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本書不是要從專業的字體設計角度,來解構中文字體或字型結構的工具書,也不是中文字體設計理論專書,要教人如何設計中文字體;而是從人文關懷和香港本位出發,以了解本土造字匠的工藝美學和社會轉變之間所產生的關係。我們希望從多角度去了解和記錄我們所身處的城市和本土美學,透過走訪並聆聽每一個造字匠的成長背景,從他們個人的經歷帶出造字工匠的工藝或技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看畢本書,希望大家能重新觀察我們的城市,從細微之處了解和欣賞我城當中的字型美學和功能。
書中所介紹的香港造字匠並不是隱世高人或傳統工藝師傅,他們均沒有受過正規的藝術設計訓練,而只是活出對字的執著。他們靠每天造字過活,並會使出看家本領,透過寫、貼、髹、劃、鋸、噴、屈、𠝹、拉等方法,在我們的字型城市裡,為貨車、馬路、後巷、橋底、石壆、大型花牌、膠片或霓虹廣告及電視娛樂節目添上人文色彩。
這本書將分成三個範疇──字型與交通、字型與工藝和字型與信息。透過七位造字匠的訪問,以大量資訊圖像、實地拍攝及航拍等,圖文並茂地記錄製作過程,以及香港的字型美學與功能。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我們的造字工匠,也一直默默地為香港作出貢獻。
作者簡介
郭斯恆
喜愛街道觀察,《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與《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作者。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傳意設計學科主任及信息設計研究室主任。
序
這本書的出版緣起於二○一七年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chool of Design)和信息設計研究室(Information Design Lab)所舉辦的以字型和城市之間的關係為題的講座和展覽,這個名為「字城」 (City | Script)的活動的目的,是思考香港本土的字型設計師和造字匠的角色,以及探討字型設計的美學和工藝、人文精神和社會功能。在一系列的講座中,邀請了膠片招牌師傅李健明、電視標題字體設計師張濟仁、地鐵宋字體設計師柯熾堅和香港北魏真書設計師陳濬人。由於講座反應熱烈及引發出更多的相關討論,為此我們希望將這次講座所帶出的議題延伸,以發掘更多本土字型工匠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香港是一處充滿各式各樣字型的城市,字型滲透著我們每一個生活細節,有些字型給予我們良好的閲讀體驗、有些字型為我們帶來節日的歡樂氣氛、有些吸引我們的眼球、有些有助提升品牌的形象;除此之外,字型在城市的出現,不單有助增強我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能豐富我們對地方的想像和建構我們的街道肌理。正所謂「見字如見人」又或「字如衣冠」,字型能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底蘊和修養。
香港街道的視覺景觀錯綜複雜,街道上充滿各式各樣的字型風格和招牌材質,這包括美術字、手寫書法、電腦字,鑿字、霓虹燈字、燈箱廣告字、帆布廣告字、木雕字、膠片字、金屬字、水磨石字、油漆字、牆身水泥字和螢幕點陣字等,這反映出香港是一個字型多樣性、混雜性和包容性的地方。
在眾多的字型風格中,我認為手寫字最富生命力及人情味,它是電腦字所不能及的。跟電腦字不同,手寫字會因應書法家或「寫字佬」的心情而轉變,有的寫得生猛有力、有的節奏緊湊、有的不慌不忙、有的追求結構對稱、有的筆劃飽滿、有的自由奔放等等。這表現出人與字型的相互作用,可鬆可緊、兼收並蓄。
字型不單是文字的視覺載體,好的字型設計既能滿足視覺上的美學,也能顧及功能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連接當下的人文精神與情感。文字將住在這城市的每一個人的故事寫出來,而字型將我們的故事連起,並縱橫交錯地編織出各式各樣的生活年輪。
香港作為一個彈丸之地,還有沒有造字匠?就是說,在香港這個現代化的城市裡,還有沒有以全職製作字型的工種或工藝為生的工匠?或許你跟我的想法一樣,先不用說找一些香港的造字匠,相信就連傳統工匠或民間工藝師傅也寥寥可數。根據《市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及工藝》一書提到,硏究團隊在一九九三年仍然可找到七十多種民間傳統行業,他們趁著這些行業還未消失前,把它們一一記錄下來,但只可惜往後的研究再無以為繼,亦因種種社會變遷和城市化下,當中的一些民間行業,例如做木桶、做木屐、補煲、補缸瓦、做火柴、叫賣衣裳竹、剷刀磨較剪、賣「飛機欖」小販、象牙雕、木雕、漆雕等工藝師傅也逐漸式微,甚或消失於我們的大街小巷。
有見及此,本書希望能找尋及記錄一些鮮為人知的香港本土造字工匠。於是研究團隊再一次以城市觀察出發,走訪不同的字型工匠,他們的字型各具特色,有著重功能性,也有追求美學上的價值。這些字型經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它們的存在。當我們願意走近察看,會發現字型背後反映出一段段小人物的故事和對字型美學的看法,他們既有秉承傳統觀念,也有突破牢籠的傳統掣肘;有追求字型完美精準,也有不收篇幅,率性自然;有為了延續上一代的手足之情,亦有突破自我,任創意無限飛翔,為觀眾帶來娛樂的。
本書一如既往,繼《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和《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的理念,繼續以城市街道觀察出發,由下而上的了解我們的城市文化面貌和當中庶民的日常生活,希望藉著此書能給予喜愛街道文化和字型美學的讀者朋友提供更多閱讀我城的可能性。
目次
字型與交通
第一章 貨車字——楊佳
1.1 自小喜愛書法
1.2 區建公辦學
1.3 學遍不同書法家
1.4 始於皇冠車行
1.5 以北魏為主的貨車字
1.6 貨車字的限制
1.7 數碼化手寫北魏體
1.8 工具
1.9 製作貨車字步驟
1.10 噴貨車字步驟
1.11 結語
第二章 馬路字——黃永雄
2.1 成為馬路劃線師之路
2.2 城市發展與馬路設計的變化
2.3 製作馬路字的事前預備
2.4 天書
2.5 馬路地面類型
2.6 實地「彈」字
2.7 製作馬路字的工具
2.8 馬路字的特色
2.9 工具
2.10 劃馬路字步驟
2.11 結語
字型與工藝
第三章 花牌字——李翠蘭
3.1 花牌由來與功能
3.2 無師自通的李錦炎師傅
3.3 花牌行業的辛酸史
3.4 棉花字
3.5 字是花牌的靈魂
3.6 平頭油漆掃
3.7 論資排輩
3.8 花牌組件名稱
3.9 花牌內容排列類型
3.10 電腦字不能取替花牌字
3.11 工具
3.12 花牌起稿步驟
3.13 寫花牌字步驟
3.14 結語
第四章 霓虹燈字——劉穩
4.1 霓虹誕生
4.2 霓虹燈在中國
4.3 香港霓虹燈歷史
4.4 打工超過半世紀
4.5 偷師學藝
4.6 霓虹字體的五種表現方式
4.7 霓虹招牌製作
4.8 工具
4.9 製作霓虹燈字步驟
4.10 結語
字型與信息
第五章 電視標題字——張濟仁
5.1 飲電視劇奶水大的年代
5.2 上海是文化搖籃
5.3 標題字設計師
5.4 先拆毁後建立
5.5 美術字與電腦字
5.6 創作需要文化閱歷
5.7 創作源源不絕
5.8 標題字的平衡美學
5.9 設計標題字的六大原則
5.10 節目標題字例子
5.11 工具
5.12 繪製標題字步驟
5.13 結語
第六章 膠片招牌字——李健明
6.1 日本學者論香港招牌
6.2 第二代「招牌佬」
6.3 摯友李漢的故事
6.4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6.5 實而不華的美學
6.6 辨識功能優先的招牌字
6.7 「一體成形」的招牌字
6.8 電腦字與招牌字的取捨
6.9 一萬字的楷書字庫
6.10 香港欠缺土壤
6.11 李漢招牌字與文化活動
6.12 工具
6.13 數碼化李伯伯手寫書法步驟
6.14 結語
第七章 牆身廣告字——嚴照棠
7.1 光是從香港遠處發出
7.2 拿身份證做水喉師傅
7.3 走到港九新界通渠
7.4 職業通渠
7.5 渠王之名
7.6 街道是畫布
7.7 製作過程
7.8 渠字特色
7.9 渠王廣告的結構和內容
7.10 寫廣告的驚險
7.11 工具
7.12 寫渠王字步驟
7.13 結語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