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的接點(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河合隼雄心靈對話系列
ISBN13:9787547316481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日)河合隼雄
譯者:渠昭
出版日:2020/06/22
裝訂/頁數:平裝/242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第一次做人的我,對於生命有很多的疑問啊!
生命是什麼?生命有周期嗎?
你後悔出生嗎?你畏懼死亡嗎?你相信靈魂存在嗎?
嬰兒期、青年期、成熟期、衰退期……把人生分段是不是真的有意義?
出生、上學、畢業、就職、結婚、生子、退休、死亡……我們一定要按照這樣的節奏生活嗎?
滿月酒、成人禮、畢業典、結婚宴……這樣的“過渡儀式”對我們的人生會產生什麼影響?
……
我們該如何生?又該如何死?
信仰缺失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確立自我?
榮格派心理學巨匠、日本國寶級心靈導師河合隼雄,
直面生死難題,探討如何走好人生路,為*次做人的你答疑解惑。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1928—2007),日本臨床心理學創始人,日本位榮格派精神分析師。日本著名教育家,社會評論家。曾出任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傳奇性文化人物。
名人/編輯推薦
★榮格派心理學巨匠、日本國寶級心靈導師河合隼雄基於多年心理咨詢工作經驗,直面生死難題,探討如何走好人生路。
★以確立自我為主題,探討過渡儀式、老人智能、中年危機和少年意氣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進而揭示我們究竟該如何生,又該如何死,幫助迷茫和頹唐的人找到前進的方向。
★大量心理咨詢實例,細致分析,娓娓道來,心理學愛好者和從業者不可不看。
序
序言:生與死
死的恐怖
雖然記憶不很確切,但回想起來,我對死的懼怕應該從五歲左右便開始了。雙目緊閉,捂住雙耳,屏住呼吸,念叨著“這就是死吧”。想像著連這個胡思亂想的我也會就這麼沒了,便毛骨悚然。死儘管可怕,可我在白天卻並不在意。到了夜晚才會又糾結起來,但仗著家裡兄弟眾多,也總能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進入夢鄉。
為何死讓我如此恐懼呢?其實在我四歲時曾有一個弟弟因病死去。據說葬禮到了要把棺材抬出家門的時候,幼小的我拼命抱著棺材,哭喊著“不能扔啊”。我常聽母親說起這個情景,可自己並不記得。對那口棺材倒是有印象,不過那印象也許是後來形成的。據說弟弟死後母親極度地悲傷,成天只是反反復複地念經。實際上,母親悲哀的樣子也並未留在我的記憶裡。儘管如此,這段兒時經歷與日後自己對死的極度恐懼應該是相關的。
整個青少年時代,死這個問題始終從我心裡揮之不去。特別是戰爭年代,隨著軍閥教育日占上風,“為國捐軀”備受推崇,孩子們從小就把“不怕死”當成做人的目標。儘管我也覺得這種想法偉大,也很尊敬不怕死的人,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內心對死的恐懼。 我嫌自己膽小,卻也從未有過那種要“為國捐軀”的念頭。
雖然還是個孩子,我的內心卻充滿了痛苦和矛盾。好在戰敗後,總算不用再理會所謂“為國捐軀”的理想了。然而,內心對死的懼怕並沒有因此而消失。當然,每個人對死都有恐懼感,而我的似乎比別人更強烈些。意外的是,儘管一直思考著死的問題,我卻從沒想到要學宗教學,倒是很認真地考慮過是否學醫。當醫生的話,也許可以理解他人的死,可是能否解答“自己的死”則另當別論。這麼想也就覺得這醫生不當也罷,我倒是往自然科學方面邁開了一步,最終踏進了臨床心理學的領域。
學榮格心理學雖然純屬偶然,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卻逐漸感覺到,自己終於走上了一條原本最該走的路。在美國剛接觸榮格心理學時,關於死亡這一課題,有件事令我印象深刻。那時我在讀榮格的高足卡爾·艾爾弗雷德·邁耶(Carl Alfred Meier)的演講記錄。其中邁耶對一個病人的夢——六個夢的系列——進行了分析,分析後跟病人說,“這些夢象徵著你已來日不多了”。他波瀾不驚地告訴病人死亡就在眼前,還建議病人做一些臨終前的心理準備。這種情景實在令人瞠目。竟有人能如此正視死亡,處之泰然,這就是榮格心理學派吧。(結果,日後邁耶也成了我的心裡分析師。)
目次
序言 生與死
編 生死之間
章 生命周期
一、 生命周期的意義
- 什麼是生命周期
- 弗洛伊德和榮格
- 現代的意義
二、 古人的智能
- 希伯來、希臘
- 孔子
- 印度教
三、 自我形成的階段
- 自我形成的過程
- 自我、自性、人格
四、 成人的發展心理學
- 中年危機
- 耶魯大學研究小組的研究
- 人生後半期的課題
五、 過渡禮儀
- 過渡禮儀的喪失
- 現代人和過渡禮儀
- 死的體驗
六、 今後的課題
第二章 男女、老少的原型
一、 現在的男女、老少
二、 親子
三、 弒父與弒母
四、 男性與女性
五、 老和少
六、 全體性
七、 小結
第三章 老人神話學
一、 老人的尊嚴
- 老人的威嚴
- 神話的意義
二、 生命周期的完成
- 生命周期與衰老
- 老聖人
三、 死後的生命
- 瀕死體驗
- 迎接死亡
第四章 老夫婦的世界
- 老年夫婦
- 高砂
- 丈夫“衣食不自理”,妻子“手腳並用,應接不暇”
二、 文學作品中的老夫婦
- 棉坎肩兒和狗
- 孫輩
三、 新課題
- 秘密
- 關係的經營
第五章 幻想世界
一、 序言
- 老人與現代
- 幻想的內涵
二、 老人和少年
- 《地海戰記》
- 生死的平衡
三、 老人與少女
- 毛毛和老人
- 時間的意義
四、 老人和幻想
- 《湯姆的午夜花園》
- 老人的意義
第二編 現代社會與邊緣性
第六章 現代與邊緣性
一、 邊緣性人格障礙
二、 現代和邊緣界限
三、 分裂
四、 對邊緣界限的挑戰
第七章 邊緣性人格障礙與閾限
一、 序言
二、 閾限
三、 共同體
四、 心理療法
五、 邊緣性人格障礙
後記
附錄一 青春期的過渡禮儀/221
附錄二 如何生,又如何死?柳田邦男/232
出版後記 河合俊雄
書摘/試閱
序言:生與死
死的恐怖
雖然記憶不很確切,但回想起來,我對死的懼怕應該從五歲左右便開始了。雙目緊閉,捂住雙耳,屏住呼吸,念叨著“這就是死吧”。想象著連這個胡思亂想的我也會就這麼沒了,便毛骨悚然。死盡管可怕,可我在白天卻並不在意。到了夜晚才會又糾結起來,但仗著家裡兄弟眾多,也總能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進入夢鄉。
為何死讓我如此恐懼呢?其實在我四歲時曾有一個弟弟因病死去。據說葬禮到了要把棺材抬出家門的時候,幼小的我拼命抱著棺材,哭喊著“不能扔啊”。我常聽母親說起這個情景,可自己並不記得。對那口棺材倒是有印象,不過那印象也許是後來形成的。據說弟弟死後母親極度地悲傷,成天只是反反復復地念經。實際上,母親悲哀的樣子也並未留在我的記憶裡。盡管如此,這段兒時經歷與日後自己對死的極度恐懼應該是相關的。
整個青少年時代,死這個問題始終從我心裡揮之不去。特別是戰爭年代,隨著軍閥教育日占上風,“為國捐軀”備受推崇,孩子們從小就把“不怕死”當成做人的目標。盡管我也覺得這種想法偉大,也很尊敬不怕死的人,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內心對死的恐懼。 我嫌自己膽小,卻也從未有過那種要“為國捐軀”的念頭。
雖然還是個孩子,我的內心卻充滿了痛苦和矛盾。好在戰敗後,總算不用再理會所謂“為國捐軀”的理想了。然而,內心對死的懼怕並沒有因此而消失。當然,每個人對死都有恐懼感,而我的似乎比別人更強烈些。意外的是,盡管一直思考著死的問題,我卻從沒想到要學宗教學,倒是很認真地考慮過是否學醫。當醫生的話,也許可以理解他人的死,可是能否解答“自己的死”則另當別論。這麼想也就覺得這醫生不當也罷,我倒是往自然科學方面邁開了一步,終踏進了臨床心理學的領域。
學榮格心理學雖然純屬偶然,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卻逐漸感覺到,自己終於走上了一條原本該走的路。在美國剛接觸榮格心理學時,關於死亡這一課題,有件事令我印象深刻。那時我在讀榮格的高足卡爾·艾爾弗雷德·邁耶(Carl Alfred Meier)的演講記錄。其中邁耶對一個病人的夢——六個夢的系列——進行了分析,分析後跟病人說,“這些夢象徵著你已來日不多了”。他波瀾不驚地告訴病人死亡就在眼前,還建議病人做一些臨終前的心理準備。這種情景實在令人瞠目。竟有人能如此正視死亡,處之泰然,這就是榮格心理學派吧。(結果,日後邁耶也成了我的心裡分析師。)
後來還有這麼一件事。當時我在一個精神病醫院裡打工,每次幫助一個癱瘓在床的病人做一小時日光浴,並在日光浴時陪他聊天。可沒多久,這個病人告訴我,他的多發性硬化症已病入膏肓,將不久於人世。在當時那個年代,類似病情是不會向病人透露的,這個病人偷看了自己的病歷。得知實情後,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以至於不想再繼續這份工作了。我跟當時自己的心理分析師斯皮格爾曼談了此事 。他說:“這樣的話,咱們就該對病人做‘臨終準備’的心理指導。”他有個叫阿爾·沃德的朋友,既是榮格心理學派的心理分析家,也是天主教會的神父,此人專門為即將離世的病人做“臨終準備”的心理指導。
我當時覺得自己實在無法勝任這項工作,便推辭了。然而,我已日益認識到,學習榮格心理學在我人生中的意義。今天,為臨終準備而尋求咨詢的病人有增無減,但在當時(20世紀60年代)還是十分罕見的。我終選擇了這一個能毫不畏縮、正視死亡的學派,總覺得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人生課題
生死互為表裡。在思考死的同時,必須考慮到生。而在思考生的同時,又必須考慮到死。這樣,“生”便如加了“死”這個襯裡似的,會厚實許多。如前所述,我自己在五歲時,對死有過強烈的恐懼。我認為,在五六歲或青春期,這樣的人生成長的轉折期,人們對死的恐懼感,會更形象、更直接一些。人生軌跡,並不總是直線般的循序漸進,人生道路有千溝萬壑和大起大落。這種變化更直接、更形象化的表現,便是死和再生。這也是為什麼,當巨變發生時,背景裡總有死的影子。
如果我們能理順生死之間的關係,那麼,即使對死的恐懼不會完全消除,也多少可以得到緩解。生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存在。臨床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初出現時,便帶有十分現實的目的性。其目的在於幫助那些憂心忡忡,或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所以,這門學問從一開始,就十分注重並努力尋求各類心理疾病和煩惱的“原因”所在。而在究明這些病因的各種努力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人從出生開始,在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有在這個階段中必須解決的心理課題。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相應的心理課題未如期解決,就會因此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此,通過對人各個心理發展階段相關課題的研究,便逐漸形成了基於人的發展階段的模式,來觀察人的方法。
其中,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性心理發展階段說,長期以來為很多心理治療者所接受。而榮格所接觸病人的類型,與弗洛伊德及其他很多心理醫師所接觸的不同。榮格以下這一段話,在本書正文中也會引用到。他說:“我的大部分患者其實都非常能夠適應現實社會,也大多具有非常杰出的能力。這些病人沒有任何不正常可言。”所以,用“正常人的發展標準”,來比較和討論這些人與“正常人”的差別在哪裡,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對此,榮格開始提出了“個性化過程”這個新的觀察方法。
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那樣,人的前半生從出生到成年,可分成幾個階段。然而,當人到中年,自己如何變老,如何死去,自己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這樣的人生根本問題紛至沓來,令人應接不暇。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從這一點出發,榮格提出了“個性化過程”的想法。他把本來在心理學視線外的老與死這樣的問題引入了心理學,從而明確了中年後,也就是人生後半期的心理學課題。
榮格的理論,初並未得到廣泛接受,但也在逐漸被理解。就像本書將提到的那樣,弗洛伊德派的埃裡克森采納了榮格的學說,並提出了包括人的整個生涯在內的“生命周期”論。他的這個理論在美國首次發表時,便受到極大歡迎。埃裡克森的理論,也被介紹到了日本。他的理論成為在討論人生時的“人生指南”——其中包括他所提出的自我同一性——被日本學界廣泛接受。
而筆者則根據榮格的理論,對青年、中年和老年期各個階段,在整個人生中的位置和意義進行了探討,同時也在不斷發表自己的想法。本書便是這些思考和論述的總括。我自己的有些想法,跟榮格的不完全一致。其中的不同在於,雖然我很理解榮格把人生分成前後兩個時期的想法,但認為這個模式並不適合所有的人。榮格分別分析了人生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任務,可我認為,這些任務是貫穿於整個人生的。進一步說,將人生分段考察的思想確實有用,可人從出生那刻起就帶有“整體性”,將人生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認識也同樣重要。
這一點與我自己臨床心理的工作態度也有關係。如果人的發育可以分成確切的階段,又假定每個人的發育,都遵循這一完全相同的階段,那麼,治療者根據這個非常嚴格的階段性,就可以正確地判斷病情並指導患者。這樣,判斷者和被判斷者、指導者和被指導者之間的區別,也會十分清晰。確實有人認為,這種階段性是“科學的”,故而堅信不疑。
然而,我認為對人的理解是一件更為複雜的事情,不容易得到一個整齊劃一、涇渭分明的答案。當然也並不是完全不能理解。我們尊重也相信,人的成長可以分成幾個階段,以及各個階段存在獨自的人生課題。可我不主張把這個方法看成真理和科學事實。榮格所說的“個性化”,僅僅是說對人的觀察,從人出生開始——也包括人的前半生——就應該重視個人之間的差異。心理咨詢師要懂得“二律背反”的意義,並且要始終意識到它的存在。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