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在某個節點,我們都將遭遇人生的無常和困境。
《茶道原理》通過茶與哲學的相遇,將東方傳統文化中孔子、老子、莊子等人的思想,與西方現代哲人海德格爾、加繆等大師的理論相糅合、對照、反思,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辛的心靈探索,找到人生智能與心智成熟的統一。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序
滕軍
我與作者相識,是在 2009 年。後來因為在北大校外公益介紹日本茶道,開始往來。再後來,為了研究日本茶道中包含的中華文化元素,作者開始跟我學習日本裡千家的茶道。我與他,也就彼此逐漸熟識起來。
我本人 20 世紀 90 年代初在日讀博期間,就開始研究日本茶道。我一直感慨,日本茶道中存在著大量的中華文明思想要素。這種感觸,隨著時光流轉,越來越濃。因此,對於茶道文化在哲學思想層面的挖掘工作,我一直期待有人專門開展起來。所以在作者跟我學習期間,當我瞭解到他的北大哲學專業背景之後,就特別期待,希望他能夠在這方面做些研究。
十年過去了,很高興他的研究成果現在終於可以呈現給各位讀者了。作者學術功底扎實,邏輯思維清晰,文筆精緻流暢,在市場經濟的狂浪中不畏艱難、鍥而不捨,終有收穫。令我敬佩,更令我期待他在將來有更大的成就。對於本著的學說是否對這幾十年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研究有所提升,需要專家來評價,我不便多說。但是,鑒於黃向軍這麼多年的努力,我特此寫一下緣起,是為序。
2020 年 1 月
目次
自序
上編 茶與中華之道
茶中道 第一
茶中仙 第二
茶中禪 第三
茶中禮 第四
茶中樂 第五
下編 茶之中華大道
茶之緣 第六
茶之契 第七
茶之器 第八
茶之事 第九
茶之道 第十
茶人 第十一
後記
書摘/試閱
茶道何以成立?
簡單地講,有兩種茶道,一種是飲茶之道,一種是借茶修道。前者構成茶文化的種種內容,而後者,需要站在全部人類知識的基礎之上發生作用。
全部人類的知識大約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向外的知識,這類知識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戰爭、統治、創造、毀滅等,無論對錯,總歸有跡可循,可教、可學、可傳、可受,是人存活於世的工具,或者幫人們生產創造,或者供人們生活娛情。人類社會如同在這個宇宙中的一個統一的活體,憑借這類知識,個人得以作為一個細胞存活於人類社會這個活體中,這類知識大致可被佛家稱作“世間法”,被儒家稱作“為人之學”。
另一類知識是“出世間法”“為己之學”,是向內的。這類知識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個人根本上必然需求“關心你自己”,而要做到真正關心自己,必然要向內下功夫。這一類知識,是個人式的內在,是否能懂,不在於別人,而在於當事人本人。於是乎,這類知識只可比喻但無法言說,自本自根,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可掌握而不可教學。這類知識的掌握,只能依靠個體人自身的努力鉆研。
好在經過千百年的積澱,人類盡管不能直接教授為己之學,但畢竟發展出一系列技術系統,讓個體的人有可能借助這些技術系統進行為己之學的學習,這類技術,是可學習的世間法。其中,最重要的為己之學的支持技術系統,就是借茶修道的茶道。
既然要借茶,那麼是可替代地借用,還是不得不借?如果是可替代的並非核心的借,茶就不過是輔修,算不得純粹的茶道。只有不得不借,茶在這種修行系統中無可替代,這種茶道才是正修的茶道。
茶道,在道不在茶,借茶修行為己之學。對為己之學的探索,歷史上盡管可能有種種成就,但是所有的探索,都一定起始於面向自我內心的轉向:自己的眼光轉向內去關注自心。茶道,讓人有機會掌握、鞏固並保持這種轉向。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是生命的必需品。
茶道,讓個人的生命成為最好的。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