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傳(修訂本)(簡體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杜甫詩傳(修訂本)》是為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字子美)寫的一本傳記。傳記以杜甫詩文為綱,通過詩文意蘊的深入淺出的解讀,再現詩人艱難曲折而瑰麗多彩的詩意人生,展示其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和登峰造極的詩歌藝術,引導我們登堂入室結識被聞一多先生稱為“中國有史以來大詩人”的杜甫其人。傳記資料翔實,表述清晰,行文詩傳結合,引人入勝,可讀性強,是一本雅俗共賞的讀物。
作者簡介
金濤聲,浙江義烏人,原名金竹槐,工作後改名金濤,字濤聲,以字為常用筆名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中華書局編輯,廣西大學副教授、中文系主任,寧波大學教授、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傳播系主任等職曾兼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寧波文化研究會會長等社會職務出版著述有《學海濤聲集》《李太白詩傳》《李白資料匯編(唐宋之部)》《歷代臺閣名勝記選(評注)》以及古籍整理、文化論著數種。
名人/編輯推薦
杜甫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
《杜甫詩傳(修訂本)》是為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字子美)寫的一本傳記。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
《杜甫詩傳(修訂本)》是為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字子美)寫的一本傳記。
序
講清杜甫離開草堂的緣由
陳尚君
接到寧波大學金濤教授的電話,很感意外,至少有十五年沒有聯系了。馬上問年,今年八十二,身體很好,電話裡的聲音就能感覺出來。金先生告事由,剛在巴蜀書社出了《杜甫詩傳》,參取我早年論文《杜甫為郎離蜀考》的考述,分析杜甫晚年全部詩作,對杜甫永泰元年(765)離開成都草堂後的經歷、心情和詩意,有全新解讀。這當然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拙文初稿寫於1979年夏,是我第一篇學術文字;發表於《復旦學報》1984年第一期,至今也35年了。海外據說頗能接受,前幾年日本出版杜甫詩注,即從拙說。
先說拙文的主要見解。宋以來杜甫傳記,都說杜甫以檢校工部員外郎人參嚴武劍南節度幕府。永泰元年(765)四月嚴武死,杜甫失去依靠,蜀中將亂,於是倉促出走。然而杜詩所見行蹤與心情,六月已到戎州(今四川宜賓),心情愉快,並不趕路。他在忠州(今重慶忠縣)準備趕往江陵,在云安、夔州停留兩年是臨時決定。吊唁嚴武詩也作於峽中,很可能出走於嚴武死前。前述拙文就此展開分析,廓清了前人疏忽的一些事實。他任幕府參謀在前,身上穿的是戎裝。檢校工部員外郎是那年春初所頒,有服飾,有銀魚,有朱紱。春天他就開始做出行準備,嚴武則卒於初夏最後幾天,似乎只是巧合。從成都買舟東下,到荊州北上經洛陽入京,恰巧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勾勒的路線。
有人質疑,唐代安史亂後,檢校官只是虛銜,無實際意義,杜詩中所有自述,只是主觀幻覺。其實,制度的變化有一漸變過程。玄宗時,檢校官指未實授官,或暫署理,或到任即真。安史亂後,為鼓勵軍功,高層檢校官多有虛銜,中層則未變,從肅、代二朝賈至、常袞所草制詞可以明白。理解此,知道那年春天由於嚴武奏請,杜甫被召入京任職,他隨即買舟東下,於路心情大好。到三峽口的云安,多年舊疾消渴(今稱糖尿病)、風痹發作,在《客堂》詩中說:“棲泊云安縣,消中內相毒。舊疾廿載來,衰年得無足。死為殊方鬼,頭白免短促。”危及生命而被迫暫留養病。半年後,遷居夔州兩年,耽擱了入朝的期限,被迫漂泊荊湘而終。
10多年前曾與美國斯坦福大學艾朗諾教授談到拙說,他告洪業先生早年在美國授杜甫,也有類似的懷疑,並寄來洪著英文書影。此書經曾祥波教授漢譯,20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寫到“詩人究竟是在嚴武去世之前還是之後離開的成都,這仍然是一個未曾解決的問題”。“因為杜甫沒有任何悼念嚴武之死的作品,這可能表明我們的詩人是在節度使去世、甚至患病之前離開成都的。”立說很謹慎,但也明確地發現,前一年秋冬間杜甫已很少到軍府,接替嚴武的郭英義也是杜甫的舊友,嚴武死對杜甫並不構成危機。
金著《杜甫詩傳》後記,有一大段說到拙文的見解,提到傅璇琮先生、袁行霈先生對拙說的肯定,認為此一問題“牽涉到對杜甫後期思想行為的理解”,“需要重新解讀,以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他看到杜甫“離蜀後病滯途中,有兩大心事牽掛於心:一件是關心時局變化,不時憂國憂民;另一件就是想歸朝履職,實現人生理想。他在詩中有數十處寫到自己離蜀是為了歸朝履職,並為因病滯留途中不能回朝而感到焦急,感到遺憾”。他又說:“我寫這本杜甫傳記,就是依據陳尚君教授的研究成果,用作品演繹杜甫後期的思想和行止,凸顯杜甫始終堅守扶君濟世理想的本來面目。這可以說是這本杜甫詩傳的新意所在。”
金著《杜甫詩傳》不足二十萬字,追求“雅俗共賞”,分二十三節,務求深入淺出,文字清簡省凈,對杜甫一生的敘述能從大處著言,於細處分析。全引或節引杜詩超過三百首,都有很好的解讀。全書不加注釋,但能把握學術分寸,看得出做過大量的前期文案,符合當代西方傳記雖無繁瑣考證,前期文本的詳盡推敲一點也不從省的做法。
即如前述參取拙文對杜甫離蜀後經歷的四節敘述,在在都有對拙說新的補充。金先生認為,杜甫在永泰元年初已辭別嚴武幕府,所授郎官“檢校意為察看、辦理,檢校官並非虛銜”。他對《客堂》詩的解讀,與去年末我在《古典文學知識》新刊《<客堂>:杜甫生命至暗時刻的心聲》一文所見基本相同,他成文肯定在拙文刊出前。他推測杜甫發病始於忠州,云安期間不堪杜鵑啼叫是“思歸心切”。云安冬春間,始終想抱病入朝,但病體孱弱,力不從心。他讀出《別蔡十四著作》是送友人人京,順便表白自己雖不能入朝,可提出蜀事安危的見解。在《夔府情系故國》一節,他用新說對杜甫一系列重要作品有全新解讀。如讀《暮春題滾西新賃草屋五首》,看到杜甫有濟時之策可陳,只因病留峽中,“悲嘆朝宗無期,只有中宵淚灑床席”。對《夜雨》《更題》《復愁》等詩,也有很好闡述。對杜甫在江陵之委屈,在公安之窮途,在岳陽之徘徊,入湘後之狼狽,更能作全景式的展開。稍感遺憾的,估計因此傳定位的緣故,對杜甫後期最宏闊壯麗的詩篇,沒能展開論列。
金濤先生是浙江義烏人,原名金竹槐,工作後改名金濤,字濤聲,以字為筆名。他是北大文獻專業早期研究生,曾任職於中華書局。因故到廣西。寧波大學成立不久,他東行任教。我與他熟悉,始於1986年共同參與周祖撰先生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他負責初唐部分,達到很高水準。他曾整理《陸機集》,難度很高。二十多年前我與他都參與《全唐五代詩》編纂,他承擔王勃、楊炯二集。我得緣見過他的工作稿本,在大開本中將底本粘貼於中頁,各本異文分次標出,工作極其規範。二十多年前,傅璇琮先生在寧波東錢湖開古籍提要會議,我與他接談稍多。不意多年過去,他也遭遇一些變故,仍能以耆齡筆耕不輟,在他的新著中,確能讀出“文章老更成”的意味。真為金先生高興,更頌福壽康怡,學術常新。
陳尚君
接到寧波大學金濤教授的電話,很感意外,至少有十五年沒有聯系了。馬上問年,今年八十二,身體很好,電話裡的聲音就能感覺出來。金先生告事由,剛在巴蜀書社出了《杜甫詩傳》,參取我早年論文《杜甫為郎離蜀考》的考述,分析杜甫晚年全部詩作,對杜甫永泰元年(765)離開成都草堂後的經歷、心情和詩意,有全新解讀。這當然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拙文初稿寫於1979年夏,是我第一篇學術文字;發表於《復旦學報》1984年第一期,至今也35年了。海外據說頗能接受,前幾年日本出版杜甫詩注,即從拙說。
先說拙文的主要見解。宋以來杜甫傳記,都說杜甫以檢校工部員外郎人參嚴武劍南節度幕府。永泰元年(765)四月嚴武死,杜甫失去依靠,蜀中將亂,於是倉促出走。然而杜詩所見行蹤與心情,六月已到戎州(今四川宜賓),心情愉快,並不趕路。他在忠州(今重慶忠縣)準備趕往江陵,在云安、夔州停留兩年是臨時決定。吊唁嚴武詩也作於峽中,很可能出走於嚴武死前。前述拙文就此展開分析,廓清了前人疏忽的一些事實。他任幕府參謀在前,身上穿的是戎裝。檢校工部員外郎是那年春初所頒,有服飾,有銀魚,有朱紱。春天他就開始做出行準備,嚴武則卒於初夏最後幾天,似乎只是巧合。從成都買舟東下,到荊州北上經洛陽入京,恰巧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勾勒的路線。
有人質疑,唐代安史亂後,檢校官只是虛銜,無實際意義,杜詩中所有自述,只是主觀幻覺。其實,制度的變化有一漸變過程。玄宗時,檢校官指未實授官,或暫署理,或到任即真。安史亂後,為鼓勵軍功,高層檢校官多有虛銜,中層則未變,從肅、代二朝賈至、常袞所草制詞可以明白。理解此,知道那年春天由於嚴武奏請,杜甫被召入京任職,他隨即買舟東下,於路心情大好。到三峽口的云安,多年舊疾消渴(今稱糖尿病)、風痹發作,在《客堂》詩中說:“棲泊云安縣,消中內相毒。舊疾廿載來,衰年得無足。死為殊方鬼,頭白免短促。”危及生命而被迫暫留養病。半年後,遷居夔州兩年,耽擱了入朝的期限,被迫漂泊荊湘而終。
10多年前曾與美國斯坦福大學艾朗諾教授談到拙說,他告洪業先生早年在美國授杜甫,也有類似的懷疑,並寄來洪著英文書影。此書經曾祥波教授漢譯,20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寫到“詩人究竟是在嚴武去世之前還是之後離開的成都,這仍然是一個未曾解決的問題”。“因為杜甫沒有任何悼念嚴武之死的作品,這可能表明我們的詩人是在節度使去世、甚至患病之前離開成都的。”立說很謹慎,但也明確地發現,前一年秋冬間杜甫已很少到軍府,接替嚴武的郭英義也是杜甫的舊友,嚴武死對杜甫並不構成危機。
金著《杜甫詩傳》後記,有一大段說到拙文的見解,提到傅璇琮先生、袁行霈先生對拙說的肯定,認為此一問題“牽涉到對杜甫後期思想行為的理解”,“需要重新解讀,以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他看到杜甫“離蜀後病滯途中,有兩大心事牽掛於心:一件是關心時局變化,不時憂國憂民;另一件就是想歸朝履職,實現人生理想。他在詩中有數十處寫到自己離蜀是為了歸朝履職,並為因病滯留途中不能回朝而感到焦急,感到遺憾”。他又說:“我寫這本杜甫傳記,就是依據陳尚君教授的研究成果,用作品演繹杜甫後期的思想和行止,凸顯杜甫始終堅守扶君濟世理想的本來面目。這可以說是這本杜甫詩傳的新意所在。”
金著《杜甫詩傳》不足二十萬字,追求“雅俗共賞”,分二十三節,務求深入淺出,文字清簡省凈,對杜甫一生的敘述能從大處著言,於細處分析。全引或節引杜詩超過三百首,都有很好的解讀。全書不加注釋,但能把握學術分寸,看得出做過大量的前期文案,符合當代西方傳記雖無繁瑣考證,前期文本的詳盡推敲一點也不從省的做法。
即如前述參取拙文對杜甫離蜀後經歷的四節敘述,在在都有對拙說新的補充。金先生認為,杜甫在永泰元年初已辭別嚴武幕府,所授郎官“檢校意為察看、辦理,檢校官並非虛銜”。他對《客堂》詩的解讀,與去年末我在《古典文學知識》新刊《<客堂>:杜甫生命至暗時刻的心聲》一文所見基本相同,他成文肯定在拙文刊出前。他推測杜甫發病始於忠州,云安期間不堪杜鵑啼叫是“思歸心切”。云安冬春間,始終想抱病入朝,但病體孱弱,力不從心。他讀出《別蔡十四著作》是送友人人京,順便表白自己雖不能入朝,可提出蜀事安危的見解。在《夔府情系故國》一節,他用新說對杜甫一系列重要作品有全新解讀。如讀《暮春題滾西新賃草屋五首》,看到杜甫有濟時之策可陳,只因病留峽中,“悲嘆朝宗無期,只有中宵淚灑床席”。對《夜雨》《更題》《復愁》等詩,也有很好闡述。對杜甫在江陵之委屈,在公安之窮途,在岳陽之徘徊,入湘後之狼狽,更能作全景式的展開。稍感遺憾的,估計因此傳定位的緣故,對杜甫後期最宏闊壯麗的詩篇,沒能展開論列。
金濤先生是浙江義烏人,原名金竹槐,工作後改名金濤,字濤聲,以字為筆名。他是北大文獻專業早期研究生,曾任職於中華書局。因故到廣西。寧波大學成立不久,他東行任教。我與他熟悉,始於1986年共同參與周祖撰先生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他負責初唐部分,達到很高水準。他曾整理《陸機集》,難度很高。二十多年前我與他都參與《全唐五代詩》編纂,他承擔王勃、楊炯二集。我得緣見過他的工作稿本,在大開本中將底本粘貼於中頁,各本異文分次標出,工作極其規範。二十多年前,傅璇琮先生在寧波東錢湖開古籍提要會議,我與他接談稍多。不意多年過去,他也遭遇一些變故,仍能以耆齡筆耕不輟,在他的新著中,確能讀出“文章老更成”的意味。真為金先生高興,更頌福壽康怡,學術常新。
目次
一、生逢開元盛世
二、少小多病好學
三、漫遊吳越齊趙
四、首陽山下懷祖
五、與高李輩偕遊
六、求仕旅食京華
七、始憂家國民生
八、安史亂起流亡
九、身陷囹圄哀歌
十、拾遺履職廷諍
十一、北歸鄜州羌村
十二、貶謫華州前後
十三、往返洛陽紀行
十四、棄官西行隴蜀
十五、憩跡成都草堂
十六、流落梓閬天地
十七、入幕府授郎職
十八、歸朝病滯云安
十九、夔府情系故國
二十、孤舟漂泊荊湘
二十一、仁愛鑄就詩魂
二十二、詩史寫照時代
二十三、詩聖集成啟後
參考書目
後記
二、少小多病好學
三、漫遊吳越齊趙
四、首陽山下懷祖
五、與高李輩偕遊
六、求仕旅食京華
七、始憂家國民生
八、安史亂起流亡
九、身陷囹圄哀歌
十、拾遺履職廷諍
十一、北歸鄜州羌村
十二、貶謫華州前後
十三、往返洛陽紀行
十四、棄官西行隴蜀
十五、憩跡成都草堂
十六、流落梓閬天地
十七、入幕府授郎職
十八、歸朝病滯云安
十九、夔府情系故國
二十、孤舟漂泊荊湘
二十一、仁愛鑄就詩魂
二十二、詩史寫照時代
二十三、詩聖集成啟後
參考書目
後記
書摘/試閱
一、生逢開元盛世
唐睿宗太極元年(712),杜甫誕生於河南道河南府鞏縣東二裡的瑤灣(今河南鞏義市南瑤灣村)。
就在杜甫誕生這年八月,睿宗李旦傳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玄宗。玄宗通過誅殺太平公主的斗爭得以鞏固帝位。開元元年(713)十月,玄宗任用姚崇為宰相,開始了勵精圖治的歷程。在姚崇和繼任宰相宋璟、張九齡等人大力輔佐之下,玄宗銳意進取,實施一系列興利除弊的改革,終於在唐帝國百年發展的基礎上,開創了開元(713-741)盛世。杜甫就是在開元盛世的背景之下長大成人的。
開元盛世是一個國家富強、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時代。杜甫在晚年寫的《憶昔二首》-詩中描寫了開元盛世的景況: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
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
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
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開元全盛時期,經濟發展達到極盛,人口劇增。武則天時期,全國只有3700多萬人,到天寶元年(742),人口達到4890萬,天寶末更是達5288萬。杜甫記得小城猶有萬戶人家,是不錯的。當時全國各地糧食富足,社會治安狀況良好,人人安居樂業,相互和諧相處。據《新唐書》卷五-《食貨志》記載:開元、天寶年間,“是時,海內富實,米斗之價錢十三,青、齊間斗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道路列肆,俱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千裡不持尺兵”。作為開元天寶盛世目擊者的元結寫道:“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較量。”(《全唐文》卷三〇八《問進士第三》)可見當時社會的富足、繁榮、安樂的狀況。
開元盛世為杜甫讀書、漫遊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也為他身心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唐代是一個可以有夢的時代,即使寒門弟子也有機會通過個人努力進入仕途,以至布衣可成卿相。開元時期,繼承前朝優良傳統,廣開才路,選拔人才。張九齡就是廣東韶州的一個寒門子弟,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官至宰相高位。開明的政治環境和人才政策,對廣大庶族士子的功名意識和進取精神有著很大的召喚力。朝氣蓬勃、清明開放的社會環境,孕育了杜甫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激發了他積極進取的精神。他“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頗為自負,立志要做高官,輔君濟世,將皇帝輔佐成像堯舜一樣的聖君,使社會風俗重現上古淳樸的風氣。他還說過:“許身一何愚,竊比稷和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稷是堯時的賢臣,契是舜時的賢臣。可見輔弼王化,報效國家,安社稷,濟蒼生,是他矢志不移的追求。
唐代的思想學術較為開放,儒、道、佛三家並行,可以自由傳播。唐玄宗即位之後,就著手整頓儒學,親自注釋《孝經》,又制定了《大唐開元禮》,儒學的教育系統不僅得以恢復,而且有所發展。後來唐玄宗篤信道教,采取了一系列崇道措施,有名的道士常常可以得到召見和厚待,因而社會上崇道之風鼎盛。然而傳統的儒學經典和儒家的處世哲學、倫理綱常,依然是學子教育的基本內容,發揮著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佛教引入中國後經歷數百年的傳播,形成了一些中國本土化的教派,又經過武則天時期的大力推進,大肆造佛建寺,把主張人人都能修行成佛的禪宗,選拔為國教並加以推廣,佛教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並且得以長期延續。開元時期,儒、道、佛三教有傳播的自由,人們也完全有信奉和出入的自由。這種三教並行,思想學術自由開放的狀況,有利於學林士子擴大眼界,開拓思路,促進文化藝術的百花齊放,爭奇斗艷。杜甫從小在這種寬松的思想學術氛圍中成長。他一生也曾出入於儒、道、佛三家,年輕時曾漫遊各地求仙學道,中年以後確立了以儒學為基礎的積極人世的人生觀,不得志時也會有出世與人世的思想矛盾,甚至樂於與佛教徒親密交往。縱觀其一生,儒學始終是安身立命的基石,他一直以儒士自居,盡管他有時也說過“儒冠多誤身”,有時甚至嘲諷自己是“腐儒”,但並沒有改變他儒士的夙志。他孜孜不倦地身體力行將儒學付諸行動,在詩歌創作中把儒學的仁愛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精彩動人,不愧為唐代儒學復興的一名先驅者。
……
唐睿宗太極元年(712),杜甫誕生於河南道河南府鞏縣東二裡的瑤灣(今河南鞏義市南瑤灣村)。
就在杜甫誕生這年八月,睿宗李旦傳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玄宗。玄宗通過誅殺太平公主的斗爭得以鞏固帝位。開元元年(713)十月,玄宗任用姚崇為宰相,開始了勵精圖治的歷程。在姚崇和繼任宰相宋璟、張九齡等人大力輔佐之下,玄宗銳意進取,實施一系列興利除弊的改革,終於在唐帝國百年發展的基礎上,開創了開元(713-741)盛世。杜甫就是在開元盛世的背景之下長大成人的。
開元盛世是一個國家富強、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時代。杜甫在晚年寫的《憶昔二首》-詩中描寫了開元盛世的景況: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
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
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
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開元全盛時期,經濟發展達到極盛,人口劇增。武則天時期,全國只有3700多萬人,到天寶元年(742),人口達到4890萬,天寶末更是達5288萬。杜甫記得小城猶有萬戶人家,是不錯的。當時全國各地糧食富足,社會治安狀況良好,人人安居樂業,相互和諧相處。據《新唐書》卷五-《食貨志》記載:開元、天寶年間,“是時,海內富實,米斗之價錢十三,青、齊間斗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道路列肆,俱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千裡不持尺兵”。作為開元天寶盛世目擊者的元結寫道:“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較量。”(《全唐文》卷三〇八《問進士第三》)可見當時社會的富足、繁榮、安樂的狀況。
開元盛世為杜甫讀書、漫遊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也為他身心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唐代是一個可以有夢的時代,即使寒門弟子也有機會通過個人努力進入仕途,以至布衣可成卿相。開元時期,繼承前朝優良傳統,廣開才路,選拔人才。張九齡就是廣東韶州的一個寒門子弟,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官至宰相高位。開明的政治環境和人才政策,對廣大庶族士子的功名意識和進取精神有著很大的召喚力。朝氣蓬勃、清明開放的社會環境,孕育了杜甫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激發了他積極進取的精神。他“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頗為自負,立志要做高官,輔君濟世,將皇帝輔佐成像堯舜一樣的聖君,使社會風俗重現上古淳樸的風氣。他還說過:“許身一何愚,竊比稷和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稷是堯時的賢臣,契是舜時的賢臣。可見輔弼王化,報效國家,安社稷,濟蒼生,是他矢志不移的追求。
唐代的思想學術較為開放,儒、道、佛三家並行,可以自由傳播。唐玄宗即位之後,就著手整頓儒學,親自注釋《孝經》,又制定了《大唐開元禮》,儒學的教育系統不僅得以恢復,而且有所發展。後來唐玄宗篤信道教,采取了一系列崇道措施,有名的道士常常可以得到召見和厚待,因而社會上崇道之風鼎盛。然而傳統的儒學經典和儒家的處世哲學、倫理綱常,依然是學子教育的基本內容,發揮著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佛教引入中國後經歷數百年的傳播,形成了一些中國本土化的教派,又經過武則天時期的大力推進,大肆造佛建寺,把主張人人都能修行成佛的禪宗,選拔為國教並加以推廣,佛教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並且得以長期延續。開元時期,儒、道、佛三教有傳播的自由,人們也完全有信奉和出入的自由。這種三教並行,思想學術自由開放的狀況,有利於學林士子擴大眼界,開拓思路,促進文化藝術的百花齊放,爭奇斗艷。杜甫從小在這種寬松的思想學術氛圍中成長。他一生也曾出入於儒、道、佛三家,年輕時曾漫遊各地求仙學道,中年以後確立了以儒學為基礎的積極人世的人生觀,不得志時也會有出世與人世的思想矛盾,甚至樂於與佛教徒親密交往。縱觀其一生,儒學始終是安身立命的基石,他一直以儒士自居,盡管他有時也說過“儒冠多誤身”,有時甚至嘲諷自己是“腐儒”,但並沒有改變他儒士的夙志。他孜孜不倦地身體力行將儒學付諸行動,在詩歌創作中把儒學的仁愛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精彩動人,不愧為唐代儒學復興的一名先驅者。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