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什麼時候可以給孩子買手機:第一本給E世代父母的青少年網路社交教戰手冊
滿額折

什麼時候可以給孩子買手機:第一本給E世代父母的青少年網路社交教戰手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第一本針對8-12歲及青少年的數位生活,清楚解析社群媒體互動技巧的專業教養書。
擺脫螢幕焦慮,邁向螢幕智慧,讓「數位教養苦手父母」化危機為轉機!
 家長是孩子安度數位生活的輔導者,應該為孩子建立科技正向價值觀。
 提供家長針對孩子在線上的時間管理、人際關係、形象認同、安全隱私、資訊判斷等輔導策略與解決方案。
 借鑑大量最新研究、焦點團體的調查、工作坊等諮商案例,並實際參與學校科技政策擬定,社會媒體教育專家提供解決家長幫助孩童解決螢幕困境、邁向健康科技生活的處方。

你家也有數位青少年嗎?他們對手機和網路的精通讓你自嘆弗如、憂心忡忡,或是選擇放任?
許多家長和教育界人士都擔心,孩童因長期使用數位裝置而導致成癮、疏離或分心。
社會科技專家建議,家長應該以同理和好奇心去親近孩子的數位生活。無論是收發群組訊息、玩線上遊戲、參與社群媒體,或是用網路搜尋資料,家長如果能夠從旁督導輔助,傳授孩子正確經驗與態度,將大大有助於他們建立健康的網路互動。
本書結合諮商訪談、焦點團體與工作坊案例,加上作者長年參與學校科技政策擬定的經驗,提煉出實用可行的教養妙招,從螢幕時間的討論到評估手機的使用時機,協助孩子適應每天24小時不斷線的連線生活。包括如何判斷網路上大量的訊息?如何調整留下的數位足跡?如何建立網際關係的尺度?如何確保隱私和安全?同時探討青少年網路社群媒體中的友誼與身份議題。

你不需要變成一名科技專家,但你可以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線,理解他們的文化,陪伴他們在無所不在的數位環境中勇敢闖蕩。唯有你的支持和樹立模範,孩子們才能發揮創造力與學習力,在充滿挑戰與機會的網路世界,成長茁壯。

本書特色:
 羅列Line、Instagram、Facebook、Snapchat等社群媒體APP的陷阱
 協助家長幫助孩子化解網路紛爭與衝突
 教導孩子設定網路界線與自我認同
 確保孩子遠離網路霸凌,並且能夠尋求支援
 打造科技與不插電的平衡家庭
 避免孩子接觸網路上的性、犯罪與暴力資訊
 留意孩子的數位足跡與個資安全
 理解青少年的社群文化與同儕心態

作者簡介

黛沃拉‧海特納(Devorah Heitner)博士
成立「養育數位原住民」(Raising Digital Natives)工作坊,提供有效資源幫助數位公民權的文化組織和家庭。她是「數位時代聰明連線」 (Connecting Wisely in the Digital Age)課程作者,著作見於《紐約時報》、Edutopia網站及PBS Kid兒童頻道。海特納博士擁有媒體科技與社會博士學位,曾於德保羅大學(DePaul University)、基層青少年媒體(Street Level Youth Media)及全球聞名的美國西北大學任教。她經常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說,推動媒體諮商教育與研討會活動。現與家人居住在芝加哥。
林金源
專職譯者,嗜好文史,優遊於花鳥蟲魚的世界,譯作有《情緒之書》、《樹的智慧》、《一位昆蟲學家的草地探險》、《筆尖上的世界史》、《伊斯坦堡三城記》、《轉角遇見經濟學》、《不費力的力量》、《學習如何學習》等。賜教信箱:228arthurlin@gmail.com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 
王智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專文導讀

蔡依橙(醫師 / 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
彭菊仙(親子作家)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岑永康&張珮珊(幸福主播夫妻檔)
盧俊良(臉書「阿魯米玩科學」版主、宜蘭縣岳明國小教師)
宋怡慧(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正向推薦


「完整說明了當代教養的重要議題,書裡充滿提供給家長的實用訣竅。」——溫蒂•莫傑爾(Wendy Mogel),臨床心理學家暨《孩子需要的9種福分》、《孩子我不要你功課好,但是要你學會解決問題》作者
 「這本書解救了那些擔心跟不上新科技的家長們!不批判也不說教,以充滿同理心的洞見和多年研究提供寶貴指南,跟孩子對話。」——麗莎•根西(Lisa Guernsey),《觸控、點擊、閱讀與螢幕時間》作者、新美洲學習科技計畫主任
 「具備所有你所需的教育新知和策略,引導孩子(或讓他們引導你)適應健康的數位生活。」——黛博拉•吉爾博亞(Deborah Gilboa),醫學博士暨「請教吉爾博亞醫師」論壇的教養與幼兒發展專家
 「二十一世紀家長必讀!數位教養不需複雜的技巧——這是本書教我的事。這本書讓我準備好引導孩子穿越連線世界的機會與風險。書中熟練地處理信任、關係、安全感和平衡等議題,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現代家長!」——瑪麗•歐唐納修(Mary O’Donohue),《灌輸孩子終身價值觀的十一堂課》作者
 「讓螢幕憂慮變成螢幕智慧!是時候克服科技罪惡感,成為數位孩童的媒體導師和模範了。這本書幫助你成為一名科技正向家長。」——奇普•唐納修(Chip Donohue),艾里克森研究院科技中心主任
 「站在第一線處理數位教養難題,為苦於此道的家長提供建議,化危機為轉機。本書不僅讓老師和家長獲益,更讓孩子真正在數位世界成長茁壯。」——卡爾•胡克(Carl Hooker),恩尼斯獨立學區創新與數位學習主任、iPadpalooza活動發起人、《行動學習心態》系列作者
 「奠基於最新研究,為現今孩子沉迷數位媒體而憂心的家長提供了安定力量和建設性意見」——索尼雅•李文斯頓(Sonia Livingstone),《數位時代的生活與學習》作者
 「讓家長和家庭賴以安度數位時代的指南!這不是「一體適用」的萬能工具書,而是關於如何獲得自信與決心,透過資訊與判斷,有意識地為科技家庭做出選擇。書裡提供切合各年齡層的解方,包括幼兒與青少年,清晰地傳達有效的教養途徑。」——珍妮佛•法林頓(Jennifer Farrington),芝加哥兒童博物館館長暨執行長
 「作者提供科技正向建議,鼓勵家長成為稱職的督導者,善用科技以取代對孩子的監控。這種關於平衡自主與支持的適齡建議是成功教養不可或缺的關鍵。」——湯姆•范德•亞克(Tom Vander Ark),《聰明父母:強力學習教養術》作者
 E世代來臨,家長和孩子的數位隔閡形如鴻溝,唯有正視網路社交,才能弭平世代差異。」——盧俊良(臉書「阿魯米玩科學」版主、宜蘭縣岳明國小教師)

 

目次

引言
第一章 養育數位原住民
第二章 青少年的科技世界
第三章 數位素養的評估
第四章 當一個科技正向家長
第五章 同理心作為一種應用軟體
第六章 數位時代家庭生活
第七章 數位時代友誼與戀愛
第八章 數位時代學校生活
第九章 在公共環境成長的課題
結語 新世代數位公民權
致謝
參考資料

書摘/試閱

教養議題

讓我們思考一下,在不間斷的數位連結下,教養工作是怎樣的境況。相較於伴隨電視、電話或許還有桌上型電腦成長的我們,我們的孩子無疑面臨了更多科技生活的抉擇。
當年我第一次在家裡用Apple IIe 電腦上打出大學申請書,才意識到文字處理的神奇之處(我的學校作業是在打字機上完成的),那時網際網路已經有點令人分心——我的娛樂生活中,一向只有朋友、小說或電視的誘惑。如今,當我們的孩子坐下來唸書,有太多事物會令他們分心,幾乎每個孩子都需要成人的協助和引導,才能克服誘人的事物,集中注意力完成作業。
孩子的社交世界也可能對你形成挑戰,你往往無法倚賴自身的經驗來指導他們,因為,首先,你對孩子的世界感到陌生;其二,他們的世界變化非常快速,你很難跟得上。無論採取哪一種「螢幕時間」策略,我們還是會覺得被某些家長給批判了。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作法:有些家長認為別家的大人太縱容孩子,有些家長則覺得別人的管教過於嚴格或過度憂慮。這些不一樣的成見或觀點,使得家長們很難開誠布公地對談,最後只能放棄這麼一項重要的資源。
我撰寫本書和主持家長教育計畫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勵家長坦誠討論養育數位原住民的樂趣和挑戰。我希望協助你開啟和孩子的對話,或許也能開啟與配偶或另一個共同撫養/照顧者及社區家長的對話。就這點而言,我們並不孤單。我自己也養育一個數位原住民,我在這裡陪你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我們越是能和生活圈裡的其他家長對話,越能做好準備去滿足孩童的需求。如果我們的討論來自開放的心胸和真正想幫忙的意圖,效果就更好了。如何輕鬆打開話匣子呢?你可以對其他家長說:「有時我真受不了這一大堆的科技產品,我該從哪裡開始訂規矩?你們都是怎麼做的?」這是邀請對話的絕佳方式。
另一個經常聽到的憂慮是,如果你跟不上別人家長的作法,你的孩子就會變成局外人。這種情況以兩種形式出現:知道什麼東西成為下一種科技潮流,以及科技產品的購置。一旦你孩子的某個同學擁有新裝置或應用程式,你那正念三年級的小孩就會覺得他也「需要」。這或許讓你想起小時候想擁有一個酷炫便當盒或一雙明牌運動鞋的衝動。差別在於,採購智慧型手機、穿戴式裝置或平板電腦,是一項更重大的決定,它讓一整個世界向你的孩子敞開。你應該斟酌你的孩子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購買某項科技裝置通常在家庭財力所及的範圍內,但它能做的事——連接電子郵件或瀏覽網路,並非家長希望孩子接觸到或沉迷其中的事。當孩子長大到某個年紀,要判斷是否購買或延遲購買這些科技裝置,都是件讓人頭痛的事。如果孩子的多數同儕都有手機,而且透過手機進行社交互動,那麼變通方案對你來說可能費事又費時(例如,你得請別的孩子將訊息傳到你的手機,讓你孩子可以參與)。
然而,如果你要買一支手機給孩子,也可能傷透腦筋,因為你原本預期這支手機是用來講電話的。承認吧,要教養一個成長在數位時代的國中生,非常耗費心力。
家長們經常與我分享的擔憂是,小孩子長得太快了!或許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在短時
間內突然變成一個小大人。老實說,社群媒體和訊息流通,使得孩子暴露在多元的影響之下。另一方面,年幼(九至十歲)孩子傾向於在電腦和手機上做些「小孩子會做的事」,可能是跟著流行替洋娃娃穿衣和脫衣,或在洗手間拍攝馬桶的「事後」照。我們不應該指望一個九歲孩子會表現得很成熟,因此,當老師家長被這些行為所驚嚇,我會請他們想想孩子離線時的表現,是否也一樣不成熟——孩子畢竟是孩子,高科技無法改變這一點。
當你考慮採取作法來督導孩子的科技接觸,請專注於示範深思熟慮的使用、創造不插電時機,以及教導孩子彌補錯誤的方法。當孩子透過遊戲、群組或社群網站與同儕進行互動,身為家長,我們往往太過專注於預防壞事會發生,而忘了應該積極示範怎樣糾正問題。然而,問題總是不可避免,許多數位安全專家說,修補數位疏失就像設法將牙膏擠回牙膏管裡——熬過小孩學步的年頭,你大概也明白,牙膏不可能「回到管子裡」,但它確實需要清理!
孩子對家長使用3C 的感覺
的確,教養數位小孩並不輕鬆。話說回來,數位新世界也衝擊到每個孩子的生活。我認為花時間去理解你孩子內心的想法是值得的。以下是五年級孩子列舉的「家長守則」,說出了他們對爸媽使用科技的感覺:

● 不要邊說話邊開車——我不喜歡回家時媽媽一直戴著耳機講電話,看也不看我一眼。
● 看電視不要開那麼大聲(和看到那麼晚),把我吵醒。
● 我討厭我媽在開車時叫我幫她傳簡訊。
● 不要在吃飯或社交時間講電話或傳簡訊。
● 不要沒有問過我的意見,就在臉書貼我的照片。
● 講電話時間限制在三十分鐘(「有時我媽跟阿姨連續講兩個小時的電話!」)
● 不要說「再五分鐘就好」,然後繼續聊上兩個小時的電話(或處理電子郵件)。

等孩子們越來越大,他們想佔用你的時間就會越短(當然他們還是需要你!)而且他們會越來越在意某些難堪的情況。七年級的女生對於媽媽和朋友聊天時講到「自拍」,或傳訊息用上「大笑」(LOL)或「馬上回來」(BRB)等網路用語感到難為情。鑑於大量主持工作坊的經驗,以及我對八至十二歲孩子及青少年的實際諮商,以上觀點都是孩子內心的肺腑之言,他們可未必願意和師長分享!

家長會擔心……
我跟美國及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家長合作,知道他們非常擔心「孩子在手機或平板上不知道忙些什麼」,尤其每當一走進房間,總是看見他們八至十二歲的孩子和朋友們全都死死盯著螢幕。這些家長說:「我擔心孩子缺乏社交技巧。我擔心他們對遊戲上癮。我擔心他們使用雙螢幕和多功的程度使他們無法專注。我擔心他們會拍下、看到或收到猥褻照片,毀掉純真。我擔心他們變成網路霸凌者、遭到霸凌或被勒索……我不知道他們在網路上都在做些什麼,我很焦慮。」

以下是孩子沉迷數位裝置時,家長們最擔心的事。

我的孩子會不會喪失社交技巧?
我們都見過這種景象:孩子手上拿著手機或平板,低著頭全神貫注。你的孩子沉浸在遊戲或網路,整整一個小時(或更久)動也不動,完全神遊世外。如果試著讓他回神,他可能會對你大發雷霆。
家長害怕孩子對裝置上癮,擔心他們長大後變得關係疏離、孤單和不健康。換句話說,他們憂心孩子的社交技巧被裝置所掌控。而這正是孩子比從前更需要我們的原因,他們的世界已經複雜了許多,而科技是提醒我們去意識到孩子需要更多支持以學習社交的因素。

孩子是否受到適當的監督?
現在的孩子長時間受到監督,很少有時間在外頭玩到路燈亮起。而家長往往積極管理子女的社交生活,直到無法再介入為止。進入國中的孩子,對家長密切涉入自己作息的習慣產生了抗拒,這個階段,我們應該讓孩子在更大程度上運用資源去解決衝突,順利通過難關。
從由家長安排玩伴到社交獨立(「給你手機,好好享受跟朋友傳訊息」)的轉變,對於一個四到八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充滿陷阱的陡峭跳欄,他們經歷這個轉變的時候正值青春期,面對了該時期帶來的種種變化。許多孩子並非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生活,而是原本一直由家長規劃跟玩伴的約會,在沒有輔助和指導的情況下,驟然開始要管理自己的網路互動和社交生活。
好消息是,我們能幫助孩子學習必要的社交技巧。在我們過往的成長過程中,「自然的」社會化形式,是任由害羞或有社交挑戰的孩子關照自己,而如今,「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學習社交和關係的技巧」這個觀念,已經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部分,為社交困難的孩子提供了平等的環境。此外,科技也實際幫了不少忙。其實,即便是善於社交的多數孩子也需要一些協助,以便負責任地處理科技帶來的互動模式。
經歷這些轉變時,每個家庭都會遭遇不同的挑戰,但是我相信,家長們一定具備所需的技巧來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充分運用科技。裝置可能助長了某些負面行為,或使這些行為更容易被成年人看見,因為這些行為產生了過往世代所不曾存在的文獻資料。但是,我們可以教導孩子正向行為,讓他們懂得以健康的方式使用裝置,也讓科技對你們的生活帶來正面影響。

數位社交紛擾更嚴重?
許多家長觀察到,剛進入社交網絡的八至十二歲孩子和青少年出現了情緒起伏嚴重的現象。而且,這些孩子是否使用科技裝置或參與社群網路,能夠為此現象做出解釋。
「紛擾」通常出現於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此時他們開始跟同儕比較,體驗到被排擠的感覺。有時問題更早出現在那些玩線上遊戲的孩子,不過那通常只是一般衝突,而非所謂的「紛擾」。雖說裝置本身不會造成情緒騷動,但確實會使情緒惡化。某些年齡段和人格是造成紛擾的要素之一——你腦中可能甚至會冒出幾個到處引發紛擾的成年人同事或朋友。衝突與紛擾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處理才是重點。
身為家長,你應查看孩子是否有助長和享受這種紛擾的跡象,或者能成功地對紛擾加以避免或忽視。如果你的孩子身處紛擾之中,你必須督導他保持良善、不操控別人;而如果這種紛擾使你的孩子孤立或苦惱,那麼你也必須主動協助他建立界限。
以下是數位時代社交紛擾的例子。

● 拿別人的手機來傳送惡毒、愚蠢或無聊的訊息。
● 分享尷尬或暗示性的照片。
● 傳播匿名謠言。
● 設法在朋友之間挑起爭端。
● 「天真地」指出某人取消追蹤你。
● 在匿名網站匿名詢問有關某人的事。
● 在社群網站留言引發衝突。
● 在群組訊息中影射某人「不應該待在群組」。

如果上述行為在你孩子生活中已然成為負面壓力的來源,你可能要考慮幫他轉換社群、團體或青少年群組。此外,斷線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策略性離線」能緩和科技誘發的日常摩擦。儘管我們應該促進科技的正面運用,但這不表示你孩子必須永無休止處於科技環境。休息是好事,有助於我們修整重置生活,不光為了我們的孩子。問問你的孩子,是否見過他朋友在群組訊息或社群網路上耍壞。(這種事經常發生,對孩子的回答不用訝異。)重要的是,不要過度反應。本書將告訴你如何處理這類情況,並且該在何時尋求協助。

孩子無法理解什麼是「隱私」?
許多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沒有隱私感!」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對「隱私」的概念跟與我們不同。現在的孩子生活「公開」,在不同的公共概念下分享關於自己的資訊。我相信如果我們對這點抱持保守封閉的態度,我們會失去督導孩子的大好機會。反之,我們應該面對現實,幫助孩子妥善處理隱私的問題。
在現今社會,幼年人和成年人都處於強大的分享文化之中,我們不可能消滅「分享」這件事,而是要幫助孩子找出適當的界限。當然,不停分享一切存在著具體的危險,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瞭解狀況,以思慮周全的方式分享。
孩子如何看待隱私?孩子確實承認,當他們造訪社交網路時,是處於公開的狀態。實地考察青少年和八至十二歲孩子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讓我不斷證實了這件事。一般來說,孩子會這樣處理:他們會利用密碼來「創造」隱私,或用拐彎抹角的方式聊一些只有死黨才聽得懂的事情,如此一來就可以在公開聊天時保有隱私,至少符合他們所認為的「隱私」。然而,他們也不想當隱形人——他們希望同伴看到他們在線上——被遺忘或隱形讓他們深感憂慮。
我進行了一項以國中生為對象的調查,想了解他們對於不同事情的保密或公開程度,得到的結果因年齡和題目而異。舉例來說,我問他們如何處理家庭的消息,例如父母親離婚。我群組中的多數孩子都認為,朋友的爸媽離婚,並不屬於可以跟同伴分享的消息,如果有人未經同意就傳播關於他們家的消息,他們會生氣。然而,也有孩子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或者,「我想知道這種事,這樣我就可以支持我的朋友。」這種體貼的反應讓人覺得挺窩心。

暴露隱私是否安全?
藉由跟孩子的大量對話,我提出一個假設:九一一事件後的孩子重視安全勝過隱私。國高中生經常告訴我,如果政府想查看他們的資料,他們可以接受,因為他們「沒什麼好隱瞞的」。他們也認為零售業者知道他們的偏好,還針對他們發送商品廣告,也算是一種便利。
我們希望孩子瞭解,如果是為了方便而交換資料,多數時間我們對此表示同意。或許我對於這種事是好是壞不予置評,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件事,以便協助孩子保護自身的安全。孩子的確希望擁有某些隱私,但他們對隱私的看法跟我們不同。有時他們保持隱私的對象是家長與老師,甚至來自同儕。

會不會在網路留下永久記錄?
家長最常憂慮的事就是,「我孩子會不會因為七年級寫的那篇愚蠢貼文,而毀掉他未來的職涯?」這種事雖然不太可能發生,但網路資訊的長壽和公開度確實令人擔心。只有將所有線上內容視為公開永久的記錄,你才會更當一回事,對吧?
對於日常數位隱私的關切度,每個學校作法不一,我不會假定你的孩子已經學到適當的方法。在處理輕率的數位文化的作法上,我們至今未有共識。我很希望孩子們在十八歲前貼的某些堪比「犯罪記錄」的貼文能被刪除,至少不那麼認真被看待。第九章會探討如何督導孩子思考其公共形象的真實性。在孩子還小時,你是他們數位足跡的作者,好好想想你在網路分享的東西,一旦他們年紀夠大(或許六至八歲),你在社群媒體張貼他們的照片之前,就該徵求他們的許可。如果比較年幼的孩子拒絕被拍照或分享,你也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

網路上有較高的霸凌風險?
自有遊樂場發明以來,霸凌現象就已經存在了。孩子終歸是孩子,有時會做出逾越分寸的行為。儘管霸凌不是新鮮事,但在科技加入這一團混亂之後,霸凌者確實多了接近目標的招數。身為家長(和老師),我們有必要瞭解這些招數,以及如何處置。首先,就像類比世界,你必須能分辨日常普通的情感傷害和更嚴重的行為。如何知道危險性升高了?請相信直覺。除了傷害的強度,事件的發生頻率也是問題是否惡化到值得關切的指標。當孩子成為遭受斥責、威脅或勒索的對象,情況會變得高度情緒化,家長必須盡可能妥善地解決問題。
一旦孩子來求援,我們必須給他們明確的指導方針。我聽說過太多孩子彼此勒索、相互威脅的故事。當孩子感覺受到威脅或強迫,我們必須確保他們能夠尋求協助:讓你的孩子知道,如果有人想傷害他們,你會伸出援手。你的協助是無條件的,即使他們不守規矩(例如登入你禁止他們使用的社交平台)。他們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人可以粗暴對待他們!如果你的孩子知道隨時能向你求助,那麼霸凌者或施虐者的威脅(如「我會告訴你爸媽你幹的好事」)就產生不了效果。
當然,身為家長,你必須制定規則和設立界限。對於處理霸凌或騷擾孩童的行為,學校或地方執法當局並無一個統一的標準。如果你的孩子持續遭受騷擾,你能做的事之一,就是切斷騷擾者與孩子的接觸,確保孩子安全。但記住,如果你切斷他與朋友的連繫,他可能覺得這是一種懲罰。
孩子對於情況的認知,可能與你不同:「如果你告訴任何人……」就是一種明確的威脅。跟孩子解釋這種情況,讓他知道他有權拒絕這種必須被制止的侵犯行為。相較於霸凌和騷擾,孩子更有能力處理其他大大小小的紛擾和憂慮,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須能辨識他是否受到排擠,一旦發生就要認真看待。有些學校比較擅長處理騷擾事件,如果學校有擬定支持性的政策,而你孩子正遭受同儕的惡劣對待,你可以跟校方合作,也可以向具備處理孩童社交經驗的社工或心理師尋求諮商。

孩子會不會看見不當內容?
不消說,網際網路充滿了你寧願孩子不會看見的東西。暴力、性及成人取向的內容都不宜出現在兒童世界。關於「孩子暴露在不當內容之下」這一點,絕對值得憂慮,而且問題注定會發生,即便你孩子沒有去搜尋不當的內容。
那麼,如果孩子看到色情影像或你不希望他看到的內容,你該怎麼辦?對於非常年幼的孩子(幼稚園前至二年級),請不要慌亂。你可以問他:「你看到了什麼?」向他保證你不是在發脾氣,而是對他看了「不適當」的東西感到難過。你可以問他有什麼感覺,給他討論這件事的空間。
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來說,展開的對話也不同。某個媽媽告訴我,她六歲女兒在朋友家看了另一個六歲孩子秀出來的色情內容。她發現之後驚慌地「恐嚇」女兒,如果再看這些東西,就會被關進兒童監獄。她希望藉此保護她遠離不適當的性試驗。這位媽媽的驚慌固然可以理解,不過以恐懼為基礎的反應極可能造成反效果,從而強化了孩子對這些東西的興趣。你應該保持冷靜,告訴孩子,他看到了原本要給成人觀看的東西,也讓他知道,多數成年人甚至不太看這類影片,並且提醒他:「我可以幫助
你,讓你不用再看見這些東西。」
孩子會受到社交壓力的影響。「錯失恐懼症」(FOMO)是真實存在的,因此你
應該給他們可以運用的話語,讓他們能避開那些感到壓力的場合。你必須提供他們脫身、關閉電腦或其他裝置的支持,申明「這不是給小孩看的,」而且「我不想看。」如果可以,在問題發生之前就找機會討論,對事情會有幫助。

如果他們刻意搜尋不當資訊?
如果你孩子就讀三至八年級或者更高年級,好奇心很可能引領他們去看這些不適當的內容。這可能讓家長不太舒服,因為我們不願相信孩子會做這種事。但請記得,孩子自然而然會產生好奇,而且他們正在學習設定界限。往好處想,現在介入幫助他們,正是時候。
你不妨說,這是「成年人替其他成年人製作的內容。」讓他們知道許多成年人甚至覺得這類內容沒有建設性、貶抑女性或描述狹隘的性觀點。向孩子表達你自己真實的感覺,會讓事情顯得十分合理。一位女士說,她的九歲兒子在網路上搜尋了「性感裸體女郎」。這是一個需要正向資訊的孩子,得有人告訴他,他的興趣是正常的,並非變態。但這也是個使用網路時需要被監督的孩子,一如所有的孩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