貝多芬的葬禮進行曲再度響起,神職人員和死者的友人在墓地發表演說,一個六百人的合唱團唱葛羅伯(Grober)的讚美詩《基督復活》(Christ the Resurrection)。
「國家日報」結論道:「那悲傷的情景非筆墨能表,當靈柩入土時,男士拋灑泥土、婦孺撒花到棺木上。孟德爾頌就在他心愛的姊姊身旁安眠了,他姊姊的去世給他致命的打擊。」
孟德爾頌的弟弟保羅(Paul)寫給卡爾•克林格曼(Karl Klingemann)的信上說:「芬妮(Fanny)的死,使我們家彷彿被撕裂一般;但是費利克斯的死,則摧毀了我們家。」
為了表示敬意,原本排定在萊比錫布商大廈(Gewandhaus,孟德爾頌曾擔任該樂團的音樂總監)的一場音樂會也取消了。不過10月14日在維也納的《以利亞》(Elijah)首演照常舉行。譜架都掛上黑布,歌手著黑服。按維也納典型的隆重作風,指揮架上放著一份樂譜和月桂冠。但是沒有人站在指揮台上,演出由合唱指揮站在低處指揮。
在海峽彼岸的英國也同感悲傷。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先前雖疲於應付愛爾蘭的飢荒及衍生的暴動,但她和艾伯特王子(Prince Albert)仍然抽空寄了一封言辭真切的悼函給孟氏遺孀賽西爾(Cecile)。我們從女王的日記,更能看出她的悲傷之情:
我們從報紙上得知孟德爾頌過世的消息,至感驚訝、震撼又難過。他是自莫札特以降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也是最可親的人。和他親近的朋友都崇拜他,我們對他神奇美妙的作品至為欣賞。我們喜歡又尊敬這位超卓的人物、天才及其偉大的心靈。我怕他那脆弱的身軀無法承受如此天縱英才。他身負異稟,為人卻謙遜而單純,當別人彈奏他美妙的音樂時,他卻不再……。
孟德爾頌的天賦異稟是無庸置疑的。他9歲時就表現出不尋常的純熟技巧;10歲便已是早熟的作曲家;16歲躋身天才之列。
同時,他的天分也發揮在各個領域,他能演奏小提琴、管風琴,也會鋼筆、炭筆素描、水彩畫,全都學來不費吹灰之力。
他的書信洞察力敏銳;他12歲寫的信見解深刻又生動(他曾在一天中寫了27封信,而且都是巨細靡遺的長信)。他博覽草書,孜孜不倦。21歲時,他已寫了兩首傑作,在巴哈復興中一馬當先,在《馬太受難曲》創作百年之後指揮這首作品的首演。
他也是不倦的旅人,跋山涉水。他一躍而為當時最負盛名的音樂家,所到之處皆受讚美。他外表英俊,迷人又文雅,是名人中的名人。人人都為他的親切和真誠著迷。女士崇拜他,男士則敬仰他。
而且孟德爾頌家境富裕,他父親過世後更是如此。他身為銀行家之子,生來就比其他作曲家享有更舒適而富裕的生活。打從出生起,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便為他而備;衣服、譜紙、文具,全是最好的。若說孟德爾頌雙親亞伯拉罕(Abraham)和麗亞(Lea)對孩子期望甚殷,但是他們給孩子的衣食也確實豐腴無缺。
所以我們很容易忽略他們並非一直如此順利。孟德爾頌家的財富得來不久。費利克斯的祖父摩西(Moses)――「孟德爾(Mendel)之子」――來自易北河(Elbe)岸的德紹,生活環境相當不同。伴隨摩西度過艱辛童年的是困頓、駝背與營養不良。他決心追尋更好的生活,14歲時離家,風塵僕僕地跋涉80哩來到普魯士王國的首都柏林,在此揚名立萬。
因為他是猶太人,所以得要從羅森塔勒(Rosenthaler)門進城,羅森塔勒門是猶太人唯一可以進城的門。據說城門守衛這樣記載當天的事件︰
今天有六匹牛、七隻豬,一個猶太人過羅森塔勒門。
此事是真是假無關閎旨。當時歐洲各地的猶太人日子都不好過。猶太人在若干日耳曼城邦裡沒有什麼合法的權利反而是活在專門用來對付、羞唇他們的法律牢籠裡。
猶太人居住的地區以及從事的工作種類都有限制。大部分猶太人只有幾個行業能做,被迫做個挨家挨戶兜售的小販,或淪為乞丐。猶太人不能製造貨物,也不能擔任軍職或公職。猶太人不能販賣食物,除非是賣給猶太人,也不能擁有土地。猶太藝術家不能成為宮廷肖像畫家。如果他有音樂才華,也不得在非猶太人的學校任教。如果猶太人要買衣服,必須在規定時間裹買,如有瑕疵也不能退貨。
此外還有多如牛毛的各種稅要繳。保護稅(Leibzoll)是向猶太旅人收錢來確保他們在路上的「安全」,使用希伯萊曆法而不用葛利果曆法也要繳「曆法金」(Kalendergeld)。在奧地利,在安息日和聖日點蠟燭也要繳「燈火稅」,但如何徵收這燈火稅並不清楚。
普魯士當時由才華洋溢但性情暴躁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統治。治下每個猶太人結婚時都必須購買一組柏林皇家瓷器廠出產的瑕疵品以示慶祝。結果孟德爾頌的祖父在結婚當天,被迫買了20個瓷器猴子。
尤其所有猶太人只能住在窄巷裹,即使是像科隆(Cologne)這麼進步繁榮的地區也是一樣。科隆是由位於波昂的主教統轄。一直到1770年貝多芬出生時,猶太人都還必須擠在狹小骯髒的窄街(即所謂的猶太巷〔Judengasse〕)。
年輕的歌德在法蘭克福時常走訪猶太區,望著市井生活,與漂亮的猶太女子搭訕。美國藝術家川普(John Trumbull)卻給這個地區一幅陰暗的景象,他寫道︰
……街道(或該叫做巷)狹窄,延伸有四分之一哩之長,高聳而髒亂的舊式房子夾道,不容馬車通過。它沒有交叉的巷弄,路的頭尾兩端各有一個強固的門,過了時間便不准任何人進出,否則便遭扣禁。據說有一萬人住在裡面,這麼多人住在這麼狹窄的地方著實令人難以想像。我(在一個入口處)看到他們衣衫襤褸地擠在一起,我想一定會有傳染病發生。晚上路口兩側都關閉之後,若發生火災,他們要如何逃生呢?
當大眾情緒高漲,生命危在旦夕時,猶太人就呼喊「願以撒(Isaak)的光照耀」或「莉貝卡(Rebecka),願她活著」,生存都難保了,未來更是籠罩在不確定中。
其他地方的情形甚至更糟,若是不幸身為波蘭或立陶宛猶太人,那麼唯一安全的希望就是逃亡。搶劫、強暴和縱火時有所聞,每年有數百人冒險穿過野狼出沒的森林以越過邊界。1710年至1760年間,在波蘭至少有9起誣告案送審,猶太人被控為了儀式之用,謀殺基督徒兒童,於是被施以剝皮,或在削尖的木樁上施以刺刑。屠殺乃家常便飯,大多發……
光芒四射的天才音樂家――孟德爾頌
當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完成他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時才十六歲,舒曼讚譽道:「這部作品有年輕的才情。這位成熟大師在靈感飛揚時,首次展翅高飛。」他的這部少年傑作所得的評價與日俱增,甚至有學者認為,即使威爾第的歌劇《奧泰羅》或《法斯塔夫》都不能如此完整地捕捉到莎士比亞的真髓。對這位天才洋溢的音樂家,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大概就數他出身豪門,以及不虞匱乏的一生。其實,孟德爾頌家族的財富不過始於前兩代。費利克斯的祖父摩西出身低微,赤手空拳地來到普魯士的首都柏林打天下,成為聞名遐邇的哲學家與思想家;費利克斯的父親亞伯拉罕則在銀行界竄起,累積了許多財富。母親麗亞涵養深厚,優雅美麗,精通數國語言,並且愛好文學藝術。費利克斯自小即生活在安適溫馨、情感濃郁的家庭環境中。父親為孩子們延請最好的家庭教師,有著名的語言學家、美術學院的教授、皇家柏林管弦樂團的首席,還有傑出的音樂理論家、合唱指揮家與鋼琴教育家等等。孟德爾頌能在許多領域展現不凡的才華,除了本身所具備的秉賦之外,少年時期所受到大師的啟迪,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催化劑。
孟德爾頌和莫札特一樣,成年之前足跡已踏遍了歐洲各大城市,但是他比莫札特幸運的是,他的旅行不是為了公開演奏,也不是為生活奔波,他有的是足夠的旅費與閒暇。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周旋在貴族之間,或觀賞歌劇,或參與音樂會;他也可以驅車下鄉,徜徉於大自然中。他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和屬於年輕人的純真熱情。我們從他的許多家書中讀到他對所見所聞的直言不諱,對於大自然更是觀察入微,他以「上帝親自寫生時,竟是出奇地美」來形容愛丁堡。孟德爾頌許多傑作的靈感都得自旅遊見聞,譬如《蘇格蘭》交響曲(Op 56)、《赫布里登》(0p 90)。
孟德爾頌的創作才華不僅表現在交響曲、室內樂上,也為浪漫時期標題性序曲開創了一片天地,雖曾有人認為他的八大冊《無言歌》鋼琴曲集是不登大雅的沙龍作品,但歷經百年後,卻證實其中有許多實為鋼琴家及愛樂者不忍割捨的傑作。孟德爾頌更在協奏曲及宗教音樂上大放異彩,尤以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和神劇《以利亞》為然。
對於十九世紀的巴哈復興運動,孟德爾頌更展現出他非凡的音樂詮釋能力與指揮才華,他以弱冠之齡,勇敢擔起指揮巴哈《馬太受難曲》的重任,成功地把它呈現在世人面前。數年後,在杜塞爾多夫音樂節演出韓德爾的《以色列人在埃及》同樣座無虛席,盛況空前。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能有今日世界級的地位,孟德爾頌當年的領導功不可沒。這個彆腳的樂團在孟德爾頌訓練數年後脫胎換骨,躍升為歐洲最好的樂團之一,演出了具多芬的第九號《合唱》交響曲和舒伯特的C大調《偉大》交響曲。
在這本傳記中,孟德爾頌的恬靜個性、對自身才華的自信、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姊姊芬妮的眷戀之情,在在躍然紙上。原作親切感人的筆風,雖然透過翻譯,讀來仍令人如沐春風。
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國立藝術學院副教授 顏綠芬
1. 前言
「他們是個古老民族,聲名遠播,生命強韌,於其目標多能達成。我不禁想到猶太人,他們歷經亞述諸王、埃及法老、羅馬皇帝,以及阿拉伯的哈里發。」
――迪思拉里(Disraeli)
1847年11月4日,費利克斯.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因飽受憂慮,工作過度而過世,樂界極為震驚。這位年僅38歲、「謙虛而單純」的日耳曼音樂王子,十九世紀最耀眼、最迷人的明星隕落了。
他在萊比錫去世,全城為他哀悼。一名音樂院的英國學生寫道:「到處一片死寂,我們以為是國王駕崩。」三天後,寶琳娜教堂(Paulinekirche)掛上黑布,全日耳曼都開始舉行哀悼禮拜,柏林「國家日報」(Staatszeitung)報導︰
孟德爾頌的遺體移至教堂,先行的管樂隊演奏貝多芬的《葬禮進行曲》(Funeral March),由莫雪勒斯(Moscheles)、大衛、豪普曼(Hauptmann)和蓋德(Gade)護柩︰
音樂院的教授和孟氏的弟弟是主悼者,而來自萊比錫、德勒斯登一些公會和協會會員尾隨棺木之後。牧師致葬禮致詞後,管弦樂團在蓋德與大衛的指揮下,奏出神劇《聖保羅》(St. Paul)中的管風琴前奏曲和聖詠以及巴哈的《馬太受難(St. Matthew Passion)。在儀式過程中,棺木一直開著,畫家班德曼(Bendernann)、胡伯納(Hubner)與理查(Richard)都將這位偉人的遺容留在畫紙上,孟德爾頌的額頭上還覆著月桂樹的花環。
同一天晚上8點,一個持火炬的千人隊伍擁著棺木走到火車站,靈柩將移往柏林。火車於10點鐘離站,在柯騰(Kothen)、德紹(Dessau)和哈勒(Halle)暫停片刻,讓到站的男女民眾前來向這位當代最傑出的日耳曼音樂家致敬。次日清晨7點,普魯士首都已遙遙在望。
棺木飾以長春藤葉和一個大月桂冠,由馬車送往聖三教堂的墓園,六匹馬皆披黑布。數千人尾隨著靈柩,貝多芬的葬禮進行曲再度響起,神職人員和死者的友人在墓地發表演說,一個六百人的合唱團唱葛羅伯(Grober)的讚美詩《基督復活》(Christ the Resurrection)。
「國家日報」結論道:「那悲傷的情景非筆墨能表,當靈柩入土時,男士拋灑泥土、婦孺撒花到棺木上。孟德爾頌就在他心愛的姊姊身旁安眠了,他姊姊的去世給他致命的打擊。」
孟德爾頌的弟弟保羅(Paul)寫給卡爾•克林格曼(Karl Klingemann)的信上說:「芬妮(Fanny)的死,使我們家彷彿被撕裂一般;但是費利克斯的死,則摧毀了我們家。」
為了表示敬意,原本排定在萊比錫布商大廈(Gewandhaus,孟德爾頌曾擔任該樂團的音樂總監)的一場音樂會也取消了。不過10月14日在維也納的《以利亞》(Elijah)首演照常舉行。譜架都掛上黑布,歌手著黑服。按維也納典型的隆重作風,指揮架上放著一份樂譜和月桂冠。但是沒有人站在指揮台上,演出由合唱指揮站在低處指揮。
在海峽彼岸的英國也同感悲傷。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先前雖疲於應付愛爾蘭的飢荒及衍生的暴動,但她和艾伯特王子(Prince Albert)仍然抽空寄了一封言辭真切的悼函給孟氏遺孀賽西爾(Cecile)。我們從女王的日記,更能看出她的悲傷之情:
我們從報紙上得知孟德爾頌過世的消息,至感驚訝、震撼又難過。他是自莫札特以降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也是最可親的人。和他親近的朋友都崇拜他,我們對他神奇美妙的作品至為欣賞。我們喜歡又尊敬這位超卓的人物、天才及其偉大的心靈。我怕他那脆弱的身軀無法承受如此天縱英才。他身負異稟,為人卻謙遜而單純,當別人彈奏他美妙的音樂時,他卻不再……。
孟德爾頌的天賦異稟是無庸置疑的。他9歲時就表現出不尋常的純熟技巧;10歲便已是早熟的作曲家;16歲躋身天才之列。
同時,他的天分也發揮在各個領域,他能演奏小提琴、管風琴,也會鋼筆、炭筆素描、水彩畫,全都學來不費吹灰之力。
他的書信洞察力敏銳;他12歲寫的信見解深刻又生動(他曾在一天中寫了27封信,而且都是巨細靡遺的長信)。他博覽草書,孜孜不倦。21歲時,他已寫了兩首傑作,在巴哈復興中一馬當先,在《馬太受難曲》創作百年之後指揮這首作品的首演。
他也是不倦的旅人,跋山涉水。他一躍而為當時最負盛名的音樂家,所到之處皆受讚美。他外表英俊,迷人又文雅,是名人中的名人。人人都為他的親切和真誠著迷。女士崇拜他,男士則敬仰他。
而且孟德爾頌家境富裕,他父親過世後更是如此。他身為銀行家之子,生來就比其他作曲家享有更舒適而富裕的生活。打從出生起,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便為他而備;衣服、譜紙、文具,全是最好的。若說孟德爾頌雙親亞伯拉罕(Abraham)和麗亞(Lea)對孩子期望甚殷,但是他們給孩子的衣食也確實豐腴無缺。
所以我們很容易忽略他們並非一直如此順利。孟德爾頌家的財富得來不久。費利克斯的祖父摩西(Moses)――「孟德爾(Mendel)之子」――來自易北河(Elbe)岸的德紹,生活環境相當不同。伴隨摩西度過艱辛童年的是困頓、駝背與營養不良。他決心追尋更好的生活,14歲時離家,風塵僕僕地跋涉80哩來到普魯士王國的首都柏林,在此揚名立萬。
因為他是猶太人,所以得要從羅森塔勒(Rosenthaler)門進城,羅森塔勒門是猶太人唯一可以進城的門。據說城門守衛這樣記載當天的事件︰
今天有六匹牛、七隻豬,一個猶太人過羅森塔勒門。
此事是真是假無關閎旨。當時歐洲各地的猶太人日子都不好過。猶太人在若干日耳曼城邦裡沒有什麼合法的權利反而是活在專門用來對付、羞唇他們的法律牢籠裡。
猶太人居住的地區以及從事的工作種類都有限制。大部分猶太人只有幾個行業能做,被迫做個挨家挨戶兜售的小販,或淪為乞丐。猶太人不能製造貨物,也不能擔任軍職或公職。猶太人不能販賣食物,除非是賣給猶太人,也不能擁有土地。猶太藝術家不能成為宮廷肖像畫家。如果他有音樂才華,也不得在非猶太人的學校任教。如果猶太人要買衣服,必須在規定時間裹買,如有瑕疵也不能退貨。
此外還有多如牛毛的各種稅要繳。保護稅(Leibzoll)是向猶太旅人收錢來確保他們在路上的「安全」,使用希伯萊曆法而不用葛利果曆法也要繳「曆法金」(Kalendergeld)。在奧地利,在安息日和聖日點蠟燭也要繳「燈火稅」,但如何徵收這燈火稅並不清楚。
普魯士當時由才華洋溢但性情暴躁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統治。治下每個猶太人結婚時都必須購買一組柏林皇家瓷器廠出產的瑕疵品以示慶祝。結果孟德爾頌的祖父在結婚當天,被迫買了20個瓷器猴子。
尤其所有猶太人只能住在窄巷裹,即使是像科隆(Cologne)這麼進步繁榮的地區也是一樣。科隆是由位於波昂的主教統轄。一直到1770年貝多芬出生時,猶太人都還必須擠在狹小骯髒的窄街(即所謂的猶太巷〔Judengasse〕)。
年輕的歌德在法蘭克福時常走訪猶太區,望著市井生活,與漂亮的猶太女子搭訕。美國藝術家川普(John Trumbull)卻給這個地區一幅陰暗的景象,他寫道︰
……街道(或該叫做巷)狹窄,延伸有四分之一哩之長,高聳而髒亂的舊式房子夾道,不容馬車通過。它沒有交叉的巷弄,路的頭尾兩端各有一個強固的門,過了時間便不准任何人進出,否則便遭扣禁。據說有一萬人住在裡面,這麼多人住在這麼狹窄的地方著實令人難以想像。我(在一個入口處)看到他們衣衫襤褸地擠在一起,我想一定會有傳染病發生。晚上路口兩側都關閉之後,若發生火災,他們要如何逃生呢?
當大眾情緒高漲,生命危在旦夕時,猶太人就呼喊「願以撒(Isaak)的光照耀」或「莉貝卡(Rebecka),願她活著」,生存都難保了,未來更是籠罩在不確定中。
其他地方的情形甚至更糟,若是不幸身為波蘭或立陶宛猶太人,那麼唯一安全的希望就是逃亡。搶劫、強暴和縱火時有所聞,每年有數百人冒險穿過野狼出沒的森林以越過邊界。1710年至1760年間,在波蘭至少有9起誣告案送審,猶太人被控為了儀式之用,謀殺基督徒兒童,於是被施以剝皮,或在削尖的木樁上施以刺刑。屠殺乃家常便飯,大多發……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